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并不好听的《罗刹海市》却能让刀郎一夜封神?

[复制链接]
bebero 发表于 2023-8-1 20:18: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罗刹海市》不过是刀郎适时抛出的一根点燃的小火柴

近日,西部歌手刀郎,以一首《罗刹海市》搅动了整个华语乐坛。一时间,波诡云涌,舆论哗然。
昔日对刀郎口诛笔伐的几位“好声音导师”,纷纷“应声落马”,甚至被贴上“四大恶人”的标签,成为群嘲乃至网暴对象。

不仅如此,《罗刹海市》还引发了许多网红的模仿和解读,就连著名学者谌洪果也连夜发文评析这一现象级事件。认为刀郎的《罗刹》,“从‘流行’的标准来看,大大超标,令人‘上头’。但要从‘批判’的标准来看,可以说没有达标,令人遗憾。”
的确,真正让《罗刹》爆火的,并非歌词中的“文化元素”,反而是隐藏在文化之后的“复仇意志”。或许这几年里,大家心中都积压了太多无可名状的怒火,而《罗刹》,不过是刀郎适时抛出的一根点燃的小火柴……
02. 我们都曾在《罗刹海市》里遭遇过颠倒的世界

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或许都有过这种体验:自己怀抱正直、善良,却常常遭受无辜且不公的对待。
有的可能是来因为老板给“他”加薪,却把忠诚的自己遗忘在角落;有的可能是因为操行不轨的“他”当官发财,而行不由径的“我”却一贫如洗……
恰似幸福的家庭都一般无二,不幸的人生却各自不同。内心的不满会加剧不公的体验,无处不在的不幸,会放大世界的荒诞。更何况,世间不公与荒诞本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正因为我们都曾遭遇或见证过“罗刹海市”式的的荒诞与不公,才让这首并不好听、也算不得深刻的《罗刹海市》分外动人。
《罗刹海市》本是清代落魄文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作品情节纯为虚构,但一处细节都是生活的缩影,无不生动而真实地映照这这个颠来倒去的现实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凡读过原作,大抵会认同这一观点:《罗刹》乃是蒲松龄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刺世嫉邪之作。
蒲松龄所讥刺的,正是当时科举化的文坛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荒诞现实。而面对这种黑暗,蒲松龄毫无办法,只能在海市蜃楼里寄托自己念念不忘的功名富贵梦。
刀郎直接取用《罗刹》作为新专辑主打歌曲之名,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且,刀郎的忠实粉丝们,怕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偶像曾遭受过的“苛责”与“羞辱”:
“他(刀郎)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杨坤)
“刀郎的音乐没有音乐性,听他的歌的都是农民,他不具备审美观点”(那英)
“大浪之所以火,是因为大家听惯了太多精致的如R&B这样的音乐。”(汪峰)
“刀郎的专辑我会直接扔进垃圾桶。”(高晓松)
面对重重质疑和打压,刀郎最终选择了淡出乐坛,并在一档采访节目中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无法与他们抗衡,只有尽量取消我原定的演出。”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刀郎离开乐坛的其他原因,但一个歌手在如日中天时的黯然离场,又怎能不引发普通听众的同情与悲悯呢?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那些“苛责”刀郎的“大佬”,几乎无一例外已跻身于大陆“学院派”。他们执掌着最为核心的媒体资源,左右着娱乐圈的舆论风向,操控着乐坛新人的前途、命运。因此,时隔二十年的刀郎回归,便多了一种“卧薪尝胆”“君子报仇”的传奇色彩,而《罗刹海市》更让大家的复仇期待一一“实锤”。
03.《罗刹海市》释放了我们积压许久的复仇欲

依据个人粗浅的文艺理论知识,我认为“四大恶评”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这首《罗刹》不仅作为音乐之灵魂的旋律太过简单,而且无法像其早期代表作(如西海情歌)那样具有情感的穿透力。
至于歌词,虽然多了许多文化元素和隐喻色彩,但缺乏美感和意境,即便是某些所谓“哲理”,也不过是哲学界的常识,甚至还存在诸多误解。乍一听,吊炸天维特根斯坦,细细品,玩弄的还是老祖宗那点拆字游戏、谐音梗。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力挺刀郎。因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音乐品味的高下,而在于手握“权威标准”的“学院派”简单粗暴地对待刀郎的野性与狂放!
文学艺术,本就不该只有一个僵化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意味着束缚,意味着围城。而最终干掉文学艺术的,往往就是越来越标准化、高雅化的学院派审美。
所以,越来越高雅的唐诗、宋词、元曲最终皆成一代之文学,取而代之的恰恰就是起初被视为“俗”的文学样式。
诗经——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不正是一个俗化的过程吗?
俗难道就不好吗?难道美的东西,就只配给高居庙堂的大人先生们欣赏吗?难道他们口中的“农民”就不配享受文学艺术之美?
所以,我认为,俗才是文学、艺术史的主流,它意味着对权威的突破,意味着基于个体审美的平等与自由。
只可惜,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好听的、好看的不一定就能成为经典,因为所有的经典还必须得到“上层权力”的认证或加持。
而且这种“好”也注定带有时代语境或知识的局限。所以在一个好的时代里,美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却不必一定是经典的。因为文化越多元,审美就越包容。这也是内娱对刀郎一片打杀,而港娱却依然能够笑纳他的原因所在。
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即便是不可一世的诺奖文学,也迟早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或城市的博物馆。
因此,刀郎现象的本质是缺乏审美判断力和多元标准的群体的复仇意识,以及由此生出的愤怒的道义感,或者说,还是WG以来,始终没能得到重视的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与“我即正义”的底层逻辑。
不同的是,二十年前,是如日中天的“四大恶人”对“初出茅庐”的刀郎的“围剿”,如今则是强势崛起的“刀郎军团”,对江河日下的“四大恶人”的“复仇”。
而《罗刹海市》,不仅点燃了复仇之火,更带来了集体愤怒的释放与狂欢,终让落寞近二十年的刀郎一夜封神!!!

作者简介
Z三默,原名曾建华(1983—),男,湖南邵阳人。2017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扬州大学文学院,现为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当前主要从事典故学与数字人文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原文链接:《罗刹海市》其实并不好听,让刀郎封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qq.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loveinter2003 发表于 2023-8-1 20:19: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学者谌洪果是干啥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