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国庆假期前七天,国内出游人数 7.54 亿人次,同比增长 78.9% ,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复制链接]
lygcss 发表于 2023-10-9 09:41: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央视新闻,来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假期前七天,国内游出游人数达到了7.54亿人次,同比增长7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80.9亿元,同比增长132.6%。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if1001 发表于 2023-10-9 09:42: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旺丁不旺财”嘛。

旅游统计的口径比较杂,所以还是看中旅院自己的数(都是可比口径):


按官方数据来看,国内出游人数比19年增长4.1%、国内旅游收入比19年增长1.5%。
说实话有点小失望,只能算勉强回到了19年水平。
但也不敢太失望。毕竟比起今年的端午节和五一,中秋国庆段的表现还算不错了。


端午是人数超19年、收入没超;


五一是人数大幅超19年、收入勉强持平。
相比之下,今年国庆人数和收入都算小超19年,起码站回了四年前的那条线。

给个概念:18年、19年的五一旅游市场,国内出游和收入的增速分别是9.3%、10.2%和13.7%、16.1%。
当时的市场角度是:马上要到人均1万美刀GDP,休闲文娱市场会迎来爆发。
例如日本83年时人均GDP 1.04万美刀,那年日本的人均休闲娱乐支出也开始超过住房支出。
但20年的到来明显打乱了18年/19年的势头。
今年国内旅游市场旺丁不旺财,这个趋势可能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再持续一年左右。
一方面是旅游消费毕竟和收入修复紧密挂钩;
另一方面是:日韩人均万元美刀时,后面还是个中高增长预期;
咱进入人均万元美刀后,面对的是中甚至中低增长预期。过早开始叠加人口下行和债务出清大周期。
而且还没有像日韩在1.2万美刀左右启动工作时长改革。例如日本在88年开始启动降低工作时长五年计划。
收入预期和休闲时间还偏弱,延后了疫后国内旅游市场的反弹。

眼下最纠结的还是旅游从业者本身。
19年时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者41.6万,去年是24.3万;
过去三年的导游流失率在30%到40%之间,直接解约率50%以上。
旅游这个行业是旺季管一年,所以今年很多旅游机构铆足劲打算回血回本。但大量特种兵式旅游(消费价格降级)导致整体营收增长不理想。
按今年的《旅游业从业者预期调查报告》,只有近30%的受访者所在机构有员工人数增长,只有19.5%的受访者已经或打算回归旅游业。
还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只能拼命加班接单(类似眼下制造业的限招工总量但增长加班时长)。
今年7月2号时一位49岁导游在高温下带队游颐和园近两小时后因热射病身亡,是这种高强度加班的缩影。

总的来说,个人依然看好旅游市场。
逻辑和看好独居化消费一样。少房少育下,必然会有一部分工资剩余转入关于自身体验的消费。
但这个周期会比19年时预期的要长,核心还是居民负债空间不足后叠加收入增长预期放缓,消费趋于保守和降级。这会对冲一部分体验消费的增长。
不过如果少房少育趋势继续,个体自发的旅游行为会逐渐孵化出越来越多视旅游为普通消费的小胖友们(80后95前还是有很多人把旅游视为奢侈消费的)。
他们的旅游消费会慢慢升级,过几年可能就从国内特种兵转为中端民宿和海外游。
少房少育不全是坏事,会有越来越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henry43 发表于 2023-10-9 09:42: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中秋国庆八天假期旅游数据公布了,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4.1%和1.5%,收入方面的增长依然偏慢,显示复苏还是比较弱。
谈完定量,再谈一谈定性方面出现的新情况:
低花费旅游兴起。低花费旅游中典型的代表是博物馆游。2019年及以前,国内游的出游选项中很少有去博物馆这种免费却“无趣”的景点,最主要的是付费景点都游览不完,去博物馆显得是“浪费时间”。但从2020年开始博物馆游兴起,有些机构甚至搞出博物馆榜单。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年轻群体文化艺术水平增长,有游览博物馆欣赏展品的能力,一方面其实也是这些群体的消费意愿未完全修复的体现。
暴饮暴食型旅游内容明显增加餐饮堂食消费大涨。正所谓“24小时吃遍一座城”,不同于以往节省餐饮时间、省下时间以多游览景点的旅游理念,游客不惜将时间花在网红餐饮店去排长队。从数据来看确实如此,假期期间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与整体旅游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情况反映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确实呈现出强烈的报复性旅游的热情。
实际乘机出行旅客数恐怕不及节前预期。节前一周(9月22日),新华社新闻给出的预计是将有2100万以上人次乘机出行,这也是所谓“2100万人赴日旅游”以讹传讹言论的源头。
目前暂未有确切的民航数据发布,只是各第三方平台发布结论称乘机出行量高于2019年,但需要注意,2019年国庆假期乘机出行的数据只是1280万人次,离今年节前2100万以上人次的预计本来就有不小的差距。之所以判断实际乘机出行旅客数可能没有预期的2100万以上这么多,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从10月2日开始各航线(排除了个别景点吸引力下降因素)的机票价格都出现了普遍的跳水,导致晚买机票的旅客反而比早订购机票的旅客拿到更低的价格,这在以往的节假日期间是不可想象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指向中高消费人群规模可能有所减少,要么指向旅游结构中远途旅游的比例有明显下降。铁路出行量和自驾游明显增长,也是证明中远途旅游比例下降的有力证据。当然,老龄化水平提升不利于中远途旅游模式发展,但也许消费意愿不足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hr/>总结一下,虽然各旅游城市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的情景,但官方公布的结果依然倾向叫好不叫座,旅游消费恢复力度更弱。
从出现的新的定性情况来看,报复性消费确实已经出现,但真正发挥出报复性消费能力的人群占比并不高,至少是低于有关方面的预期。剔除这部分人群后,余下的人群发挥出的消费能力其实没表现出什么增长。
catty004 发表于 2023-10-9 09:43:2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不和疫情三年比了,直接和19年比
官方数据:2023年国庆7天,国内游出游人数达到了7.54亿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80.9亿元
官方数据:2019年国庆7天,全国出游人数7.82亿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
这样看旅游数据是恢复到了19年同期的,但因为今年是双节合在一起的原因导致的
所以会出现人数下降的情况,不然这个有点奇怪
按照目前消费降级的情况下,人数下滑,金额还提升了一些
反正差不多就是恢复到了19年水平,具体的统计口径到时候看最终的统计详细数据
如果真的是人数下降了,金额提升了,那说明酒店,机票什么的真的太贵了
这个可以到时候再做一个更加详细的分析


下面再提供一些其他数据做对比
今年双节前三天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4.26亿元
和2022年比,金额同比增长40.3%
免税购物人数6.16万人次,和2022年同期增长84.1%
因为这个离岛免税数据19年没有找到,就先只能和去年比
整体来看还在继续增长,但金额增长慢于人次增长


再继续对比
今年2023年春节假期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3.08亿,对比19年,恢复了88.6%
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恢复至19年同期的73.1%
今年2023年五一假期出游人次2.74亿,对比19年,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
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今年2023年端午节假期出游数据对比19年出游人次和收入,恢复到了112.8%和94.9%

综合以上来看,今年旅游数据基本上是恢复到了19年的情况,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最终人次恢复的情况比会人均消费的情况好一点
也就是存在一些消费降级的情况,但整体来看,消费复苏预期进度还是可以的
llmllm 发表于 2023-10-9 09:43: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的同比数据其实意义不大,需要和2019年对比。
两个数字一起对比看:
2023年国庆假期前七天,国内游出游人数达到了7.54亿人次,同比增长7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80.9亿元,同比增长132.6%。
2019年国庆七天假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7%。
出游人数略有下降,消费额略有提升。
但不要机械的看待出游人数下降,考虑到第一天假期是中秋节,大量的短途游游客在家过节,实际上剔除掉第一天的后7天的数据应该更好看。
基本恢复甚至超越2019年同期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
消费确实复苏了,但是复苏的过程中,结合已经发布的数据,从旅游的目的地看,也明显能看出消费者追求“低成本”消费的趋势(注意,追求“低成本”不见得一定成本低,从公布的数据看,实际人均消费要高于2019年)。
一、就近游占比增加,跨省游占比减少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预测,2023年中秋、国庆节假期,选择跨省游的游客占比29.3%,这一比例较2019年国庆节的超过三分之一有明显下降。这一变化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国内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省内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开发,游客无需远行便能满足旅游需求;二是新冠疫情对旅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客对于长途旅行的热情有所下降,更注重安全和便捷。
就近游占比的增加也反映了游客对旅游成本的考虑。一般来说,短途省内游人均消费肯定低于长途的跨省游。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旅游方式。
二、旅游费用较低的中部、东南部地区受欢迎
从旅游平台预订热度情况看,选择旅游费用较低的中部、东南部旅游的游客占比超过9成,而选择旅游费用较高的西北、东北旅游的游客占比低于1成。相较于2019年国庆节的8:2的比例,这一变化更为显著。这表明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加注重旅游成本的考虑。中部和东南部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完善,且旅游费用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游客。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独特,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成本较高,游客的选择意愿相对较低。
三、穷游基调明显
五一假期的旅游情况为国庆旅游市场提供了参考。五一期间的穷游现象表明,疫后人们旅游消费更加务实和理性。在经济形势下,人们更加注重节约开支,反映在旅游市场上便是追求性价比高的产品。穷游并不是指牺牲旅游品质,而是在有限的预算内,通过精心策划和安排,实现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这种旅游方式更符合当前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tjjiori 发表于 2023-10-9 09:44: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
2022年,出游人数 4.22亿,旅游收入2872.1亿
今年,出游人数 7.54亿,旅游收入6680.9亿。
涨幅确实巨大,
而且大家从体感上也能感受到——外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但众所周知,去年的数据不能比,还是要对比2019年。
2019年,出游人数7.82亿,旅游收入6497.1亿。
所以其实出游人数尚未恢复到高峰期。
有人说,人均旅游消费涨上来了,2019年是830,今年是886。
但较真地说,若扣除涨价因素,其实没多少涨幅。
不管怎么说吧,旅游消费确实是大环境低迷下的一抹亮色,本质上跟前阵子闹哄哄的“演唱会经济”如出一辙,都是进阶版的“口红效应”
现在的年轻消费群体,消费降级是真,YOLO也是真,
消费主义洗脑那套已经不好使了,人家主打一个“丰富生命体验”,活一个现世痛快。
现在就开始讲恢复,还为时过早,因为这些消费,都是年轻人“去杠杆”换来的。
杠杆就是负债,负债就是对未来的承诺,意味着你未来会为实现某种东西,而走入压力之下。
这个角度讲,婚姻是负债,代表你未来要为建立家庭而持续努力。
生育是负债,代表你未来要负担一个人的成长和教育。
房贷、消费贷,毫无疑问更是负债,意味着你未来要更努力赚钱,同时紧衣缩食,去偿还贷款。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不婚不育不买房,都是去杠杆,都是减少未来的风险和包袱。
但你要知道,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建立在疯狂加杠杆之上的,特别是以房地产为支柱的投资驱动型经济,你这边一去杠杆,他那边就噶了。
所以国庆消费上涨,并不是“恢复”,而是某种程度上的“韩国化”——“N抛”之后的YOLO。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