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刀郎新歌 罗刹海市真正在表达什么?

[复制链接]
008at 发表于 2023-8-1 20:14: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刀郎用新歌#罗刹海市骂人,有人说是为了怼那个圈子。当然也有人说刀郎没那么无聊,就是讲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而已。
你觉得呢?欢迎留下你的见解……




https://www.zhihu.com/video/166829000795251097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迈天过海 发表于 2023-8-1 20:15:4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前蝴蝶翩翩飞 月下人儿一对对 最是风流裙下鬼 世人有叹若此君”,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东东哥有货”,感谢您的支持!





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甚至田震、宋祖德火了!因为一首歌《罗刹海市》!4个人评论区沦陷!那英评论区130万,她在摄像机前说怎样屏蔽骂我的评论,让周围群众大笑,而高晓松则很大度,汪峰笑着说这一次我终于上热搜榜第一名了!
刀郎到底骂了谁?真是骂人曲?
最近,沉寂多时的刀郎出了一首神曲《罗刹海市》,引得全网都在猜测他到底在骂谁。
网友们暗戳戳地说骂的就是曾经骂他的人,这些人不言而喻。




而罗刹海市是蒲松龄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与人间相反的一幅场景影像,借喻人间的种种丑恶、虚假、肮脏、恶毒。
有人说,这首歌不带一个脏字,却把人骂得体无完肤,狗血淋头。
那么,为何刀郎要10年后反击?为何在他风头正劲的时候被打压归隐?




<hr/>



刀郎是如何火起来的呢?




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到《我的楼兰》“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谁与美人共枕夕阳长醉两千年”。刀郎很火。
先来看一位网友说他为什么会火的原因:




这4条理由是基本为广大歌迷所认可的。
刀郎红起来前,他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走的就是一条不平常路。而他的身世也成为乐坛的兴趣。
刀郎,原名其实不叫刀郎,而叫罗林,刀郎是艺名。取这个艺名符合了他西域特点的歌曲,新疆麦盖提县有个“刀朗族”,他的声音与这个民族声音相似,而刀郎这个艺名正式启用是在他的《西域情歌》里。




刀郎唱的歌是西北的歌,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四川内江资中县人。
刀郎家中4口人,父母也是文艺工作者。头上还有一个哥哥,却在15岁那年与刀郎斗嘴离家出车祸而亡。这也成为刀郎一辈子的痛。
因为小时候哥哥管教他很严,一言不合就教训他。不过,街头小混混欺负了刀郎,哥哥直接暴击小混混,替刀郎出了一口恶气。




悲剧发生在哥哥找了一个女朋友,在家里哥哥炫耀给父母,而刀郎知道哥哥这个女朋友并不是正经人,结果两兄弟斗嘴中发生争执。父母说哥哥要让弟弟,结果哥哥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个星期后便传来哥哥车祸的消息。
这件事,刀郎用了20年才释怀。后来写了《流浪生死的孩子》纪念哥哥。
刀郎永远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刀郎对此解释:帽子上方是歌手刀郎,帽子下方是赎罪的罗林。




16岁时,刀郎高中没毕业便踏上了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来到内江。
离家前,给父母留了一张字条:“我去追逐我的音乐梦想了,你们不用找我了。”
在城市里白天打工,晚上到酒吧歌厅去和一群爱好音乐的人驻唱,还从这些音乐人身上学习了各种乐器。
20岁时,刀郎就成了一名单身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打工期间,刀郎认识了二婚女杨娜,顶着家里压力两人结婚了,可是女儿出生后40天,受不了苦的杨娜就要离开刀郎。刀郎劝她冷静8天再作决定。
可是8天过去了,杨娜再没有回来。
那时的刀郎,一边打工唱歌,一边还要照顾襁褓中的女儿,实在过得很压抑悲苦。




之后,刀郎再次流浪到海南,在这里他遇到了新疆姑娘主持人朱梅。
在海南,刀郎组建了一个乐队,渐渐有了起色,而朱梅并不介意刀郎有一个女儿。刀郎也觉得朱梅很有活力,特别是在朱梅口中的西域、大漠、风沙,让刀郎向往不已。




来到新疆的刀郎,在朱梅的坚定支持下,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凭借《西域情歌》、《大漠情歌》,1995年后刀郎逐渐在新疆站稳了脚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1997年,两人结婚并于当年生下女儿罗昊月。
2002年1月的一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那一刻,触动了刀郎创作灵感。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全国大街小巷火了起来。




刀郎独有的沙哑的嗓音,孤寂的歌声,成为他音乐的标志。
之后又连续创作出《情人》《冲动的惩罚》,都大受欢迎。
然而火起来之后不久的2007年,刀郎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hr/>



为什么刀郎会突然凭空消失?
刀郎后来回忆道“我火了之后,所有人都在扒我的过去”。




于是他选择暂时逃离新疆,来到甘肃定西,结果被一张大大的海报给震惊到了,上面写着冷眼看刀郎。
结果刀郎还车都没敢下就开走了。
朋友为网上一些关于他不真实的消息打架。那一段时间,刀郎的世界真的乱了。他是没有作好红之后的心理准备。




而人们在纷纷猜测,刀郎为何会一下子销声匿迹呢?对此,网友有人说他得罪了大佬被封,也有人说他得了抑郁症。
2011年刀郎复出,却又在2013年再一次消失。这中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刀郎有怎样的江湖恩怨呢?




与刀郎同期的流行歌手,有周杰伦、蔡依林、张韶涵、林俊杰等人,但刀郎与他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这遭到了一些乐坛人士的抵制和讽刺。
最著名的段子就是那英发表的针对刀郎音乐的言论。
2010年在某节目评选乐坛十大影响力歌手时,那英极力反对,称刀郎的歌不具备音乐性,没有审美标准,还扬言如果刀郎上舞台,她就砸碎自己家电视。




特别是那句“他的歌就是农民工听的,刀郎是农民工捧出来的歌手”“在KTV唱刀郎的歌的人都是农民”,这番评价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不过,这句话到底是不是那英说的却无从考证。
让全国人民对那英的音乐也提出了质疑。
而在上过《中国好声音》的汪峰、杨坤对刀郎也发起了“围攻”“绞杀”。
杨坤说刀郎“刀郎的音乐,那是音乐么?”还说杨坤说刀郎的歌他听不懂,像鸭子叫。




汪峰也说:“刀郎歌的流行,简直就是流行音乐的悲哀,除了新鲜一无是处”。
而高晓松说刀郎的专辑我会扔进垃圾桶。
不过,他的音乐才华还是得到了一些老音乐人的肯定,其中,有刘德华、谭咏麟都称刀郎的歌十分真实,能够打动人心。谭校长还与刀郎合作了一曲《披着羊皮的狼》,又火了一把。




刀郎的歌真情实意,比起乐坛上那些无病呻吟和做作的歌曲,确实更会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特别是那首《西海情歌》,可以说凄美动人。而这首歌的背后,是刀郎被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打动写作的。




在真实面前,所有的技巧都是花里胡哨!这首歌一出,可以让那些喷刀郎的人基本可以闭嘴了。
从底层人心里,他们更接纳一个朴实无华且歌曲朗朗上口的草根人歌曲,那些所谓的正统,是打不败刀郎的。




因为,市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群众给出了最好的声音。
<hr/>



《罗刹海市》歌词犀利泼辣,讽刺又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有网友称之为“乐坛鲁迅”。我们先把歌词过一遍: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
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
河水流过苟苟营
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
十里花场有浑名
她两耳傍肩三孔鼻
未曾开言先转腚
每一日蹲窝里把蛋来卧
老粉嘴多半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
自古公公好威名
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
美丰姿 少倜傥 华夏的子弟
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
龙游险滩流落恶地
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
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
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
半扇门楣上裱真情
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
绿绣鸡冠金镶蹄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岂有画堂登猪狗
哪来鞋拔作如意
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
绿绣鸡冠金镶蹄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爱字有心心有好歹
百样爱也有千样的坏
女子为好非全都好
还有黄蜂尾上针
西边的欧钢有老板
生儿维特根斯坦
他言说马户驴又鸟鸡
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
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
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
那马户又鸟
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网友的评论:




恐怕有人在心里对号入座,暗地里骂:这刀郎真是刮骨钢刀啊,弄得老子老娘好痛。可是又只好隐忍着不好发声。
网友在纷纷推测这首歌影射了谁、内涵了谁。
有人说是“四大恶人”。作者坦言这四大恶人是: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




为什么这么说,网友分析这首歌里的“两耳还是长在肩膀上,可是有三个鼻孔”,疑似讽刺那英口无遮拦,嘴巴就是出气用的。
而“未曾开言先转腚”,说的是有一次汪峰在“中国好声音”当评委,选手还没唱,他就转过去了。




“勾栏”疑似说的是高晓松在哪都装高雅,因为高到哪里都摇着扇子。
笔者敢肯定,这之中肯定会有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击,也会不带一个脏字。只是这么一搞,就真的是对号入座了。




而在几人的评论区里更是热得不行,都快沦陷了,都说是来看评论的。
那英的评论区显示,大家都在搜“杨坤”;
杨坤的评论区显示,大家都在搜“汪峰”;
汪峰的评论区显示,大家都在搜“高晓松”;
有人戏言,要跑4 个人评论区,还说刀郎,我是农民,没钱,帮我报销一下车费!
但这首歌又不仅仅是骂乐坛,仿佛在对自己人生经历年一些不公和人性的丑恶在作批判。其实,映照的是每一个灵魂,你、我、他,皆在这个道场中,不可饶恕!
有些事,放一放就过去了。有些情,淡一淡就释然了。有些苦,笑一笑就没有了。
拆了别人的台,也给自己挖了坑。堵了别人的路,也给自己封了路。




你抓起泥巴扔向别人的时候,最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
这首歌被广大歌迷认为是刀郎多年隐忍后的一次回击,是一次算总账。
不过,这些都是推测而已。
乐坛也是小江湖,是是非非,谁又说得清、道得明?




我们每个人活明白了吗?大部分人恐怕都没活明白吧。
有网友说,刀郎这首歌一出,可能又得沉寂一段时间了,歌有被封的危险。
刀郎回应来了: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声明,表示歌曲并没有针对某个明星,而是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呼唤。
<hr/>【点评】《罗刹海市》是一首充满争议的歌曲,你看作是刀郎回击曾经打击过他的人行,看作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也行。
正如蒲松龄的《聊斋》中所说:“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面具人生,内心映照自己就好,别对号入座!
<hr/>如果你有什么感言,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码字不易,谢谢点赞收藏加关注转发!
免责声明:如图文有侵权,联系一月内即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inzhyu 发表于 2023-8-1 20:15: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沉寂了十年的刀郎出了首新歌《罗刹海市》,有朋友点题,说没听懂,让我写个文解读一下……
说实在的,这歌我也没太听懂,更确切的说,我其实不怎么喜欢这歌——《罗刹海市》用的是东北唱二人转的靠山调,这种曲调本身比较狂野粗俗,本就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再加上刀郎这歌词里又是马户又是又鸟的,似乎是在指桑骂槐的diss谁,但指桑骂槐的要点就在于要刻意模糊,让你听出他骂人的那个意思,又抓不住把柄。
这就更不好解读了——他唱的时候你明显感觉他是在骂,但你一具体分析他是骂谁。作者肯定白眼一翻,否认三连。
但为什么这样一首歌,能在当下成为现象级作品?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我听下来,感觉这歌莫名的跟曹雪芹的什么“好了歌”,或者日本江户时代的“狂歌”挺像的。中国清代和日本江户时期都是人口膨胀、社会内卷压力极大、社会空气又比较压抑的时期。很多人在内卷压力下心里总憋着股邪火,有冲动开口骂个人爽爽,但又实在是不知道该骂谁比较安全,所以就会出现“狂歌”这种故作狷狂、大俗大雅的作品流行。这是社会的一种群体性荷尔蒙发泄,也不用深究为什么,说白了就没意思了。
不过,《罗刹海市》的歌词里有一处倒是挺有意思的,那就是刀郎又是马户又是又鸟了半天。突然来了一句“生儿维特根斯坦”,这个维特根斯坦是个我挺喜欢的哲学家,一直想找机会给他写个小传。既然刀郎新歌提到了,就蹭热度写写他吧。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虽然算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出了哲学或文青圈,可能很多人就不认识这人是谁了。


不过他的一位中学同学倒是在人类史上更有那么亿点点小名气,这人名叫阿道夫·希特勒。
是的,少年时代,希特勒和维特根斯坦是林茨中学的同年级同学,很多年之后,该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估计会感叹——想不到我们一个小小的林茨中学,居然培养了你们这么一对震惊世界的卧龙凤雏。
虽然合影时挨得如此之近,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在中学时代有过什么深交。
不过两个人毕业时得到的教师评语倒是非常神似的,他们都被老师评价为是“有才能,如果愿意学习可以在该课程中获得优异成绩,但偏科严重。”同时“性格高傲、孤僻”的校园怪人。
同时由于同属学校中成绩稳定保持在级部中下游的学生,他俩在高考中都毫无意外的落榜了。
但与老爹是奥匈边境小公务员,对娃一辈子最大期许就是让他考公混个“体制内”的希特勒不同,维特根斯坦的家庭环境与他这位中学同学有那么一点点“小差距”——他爹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驰名全欧的“钢铁大王”,整个奥匈帝国的钢铁行业都是由他老维家垄断包办的。
所以与希特勒高考落榜后飘在维也纳、经历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青年生活不同。维特根斯坦的后高考时代的求学历程可谓平淡无聊到乏善可陈。维特根斯坦高中毕业后换了好几次大学和专业,但每次人生换轨的过程可能都是这样的——
维特根斯坦少爷读了某本新书,或者跟来家里的某位高朋海聊过一阵之后,敲门走进他爹的书房,说:“爸爸,我又有个新的人生目标了!”
他爹老维于是带着一分期许、两分习以为常、剩下七分全是担心的神态询问他:“儿啊,说吧,你又想干啥?”
维特根斯坦说:“我想去柏林帝国理工\剑桥大学留学!学物理\工程机械\哲学!”
维老爹一听他这个从小一脑子奇怪想法的宝贝儿子不是又觉得世界太无聊想自杀或者胡折腾之后长舒一口气,然后大手一挥,说:“不就想上柏林帝国理工\剑桥大学留个学么,此事易尔!你稍等哈,我给他家校长打个电话,咱走你!”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奥匈帝国的教育制度:
你说他不公平吧?他义务教育搞的挺好,能把希特勒和维特根斯坦这俩家庭地位悬殊的“王子与贫儿”弄成了同校同级同学。
可你说他公平吧?同为高考落榜的学渣,维特根斯坦毕业后是想上哪儿上哪儿,希特勒毕业后则是想上哪儿上哪儿(朗读时,注意用不同语气)。
你去剑桥读哲学,我去维也纳当“维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程。
求此过程中希特勒同学的心理阴影面积。
所以我总觉得,希特勒后来立志搞什么“国家民族社会主义”,要把他视为资本家代表的犹太人全挂路灯、送进焚化炉,可能是跟他这些童年阴影有极大关系。
捎带说一句,维特根斯坦家就是正经的犹太人。
也不知这俩人在中学时是不是发生过什么阔少与D丝之间的网文常见剧情。
但我们知道的是,若干年后,当听闻自己老同学以“德奥民族拯救者”的万乘之尊要重新驾临他“忠诚的维也纳”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哏都没打,麻溜儿的就润去英国了。
也不说跟希特勒开个同学会叙叙旧什么的——可能正是因为他太了解这位老同学是个什么货色了吧,知道他这一把就是冲着“逆袭”打脸来的。
但时间回到一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还是挺爱国的,1914年费迪南王储遇刺的那个夏天,他正在剑桥读哲学,听到战争爆发消息之后立刻收拾行装准备回国。他一个老师听说或亲自前来挽留,说你好端端的回国去打什么仗啊,我早看出你天赋异禀,将来在哲学上不可限量,安心学术,以后当我的衣钵传人不好么?
哦,这位“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教授,在哲学史上也有那么点小名气,他叫罗素。
但维特根斯坦最终没有听从罗素的建议,实际上,与身为老师的罗素一生都非常看重维特根斯坦不同,作为学生的维特根斯坦一直有点“看不起”罗素搞的那一套,有事没事在著作里diss一下导师以便展开自己的论述,也算他哲学的一大标志性特色——试问如今正做研究生的朋友们,有谁敢学一下维特根斯坦。
甭管怎么说,与给德皇写信的希特勒一样,青年维特根斯坦也上赶着参加了堪称人命绞肉机的一战。并据说在奥军中表现出了不亚于他老同学在德军中的出奇英勇。但当时欧洲各国的战斗力鄙视链大约是这样的——德国战力碾压法国、法国战力碾压意大利、意大利战力碾压奥地利。作为鄙视链最底端的奥匈士兵,维特根斯坦最后成功成为了战俘——而且是意大利人的战俘。
但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很在乎这件事,实际上,自从在青年时代屡次试错,最终找到哲学这个“真爱”之后,维特根斯坦之后的人生中对其他事物都抱有了非常豁达的态度。在待遇据说相对不错的意大利战俘营里,维特根斯坦安心写作了他的第一本奠基性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
监狱确实是个能让人静下心来搞创作的好地方——这一点,几年后同样在大牢里搞创作,写出《我的奋斗》来的希特勒估计也有同感。
被释放后的维特根斯坦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宣布放弃了老爹留给自己的那几个“小目标”的遗产,把它们分给自己同样是富翁的兄弟姐妹后,自己跑去落后的奥地利南部山区当了个贫穷的“乡村教师”。
维特根斯坦这个决定肯定是有目标的,他许是觉得自己《逻辑哲学论》成书之后已经大彻大悟,掌握了哲学的真谛。所谓“白乐天作诗,老妪能解”,既然自己已经“龙场悟道”,就不妨带着心得到乡下去,看看乡下的孩子能不能理解自己的哲学。
可是维特根斯坦很快就失望了,出身豪门的他跟奥地利乡间的老百姓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去,你说前门楼子、他听成肩膀头子。当地农民对这位城里的教书先生的普遍观感是:哪来的这么个不着调的怪胎?心血来潮的维特根斯坦一度提出想直接领养一两个孩子,更深度的言传身教。结果被当地农民们联合起来阻止,甚至不惜上告到当地法庭,也要防止他们眼中这个“疯子”把孩子带坏了。
所以折腾了几年之后,维特根斯坦不得不留下一句““粗俗愚蠢的南方乡巴佬”的地图炮之后,就结束了自己“启蒙大众”的尝试。
临走前的维特根斯坦不知看没看报纸,彼时他的那位老同学,倒是靠着自己那惊人的演讲口才,越发混的风生水起,此时已经在德国一呼百应了。
维特根斯坦在乡下讲课,孩子都不愿听的时候,希特勒成天在开万人大会,说老百姓日子苦全怪英美法和犹太人,讲他要怎么把凡尔赛条约撕成一堆废纸,惹得下面一群盲流欢声雷动。
这就是传播学的荒诞——说到底,“老妪能解”、启发民众这种事,其实不看你的理论有多么高深、正确,而看你能不能说大家都能听的懂的话,呼应他们的焦虑与诉求。社会不是课堂,不看对错,只论利弊。
而在这一点上,富家少爷出身的维特根斯坦与底层打拼起来的希特勒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了。
过早散尽家财、又创业失败的维特根斯坦此后接替希特勒的早年人生,当起了“维飘”,期间换过好几种工作,甚至给人设计过一栋房子,获得了“建筑设计师”的身份。不过这所房子的“金主妈妈”是维特根斯坦的亲姐,后者是实在担心他这么闲废着精神出问题,才找了这么个活给他干。而这个房子设计的水平么——
我只能说他中学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对的,这人有想法,如果想做的话,能把事情做好。只是这个人太有想法,且过于执拗。
但几年后,如前所述,纳粹的触角开始伸向奥地利,希特勒这位“老同学”眼看着要杀回来了。这时候,维特根斯坦才在凯恩斯等人的帮助下告别了故国,润去了英国剑桥搞他的哲学研究。
罗素看到自己当年看中的学生磕碰了十几年总算“迷途知返”了,倒也没心存芥蒂,痛快的在他的博士答辩中签了字。
于是1939年,当他的老同学终于跨过德波边境,点燃整个欧洲的战火时,这一把维特根斯坦没在热血上头、过问他其实玩不明白的世事。这一年他成为了圣三一学院的哲学教授,并以哲学家的身份终老此生。

2

聊到这里了,我发现还没说维特根斯坦这辈子被人看重、又为之折腾一生的那个哲学思想到底是什么。这里试着简单介绍两句。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叫“凡是可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可言说的,则应保持沉默。
这句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的名言听上去好像很像如今流行的“废话文学”。但实际上它确实给哲学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最新、似乎也是最终极的解答。
自柏拉图提出“洞穴之喻”之后,西方哲学一直讨论一个问题:表象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是存在鸿沟的,但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穿透表象、跨越鸿沟去把握和言说真实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代思想者,力求通过行而下的实验、经验去总结和把握世界客观自然规律,一点一点逼近真相的“自然哲学”后来发展成为了自然科学。
而力求直接对“形而上(metaphysics,也即“前物理学”)”进行讨论的“死磕派”,则留在了“哲学”这个范畴内,成为了现代意义的哲学家。
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再到尼采、叔本华,哲学的发展始终给人一种“原地踏步”感,哲学家们总感觉到自己在言说所体悟到的哲学真相时,他们的嘴巴似乎不是自己的。无法进行完美的表达。
而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思考并讨论这件难题的人。
他指出:语言对于世界的真相,在揭示的同时也进行了遮蔽。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眼前有一杯饮料,你我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我在尝过之后对你进行描述。我可以形容它是甜的,但甜这个概念,在向你传达这杯饮料的一个特征的同时,其实遮蔽掉了这杯饮料更多其他的真实——这个世界上甜的感觉有千百种,它是苹果一样的清甜?橘子一样的酸甜?还是荔枝、葡萄、西瓜那种甜味?
于是我又得向你解释——都不是,是一种接近苏打水中加了糖的感觉。可是这样的进一步描述又会产生新的“遮蔽”。人类的语言在每一次更精确、更细致的描述中都会在接受者那里产生新的“分歧点”,削弱甚至歪曲表达的本意,从而让接受者永远无法完全理解表达者想说的意思,甚至离本意越来越远。
所以想要让你彻底的理解我,与其这样徒耗口舌,不如直接告诉你这东西能喝、好喝,你也尝一口吧!
然后,你尝一口后就恍然大悟——这不就可口可乐么?
于是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其实就是思想的边界。因为人类的所有思想活动都是依赖语言来进行的,所以世界的意义其实不可言说,它只能通过感受、通过生活向每个个体呈现。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哲学不应该是一种理论、一种表达,而应该是一种生活。通过“可言说”的,能说清楚的东西,指导人们进行某种生活实践,并在这种实践中自己体悟和把握那不可言说的哲学真谛。
所以维特根斯坦写的书其实特别好读,他的好多写作的段落化的,跟“生活小贴士”一样,想起一出写一出,你要是实在读不懂其中的某些段落,只看破折号前面那段就行了,因为就像维特根斯坦自己主张的,人们在语言的表达中只能获得提示,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谛在“语言的边界”之外,只能你自己体悟。越解释,反而越说不清楚。
这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咱中国古代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或禅宗所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那个感觉?
是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确与古老的禅宗智慧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破除了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代开始一直存在的一种迷思——寻求在语词中寻求真理,构建并迷信于宏大叙事。
是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恰恰是在跟他那老同学希特勒是对着干的。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叙事,从一定意义上说承袭了黑格尔和尼采对于“最终真理”的执着。纳粹构建了一套叙事,里面充满了被维特根斯坦所鄙夷与批判的各种“语词”。
对语言和思想能够直接把握最终真理的迷信,导致了社会总是间歇性的陷入各种迷茫、暴走与狂热。
比方说纳粹会提出“犹太人”这个概念,然后把卑鄙、贪婪、阴谋等等等等所有丑恶的东西全部叠加到这个语词的头上。
与此同时,纳粹还会用语言虚构一个遥远但永恒、而又光辉的远大目标。告诉你既然犹太人、斯拉夫人等等等等外族是万恶之源,那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构建一个纯日耳曼人的社会,就天下太平了。所以为了那个理想中的“千年帝国”,必须不惜一切道德、生命、自由的代价。“没有犹太人(斯拉夫人\英美法包围网)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这样用语词和概念编造的,简单易懂的煽动,当然最能忽悠经济危机中焦虑而戾气深重的广大德国庸众,这是希特勒的成功秘诀所在。
但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这样被言辞修饰到极致的叙事,恰恰是对真相遮蔽最多的。因为真相不在语言中,而在生活中!你到现实中真去接触一个活生生的犹太人,他肯定有缺点,但哪个是被纳粹用语言所包装、极化的人间恶魔呢?
恰恰相反,那些被过度的语词所迷惑,为了“大叙事”而不顾一切的纳粹党徒,才成为了真正的人间恶魔。
所以维特根斯坦反对一切试图在“语言边界”内的对最终真理进行的定义与表述。于是有了他另外一句更出名的名言:活在当下——“真正的永恒,属于能活在当下的人。”
请注意,这个“活在当下”,不是让你蝇营狗苟,对现实的无奈屈服的意思。而是说你必须破除那些语言为你制造的“永恒叙事”的遮蔽,此刻的生活中自己体悟世界的真相,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被遥远的、被语词虚构的永恒所迷惑。
所以维特根斯坦又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澄清事实,消除语言表达所带来的混乱。哲学不是理论而是生活。所以哲学家应该对说不清的事情保持沉默,把空间留给音乐、诗歌、艺术和历史,让每个人自己在沉默中体悟世界的真谛。
说简单点,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三句话:说不清楚,懂的都懂,自己悟去吧!
此外,维特根斯坦否定语词而崇尚音乐,他认为高尚的语词与粗俗的语词之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都是一样的。“语言只是一件外衣,我们无法通过这外衣,推断其下藏着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刀郎这首歌倒真的挺“维特根斯坦”的,它是首音乐,它用词很粗俗,它只弥漫着一股情绪,到底想探讨什么“世界的根本问题”,需要你自己去体悟,见仁见智了。

3

维特根斯坦死于1951年,死前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了非常精彩的一生。”
到底这个“他们”是指谁?老维这辈子又是具体什么让他感觉“非常精彩”。这似乎又是一个像他的著作一样,不可言说、只能体悟的哑谜、谒语。
但我觉得维特根斯坦这辈子,确实过得挺跌宕却也挺“佛系”的。你想想他所经历的年代,那正是欧洲最迷茫、最狂乱、最疯狂的“乱纪元”,无数人被语词、被概念编织的罗网所忽悠、所迷惑。骤然升起又骤然陨落,无由的热爱又无由的仇恨,甚至因此招致了国家与个人的陨灭。
世界经历了凛冬,永恒遭遇了终结,最终一切语言编织的美好、一切概念许诺的意义,都被消解了,这样的废墟与绝望,让茨威格都绝望到自杀了。
但维特根斯坦,虽然也曾有过迷茫、有过狂热,受过打击、遇到过蹉跎。可是他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开悟,找到了那个能让自己活在当下以得永恒的哲学心法和灵魂安适之所。
如果让一个佛教高僧去评价维特根斯坦,我想他会说这是个有“慧根”的人——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生儿维特根斯坦”,我觉得不用等到生儿——当迷茫、狂热或乱纪元袭来时,我们自己就应该多读读维特根斯坦,多学学维特根斯坦。
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保持沉默。
没事儿多听听音乐,清清内心,把我们那已经被过多的语言塞满、搞乱了的思绪重新理清楚。
不被语词忽悠、不陷入狂乱、明智的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去过自己的生活。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
这是一个智者度过“乱纪元”的易筋经。
愿它也能点亮你我的人生。
无论我们将历经怎样的迷茫与蹉跎。
whymaomi 发表于 2023-8-1 20:16: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刀郎和维特根斯坦的三大相似之处:

第一、 他们都是非科班专业出身的天才,并且都颠覆了当时的专业界。
第二、 他们都曾经被专业里的名家导师重点评判过,但是结果完全相反。
第三、 他们都是给人看病的医生,维特根斯坦是给哲学家看病,而刀郎是给音乐家看病。
先说第一点,他们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天才。

刀郎我们都知道,他17岁高中没毕业就出去闯荡,后来在一家歌舞厅打工,在没有任何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省吃俭用刻苦自学各种乐器,包括作词和作曲。
维特根斯坦虽然读的是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但他的专业根本不是哲学,而是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专门研究飞行器螺旋桨的,还申请过专利,还被用于直升机的设计。因为这个专业经常会用到数学,后来在1911年,22岁的维特根斯坦经人介绍去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罗素,从那以后,他才开始转行去研究数学和逻辑学。
刀郎的经历也类似,他虽然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组建乐队,但他并不是主唱,而是一个键盘手。直到2000左右他才正式转行当歌手。
维特根斯坦转行之后一个不小心写出一本叫《逻辑哲学论》的哲学著作。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对语言的本质,也就是逻辑的划界,划出了一条语言可以描述的科学世界和语言不可以逾越和评判的生命伦理世界,彻底颠覆了当时狂妄自大妄图用科学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欧洲哲学圣坛。
刀郎同样如此,转行之后,他一个不留神在2004年凭借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爆火网络,红遍大街小巷。他的贡献在于,通过优美的旋律,简单的节奏、朴素的歌词和沧桑而深邃的嗓音彻底颠覆了当时精致做作妄图用乐器和技术去打动人心的的中国流行乐坛。
一句话总结,他们俩都反对“技术流派”,都反对用科学和逻辑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去衡量人的生命意义或者音乐的艺术价值。比如说一个年收入五万的农民就一定不配得到尊敬吗?一个月收入8000的科学家就一定没有价值吗?一个日入百万的明星就一定值得崇拜吗?很荒唐对吧?同样的道理,简单的旋律就一定不具备审美性吗?通俗的歌词就一定没有格调吗?不用钢琴伴奏的曲子就一定不配叫音乐吗?
所以说到底,这是个定义的的问题,这是个话语权的问题,这就是一个马户究竟是不是驴的“语言哲学”的问题。
第二点,他们他们都曾经被专业里的名家导师重点评判过,但是结果完全相反。

刀郎就不用说了,爆红之后,中国很多音乐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理解,然后批评他的歌没有格调,不具备审美,甚至都算不上音乐。
其实维特根斯坦也有类似的遭遇,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刚写出来的时候没几个人能看懂,甚至包括他的导师罗素。1929年他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现场指导老师就是罗素摩尔(英国分析哲学创始人)。他们俩其实都很尴尬,聊一些客套话,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表示自己看不太懂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关键是当时的维特根斯坦还笑着走过去拍了拍他俩的肩膀说:
“不要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都不会懂的。”
按道理来讲,两位欧洲哲学界的顶级大师面对这么一个狂妄无礼的后辈,不可能给他好脸色。但是,维特根斯坦的毕业答辩竟然就以这样幽默的方式通过了。第二天摩尔还专门给身无分文的维特根斯坦申请了剑桥大学的补助津贴,罗素就更不用说了,《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就是他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帮忙出版的。你看看,这就是两位世界级导师对一个哲学新人的胸怀和气度。虽然我不太理解也可能不太喜欢你这种半路出家转行写出来的新奇的哲学,但是我依然保持尊重和沉默,绝不会高高在上的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批判你,否定你,打压你。
但是刀郎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当年在大陆的专业音乐界尽管很低调很谦虚,但依然不受待见,依然遭到很多业内名家和权威的批判、否定以及打压,甚至在这些人的围追堵截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逃避和退隐。
一句话,有的导师是真正的人生导师,有些导师却是偏执狭隘到像传教的巫师。
第三,他们都是医生。

维特根斯坦时期的哲学家们非常狂妄无知,以为用语言,用逻辑,用科学,就能解决人生意义这个哲学问题,而且,大学里的哲学教授们在教室里堂而皇之的就是这么胡说八道的。
维特根斯坦觉得这是一种哲学界的精神病,所以他开出了一个药方:
凡是可说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因为哲学不是科学,人生的意义也超越语言和逻辑,在语言和逻辑之上。“道可道非常道”你只能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刀郎对音乐的态度也类似,他爆红时期的中国音乐界非常虚伪做作,以为用营销签名包装造神等等的方式就能做出好的音乐,而且,人人都这么做。或者是在准备这么做的路上。刀郎觉得这不是一个正常音乐该有的样子,所以他开出了一个药方:
不要营销,不要包装,也不需要多么精致复杂的体系。
音乐本质上是真实流动的感情,不是乐器和乐理的一系列机械组合。音乐的意义超越于乐器之上,也超越于乐理这种“科学语言”之上,你只能用心去感受和创作。
一句话,不要装。要来就来真的。
因为当马户摘下面具,又鸟也停止表演的时候,驴和鸡才会回归真实,各司其职,也不再需要被拉到屠宰场被解剖以后才能证明自己。
<hr/>【参考资料】: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第五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hr/>作者:<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links.jianshu.com/go%3Fto%3Dhttps%253A%252F%252Fwww.zhihu.com%252Fpeople%252F4d8cebf84ccef8c4c783af4faea9e46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chaoji 发表于 2023-8-1 20:17: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骥,字龙媒,商人之子,丰姿卓越,年少倜傥,善歌善舞,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二龙抢珠金抹额,貌美如女子,人送”俊人”雅号。


十四岁进学府读书,天资聪颖,文章惊艳。但随着父亲衰老,朝中无人,仕途渺茫,不得不弃学从商,泛舟商海。
一日出海经商,跟随他的人都喂了鲨鱼,美少年却被一阵飓风卷去,漂浮二万六千里,几个昼夜落入一个号称”大罗刹国”的地方。这里的人奇丑无比,看到美少年,都纷纷惊惧而逃,慌不择路,大喊”妖怪来啦”。


初到异邦,美少年备受歧视,东躲西藏,好在当地人以丑为美,以美为丑,他的长相往饭店门口一站,着实能吓跑一众食客,华夏少年日日大快朵颐。
时间久了,他发现也有一些长得五官周正的村人,但都是衣衫褴褛,衣不蔽体。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这些人说:”我们国家只重视形貌,不重视文章才华,”美”之极的人官至上卿,第二等的任全国大小官员,第三等的亦是贵人们的座上宾,政府待遇优厚,生活优渥。像我们这样的,生下来不被溺死就不错了。


又一日,少年来到罗刹国国都,正遇上退朝,见到宰相华盖而出,但见双耳背生,三孔鼻,睫毛覆目如帘。后面几个大夫,都是狰狞怪异,奇丑无比。官位低一点的,反而丑的不那么厉害了。


马骥回头走去,吓跑一众看客。后来罗刹国都知道来了一个异人,缙绅大夫都想一睹为快,见识丑陋的极限。
罗刹国中,美少年成了人们眼中的妖怪,郁闷无比,村人告诉他,这里有一个折戟郎见多识广,曾为先王常常出使异国,只有他不会怕你。
少年找到折戟郎,已经一百二十余岁,曰:”你是上国人物,不可不上闻于天子,虽然十余年不上朝,但也要为你举荐。酒过三巡,女乐十余人,五音不全,貌类夜叉,皆以白布缠头,红衣拖地,唱词口齿不清,强调诡异。


折戟郎问道:”中国亦有此乐乎?少年遂击桌弹唱一曲,主人甚喜:”异哉,声如凤鸣龙啸,从未听闻过。”
不日折戟郎上朝,举荐马生,皇帝忻然下诏,但旁边大臣劝道,此人长相丑陋,怕惊了龙体。皇上一听此言,也就作罢。
一天,少年拔剑起舞,以煤涂面扮作张飞,折戟郎认为太美了,并要少年以黑张飞之貌入见宰相。


少年犹豫道:”这种打扮玩玩还行,怎么能用来博取荣华富贵呢?”经不住折戟郎的再三劝告,马骥勉强同意了。等到再次见到皇上,满朝皆惊呼道:”异哉,何前媸而今妍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im286user 发表于 2023-8-1 20:18:2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