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复制链接]
aGDasdg 发表于 2023-10-9 15:59: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dzq2828 发表于 2023-10-9 16:00: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人为什么得糖尿病的话,要具体看是哪种类型。
一般来说,根据病因的不同,糖尿病分为4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病因以遗传/先天性为主,特点是体内分泌胰岛素显著下降或缺失,常常幼年起病,需要常年注射胰岛素;妊娠期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但不包括已经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通常在妊娠结束后消失;特殊类型糖尿病是指那些有明确病因的高血糖状态,如胰腺手术后继发的糖尿病、一些已经明确的单基因糖尿病等。
这三种类型在全世界上亿的糖尿病患者中还是少数派,真正的大头还是2型糖尿病,这也是成年人后天罹患的主要糖尿病类型,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说说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从何而来

2型糖尿病的特征有三个: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受损,它与1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的主要区别就是2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分泌只是相对受损,而1型就是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了。



来源:【1】

作为一种常见疾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随着肥胖程度和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的。上图是体重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关系,横轴是体重相对于理想体重增加的百分比。大家可以看到,随着体重的增高,发病率(黑线和红线)会出现明显升高。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着显著的升高,很大程度上与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有关。
除了肥胖外,2 型糖尿病通常还伴有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这种情况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代谢综合征。大家常把中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称为“三高”,“三高”之所以常常一起来,背后的原因就是代谢综合征。
那么,到底是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还是糖尿病的人容易发胖?减肥对预防糖尿病有用吗?已经得糖尿病的肥胖者减肥能够治好糖尿病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胰岛素抵抗”开始说起了: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字面意思,胰岛素抵抗就是细胞对胰岛素产生了抗拒,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如肝、肌肉)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通俗来讲,胰岛素还是从前的胰岛素,但靶器官们却不再听它下达的指令了,作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它失效了,不能降糖了。
糖尿病之所以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如影随形,就是因为胰岛素抵抗可能在这些异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肥胖带来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和一系列其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就是链接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一系列异常的核心节点。
那为什么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呢?
原因主要是一个字——胖。
除罕见的几种由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多数胰岛素抵抗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相互作用而引起。很多长期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导致营养过剩,便利的交通工具和工作环境也极大减少了人的体力活动,从而减少热量消耗,进一步促进过多的热量转换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肥胖会导致外周抵抗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并且还可能降低负责分泌胰岛素的 β 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这是由于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脂肪的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内分泌组织,脂肪会向人体释放一系列调节内分泌状态和炎症活动的因子,称为脂肪因子。
常见的脂肪因子有脂联素、抵抗素、瘦素、RBP4、Obestatin等,以脂联素为例,它的水平随着腹内脂肪堆积而降低,并随着健康饮食模式和运动而增加。低脂联素水平与高循环水平的胰岛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相关,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人体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而另一种脂肪因子抵抗素则是能够促进体内葡萄糖的产生,同时减少葡萄糖的摄取。此外,脂肪组织还能通过一种名为JNK的信号传导通路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这些研究发现也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方式理解,即出现胰岛素抵抗的人体内脂肪细胞达到了最大容量,当体内的脂肪存量超过这个最大容量时,就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能力因人而异,也因人种而异。很多欧美人胖到三四百磅都没有糖尿病,相反亚洲人的脂肪细胞存储脂肪的能力有限,就很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所以,胰岛素抵抗就是链接肥胖和糖尿病的枢纽。它是肥胖与各种疾病联系的枢纽,所以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相关强度最高。这也意味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最直接,先于其它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合成、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移利用等过程受到抑制,引起循环中TG、脂肪酸和葡萄糖堆积,即血脂、血糖异常。
“糖胖”不只要看体重

进一步地,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很明显地体现在了糖尿病上。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如今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证实。在肥胖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相比健康人群明显要高,超过 80% 的 2 型糖尿病都与肥胖有关,轻、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 2 倍、5 倍和 10 倍。
学术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同一生理状态下的内外两种表现——机体在整体外观上表现为肥胖,而内环境则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二者伴随发生。
所以,胖真是一个百害无一利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讨论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时,需要关注自己的体重,但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体重。
因为有些肥胖是无法通过体重体现出来的,还要看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腰围。
在很多人印象中,那种全身布满脂肪的人才是肥胖。用医学术语说,这叫全身性肥胖,再形象一点,称均匀性肥胖,也就是脂肪匀称地积聚在四肢及胸腹。
但除了全身性肥胖外,还有一种肥胖名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脏、胰腺、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所以腹型肥胖又形象地称为称中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
典型特征就是肚子大,也俗称啤酒肚、将军肚。腹型肥胖多表现为苹果型身材,腰围大于臀围,四肢较细。通常,BMI≥ 25 kg/m2 时,可能有腹型肥胖。然而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还有 14% 的人会表现为腹型肥胖。所以,医生诊断肥胖,不都是体重说了算。
前面说过,肥胖本身会和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发生对抗,使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不能发挥正常降糖作用,从而引发 2 型糖尿病。而全身性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3.7 倍,腹型肥胖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达到正常人群的 10.3 倍!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把这种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度相关的肥胖称为“糖胖”。
有的人也许现在还未发病,但也已经出现了腹型肥胖,此时不能等闲视之。积极防治腹型肥胖的发生很有必要,即使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要积极干预。赶快管住嘴,迈开腿,减重瘦腰。
但鼓励大家控制体重并非是鼓励大家盲目节食减肥。首先对于BMI没有超过25且腰围正常的朋友就没有必要着急减肥,对于确实需要减肥但又不知道如何减肥的,可以找时间去医院挂个营养科的门诊看看。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高、体重确定饮食摄入方案,坚持执行会比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减肥快得多也稳固得多。对于已经出现明显肥胖甚至糖尿病症状的朋友,则建议一步到位到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有一系列从饮食到药物的组合拳帮助大家尽量改善体重。
再就是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天快走大于 30 分钟,每周至少坚持 5 天。如果实在减不下来,还可以求助医生,使用一些药物甚至进行手术治疗。
总而言之,就是一定要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腰围,如果要超标趋势的,一定要早早控制。节食再痛苦,也比不上真得了糖尿病以后的痛苦。
<hr/>此文章将被收录于「2型糖尿病的控糖秘籍—科学体重管理」,感谢礼来对大众健康教育的支持。

参考资料: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Harris MI.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US population. Diabetes Care 1989; 12:464.
  • Pradhan AD, Manson JE, Rifai N,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terleukin 6, 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AMA 2001; 286:327.
  • Vozarova B, Weyer C, Lindsay RS, et al. High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s associated with a worsening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2002; 51:455.
  • Rekeneire N, Peila R, Ding J, et al. Diabetes, hyperglycemia, and inflammation in older individuals: the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 Diabetes Care 2006; 29:1902.
  • Jaganathan R, Ravindran R, Dhanasekaran S. Emerging Role of Adipocytokines in Type 2 Diabetes as Mediator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J Diabetes 2018; 42:446.
  • Haffner S, Temprosa M, Crandall J, et al.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on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 in participa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 2005; 54:1566.
  • Muhlestein JB, May HT, Jensen JR, et al. The reduction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by statin, fibrate,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ixed dyslipidemia: the DIACOR (Diabetes and Combined Lipid Therapy Regimen)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06; 48:396.
  • Solomon DH, Massarotti E, Garg 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and diabetes risk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soriasis. JAMA 2011; 305:2525.
  • Tsalamandris S, Antonopoulos AS, Oikonomou E, et al.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iabetes: 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ur Cardiol 2019; 14:50.
yomiko2004 发表于 2023-10-9 16:01: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髙,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最重要的,病情严重时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代谢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1]
那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就要先分清I型糖尿病与I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II型糖尿病则常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也存在年轻化趋势。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那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这个在医学上叫做“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比如: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率会较高,这类人群在平时的生活和饮食方面要更加注意。像是II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因素,某些种族(尤其是美国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及亚洲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患病率较高可以证明这一点。[2]
还有,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肥胖。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的人(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虽然肥胖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但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也有影响。脂肪组织不能抑制脂类分解,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增高,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升高则会导致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受损和肌肉中合成糖原的酶活性下降。因此更容易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的个体发病。[3]
其他还有精神因素,像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以及重大精神刺激容易刺激身体分泌大量的升糖激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饮食因素,长期高蛋白和高脂饮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人到中年以后,胰岛功能也有所减退,若不注意饮食和运动,合并以上其他因素,比较容易诱发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一、 要坚持糖尿病饮食。
由于I型糖尿病的疾病特性,通过生活方式去干预意义不大,而适合生活干预的,是II型糖尿病,因为大多数II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不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降糖,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有人说,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因为他一没吃药,二没打针,血糖却还算正常,这其实不是好了,而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有效,而这个改善,就和饮食有很大关系。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包括主食、肉、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很多种类。这一点在糖尿病饮食中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营养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其自然病程中任何阶 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4] 。细说一点,就是:
主食建议要定量,不可以吃太多也不可以吃太少。可以参照每顿一拳头的量(熟米饭),这里是有先例的,有些人不会科学对待医生的建议,听说主食少吃,就直接不吃,最后导致低血糖,平白增加风险。
粗细搭配,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可以多吃粗粮,粗粮的血糖指数(GI值)低于细粮,多种食物混合优于单一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及矿物质,同时饱腹感也很强,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建议每天蔬菜和水果的种类至少达到4种,蔬菜的量到1斤/天。
当然,但对于很多新的糖尿病患者,对疾病不熟悉,不了解应该如何饮食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一些营养食品或者保健品,选择有缓释配方,低GI的营养保健品在提供均衡营养的前提下,帮助平稳餐后血糖值。



很多保健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兼有以下优点,如:


(1)含独特能量缓释碳水化合物系统包含麦芽糊精、抗性淀粉 (改良麦芽糊精)等,摄食后消化吸收缓慢,不易有饥饿感。
(2)含有大豆纤维和低聚果糖。高纤维膳食可降低餐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纤维使膳食粘稠度增高在胃的排空速度减慢及缓慢的跨小肠黏膜静水层弥散使纤维在小肠的转运时间长,延缓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此外,可溶性膳食纤维在结肠内经细菌发酵后可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很容易被结肠黏膜吸收,成为不依 赖胰岛素而利用的能量[7]。
(3)低血糖生成指数(GI):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及“种类”都会影响血糖值, 有均衡的营养补充, 非常适合早期“想吃却不敢吃”的处境。
二、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患者应简要地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自我监测及家庭护理等知识等等。
三、 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当遵医嘱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即使血糖检测正常了,还需要遵医嘱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需要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以免出现低血糖。




四、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运动非常重要,运动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手段,对健康效果非常好,糖尿病患者运动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快走慢跑道,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也可以多做一些散步、练瑜伽的,打太极拳的运动。
五、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低血糖,为调整饮食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分析原因,让医生适时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才能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
[1]常青. 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行为改变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年21卷15期, 2742-2744页, ISTIC CA, 2021.
[2]徐赫男. 对比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管理的国内外指南[J].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6(2):61-64.
[3]胡彩虹, 王文修, 张涛,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 026(009):1288-1290.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年2期, 73-88页, ISTIC PKU CSCD CA, 2015, 10(7):73-88.
[5] Vermeulen E ,  Stronks K ,  Visser M , et al. Dietary pattern derived by reduced rank reg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e HELIUS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6]湛又菁,周先利,周立影.雅培益力佳SR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观察[J].激光杂志,2013,34(01):77.
[7]高秀林,蒋朱明,王秀荣,于康,王姮.糖尿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与血糖控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03):43-46.
泰晤士小镇 发表于 2023-10-9 16:01: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应当说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可以理解为“从健康状态到糖尿病患者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属于病理生理学范畴,而“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即“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更大”,对应的则是流行病学中的危险因素问题。
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回答这个问题尤为有意义,因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急剧拉升,目前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现在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估计患病率为10.9%,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刻不容缓。
一、关于血糖代谢的一些基本知识

在讲解糖尿病是怎么来的之前,我们要先简单回顾一下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生理学上的“糖”在专业语境中一般指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的碳水化合物,它不仅提供了机体日常所需要的一半左右的能量,还参与到机体组织构成等生理过程中。除了就医时经静脉直接输入含糖液体,我们摄取的糖类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糖类可以分为多糖(主要是淀粉)、低聚糖(蔗糖、乳糖等)和单糖(大名鼎鼎的葡萄糖以及果糖、半乳糖等等)。分子结构较大的多糖和低聚糖无法被机体直接摄取利用,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参与下先逐步分解成单糖,方能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进入血液。
进入血液之后的单糖除了一部分被机体的组织器官直接摄取利用外,还有三种去向:(1)被肝脏、肌肉摄取后合成糖原存储备用(此处划重点);(2)在血糖浓度水平较高时,一部分经肾脏从尿液排出;(3)转化成其他糖类和非糖类物质[2]。
进餐一段时间后,随着血液中的单糖被不断摄取利用,血糖浓度逐渐降低,这时刚刚提到的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又会被调动分解生成葡萄糖供机体使用,如果饥饿状态持续较久,机体还会将部分氨基酸、乳酸等物质转化为糖,即所谓糖异生机制(此处再划重点)。
在健康状态下,血糖被机体摄取、利用、存储以及糖原分解、糖异生等过程始终处于受到神经-体液-内分泌机制调节的动态平衡状态中,使血糖值维持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即血糖稳态。这个过程受到复杂的神经-体液-内分泌机制调节,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胰岛素
上个世纪初,加拿大学者班廷等人发现,切除动物的胰腺会诱发糖尿病样症状,而给动物注射从胰腺组织匀浆中提取的液体能够使升高的血糖重新降低,后来又从胰腺匀浆中提纯出了胰岛素,这一系列的发现证明了胰腺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关键作用,班廷和麦克劳德也因此荣获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3]。胰岛素主要通过两种机制降低血糖:(1)增加消耗——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2)减少生成——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胰岛素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直接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二、糖尿病的危害及治疗

花了不小的篇幅说血糖代谢,我们终于可以说说糖尿病是怎么来的了,往复杂了说几天都说不完,但是也可以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糖尿病就是机体因为某种原因分泌的胰岛素低于正常水平,或组织器官对正常水平的胰岛素不敏感,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血糖稳态被打破,使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
持续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尤其以对心脏、大脑、肾脏、视网膜的损害最为突出。以心脏为例,高血糖不仅能引起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异常,直接造成糖尿病心肌病,还能通过损害心脏这个发动机的“油路系统”——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加速冠心病的发生,使心脏无法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4]。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受损,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也远高于血糖正常人群,这也会让患者的心脏“雪上加霜”[5]。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并非高血糖,而是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风险高出4倍,低位截肢风险高40%,且糖尿病伴高血压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高出7倍[6]。Lowe等报告在随访研究中,与非糖尿病男性相比,在其他危险因素配对的情况下,男性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对风险增高2.5倍[7]。
既然糖尿病的危害如此严重,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想办法呢?
目前的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可分为很多种,但简单说其实就是两大类,第一类是围绕着胰岛素做文章,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或是增加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二类则另辟蹊径,通过降低糖在肠道吸收的比例或者增加糖经肾脏的排泄来降低血糖水平。如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就是通过抑制肾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更多的葡萄糖被排出体外。
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它们不像传染性疾病那样有着明确而单一的病因,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协同作用下的结果。除了遗传等不可改变的先天因素外,绝大部分危险因素都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中文语境中的“慢性病”概念在日本更为人所熟知的对应名词就是“生活習慣病”。已经被现代医学确定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运动、膳食不平衡等几十种。
今天,基于几十年来的各种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我们已经可以在知道每个个体具备多少种危险因素的前提下,计算出其未来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仅仅通过减肥、平衡膳食、戒烟等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最新的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其具体措施包括:(1)使超重或肥胖者的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2)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千卡;(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4)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min/周。此外,戒烟限酒、避免久坐等措施都能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患病风险[8]。
所以,对于题主的两个问题,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完善的回答,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woaini8312 发表于 2023-10-9 16:02: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很多知友都可能都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离自己很远。

其实……近得可怕:


  • 10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人;
  • 2 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 1 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100 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你可能会疑惑: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得糖尿病了呢?

这事得从血糖说起:



细胞跟人一样,爱吃一口甜的,是它们力量的源泉:



而我们的肠胃,就像加工厂,把吃到肚子里的各种原材料,都变成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血管,变成血糖,开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与此同时,60 万亿嗷嗷待哺的细胞,闻到食物的味道,开始疯狂点餐:



一群外卖小哥,呼之而来,上门送餐:



这些外卖小哥就是,胰岛素:



没有它们,细胞们都得饿肚子:



多余的血糖呢,就会被胰岛素送到里面,暂时起来:



肝脏没地方的时候,血糖就会被肝细胞,胖揍一顿,变成脂肪,踢出门:


胰岛素非常努力,从不超时,从不丢单。

送外卖虽然辛苦,但它觉得小日子还不错,挺充实的。



可是很多人,总是在身体承受力的边缘疯狂试探,没日没夜,胡吃海喝:



从来不问问自己,这么多血糖,我的细胞吃不吃得下

这么多血糖,我的胰岛素送不送得完

直到某一天,外卖员胰岛素,一如既往,送餐上门:



但是……没有人回答



胰岛素被拒之门外,就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了。

配送失败的胰岛素,只好又带着血糖,来到了肝脏……

此时此刻,它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What?!



脂肪在肝内堆积,加重了血糖代谢的负担

胰岛素很头痛,外卖送不出去,存不起来,无处安放的血糖,便充满了血液:


这时,胰岛素总部-胰岛,拉响了警报,进入一级作战状态:



胰岛素,全员出动,拼命救场。


糖尿病前期,会有胰岛素分泌过多的症状。

虽然胰岛素们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战斗力。挨家挨户敲门,配送血糖。

但是……血糖依然,蹭蹭蹭蹭往上涨:



胰岛素很绝望,它们想不明白,已经拼尽全力,为什么还会输...

因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

血糖升高后,降不下来,这就是 2 型糖尿病的基本原理了。

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也就是说:

「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所以,想要避免让小配送员们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崩溃,糖尿病重在预防。

重点来了!教你 6 个一点儿 ,血糖稳稳的:


1. 杂一点儿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2. 粗一点儿

主食粗点好,千万不要细,选择全麦,不选白面,选择糙米,不选精米。

3. 瘦一点儿

肉不能少,但要选瘦弃肥 。吃鸡鸭鹅,不吃皮,鱼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

4. 懒一点儿

蔬菜能不切细就不切细,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烂,水果能吃整个就不榨汁,土豆整个比土豆泥好。

5. 淡一点儿

油盐都要一点,可以适当加点醋。

6.狠一点儿

不抽烟,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基因和坏习惯低头。

告诉更多的人~一起远离糖尿病吧!


参考资料 :
[1] 内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725-744.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每两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会是你吗?责编:广立
本文科学性经由 湖北省妇幼 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祝婕 审核

ocsic 发表于 2023-10-9 16:03: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天,37岁的我被确诊为轻中度二型糖尿病。之所以敢于自曝我有病不是为了问谁有药,或博同情求安慰。而是因为这些天很多朋友对于我患上糖尿病的反映,让我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给大家提个醒,敲敲钟。挂了我一个,健康几个人。
    首先我先引用一段数据给那些认为糖尿病还离我们很远的人。摘自14年北青网的文章:“我国疾控中心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国人中糖尿病患者已经突破一亿,而最令人心惊的是,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者居然已经高达50.1%。换句话说,就是在18岁以上成年人当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II型糖尿病的候选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改变生活习惯,大部分糖尿病候选人在十年之内就会发展成糖尿病人。”
    震惊吧。这就是事实。那又是什么生活习惯会导致如此庞大的糖尿病候选人呢?我整理两篇文章里关于生活方式的测试选项你们自查一下吧。
1,常常不吃早餐,常常很晚才吃晚餐,就餐时间不规律。
2,经常在外边餐馆里就餐,喜欢大米饭配红烧肉、大米饭配卤肉之类的吃法。喜欢用有油的菜汤拌饭吃,喜欢吃肥肉和油炸类食物。
3,喜欢收盘子,饱了也要把剩下的两口饭吃掉,经常清理家人吃剩的饭菜而撑饱了肚子。
4,吃东西速度很快。饭后容易觉得困倦。饿了就觉得特别难受。
5,喜欢喝很甜的饮料,喜欢吃蛋糕、饼干等甜食。
6,经常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7,压力很大,容易心烦气躁,经常通过吃东西和吸烟来消除
8,几乎天天都饮酒过量,每天抽烟超过20根。
9,不喜欢运动,日常活动量很小。体能比较差,上楼都觉得累。很少走路,即使很近也要驾车。
10,经常感冒
11,腰上有很多赘肉。四肢瘦弱而松软,肌肉很少。
12,三餐吃白米饭、白馒头或白面包。主食吃得比蔬菜多,而且先吃几大口主食才吃少量菜。
13,长期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者,或长期倒班工作者。
    是不是感觉中枪中得啪啪的?反正我已经是体无完肤血洞大开······我并不胖,也没有家族遗传史。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病我也很疑惑,后来查完资料才一身叹息。毕竟自己种的因,含泪也要啃完自己的果。
    好了,大家知道这种病就是给咱们这些懒惰宅男大叔预备的以后,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治疗哪家强?中国山东找···(不好意思,我就是这样一个死了都要爱贫的人)这里,我想隆重推出我强大的医疗集团,我 媳 妇 家 族!他们作为医疗战线的集团兵,前扑后继的得了糖尿病,亲尝百草以身试疗,这是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啊···(别拎耳朵了)
    军医小舅子告诉我这就是因为我长期生活习惯放荡不羁爱自由,潜意识罢工不管了,所以发出的警告信,身体只能老老实实的由理智来军管。所以规律生活就特别重要。
    作为医生病友的二舅父也告诉了一个我认为很有道理的医疗观点。这个病最好的医生是 自 己!因为每个人体质生活习性的不同,不存在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食疗标准。少吃多运动肯定没错,而这个度就只能靠自己勤测量勤记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量。所以,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糖尿病并不可怕,反而是鞭策自己健康生活的强力监工。
    最后我只想说,人生就是场修行。哥们缘分到了。先一步撤出口腹之欲的酒肉道场了。做不到八戒,怎么能悟空。大家且吃且珍惜。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