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西游记”这部书?

[复制链接]
janejinz 发表于 2023-10-19 22:22: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西游记”这部书?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123sdf123sd 发表于 2023-10-19 22:23: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哲学上说是,儒家>道教>佛教。
儒家在西游记的架构都是玉帝>如来(佛教)太上老君(道教),其城隍土地也是明代官方的体系。
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儒家思想,尤其是凤仙郡,完美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君王无道,老天会降灾祸警示),封神榜、说岳等都有类似情节。
凤仙郡郡守和妻子吵架(没儿子的事),打翻了玉帝的贡品,而且是祭天的日子,这再古代是自作孽。所以孙悟空是难得的脸红害羞了。
其次道教,准确说是全真内丹思想,其实我们接触很多,玄幻小说了金丹、元婴这些境界都是内丹的修炼进度。尤其是车迟国那里。西游记很多难都暗含内丹修炼思想,来体现人的成长“悟”
西游记的佛教基本流于形式,很粗浅,六耳猕猴那里如来念得经其实是道经。
西游记文笔一般,虽然近千首诗,原创的都是不好,好的都是改的。作者喜欢那种很辞藻华丽的诗词(天竺国成亲那里连续出现多首辞藻华丽,堆砌修饰的诗,是明代的台阁之体诗,红楼梦里元妃省亲里有类似的),和有记载的吴承恩的诗风背道而驰,吴承恩是复古派,和后七子之一徐中行,文征明有往来,明代评价吴承恩“在唐与钱(钱起)、刘(刘禹锡)、元(元稹)、白(白居易)相上下”。
我印象最深一首是泾河龙王那里渔樵对答里的一首,因为最后一句的四个字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bands 发表于 2023-10-19 22:23: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怕是放在在四大名著里,《西游记》都显得是那么的独特和奇妙。它不像红楼般华丽凄美、也不像三国和水浒那样雄浑粗放,属于西游记的世界显然是个独一无二的缤纷世界。而西游记的幻,也正在于此。大到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千奇百怪的九九八十一难,小到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和各种法宝武器都在吴承恩瑰丽的想象下极尽了幻化的能事,这些奇特、丰富和大胆都是不能被复刻的。

如果给《西游记》里的人物做一个粗略分类,那么大概又这么三类:人、神还有各路妖魔鬼怪。而这三者的特性在《西游记》里既是分离的概念,又时常巧妙地杂糅在一起。
《西游记》里写的人,相对于神和各路妖魔来说显然算是弱势群体。哪怕是有三大护法在旁的唐僧都要时不时地被惦记他的肉的妖怪抓走,更不用说平常的百姓,在妖魔面前没有超能力的他们通常便只能受到欺负与伤害,只有在碰见师徒四人时才能哭诉一番。但《西游记》虽奇幻独特,里头写的人却又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与人性,哪怕是最为四大皆空的“人”唐僧也有颇为“可爱”的部分。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写女儿国的这一段,书中写道女儿国国王看到英俊的唐僧时,那可是心欢意美,甚至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更展放樱桃小口唤唐僧占凤乘鸾,而唐僧的反应是如何呢?——“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短短几句便将女儿国国王的大胆娇媚和唐僧的羞涩描写的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可以说,《西游记》里关于人的着墨虽不可谓之多,但那些被曲折反映出来的世态人情都真实地蕴藏在字里行间。

而神与妖魔鬼怪呢在《西游记》里的出场率那可算是高了,他们在取经路上可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妖魔鬼怪自然是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里最实质的组成部分,为了那一口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想尽法子地“作妖”。比起天然属性就是作妖的妖魔鬼怪们,《西游记》里的各路神仙的属性可要复杂得多。

一来各路仙家可以算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必要时刻的助推器。纵然孙悟空再怎么本事滔天,在《西游记》里还是时不时地需要神仙们的帮助:白龙马是观音点化的;在黄风岭上被伤了双眼,黎山老母就要化作老妈妈来为孙悟空医治;在唐僧要被金池长老烧死之时悟空也要先找广目天王借来避火罩,保住师父……。可有些时候,这些神又会时不时化作取经途中有心绊脚的“小石子”,比如化作女主人和三个美貌女儿假意要许配实则考验取经诚心之类的套路便时有发生,不断提醒着师徒四人要坚定取经的意志。
无论是人、神还是妖魔鬼怪,在《西游记》里皆是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这或许也是《西游记》魅力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吧。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隐寓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像“三调芭蕉扇”写铁扇公主的失子之痛;牛魔王的喜新厌旧;铁扇公主在假丈夫面前所表现的百般无奈,万种风情;玉面公主在真丈夫面前的恃宠撒娇,吃醋使泼,真是分不清是在写妖还是写人,写幻还是写真。这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批语所指出的:《西游记》中的神魔都写得“极似世上人情”,“作《西游记》者不过借妖魔来画个影子耳”(第七十六回总批)。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就是他们的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老鼠胆小,松柏有诗人之风,杏树呈轻佻之姿。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化为“幻”。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如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要露出“红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乃至如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守“男不与女斗”的规则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比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但他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的贪求。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普通的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倒也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取经路上,一担行李,始终由他挑着。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初入取经队伍,就一钉钯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大战流沙河时,他“虚幌一钯,佯输诈败”,在勇敢中也常耍一点聪明。在顽敌面前,从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屈服,虽受气而“还不倒了旗枪”,不失为英雄本色。八百里荆棘岭,仗他日夜兼程开道;七绝岭稀柿同,靠他顶着恶臭拱路。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功劳,最后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正果。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丢人现眼,还多次因嘴馋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乖露丑,乃至快到西天了,还动“淫心”,扯住嫦娥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第九十五回)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治、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水浒》中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比如第四十二回写悟空去问观音借净瓶时,观音要他“脑后救命的毫毛拔一根与我作当”,悟空只是不肯,观音就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这“一毛不拔”就是顺手点缀的“趣话”,给人以轻松的一笑。但有的戏言还是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第二十九回写猪八戒在宝象国,先是吹嘘“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卖弄手段时,说能“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牛皮吹得震天响。结果与妖怪战不上八九个回合,就撇下沙僧先溜走,说:“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一段戏笔,无疑是对好说大话、只顾自己的猪八戒作了辛辣的嘲笑。另外,有的游戏笔墨也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例如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州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得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语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西游记》中,还有的戏谑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神圣的天帝佛祖,凶恶的妖魔鬼怪,一经调侃、揶揄之后,就淡化了头上的光圈或狰狞的面目,与凡人之间缩短了距离,甚至与凡人一样显得滑稽可笑。比如第七十七回,写唐僧受困狮驼城,悟空往灵山向如来哭诉;当佛祖说起“那妖精我认得他时”,行者猛然提起:“如来!我听见人说讲,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当如来说明妖精的来历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一句俏皮话,就把佛祖从天堂拉到了人间。后来如来佛祖解释唐僧等未送“人事”,传白经时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第九十八回)当八戒为封得“净坛使者”而表示不满,吵吵嚷嚷时,如来又道:“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一百回)如此这般,作者让这尊法相庄严的教主讲出一连串令人发噱的市井话,就使人感到他不那么神圣,而是那么凡俗、亲近。神,就被风趣的戏笔淡化为了人。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目的何在呢?用如来的话说是“劝化众生”,“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用唐僧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使“法轮回转”,“皇图永固”。这无疑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虽然在《西游记》中作者极尽玩笑之能事,“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但他并没有否认西天取经本身的积极意义。西天取经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探询过程。然而,到灵山雷音寺困难重重,唐僧自己也知道“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因此,这个集体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这个集体的五个成员中,孙悟空当然是第一主角,他敢作敢为,高超的本领,乐观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取经集体的主心骨;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好财好色,但这个“可以置之世界第一流的画廊而无愧” 的人物所具有的憨厚耐劳却是取经途中不可缺少的;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耳软心活,不辨忠奸,其坚定的意志,执著的信念却是鼓舞西行的关键动力;老实厚道的沙和尚则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这些形象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精神。白龙马也不例外。作品中,孙悟空的动,白龙马的静,孙悟空的急,白龙马的稳,孙悟空的暴,白龙马的平,两者相互映衬。与前代的取经故事相比,孙悟空的形象被大大地净化了。作为他的配角,白龙马也被净化了。但孙悟空的净化更突出了那率直并且暴躁的脾性,白龙马则显得更加温和平稳了,表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在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作者是把火龙同刚猛的钱塘君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西游记》中,玉龙便没有了那种狂暴感,倒是增添了几分儒雅,所谓“君子温良如玉”。这表现出了作者对玉龙的喜爱之情。
《西游记》作为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是一部借神魔以写人间,在幻想中求索治国安邦之人的文学巨著。它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作为社会观之综合而集中反映的人才观问题。把“法轮回转,皇图永固”的希望,不是寄托在具有“常心”的“常人”身上,而是寄托在具有“童心”的“真人”身上;却又对具有“常心”的“常人”并未完全失去希望,并要求具有“童心”的“真人”能检束自己的身心;这便是作者的人才观与人性观的主要特点。
rozikun 发表于 2023-10-19 22:24: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里隐藏的细节

西游记第一回大概7500多个字,里面有一些关于风水和八卦的内容,有一些传统的阴阳五行的东西,很多人也看不懂,当然,我也看不懂。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一下这部小说。

但是纵观西游记的框架,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西游记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比较玄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虚构了很多个有趣的人物,华丽的场景和惊艳的法器,作者用一种半幽默半现实的方式,写出了很多亦正亦邪的人物设计。

从本质上来看,西游记是一部世俗小说,作者写的是一些世俗世界的故事,从作者描述的语气来看,有一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一些是他亲眼所见的,有一些是他听闻过的,作者阐述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也描写了很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古典小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拆写和合写。作者会把自己现实世界里见到的一些有特色的人写的小说里面,有的时候会把一个人拆分成两个人来写,有时候会把两个人合写成一个人,有的时候为了使人物性格更加经典,会把张三的语句放到李四的嘴里,使人物更鲜活,更有个性。

西游记里第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孙悟空的求师经历

孙悟空出生之后,在花果山逍遥地度过了一段自在的日子,时间长达三五百年,作者的评价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结合前面一些比较华丽的对仗的句子,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孙悟空出海寻访长生不老之术,在南瞻部洲漂泊了八九年,然后又出海到了西牛贺州,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菩提祖师,这里面大概经历了十几年,但是作者只是草草的一笔带过,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首先,他第一次到达南瞻部洲的时候,作者的描述是“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

其次,他看到了一个打柴的樵夫,作者的描述是“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然后,他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的时候,作者的描述是“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在这之前作者描述孙悟空的思维,语言,动作,做事的方式,完全是一个猴子的状态,但是到了西牛贺州菩提祖师那里,他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已经完全变了,此时的他是半个猴子半个人,或者说,他现在的心态大概就是一个流浪多年的委屈的孩子。

从对孙悟空的三段描述来看,此时他已经具有很多正常人的思维了,也熟知了很多人情世故,那我们可以猜测,在南瞻部洲那几年他受到了很大的磨难,吃了很多的苦头,这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他后面嫉恶如仇的性格表示理解,后面小说很多的细节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西游记里第二个重要的细节就是人物年龄

现在有很多出版的书籍都认为西游记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但实际上看了原著发现这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仔细阅读一下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即使把他们三个的年龄转换成凡人的年龄,大概也有40岁了,而唐僧的年龄不过才20出头。

这就很有意思了,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团队里,一个领导居然比下面的团队还要年轻很多,所以我们就很好的理解了,为什么孙悟空总是喜欢出风头,为什么猪八戒老是闹着要分行李,为什么沙僧遇事总是不闻不问,从原著的描述来看,唐僧是不得不踏上这条取经之路的,而其余三个人是被迫加入的,因为在这个团队里,只有一个人真心取经,那就是孙悟空。(关于取经团队的设定,以后细说)

西游记里第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性格设定

如果把西游记的取经团队想象成一个国企,就很好理解了,国企里面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背景特别硬的,关系特别强的,像唐僧一样的小领导,这样的人精于人情世故,非常擅长弹压下属,左右平衡,媚上欺下,牢牢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典型的既得利益者,正因为这样的人,整个企业才会不上不下。

第二种是凭关系进去的,但是后台不是特别硬的,比如猪八戒这样的普通关系户,这样的人往往被一些大领导压住,所以他们往往会组建自己的小团体,利用一些小聪明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种是凭实力考进去的,精彩绝艳,很有才干的,比如孙悟空,这样的人没有什么领导意识和权威意识,很容易触犯领导的利益,也容易得罪同行,慢慢地在沉默的螺旋下,也会学会改变作风来保护自己。

第四种是考了很多次才考进去的那种,任劳任怨的人,比如沙僧,这样的人既没有孙悟空的才干,又没有唐僧的出身,所以只能被牢牢的固定在下面做好自己的事,很难有逆袭的可能。

西游记的取经过程,讲的是人生百态和世态炎凉,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并不是真实的某一个人,而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一类人,四种不同的三观混合在一起,在不断的抨击之下,开始磨合,作者的设计非常有意思,给四个面和心不和的人安排了一个艰难的任务,逼迫他们必须团结一致走向西天。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在一个很难逆袭的社会里,不同的阶层矛盾和利益冲突,既写出了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又写出了既得利益阶层和新兴阶层之间的矛盾对立,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喝行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danssion 发表于 2023-10-19 22:24:3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四大名著中,三国写争,红楼写情,水浒写义,而西游写悟。打破冥顽需悟空。每个人读西游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我所认为的是师徒四人代表了人性中的某一方面,善良与懦弱,勇敢与激进,贪婪而懒惰,憨厚与老实。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就像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针对人性中的种种弱点,过去了,路还长!等到八十一难结束,人生快走到尽头,蓦然回首才发现取到了假经,世事空余一场醉!何去何从?未免有些消极之意!然而,重要的是结果吗?结果不过都是一样的,一抔黄土罢了。精彩的是过程,且去西游吧,路上春光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且去西游吧!
longxx888 发表于 2023-10-19 22:25: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魔小說之最 沒有之一
經典之所以被成為經典是因為難以超越
能吸引所有不同年齡段的人去閱讀就是成功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