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如何评价台湾高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复制链接]
abcadr 发表于 2023-10-11 01:36: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剧被誉为是贾静雯的复出之作,也被誉为金钟奖的预定之作,它真的那么好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ngbo821 发表于 2023-10-11 01:36: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充满台湾价值观念的电视剧,把新闻媒体恶意报道、网络言论暴力和人肉搜索、律师诉讼治岛概念透露彻彻底底,电视剧本身就是传播媒介,用模糊界限的价值取向,来标新立异,没有明确正反角色,全体恶人设定,回应本剧主题,与恶的距离。
这部电视剧有很多值得关注地方,尤其是最引起争议,保护加害者家属权利延伸到关注加害者的施暴目的,这已经超过法律诉讼范畴,迫害加害者家属的恶,是新闻媒体和网络言论暴力加上人肉搜索,受害者家属恰好被安排是新闻媒体,间接暗示受害者也有恶,经过一大堆调查,查出加害者施暴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他出色改造枪械能力,只能这样展现,原来是台湾社会严格禁枪的恶,又回应主题,与恶的距离。
这部剧不少片段注定是要当成历史影视资料来展现统一前混乱价值观一面,要是目前状况继续为续,类似影视作品还会有,还是能影响整个华语圈,这就是不统一的代价吧。
weekeight 发表于 2023-10-11 01:37: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天在网上别人给我推荐了这个片子,说实在话我真的理解不了,可能我境界没那么高,我实在不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啥
表达什么,大家都很可怜吗,所以要宽恕,宽恕杀了自己孩子,自己亲人的杀人犯吗
这什么逻辑
hai-er 发表于 2023-10-11 01:37: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多视角电视剧,里面有行凶者家属视角,有行凶者律师视角,有受害者母亲视角。
可是这部戏里唯一在伤害别人的人,就是受害者母亲,戏里她为了仇恨,伤害受害者家属:报给媒体。
一切都很悲情,悲情的律师不被人理解的痛苦=饱受网暴的母亲和妹妹的痛苦=失去孩子的母亲痛苦。这是一个奇怪的等式,把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程度,同时带进了二十个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等同于一个人不受理解的痛苦,等同于一个人被网络暴力的痛苦。
一个律师痛哭流涕,他有家庭,他坚持理想,但是因为理想他被社会抛弃,律师这个角色快速让观众产生共情,但是却让观众快速忽略一个事实,那个人杀掉了二十个人。
剧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展现杀人者视角,如果展现出来,会是什么?什么家庭制造了这杀人机器,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什么,现代心理学早有定论,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几乎是一生的,电视剧只需要一句台词就可以否决掉这一切。




电视剧里没有探讨这一切,没有探讨杀人犯的诞生,而是用各种高超技巧去夹带各种私货,而且成功了。
我一直说影视是最好的宣传工具,这部电视剧背后投资人是哪里,是神剧制造大师HBO,一如既往把废死宣传带进全世界,这回通过台湾省渗透进大陆,观众不会想那么多,通过这个奇怪的等式,人们潜意识接受了。
看看网上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感悟。






死去的人是没有人权的,这就是废死类影视作品的特点,所有这类影视作品的特点都是一样的,这部电视剧也是一样的。死去的人没有人权,美国主流声音也是这样,宽恕活着的人=宽恕行凶者
很多影视作品都在渲染这个等式,这部电视剧也一样,最恶的是:弱化死者亲属的遭遇,黑化死者亲属的痛苦,黑化社会正义力量对于杀人犯的厌恶与痛苦,所有网暴行凶者家属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暴力的。
这部电视剧一部编剧十分精妙的,技巧极度高潮的宣传片,从各种观后感来看,它攻陷了大部分人的内心,它利用了人类内心最柔弱的部分,来达成自己的观点,推广废死一派的目的。
很多人理解这个世界,只是通过一部电视剧而已,具体是哪一部?非常有可能就是那部水平最高超的,而不是观点最正的。
stcshyq 发表于 2023-10-11 01:38: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巧妙的引导在里面,和里面电视台做的是一类事

比如受害人家属是以一种可憎的面貌出现的,加害人的妹妹全程都是从“你们不过死了亲人,一辈子瘫痪,我可是失去了我的正常生活啊”

犯罪者是无差别的,受害人是有针对有起因的。

律师全程就是挑拨双方矛盾

犯罪者除了提前死刑外全程都是在享受瞩目而已

李晓明倒是想和他的家人做切割,受害者的空缺怎么弥补?会大复活术吗?

我杀人,我是苦逼宝宝要抱抱,都是外界害的,一句都不许说我。

反正屎盆子扣大众脑袋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有人都有错等于所有人都无果嘛,连连环杀手自恋狂都是可怜人了,皆大欢喜啊。

另外,对不起,“民主”在落实的时候必然滑向讨好选民。
wxw850227 发表于 2023-10-11 01:38: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由美国HBO Asia、CATCHPLAY和台湾公视联合推出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后引发众多讨论,在台湾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3.6,内地豆瓣评分9.5分,成为目前华语剧集豆瓣最高分做作品;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2.3亿,可谓是“叫好又叫座”。但观众在热捧之余,也恍然发觉距离上次《我可能不会爱你》火热之后,台剧已经远离大众视线多年。
台湾电视剧曾经凭借偶像爱情题材风靡大陆,在长达7年的“静默期”后,《我们与恶的距离》颠覆以往,以现实题材打入观众视野,同时其背后的直播方式改变也是输入大陆甚至输出国外的原因之一。透过这部剧,我们想说说这部剧背后,台剧这几年来的发展,从内容和制作渠道两方面解析整个台剧市场。
台剧的内容变革
2001年《流星花园》的播出,标志着台湾偶像剧正式成为台剧类型的一种,从琼瑶“言情时代”步入了“偶像时代”。《流星花园》是台剧的转折点,自此开启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十年”。在内容上,台剧“黄金时代”偶像剧创造辉煌是有其独特优势的:《流星花园》沿袭了日剧典型的校园爱情模式,描绘了男女主(或多对情侣)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以童话般完美的大团圆式结局收尾。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后续的偶像剧剧情发生场景延伸,由校园扩展到都市职场、黑帮社会等,但核心还是善良可爱的平凡女主和温柔或霸道男主的美好爱情故事。这种台湾偶像剧模式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男女主外加一个可爱可恨的女二还是许多电视剧的标准配置。
但是,“黄金时代”前期,台剧对日韩的模仿痕迹很重,题材大多取自已有的日韩作品,脱离实际的社会基础,而随着黄金时代走向尾声,台剧的内容逐渐向现实靠拢,在描绘爱情故事的同时,加入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命中注定我爱你》的“便利贴女孩”形象和《败犬女王》中的“大龄剩女”话题。



《命中注定我爱你》 来源:豆瓣

真正让台剧内容掀起改革的是2016年《植剧场》系列电视剧的推出。《植剧场》第一季的主题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和“原著改编”,每一个类型有两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第一季作品的主题不乏冷门题材,但《植剧场》主导者之一的王小棣说:“过去在台湾,一般做电视剧的预算少,所以没钱做后制等部分,就只能恶性循环回去写类型剧。但如果我们永远不做,台湾就真的再也不会做电视剧了,所以植剧场必须跨出这一步”。①
在行业先行者的带领下,《植剧场》在第52届金钟奖上仅凭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创下同一制作单位史上入围数最高纪录。由此,台剧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豪门情感、偶像爱情中,而是逐渐延伸到平凡人的生活,映射社会的现状。《植剧场》的系列作品不仅给台剧在内容上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推动幕后制作的新发展。


在偶像剧衰落的时代中,因为有着像《植剧场》背后的创作者和制作者坚持开拓台剧的内容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得以发展,最终《我们与恶的距离》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凭借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本质的精准刻画,获得了9.4分的超高豆瓣评分。
台剧文化输出的新渠道
“黄金时代”偶像剧的兴起改变了台剧以往的制播模式,由“自播自制”转变为电视台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的“制播分离”,即电视剧由专门的制作公司来制作,然后选择电视平台播出。而《我们与恶的距离》和《植剧场》引发台剧内容制作“复兴”的背后,是制播方式的又一次转变。
《植剧场》系列的8部电视剧均出售给Netflix播出,打通面向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新西兰,以及欧洲、亚洲部分国家传播的途径,扩大了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其中《荼蘼》在大陆的首播权被腾讯视频买下,剧集获得7900万播放,②豆瓣评分8.6。良好的口碑体现了“变革”后的台剧更加贴合大陆观众的品味,为台剧的对外输出“复兴”埋下伏笔。



《荼蘼》 来源:豆瓣

台剧市场的式微和本土OTT(Over The Top,在线流媒体平台在台湾的称呼)的兴起曾一度令电视台及产业领头人感到焦虑,试图寻求突破,与此同时,海外巨头也存在进军亚洲、扩张商业版图的需求,派拉蒙影业、环球制片厂、华纳兄弟、狮门影业以及梦工厂动画同时授予HBO Asia作品首映权,以抢夺香港卫视和日本电影频道的市场。双方需求互补,台剧的对外输出找到了新的出路。
台湾岛内文化事务相关负责人丁晓菁形容OTT是台剧接轨国际的重要渠道,而身为《我们与恶的距离》制作人之一的汤昇荣认为,OTT的“大混战”正好能带动台剧质量上升,并让台剧发展出优势,③海外OTT下场竞争激发本土OTT的发展欲望,迫使台湾自己的OTT产出优秀作品以维持市场位置。比如台湾LINE TV的推出“HIStory系列”网络同志剧,成为该平台特色,在大陆也是风头不减,其第二季正在播出的《HIstory3:圈套》占据微博电视剧榜第一的位置,衍生话题如#蛋糕吻#等频上热搜。
除了扩展了台剧传播的范围,海外OTT更能提升台剧的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海外OTT带来完善的制度化产业模式,提升了台剧制作的效率,帮助台剧内容制作更加国际化。
慢节奏长镜头是典型的台湾风格拍摄手法,但是不同市场的观众对此接受程度不同,与更加熟知观众喜好和商业运行的海外OTT合作,能够帮助台剧摆脱困守已久的定式,兼容其他市场观众的观剧习惯,扩大台剧输出的范围。比如HBO与台湾合拍的第一部作品《通灵少女》制片人刘瑜萱曾讲述,“HBOAsia制作人Erika North全程坐在现场监视器后面,她会不断提醒我们,特写特写,我们是电视剧,要有特写,你的长镜头要清楚表明你的场面调度,不然无谓的长镜头,观众会转台。”④而作为与HBO合拍的《我们也的距离》也经历过这样的打磨,也因此才能更适应大陆观众的审美。
《我们与恶的距离》能够得到如此之高的豆瓣评分,是台湾电视剧在衰落时期仍然坚持创作、开拓行业的厚积薄发的结果。任何产业发展都会有其瓶颈,兴盛时的台剧被看似繁华的市场表象迷惑,逐渐走向下坡,而衰落的台剧却因坚持高品质创作、捉住市场机遇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参考资料:
①娱乐重击.《专访<植剧场>总舵手王小棣:“类型是为了推动戏剧环境进化,鼓励更多不同创意”》.http://c7.gg/f84Xj
②艺恩数据
③参考消息.《<我们与恶的距离>好评如潮 台剧从穷途末路走向触底反弹》.http://c7.gg/f84YG
④电影情报处.《台剧“复兴”背后:HBO、Netflix等“巨头们”的亚洲策略》.http://c7.gg/f86ay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