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夺门之变于谦为什么不阻止?

[复制链接]
wolfwithknife 发表于 2023-10-7 00:18: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夺门之变于谦为什么不阻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zhe666 发表于 2023-10-7 00:19:2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默认了夺门之变的结果!
但于谦自己认为如果以武力相抗,自己身家可保,但英宗、景帝势不俱全,这是国家不能承受的。


正月十七日,天色微亮。按照大明皇帝朱祁钰跟群臣的约定,这天他将要恢复出早朝。
群臣早早等候在午门外。听到钟鼓齐鸣,他们鱼贯进入奉天门。但眼前的皇帝让他们目瞪口呆,一个个怀疑自己眼花了:
御座上的人并不是景泰帝朱祁钰,而是被幽禁了六年多的太上皇朱祁镇。
当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徐有贞站出来高声说道:「上皇复辟了!」
朱祁镇接着对群臣发话:「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群臣只好下跪,山呼万岁。
就在昨夜,正月十六的深夜,大明帝国发生了一起诡异的政变。主事者仅纠集了千余人马,却在一夜之间颠覆了大明皇权,场面平静得让人怀疑其间有没有爆发流血冲突。
第二次坐上皇位的朱祁镇,若出版回忆录,书名一定是《我的成功不可复制》。
1
当然,如果朱祁镇不想隐讳的话,他的失败同样不可复制。
一个皇帝被异族直接掳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除了极少数的亡国之君,朱祁镇算是破天荒的倒霉蛋吧。但反过来说,皇帝被异族直接掳走却没有亡国,最后还能生还,他也算是破天荒的幸运儿了。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率军侵扰明朝。22 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像打了鸡血一样,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御驾亲征。
在 50 万明朝精锐的拥护下,朱祁镇出发了。
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发现情况不妙,于是劝说朱祁镇回师。朱祁镇相当于只是到边境慰问了一下,就准备打道回府了。但王振又开始作妖,他是河北蔚县人,在回程中想让皇帝绕道他的家乡,好在家乡人面前显摆自己的能耐。结果耽误了行程,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也先的瓦剌军追上。
明军遭到暴击。史载,50 万明军死伤过半,衣甲辎重全部被夺去。关键是,连朱祁镇也被瓦剌军俘虏了。而不断作死的王振,在乱军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杀。
当消息传回帝都,整个朝廷和皇宫都陷入惶恐之中。
也先把朱祁镇当作对明朝进行政治讹诈和经济讹诈的资本,时不时就带着朱祁镇出现在大同城门外,以朱祁镇的名义降旨要求见这个见那个,搜刮一批银子就走了。
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希望把皇帝赎回来。她和钱皇后一起,搜罗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用 8 匹马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驮到瓦剌军营。也先照单全收,却只字不提放回朱祁镇。
这就把明朝逼到了没有君主的境地。
朱祁镇被俘 4 天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摄政监国,代行皇权。
又 4 天后,朱祁钰临朝听政,群臣像往常一样上朝。有大臣在殿上揭发王振的罪行,说王振虽死,其余党还在,不诛灭九族无以谢天下。
群臣一起跪倒在地。
朱祁钰于是下令,让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去抄王振的家。
话音刚落,给事中王竑突然把马顺扑倒在地,劈头盖脸一顿痛殴。群臣迅速加入群殴,直至在朝堂上把马顺活活打死。
原来,满朝文武都知道,马顺一直是王振的忠实马仔。而不知情的朱祁钰竟让马顺去查王振的家,这才引发众怒,导致马顺被群殴而死。一起被打死的,还有王振的另两个死党——毛贵和王长随。
朱祁钰第一次听政,就遇上了史上罕见的当朝群殴事件。眼看着三个大活人死在朝堂上,他在太监的搀扶下悄悄撤走了。
2
大约 10 天后,群臣以太子年幼、需要有人领导抗击瓦剌入侵为由,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
孙太后并不想让朱祁钰登上帝位,她死命要保住自己儿子朱祁镇的皇位。在早先给朱祁钰监国的敕书中,她就特别强调,皇帝(朱祁镇)「今尚未班师」,朱祁钰只是「暂总百官,理其事」。但慢慢迫于现实和舆情变化,她不得不接受了群臣要求朱祁钰称帝的事实。
朱祁钰却表现得很不想当这个皇帝。史书说,他「退让再三」,群臣则不依不饶。被逼急了,他厉声说:「皇太子(指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在,卿等敢乱法耶?」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只有于谦大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听了于谦的话,朱祁钰才放心地当起了皇帝。说起来,若没有土木之变这类突发事变,朱祁钰一辈子想都不敢想帝位的事儿。而现在,他却坐在了龙椅上,要领导这个国家对抗入侵的异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天命。明朝有两个皇帝的帝位是捡来的,朱祁钰正是其中一个。
但朱祁钰的帝位也不算白捡的,毕竟在王朝危急时刻,他也不辱使命,做了一名合格的主战皇帝。传统认为,是于谦临危不乱,领导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从而延续明朝国祚;但大家忽视了于谦的背后,是新皇帝朱祁钰的授权与支持,没有朱祁钰的信任,于谦难以组织起同心同力的抗击瓦剌之战。
当时,侍讲徐珵等人曾主张放弃北京,举朝南迁。如果这一主张付诸实践,土木之变就将演变成明朝版的靖康之变。
于谦听了很生气,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朱祁钰力挺于谦,说他可不想做宋高宗赵构。
不南迁,那就跟瓦剌打。
也先发现明朝立了新皇帝,手中的俘虏朱祁镇变成了太上皇,利用价值大打折扣,遂在当年十月率兵进犯北京,结果被击败。次年(1450)春,又来寇边,再被大同总兵官郭登击败。
在于谦和朱祁钰坚决抗战的情况下,也先意识到继续拘留朱祁镇已经无利可图,不如把他送回去,说不定还能引发明廷二龙相斗、自毁长城呢。
明朝这边,朱祁钰对于也先表态释放太上皇朱祁镇,反应很冷淡。但群臣很兴奋,大臣王直等人都在讨论怎么奉迎太上皇。朱祁钰很不高兴地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埋怨群臣当初逼他做皇帝,现在又要把「正牌皇帝」接回来,意思很明显:你们将朱祁镇迎回来后,要把我摆在哪里?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chnnic 发表于 2023-10-7 00:20:0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一句,那些个在这个问题下回答抽烟喝酒烫头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垃圾。
没地方抖机灵了?连德云社自己都从来不拿这个砸卦,为什么?因为连那帮说相声的,对历史都有一个最起码的敬畏。化用郭老板一句话:机灵不是这么抖的,尿是这么抖的。

以下为回答正文:
珠玉在前,贻笑大方。
于谦是什么人?是镇国铁胆,是补天巨手。
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断梁的强人。势如垒卵,是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天下。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是一根筋的书呆子,也不可能是伟光正的白莲花。
他什么都知道。
当他看见瓦剌人一次又一次把“太上皇”拉出来敲诈勒索,而“太上皇”竟然还不肯去死,他就明白了一切。
“太上皇”,木土之变第一责任人,天下危局的缔造者,强盗们用来勒索明帝国的肉票。
一个人,一个曾经的国家元首,但凡心中还有一丝对天下、对苍生的责任感,他早就自裁了,“北狩”一年竟然还有面目回国。千年以来,唯此公能稍望徽钦项背。
这些,于谦看到了么?肯定看到了。
那么他看透了么?我个人认为看透了。
于谦早就知道,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什么都可以放弃。
“太上皇”在南宫住了多久?七年左右。如果于谦有私心,这个货凭什么活着?
于谦看不出自己拥立景泰,一定会被反攻倒算么?他心里有数。
于谦没有足够的智谋和能力去自保么?他不屑动手。
外敌骑脸,朝廷权力发生更迭,这个时候,于谦如果想活,他有两条路,一条叫王莽,一条叫石敬瑭。
所以,于谦的选择是赴死。
当机立断拥立新君,是为了天下苍生。
身为文人,指挥二线部队保家卫国,是恪守人臣之道。
迎回太上皇而未见烛影不闻斧声,是一片赤诚公心。
太上皇还朝复辟,自己必遭清算,而不弄权卖国,是守住了中华道统。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
因为他是西湖畔,堪与岳武穆为邻的于忠肃啊。
苏轼《晁错论》: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明史》赞曰: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后学晚辈不肖,忠肃公千古。


p.s.北狩皇帝复辟后,曾下旨斥责景泰,里面有这么几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真是没太看出来这是在说谁……
夕遥 发表于 2023-10-7 00:20: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有段长林老王爷的台词,我觉得可以看做于少保的内心写照,大家不防静下心来品读一下。
当时以太后和首辅为一派,笼络朝臣试图扳倒长林府。心向长林的大统领旬飞盏,见老王爷对此被动局面毫无作为,劝老王爷也笼络一些朝臣与之抗衡。
以下便是这位老王爷在旬飞盏的请求下,做出的回答。












































































老王爷应该是知道后果的,但他却不愿为了自家的利益弃江山社稷于不顾,放弃了通过党争来维护长林府的做法。
同样,从种种史料来看,于公又何尝不知朱祁镇等人的行动呢?又何尝不知朱祁镇的上位将意味着他的失势呢?
虽说,一开始于公并不认为朱祁镇会处死他,但对于一个数十年寒窗苦读的读书人而言,入朝为相报效国家、造福苍生又何尝不是他的信仰呢?可他也同样明白,面对当时的局面朱祁镇应该算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朝局的安稳与自己的利益,他选择了前者,弃功名与自己的前程于不顾。对于这种结果他也是坦然接受的。只不过没想到的是,他太低估了上位者的下限。这结局对他来说,太过残忍。
杰克豆 发表于 2023-10-7 00:21: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谦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所以,在"夺门之变”当夜,听任明英宗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宁可牺牲自己性命。这是史料有明文记载的。
谋划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这一文一武,都是于谦的政敌,对于谦的威望深深嫉恨。他们趁着明代宗重病不起,难以视事,朝中储君之位空悬,人心不稳的机会,通过太监曹吉祥一党,先暗中说动了孙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迎出。(「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孙太后兄长孙继宗、弟弟孙显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据说也直接参加夺门之变(一说是事后冒功)。
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当初是孙太后诏书所立,并非直接传自其父明宣宗,这就意味着孙太后同样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换言之,这场得到孙太后背书的夺门之变,按封建君臣法统而论,居然是“合法”的。
于谦同样已发现夺门一党的串联端倪,他的儿子于冕听闻石亨南宫图谋,急告于谦处断。以于谦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扑灭石亨等人作乱本是轻而易举。
明·屠隆:【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在皇帝朱祁钰奄奄一息时,被隔绝在宫门之外的于谦,并不能真正师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动。
皇权斗争从来落子无悔。孙太后不论从前如何支持于谦,政变后也并不想置于谦于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经选边站了明英宗和石亨这一方,于谦若想要阻止夺门之变,就只有囚禁并罢黜皇太后,彻底否定其合法性这一条路。然后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况下,迅速又面临一个直接问题,继位者当选谁?
如果于谦强行罢黜太后和上皇,并宣布他们是谋逆作乱,则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应赐死,或废为庶人;包括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朱祁钰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着明宣宗朱瞻基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所以新皇帝人选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国势动荡,甚至会有藩王效仿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讨伐,从此各方军阀割据,天下由此大乱的危险。
即使于谦不公开宣布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是谋逆,只是将他们禁锢起来,剥夺一切权力,不论再选朱见深或是其他哪个皇侄(还都是朱祁镇生的)继位。那么从明代宗、孙太后、朱见深、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场角度去看,这样的于谦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势难两安。
一个罢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个皇侄即位,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皇权赫赫天威,岂是人臣可以轻易掌握的?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还不一样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惧之,才会不顾于谦反对,一直重用与于谦势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牵制于谦的权势,终于酿成祸变。
病重的朱祁钰听闻变起,第一反应是“于谦耶”,生怕于谦要学王莽司马懿,夺大明江山;等听说是朱祁镇政变复位,方长舒一口气「哥哥做,好!好!」,宁可自己身死位废,也不愿从此成为大明王朝末代国君、朱氏皇族千古罪人。
为了给于谦治病,以帝皇之尊亲自伐木取药引的朱祁钰,尚且内心深处对于谦如此忌惮,何况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来做这个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一样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来起兵讨伐于谦这个新出炉的大明朝版“董卓”了。那位德高望重、数十年都是天下之望,两次(土木堡之变后、夺门之变前)被许多人当做皇位继承人选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响应之势。
于谦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在朝中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党,或说只忠于他自己的政治实力,所以在师出无名时,他很难迅速击平四方,稳定这样的乱局。
然后呢,八王之乱,天下分崩离析,蒙古伺机入侵,百姓受苦,苍生涂炭,也不见得就是危言耸听。彼时天下人又将会怎么看这样的于谦?后世史学家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于谦?
于谦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如此局面,已经不是明朝体制内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决的。只有下了改朝换代决心的枭雄,换句话说得是后周大将赵匡胤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苍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将为棋子,不顾皇室切齿、天下纷乱,定要死中求活,或许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活路来。
——当此之境,若是枭雄人物必做是举。可于谦会是、能是这样的人么?真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夺门当日,石亨等人发动太快,真正留给于谦决断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让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前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就势必投鼠忌器,难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镇的政变之举。何况就最终就算能平息乱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数年执政后、宪宗即位再来平反昭雪、拨乱反正的真实史实结果更好。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谈迁《国榷》
所以于谦才会呵斥来报讯的儿子于冕,莫管此事,却绝不是因为他对任何人的“愚忠”。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那一晚,血不曾冷,风孰与高。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举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所谓「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asd 发表于 2023-10-7 00:22:0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夺门之变的大功臣石亨落马后,明英宗和大学士李贤有一段对话:
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 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李贤和皇帝说的很明白,代宗无嗣,他挂了以后这个皇位还是你的,这一下子就把夺门之变的合法性给否定了。他还建议皇上,以后谁再提夺门这种反动口号,立马就给办了,将夺门之变定义为某些人只为私利的政治投机,置皇帝的安危于不顾。
代宗病危,应该不少人包括于谦在内,考虑过继承人的事,他可能也预料到英宗会再次上位。夺门之变事出突然,完全出乎群臣预料,于谦考虑过英宗的上位方式,但是万万没想到是这种,代宗已经病入膏肓,这哥们竟然这几天都等不及。这本就是他们朱家的家事,于谦是大公无私之人,善谋事不善谋身,英宗的人品下限还是让于谦丢了命。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