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摄像机比单反贵这么多?

[复制链接]
moi7889 发表于 2023-10-5 17:46: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微单单反摄像功能能达到4k  全画幅   60fps  slog3 超彩  五轴稳定 等诸多高质量视频的条件价格也在两万以内
而摄像机有时候只是残幅  1080p 59fps 却动则十几万几十万
摄像机究竟是为什么能比微单相机贵这么多(画质上有什么优势?)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nghuan 发表于 2023-10-5 17:47: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视频可以很好的解答你的疑问:

摄像机如何打爆照相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258006388822016
来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0LroTGZjE&t=1s
c500 ii(16000美元)对比eos r(1800美元),都是1080p,同样的镜头,看画质(都是放大过的画面):



5倍放大,eos r树叶糊成了一坨



5倍放大,树叶的细节eos r完全丢失



8倍放大,加锐也救不了eos r

这差距是一目了然的吧?简直锤爆了好么?
除了肉眼可见的画质差距,摄像机的高动态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随便来一个高光比的场景,eos r马上死在沙滩上,而c500ii还能保留阴影细节。
而这,还是youtube压缩之后的产物,如果看原片,c500ii的优势还会更大。
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是不可打破的铁律。摄像机卖那么多钱是有道理的。
在天朝无反拍视频成为潮流,主要是因为甲方普遍手机审美+预算太低导致的。
杰克豆 发表于 2023-10-5 17:47: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人都问过我这类题目,好好答一下。首先界定,题主问的“动则十几万几十万”指的是专业领域,特别是广播级摄像机,肩抗式大机器,ENG和PROD摄录一体机,这个等级的设备确实很贵,而普通的民用DV、微单单反,甚至行车记录仪,并不难做到4k、60fps等指标,而价格便宜的多。

所以问题是,广播级的器材都是些什么怪物

凡是涉及到价格的问题,都要先看优势,再看市场,两者密不可分,广播级设备具备以下优势:
1、耐久。广播级摄像机都是用在什么地方?记者。风里来雨里去,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上高山下丛林,机器要经得起各种恶劣的环境,一台机器跟个五六年都不是问题。当然还有人为因素,紧急情况下,为了抢镜头,跌打损伤都是难免的,操作上粗暴一点,基本的抗冲击能力要有。所以广播级摄像机在制造工艺上,要考虑防水,考虑散热,要耐高温、耐磨损,每个器件的耐久都是最高等级的,机身机构也是很讲究的。

2、绝对的安全。广播级摄像的要求不是“拍的有多好”(实际上拍的也不差),而是“必须拍的到”,绝对不允许出错,没有任何借口。什么活动要开始了机器不亮了,采访话筒没声了?存储卡满了?屏幕花了?领导就一句话:这都不是理由任何一个小故障,都可能酿成重大责任事故,所以这种机器在设计上,从各种方面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演播室的PROD摄像机可以7×24小时不间断续航,存储卡用的是专业卡和读卡器,一张快要满了?热插拔第二张卡可以无缝衔接,一帧不少,采访话筒的接口卡农、SDI输出的接口BNC都是卡扣设计,轻易碰不掉,有线话筒口带48V幻象供电,直播时还有单独一根sync数字同步线做Genlock,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从种种细节,保证绝对的拍摄安全。为了避免责任事故,电视台会不惜重金去买这个保险的。
即使这样,每年碰到的拍摄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毕竟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这里就可以看出,机器的防呆防误操作有多重要了,录制键手柄一个,提握一个,光圈、聚焦、推拉、白平衡ATW都安排在最顺手的位置,不管是站着,蹲着,扛着,提着,抱着……都要求操控灵活,设计师已经把你能用过的各种姿势都考虑进去了。

3、简单易上手性。上面已经说过,光圈聚焦白平衡都在最顺手的位置,这是其中之一,更不用说还有贴心的聚焦辅助,斑马纹(光圈辅助),自动化程度高,新手都很容易上手,光圈调不灵了?直接上物理灰片,操作一步到位,绝不拖泥带水,还有什么耳机音量,音轨分配,默认的都在最佳设置,该有的功能,都给你安排好了,不该乱动的,也不太容易动的到:比如制式,1080/50i不是随便就能改的,预设文件都藏起来,轻易动不到;色彩矩阵,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要去调了;增益,拐点,RGB,伽马可以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调。

4、性能全面,丰富的可扩展性。广播级摄像机已经远远不止是“摄录一体”了,灯光音响全部上都行,上面的卡口可以接摄影灯光,电池供电,后面接无线话筒接收器,侧面一堆接口,SDI、HDMI接监看、接录像机,RJ45、USB接遥控,下面接云台,上面接摇臂,推拉聚焦白平衡,伺服系统,全部远程控制……这种高度集成的机器,其内部构造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了,总之,广播级摄像机不仅简单上手,还能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兼容各类配套设施。

5、整齐划一的色彩感和画面感。经常看电视的都有这种感受,电视上的节目,比其他片源(包括电影电视剧)的画质都感觉要“正”:绝对流畅,没有卡顿;色彩真实,通透,不夸张做作;整齐划一,不同节目之间并没有很大的跳变感,有些综艺节目会夸张一点,但总体差别不大。
而民用设备拍的DV微电影微视频婚庆之类的,就很两极分化:要么惨不忍睹,要么“很有风格”,前者是因为业余,后者则是用了RAW格式、LOG模式再配上成套的后期校色设备做的,为什么没有“中间状态”?一个简单、真实、一致的色彩这么难做?那是因为广播级摄像机里都预先做好了,色彩矩阵,伽马曲线,肤色,宽容度实现,都需要一些特殊的电路,这是从硬件上实现的,搞不出什么花头。简简单单的,通透,真实,就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优势,其实还有其他技术细节,比如422色彩模式,专业的编码格式,镜头等等,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就是市场因素,产业环境,甚至历史因素。

1、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一台摄像机要牵涉的工作流程,包括采集、编辑、播放、入库,整个流程都需要统一格式和标准,上下兼容,便捷流畅,这里面生产商就大有文章可做,比如索尼PDW-HD1200使用的是EX卡,编码格式XDCAM HD422,这就要求读卡器也必须是EX的,剪辑软件必须支持XDCAM,松下HPX2300MC使用的是P2卡,编码格式为AVC-Intra 100,同样道理,读卡器和剪辑软件也要收个过路费,好在现在MPEG统一天下了,播出和入库环节都不成问题,早些年的磁带时代,播出和入库也需要这货支持,实在是太不厚道。这就是说,电视台往往会采购一整套的工作流程和方案,几百万到几千万的采编播系统,具体到一台摄像机,一台读卡器的性价比,就不考虑那么多了。
所以,尽管XDCAM并没有多先进,尽管420比422差不到哪去,但整个流程就是定死的,尽管fujinon镜头性价比不高,但镜头卡口就这么做的,都没有太多选择。

2、售后服务。
几十万买的不仅是耐用的机器,还有优质的维修服务,能修理专业级摄像机的,还真不是一般人,我曾经去过一次松下的维修部,印象特别深,一个可以称作爷爷的老工程师亲手开机,搭线,更换部件,整个操作像手术一般精密,动作干净利落,完全手工,我在想这还只是液晶屏,如果是修fujinon镜头,不知道要精密到什么程度。
记得有人说,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更喜欢去做销售,所以像这样的老先生越来越少了。
可想而知,现在的产业环境,在流水线上做出一台机器不难,但要返修,就不能只是放在流水线上,还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工成本,而这种人力资源正在变得稀缺。有人说,干脆扔了重新买一个?但是广播级的设备,追求的就是一台机器用到老,不褪色,又环保,这是匠人精神,也是节俭的精神。

3、精准的市场定位。
术业有专攻,拿广播级摄像机去做婚庆拍微电影行不行?可以是可以,但后期处理空间真不如一台佳能C100更大,长焦鱼眼广角定焦也不好换,有点吃力不讨好。还有人在想,退役的DVCPRO、DVCAM老机器便宜出了,捡破烂去做民用拍摄行不行?也不行,现在没人用磁带了,后期一堆麻烦。你看,广播级设备一旦退役,就是真的退了,你必须更新换代,必须按新的规则来。虽说这点也不太厚道,但一个世代的机器,能服役长达10年以上,已经算很长了。
服役时,就牢牢占据市场,淘汰时,就果断淘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就是精准的市场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而言之,任何产品一到了专业领域,细分度都很高,“术业有专攻”是最好的解释,广播级摄像机整个拍出来就是为了给电视播出的(打个比方,比如PS游戏就适合用PS游戏机,人家软件就是为这个硬件环境而写的,如果是玩模拟器,对操作手感要求高的,用1060的显卡都不一定能做到丝滑无延迟,而N年前的PS2实机就可以无延迟)。至于那几个参数指标,4K,60fps,这种要做到真是太容易了,纯属摩尔定律一类的东西。

另外,电影机也属于专业领域,同样也是贵,但和广播级走的不是同一个路线,电影机同样有高画质、丰富的扩展性等特点,优势是有更好的宽容度和后期处理空间,缺点是不易上手。但如果考虑未来,电影机市场已经逐渐的在被占领了,随着CMOS不断普及,后期设备普及,校色平民化(比如达芬奇),电影的门槛会越来越低的。

广播级的会被取代吗?
至少目前来看不会,我们知道,电影机的厂商有阿莱,RED,DALSA,也有索尼松下佳能,说明广播级摄像机同样可以搞电影机,反之,阿莱RED就没有广播级,在这个领域,或许市场会缩水,但难以被取代。
xue8 发表于 2023-10-5 17:48: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摄像机也有不同定位的,例如 GoPro 也是摄像机(不信看官网),当然题主肯定不是再问这类产品。
其实贵那么多的基础原因是,照相机能敷衍过去的功能,摄像机敷衍不过去。
例如收音:不少人拿单反或者无反拍视频第一个买的配件就是机顶麦克风——因为内置的麦克风完全是摆设,你操作相机的声音,镜头对焦的声音都能给你收进去——毕竟人家以拍照为主,收音功能差不多得了。而一般的 DV 机内置就有不错的收音麦克风方案。就算是自带麦克风一样敷衍的电影机也有更好的音频接口(例如 XLR ),调参面板帮助你在拍摄过程中快速调整音频参数。
例如散热:相机是拿来拍照的,CMOS 不会一直成像,所以相机散热就比较弱,用被动散热,空间也不会给很多,有些相机反而会上五轴防抖这类明显影响 CMOS 散热的玩意儿。毕竟就算散热慢,但你在拍下一张照片之前有的是时间散热嘛……而摄像机就不能这么搞了,毕竟连续不间断录制的时候中间可没有时间腾出来散热,所以摄像机通常会有更强的散热设计:例如利用风扇主动散热,或者留大量的散热空间。
例如对焦:相机只要你对焦能够对得准对得快就好了,你拉多少次风箱无所谓……(松下 DFD 出来挨打)而摄像机拉风箱……emmmm……知道为啥电影机也就佳能 C 系列自动对焦才敢让人用了吧……
例如滚动快门效应效应:相机就算 CMOS 读出速度不行,拍照的时候可以用机械快门,但你录视频的时候总不能一直用焦平面快门吧。而摄像机通常会比较看重减少滚动快门效应。
例如数据存储/处理:连拍时存储卡写不了那么快?加一个高速缓存吧,用户又不会一直连拍,等用户不用的时候慢慢存到存储卡里。如果摄像机不在 1/30 秒内把一帧存到卡里(30FPS),嗯……索尼 A9 的两百多张缓存也就只能坚持十秒不到。
动态范围/防抖:动态范围不高,慢慢包围曝光慢慢后期 hdr 。夜景手抖那么多拍几张后期慢慢堆栈,反正用户也不缺那点时间。而摄像机……不好意思没这时间玩这个还是老老实实提升传感器性能吧。(否则会影响帧率)
例如稳定性:一张照片坏了和一段素材坏了可不是一个级别的事故……
例如续航:能用一整天的单反录像续航直接能掉到 40 分钟,可想而知摄像机会多吃电。
例如画面稳定:同样考虑机内稳定机型的话,照相机只需要考虑拍照清晰,摄像机通常要考虑如何出流畅的视频,所以摄像机通常给稳定结构的空间会比较大(例如索尼的某些 DV ,还有比较极端的例子:云台相机例如禅思 X7)。
所以摄像机比单反多出来的那些钱就是用来补全照相机省掉的那些东西的 + 一部分商业原因(毕竟大市场可以薄利多销,小市场不行)。
谈镜头可能偏题(视频头通常考虑变焦时恒焦平面、光轴不偏移、安静不影响收音、是否支持电动伺服;对焦没呼吸效应、T 值光圈……之类)
系统回答的话期待一下啥时候白龙大大填坑吧……
xixi123 发表于 2023-10-5 17:49: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的回答,你可以说是因为稳定性拓展性、专业的功能和编码等等,但归根结底摄像机卖得贵上是市场决定的,消费级器材对价格很敏感,单反微单卖贵了没人买;广播级器材对价格不敏感,甲方愿意出钱罢了。
你西装革履地赶飞机会背个编织袋装东西吗?同理,一条5W的宣传片会用日租金三四百的相机吗?哪怕5W的摄像机功能跟1W的微单完全一模一样,优势仅仅是耐艹和稳定,市场也会选择5W那台。毕竟这点钱相对于片酬、场地租金等等完全就是小儿科,没必要贪这点小便宜。可能在普通消费者看来1W那台性价比很高,但对摄像机的用户这都是小钱,何必要选差的那个。并不是因为摄像机的种种优势所以卖的贵,而是因为它需要那么贵,厂商只能把能做到的都塞进去,哪怕这么做性价比非常低。适马的电影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跟单反的ART镜一模一样的光学设计,搞个统一尺寸和大行程对焦环就贵好几倍,照样有人买账。
之所以题主会觉得类似4K、超采、升格这些“硬指标”在摄像机和微单上都差不多,是因为顶级消费级微单已经快把这些硬指标做到顶了,提升这些硬指标消费者是最买账的。广播和影视级器材多出来的钱只好投到类似编码啊、稳定性啊这种“性价比不高”的软指标方面。其实摄像机的很多优势,例如优秀的编码(10bit422甚至RAW)、更好的储存介质(ssd)、专业接口(SDI和卡农)、4K60p微单也完全能低成本地做到,只是厂商怕以下犯上影响高端器材的销量把这些阉割掉了,反正普通消费者也不是那么在意。没有这个困扰的厂商,像例如BMD和Z-cam,很多只能在昂贵摄像机上看到的东西不也一股脑的加到不到2W的机器上了?
的确,稳定性和专业接口是好东西,更好的采样和编码也是好东西,但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很多工作室用消费级器材也拍出了极其优秀的作品,勇者行动是用5D2拍的,复仇者联盟用到了多台单反作辅机,《The Possession Of Hannah Grace》全片用的a7s2,难道他们这时候又不需要稳定性了?摄影机没那么玄学,随着消费级相机硬参数的提升,摄影机的优势真没那么夸张,a7m3换成fs7+atomos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述回答仅限于类似x280和fs5的广播级摄像机。red和Arri这类影视级器材点的是不同科技树,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影视级器材在硬参数上相对于微单会有全面质的提升,答主纠结的不是这部分因此不再展开。
xue8 发表于 2023-10-5 17:49: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 色深与色度采样
2 存储系统
3 专业功能/接口与易操作性
4 专业的编码与存储流程
5 软硬件生态
6 各类环境下高可用性和稳定性的机身结构设计(感谢评论区 @活捉一只白双煞 补充)
真的不是给了你所谓“4K 60p” “log” “超采”就意味着可以用作专业用途的。
只是个提纲,有空完善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