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成绩优秀还会厌学?

[复制链接]
fiveok 发表于 2023-10-5 23:27: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成绩优秀还会厌学?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大牛 发表于 2023-10-5 23:27: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年接触到「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来自「名校」的不在少数。我不想妄下结论,武断地说「名校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但接触到的孩子还是提供了一些值得反思的信息。
北京某著名中学,一个重点班上有1/3的孩子出现了精神或心理问题,而且都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或接受心理咨询。该中学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能在这儿读书的孩子可不只是成绩好就能来的,音乐、美术、编程、体育、舞蹈,没有一项甚至几项特长都不好意思张口。
可为何这么多优秀的孩子在名校里反而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至于跟「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搞排名是常态,即便很多学校刻意淡化排名,但学生们还是会通过各种形式感知到自己所处的排名位置。排名高的孩子可能会持续产生「名次焦虑」,因为自我价值与「名次」会绑定在一起。排名低的孩子也会有压力,并非所有孩子能把「压力转变为动力」,也可能是「转变为抑郁」。
另一方面家长们的负担也不轻,能让自己孩子进入名校的家长也都是个顶个的优秀,他们自己要么就是「名校毕业」,要么就是「非富即贵」。普遍自我定位高,自然对孩子也有期待。而期待绝大多数是用「成绩」来标定的。
所以孩子背负的可能是多重压力,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期待还有自我的要求。我们可以想当然地给孩子们贴上「厌学」的标签,因为这就是说孩子自己的「心态」「认知」「情绪」出现了问题,甚至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但这样的归因恐怕很多时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曾奇峰老师谈到过这个问题「教师、家长和其他身负教育职责的人都应该注意了:你们要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千万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也不要试图用别的东西去代替它。」
但曾老师可能还忽略了社会的因素,老师如果对成绩没有要求,学校就会失去竞争力,然后逐渐失去优质生源。家长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就会担心孩子以后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孩子自己都不敢放松心态。
所以这绝不单单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各方都需要着手改变的状况。

遥远墨客 发表于 2023-10-5 23:27: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绩优秀,不等于孩子喜欢学习,所以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会厌学。
任何学习,如果不以兴趣为出发点,都是痛苦的。


前段时间领导想叫我参加一个会议,被我拒绝了。领导很不明白:开会不是比上班更清闲吗,还不乐意?
这个会一开就是二天,而且以比较空洞的理论学习为主,坐在会场上虽然不需要干什么,可那点时间还是要耗在那里,我非常不喜欢参加这种会议,因为那时间,简直过得太慢了。
相比开这样的会议,我情愿上班,干着自己熟悉又喜欢的工作,至少时间过得很快。
这和孩子不喜欢学习是一个道理,因为缺乏兴趣,所以不快乐。
孩子的学习是父母的头等大事,有些家长也非常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自觉学习,有些孩子需要父母逼着学习呢?
逼孩子学习,不如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

有时候孩子不认真学习,是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学,这样的孩子父母即使逼他学习,学习效果也会很差。
告诉孩子今天认真学习,是为明天的更好生活做准备,你今后想要干什么工作,起步就是你今天必须把学习这件事干好,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
知道了学习是自己当下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快乐会相应地减少一点。
当然,空洞的理论教育,不如努力地让孩子去发现学习的快乐。
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孩子解出一道难题的时候,鼓励他;当孩子写出一篇好作文的时候,分享它;努力让孩子在学习这件“苦差事”里,多多品尝到一点甜。当这种甜慢慢积累,让孩子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的时候,孩子会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自身的学习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开难题后的成就感,让学习变得快乐。
这样做,孩子学习的时候,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快乐会相应地增加。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寻找快乐的能力。
作为父亲,也许你的工作压力很大;也许你被老板的批评;也许你被迫早出晚归…,这样的事情,适当的时候,可以在家里说一说,这能让孩子明白,干任何事都会碰到困难,都有不快乐的点点滴滴。
但是更多的时候,你要和孩子分享工作的快乐:在工作上受到表彰;完成任务后发了奖励;生日的时候同事送给你的礼物等等,你应该跟孩子说:“虽然工作上很辛苦,有时候甚至会受到委屈,但是,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和成就感。”
具备分享快乐能力的父母,孩子更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寻找快乐是一种能力。
@知乎亲子
kyf7284 发表于 2023-10-5 23:28: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成绩优秀的背后往往是孩子被迫的巨大牺牲。厌学是他们最后的无助抵抗。
优等生牺牲了大量自我发展的机会

对于很多优秀的学生而言,好成绩意味着留给学校的时间太多,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由于缺少对自己的激情与爱好的投入,这些学生在常年累月的学校教育中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天生兴趣。学习对他们而言只是达成好成绩的工具,而不是实现自己理想与创造力的途径。总的来说,优等生牺牲了激情、创造力、自我激励和自律的发展机会。
激情:激情的种子需要时间来生根发芽。而优等生很少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激情。除非他将激情与好成绩结合起来,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创造力:创造力需要自由的探索。而受到好成绩束缚的优等生被按在教室的书桌前动弹不得。学校偷走了优等生一天中最好的创造时光。
自我激励:成绩作为一种外部评价,过度追求只会不断蚕食优等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好成绩,为了赢过其他学生而活的优等生,失去了培养自我激励能力的机会。
自律:自律不应违背健康的生理规则。而那些在考试和成绩的鞭策下奔波的优等生们,往往会透支自己的意志力,摧残自己的身体,强迫自己在不健康的状态下持续学习,而不能通过养成良好习惯来达成健康的自律。
表面上来看,优等生获得了好成绩,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实际上,他们失去了更多。
优等生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力

「如果我的成绩单上有个 B(而不是全 A),我这一辈子就完蛋了」,优等生依靠好成绩,从老师与家长那里得到认可与奖励,他们害怕失去这一切。倘若成绩优秀能够一直保持,优等生尚能在他人承认的光环下维持心理平衡。然而,任何成绩、排名的变动,都可能让他“失宠”,对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危险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位优等生的头上。这种慢性的长期精神压力,让优等生患上躁郁症的风险提高了三倍。
一项对重点中学的研究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
在一次对九所重点中学(包含公立与私立)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重点中学学生临床焦虑与抑郁的水平是国家青少年平均水平的六到七倍 (Luthar, Kumar & Zillmer, 2020)。他们还发现,与那些难以获取人身安全和基本生存条件的贫穷学生不同,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着持续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正是他们焦虑抑郁的根源。
厌学仅仅是优等生的自我保护

为了保持住自己的好成绩,许多优等生成为了老师口中的乖孩子——专注、耐心和遵守纪律。为了不在学业上分心,他们扼杀自己对新奇事物的渴望,而这样的渴望对一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在课堂上遵守纪律,他们容忍无聊的教学内容,逐渐的失去自己对于学习知识的原初激情。久而久之,他们适应了学校,也丧失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而厌学不过是他们被束缚的自由意志在压抑中的表露。
一群科学家强迫老鼠在封闭的水盆中游泳。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徒劳尝试,老鼠失去了继续尝试逃出水盆的动力,无助的呆在原地。老鼠的行为被科学家称为“习得性无助”。在学校教育中被迫自我牺牲的优等生,又何尝不像那些绝望的老鼠?为了对自己付出的巨大牺牲和经受的压抑做出补偿,他们尽全力去争取好成绩,却牺牲了更重要的自我发展的机会。旁人不解于为何优等生会厌学,可谁能明白,他们内心对于学习的热情之火早已化为死灰。
相关文章

成为优等生的危险美国重点学校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7 学习内驱力与习得性无助
zsz8868 发表于 2023-10-5 23:29: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业绩不错,但你会热爱上班吗?
pennyhe 发表于 2023-10-5 23:30: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并不一定是喜欢学习呀。


  • 因为不少孩子本来就不是喜欢学习,才成绩优秀的。
  • 不少孩子是“被迫”学习的。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看管,高压下学习的。
  • 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大了之后,当家长看不住,压不住了,就可能表现出厌学。
  • 这样的孩子,还有可能随着升级,学习难度加大,压力随之增大,而发生厌学。
另一种情况是,的确曾经喜欢学习。但是学习顺的时候还行。


  • 如果竞争有压力,自己又觉得挺不住了,也会表现出厌学。
  • 甚至会拒绝学习,或恐惧学习,一学习就有情绪和躯体症状。
现在拒绝上学的孩子挺多。而且多数都发生在所谓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


  • 就是曾经优秀,不再优秀,或者预感无法保持优秀的学生。
当然,厌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更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