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

[复制链接]
romi 发表于 2023-10-4 08:35:27|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好用一些戏剧理论来论述。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fcsyzh03 发表于 2023-10-4 08:36:04|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角与配角 小品解析
今天来聊聊陈佩斯老师的一部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
在相声中有一句话“铺平垫稳,三翻四抖”。指在组织笑料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事先安排伏线,层层铺垫,这样才能抖响包袱。而这种安排伏线的过程,就是“铺平垫稳”的过程。一般来讲,铺,多指正面交代;垫,多是侧面烘托。铺多明说,垫多暗示。
具体来说,在叙述中交代矛盾冲突和发生矛盾双方的基本特征,就属于铺。不论包袱大小,前面的铺述都影,是后边矛盾发展、掀起高潮的“铺平”。
而在《主角与配角》中,开头既铺垫了双方的矛盾和两人的基本特征。“陈小二拿起衣服就说,这不对吧?这服装不是我的!朱时茂说,这就是你的,你是叛徒!”直接交代俩人即将要扮演的角色身份,以及两人对所扮演角色的反应。陈小二对扮演叛徒很不情愿,这就引发了他接下来的行动线:我想演主角!这个行动线,贯穿始终
小品中的第一个包袱,陈小二说“这回,这回我又叛变了?”一个“又”字,交代俩之前两人的角色关系一直都是朱正陈反。这也符合观众对他们的形象反差的预期。且这也是一句铺垫。表明陈小二已经多次扮演反叛角色,他不想再演了。进一步充实了他的行动线。
第二个包袱是“朱时茂对陈小二说:前面你来劝我投降,后来我一枪把你崩了”在这句话的中间,陈小二还“对对对”地垫着朱时茂的语言节奏。之所以会有笑声,是观众脑中的常识是:你来劝我投降,我要么答应,要么不愿意把你赶走。而不会是“一枪把你崩了”用枪崩和把你赶走,对陈小二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赶走了不痛不痒,但一枪崩了,听起来伤害性就很大。而观众也知道这里是戏中戏,在戏中把你崩了,并不是真的死亡。也就是喜剧的无害性。(既要让角色受到伤害,也不能让伤害超出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所以观众会笑。而朱时茂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用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显得毫不在意。这就和陈小二被枪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主角就能轻松惬意,配角只能被枪崩。两个角色之间就形成了很大的差势。如果朱时茂用非常重的口吻说这句话,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效果了。
下一个剧情,陈小二向朱时茂诉苦,说“如果第四场,我被敌人抓住了,那我要是在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这是进一步铺垫陈小二向做主角的心理动机。而朱时茂也一句点题:那你不就成了正面人物了么?那我怎么办?
意思就是说,此二人非正即负,一个转正,另一个就得变负,都是180度的极限反差,将差势做足。
接下来的一段话,都是陈小二想劝说朱时茂,今天俩人能否互换?“老茂,你替我叛变一下!”“谁跟你客气,我是正面人物,主角!”“说了半天,不还是想让我给你演配角么!”最终铺垫完所有信息。至此,小品进行了两分半钟。我们总结一下:形象反差很大的两人,扮演两个角色,一正一负,一主一配,且非正即负。陈小二想由负转正,朱时茂坚决不同意。
“神气什么!说白了到了舞台上,那还得看谁有戏!”这句话是专门铺垫给观众的,调整观众的观看重点:陈小二为了当主角,他要开始抢戏了!这是他的计谋,计谋喜剧是喜剧表现手法之一。
接下来正戏开始,第一番,“队长!别开枪!是我!”然后采用的计谋是退步,走到台前,凸现自己。朱时茂自然是不答应,强行将陈小二拉回到自己身后。从这里开始,两人的行动线开始正式形成矛盾。陈小二想尽办法抢戏,朱时茂见招拆招不让陈小二抢自己的戏。两个人互为阻力困境,行动线互为悖逆,喜剧效果蹭蹭叠加。接下来要做的,无非就是用各种观众意想不到的花式手段,来完成这个“我想抢戏,你又把戏抢回去”的过程。
陈小二采用“走到台前,身后乱动,转圈让老茂的背面给观众,或是转到台前,完全挡住老茂的正脸”等一系列方式,把戏抢到自己手中。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都是依托于“我想当主角”这条行动线里的,并非是现在小品中,节外生枝,插进网络用语的表现形式,这两者之间,高下立判。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我们都知道,在这次的小品中,道具枪套出了问题,绳子断了,而朱时茂老师的临场反应堪称教科书一般。在表演节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不动声色的修理枪套,最终因为绳子短了,为后面的喜剧效果又增色了不少。这份心理素质,必须点赞。
再说回到剧情,老茂同志也不是吃素的主,为了不让陈小二抢戏,会不停地设定新的困境给他。比如“设定站在圈里”而陈小二也是见招拆招,灵活应变“不让我出圈,我就做各种小动作,擦汗,不搭词”。其目的还是没有变。不论招式怎么变,都是为了抢戏这个根本的行动线。这就能保证观众看的不乱,他知道你在演什么。
而剧中的台词,都是为了行动而服务的。观众笑得是角色为了解脱困境而展现的智慧,台词是载体。而精巧的台词,就是优秀的载体。在我们平时的创作中,可以先捋清楚行动线,在行动线上做足文章,再一步步精炼和丰富。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没有经典作品是一步到位,都需要不停的打磨。
剧中的小的语言梗也有,比如“朱时茂先“夸”陈小二,你这张脸,这个模样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啊!陈小二以为老茂在夸他,乐呵呵听他下半句。而老茂下半句是:像什么不法商贩,小偷小摸,强盗劫匪不用演,往那一站就是!,此时陈小二的表情开始凝固”整个包袱到这,经历了铺—垫—铺—垫的过程,最后陈小二的一句:几千年就出这么个东西!就是最后的一抖,把刚才铺地高高在上的“几千年才出一个”的优秀形象一下抖回到底层。前面捧的越高,后面才能抖的越响。所以,差势一定要做足。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包袱,打枪。老茂设定的新的困境是:像根电线杆子似的不动,之后我一掏枪,你就要倒下。
陈小二给出的回应是:我就像根电线杆子似的不动,不动我也不说台词!然后你一掏枪,问立马就倒下!这里之所以会笑,也必然是陈小二发现了老茂台词里的漏洞,然后展现智慧,逃脱出了这个困境。老茂没有细说:我一掏枪,一扣动扳机你就应声倒下。当然,这是我们多数人所认为的常识。而陈小二就是打破了这个常识,做到了“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自然形成了喜剧效果,而最后的一抖:这不显得您枪法准吗!就像一个开关一样,把这一段观众积攒的笑声释放出来。很多时候,观众不是不笑,而是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笑。往往最后我一抖,就是演员告诉观众,这是笑点了。如果之前铺垫的好,那这个地方观众就会开怀大笑。如果没铺垫好,硬使包袱,观众就只能皮笑肉不笑。
所以,我们在设计包袱的时候,也可以逆推。通过底,想铺垫。铺的要瓷实,当观众的思路跟得上表演进度,知道这个“底”之前的铺在哪,才能开怀大笑。这里观众也是在笑自己没想到陈小二能做出如此回应,做到了“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剧情进行到这里,已经过了9分半钟,通过三个大情境:陈小二乱动——不让你乱动——规定画圈——变成电线杆,一掏枪就倒。这三大番之后,剧情该有变化了,观众已经习惯了这个喜剧套路。类似的笑点做三次以上,观众接受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剧情必须要有所变化。而这里的变化就是,陈小二不演了!不伺候了!逼的朱时茂不得不让陈小二试一次当主角的感受。两个人,角色调换,重新来过!给了观众新的观感。前面一正一负已经玩的很尽兴了,那现在一负一正,又会有什么效果呢?观众产生了新的期待值,剧情递进!
这里转换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包袱,是陈小二的“我没情绪,嘿嘿!没情绪!”技巧点是:正话反说,自我悖逆。用在平时的小包袱上很实用,讽刺技巧
观众产生了新的期待值,自然会配合演员把戏演下去。观众是很聪明的,他能很敏感的感受到演员想传递给他们的情绪。一旦产生了共鸣,那声浪就会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加。可一旦无法引起共鸣,那就变成演员很卖力,观众很疲惫的双重伤害。而在这里,观众的配合,让小品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所有人的期待值都被提高了,这几乎可以预判,之后的一点点小包袱,都会引发巨大的笑声。这都是前面整个“朱正陈负”的大铺垫所堆积起来的情绪。观众在期待“朱负陈正”会是怎样?
两人的喜剧效果从换装开始。老茂说:就我这个形象,换上这身衣服,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啊!你在看这位,他整个一个打入我军内部的特务!
陈小二也配合地把帽子斜戴,而之前出现事故的枪套带子,也阴差阳错地形成了更加喜剧化的效果。再加上二人的肢体动作反差,叛徒的身形穿红军衣服,军人的身形穿叛徒服装,两人光是形象上的反差变化就已经引发了巨大的笑声。真印证了那句:叛徒神气什么!
下一个包袱是陈小二因为是第一次当主角,对枪套的使用不熟。这也是可以联想到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桥段。
接下来,陈小二开始“发挥”了,翻身当主角的他,也要让老茂尝一尝配角的滋味。陈小二开始给自己加戏,不论是身形亮相,还是现场加词,把之前受的气通通发泄出来,而老茂因为是配角,不得不配合陈小二的临场发挥,两人身份的转变和与之前相比的反差,令观众大呼过瘾。
最后一个大包袱,是陈小二即使换了身份角色,但由于之前的习惯,他还是叛徒演法。而朱时茂即使穿着叛徒的衣服,他还是领导演法。这里的演法,包括台词,调度,走位。可谓换药不换汤,同样的台词,不同的演法。之前“朱正陈负”时一遍遍重复的台词铺垫,到这里都成了翻过来的包袱。诸如:“是你把八路军引到这来的?”“鬼子托我给您带个话”“皇军说什么?!”可见,词虽变了,但俩人所处的立场还是没变。处处皆是反差。
剧情层层递进,接下来的喜剧手法是:忘掉目的陈小二陷入自己的角色无法自拔,忘掉了自己所扮演的是八路军角色。真实环境里的身份差势和剧中角色的身份差势融为一体,陈小二也不分是戏里戏外,开始自由发挥:我原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后面没有什么条件吗?废话没条件谁投降啊!”穿着八路军的衣服,而说的却都是叛徒才能说出来的台词。最后彻底反了过来,“我临来的时候皇军都告诉我了......”从这里开始,俩人已经忽略的身上的这身衣服,完全演回了之前排练好的剧情。
由此证明,主角就是主角,叛徒就是叛徒,不论怎么换衣服,身份还是变不了。陈小二想尽办法抢戏,最后哪怕衣服都换过来了,但还是演回到了配角。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最后,陈小二最终演到自己被崩了才想起来自己的目的:不对啊?我是主角!整个剧本工工整整,有头有尾。包袱铺平垫稳,层层递进。台词句句精炼,经典层出不穷。结合当时春晚一大家的现场氛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终成经典。
妖狐 发表于 2023-10-4 08:36:21|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会语言类节目里不世出的经典。毫无疑问。
既不刷低俗屎尿屁梗,也不玩廉价催泪煽情,既不堆砌老段子流行语,也不刻意讨好主旋律,既不媚俗也不媚雅。


以前写过的:
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态,小品以十分钟左右的篇幅、两三人左右的阵容、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王侯将相、没有生离死别、早年也基本没有俊男靓女、甚至一度连语言都没有,却能在短时间内起承转合、撕开平和的日常表象、直击庸常岁月里内在的荒诞、释放出巨大的戏剧张力,其核心奥义,全在“错位”二字。
本不该此人扮演之角色,落于此人身上;本不适此人充当之位置,安于此人头上;本不足此人担负之责任,置于此人肩上。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生活规则瞬间失序、大家心安理得的生活轨迹瞬间断裂,所有的情节、戏眼、效果和笑点,得以即刻爆发——此即我所谓“错位”。
中国小品三十年,经历过三个非常清晰的发展阶段,即:陈佩斯时代、赵丽蓉时代、赵本山时代。
这三代领军人物虽然各有其胜场,但之间万变不离其宗者,全在错位二字。
陈佩斯的绝活,是贼眉鼠眼扮英雄,这就是错位。
赵丽蓉的绝活,是半老太太玩时髦,这也是错位。
赵本山的绝活,是老实农民追时尚,这还是错位。

不难发现,作为“陈佩斯时代”的黄钟大吕之作,《主角与配角》是对“错位”这个创作奥义最淋漓尽致、最彻底的演绎,是“贼眉鼠眼扮英雄”的集大成品。

节奏感、包袱密度、戏剧结构、人物饱满度,乃至于枪带子断裂意外情况下的急智反应等等,大家已经说得足够多了。
因此我想给它建立一个类比项:相声名段《论捧逗》。
在“辅助性角色发起逆袭想要争夺舞台主宰权但又弄巧成拙”这一设定上,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以至于很多人干脆认为《论捧逗》脱胎于《主角与配角》——这当然是认知谬误。
《论捧逗》其实被很多名家诠释过,公认最出色的,来自苏文茂和朱相臣,这些都发生在《主角与配角》被创作出来之前。
只不过在公众当中知名度最大的《论捧逗》版本,还是来自老郭和于谦——这倒是《主角与配角》上演十多年后了。
故而,这两个作品的时间继起关系,非常容易混淆。确切来说应该是:传统相声《论捧逗》——《主角与配角》——郭德纲版《论捧逗》,这样一个顺序。
所以,要说《论捧逗》脱胎于《主角与配角》,肯定不成立;要说《主角与配角》脱胎于《论捧逗》,倒还有几分道理和可能。


东东枪就曾经下断言:《主角与配角》是对《论捧逗》的一次最佳改编。
无法证明《主》一定是从《论》中得到了灵感和借鉴,不过陈佩斯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相声艺术对自己创作的影响与启迪。
所以也不妨认为是他将《论捧逗》的整个立意融汇于一个更加具象、矛盾更加集中、也更加符合小品要求的情境之下,还用上了他和朱时茂最擅长的“戏中戏”结构(《吃面条》、《拍电影》均属戏中戏)。
甚至二者之间的许多小细节也非常相似,比如都有“一方要求另一方少说话,结果另一方躲在一边小动作不断,把观众注意力全都抓了过去”,都有“说好了角色互换,但是一开演之后双方都习惯性地又把原来的词儿说了出来”。

看看下面两张图,“那个终于逮到过瘾机会的人神气活现”和“那个暂时让出主位的人一脸无语”,何其相似:





必须要承认,《论捧逗》可谓是郭德纲早年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细致入微而又多变的人物关系刻画,一路都是不动声色的角力和抖包袱。
于谦的捧哏口风和换位置之后的表情也是出神入化。
我至今听这段相声都会失笑。
但某种程度上,《主角与配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依然表现出许多比《论捧逗》(至少是比郭德纲版《论捧逗》)更精致、更准确的地方。


比如:在《主角与配角》当中,配角是受制于容貌,而在《论捧逗》当中,捧哏看似是受制于业务能力其实受制于是性格(老实人想要证明自己却频频被逗闷子)。
所以《主》的配角,在现场舞台效果里其实是真正的人气拥有者、是真正的“戏精”,是小品实际意义上的主角,而《论》的捧哏则依然是捧哏,他虽然多次赢得了“站到桌子外面”的机会,但依然自始至终被逗哏牵着鼻子捉弄。
也就是说,《主》的理论人设和实际人设之间是自带一组张力的。
张力这个词太装逼,那换一个更好理解的表达:反差萌。


再比如:这两个作品其实都带有一个情绪前提、一个前文本,《主》的情绪前提是“陈佩斯演了十几年配角心怀不满”,《论》的情绪前提是“郭德纲一直以来认为于谦水平不行搅合了他的表演”。
但是《主》的行为主体是“陈佩斯上赶着要演主角”,《论》的行为主体是“于谦上赶着要试试逗哏”。
这就不难发现,《主》的情绪前提和行为主体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而《论》的情绪前提和行为主体是分布在两个人身上的——这就使得前者更加圆润。


为什么现在的喜剧小品到最后都会强行煽情?每年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都有哪些「套路」?春晚需要改革吗?

欢迎大家收听订阅我的音频课程(关于好莱坞电影):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 data-hash="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 data-hovercard="p$b$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funnytear 发表于 2023-10-4 08:36:29|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管得了我  你还管的了观众爱看谁???
一语成谶

羊屎垃圾
sxxs12 发表于 2023-10-4 08:37:01|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离不开好的剧本。这个剧本尽管脱胎自《论捧逗》,但是事实上在相声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动,改动到只保留原框架,其中的内容都进行了再填充。与现在的很多小品不同,现在很多我们所谓的”一点不好笑的小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那个剧本换了任何一波演员都可以演,而优秀作品,比如卖拐卖车,比如不差钱,比如赵丽蓉老师的作品,也包括近年来的“郝建”之类,那个剧本都几乎是量身定制的,就看这个《主角与配角》吧,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戏剧冲突来源于二人的面相问题,朱时茂本身就适合演正派,而陈佩斯一看就是个“小偷小摸,地痞流氓,不法商贩”,但是要是随便换两个演员来,这个包袱就不能用,整个剧本看起来也不协调。
       第二,离不开演员的表演。陈佩斯朱时茂两个人各司其职,把整个表演任务完成的十分到位。剧本里的轻重缓急一个不落。说相声讲究捧逗之间要“搭肩膀”,意思就是两个人说的话要一句搭一句,不能快了,这样会显得是在背台词,也不能慢了,这样会拖节奏,也会显得不自然。这就考验演员之间的默契了,说相声的二赵,郭德纲和于谦在这个方面都是几乎无可挑剔的。陈佩斯朱时茂二位也是一样,表演非常默契,让人看不出来是在“演戏”,演技自然也没的说。
        第三,演出的时代背景。整个小品中戏剧的背景是抗战时候的事,剧情大概是一个八路队长和投敌汉奸之间的故事。这个小品是1990年春晚上演出的,要是倒退20年,用这种戏谑的手法演这个故事,可是重大政治问题。但是1990年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际,思想文化开放空前(但是不绝后)。大家都很乐意接触一些这样以前不敢也无从接触的新事物,联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那个时候也正是中国摇滚刚刚兴起的时候,也是外国快餐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开始申办奥运会,市场经济使得消费者维权意识产生,315晚会刚刚兴办。。。这个小品既嘲讽了一把历史,坚持了艺术创造者骨子里的那种胆气,也迎合了观众们思想开放的趋势,不火都难。
      暂时就想到这些,再有新想法再补充吧
        楼上有个朋友说这个是《论捧逗》的改编。这种说法大致是对的,但是这个小品和《论捧逗》细想来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说一下这个小品的大概框架:一个英眉俊目的演员演正面形象的主角,一个贼眉鼠眼的演员演反面形象的配角,但是配角并不甘心于一直退居人后,但是等到真的换了位置,配角发现自己的台词不由自主被引到原本的轨道上了。
        而《论捧逗》的大概框架是什么呢:逗哏演员对捧哏演员进行挖苦讽刺,讽刺他能力不足,不能逗哏,捧哏演员和逗哏演员互换位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逗哏演员不配合,捧哏演员很是不服气,在几番包袱过后,通常用“几个月大的弟弟”和前面“父亲死了八年”的矛盾做底收场。
        二者的区别在于,论捧逗的实际焦点还是在于相当于“主角”的逗哏演员,而《主角与配角》的真正“主角”,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在剧中担任“配角”的陈佩斯。
        但是大概框架都是一样的,前面配角为了抢戏,开始故意做出一些动作来吸引注意力,后面转变方式,为了让主角的戏演不下去,开始消极怠工,然后爆发冲突,开始主客互换,互换后发现不合适,引发冲突后结束。
威廉.尚 发表于 2023-10-4 08:37:37|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戏剧理论,就说点我对于相声和小品的理解的吧,我觉得这部作品不光是他俩所有小品的巅峰,也是央视春晚所有小品的巅峰。
整个小品结构紧凑,没有废话,包袱多而脆,而且包袱前后有联系,就是楼上楼的包袱,有琢磨劲儿,这是判断一个喜剧作品好还是不好的重要标准——有没有回味
好的相声也好,小品也好,能出包袱的一个根源就是矛盾与冲突,《主角与配角》重头到尾都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且整部小品的冲突都是两个角色看得见的,利益分配不均,而不是像《警察与小偷》里那种观众明白而演员"糊涂"的朦朦胧胧的正邪冲突。
《主角与配角》从单纯的两个角色冲突,一个八路一个汉奸,随着故事的发展,开始衍生出分配角色的冲突,这也是最重要的冲突,这个小品的包袱都围绕这个冲突展开,难就难在这一点,通篇没有臭遍了街的笑话,没有拿弱势人群找乐子,没有主旋律吹牛拍马舔腚,也没有抓人脚心的包袱和做作的表演,更没有煽情催泪和俗了吧唧的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就是靠小品故事本身,带来如此精彩的演出。不服不行。
再回到小品本身,分配角色矛盾(主矛盾)产生的第一个冲突(每个冲突都伴随着精心设计的包袱)两个人对于剧情的分歧,陈说这场戏我又叛变了?又字这个包袱响了,然后整个小品进入了第一个高潮,陈佩斯抢戏/搅戏,这个阶段结构紧密,陈把抢戏/搅戏的定义用实际行动(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出来,先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嘻嘻哈哈,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接着,老茂你说我是电线杆子,那我就是,我按你的意思抢戏,到时候还拿你老茂的意思堵你老茂的嘴,这里边有一个楼上楼的包袱,是这个小高潮的高潮,也是这段小高潮的终结,老茂前边说:只要我一抬手,你就倒下。陈:为什么?老茂:那才显得我枪法准呀。陈:可以呀!接着就是老茂没开枪陈就倒了。老茂:我还没开枪呢你怎么就倒了?陈:哎呦这才显得您枪法准呀!!!
每次看到这,我都会和现场观众一样,哈哈大笑,一是陈完美的翻了老茂之前关于你一抬手我就倒的包袱,二是陈的表情,那种贱,那种小人得志,那种没演主角的委屈和不服气,那种猥琐,那种老茂你看我配合的你多好呀(╯‵□′)╯︵┻━┻你怎么还不满意,实在是太到位,太可爱了。他把这个角色演神了。
然后故事趋于平缓,第二个衍生出来的冲突,老茂说老陈你不能演主角,老陈说我就是能就是能!这段矛盾冲突是过渡用的,让笑累了的观众歇会,注意一下故事的发展,因为后边还有大笑的地方,这时老茂开始安抚老陈情绪,同时告诉他主角不是谁都能演的,老陈自然不服,一通耍,随着故事发展,老茂自然要把主角给老陈,最后,老茂点燃了故事的最响爆竹的导火索,也是最后一个大冲突,交换角色!老茂:今天,我就让你演一会主角!老陈一边脱衣服一边说:真换呀!那一刻我觉得他太自然了,我完全被他俩的表演带进去了,丝毫没有感觉这是表演,这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面前的闹剧呀!!!!
中间枪带断了的故事就不说了。
那身衣服陈佩斯穿上就是笑料,这也是矛盾冲突,我们习惯了高大上的"朱时茂"型八路军,老陈穿上,不笑才怪,他长得就不像好人嘛。
最后,老陈足足的过了一回主角的瘾,他终于把握住了"戏里"矛盾冲突的主动权,好好的戏耍了一番老茂,当然老茂也不是好惹的,抓过冲突回击了老陈,就是那段叛徒神气什么!!!!!
时间不等人,老陈这戏算是快全都出来了,为什么不是全都而是快全都?因为最大的矛盾冲突刚刚出现,还是角色互换,陈穿着主角的衣服却拧不过骨子里的自己,开始演配角的戏了,陈自从穿上主角的衣服后,越来越高兴,情绪越来越激动,就在大家看着他自high时,他突然扭转了矛盾冲突,慨叹我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呀没想到,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呀!!!!!!!!
服装上的矛盾虽然明显,但仅仅是衬托和铺垫,精神上的互换或者说骨子里改不了的角色设定才是高潮,老陈最终又回到了叛徒的角色,浓眉大眼的朱时茂也没叛变革命,我们被演员带入戏剧中的时候,演员也被自己带入了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可是这个套进的那么自然,陈在语言和表情上的转变毫无违和感,这就是功力,最后被老茂枪毙,这一枪,把一切又瞬间枪毙回到了开始,我们又被带回到了最初的场景,演出结束,所有的人呀,该干嘛干嘛去吧。

能把故事的矛盾冲突变成这么精彩的演出,小品演员里,也就只有他俩了吧

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