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的原因,恐怕在于我们高中以下的某些课程,用逻辑学的标尺来衡量——就没法开了,得伤筋动骨地大改。
敏感的不说,就说语文作文。
老师给出议论文题目: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种题目你让学生怎么论证呢?
无外乎比喻论证(比如宝剑磨锋、比如竹子破土),举例论证(比如司马迁、比如海伦凯勒),引用论证(比如陈景润说过、牛顿说过),分析论证(自己编一段道理,比如“成功取决于意志,而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磐石般的意志,温暖舒适只会……)。
无、一、例、外,全是逻辑错误。
机械类比、草率概括、诉诸权威、乞题谬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整个论证都是无效的。
但是不这么写,你让学生怎么写呢?如果学生学习了逻辑,发现这种论证根本推导不出命题,他该怎么组织符合逻辑的论据呢?
统计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成功事业的“苦寒率”?选取样本做对照?从心理学和人类社会结构等方面阐述逆境对主观心智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本不现实对吧?
所以,或者取消议论文训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者在训练中采用那些真正可以用逻辑思维证明证否的题目——这显然太难;或者,就不教逻辑。
我们选择了后者。
工作后,种种形式主义让人深恶痛绝;可实际上,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在主动地、身心投入地,一遍一遍认真学习如何掌握形式主义。
很多人终其一生需要正儿八经论证点什么的机会,都终结于学生时代。但这点家底充斥着假货,没有实质上的有效论证,也不追求有效论证,只是摆出了论证的姿势、披上了议论的皮而已——所以他们长大后也往往不理解、不习惯严谨证明,会轻易接受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正确的逻辑,以为加大证明力度靠的是花团锦簇、掷地有声地做好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