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谈民族英雄很少提到于谦呢?

[复制链接]
371design 发表于 2023-10-20 00:57:3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谈民族英雄很少提到于谦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摇摆 发表于 2023-10-20 00:57:5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谦是民族英雄毋庸置疑,很少提及是因为他并没有被「神化」。
他是个真实的「人」,会切扶大厦之将倾,但也会摇摆纠结。
令人惋惜的是,哪怕不在皇权斗争中站队,他最后也没能逃过「忠臣不得好报」的结局。
文天祥转世

据说于谦是文天祥的转世。
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成了神,一直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而于谦的祖父就是这许许多多的人中的一个。
于谦的祖父不仅是在心里崇敬文天祥,更是把文天祥供奉起来。
也因为这一层关系,在于谦的母亲身怀六甲时,文天祥托梦给于谦的父亲,说他愿意作为于家的子嗣。
于父梦到自己父亲的偶像,哪还有不答应的,在梦里便答应了下来,之后于谦便出生了。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是开头的描述,在文章的回目中也能看出作者的寓意,作者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百姓的想法。
小说中的于谦就是应百姓的愿望而生的。
这不仅和于谦生前的行为相关,也是百姓对万历年间社会问题申诉无门的一种愿景。
小说中把文天祥塑造成了死后成神的形象,然后由神降生为于谦,这其实就是把于谦当成当朝的文天祥,是当朝百姓对于谦最真实也是最客观的综合评价。
如此人物是如何长成的呢?
民族英雄的早年

于谦祖上世代官宦,据于谦之子于冕《先肃憨公行状》及于谦同僚王直《侍郎于公墓表》记载,于谦祖上从八世祖开始,直到四世祖于夔,均在今山西、河南等地做官,五世祖于伯仪和四世祖于夔分别被追封为河南郡侯、河南郡公。
曾祖父于九思曾拜杭州路总管,但到了父亲于仁之时,「幼孤贫流落」,隐德不仕,于是作为长子的于谦,便承担起了重振门楣的重任。
只是这些书并不是以写史见长,许多事情也是作者道听途说,所以事实到底是不是如此,谁也不知道。
但我们能从这些书中看到,于谦在整个中国都是有足够高的人生境界。
许多年后,于谦在《忆老婢》的诗中,也写到了自己少时求学的经历。
而后在十五岁时考取了钱塘县儒学生源,进入吴山三茅观潜心学习,开始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于谦还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从小就以古代的仁人志士作为学习的榜样。
于谦特别崇拜「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甚至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于房内。
在其同僚叶盛的《水东日记》中就有相关记载,说是郎中张遂有一幅文天祥的画像,后来将这幅画送给了于谦,听说于谦数十年如一日地将这幅画像挂在屋内。
可以说,于谦之所以如此珍视这幅画像,其实客观地反映了他是以文天祥作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的。
另外像诸葛孔明这种被后世文臣所敬仰称颂的忠贞名臣,也同样是于谦欣赏和羡慕的对象。
对于于谦一生的评价也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于谦自己写过的一篇《过南阳挽孔明》中,于谦就曾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甚至可以说,明代整朝对诸葛亮的评价都非常高,于谦受此影响,也成了万千迷弟中的一人。
于谦在多年儒学的教育和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文传统浸润下,形成了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成了儒家经世致用学说的贯彻者,隐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意识。
他做官三十余年,从监察御史到地方大员,直至成为朝廷支柱,一直夙兴夜寐,忠于职守,对百姓具有宽厚爱民的仁心。
鞠躬尽瘁

于谦的政途开始于宣德初年的监察御史一职,因在位时言谈举止皆为上上品,时任都御史的顾佐对于谦钦佩不已。
在朱高煦谋反时(史称「高煦之乱」),于谦跟随宣宗朱瞻基亲征乐安。
朱高煦出城投降后,宣宗命于谦数落朱高煦的所有罪状,事后得到了宣宗的奖赏。
于谦因为在「高煦之乱」中的优异表现,被任命为河南、山西巡抚。
在任时他为官清廉,秉直不阿,对当地的水灾、旱灾皆据实上报。
于谦的清官形象在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中被有意地夸张进行了许多艺术化的处理。
这些艺术上的处理方式,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于谦出任地方官时政绩卓著,在百姓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于谦仕途真正的开始正是在出任地方官时,因为同时期的各级官员都以国家利益为先,以百姓社稷为先,才有了后世对这段时期「仁宣之治」的评价。
正统年间,他曾上疏谈论关于地方贫困户发放粮食补助的问题,英宗朱祁镇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地方上水灾治理方面,于谦也是出力甚多,对于河南靠近黄河附近的堤坝决口问题,提出了实用的解决方式。
正统初年,以「三杨」为首的官员对于谦非常器重,对于谦上报的奏章,当天就能批复许可。
可于谦「两袖清风」的做派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也得罪了不少人,但因为朝中有「三杨」的照拂,再加上于谦的政绩斐然,当时朝中并没有人会公然与于谦对立。
可「三杨」陆续离开后,内阉王振开始干政,朝中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朝臣。
王振对朝臣实行了高压政策,以一点小事为由头就能将朝廷大员下狱。
于谦原本就是刚正不阿的性子,一直以来不愿自甘堕落,得罪了许多阿谀奉承、贪赂行贿之辈。
得罪了这些人,无论于谦有没有过错,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安上「莫须有」的罪责,于谦便因此下了狱。
但王振察觉到这次事件实在出师无名,牵强附会,便很快将于谦放了出来,但总不能直接官复原职,所以将于谦贬为了大理寺少卿。
可这一决定惹得当时许多官员不满,甚至传到地方,地方百姓也不愿意他们的「青天大老爷」受此不白之冤,便有许多官员得知此事后上疏谏言,希望能让于谦官复原职。
甚至明朝朱氏宗亲中也有许多人持有这种想法。
在巨大的压力下,于谦还是官复原职,再任巡抚。
北京保卫战

于谦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成就其身后名的时刻,便是「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三年(公元 1448 年),因为边防吃紧而调入京师的于谦,出任兵部侍郎。
这时距离土木堡之变不过一年的时间,边关将士多年未得训练,军饷又发不出来,在蒙古瓦剌的铁骑下,明朝军队一触即溃,完全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
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在王振的一意孤行下,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俘。
当时京师的留守官员大为震惊,一时间竟无任何办法。
负责监国的朱祁钰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一种观点是放弃北京南迁。
毕竟当时的明朝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官员体系,所以赞同这种观点的官员不在少数。
并且这些官员都或多或少知道明军如此不堪一击的缘由,所以也不认为死守北京能有好下场。
在他们心中,国家的利益始终不如国之根本重要。
可当时参与决议的于谦认为那些持「南迁」想法的官员都应该被斩首,他举出宋朝南迁国家国力江河日下的例子进行反对。
朱祁钰听后,采纳了于谦的意见。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雄心壮志,再想力拒蒙古铁骑,没有兵将如何能敌?
当时明朝北京的精锐部队都被英宗带往了前线,随着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精锐部队十去其九,京师中剩下的这点兵力哪里是蒙古铁骑的对手?
再加上皇帝都被抓了,将士们的士气也是跌到了谷底,就算有最精良的兵器战甲,未战先怯,哪里还能上阵杀敌?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全年不休 发表于 2023-10-20 00:58: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法把皇帝弄到于谦墓前面跪着吧?
确实没法洗。
颜容 发表于 2023-10-20 00:58: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宣传?
一个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挽狂澜于既倒,最后被皇帝斩首的大忠臣?
岳飞你还能说是秦桧害的,和赵构无关———其实也非常勉强了———于谦在朱祁镇复辟后第五天就人头落地,这咋洗?
g1410739w 发表于 2023-10-20 00:59: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影视剧宣传不多吧。
有以他为男主的大火剧吗?没有吧。
遥远墨客 发表于 2023-10-20 01:00: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真不知道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即使不知道北京保卫战,也应该背过《石灰吟》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