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没有哪些书籍是关于互联网历史的?

[复制链接]
shuguang1985 发表于 2023-10-7 20:59: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我看到有关中关村历史的书籍有《中国的新革命》,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的若干家知名企业,其中不乏江民、金山、联想。好奇有哪些书籍是写美国互联网的历史的?还有哪些是写中国的历史的?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ake555 发表于 2023-10-7 20:59: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 计算浪潮:在计算机最初诞生的几十年时间里,追求性能是计算机的核心诉求,以计算为原点,把性能提升上去,以摩尔定律为努力目标,以冯诺依曼为计算的分工节点,把计算本身尽最大能力最好,就是计算的初心。围绕计算而形成的周边以太网、磁盘、数据库、编程语言等,搭建了计算的大生态。
  • 利益之油:VC、NASDAQ之外,1976年美国颁布了现行《版权法》,开始用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软件,催生了新的行业——软件行业。软件是知识产权,光盘是盒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第一位程序员ADA是女性,第一位发现Bug的计算机工程师格蕾丝赫伯(Grace Murray Hopper)也是女性。那时男性更喜欢从事制造计算机的工作。
  • 个人计算黄金时代:INTEL用摩尔定律每18个月实现CPU处理速度翻一番,WINTEL生态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几乎完全控制了IT领域的发展。INTEL创造算力,微软消耗算力,二者形成了整个行业的默契。他们解决了计算机中最复杂的难题——操作系统和芯片。在知识产权上,MICROSOFT和INTEL都采用了“保留软件知识产权,同时向其他企业授权”的商业模式,这使得他们的成果能更快推向市场。IBM最早让市场接受了个人计算PC,牵牛星8800的出现,让大家知道了计算机可以成为个人消费品。DELL:上中学的Michael Dell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计算机迷。他发现,IBM的个人计算机售价2000美元,其实核心部件只需要700多美元。于是进入大学后,他开始自己改造个人计算机的工作。从批发商那里将积压的个人计算机低价买回,再升级个人计算机的一些附件,给计算机加上一些特性,如增加内存等,然后再把计算机以低于零售价10%-15%的价格卖出去。DELL公司的出现,是以WINTEL为基础构建的一种全新供应链方式。根据摩尔定律,因为芯片性能的提升,计算机每隔3-5年就需要更新淘汰。DELL用直销和用户定制的方式与用户直接沟通,可以基于WINTEL的节奏来订购计算及零部件,并且以更快的交付速度送到用户手中,这样的供应链效率使得库存实现了节约化。以现在的敏捷交付思维来看,戴尔的方式是硬件版的DevOps。(DevOps是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是一种重视Dev和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运动或惯例。通过自动化软件交付或架构变更的流程,使得构建测试发布软件能够更加快捷频繁和可靠,可以缩短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并提供具有搞软件质量的持续交付。)LENOVO:20世纪90年代初的联想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选择主攻芯片走技术路线,还是在计算机社会化分工的大势之下,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引发了联想两大核心人物——总工程师倪光南和总裁柳传志之争。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e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态。计算机行业分化出了各个部件的头部品牌,硬盘主要有希捷、西部数据,内存有现代、金士顿、三星等,键盘鼠标主板显示器等部件也有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形成了一个DIY市场,按照自己想要的配置来买CPU硬盘内存电源机箱等,组装起来,再自己安装上WINDOWS系统,一台电脑就安装好了,也自得其乐。
  • 软件越来越重要:在UNIAC建造的时候,男士对软件不屑一顾,认为编写代码是例行工作,可以又薪资不高、技术低的劳动力担当。在1969年,贝尔实验室推出了小而美的操作系统——UNIX,出自肯汤普森和丹尼斯M里奇两位程序员之手,能够为小型计算机提供非常强大的功能。里奇还开发了C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给UNIX带来了丰富的可拓展性,UNIX和C语言随着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丰富,快速成长起来。操作系统作为一个直接影响计算系统的软件,重要性无需多言。在应用的推动下,大量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相继出现,一大批软件公司如AUTODESK、ADOBE、BMC、CA涌现出来,提供的软件应用也从最初的记账、报销等财务应用,逐渐拓展到了IT管理、图片处理、绘图等应用。
  • 数据需求的起源:数据库——ENIAC等一批计算机还没有存储功能,更别提数据库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从军事、科研进入了企业,数据处理就变成了企业的刚需。这一时期,美国在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全力以赴。为了处理庞大数据量的需求,北美航空公司NNA开发出了GUAM(GeneralUpdateAccessMethod)软件。后IBM把GUAM发展成IMS系统,于1969年发布,成为第一代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1970年,IBM的研究院Edgar F. Codd提出了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的数据库,其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以便于用户理解,关系型数据库这一系列的行和列被称为表,一组表组成了数据库。用户通过查询来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查询是一个用于限定数据库中某些区域的执行代码。关系模型可以简单理解为二维表格模型,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的理论。为了强调自己的产品是关系型数据库,他索性给公司改名为关系软件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 Inc, RSI)。后来,ORACLE的产品名气越来越大,公司名字就改成了ORACLE。MYSQL、SQL Server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随着AI的发展,数据库也随之变化。2019年初,谷歌联合MIT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新型数据库系统SageDB。同年5月,华为发布了人工智能原生数据库GuassDB。
  • 数据库小历史:1)1963-1968年,GUAM,网状层次数据库;2)关系型数据库大规模应用:1970年,IBM实验室的埃德加科德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提出了基于集合论和谓词逻辑的关系模型,为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关系型数据库进入商业化时代。1987年,ISO对SQL进行标准化规范并不断更新,使得SQL成为关系型数据库的主流语言;3)模型拓展和架构解耦并存: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不断进步,数据量爆发增长,一部分数据库向分布式、多模处理、存算分离的方向演进。谷歌在2003-2004年公布了关于GFS、MAPREDUCE和BIGTABLE的三篇技术论文,为分布式数据库奠定了基础。进入互联网WEB2.0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互联网应用表现为高并发读写、海量数据处理、数据结构不统一等特点,关系型数据库并不能很好支持这些场景。NOSQL数据库(非关系型)应运而生,访问速度快,适合处理互联网时代容量大、多样性高、流动性强的数据。而分布式计算和内存计算等新技术能够解决数据库开发和运维过程中遇到的性能不足等问题。分布式数据库包含如下两类:一是分布式事务处理。二是分布式存储。每个数据节点的数据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副本,提供数据冗余。当某个数据节点出现故障时,可以从其副本节点获取数据,避免数据的丢失,从而提升整个分布式集群的可靠性。
  • 互联网的诞生:1960年代70%大型计算机都是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资助。因为计算机昂贵,每台计算机都只擅长某一个或几个强项,如斯坦福的计算机用来做数据挖掘,盐湖城的计算机用来处理图形,想要数据挖掘就要去斯坦福,处理图形就必须飞到盐湖城,出差是必须的。为了减少奔波,能更方便地试用计算机,DARPA领导人有了一个普惠的想法:让这些计算机连起来,这样就不用为了试用计算机而奔波了。1969年,DARPA的首席科学家罗伯茨实现了这一个愿望,美国西部四所大学的计算机真的连接起来了。这个网络取名为ARPA Net,后来又改为NRPANET,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阿帕网。互联网的要害:能从任何地方接收和发送信息的分布式网络。当然,阿帕网还无法完美实现利克莱德德想法,毕竟只是一张网络。他们共同制定了TCP/IP协议,在《分组网络互联协议》的论文中发表了相关成果,由此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体系,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标准。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软件工程师Tim Berners Lee发明了一种网上交换文本的方式,创建了WORLD WIDE web,即万维网,这标志着计算机用户可以从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把每个人拥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现在,这些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然后只有当真正的互联网到来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是互联网可以带来的。在当时这三个网,说的不是一回事情,互联网是线路、协议以及通过TCP/IP协议实现数据电子传输的硬件和软件的集合体。万维网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例如浏览网页,就是一个典型的在使用万维网的过程,而发送邮件、用QQ聊天等就是可能是在试用因特网。因特网是一个专有名词,是指在当前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特定的计算网络(采用TCP/IP)协议族,从这个角度来看,因特网是最大的互联网。
  • 浏览器:把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就是浏览器。
  •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汹涌而来,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获得资本的青睐。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2000年3月攀升到5048点,随即大幅下跌,许多互联网公司是指蒸发高达80%,这就是发生在2000年的著名的互联网泡沫。2021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到了15000点。
  • 服务器:服务器旨在面向多用户服务,个人电脑只是服务一个人,因此整个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设计逻辑就存在显著不同。同时服务器高并发、高可用等的业务要求,也对软件、I/O提出了新要求。1995年,英特尔进军服务器处理器(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芯片),1996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服务器系统WINDOWS NT4.0。IBM慌了。在企业计算市场,UNIX小型机一直是主流。操作系统一直是UNIX。IBM害怕微软的操作系统如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要从桌面端侵吞服务器操作系统,而且IBM很清楚,他们喜欢用的UNIX操作系统有多令用户头疼。LINUX是继承UNIX操作系统衣钵的操作系统,2000年,IBM大笔一挥,用10亿美元联合英特尔惠普ORACLE等大公司,把LINUX带进了服务器市场。
  • 指挥计算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介于机器和使用者之间的中间层。面向用户,它需要提供一个可供用户使用及开发软件的统一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用户不需要担心底层硬件工作方式和使用的语言,只需要关心应用本身就可以;面向机器,它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资源调度管理体系,需要将机器工作的语言和逻辑翻译成人们所能理解的,同时对底层复杂的算例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调度。一般来说,一个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内核和人机交互两个最主要的部分。
  • 操作系统历史:巴贝奇的分析机是用打孔机来进行人机交互;后来,键盘和屏幕,人机交互成为DOS操作系统;WINDOS和MAC OS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主要是用键盘和鼠标来进行输入,直观可见、所见即所得的图形界面,让计算机内部的应用浮现在计算屏幕之上;IPHONE的IOS突破了键盘和鼠标的思维,用多点触摸实现了更贴近人自然习惯的人机互动,让手机真正智能起来;后又出现ANDROID操作系统;语言成为人和机器的最自然的沟通,如IPHONE上的SIRI、小米手机上的“小爱同学”、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小娜;随着能计算的设备不只是手机、个人计算机,手表、电视、音响、冰箱、洗衣机都有了计算模块。渐渐地,操作系统要调度控制的机器越来越多,操作系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云操作系统:手机有手机的操作系统,计算机有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服务器有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中心又有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因此时代又呼唤统一的操作系统,得到生态的支持,需要把朋友圈做大:华为基于“鸿蒙+欧拉”两大操作系统来打造数字世界的生态基础,鸿蒙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于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工业终端,欧拉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应用于服务器、云基础设施、边缘计算、嵌入式等。
  • IPHONE引起的WINTEL的溃败:IPHONE在选择处理器的时候,遗憾地发现没有什么选择。那时候的手机,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天下,手机芯片的主角是基带和射频芯片,计算的需求很小,只要能满足玩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这样的游戏就够了,手机处理器的计算性能不强,而且满足通话功能为主,基带和射频芯片保证了手机的通信功能,计算不重要。但是计算的高性能是苹果公司想要的,但是苹果公司的托尼法德尔极力主张采用基于arm的架构,因为arm架构更简单,而且能耗低、省电。WINDOS操作系统虽然有着广泛的开发者基础,但是WINDOS并不是一个适合手机这种尺寸以及应用场景的操作系统,且人机对话的方式不满足多点触控的需求。即便微软开发出了针对手机的操作系统WINDOWSPHONE,又斥资71亿美元收购了手机老牌巨头诺基亚,但是没能打开WINDOWS在手机上的局面。STEVEJOBS和INTEL已经有了深入的沟通交流,而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乔布斯不能接受的是,INTEL已经是一家大公司,行动速度不够快。JOBS选择了获取arm架构授权,并收购了一家拥有150团队的新派你设计公司P A SEMI,设计了一款定制的系统单芯片A4,把处理器、显卡、移动操作系统和内存控制集成在一个芯片中。2007年1月9日,STEVE JOBS发布IPHONE,移动计算的大门开启了。ARM是谁?1978年就成立了。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1979年,改名ACORN。于是1985年,一款使用了RISC指令集、名为ACORN RISC Machine的CPU诞生了,简称就是arm。ARM公司经典之作就是Arm架构-Advanced RISC Machine也就是更早时候叫作Acorn RISC Machine的架构,是一个精简指令集RISC处理器架构家族。因为这个架构有低功耗的特点,被广泛使用在众多嵌入式系统设计中
  • 围攻IPHONE:之前通信圈子就是通信圈子,计算圈子就是计算圈子,大家没有太多交集。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自手机从移动电动编程移动计算终端开始,IT和CT就分不开了,就是ICT。高通就是QUALCOOM,就是QUALITY Computer。Communications和Computer都是COM开头的单词,高质量的通信和计算,QUALCOMM通吃。高通推出了用于无线和数据产品的码分多址,也就是CDMA技术,国际电信联盟把它选为3G背后的技术。在这之后的4G、5G移动通信领域,高通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INTEL2008年发布了新的低功耗处理器家族ATOM,之前2007年,高通推出了SNAPDRAGON处理器,这是一颗不折不扣的计算芯片,结合了无线连接、多媒体播放、超快数据处理等。苹果已经让计算设备的主角从个人计算移交到了手机上,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设备,首先是计算,其次才是通话。2007年11月,互联网公司谷歌开发出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并开放源代码,扩大社交圈,来应对苹果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根据WINTEL,有了操作系统,还需要一个芯片来适配ANDROID,ANDROID的最佳搭档出现了,这就是高通。摩托罗拉、HTC、三星这些原本通信圈的好朋友聚集起来了,还有来自个人计算机圈子的联想、华硕等,都推出了SNAPDRAGON的产品,要么竞争IPHONE,要么竞争IPAD。ANDROID和高通骁龙芯片带来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新的市场机会。3G、4G网络迅速铺开,大量计算设备厂商涌入,智能手机迅速降到千元人民币,移动互联网春天在这样围堵IPHONE的氛围下来了。
  • 隐藏在芯片里的指令集学问:复杂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和简单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就是简单指令集说任务可以分解为三个指令:第一打开冰箱门第二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把冰箱门关上。这就好像在解题过程中,RISC写出了应用解题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而CISC则没有把解题过程透明化,而是直接告诉了应用题的答案,省略了解题步骤。CISC存在很多缺陷:日趋庞杂的指令系统不但不易实现计算,还可能降低系统性能。其一,使用效率,二八原则,一个典型程序的运算过程所使用的80%指令,只占一个处理器指令系统的20%。七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s, VLSIC尽管达到很高水平,也很难把RISC全部元件做在一颗芯片上,这妨碍了单片计算机的发展。很多指令是高级语言的翻版,通用性差。UC Berkeley的David帕特森等人提出了RISC的设想,指令系统只包含哪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
  • INTEL为什么不用RISC架构?最经典的CISC复杂指令集是X86,泛指英特尔一系列处理器的指令集架构。实际上,当年INTEL做出选择时候,指令集争端还没有开始,CISC是大家的共识。在接下了IBM个人计算机业务之后,INTEL基于研发的C4004处理器生产出来了著名的8086处理器。在IBM小型机时代,兼容就成了计算机市场的不成文规定。RISC的确没有受到重视,虽然是由IBM最先提出,但是由于没有推进,高性能的RISC并没有进入通用个人计算机市场。那个在1979年在UC Berkeley研究CICS复杂指令集缺陷的团队,在大卫帕特森的带领下,他们于1981年起草了RISC-1。1990年,帕特森和John Hennessy合著了《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对RISC的理念做了进一步阐述,他们因为开发了RISC微处理器,也获得了2017年的图灵奖。INTEL虽然驰骋X86架构,但也没有放弃RISC。80960处理器是RISC架构。80860已经是X86架构但是RISC连兼容的操作系统和软件都没有,要重新建立生态系统和软件圈子,当时的INTEL没有把握。于是后来用80960向下兼容80860。尽管这两款是技术的宠儿,但却是市场的弃子。INTEL放弃了

这一期内容要是写成计算经济波澜壮阔的历史该多精彩,让UP主Fantasy一会,开心~~~
samgao 发表于 2023-10-7 21:00: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史,推荐吴军的《浪潮之巅》,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推荐林军的《沸腾十五年》。
此外如果想了解专门的大互联网公司,苹果有《乔布斯传》,腾讯有《腾讯传》诸如此类
suidywu 发表于 2023-10-7 21:00: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互联网的历史,个人比较推荐的有下面几本:

  • 浪潮之巅 - 吴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09783/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 硅谷百年史 - 美]阿伦·拉奥(Arun Rao) / [美]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7804/

    一百多年来,仅硅谷就培育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依靠智慧和知识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人。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在硅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出“硅谷”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顺序,从无线电技术、晶体管、集成电路,到人类基因组、互联网和云计算,详尽地记述了硅谷在100多年中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同时,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乔布斯、扎克伯格,《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还生动地刻画了在硅谷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他们曾对全球100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产品和投资,缔造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传奇,在为自身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更是改变了全世界。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