《西游记》的五种解读和阳明心学

[复制链接]
gcz 发表于 2023-10-20 02:09:34|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
西游记的主体内容,是讲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它扎根于玄奘西行取经事迹,在结合《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现实材料和秦汉以来的民间神话传说,经唐、宋、元、明文人墨客的传诵和加工,最终在明朝中后期成书。
西游记在明朝刊印发行时,没有作者署名,直接导致后人因作者的问题,争议数百年。现在,学界主流一般认为作者是吴承恩。
了解西游记的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它的故事。
西游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由于众人智慧加工的缘故,这本书被埋入了太多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神话、世情、政治、人心、宗教等等,似乎从每一个角度,都能解读出不一样的深度和趣味。
下面就选取五种视角,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西游记。
一、《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冒险小说

西游记首先是一部神话冒险小说,这也是最常见被解读的角度,动画片、电视剧大多都是这个思路。
孙悟空访师求道、修炼神功的段落家喻户晓,被无数著作所模仿。
占山为王、对抗天庭、大闹天宫的情节,则如大地惊雷,在两千年封建社会里竖起了一面大大的旗帜。“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宣言,更是对封建等级桎梏的正面挑战。
跳出两界山后,护着唐僧,一路降妖伏魔、惩恶扬善,遍历九九八十一难,终在西天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得道成佛。这个故事特别符合传统观念中,对于英雄的设定,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主角,成为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被千古传诵。
从这个角度说,西游记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孙悟空敢于反抗、善于斗争、坚持正义的行为,大大满足了民众对英雄的渴望。
不仅如此,西游记还高度完整、翔实和深刻地描绘了一个西游宇宙,这个宇宙远比漫威宇宙和魔戒的中土世界要宏大、深刻许多倍,说是完爆后两者毫不为过。
针对西游记的神话冒险,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就不赘述。我们从其他角度,继续挖掘西游记更深层的内涵。
二、《西游记》是一部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特点。简单说,就是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就是世情小说的极致。
西游记明明是一部神话小说,为什么说它也是一部世情小说呢?
因为西游记中虽然句句都是天上神仙事,却处处可见功利世俗心,对于社会和人情的辛辣讽刺和嘲弄,不亚于其他现实主义名著,其中很多细节简直是神来之笔。
举原文几个例子说明:
1、众生的名利之心
孙悟空出海寻道到了南瞻部洲,在这里学人礼、学人话,风餐露宿八九载,却无缘仙道,只因这里“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南瞻部洲的人,都醉心功名利禄,因此仙道不存。
书中更写了一首诗,讽刺了这种名利心: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然而,更加讽刺的是,孙悟空在修得长生之道后,最大的想法却是到天界做官,原文是“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箓名”。玉帝授予弼马温的职务后,孙悟空毫不满足,反而领兵造反,对抗天庭,以求更高的名位。
孙悟空的名利心之强,比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得道神仙,不也是天天想着争名夺利,“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么?这里对神仙、天界真是巨大的嘲讽。
书中赤裸裸地暗示,这个世界没有人能逃过名利之心,包括神仙在内。
2、恐怖的龙肝凤髓
西游记中有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叫做“龙肝凤髓”。
第一次读到这个词时,觉得很奇怪,以后读得越多,越觉得恐怖。要知道,龙也是一种得道神仙,在天庭主司下雨。玉帝每次筵席,却都以龙肝凤髓作为主菜,大家一起吃神仙。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现实里,人吃人;西游记里,神仙吃神仙。
弱者就算做了神仙,也改变不了被人吃的命运。
3、如来佛祖的虚伪
佛祖如来讲到西天取经的缘由时,说:“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因此,要在东土寻一个善信,到西天取经。
然而,如果看完西游记,就会发现这句话是大大的妄语,真真的谎言!
唐僧西天取经,在南瞻部洲大唐境内,没遇到什么妖邪。而到了西牛贺洲,各种妖魔鬼怪频出,最恐怖的狮驼国,简直是人间炼狱。
狮驼洞的景象:
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翙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不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如果说在狮驼洞,孙悟空还有英雄胆。在狮驼国,胆比天高的齐天大圣也被“吓了一跌、挣挫不起”,狮驼国是比地狱还恐怖的地方。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
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
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
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
楼下苍狼呼令使,台前花豹作人声。
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
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
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狮驼全国百姓被妖怪吃得一干二净,千尺大蟒和万丈长蛇在狮驼国横行游走,妖魔鬼怪自在生活。而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狮驼国首领大鹏怪是佛祖如来的舅舅。
有意思的是,西游记专门安排一个情节,特别强调了如来佛祖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在西游记三十九回,乌鸡国王一向好善斋僧,诚心向佛,只因为不识相,错把文殊菩萨在水里浸了三天三夜,就被佛祖罚在井下泡了三年,以报三日之恨。
妥妥的“人若犯我,百倍奉还”,哪像出家人慈悲为怀,简直是黑社会头子。
有报复心这么强的如来做后盾,谁敢去招惹大鹏怪?
所谓佛祖,也不过是私欲深重、包庇纵容的一方权贵霸主而已。
4、樵夫的淡泊闲适
相比于神仙的你死我活、权谋争斗,反而普通老百姓更加淡泊名利,安然自在。
就说给孙悟空指路的樵夫,三观比神仙都正。樵夫家住菩提祖师仙洞旁边,却甘愿为奉养老母,放弃做神仙。孙悟空让他同去,他却一心只想着多砍些柴,心无旁骛。
樵夫每天唱着《满庭芳》,好不自在: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有这样笃信、自足的樵夫,神仙算得了什么?
西游记中关于世情的描写,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神仙也要送礼拜码头、佛祖也要收钱过营生等等,读来都让人拍案叫绝、妙趣横生。西游虽然写得是神话,却对社会百态、世事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不愧为传世名著。
三、《西游记》是一部政治斗争小说

西游记如果深往下挖,抛开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就会发现所谓西天取经之旅,不过是如来一手导演的权谋斗争而已。
一部西游记,也是一部政治斗争的大戏。
关于取经,有两个事实需要说明:
1、取经并不是唐僧本来自愿的行为,而是观音在佛祖授意下,一手策划的,应该叫传经更合适。
观音为了达到唐太宗派人西天取经的目的,进行了极其严密的谋划。观音手段之高强、计策之严谨,堪称史上最强COO,以后专门写一篇文章讲讲观音的手腕。
2、如来安排传经的表面理由并不成立。
这个刚刚已经说明,南瞻部洲百姓安居乐业,西牛贺洲鬼怪横行。西牛贺洲传过来的经,恐怕都是黄赌毒。
实际上,在西游记的最后,作者已经暗示了如来传经的目的。
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如来说道: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麦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这里写得非常露骨,宗教是一门大生意!比丘僧仅仅只是把经念了一遍,就收了人家三斗三升的麦粒黄金!简直是抢钱好不好!
这么暴利的生意,如来怎么可能不想着扩大自己的地盘!
可惜的是,南瞻部洲已经被道教占领,市场已经是红海。为了打开南瞻部洲的市场,CEO如来派遣COO观音菩萨,一手开拓南瞻部洲,抢占市场。
西天取经,就是佛教人士对南瞻部洲的一次内部攻破。从这个视角来看,你会发现西游记中充满了佛道之争。
当然,如果咱们观察更深入一些,就会发现佛教的东扩,实际上是受到了玉帝的默许甚至鼓励。
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是主动传旨宣如来降妖。实际上,孙悟空当时已经被王灵官和三十六元雷将围住。如果看完整本西游,会发现孙猴子战力其实远远算不上无敌,经常被妖怪难住。
玉帝只要宣三清四御,随便一个即可将其拿下。玉帝却舍近求远,专门大老远从西天把如来宣旨召来,其用意实在可疑。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当时道教势力太盛,已经威胁到了玉帝的皇位安稳,玉帝隐隐已有被架空的危险。出于无奈,玉帝只好拉拢如来,抗衡道教势力。
如果我们更大胆揣测一下,甚至可以说孙悟空的出生、访道、闯祸、取经、成佛等整个一生,都是玉帝和如来联手安排的计策,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抗道教,达到天界的均衡。
西游记开篇的菩提祖师,很大可能就是如来佛祖本尊。
西游记中政治斗争的精彩,丝毫不亚于一些最著名的权谋小说。
四、《西游记》是一部组织管理小说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西游记的核心故事是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的取经故事。在动画片里,这四人一马团结对外、众志成城,共同完成了取经使命。
但是,如果看完西游记原著,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取经团队内部充满了排斥和斗争,动不动就要散伙儿。如果不是观音和如来强力维持,这帮人能走到西天简直就是奇迹。
下面简单说下原著中,取经团队每个人真实的情况:
1、懦弱的唐僧
唐僧,取经团队的领队,自幼为僧,一心向佛。除此之外,毫无本事,生怕承担责任,原著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打死拦路强盗,唐僧当着悟空面说: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这些话把孙悟空气得半死。我打强盗还不是为你,到头来你只顾自己躲灾避祸。
唐僧在取经路中,痛哭流涕的次数多到吓人,遇险先哭为敬,遇怪先哭为敬,遇阻先哭为敬。活生生把悟空逼成了暖男,不但一路照顾唐僧的起居住行,还要时时安慰唐僧柔弱的心灵。
第八十一回,唐僧生病不能走路,流着泪要放弃取经,全靠悟空相劝,才勉力支撑下去。
2、强悍的悟空
相比于唐僧的懦弱,悟空则显得异常强悍,是取经团队的绝对主力。
孙悟空是西游记绝对的主角,可以说是取经之心最为虔诚的。虽然几次被赶走,但还是回归了取经队伍,一路降妖伏魔,毫无怨言。
虽然前期容易暴躁惹事,但取经路上修炼得明心见性,渐入佛道。
在取经路上,惩恶扬善,解救了不少无辜的生灵。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唐僧慢慢领悟了成佛之道。
第二十四回,唐僧问几时才能到西天,悟空开释道,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悟空的悟性,比唐僧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3、挑事的八戒
在固有印象中,八戒滑稽、搞笑,是个喜剧人物。
然而,在西游记原著中,八戒也滑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挑事者,真真正正的投降派。
在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一回中,孙悟空为保护唐僧,三打白骨精。唐僧本来相信了悟空的说法,每次被八戒挑拨,最终恨逐美猴王。
而在西游记全书中,八戒一共提出了9次散伙儿,分别是第30、32、40、56、57、74、75、81、82回,遇事就要散伙儿,取经之心的“诚意”可见一斑。
4、本分的沙僧
沙僧在西游记中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形象,因为他一向踏实本分,没有太多的事迹。
沙僧不像悟空,要建立功勋;也不像八戒,油滑滋事。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欲望。
沙僧之所以取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免遭“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的痛苦。从根本上,沙僧并没有取经的真心,只要能免除痛苦,做什么都无所谓。
白龙马在取经团队中,只在第三十回出手过一次并且受伤,几乎没有存在感,暂且不提。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四人的小团队,要好好管理起来,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来、观音为了取经团队的成行,费了不少心血。先是观音传授唐僧以紧箍咒,拿住悟空短处;再者,如来亲口允诺悟空成佛的席位,才让悟空竭心用力,完成取经。
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终于笼络住了这个人才。
西游记关于取经团队内部斗争的描写,实在是一本极好的组织管理教科书。
五、《西游记》是一部传道修心小说

最后,西游记还是一部传道修心的小说。可以说,传道修心才是这本书终极的目的。
西游记这部书内容精彩、细节庞大,如果深入挖掘进去,似乎有取之不尽的故事。然而,从根底上,这本书最终还是承载了作者文以载道、教化世人的理想。
1、《西游记》的成书背景
前面说过,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恰好这个时候,明朝诞生了一位猛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儒家心学思想集大成者,号称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教,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了陆王心学,是明朝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成就冠绝有明一代。他的思想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广泛传播到了韩国、日本、东南亚,是当时之显学。
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我朝太祖,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粉丝。
稍晚于王阳明的吴承恩,更是深受阳明心学的浸染,对心学推崇备至。
2、《西游记》的心学痕迹
西游记中的心学痕迹是非常多的。
在西游记中,“心”是绝对的主题。标题中有“心”字的回目,就有29个,贯穿全书。
孙悟空修道成仙所在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字的别称,暗示了所谓修道,就是修心。
主角孙悟空的化名,则是“心猿”。紧箍儿咒,则叫做“定心真言”。
作品处处以心为媒介,巧妙安排,演绎出了一幕幕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故事。
西游记中虽然也有一些佛家、道教的描写,但如果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其实都写得不深入。这是因为,在明朝中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为主流。许多儒家知识分子,反而会深入研究佛道的思想,从而借鉴发展儒家学说。
研究佛教道教,只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教。如果去看阳明心学,其实能看到非常多佛道的思想,这正是儒家海纳百川的体现。
3、传道修心
西游记的故事主体是西天取经,恰恰也正是孙悟空修心得道的过程。
孙悟空从一开始的愚昧无知、暴躁易怒,在取经过程中,逐渐明心见性,有菩萨心肠、雷霆手段,对黎民之苦施手搭救,对作恶之徒惩罚锄奸。
这恰恰与不少儒家知识分子推崇的“内圣外王”思想吻合,也与心学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相一致。
阳明心学中,特别重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所谓致良知,就是追求内心的良善和开明。在心学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致良知:一种是内省,比如冥想、打坐,每天自省,减少各种桎梏对内心的束缚,回归本真;另一种则是事上磨练,不断践行自己的良知。
所谓知行合一,则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要成佛醒悟,就一定要实践中检验悟来的真理。只知不行,不是真知。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过程。在一次一次与邪魔斗争的过程中,最终领悟了成佛的真谛,完成了修心的大道。
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中修心,这才是得道的最佳途径。

——全文完——
全部回复7 显示全部楼层
cruet 发表于 2023-10-20 02:09:46|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重读西游记[大笑]
rlb1566 发表于 2023-10-20 02:10:13|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弱者就算做了神仙,也不能逃脱被吃的命运。。有点悲哀呢
cdra 发表于 2023-10-20 02:11:01|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观音那一章
gyeonwoo 发表于 2023-10-20 02:11:56|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这么好,评论这么少,不科学!
dreamvs 发表于 2023-10-20 02:12:46|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过度解读《西游记》,不可把它解读为作者愤世嫉俗、影射封建社会的黑暗、极力抗争、向往自由。

成书于元代大德十一年至明代嘉靖九年之间(1307年-1530年)的《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及《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已经有火焰山、黑风洞、黄袍怪、蜘蛛精、红孩儿、大力王、女人国、子母河等名称,还有车迟国与道士斗法割头、下油锅、柜中猜物的故事情节。其中唐王饯别场面的细节描写与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几乎一致,还有惠安和尚索要金银未遂以假经冒充,而且已经凑足“九九灾难受苦辛”。

可见,今天看到的《西游记》之前的版本,已经具足九九八十一难故事,而且很多故事情节、人物名称相同或相似,甚至连一些细节都相同或相似。

把《西游记》解读为作者愤世嫉俗而创作,用来影射封建社会黑暗腐败,表达作者极力抗争、向往美好自由的内心思想,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书中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前人创作的,怎么能曲解为最后定稿人的创作意图?

《西游记》作者也不是吴承恩,而是

黄新卫:中国武当网发布《西游记》作者考证,将结束400年争议?

胡义成表示“相识恨晚”,并说“你在这些方面处于学术前沿”,“我将来会引用你的这篇文章”。

李安刚表示“写得很好”、“鼎力支持”,并表示将发在他的公众号以及其它公众号,还向学刊推荐。李安纲过去发文提出唐新庵是西游记作者,后来觉得杨慎和阎希言等三人可能性大。他看完我的文章后,认为确实是阎希言。
janbo 发表于 2023-10-20 02:13:11|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之天花板[赞][赞][赞]
蛋蛋小林 发表于 2023-10-20 02:13:54|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度解读,怎么显得出自己会看书呢。只是,过度解读即等于没看懂:过犹不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