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最大的另类资管公司黑石集团正式宣布违约?

[复制链接]
Brian 发表于 2023-10-6 22:46:29|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外人,突然到处推这个,发生什么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isyi.com 发表于 2023-10-6 22:46:36|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的交易细节建议参考顶部 @Mercer 的回答,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违约票据的各个参与方,以及黑石、花旗、摩根斯坦利在其中扮演的各个角色。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主要聊一聊具体引发违约的外部因素。
首先是具体项目的一些背景[1]:

  • 黑石在2018年出价18亿美元收购了芬兰Sponda项目;
  • 作为抵押的芬兰商业地产项目,接近80%都是办公写字楼,在疫情之后空置率由35%上升至45%
  • 该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借贷基本上全部为浮动利率,因此@Mercer 所列举的全部7个CMBS也都是基于3M欧元短期利率的证券;
  • 黑石在俄乌战争之前一直在尝试出售这一项目,但突然打响的俄乌战争对芬兰地产价格产生了较大的扰动,打乱了出售计划;
  • 黑石在违约前夕曾提出过其他方案,但没有被债权人接受,并最终导致违约。
因此基本上这次违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2020年前低利率环境导致很多投资人利用短期浮动利率借贷进行商业地产投资,但疫情后突发的通胀导致世界各国央行持续加息,加上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等对写字楼业务的打击,最终使得这些商业地产投资人入不敷出。然而CMBS在法律本质上实为债券,无法像贷款一样可以和债权人renegotiate。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可能通过战略性违约的方式利益最大化。
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上述违约诱因其实除了俄乌战争对芬兰房市的冲击以外,其他诱因在所有欧美市场都普遍存在:

  • 疫情前大量机构投资者利用超低浮动利率短期借贷购入商业地产;
  • 疫情对商业地产产生结构性冲击,新兴的远程办公模式等导致空置率上升,资产收入下降;
  • 与此同时遭遇加息周期,债务成本成倍数提升,从20年的接近零利率升到了如今的每年4%~5%;
可以说以上三点是欧美所有商业地产投资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非黑石集团的个例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包括PIMCO,Brookfield这样的商业地产资管巨头也纷纷出现了选择性的违约[2],且违约项目也逐步开始在美国本土出现。说实话这个情况和2009年金融危机十分相似,都是房地产资产端出现断供导致MBS开始出现违约。但不太可能蔓延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是2009年后市场的变化:

  • 金融危机后天量的冗余资金沉淀在金融系统内部,这将为金融机构带来足够的缓冲,避免相互之间的踩踏;
  • 结构化产品以及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量的更新,现在已经不是从前那种不知道哪个机构持有哪些证券的时代了,而且中央对手方的结算体系也有助于避免大规模的踩踏事件;
综上,我个人对于这次以黑石为代表的商业地产违约预期是影响有限,很可能损失会集中在商业地产投资者内部,而并不会大量的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内部产生系统性风险。甚至不排除有可能出现黑石等资管人在选择性战略违约之后,通过谈判获利的情况,将损失仅仅局限在少数债券投资人的情况。
<hr/>相关回答:
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分级(tranche)是怎么设计的? - 知乎 (zhihu.com)
怎么理解Term Loan A?其和Term Loan B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ABS的违约相关性上升,劣后层的风险是升高还是下降,为什么? - 知乎 (zhihu.com)
啊,打字好累啊。
senholy 发表于 2023-10-6 22:47:00|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潘石屹知道吧?他和他老婆不是开了个房地产公司么?
最后这家公司就被和黑石集团收购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以236.57亿港元的价格把SOHO中国(http://00410.HK)54.93%的股权卖给了黑石集团。
6月16日晚间,SOHO中国公告,高盛代表黑石集团以5港元/股的价格,总共收购SOHO中国约28.56亿股股份,交易价格约236.57亿港元。每股收购的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的收盘价3.8港元/股溢价约31.6%。公司股票将在6月17日上午9时起正式复牌。


当然,这场收购,最后似乎失败了
在这场收购中,潘石屹的公司打七折出售给了黑石公司。
<hr/>黑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或者说有很大一大部分业务是在世界各处,通过杠杆收购的方法收购被低估的优质商业地产(比如说潘石屹的soho),所谓低估,很多时间就是趁着你缺钱,在那里贱买。
至于杠杆收购,那就更狠了。
黑石公司的业务员,全是精英,人均创收十倍于高盛。
他们公司把业务刚谈下来,就开始写材料。
公司还没买,就拿着人家的往期业绩,地产估价,去银行抵押贷款。
由于他们购买的基本上都是商业地产、写字楼,一来利润比较稳定,二来担保物价格高于银行债权。所以银行一般也就批准了。
再后来,他们觉得自己公司家业大了,跑去银行借款,不如自己以房地产和地产收益做抵押,发行债券融资,玩什么cmbs
这个时候,黑石公司就会凑上一大堆垃圾债券,伙着贱买来的的地产、和未来收益,跑去融资融券
人家黑石公司,就能靠着这一套,二十年间发展到了一万亿资本。
<hr/>可以说,黑石本质上就是一个特别有数的炒房客。
当然他还有别的业务,什么信托啊,什么咨询啊、什么融资融券啊……当然,他们后来利润实在是非常好,还开办了自己的基金。
但是这些业务实际上都是基于这个炒房业务,逐渐建起来的。
<hr/>按理说黑石公司不存在出问题的可能性。
地产本来就是他贱价购买的(比如潘石屹的soho,七折买入)
而商业地产公司的利润,又比较稳定,吃房租嘛。
但是,最近这几年经济形势有点变化。
房地产价格暴跌,跌到了银行无法依靠变卖担保物收回债权的地步。
商业不景气,每年的出租利润,竟然连还款计划都还不上。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新闻:黑石公司债券违约。
其实这家公司半年前就不行了。
据路透社报道,因2022年11月份至今投资者的赎回请求激增,黑石集团不得不紧急出手:限制旗下规模高达1250亿美元(约8700亿人民币)房地产投资基金BRIET(BlackstoneRealEstateIncomeTrustfund)的赎回。
限制之后,该基金相关投资者,一季度最多只能赎回5%的份额,每月最多只能赎回2%的份额。
上述消息引发了投资人的极大恐慌,上述基金已经开始出现“挤兑”,黑石的股价自11月以来也一路走低。截至目前,已经下跌近20%。
所谓赎回,就是卖掉基金把自己的钱取回来。
黑石公司已经开始对购买基金的投资人违约了。
1月24日,据路透社报道,黑石集团正在商谈将其持有的印度最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Embassy Office Parks一半股份出售给贝恩资本。这笔交易的时间及定价尚未最终确定。报道称,黑石集团目前拥有Embassy REIT 24%的股份,计划出售约10%~12%的股份,交易价值或达4.8亿美元。
1月25日,黑石集团确认以2.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巴塞罗那的一栋建筑。该栋建筑是2018年黑石集团以2.1亿欧元的价格购入。
1月末,黑石集团完成出售位于伦敦塔桥附近的地标综合体“圣凯瑟琳码头”,交易对价约34亿元,接盘方为新加坡房地产商城市发展(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
更早些时候, 2022年12月2日,黑石集团宣布作价12.7亿美元将美高梅大酒店和曼德勒海湾度假村的49.9%股份卖给VICI。
<hr/>2.1亿、持有四年的房产仅仅2.4亿出售,就他们公司来说,实际上已经是亏本销售了。
1月初,黑石公司接受美国最大捐赠基金加州大学系统旗下的大型投资公司UC Investment40亿美元的投资。但是需要承诺,六年内每年提供给对方11.25%的保底收益。
对于一家专门玩杠杆收购的公司,这种利率,实际上就已经算是走上了绝路了。
黑石公司已经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出售资产—满足赎回—净值下跌—更多投资者赎回的恶性循环
<hr/>如果房价或者地产行业,近期没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或者黑石公司无法找到资本注入。
那这家公司的前途,怕是相当昏暗。
当然,是否会引发2022版的次贷危机,那就未必了。
当年房地美房利美那是五万亿美元债务爆雷。
黑石没这么大体量。
但是在美元激进加息的连锁反应之下……也不好说。
总之吧,这是一件大事。
hnlzc 发表于 2023-10-6 22:47:35|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日,黑石集团有一笔5.62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发生违约。
这个消息一出,大家都很关注。
因为黑石集团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逾9000亿美元。
但就是这样的金融巨无霸,居然也发生了违约。
过去半年,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黑石集团面临流动性紧张的传闻是一直存在,并非毫无征兆。
黑石集团旗下710亿美元体量的旗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BREIT)是连续4个月触发客户赎回上限。
所以,黑石集团这次暴雷,也并不意外。
不过,黑石集团作为一家上市投资管理公司,手里头能够用于出售的优质资产还是比较多,只要给黑石集团时间,那么黑石集团还是可以通过不断出售资产套现,来度过当前流动性危机。
所以,虽然昨天黑石集团爆出违约,但黑石集团的股价倒是没有怎么下跌,过去半年虽然整体保持下跌,但跌幅还不算太大,相比高点下跌36%,而通常这类暴雷企业,跌没个80%是很正常的。




这个主要也是黑石集团手里还是有大量优质资产做支撑。
所以,黑石集团本次违约,倒还不至于说让黑石集团马上就面临破产,但毫无疑问会让黑石集团的信誉大幅受损,投资者对黑石集团的信心会骤降,对这样的金融企业,信心是基石。
如果黑石集团不能马上挽回投资者的信心,那么还是有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而且当前是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整个世界金融环境骤然收紧,特别是黑石集团主营的商业地产业务,更是面临寒冬,这使得黑石集团无论是进行再融资,还是出售资产,都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境,这才导致黑石集团空有手上一堆优质资产,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手里这个5.62亿美元的CMBS违约。
此外,金融领域都是一堆贪婪大鳄、秃鹫在虎视眈眈的想要从别人身上咬一块肉。
黑石集团手里头有着大量的优质资产,现在出现流动性危机,就是从黑石集团身上掠夺的大好机会,我不认为华尔街那些豺狼虎豹会放过这次收割黑石集团的机会。
虽然黑石集团自己也是华尔街大资本之一,但在当前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只要你自身底子比较薄弱,露出颓势,那么闻到血腥味的华尔街豺狼虎豹,才不会管你是不是自己人,先收割了再说。
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样的丛林法则,在金融市场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说是这次黑石集团为何暴雷。
根本原因还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
黑石集团这次违约的是CMBS,也就是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这个通俗说,就是把商业地产的抵押按揭贷款,重新包装,打包进行证券化,以债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发行。
在美国,CMBS是十分流行,这次美联储加息之前,美国的CMBS基本可以占商业地产再融资的1/3比例。
但由于美联储基金加息,让CMBS的发行是骤然收紧。
截止2月中旬,今年美国CMBS债券的发行规模仅有42.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发行293.8亿美元,大降逾85%。
因为利率太高了,导致CMBS发行成本太高,所以很多金融机构选择不发行新产品。
再加上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大跌,很多投资者也担心美国房地产市场会不会暴雷,对CMBS的兴趣和信心也下降,从而导致CMBS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
黑石集团以往是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来确保手里的CMBS不发生违约,但现在发行CMBS基本被冻结,这让自身流动性比较紧张的黑石集团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最近黑石集团已经开始密集出售手里的优质资产。
1月24日,黑石集团正在商谈将其持有的印度最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Embassy Office Parks一半股份出售给贝恩资本,交易价值或达4.8亿美元。
1月25日,黑石集团以2.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巴塞罗那的一栋建筑。这是黑石集团在2018年以2.1亿欧元的价格购入。
1月末,黑石集团出售位于伦敦塔桥附近的地标综合体“圣凯瑟琳码头”,交易对价约34亿元,接盘方为新加坡房地产商城市发展。
但即使黑石集团这样密集出售手里的优质资产,但这次还是发生了CMBS违约,可见当前黑石集团的流动性有多紧张。
虽然黑石集团手里头的优质资产很多,但如果黑石集团不大幅折价出售,市场投资者愿意接盘的也不多。
说白了,现在大家都看黑石集团出问题了,都想着等一等,让黑石集团撑不住了,开始大幅折价用白菜价出售优质资产,到时候就会有大量接盘方,等于是从黑石集团身上割肉下来。
现在就是大家互相在比拼耐心和韧性的时候。
而美联储激进加息,让市场的等等党是占据优势,对黑石集团则比较不利。
当前,美国30年房贷利率已经飙升至6.65%,直逼前期高点7%。
高利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骤降。
美国过去一周的购房抵押贷款申请量,同比下降了74%,而成交量也同比下降了44%。
此外,美国热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1月份已经出现了两位数的下跌。
WolfStreet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旧金山湾区的房价中位数环比下跌8%,同比下跌17%,相比2022年3月的高点,累计下跌幅度达35%。
这个下跌速率,基本是赶上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程度。
去年10月,美国30年期房贷利率,一度超过7%,然后黑石集团旗下的旗舰级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BREIT)就开始遭到客户的大笔赎回挤兑。
于是,黑石集团不得不限制赎回,每个月设立一个赎回上限。
结果黑石集团的BREIT是已经连续4个月,都触发这个赎回上限。
此外,黑石集团第二支房地产基金(BPP)也正在面临50亿美元的客户赎回请求。
这些因素,最终都导致黑石集团当前流动性比较紧张,而出售优质资产,还面临接盘方砍价的问题。
黑石集团是不太愿意把手里头的优质资产折价出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黑石集团1月出售的优质资产价格,基本还是以略高于它当初买入的价格出售的。
黑石集团这次违约的CMBS,底层资产是2018年黑石集团收购的芬兰企业Sponda Oy拥有的一系列写字楼和商店。
黑石集团可能视对这些北欧的CMBS信心有些过足,之前黑石集团一直在说服这些北欧CMBS的投资者同意展期。
但可能因为俄乌冲突,导致这些欧洲投资者的信心普遍不足,再加上美联储激进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冻结,让欧洲的投资者最终还是没同意黑石集团的展期请求,依然要求到期偿付,选择要获利了结。
所以,黑石集团是过高估计了这些欧洲投资者的耐心和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就因为自己的流动性紧张问题,而出现债务违约。
现在对黑石集团比较不利的是,美联储今年是大概率会全年维持在5%以上高利率状态,这很容易让当前流动性紧张的黑石集团雪上加霜。
而场外虎视眈眈的接盘者,大都会选择“待币而沽”,等着黑石集团大幅折价甩卖资产。
如果黑石集团不能“忍痛割肉”,那更多违约的出现,会让市场投资者对其信心骤降,一旦旗下基金投资者出现赎回挤兑潮,那么黑石集团这样的巨无霸也很难说能撑多久。
但假如黑石集团为了度过流动性危机,大幅折价出售优质资产,对黑石集团来说,也是慢性自杀的行为。
如果黑石集团能够按照高于自己购入价格去出售手里资产,那么黑石集团还能做到资产覆盖债务。
但假如黑石集团大幅折价,那么可能黑石集团把手里资产都卖掉,可能也会“资不抵债”。
这就是为什么,黑石集团当前宁愿承担违约带来的风险,也不愿意去折价割肉资产。
但不卖,就是立即死亡。
大幅折价卖,就是慢性自杀。
原价卖,并没有那么多买家。
这就是当前黑石集团所面临的难题。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photoshoplxy 发表于 2023-10-6 22:48:01|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我也懵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解读,突然就违约了?还没上头条?然后去看了一下股价:
黑石最后五个交易日的涨跌幅为:
02-27: 0.98%
02-28: 0.97%
03-01: -1.12%
03-02: -0.80%
03-03: 2.43%昨天微跌了一些,今天还跟着大盘一起大涨了,所以这到底是个什么违约?
为了解答我的疑惑,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黑石是一个什么公司?他从投资人那里筹钱,宣传几年十几年之后会有超高的回报(但不保证),并且如果投资人提前撤资的话,需要罚款。然后他们拿着客户的钱,去找那些有潜力上市的初创公司,或者有剩余价值可以榨取的快倒闭的公司,或者可以对抗通胀的房地产,例如写字楼、学生公寓、租赁公寓,等等。
2022年随着通胀和加息,pirate credit成了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最火的项目,因为投资者认为,private credit 可以利用固定资产对抗通胀的同时,又赚取利率上升时的回报。而目前黑石违约的金融产品就属于这类固收类产品。
在2018年黑石收购地产公司Sponda Oly时,它将芬兰的几十栋商业楼盘攒到一起作为抵押物向客户出售CMBS融资,然后购买了这些楼盘。
当黑石的客户购买了CMBS后,黑石会承诺在未来向客户支付利息。并且,这一堆良莠不齐的楼盘被打包抵押后,他们产出的现金流会被拆分成若干信用等级不同的部分分别出售。
信用等级高的违约的概率小,反之更大。所以当黑石违约时,只有一部分投资者的本金受到了影响。目前5亿美元中大概还留有3亿美元的CMBS没有违约,最高等级的评级为AA+。根据惠誉(Fitch Rating)发布的信息,黑石本次违约的金融产品是包含7个不同贷款/tranches的CMBS。这7个tranche的具体信息如下:
代码(ISIN)评级发行量(欧元)收益率到期日
XS1800197664AAA降为AA+2.5亿3M Euribor+0.75%2028-5-21
XS1800197235AAA(未降级)1600万3M Euribor+0.85%2028-5-21
XS1800197748AA+降为AA4250万3M Euribor+0.85%2028-5-21
XS1800198126AA降为AA-2320万3M Euribor+1%2028-5-21
XS1800200476AA-降为A5400万3M Euribor+1.4%2028-5-21
XS1800200559BBB降为BBB-8450万3M Euribor+2.2%2028-5-21
XS1800201011BB降为B+5840万3M Euribor+3.6%2028-5-21
其实在发行时,大部分的资金都申购了BBB或以上信用的产品,即比较安全的investment grade (IG) 产品,只有5800万欧元的产品属于高收益,与短期利率的利差为3.6%。而根据本次违约的数额,一部分IG产品其实也已经违约。所以黑石本次违约并不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故事,而是本来的中低风险前景,因为恶劣的经济环境,演变成了最极端的违约。
像我在关于英国养老基金危机中介绍的那样,当投资者和黑石签订CMBS合约之后,固定利息支出对于黑石来讲是负债。这里的CMBS是跟随欧洲短期利率变动的,因此当欧洲央行激烈加息时,利息成本就在不断爬升。
如果原计划里的房租和房价都在合理区间,那么按理说黑石可以利用房租来缴纳利息,遇到大幅赎回时可以通过卖楼来筹集资金。但是恰巧芬兰受俄乌战争影响较大,房市惨淡,空置率极高,房屋流动性低,再加上未能预见的大通胀和加息,黑石从这些楼盘得来的收益远不能覆盖其承诺投资者的利息支出,导致其无法兑付该CMBS组合中某些低评级的债券。
<hr/>其实从黑石的角度来说,违约肯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2亿美元的缺口,和黑石的声誉,以及违约所透露出来的不利信息相比,应该是比较小的一个数字,从其他的地方挪挪可能也就够了。那么为什么还要违约?
第一,确实侧面反应了黑石目前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我最近经常说因为诸多原因,包括还未完全消除的通胀和短期美债的需求等问题,2023年美联储仍然有很高的概率继续进行紧缩,并且不排除会猛烈加息。但随着美联储缩表,现金会逐步减少,所以私人发放的信贷产品会和短期美债争夺越来越少的流动性。学术研究表明,政府债券的投放会将私人信贷挤出市场。在当前经济衰退风险仍然不低的时候,黑石的高风险信贷产品不会卖的很好。从某个角度讲,2021年吹起的private credit泡泡,确实可能遇到了再融资危机。
另外,不排除这是黑石内部不同团队互相掣肘的结果。股权那边其实没有这类的偿债压力,但一旦去帮private credit还债,就是拿真金白银的流动资金去补别人的窟窿。去年华尔街的奖金平均被砍了30%,应该没人愿意做这些事。
关于怎么评价本次违约,我的总结是这样:SPV低评级的部分违约可以,符合游戏规则,但是一开始去买高收益也不是冲着违约去的,那样的话就算10%的回报率也不够赔的。所以当一家基金自己决定让SPV违约,那么我认为这家基金其实是觉得现在的宏观形势已经不需要他去兜底高收益,不需要再为卖高收益产品铺路了,因为接下来的一系列违约会确认他们的举措是大宏观环境下的无奈之举。目前还是芬兰的例子,与俄乌关系太大,还是18年投的,遇见不到后来的黑天鹅们。但21年后投的东西如果爆了,那么只能是当年急速扩张中风控做的不到位和眼光的问题,也更有可能意味着接下来会有连锁的事件。
<hr/>开了一个帖子,深挖该事件的内容,比Bloomberg专业版要详细:
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宣布违约,价值 5.62 亿美元的票据到期尚未偿还,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phpstyle 发表于 2023-10-6 22:48:43|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为啥老美最近这么急了吧。。。。。
上次的次贷危机只是打了个补丁根本没去根,
这次金融危机要是真在今年爆发,
那老美这10多年的故事红利,
连本带利都的还回去。
现在多关注一下虚拟货币吧。
那几个头部币种要是崩了。
那今年的全球金融肯定都得硬着陆了
再结合最近海峡两岸的动作
老美已经准备把台湾牌打出来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