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的人怎么看待张雪峰老师?

[复制链接]
imac888 发表于 2023-7-26 14:44: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点我跟张雪峰意见一样,没矿没人脉别读商科,别读金融,别读管理。
但是留学圈好像就喜欢读这些专业,而且留学圈似乎不喜欢考公考编。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peeperp 发表于 2023-7-26 14:44: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就属于是不了解留学了。


留学生读商科是多,原因主要是商科好申请,门槛低,以我研究生的莫纳什大学为例,澳洲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商科本科只需要60%分数,而法律和医学需要80%甚至85%
也就是如果你们当地高考总分是750,商科只需要高考450,而法律需要600分,高考450分努努力就能到,而高考600分其实还是比较难的,理工科普遍要求是总成绩70%左右,也就是高考525分。
而且如果你是读研的话,商科一般不需要前置要求,随便报,理工科一般都需要前置相关专业的。所以之所以留学生读研喜欢选择商科金融会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很多人国内学的就是这些……他们也不好报别的专业。
至于说什么“商科没关系不好就业”,这话对也不对,如果你指望读个水硕就能进大投行大证券,那肯定是想多了,但是读个水硕去四大里面打工还是足够的,我认识很多人都在四大,好不好就业取决于你觉得啥算好就业,四大放社会层面算是好公司,但是实际上也不算特别舒服。
所以如果你是有人脉能送你进好单位的,读金融当然没错,但是如果你没有人脉,单纯想找个QS前50学校读个研,以后好去考编找工作,那其实你也没得选,因为你如果本科就是商科,你想报理工科也不好申请啊,属于是没得选。

至于说留学生不喜欢考公考编那更是扯淡了,您这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以前留学生少,含金量高点,很多人读的就是金融会计,肯定优先去外企或者金融互联网啥的,以前找工作比现在容易的多啊。
加上很多留学生大都是北上广深或者江浙的,京爷沪爷不流行考编不是很正常?北京上海月薪不到一万的事业编你愿意考?
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满大街耶鲁斯坦福,澳洲英国水硕已经和普本差不多了,工作越老越难找,互联网大裁员,金融大降薪,考编考公考国网的不要太多好吧。
多说一句,很多人去留学,恰恰就是家里给他安排好了,比如一个单位研究生起招,领导孩子只有本科,为了快速进来,读个一年英国水硕,回来直接进老爹单位,不是很爽吗?所以不要笑话英国水硕,你读了是水硕,回国也找不着工作。
别人读了是凑齐了拼图的最后一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yang1030 发表于 2023-7-26 14:45: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讲的很实在。留学圈要是也有个张雪峰,很多人就不会浪费几十万上百万读个水货高商留不下来再回国拿一个月四五千的工资了。
我劝国内一般家庭家长,孩子想出国,自己攒钱出去,不要用家里钱。只建议理科生出国,文科生别瞎耽误工夫了。学外语的赶紧转专业。语言对大多数人只是工具,而不是专业学科。你跟母语的人拼语言怎么赢。大学专业尽量别学语言。
能独立的人,在国内本身就独立。不能独立的人,出来了也不行。
i163 发表于 2023-7-26 14:46: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留学生天生的不在张雪峰的预备推销圈内,留学生去英联邦的,绝大多数是几类人:

  • 家里面有一定关系,本科学历尚可(南师大以上)但是关系比较一般,所投岗位一般备注为985或qs100前世界名校硕士(参加秋招的同学应该对这句话很熟),需要投简历关过计算机自动筛选,然后找人后续操作的,且一般花钱是搞不定的 -- 代表专业,计算机,金融,对口方向:爹妈有人脉的情况下,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央企/国企部门正式工,四大银行基层分行职能/内审部门,石油/石化集团驻省会城市分公司的非生产岗位,国有证券公司某市营业部职能/行研部门。
  • 能读研,但是对读研没信心,或者觉得国内学硕读的特别苦逼,所学专业无硬核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不依靠个人发挥),但非常需要一个硕士学位改善就业方向的:代表专业:汉语言文学,生物/化学专业(你没看错,生化环材专业硕士在没有导师push的情况下,不算很坑。由于英国水校的生化环材专业不做科研,没有小论文要求,外加上国内新能源行情看好,现在本科普通学校的生物和化学专业毕业生(注意这一点)去英国读化学和生物硕士的很多,反正生化环材产学研脱离现象严重,毕业生都是企业从头培养,而且这些人应该是考虑好,读完回国本硕专业一致,还能申请公立学校初高中老师,而且说实话,本科一本以上,qs80之前的英国生物/化学硕士回国,在大城市的新能源企业多少能找到10-12k工作的,比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以外的文科专业好些)。
  • 纯粹要一个学历贴金方便亲朋好友间攀比和择偶的:这个属于江苏和浙江省特色了,因本地学历攀比力度极大,不少孩子在本地找一个本地尚可的同龄人结婚,需要一个研究生学历贴金,但是孩子不爱学习,学校层次较低,家长又要面子但没啥大钱(有钱就去读金融了),会考虑这样操作。这一类家长群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念,所谓“考试可以挂,钱可以糟蹋,就是不能承认小孩不适合读书”。对这一类家长来说,承认孩子就读不出来书,升不了学,简直比把他捆了电线杆上公开鞭笞还难受。在这种心理诱导下,许多家长眼看国内的研究生是考不上了,或者考上了也是普本研究生,还是属于“读不好书”的范畴,于是决定自欺欺人一把,送孩子出国读研。需要说明的是,稍微在江苏省带过娃的家长都很清楚,江苏省现在的学历竞争基本不看985热门专业以下的硕士,就看本科出身,因此此类家长出国搞文凭,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在身边朋友圈骗不了人,而是自己骗自己罢了,只不过即使自己骗自己,也得继续骗下去。这一类人常选择比较政治学、全球传播,国际关系,东亚商务,东亚研究等文科低学费低毕业难度的专业,学费低(25-27w左右),毕业无压力,而英硕再怎么说表面上名头比普本大得多,因此目的就是搞个名校牌子,读完回国月入五六千也开心。这种人搞此类学历,某种程度上和相亲买BBA贴金的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BBA可能两三年后就只能打五折出了,英国学历理论上在婚恋市场是“长期受益”的,因此其家人出于这一层考量掏这笔钱。
  • 非常讨厌本专业,本专业也没啥机会,打算出国换专业的:代表专业:各类天坑专业研究生毕业,去英国读二硕换行,还有各类国内名校天坑专业硕士退学出国的,对口专业一般为:计算机,金融,相当于用一个化学或者机械硕士 + 一个金融硕士拼复合背景,或者干脆研二退学直接转码,虽然浪费两年但是还是25岁/26研究生毕业,年龄和国内学硕比不吃亏,技术水平是来不及速成了,直接瞄准一些国企规划岗或者信息岗投递。
  • 考公狂热户:考公专业不符合,年龄较大也无心学习,非常迷恋公务员,认为考上公务员光宗耀祖,35岁还考不上公务员直接上天台的那种(听起来很极端,但是这种人不是少数),打算一次性押宝读一个考公热门专业,去英国或者澳洲的qs300以内的水校(如澳洲南澳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甚至去乌克兰,俄罗斯的学校读硕士,如哈尔克夫国立理工大学,因为学费更低,读一个考公热门专业研究生(一般为金融,经济学,学制一般为1-1.5年,此类人一般也没心思做计算机大作业了),然后回国考公的。这种人不需要张雪峰做职业生涯规划,人家人生目的就是考公,法学限制本科,汉语言文学国外学校少的情况下,就瞄准好毕业,学制短,考公岗位多的金融/经济类研究生,读完不是为了就业,就是为了考公考经济金融类,说实话,假如要是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办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这种人也会去读的,因为学费越便宜越好,最好200k内拿到文凭。这种人显然也不是张雪峰的目标客户,人家七生报公了,这就没的说了。
  • 花钱买工作:英联邦留学生找工作,真海投大厂的最多一半人,剩下相当一部分人,是花钱买工作的。买工作这个事情,很多做题家不理解,实际上这种行为多半出现在强势省会的本地土著国企双职工家庭,尤其是好面子的家庭,买的工作肯定都是本地市或者区属国有企业的工作,勉勉强强算得上半个铁饭碗。具体操作多半是父母找熟人朋友关系,暗地里找人买一个基层国企的工作。至于本地公务员家庭或者有资源的家庭,也不在乎这种职位了。理论上按照各地自发形成的交易潜规则,基层非一线的国企工作,指文秘或者一些基层的小项目管理岗,年收入不超过200k,一般为150-180k的965工作制工作(北方更低,但是一般不低于130k),往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最高价格是不超过两年税前薪资总和,就能买到,且最高不可能超过500k(超过这个价格选择太多了)。这种工作实际上就是有门路的父母为了给儿女托底找的出路,但业界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硕士学位可以部分降低这个买工作的价位,相当于学历越高,(表面上)越有退路,买工作的价位越低,而且办事的熟人说实话,也不太敢一次性收太多,怕出事。且不少父母担心,纯买的工作,万一管事的老总垮了,工作就没了,钱也打水漂了。因此部分家长干脆对这笔花销做个保险,总计是500k预算,350k让孩子搞个学历,剩下100-150k拿来花钱找人,托朋友同学找熟人,买个年收入150-200k的体面工作,然后赶紧准备结婚。这种人出路都是父母铺好的,全程就没打算用真本事找工作(也没有),硕士学位不过是相当于对总得买体面工作的资金的50%-70%做个固化保险罢了。代表专业:电气工程(爹妈人脉在电气行业),财会/经济学(爹妈人脉在银行或国企财税口,如公立医院的正式工会计岗),法学llm(目标职位为国企法务),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管理(爹妈人脉在制造业国企,目标工作为银行软开或国企信息化建设项目部)。这种人找工作全程就是靠钱和人脉,找到工作以后一般也不强依赖技术,工作内容的考评完全依靠年末爹妈运作,找工作方面也不依靠张雪峰了。
反正出国去英联邦留学的人,本质上除极少数人,实际上理论上都属于有关系,有一点家底,有一定就业诉求但对追求超高薪没啥动力的,又或者读研期间无法坚持或者心态崩溃,以及专业特别坑,毕业后走投无路的要赶紧转行的,但不管哪一类,都不属于张雪峰的预备客户的。说实话,也不在张雪峰的日常讨论范围内。
张雪峰针对的是小城市普通工薪家庭的学子,是那种人生没啥容错率,一旦掉入天坑专业就真的没任何办法挽救的人。换而言之,按照三分之一最多可用原则,出国的平均花费为400k,按照500k计算,如果家庭存款现金不少于1500k的家庭,其实理论上不在张雪峰的核心客户群的。
这方面说实话,英硕不要瞧不起土硕,土硕也不要有那么大优越感,英硕家庭条件绝大多数是中心大城市普通国企双职工土著,家里面最少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本地有房子的,条件更好的也不读英硕了,直接读澳本美本读完出国定居了。英硕回国可能工资不特别好,但是只要不是qs80以后的学校,一般不会特别低,150-230k总包是平均水平,土硕有技术,可能工资高,热门行业300k以上,但两路人一平均,到40岁的时候计算家庭净资产,加上已经作古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留下的起码合计0.8套房(单边父母辈有兄弟姐妹很正常,有可能一分二份或者三份继承),相当于约1500-2500k的资产(北上广更多),两类人说不定差不多,当然,和本地的学霸还是不能比的。
wangbo821 发表于 2023-7-26 14:46: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学圈恰巧就是张雪峰口中的那个“除非”。
不要读商科,除非家里有人脉。
不要读管理,除非家里有企业。
不要读医学,除非家里有条件。
不要学英语,留学还真就得学英语。
不要服从调剂,留学申请没有调剂一说,申啥专业就是啥专业。
留学圈虽然不乏有工薪家庭,也有考研没上岸留学的,也有留学归国考公考编的,人群有少部分交叉,但大部分人起点是不一样的,走的路线也是不一样的。
至于怎么看待,客观看待就好了,有些观点认同,有些观点又说的太绝对,可以听,但不能都听。
人是多样性的物种,每个人不应该只有一种既定的人生,如果都把一个人的观点奉为圭臬,那么就是这个世界出问题了。
unitar 发表于 2023-7-26 14:47: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即使在留学圈,商科和泛商科的热度也是在持续下降的,而工科的热度在上升。
其次,留学圈,特别是从美本甚至美高读起来的人,有矿和有人脉大概率至少占一个,很少有人一穷二白的背景直接出来读个本科的,那也太虎了。所以留学生读商科也算是一个还行的出路。
最后,我其实在张雪峰五六年前刚火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他了,他讲的东西至少没什么大错,况且他的主要受众也不是留学生,留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他口中的“普通人”好太多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