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公司上班氛围是什么样的?

[复制链接]
abc110 发表于 2023-10-8 06:59: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事业单位上班,氛围要不比较沉闷,要不就充满市井气,想知道互联网公司一堆年轻人上班是怎样的氛围?比如小米、阿里这样的公司。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urk 发表于 2023-10-8 07:00: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氛围应该是不如比较轻松的国企和事业单位的,竞争更加激烈。看似有免费的零食、下午茶、加班晚餐。也并不是年轻人多大家就相处得来,最难的是公司里根本没有佛系的人。
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宁愿不加班每天按时下班,然后不要这些乱七八糟的福利。更不想被设定OKR,要求每年更进一步。
要不是为了赚钱,谁愿意来互联网公司工作。
zhenshuai 发表于 2023-10-8 07:00: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弃幻想,开始内卷
WAITWIND 发表于 2023-10-8 07:01: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前几年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地区干了十年电气销售,总是好奇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氛围,好奇他们关于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部门人事的调整、考核,年度目标的设计,企业文化的创立,总觉得应该比我们传统行业要有趣的多。
观察个体经验,也都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看高低近不同的感觉,不同部门、产品线、岗位所体会到的上班氛围有天壤之别;个人谈感受,也只能说是只云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即便是参与设计人事的HR大牛亦是如此。
我在不同平台关注了好些个互联网大V的分享,都不大能解答我的疑惑,所以后面还是习惯读书来试着自己找答案。
很多报纸、杂志都有专门的科技板块,专项记者追踪报道,他们采访其不同岗位的员工,基于一手信息写作,尤其是把不同公司的书一起读,几本书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像侦探小说一样有趣。

  •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是前一天正常氛围上班,第二天被告知要离职,职位高的像Twitter的三任CEO都是这样被离职的;Netflix的创始人也是被投资人干掉离职,换投资人自己担任CEO。很多部门整条线被裁掉了员工才知晓,WeWork中国甚至仅仅只是为了给投资人演戏的成立,从招聘员工的当天起就给其设计好了离职,让其员工谈上班氛围是很可悲的分享。
  • 互联网公司中,WeWork的上班氛围最疯狂,创始人Adam Neuman开始是做妇幼服装产品的,还到中国来找工厂代工。他有阅读障碍,不能读文本,也就是共享经济的全球大佬,不能读邮件,只能靠助理帮他读,全公司跟他的沟通只能语音以及助理朗读文本。WeWork把全球的资本收割了一遍,Adam贪污,在公司现金流快枯竭的时候依然买私人飞机;为了少见员工,居然给办公室设计了独立的电梯;用公司资产抵押,给自己贷款买豪宅,WeWork就是疯的,全世界都认为这是cult,其相信他的员工依然认为他们在改变世界,明明做的是房地产业务,却非要包装成科技公司,最后楼塌了,员工都一地鸡毛,21年Adam依然成功套现出场。
  • Sheryl Sandberg,Facebook的2号人物,曾在Google做到最高层的职位,依然因为性别而被歧视。带着Google的广告部门经验,到Facebook试图重塑其职场氛围,坚定的要把改变女性的职场氛围,一手塑造了Facebook如日中天的广告业务,如今变成了背锅侠,侵犯用户隐私。Google的irrational Labs,行为科学大牛Dan Ariely领衔,YouTube的分发算法,抖音的算法推荐,都是Google基于行为经济学开的头,Sandberg如果变成了硅谷口碑最差的人物,她没改变上班氛围,上班氛围改变了她。
  • Instagram的创始人Kevin Systrom,因为Google的学历歧视,一气之下离职创立了IG,再此之前他还在Twitter工作过,他创建IG的自信就是Twitter那班乱七八糟的团队跟管理都能做公司,他觉得自己也能。超级画饼王,员工在公司被卖掉后知道,老板套现几亿,核心员工却没钱还房贷,这位老板居然真的用合同去对付核心团队的员工,都按新东家FaceBook去考核去,其黑心程度我在电气做了十年未见其能对应的,哪怕分5%给员工呀,那都是比996还996打拼的核心团队呀,啥工作氛围,韭菜中的韭菜。
  • Peter Thiel,高配版马云,找到本拉登的大数据公司就是他投资建的,硅谷唯一的硬核川粉,用资本把报道自己的媒体搞倒闭,Trump一届政府的最大赢家,同样是投机害怕被政府制裁,攒了好几个国籍。先做大,做大了垄断,阿里腾讯美团的导师。
这是去年读书感受的一角,推荐几本书,是几个互联公司的侧写,非常有趣。
从公司创立到IPO上市,从核心四五个员工到成千上万跨国办公,由上而下的层次分布,最能体现其上班氛围的有趣, 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目标追求,跟我们传统行业有太多共同点,也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日常上热榜的Netflix,我是读这两本书第一次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有趣,管理10个人只需要领导能力即可,管理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其难度稍有带团队经验的人都能想象得到。如何把一个政策执行下去,如何接到基层真实的反馈,如何避免职位间对政策的异化,都离不开企业文化。



作者Netflix的创始人



作者是前投资人,赶走CEO后接棒,现任CEO

That Will Never Work:以前总以为Netflix的成功是因为抓到流媒体的风口,这本书读完重新认识了这家公司。idea是做DVD租赁,网站上线用户主要是买,少有人租,敢放弃97%的营业流水份额,专注只有占3%的份额,这点不得不服;市面DVD player少才产生的租赁模式,通过跟player厂商合作promotion寻找用户很聪明,跟东芝独家合作,可索尼一旦表示兴趣立即重新谈合作,不仁不义但实在聪明;目光长远,商业模式走不通的时候也没卖给亚马逊,cinematch+no-due-dates, no-late-fees也实现不了100万订阅时lay off减负前行,真的是太难了。是个好老板,写书就能看出来,能花篇幅解释dilution,20多年前就能做出cinematch,比现在的豆瓣推荐都好,看完替爱奇艺们感到绝望。
No Rules Rules:我自己谈不上讨好人格,但自己算那种conflict-avoidant,因此很佩服Netflix的candor氛围。freedom跟responsibility的确吸引人,培养的那种talent density很有创造力,但keeper test太吓人了,只适合这种顶级靠创造力盈利的企业,其它行业沿用日式的管理方法把员工当螺丝钉用的前提是保证员工6分及格8分优秀只是待遇差别,Netflix这种是要求所有员工9.5分,掉0.5分就要领axe的压力对我这种平庸来说压力太大了。解释了Netflix在社交网流传的很多独特气质,放弃个人表现而是用市场行情来定涨薪,鼓励员工接猎头电话了解自己的薪资行情,前提依然是talent density,最后一章蛮有意思的,Dutch员工有趣。

2、宫斗Twitter


Hatching Twitter:Apple、Netflix都发生过开除创始人CEO的故事,但少有的像Twitter这样三位co-founders依次下课的宫斗剧情的确给互联网史涂抹了十分精彩的一笔。Noah当初把公司搬回自己家,侵扰家人隐私,动辄被太太唤进房间训一顿,完了立即没事儿人一样的好脾气,可创立Twitter的乖张不输Jack Dorsey,反而两次当坏人的Ev谦逊、慷慨、尊重员工氛围,Jack被打入冷宫后还给chairman留脸面、年薪20万,一直被诟病。Jack先背叛Noah,后又私利优先。股东、媒体、普通员工都没情报看清管理层的结构,Steve Jobs第二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模式、管理、产品皆是一团糟,可能抵住谷歌、微软、脸书、雅虎的收购诱惑,这是IG跟WhatsApp团队最不能比的选择。

3、IG,画饼大王黑心老板


No Filter:之前看新闻Facebook宣布未来将拿出10亿补贴挖tiktok的大V,Kevin Systrom当年最有眼光的决策是拒绝给traffic付费,面对post就让服务器崩溃的巨型流量Justin Bieber也不妥协。如今social media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不仅仅是映射文化,还影响、改变文化,Systrom那套已经不再适用产业化后的IG。

  • 1.IG是“community”概念的创始人,此书对“community”的完整叙述有调查记者般的洞察;
  • 2.Facebook支持IG独立运营,有Systrom的帮助才敲定收购头铁的WhatsApp;
  • 3.算法重新分配feed、stories,Facebook做不到的IG做到了,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也实现了同样的效果。
  • 4.应对bully方法上最优的是知乎。

5、高配版共享单车,WeWork


The Cult of We: 倘若这是一册小说,主角villain般的狂妄、愚蠢、虚伪让人不能忍受,按网文标准都是烂故事,故事太违背常理。可它真实发生了,熙来攘往,不忍直视的丑陋。WeWork的故事过于苍白,tech到real estate的虚伪面具一旦被揭开故事本身毫无看头。作者视角老练,并行孙正义发家跟Prince Mohammed掌权,WeWrok 2011年lost就5万,真心有盈利的可能;后面泡泡吹起来后,全球割资本韭菜,各路资本都生怕错过又一个谷歌,穷极贪婪贯穿欲望,单读此书都赌心大起,billion跟100块似的。假如不是LP按下了愿景基金的投资,做GP的孙正义用软银IPO套现计划用软银的钱吃WeWork的debts,刚好软银股票大跌,否则Fortitude项目真执行完软银也要歇菜。

6、脸书,为了赚钱不要脸


An Ugly Truth :作者是nytimes的两位女记者,对Sandberg(COO)略严苛的观察角度描述了这位女权先锋把谷歌广告模式嫁入脸书后的苦涩laurel,帮助Facebook建立起收割全球社交网产业80%revenue的model,自己却尴尬一如当年在谷歌一样的无能为力。此书中几方的交锋博弈绝对是殿堂级的PR观察素材。Zuckerberg重构他最早链接世界的愿景,纸媒没落社交网接棒来实现监督公权,narrative很吸引人,但能否建立出一套传统媒体一样的监管体系来维系还有待验证。缅甸脸书参与的一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它们到底代表什么,追求什么。
“Social media’s history is not yet written, and its effects are not neutral.”——Cox

7、抖音:用户就是产品


Attention Factory: 正如乔布斯最出名那句话:“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作者文笔精炼生动,视野清晰,把每一个dot写的细致:百度最有技术做推荐算法却没做,技术专家被张一鸣挖角了;腾讯放弃微视,Facebook没看清收购http://muscial.ly的意义,回顾连起来看这一串真是商界轶趣之极。腾讯全平台流量投入+烧钱,facebook抄feature+战略投入,最终都是给抖音tiktok陪跑做嫁衣,市场无形之手之有力让人跟资本都无力。从内容分发的转型到内容、平台、社区的运营,不愧是China Tech Talk podcast的创始人并co-host,下一本希望写王者荣耀。

8、用对冲基金的方式来做科技,高配版的马云。


the Contrarian : Peter Thiel视奥巴马的救市、救车企为社会主义,他第一桶金(paypal)就存到个人养老账户(IRA)避税,攒到35亿美元撤出时一分税未缴,奥巴马政府是铁了心的要朝这波投机富豪征税;在Gawker以及所有人都知道的情况下深柜,是为了继续俘获中东的资本,Thiel自始至终的hedge,把间谍软件卖给CIA,找到本拉登的大数据软件卖给政府,组Trump队重组国防软件的采购,人物本身的确很戏剧化,可作者布置素材过于意识形态化,Thielverse搅弄风云的操作范围夸张了,但Peter Thiel的确是川粉一局四年获益最高的玩家。作者过于上头,很多花边新闻被写成定论,个人生活方面Peter是郭敬明,职业追求他是马云+孙正义,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是Peter Thiel的好徒弟。

Radical Candor


Radical Candor :几年前带过一个新员工,有个坏习惯,吃饭吧唧嘴,很显粗鲁。我纠结了很久,知道有必要告诉他要改正这个习惯,可既担心伤他自尊心,又害怕显得自己管太多,很犹豫,最后还是挑了机会如实相告,让他必须慢慢改过来,否则很影响社交。后来他很感激我的诚实,并就此建立了信任。读此书第一部分的感受是therapeutic,原来大家一开始都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过程,无论多小的团队想维持好氛围都很有压力。educational,Google跟Apple管理模式的比较很启发人,虽然大环境不能改变,但我们都能努力改变自己的团队氛围,让自己具体的体验变好,这个成长目标很适合偏感性的我。第二部分过于啰嗦,启发人,不会看读第二遍,但radical candor这个逻辑会仔细品味。
这本书好,作者比较了她给Google、Apple设计管理培训的经验,非常好的人事角度,客观比较硅谷公司的上班氛围,管理者角度,员工角度,女性创业者中少有的追求感性管理方式,单这一本书就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依然对互联网很感兴趣,每个月都会找一本相关的书读下,这些记者写书都很职业,每本书都是采访了各个级别的员工、投资人、股东收集一手资讯,到场企业的发布会,因此对科技公司感兴趣的人,读这些书能最有效率的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我很懒的几乎是贴自己豆瓣的读后感,权当做个索引给想读的人。
我个人的感受,一路读下来有去魅的过程,对普通人来说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氛围远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趣跟丰富,大家各取所长,能给自己的团队增加新鲜空气。
社交网上关于互联网公司的讨论,只有公关文+抱怨,还是读书得到的信息有营养些。



上面这几本书都很适合手机碎片时间读,纸质版看着很厚是因为英文写作很注重内容的来源,因此接近半本书都是标注来源的notes

每天坚持看书两小时能否真的提升自己?  这个回答的评论区留一个印度大哥创建的群(Telegram),上面提到的每一本书都能在群里找到适合手机阅读的epub格式,想读的可以自取。群主人很好,想读的书发书名+作者群主看见会更新,群里有几千本non-fiction ebooks,找群主前先搜索看是否已经分享过。
robyluo 发表于 2023-10-8 07:01: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垄断型国企和互联网都待过,对于两个类型公司的差异还是很有体会的。可以这么说,两种公司里的人都很难想象对方的生活状态。

互联网公司年轻人多,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等级森严,但小同学们还是很拼的。但只有在国企你能见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比如50多快退休的,40多炒股摸鱼老油条,30多下班接孩子的,20多刚入职的……

再举两个小例子吧。

刚进国企的时候,穿七分裤上班,被教育说上班必须要穿长裤,女生可以穿裙子,但必须过膝。

到互联网以后,开会讨论年度目标,下面的小同学和 leader 争论不休,说这样制定目标不合理,怎么怎么样,我都看傻了,当年在国企只能听领导布置任务,顶多下来偷着说两句又尼玛瞎指挥。
Sue 发表于 2023-10-8 07:02: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也是在事业单位上班的,说实话,坐电梯都不能随随便便讲话的,很容易被出问题;加班什么的呼之即来,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我的家人总是跟我说,“工作都是这样的“,“你就接受吧,生活都是如此”。
实在受不了了,我从原有单位离开了,看起来无比稳定和能说得出口的工作对我来说真的太消耗了。
现在我在一间美国企业—— Tubi 工作,Tubi 是北美最大的流媒体服务公司,有别于Netflix,Tubi 永久免费地提供视频电视节目给用户,通过广告实现收益。
今天本来是Tubi mental health day,就是每个月有额外一天,大家全部休息。我想了一想,什么会让我感觉到mental healthy,我的答案是美美 ️吃完早饭,做好运动后,坐在这里晒着太阳,踩着我家狗,做点工作,写点东西让更多人知道“工作不都是压抑、痛苦、沉闷的样子“,工作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Tubi让我知道了这种可能:
1 尊重我是owner,从来不干涉我要做什么。只要这个项目我做了前期调研和规划,并且在每周sync meeting上分享并且通过了,我就全权为这个项目负责,my call matters!
2 从不打卡,也几乎没有ddl。天知道这和我之前的工作真是天差地别。我总是看到一群人在地铁或者马路上跑,时间差不多都在9:58-59的样子,这不就是怕打卡晚了,算缺勤扣钱嘛。我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生活,当然,因为第一条我对我的工作成果负责,当然我要接受一切偷懒的结果啊。
3 3+2你吃过吧,在Tubi也有3+2,每周两天可以在家办公,当然去办公室也是可以的,免费营养午饭和很多很多好吃的都准备好了的。反正我是几乎全部时间都去办公室,因为办公室实在很舒服啊,贴合人体的座椅和桌子,还有现磨咖啡,工作起来要多美有多美啊
4 之前我感觉我是被使用的,我是工具人,我得听领导的老大的,现在知道了我作为一个个体也是被尊重被重视的,我的体验特别重要!我吃素,所以特别为我准备了素餐,这在之前的单位都不敢想好吧,经常聚餐的时候我只能默默给自己点一盘青菜。。。商务餐的时候我更是不能跳出来说我不吃肉!
5 每年年假10天起,最多20天,还有这个mental health day12天,反正用不完,因为平时有个啥事儿,不超过2小时,还可以ooo,就是打个招呼暂时离开办公室也米有问题
6 还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我只要看见和我相关的会议课程我都会考虑申请,每次都得到支持,每年教育津贴好多刀,具体多少我也没有关心过,反正想学的想参会都给报销
7 还有年轻人嘛,在一起有很多有意思的俱乐部!!最近作为visitor参与了一个历史俱乐部,实际上我觉得是社科文交流俱乐部,大家分享中美地理气候的有关内容,非常打开视野~据说还有骑行俱乐部、德州扑克之类的。我真想开一个‘【爬树俱乐部】,因为我好喜欢爬树啊啊
8 关注知乎“比图科技“,微信”比图科技“,哔哩哔哩“比图科技“
有很多我还没有写到的。

最后一句很重要的话给楼主,你值得更好的!这里的好不是由社会或者他人定义的,而是你自己定义的。阿里小米社会名气很大,但是对你而言是不是真的好,你一定要仔细感受和确认!
仔细阅读你的问题,我感受到你t特别强调“氛围”,这个词出现多次,氛围就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伙伴”的感觉,可以有一种更真实更自在的一种生活工作方式,做自己也可以被接纳和尊重,而这个真实的自己也更能发挥自我创造成就。真希望你可以多感受感受自己的真实内在需要,去你觉得真正好的氛围中!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