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产品是怎样获取第一批用户的?

[复制链接]
承让 发表于 2023-10-16 10:28: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互联网产品是怎样获取第一批用户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ccrock 发表于 2023-10-16 10:28: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获取种子用户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方法。
1、明确产品定位
2、其次圈定受众人群
3、分析目标人群需求
4、确定满足需求方式
5、选择种子用户
6、通过运营措施引入......
明确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就是用什么形式满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可拆分为以下四点。
    什么形式 → 产品形态 什么用户 → 目标用户 什么场景 → 需求场景 什么需求 → 用户需求
将这四点套用在不同的产品上,就可以得出产品的定位。以作业帮为例:
    什么形式:用手机拍照请教作业。 什么用户:K12 学生。 什么场景:学生写作业时,身边无人可请教。 什么需求:难题不会解答。
所以,作业帮的定位是:以手机拍照提问的形式,满足 K12 学生用户在学习时解答难题的需求。
大家可以尝试以自己的产品为例回答这四个问题,就能得出产品定位。可能有的产品用三个问题就可以解答,不需要回答全部问题。
根据定位圈定受众人群

上一步已经提到了受众人群,这一步要给出具体的范畴和定义。按显性和隐性两种属性划分,显性是用户的客观标签,是用户资料;隐性是能将用户划分至某个人群的标签,体现群体属性。
显性属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年龄。 性别。 所在地。 单身与否。 收入。 行业。 兴趣爱好。
按隐性属性划分,举例如下:
    喜欢听李志的歌。 乐于找人拼单的海淘用户。 女权主义者。 喜欢电影《小时代》。 经常登录知乎。 两岁孩子的全职妈妈。 锤子手机用户。 每周去电影院看两场电影的人。
这是划分人群依据的标准。列出这些标准,依赖于对目标人群深入到位的研究。
不能盲目相信问卷调研、电话访谈、当面谈话、通过用户群搜集反馈等传统的用户调研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存在形式化、用户戒备心理严重、搜集的样本不合理等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偏差,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真正的调研应该是研究行业和融入圈子,掌握人群特征。
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调研用户是一个优秀运营人员必备的特征。
其中,和用户聊天就是最常用的方式。但这并不是随便聊聊那么简单,可以总结为四步。
第一步,与你认为「对」的某位用户吃饭聊天。
要注意,不能只关注与业务相关的方面,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分析。
比如,他的性格、体型、家乡、职业、婚否、兴趣爱好、三观、对敏感问题的看法、使用产品的方式等,这些元素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代表着一类人。
第二步,判断这位用户是否是目标用户。
如果是,那可以继续约见和他同类型的用户,对此予以印证;如果不是,暂时舍弃。这个阶段的判断不一定准确,所以要抱着怀疑的心态多次验证。
第三步,完成与多个类型用户的沟通,分类逐一记录特点,便于继续沟通和观察。
要注意将线上和线下的沟通相结合,因为很多人在线上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完全不同。
运营人员可以像一个朋友一样关注他的微博和朋友圈,这也有助于分析他所在的用户群体的特征。
第四步,圈定两三个重点用户类型,完善其显性和隐性的用户信息,作为当前阶段的目标人群。
分析目标人群需求

列出目标人群的需求,最好穷尽其全部相关需求,暂时不考虑产品能否实现。此时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用户在某个方面的核心需求只有一个,但会根据场景拆分成多个小需求。
比如,习惯一周去两次电影院的用户,需求是观影,但可以拆分为观影决策、购票、情感共鸣等几个细分需求。
第二,分辨出真正的用户需求。
比如,很多人选择用外卖 App 点餐,是因为有满减和红包等优惠,所以比到店消费还便宜。
对于外卖 App 来讲,完全出于贪便宜的用户并非其目标用户。
因为这些人没有点外卖的需求,只有省钱的需求,只要产品不再提供优惠,这些用户就会流失。
在用户调研和分析完成后,运营人员可以逐一列出目标用户的需求。比如电影 App,列出的需求如下:
    观影决策:看什么电影。 购票选座:提前圈定座位,票价越便宜越好。 观影前了解电影信息:包括电影类型、主演、时长、背景等。 观影后表达情感共鸣:比如表达感动、愤怒、开心等情绪。 与同好交流:包括就相同兴趣交流、同城线下交友等。
确定满足需求的方式

根据上一步列出的用户需求,运营人员给出解决方案,可以从产品和运营两个角度展开。
此处继续以电影 App 需求为例,解决方案如表 5–1 所示。




每个需求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多层面的,既涉及产品功能,也包括运营手段。
在列举解决方案的阶段,运营人员应尽量穷尽,不用担心资源和实现的问题。
选择种子用户

在选择种子用户之前,先要明确这些用户应该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种子用户的作用是:带动社区活跃、贡献内容、对外传播和组织活动。
针对这 4 点作用,种子用户需要具备 5 点素质:贡献能力强、活跃度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传播能力强、有领导力。
所以,「选什么样的人做种子用户」这个问题,就可以转换为「如何找到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
为了方便,可以把人群按两个纬度划分:扩散模型和用户类型。
首先,用户按扩散模型可分为革新者、先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后者。
想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你必须找到最潮的、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接受能力强的、追求新和快的革新者,再由他们带动先期采纳者,形成可影响尾部群体的浪头。
我们一起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 1 简书
简书的创始人简叔告诉我,他的第一批用户是自己从 Twitter 上一个个邀请来的,当时没有专职的运营人员。
目前还在使用 Twitter 的国内用户绝对是典型的极客,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且与独立博客的目标人群有很高的重合度。
而简书就是一个写作平台,可以看作无数个独立博客的集合,所以通过这个方式选出的人群是很精准的(简书界面如图 5–9 所示)。




这个人群就是典型的「革新者」,是走在潮流前面的少数人群。
对于简书这种有着优秀的写作体验、散发着小清新风格的产品来说,Twitter 用户这个人群非常合适。
另外,试想你在 Twitter 上收到一位国内创业公司 CEO(首席执行官)发来的新产品试用邀请,会有点惊喜吧。
这和在微博收到私信、在豆瓣收到豆邮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户转化和关注程度都会高很多。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简书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其他产品。
国内 Twitter 的用户基数太小,而且活跃度不高,要想在这上面找到 20 个合适的用户,花费的时间应该会比较长。







案例 2 Keep
Keep 在产品内测时,在微博上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如图 5–10 所示。
这个微博活动从文案、规则、配图到奖品,都非常普通,而且 500 多次的转发量也不算高。
但是,它最终招募到的 300 多个 iOS 内测用户,直到现在都非常活跃,忠诚度很高。原因就是这条微博被「肌肉男训练营」这个账号转发了。
这个账号覆盖的人群都是健身领域的重度爱好者,或者说是健身达人,非常适合成为 Keep 的种子用户。
这 300 个「革新者」用户可以引爆产品。他们通过扩散模型将产品传播给先期采纳者,然后再带动大众人群。



案例 3 在行
在行是果壳网孵化的,果壳凭借已有的人脉关系,邀请一批科学和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即在行行家,做成了这个产品。
而互联网从业者向来是最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很注重打造个人品牌的人群,他们就成为在行的「革新者」(见图 5–11)。








就行家层面来说,互联网人拥有更开放的态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也有能力写出精彩的个人简介,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
就需求层面方来说,互联网人对新鲜模式有更强烈的兴趣,体验新产品的意愿更强烈(见图 5–12)。
对于行家来说,两个小时的约见不仅有经济上的成本,如往返路程、餐费,还有隐性成本,包括约见前做准备和约见时的时间成本等。
所以参与在行的意义不仅在于金钱收入,还可以感受新模式、积累人脉、拓展视野,这些都是革新者关注的。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纬度——用户类型。按用户类型可将种子用户分为:联系人、推销员和内行。
「联系人」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影响力大;「推销员」更擅长用适合大众的方式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内行」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资深参与者,但不一定有人脉和推销能力。我以两个案例说明。



案例 1 小咖秀








小咖秀(见图 5–13)爆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星红人的引爆。
从《康熙来了》和《快乐大本营》的明星们开始,再到「华妃娘娘」蒋欣模仿了金星,这些明星们录制的内容都在微博平台疯传。
明星红人的联系人属性很强,他们不需要像推销员一样去做什么,只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就能对产品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这也是现在很多产品打「明星牌」的原因。



案例 2 猫眼电影
猫眼电影的用户是去影院观影的影迷,都会产生线下行为,所以这个人群具有地域属性。
如果能将其中活跃的、有组织能力且对产品认可度高的用户组织起来,在各地开展线下活动,这样就可以提高猫眼电影在当地的品牌渗透力,而这部分活动的组织者就是猫眼电影的推销员。图 5–14 展示的是一系列线下活动场面。




在按照扩散模型和用户类型两种纬度确定用户人群之后,运营人员要找到用户的「聚集地」,为后续引入做准备。
聚集地主要指线上平台,如微博、豆瓣、知乎、百度贴吧。
比如,美丽说在微博上找达人、出版社从知乎和简书用户中寻找作者、很多 UGC 产品从豆瓣用户中找内容贡献者。
这一步没有太多的技巧,就是顺着目标人群找到他们集中使用的互联网产品。
通过运营措施引入种子用户

在找准目标人群之后,就要开始引入种子用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摇摆 发表于 2023-10-16 10:29: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互联网产品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这个问题,我会在本文中给出两个思路方向,以及产品启动案例,希望能够给知友一点参考。
<hr/>任何的互联网产品,在获取第一批用户的时候——即从0到1的突破,都是最危险、最为关键的过程之一。因为这个时候的启动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这个产品能够“维持”多久的生命、走多远的距离。
所以,在题主考虑“获取第一批用户”的问题时,应该先了解以下两个概念,作为自己决策的一个依据,也可以作为一个行动准则:
思路1
冷启动:产品没有任何用户,直接推到新用户前面
流程:有想法→做出产品→验证产品
思路2
热启动:首先建立了用户信任,再推出产品(热启动的创业成功率相对更高)
流程:有想法→验证产品→做出产品
在了解了以上两种获取种子用户的启动思路后,接下来就仔细针对两种思路展开讨论。
一、使用冷启动的方式吸引第一批种子用户,需要思考什么问题?


  • 问题1:所谓第一批用户,到底多少用户,才算做是“ 一批 ”呢?
答:无所谓多少用户,只要找到产品需要的目标用户,并且他们能持续使用产品,那已经找到真正的第一批用户了。重要的是用户是谁,而不是“一批”这个数量。


  • 问题2:用什么方法可以吸引到用户?
答:免费的高质量内容,同类内容你就没见过比你更全、更丰富、更细致、更洁净的答案。


  • 问题3:到底吸引什么身份、什么用户画像的人,才是正确的?
答:对产品转化带来最大贡献的用户群体,需要用户调查和数据反馈来验证这个身份到底是谁。


  • 问题4:积累第一批用户的做事流程应该是什么?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用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说明一下。
①创建产品:
创建一个产品,意味着你已经可以给产品的目标用户,提供一个工具解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
冷启动意味着,你找到了一个用户需求,需要把产品做出来后,才能做这个需求的验证。
②初定目标人群的可能性:
积累第一批用户的前提是,知道目标用户是谁。
作为公司的运营人员,你最好通过观察,已经发现特定人群的需求和行为。
所以你需要在运营、宣传之前,选出几类用户身份的可能性。
③制作营销内容:
用高质量的内容来吸引用户,在中国:
● 内容多,优质的内容少的可怜。
● 内容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不是广告。
● 你干了别人花很多时间才能干的事情,意味着你帮助别人节省了时间,资源盘点这件事永远好使。
④验证生意模型、验证目标用户:
如果收益大于付出,意味着业务可以活下去,意味着生意是可以跑通的。
你需要通过用户调查或数据分析,验证哪个具体身份的人,才是你最重要的目标用户。
先定性业务(就是我非常清楚我的产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投入资源。
⑤制作营销内容:
可以针对明确身份的用户,再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重点是用户痛点。
针对特定身份的人去制造内容,可以投入资源去宣传内容,持续监控返回的数据,评估投入性价比。
⑥由用户持续使用产品,且分享产品:
所谓积累第一批用户,重点并不在于对于“ 一批用户 ”人数具体数字的定义。
重点在于:
你已经非常清楚目标用户是谁
吸引来的目标用户在持续使用你的产品
用户开始宣传你的产品

总结冷启动如何积累出产品第一批用户:
采用精益创业的思维方式,小步快跑,对于业务模式和目标人群,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验证。流程如下:
1、最小成本做出来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提出清晰的目标人群到底是谁
3、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内容
4、验证产品最需要得到的目标用户是谁
5、制作针对核心用户的内容
6、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用户

在积累第一批用户的时候,冷启动更倾向于通过营销内容,通过市场工作去带来用户。而热启动倾向于通过用户之间的关系和口碑传播去积累用户。接下来,说说热启动是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
二、热启动,第一批用户怎么来?

核心思路是:
①找到产品替代工具 → ②让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用的爽 → ③用户推动产品
关于热启动,在此就不讲理论了,直接用案例来说明会简单易懂很多。
产品:爱败妈妈
创始人:王勃彤


爱败妈妈整个社区活跃的用户,都是不缺钱、在乎品质的女性用户,所以里面的广告定位都是高端亲子产品。


比如:和睦家广告—高端生娃。
生一个孩子10W的价格;
对于月薪5K的工薪族来说,价格不菲;
对于年薪50W的中高产阶级来说价格可接受,对于家产千万的小豪来说,价格不高;
产品的目标用户非常明确,不差钱,要品质。
我们来看看“爱败妈妈”这个产品热启动的过程:


第一,王勃彤最开始并没有考虑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只有一个亲友群,用于分享新发现的、关于孩子的好货——这个时候,QQ群就是产品的“替代品”。
第二,这个QQ群根本不推广,只靠朋友推荐朋友,虽然增长很慢,但是进入的人都非常垂直。
第三,无论是最初的群成员,还是后面通过朋友推荐的群成员,都是不差钱、追求品质的新手妈妈,在群友聊天的过程中,让创始人非常了解用户的需求
第四,有一天这个最初的QQ群装不下几千人了。所以,搭个论坛吧——这个时候,产品在用户的推动下出生了。而回头看去,产品的第一批用户并不是纯粹通过推广带来的,而是通过用户推荐带来的。
总结热启动如何积累第一批用户:
1、使用产品的代替工具,完成产品对用户提供的服务。
2、通过对人的运营建立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
3、当先有替代工具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顺势产生出产品。
4、第一批用户,靠身份相同的用户推荐而来。

以上,就是关于【冷启动】和【热启动】获取互联网产品第一批用户的思路,供各位知友参考。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互联网产品的内容,可以观看这个:一个产品必经的5个运营环节
————————

看完这篇内容后,相信以下三件事,也会对你的个人提升有所帮助:
1、点赞,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篇内容,同时你的认可也会鼓励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2、观看暖石网公开课《职业规划让你不迷茫》(如果你面临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自从这部分课程免费开放以来,已经帮助数万人提供规划职业的思路,相信对你也有所帮助。
3、关注微信公众号【暖石网】,观看更多优质文章。
关于作者:


暖石网,零基础、一站式的互联网学习平台,2-4个月转行互联网运营
網絡被詐騙錢財 发表于 2023-10-16 10:29: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上线以后,需要有人来用,于是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要找一批种子用户过来,不少人完全对此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去哪里找,找到了不知道怎么拉来。
也有另外一群人,拉种子用户做得有模有样,看起来很不错,效果却总是不太好,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常见的种子用户运营困局

很常见的一种拉种子用户的情景是这样的:
公司团队里的人,每个人分配了一定拉人指标,每个人负责必须拉够指标数量的人,拉进种子用户群。
身边朋友只要关系好一点的,可能都邀请了。想着不管怎么样,先拉进来让群看起来人气旺一点,以后不合适可以再换人的嘛。
于是很快几百人就被拉进了群里,群主发了一个产品链接,丢了个红包,让大家下载体验、谈谈看法,大部分人领了红包,只有一小部分人下载了产品,这些人提了一些意见。
由于都是朋友,碍于面子被拉进来,大部分人并不是都有这方面需求亟待被解决的用户。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动力去下载,进群的第一个动作也都是马上就把群先屏蔽了,偶尔有时间再来看看。
群里的人看了一段时间,发现群里的内容, 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为了避免过多信息干扰,就选择退出了。
还留在群里没退的那群人,要么就是那种群消息非常多,多到完全不看群消息的人,要么就是留着群以后想等着用,等哪一天需要的时候,可以在群里发下自己的广告。
由于这个群里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产出,运营者也很苦恼,每次让大家提意见,发现有反馈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是时不时会有人冒出来发广告,因为不少是熟人朋友,有些还补发了红包,把人请出群也抹不开面子。
「从众效应」和「破窗效应」在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了,有人看到别人也可以发广告,于是自己也开始大胆地发广告,就这样,关于产品的讨论,就被彻底淹没在一群杂七杂八的消息中。
团队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群不仅不活跃,活跃的时候还基本都是广告或者八卦热点,用户能给产品提意见的并不多。
于是就很犯难:怎么种子用户的管理,咋就这么难呢?
于是他们觉得可能是「这届种子用户不行」,又找来一批新的种子用户,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悲剧又在重复上演,最后又变成一个发广告的死群。
看起来很正确的种子用户运营方法,为什么就运营不起来呢?到底在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种子用户的理解偏差

我认为出现上面困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运营者,犯了2个重大的错误:
1. 理解错了什么是种子用户,错把第一批用户、初期用户当成了种子用户。
2. 把种子期的运营放在的数量上,而不是种子用户的运营质量上。

那到底什么样的是种子用户呢?
我觉得种子用户需要满足3个条件:
a. 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比一般用户更强烈
b. 敢于尝鲜,知道产品不完善也愿意使用
c. 愿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产品发展的种子期

为什么具备这3个条件,才能叫种子用户呢?
这就和产品的第一阶段种子期息息相关了。
有人会说,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难道不是拉来第一批用户,开始建立和竞争对手的壁垒吗?
错了!就是这种典型的理解错误,导致了文章开篇所提到出现的问题。
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不在于拉了多少用户数,最关键的目标在于:
「验证产品模式!」
注意看,上面所说的目标中,没有提到数量,而要实现验证产品模式的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质量,而不是用户数量。
相反的,如果可以验证产品模式的情况下,越少用户其实越好。
是的,你没有看错,和产品初期很多老板就开始制定的用户数目标不同,这个阶段能够实现用户验证的话,用户数其实越少越好,为什么呢?
因为同样实现验证目的,用户数少意味着成本更低,要做重大修改调整也更容易,用户过多反而是有害的。
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这个阶段用户数越多越好呢?
因为他们认为在验证项目成功的过程中,多积累点用户更好啊,一旦验证成功,有更多的用户基础也更容易下一步发力。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99%的产品都会失败,失败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产品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产品模式不行。
创业的产品idea大多来自于创始人,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在某个时间点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idea。
感觉这个想法没几个人能够想到,想到这个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使用, 未来非常有前景,于是就开始创业了。
然而创始人的idea肯定自己会觉得很棒,不然也不会出来创业,然而事实证明,真的只有非常少的项目是真正靠谱的,最终能够被用户认可、发展繁荣。
包括在国内公认最擅长做产品的腾讯,每天都有新项目诞生,但也是大多数项目会在2年内停止投入。
所以,互联网创业初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那1%,能够通过产品模式验证的成功企业。
那批最终活下来的1%项目,产品方向也有很多和最开始设想的方向完全不同。

怎样提高自己产品的成功概率?

这里用到的一个,最成功的方法论,就是「精益创业」,用最小可行化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也就意味着,在创业期间,及时获取来自种子用户的反馈,尽可能缩短每个版本迭代的时间,快速完善产品,打磨出一个能够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所以,可以看出来,种子期最重要的就是快速迭代产品,达到产品留存率目标,为下一步爆发做好准备;如果留存率不够好,就根据用户反馈和产品判断,迅速调整迭代,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长期一直留存活跃都很低的话,很可能就是产品本身存在问题了,很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产品方向,及时放弃是个明智的选择。
如果及时发现产品方向问题,还有时间、资金进行调整方向,投入新方向的尝试中。
所以在这个验证产品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种子用户。
这时候你应该,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到,为什么种子用户需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a. 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比一般用户更强烈
b. 敢于尝鲜,知道产品不完善也愿意使用
c. 愿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这样的用户才能够为产品提供快速迭代所需要的建议,这个阶段数量真的不是太重要。
如果为了用户数量增长,而让精准用户变少,反而是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种子用户真的需要精准吗?
是不是真的种子用户就需要那么精准呢?

首先,精准的种子用户有利于做出准确的决策。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侧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是很难平衡调和的。



比如,同样是一款社交产品,商务人士看重安全、隐私,文艺青年注重气质、氛围,95后看重新潮,中老年看重操作简单、可看家人照片,企业用户看重工作协同,约炮用户一定要有查看附近的人。这些不同的用户群需求,很难在最开始的时候同时满足好,尤其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
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人都在一个群里的话,他们提的需求也彼此说服不了对方,争吵和分裂不可避免。
如果产品经理功力不深的话,很容易被用户带到沟里去。

例:MIUI的种子用户
MIUI在推出后不久,通过快速迭代很快打磨出口碑很好的产品,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用户,MIUI早期种子用户是怎样选择的呢?
MIUI的种子用户是那些喜欢刷机的安卓发烧友,这个选择非常巧妙,符合前面提到种子用户的3个特征: 选择的是安卓发烧友,不是苹果死粉,不是诺基亚用户,不是一般的安卓用户,而是那种恨不得每天都可以刷机的发烧友,他们对于手机上的功能迭代会很迫切,不断地给产品提各种建议,然后大家一起投票来决定,下一个版本要做什么功能,看到被提的建议能够被采纳,成就感很好,会自发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并告诉他们,哪个优化是他提出来改进的。
在这些种子用户的帮助下,MIUI更新迭代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功能,可以说当时市面上最好用的安卓系统了,所以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为下一步小米手机开发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MIUI的种子用户是哪里来呢?是当时团队去机锋、安智论坛去发帖一个拉来的,第一批内测用户也只选了100个,然后再一步步拓展开来的。
当时他们也没有一开始就要做到多大的种子用户规模,而是逐步扩张开来,第一批种子用户也只是限量选了100个。
但是如果种子用户换成是另外一批小白用户可能就带偏了,他们会说「啊!怎么又闪退了?居然还需要刷机才能装系统?」他们提出的建议可能是就是一些非常稀疏平常的建议,MIUI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那么优秀的变化。

其次,人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相似的人有了一定的密度, 才容易把话匣子打开更好地交流。
比如上面提到的MIUI发烧友,如果告诉周围的人,他们每天会花几小时在那里安装手机系统,通过几天时间实现了开机画面的一个小变化,周围的人肯定会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但在MIUI论坛里告诉大家这件事,一定会被其他人膜拜顶帖,这种完全不同的际遇,也是精准的种子用户群要提供的。


种子用户到底是谁?

除了错把初期用户当成是种子用户的错误之外,很多公司找种子用户困难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并没有清晰地定义好产品,没有细分人群作为目标用户,试图一开始就做一个完美的产品,想要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所以产品满足的痛点不清晰,人群不特定,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用户,当然会非常困难。
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网站稀少看新闻只能上雅虎的年代了,做出一个APP的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大量APP存在,还试图一开始就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然而,仍有不少团队是这样做的,并且简单地认为,产品已经上线了,没用户使用,就是运营没做好的责任。
这是团队共同的责任,而且根源就在老板身上。
不是大而全地找泛泛地找用户,而是给产品找到一个细分人群;不是大而全地做所有功能,差异化地解决好用户地一个痛点。
产品上线后,只是一个开始,产品、运营、设计、开发和种子用户聚到一起,一起打造一个优秀的产品。

寻找种子用户的分析思路:

下面7个问题都很重要,我希望你可以试着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逐一写下来。
后面我会举一些例子,把这种分析思路串一遍。
1、产品定位是什么?
产品是做运营的原点,先明确产品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满足什么需求,和其他类似产品的差异化在哪里。

2、哪个细分人群会对这个产品最感兴趣?
在都有需求的人群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群,对于这个需求特别的强烈,就是从这样的人群中把他们找出来,并且试着用一些词语去描述他们,清晰地限定描述出他们具体是怎样的。

3、这个人群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部分人群性别、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等维度上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独特的习惯?消费能力如何?

4、他们喜欢出现在哪里?
他们会喜欢用什么APP?关注什么样的公众号、微博?线下的什么场合会出现得比较多?用户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他们一直都存在,只是在别人地方活跃。

5、他们对什么样的东西会感兴趣?
喜欢什么?憎恶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打动他?有什么样的词语是只有这个人群看得懂的?

6、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过来?
怎样把产品的核心特点,和他们的喜好结合起来,作为第一批使用的用户,他可以得到些什么。

7、怎样可以筛掉不合适的人群?
为避免不合适的用户进来破坏氛围,可以通过邀请码、需要申请审核、需要付费等方法筛选出最需要的那拨用户。

举个例子理解下分析的思路

比如,某一款健康瘦身沙拉外卖餐,主打通过健康饮食,即使不用做大量运动也能控制体重,差异化优势是对于用户来说,不太需要劳心费力锻炼,只需要是花钱买来吃就行了,形态是外卖,能覆盖的范围比门店会更广一些,由于食材和搭配成本较高,沙拉餐会比一般外卖更贵一些。
关于细分人群的划分,还是回到产品的定位上。产品满足的需求是「减肥」,初想过去「减肥」是应该所有胖的人都需要的,但事实上不是每个想减肥的人,都有对于这个健康餐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当这个产品比较贵的时候。所以这个细分人群应该是,有减肥需求的一线城市白领女性。
她们的特点是,爱美爱打扮,对于自己的体重不够满意,消费能力还不错,对于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有可能尝试过健身,但没有坚持下来;有想过用减肥药,又怕副作用和反弹。
她们可能比较关注时尚、品质生活类的公众号,比如商务范、石榴婆报告、一条等,大多是用iPhone,安装的APP可能有美颜相机、寺库奢侈品、Keep、美啦等,除了平日在CBD、科技园之外,还经常到购物中心,爱买时尚的衣服和包包。如果未来要做公众号去吸引这群用户,就要多研究她们喜欢的公众号、APP中,哪些内容是特别容易让她们喜欢的。
这群人追求让自己更美,对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美丽是女人的资本」这样的论调和价值观深度认同,也会关注关注各种轻松瘦身的方法。对于品质和审美有一定追求,产品的外观、配图就一定不能太次。如果和瘦身相关的公开课,也有可能会她们感兴趣。
所以,可以去写一些非常易读、专业的软文发到类似知乎的一些话题下,如「怎样有效健康地瘦身?」、「怎样做一个优雅的女性?」、「加班族没时间健身如何减重?」、「减肥成功的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坚持减肥?」,写的文章配有故事、有经历、有照片,再配一点鸡汤,就很容易吸引一批用户对此感兴趣。
有一定门槛会让用户更加精准,比如和某记步软件合作,在某天超过1万步的用户,可以用1元换购一份价值30元的健康沙拉。
关心健康、瘦身的人,才会比较关心记步和排名,由于2个门槛「1万步」和「付费1元」作为门槛,可以获取到一批正确的用户。
对于记步软件来说,有一些可以刺激促进用户活跃的福利,也是会欢迎的,作为合作回馈,你也有可能考虑在未来配餐的时候,附加一个这家记步软件的精致小卡片,作为反馈的宣传。
知道这群用户喜欢购物,可以找一些她们很可能去的品牌谈合作,在他们店里购物满800送一份健康餐的体验卡,店家又不需要付出成本,还可能有些客户会为了得到这个免费体验资格,多买了一些商品,这种合作相对容易谈成。
也可以到一些用户精准出现的地方,直接发传单地推,比如中高端小区附近的美容会所、美甲店、健身房,试吃或限时优惠,也会收获一批用户。
具体可以吸引种子用户的方法有很多很多,这里不再列举了,不见得每个方法就会马上有效,运营也和产品一样,也是要快速试错,有效就加强,无效就调整。
另外,不断去研究用户,搞懂用户会出没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喜好,各种可以把用户吸引来的方式就很容易想到了。
有了一定量的种子用户,可以收集她们的反馈意见,对沙龙的口碑、特性进行优化改良,变成这个人群更喜欢的产品,然后开始发力做大量用户的推广。

我没有做过这个沙拉产品,上面的例子大部分属于我的猜想,有些对用户的描述不一定准确,主要是想给大家举一个这种分析的思路。我相信如果我深扎这个行业去做,更多研究这个用户群的话,一定能够在用户特点、喜好及吸引用户方面做得更贴近用户。

所以,你看上面7个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这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些定位不清晰的产品,为什么在找种子用户上会那么困难。

有些笨办法也是好办法

对于初期用户质量要求比较高的产品,用人力邀请也不是不能做的邀请办法,有时候还比其他方法更加有效。
比如,对于一些产品氛围、调性比较重要的产品来说,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质量非常关键,会影响后续的产品的走向,所以主动筛选定向邀请,只选对最符合初期产品种子用户标准的用户进来,比如我们熟知的知乎,早期用户都是创始人一封封邮件邀请来的科技圈朋友。
美妆第一社区美啦在最开始做的时候,为了邀请到一些美妆达人,除了常规的线上邀请外,有些重要的人物没邀请到,CEO直接飞过去当面邀请,最终邀请来了一批优质的初始用户。
滴滴早期的第一批司机用户,也是工作人员一个个帮着司机安装的,司机本身文化程度低,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又没见过之前有这种先例,只能用这种办法开始拉,虽然看起来是个挺笨的办法,但是是当时最有效的了。


用诚意邀请,用真心关爱

在我们找到了目标用户之后,就可以给他们发邀请了, 可以是公开的软文,也可以是1对1私信邀请。
由于刚开始做产品并未有知名度,也不能马上给到用户可见的好处,在邀请时更需要做到:

  • 尊重、有诚意,但不低声下气
  • 突出对于使用产品的差异化好处
  • 让用户感受到被挑中的幸运
  • 早期加入的红利好处
    在邀请细节上也要体现诚意,哪怕是群发,也用1对1的语气,比如人称上的变化:
群发: 「大家好,这是公司给你们的礼品」

1对1: 「某某你好,这是我专门为你准备的礼物」

不是把种子用户邀约来了之后就完事了,要用心对待,及时响应他们的诉求。在钟子期,无论是CEO\CTO\COO都应该全员参与到和种子用户的互动中,放下架子聊成一片,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响应诉求,快速迭代出他们满意的产品,用真心把他们留下来。
我在参与创业产品钟子期的时候,除了群里积极互动,也会请种子用户到办公室里、几个创始人、总监围着坐,准备了水果零食,把用户当成宝一样围坐着,听他讲使用产品的场景、麻烦、困难、期待,为他解答各种问题,以真心换真心,得到一批很优质的种子用户。

部分知名产品的种子用户来源

这些产品选择种子用户的来源各异,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airbnb 住不上酒店的外地参会者
聚美优品 创始人在人人网上关于BB霜的帖子
校内网 热门学生会活动,注册才能抢票
滴滴打车(司机端) 京郊出租车师傅
优步中国(乘客端) 三里屯的外国人
课程格子 深入校园进行地推
Facebook 哈佛大学的学生
辣妈帮 深圳一家妇幼保健院发传单
美啦 APPSTORE关于美妆的搜索
时尚社区P1 三里屯的时尚达人
豆瓣 程序员 pascal社区
Dropbox 看介绍视频预约登记的用户
知乎 创始人的科技圈朋友

还找不到种子用户?

如果依然找不到种子用户,或者种子用户来了之后很快流失,你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你还不够了解用户?是不是需求本身就是个伪需求?
在切分很细的情况下,都无法用清晰的产品吸引来用户,即使你有更多的宣传资源和渠道,你又能吸引多少用户呢?

—— END ——

limao100 发表于 2023-10-16 10:30: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下http://Code4App.com的经验。
当初我们网站其实3月下旬就已经可用了,但是因为是内容型网站,所以没有立马去推,而是花了一周多时间上传了一百多个iOS代码,丰富了网站内容。
然后,4月6日,我们在http://v2ex.com、http://weibo.com、http://cocoachina.com三个地方稍微宣传了一下。为什么选这三个地方?因为我们的用户是iOS开发者,而这三个地方就有我们的用户。
在v2ex的分享创造节点发布了一篇介绍Code4App的小文(http://www.v2ex.com/t/31538),随性写的,没有事先策划文案。然后livid还发到twitter上了,这是意外惊喜。
在微博是先用code4app的微博发布了一条上线了的微博,然后请一个当时五千多粉丝的朋友july转发了一下,因为july的粉丝都是自己写技术博客一个一个累积的真实粉丝,所以转发效果还不错。
在cocoachina则是发布了一篇软文《iOS 开源代码集合》(http://www.cocoachina.com/bbs/read.php?tid=98879&page=1),列举了国内外几个iOS开源代码网站,当然其中就有我们自己的站,效果还不错。
以上三点是我们当天主动做的,其他的都是这三点辐射开来之后,用户的主动传播,上线当天,IP1200多,PV7000多。
之后几天,影响力慢慢下降,流量也在降,最低是日IP200多。
我们在cocoachina继续加把火,因为iOS开发者都聚集在那。别人的求代码帖子,如果我们站有相应代码,则回帖,加上介绍截图链接。然后也有他们的用户发现我们站之后主动发帖介绍我们网站(http://www.cocoachina.com/bbs/read.php?tid=100453&page=1),介绍我们代码(http://www.cocoachina.com/bbs/read.php?tid=102440)。所以就是只要你的产品是真正对用户有用的,用户愿意帮你传播。现在我们的流量每天都在增长。
之后,7月2日发布的http://UI4App.com ,则是借了code4app微博和天使湾微博的力,此时code4app粉丝数大概是1600多,我们发布了一条微博告诉大家新站上线。
天使湾发布了一条微博,然后被@互联网那点事 转发了(感谢天使湾),引爆了。
同样我们也在v2ex发帖了,但是貌似这次我的帖子写得不太好,效果不太好。
上线当天,IP3700多,PV18000多。
虽然后面几天也在下降,但是起点比code4app高,所以流量增长比code4app同期要好。
而以上一切我们没有花一分钱,不过人情却是花了一些,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童鞋,你们会有好运的。
坏人 发表于 2023-10-16 10:30: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搜索引擎,通过SEO和SEM提高网站相关关键字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以流入用户。移动APP的话就是各类App Store进行搜索优化和资金投放。
2.微博、邮箱轰炸、QQ群轰炸、博客、软文硬文、各类广告各种媒体曝光带来用户,尤其一个名人在微博的一句推荐,比你炸别人邮箱几千个都有效。
3.客户熟人之间推荐,对于很多产品来说,优质用户,粉丝用户非常重要,他们会孜孜不倦地为你的产品推荐用户。
4.与知名产品合作搞运营活动,比如充盛大点券1000000点送你个Bambook手机……哈哈
哎呀,要获得第一批用户太容易了,我开个博客随便写写都有一堆流量进来,部分关键字在谷歌还自然排名到前三……关键是,怎么防止用户流失。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