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奇葩说 第六季》第四期辩题「美术馆着火,救画 or 救猫」,艺术与生命,你选择哪个?

[复制链接]
lfpjh 发表于 2023-10-17 14:26: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个?】
一场大火来袭,左手是无价的艺术,救了它,多一幅名画可以传世;右手是可爱的小猫,救了它,世界上少失去一条鲜活的生命。该怎么选择?来一起探讨文明、艺术与生命吧!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erosix 发表于 2023-10-17 14:27:1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放弃画的同时,我们还放弃了什么——文物本体的意义
<hr/>不谈是否救猫,只聊那幅名画。
李诞在节目中所说有句话是正确的,对于艺术品来讲,附加故事会提升其价值。但我们无权决定去附加一个毁灭其他故事的故事;而一件作品但凡有得选择,也不应仅仅因一个被毁灭的故事而被那些读新闻的人记住,它自身的存在实际能够让知晓怎么去阅读它的人帮助人类记得更多。
当一幅画已经过了五百年,几经人手流传至今,它就不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视觉呈现出的那个艺术品,而已进入文物范畴。这里我们并不想聊法律意义上的文物,而是谈谈所谓文物到底重要在哪里。节目里好几位辩手只从艺术的人文价值与商品价值角度聊实际忽略了太多太多,这类多材料多工种配合的作品历经几个世纪,其所层叠的历史信息实际已然是物质文化史了——看向它,可以揭示我们的来处。达芬奇当然只有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灿若星辰。但他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彻底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各个方方面面,而我们如果学会阅读这些作品,便完全可以从他所留下的那些光芒中逐步发现这五百年间像我们一样平凡的人的故事。
正如 @庄泽曦  所言,要正视今天的技术进步。那么当我们抛却了欣赏画作的眼光,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技术了解更多在这件作品身上发生过的有趣故事——而这些故事或许可以属于你我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位名家。



越过艺术,我们本可以读出更多信息

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侧光扫过分析笔触或者痕迹可以反推彼时所使用的工具与习惯,而后与今日所用工具相比较而看到那时常规或不常规的工具是如何发展与使用的,从而多方面描绘出一个技术史的片段;也可能结合作者生平通过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工具变化窥见他风格的演变是否与其生活条件变化有关,了解一些有趣八卦的同时也能多少体会到不同时期作者的大体境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侧光下的油画呈现

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对那些画框照x光兴许能发现不同木工团队在用钉习惯与用榫习惯方面的细微技术差异从而反推求证作画的地点甚至通过对同时期地域家具等相关领域的比较去分析彼时这批工匠的身份,发现他们,记住他们,而不再仅仅记得那个落了款的达芬奇;



x光下才浮现出的画框细节

我们应该知道,打不同频率的紫外观察荧光反应兴许能发现当时某些不常见的颜料,甚至一些中国常用颜料,或许它们就来自你我的家乡,于是我们便可能侧面理解那时世界的商贸关系,或至少与自己有关的一个有趣的角度;抑或通过这类观察看到历次修补过得痕迹,在准确区分原物与修补之处也能看见前辈们的用心、专注抑或敬畏带来的犹豫,在这件作品中他们的精神也一并随之保存;



紫外灯下的修补痕迹

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对着画面打不同频率波长的红外拍照应该能看出不同层次下画作中的状态从而反推彼时画家是如何起稿如何逐层上色的而意识到画家的谨小慎微,我们甚至可能会窥见那些稿子起错的部分,意识到原来他们也有犹豫,也是普通人。我们甚至可能从这个草稿与其他草稿之间的对比中发现这些画作的原型或变体,从而更加理解过去画家的工作方式和基本习惯,于是也能更加分辨哪些才是这幅画所画之人的个人特点,看到那个更加接近真实的形象。



红外照射下发现的位于达芬奇画作下层的草稿



红外照射下Pietro da Cortona的画作呈现



帽子的修改



执剑之手姿势的调整

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要留住那幅名画,却在更大意义上并不是为了纪念达芬奇,我们是为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无论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也好,佛家讲的芥子须弥也罢——我们本可以从这些物件的身上窥见天地,窥见众生。
而且,技术还在发展,我们难以预测以后我们会从这些物件上再发现什么,能够证明某些其他历史问题的东西。可东西没了,一切就都没了,这不是李诞和薛兆丰老师说的能看到高清的数字文件做得复制品就能解决的事情,那只是保留了这件东西中的一个方面而已。技术的进步对于新的艺术品来说是碾压性质的,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的,但不代表真的能取代原本存在的那个物质实体。
<hr/>当然其实辩题中的救猫持方完全可以顺着文物重要继续推进,强化这个点。
普通观众即便能保证自身安全,在不了解博物馆应急预案的情况下,如何取,如何搬运,救出画之后放置在什么位置也都是需要考虑的,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的结果其实也并不理想。
卡珊德拉 发表于 2023-10-17 14:27: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詹青云用了抗日战争时期保存故宫文物的故事,来诉说艺术值得被保护的珍贵。
然而就在今天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你们猜猜最受欢迎的文物是什么?
很多人都晓得。
那一定是红烧肉石和翡翠玉白菜啦!




每次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人流摩肩接踵,总有无数人在导游声嘶力竭的推荐声中,围着这两件珍宝猛拍照。
而看到这样景象的一刻。
其实我的心是在滴血的。
我一次次无声的呐喊:“同胞们啊!不要再看那两件无意义的玩物,你们这是入宝山而空回啊!”
看看那气壮山河,悲声塞责,字字泣血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看看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溪山行旅图


看看那摄人心魂的无上美学,“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瓷器


如若让历史爱好者、艺术爱好者、以及文物专家来评价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最值得玩赏的文物,100件,1000件也轮不到翡翠玉白菜和红烧肉石,虽然它们同样是文物,两件历史不过百多年的文物。
但是架不住,它们俩,就是游客最喜欢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

讽刺不?
当初故宫南迁时那批文物保护工作者,如果知晓这样的结果,一定会摇头苦笑,甚至放声大哭了。
然而
这就是正常民众最能看懂的两件文玩,哎呀,好精致好像真的啊,你给他们讲那些文化故事,那些文化背景,那些文人雅韵,那些高级的审美与情趣,他听得似懂非懂,如坠五里云雾,所以,其实在现实的大火中。
绝大多数人,是听不见千年前的哭声,他们,只认得眼前的小猫。

无独有偶。
我朋友最近刚从日本旅游回来,他嗟叹着,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日本奈良正仓院博物馆,最近为了庆祝新天皇继位在举办中国古代文物特展,去参观的日本民众络绎不绝,因为展出的都是轻易不予世人观瞧的唐代孤品。








馆内也有很多水平极高,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为参观者做讲解,尤其是听说他来自中国后,更是引发了志愿者及参观者的热烈欢迎,志愿者居然改用中文和他交流,大家一起愉快的讨论唐文化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仿佛时光穿越了千年一样。
令他遗憾的是什么呢?
令他遗憾的是,当天来看展的,可能就他一个中国人,而和他一起的庞大中国旅行团,几百名中国同胞,面对真正的宝藏毫无兴趣,却在一旁拼命的和受惊的小鹿合影。


果然在名画、文物和小动物面前
大多数人真实的选择其实是一致的。
你问我赞成哪种观点?
我认为无论是救画还是救小猫的人都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在现场,只有杨超越敢说出那句话:
“我听不到千年前的哭声!”



无论是弹幕抨击杨超越没文化的
还是现场和屏幕前不断来回跑票的墙头草
试问你们自己的内心,能听到“千年前的哭声”么?
我刚刚所讲述的那些美好,那些传承,你们平时真的有全部了解么?
我敢拍胸脯保证,我认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确实很优秀,但是他们确实对文化历史的爱好,没那么深沉,他们同样听不见千年前的哭声
没有特别的爱,没有特殊的钻研,文化这东西,不是人人都能立刻体悟到其中的美好的。
一样的没文化,为什么有的人偏要去DISS说出大实话的杨超越呢?除了《蒙娜丽莎》《向日葵》之类的……绝大多数人恐怕也不懂得《自由领导人民》,《夜巡》,《红磨坊》(以上这些也不过是粗浅的认识罢了,因为我承认自己对西方美术史确实了解的很浅)这些画有多珍贵吧?


最后
我个人依然会去救画

因为救下画,哪怕只再多一个人,我也希望他能和我一样看的懂,听的到,哪怕我女儿一万个不耐烦,我也会不断絮絮叨叨的告诉它这些艺术品,这些文物沉淀下来的美好,背后的文化价值。
给文明以岁月,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

我想把这份文明,尤其是我们华夏文明震人心魄,超凡绝伦的美,永远传承下去!


djw7612yh 发表于 2023-10-17 14:28:1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着从哲学角度讨论一下这场辩论——该如何理解这个辩题,辩手们的论证在哲学上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有什么优缺点。
<hr/>首先看辩题: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这个辩题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把它理解为一个描述性问题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的行动偏好或倾向的问题。
另一种理解,这是一个规范性问题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应该救谁?
这是一个关于哪个选择好,哪个选择更理性的问题。
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会这样做,不代表这样做是好的;这是好的,也不代表我会这样做。
那么,在这次辩论中,应该采取哪一种理解呢?
傅首尔和李诞的一些话似乎表明,他们采取的是描述性的理解。他们说,“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会……”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辩题其实应该理解为规范性问题。如果这个题是描述性问题,由于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行为倾向,这没什么好辩论的。只有当这个问题是规范性问题的时候,它才值得一辩。
薛兆丰的论证同样没有分清这两个问题。他援引亚当斯密的观点,说我们的同情心有远近之分,对近处的东西我们讲同情,对远处的东西我们讲理性和算计,猫在近处我们同情它,所以救猫。薛兆丰对亚当斯密观点的阐述很不准确,这一点暂且不谈。更重要的是,他这里给出的仅仅是描述性的答案,说我们事实上有这样的心理机制或行为倾向。但这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应该如何做”的事。所以对方尽可以像黄执中那样反驳:只听“近处的哭声”,这难道不是一种缺陷吗?
亚当斯密本人是如何处理这个规范性问题的?他的观点简单来说是这样的:上帝创造了我们,他本可以让我们只能做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我们能自发地做好事就更好了,所以给了我们同情心这样的能力,让我们自发地做好事。由于这是上帝的设计,所以我们根据同情心做出的行为是好的。
一句话:别问,问就是上帝的旨意。
但这种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
当然,并不是说斯密式的道德情感主义一定没有其他办法解决规范性问题。只是,至少在薛兆丰给出他的答案之前,他的论证是不完整的,而且缺少的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环。
<hr/>好,现在我们处理规范性问题: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应该救谁?
问题是,这个“应该”该由什么决定?一个靠谱的假设是,由选择对象的价值决定。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就等于:
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哪个更有价值?
在争辩哪个东西更有价值的时候,一个最自然的反应是抬高自己这边的价值。这个策略,支持救画一方的辩手们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坚持这幅画不仅有美学价值,还有更宏大的价值——詹青云说,这幅画凝结了保护它的人的努力;黄执中说,这幅画凝结了创作者的心血,回响着“远处的哭声”;蔡康永和罗振宇说,这幅画代表了某种不朽的文化价值。
这些论证,从辩论的角度上说是十分精彩的。但是从哲学的角度上说,远远不够。它们可能有两个问题:
第一点,引入不公平的预设。有可能这幅名画根本没有像他们想象得那样,是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被竭尽全力保护过,最终能代表人类文明的高度。它可能只是名画中很普通的一幅。如李诞所说,可能根本没有什么“远处的哭声”,有的只是他们“想象中的哭声”(不过他自己说猫是道德之眼,恐怕也是想象出的道德之眼吧)。
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们忽视了价值的不可通约性
什么是价值的不可通约性?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例1:
设想你拿出两片面包,问我想要哪片,我不太确定该怎么选。这时你往一片面包上涂了层蓝莓果酱,那我就不犹豫了,肯定选带果酱的那个。
例2:
设想你拿出一片面包和一支铅笔,问我想要哪个,我不太确定该怎么选。这时你往一片面包上涂了层蓝莓果酱,对不起,我还是不确定该怎么选。
明白第二个例子区别在哪儿了吧——实际上你涂10层果酱也没用,它和铅笔的价值根本不在同一个尺度上。
可见,抬高一方价值的论证策略,在类似第一个例子的情况下有用,在类似第二个例子的情况下不一定有用。
回到救猫救画的问题上。这个问题类似于第二个例子,涉及不可通约的价值——就算那幅画再美,再凝结着人类的心血与精神,它与生命毕竟属于不同类型的价值。所以,抬高画的价值并不意味着画一定有比生命更高的价值。
<hr/>有了价值的不可通约性,麻烦就来了:
如果画和猫有着不同类型的价值,那该怎么论证谁更有价值呢?它们还有可比性吗?
实际上,这也是困扰着哲学家的一个难题。一个解决方案是,如果两个东西有不可通约的价值,那就比较它们可通约的价值。
比如,效用主义(另译“功利主义”)哲学家认为,决定一件事该不该做的价值是效用——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的量。要是效用主义者来讨论这个辩题,它们会说:“简单,看看画和猫哪个能带来更大的效用就行了。”
Ruth Chang认为,事物不光包含带有明确名称的具体价值,还具有一个没有名字的整体价值。所以我们比较猫和画的整体价值就可以了。不过这个无名的价值太抽象,很难想象该怎么比……
罗振宇的论证可以视为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把难以比较的东西放到同一个尺度上去衡量。他说,无论救猫还是救画都很可能牺牲,届时所有价值对自己都失去意义了,所以我们就比一比抱着哪个东西死得更好看一点——哦不,“留下更好的背影”。比较之后感觉还是抱着画死有。这个论证所基于的脑洞确实有点奇葩,所以没有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不过从哲学上看,它或许比前面提到的论证要更像一个完整的论证。
<hr/>上个月读了一篇论文,提到在有不可通约的价值的例子里仍然有可比性的情况。原文十分复杂,我超级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
假设我在选择职业,在纠结当会计还是当哲学家。我想当会计是因为它可以让我养家糊口,我想当哲学家是因为能过我喜欢的沉思生活。我该选哪个?
作者说,应该选当哲学家,因为当哲学家也能养家糊口。小孩子都懂,X+Y>X(X和Y均为正整数)。
李诞的一个思路与此类似:
如果一幅画背后有个好故事,那么它会更有价值。
舍画救猫是一个好故事。
所以,舍画救猫会使这幅画更有价值。
基于这个论证,似乎显然应该舍画救猫。对比一下:
如果舍猫救画,那么我们失去了猫的价值,保住了画的价值。
如果舍画救猫,那么我们不但保住了猫的价值,还提升了画的价值!
简直是两全其美!
这个论证,不仅从辩论角度讲很精彩,在哲学上也是有意思的。
不过,这个论证是无懈可击的吗?不尽然。让我们想想怎么反驳它。
有人可能会说:画都没了,还谈什么它的价值?李诞可能会回应: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上的物品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仍然认为其中很多都有价值。那么,这幅画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有价值。
如果是我来当辩手,大概会这么反驳李诞:舍画救猫固然可以提高画的一种价值,但它会使得画失去更多其他价值。想象一下,一幅画被烧毁后,哪怕它换来了猫的生命,我们也会为这幅画而惋惜。我们绝不会兴高采烈地说:看,这画升值了!这表明,我们实际上认为画有其他类型的价值,它远胜过一个故事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只有在画作存在的时候才有。比如,这幅画被观摩、学习、研究的价值,或者是詹黄蔡罗说的那些宏大的价值。如此一来,舍弃这幅画仍然造成了损失。
<hr/>最后,你问我怎么看这个辩题?
诚实地说,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有唯一的答案。我们甚至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一个理由。布里丹的驴子身边有两堆干草,它随便选择吃哪堆都不会饿死。猫和画只能救一个,无论救了哪个都无可指摘。无论是道德的律令,还是理性的要求,都没有规定好生活的每个角落,只留下一条路可走。相反,它们偶尔允许我们随心所动而不用担心理性的责备,留给我们一点点任性的、也是自由的空间。
(当然,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无需再辩啦。)
marg 发表于 2023-10-17 14:28: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诞向我们展示了,幽默是第一生产力。
解构的力量摧枯拉朽。
不过仔细一想,在李诞解构背后的观点本身确实很有道理的。
第一点,艺术的价值其实是被建构的,故事往往给艺术的价值增添色彩。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救下猫咪烧毁艺术品,并不会摧毁艺术的价值,反而让艺术的价值升格。


这从辩论的角度,这是一个典型的受身观点,承认你说的是对的,yes.艺术很有价值。
但是我的选择可以更好的达成你的价值,救猫的行为和画的燃烧让艺术的价值升格。
第二个观点非常精彩。
就是反驳远方的哭声往往是你想象的哭声,
李诞对知识分子的挖苦让我想到一个段子。
谭嗣同曾经说过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接着,康有为也说了这么一段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个观点直接点出了如果你连近处的哭声,你都听不到,听远方的哭声不是虚伪嘛。
其实套用黄执中举得例子
如果一个人,只能为自己亲人离去悲伤,听到隔壁村的却漠不关心,自然很狭隘。
但如果一个人,自己亲人的离去反而不先关心,跑到隔壁村去听远方的哭声,
你会怎么想呢?
这也是孟子当年反驳墨子的兼爱的理由,说墨子兼爱,实为无父。所以儒家的爱讲究差序格局,由近及远。
如果你自己舍近求远,不先爱自己的父亲,却爱他人的父亲,就是虚伪。
如果你的爱想着的不是先牺牲自我,而是牺牲别人成全大梦,那是疯狂。
其实李诞讲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合理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最后,李诞很牛逼!
__________分割线
补充一点,其实蔡康永的发言说句实话是感动到我的,因为在艺术里面,象征着我们对不朽的追逐,和我们对存在的证明,是我们对终将到来的虚无的抗争。
这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那句很美的话
他心想 所谓美 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 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美是编年的废除 是对时间的反抗
请多打几场这样牛逼的比赛!
基地组织 发表于 2023-10-17 14:28:4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艺术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尊重,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尊重,选择一方不必充满优越感的鄙夷另一方。本质上都是满足个人追求与价值观的行为,无高下之分。
所以双方都让我失望。
之于黄执中,说的非常好,但是在拉杆环节,站在艺术的肩膀上以优越的姿态俯视对方,这点我不喜欢。
“我懂的艺术的价值,你不懂,所以你肤浅,我高端”
我会选择艺术品,但是选猫的杨超越同样可爱有趣,她有她的价值观。艺术不是拿来秀优越感的。
之于反方,总是拿艺术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文打。我只是想说,艺术与尊重生命并无直接关联,
舞蹈/音乐/画画,这些最初的艺术,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的内心情绪的表达。
尊重人文所创作的克里斯安娜的世界是艺术
蒙德里安格子画追求严谨的物理本质也是艺术
高迪以圣家族教堂这类建筑致敬上帝也是艺术
所以艺术便是艺术,与尊重生命没有本质的联系,而且生命的价值特别是一个猫的生命并没有那么高,救了一只猫不是救了艺术,不是救了人文。
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把猫换成猪,换成一只老鼠,换成一只蚂蚱,还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猪或者老鼠吗?
你救猫救的是自己的同情心和道德洁癖而已,猫的价值因为撸猫而被人为的拔高。
所以我认为李蛋和杨超越的论点是很好的“我就是俗人,艺术的价值我不了解,我只能听近处的哭声”这是非常好的论点。
而经济学教授和救猫的其他选手,总说救猫才是拯救艺术,论点完全站不住脚。
救猫与救画,本质上是吃苹果还是吃梨一样的选择,看的是个人喜好,千万不要上升到道德和文化的高度。
我爱艺术品,但是杨超越放弃了画救她的猫,也不会让我有任何不适,弹幕里有喷选猫的人没文化,有喷选艺术品的人装高雅,真的可以省省,多读点书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