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的物理水平如何?

[复制链接]
3s3s9119 发表于 2023-10-3 18:21: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朝阳的物理水平如何?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MacDino 发表于 2023-10-3 18:22: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年代实在差太远了。
现在的学生如果是一篇一作PRE+二作JCP博士毕业的话,我的评价还有希望可以吃这口饭,如果博后阶段能有比较好的结果的话还能抢救一下。
90年代大家发文章都普遍难一点,不像现在流水线作业换材料炒菜,这个发表水平的评价是很有希望吃这口饭,但也算不上“学术做的不错”这个价格。如果按照平均趋势发展,基本出去开会就是个路人甲的级别。如果00年代初回国,当个211的教授应该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00年代初很多211才刚刚组建物理系或者应用物理系)。不抓住这一波回国,而是硬要在北美找教职的话,评价是寄的可能性比tenure上岸略微稍大一点。但如果AP阶段运气好正好能搞出个领域内的新闻,拿终身教职也不奇怪。
当然,如果回国,他就会成为苦逼烟酒生口中的“我老板水平这么差,就是赶上了好时代才评上教授”…………
不过他的“互联网教父”本质上不也是这个评价吗?
qinzusong 发表于 2023-10-3 18:22: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说一,JCP虽然是AIP旗下的,但的确更像是一本化学期刊,毕竟史强是化学所的人嘛。
我们国内目前许多投JCP的文章,责编应该都是史强研究员,至少我的文章全是由他处理。审稿人也多数会找化学动力学方向。JCP很少像PR系列那样强调物理思维,相反如果化学的内容太少,还会建议转投物理专业杂志。
我国研究化学物理最专业的机构是大连化物所。这是一家化学机构,成员基本都是化学家。同理,有答主提到的科大物化,那也是理论化学的一个重要机构。我国无论化学物理还是物理化学,都是化学。
基于同样的理由,数学物理算物理,生物化学算生物,我国的学科都是向下传导,和英语体系不完全一致。
有答主提到JCP在科大能拿博士学位。如果只有一篇JCP,我几乎一定会给C。两篇我会仔细看大论文来决定。这是多年形成的惯例,除非特别例外,没有谁能靠一篇二区文章拿学位。
我的心目中,做化学物理两篇二区一定能拿学位的,只有PR系列、JPCL、JCTC这几个,JCP在我这里没有免检资格。
不是说JCP这个杂志办得不好,相反,这是个有辉煌历史的杂志,许多量子经典对应和第一性原理最初的论文都发在JCP上。不过化学物理承袭了理论化学的优良传统,喜欢连续剧文章,也就是一个课题发好多文章,甚至标题都相同,用I,II,III来区分,跟连续剧一样。单拎出每一篇,就显得进步不明显,这是硬伤。相反像PRB就强调系统性,一个文章要把所有工作全做完,工作量差异明显。这是我觉得JCP数量少就显得有欠缺的原因,期刊风格不同决定的。
说回张老板的情况。两篇三区论文在任何时候都拿不到国内top高校的教职,这个不用怀疑。国内90年代水平虽然还不算很高,水个PR系列还是不难的。海归没有几篇PRL傍身,很难找到位置。而液晶这种很快就没落的方向,国内几乎不会有高校选择布局。
物理水平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会做题当然也算一种水平,不过显然学术成就是更为公允的评价标准。对于大神而言,什么期刊并不重要,同样是CUSPEA出去的文小刚,整天发PRB,也没人否认他的神级地位。但文老师属于封号斗罗,是用学术成果给自己命名的人,不需要期刊背书。我们普通人,还是需要按等级往上爬的。
像MIT这种单位,发PRL比我们发CPL还容易,如果没有一堆PRL打底,一般的学生都会选择quit,丢不起那人。如同你出身少林,默认你应该掌握几项七十二绝技,结果你一出手,只会太祖长拳。人家就会问,你爸谁啊?怎么混到少林来的?
至于他的上课水平,这就见仁见智了。难道真有人会去听他的课学物理?听谁的课,不是应该谁出题谁给学分听谁的吗?
dowell 发表于 2023-10-3 18:23: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以为,其实不好拿1990年代的博士对照今天的标准,这是不公正的。说两个点,一为发文,二是引用。
关于发文,客观说最近三十年的学术圈变化极大。刊物本身有兴衰,发文量也在急剧变化。尤其是考核机制(不仅仅是中国)的要求、学位授予量的激增,还有OA的兴起(今天争议巨大的MDPI便是1996年在瑞士由某华人创办的)。PRE这种老牌非线性期刊,不仅仅面临更多新锐的刊物冲击(这是普遍趋势,不然NP和PRX也不会出来了),还要面对非线性物理整体没落的趋势。
但是PRE本身肯定是好刊物,很多理论物理工作者一直的习惯还是高则PRL/PRX,不行就PRA/B/D/E(PRA主要是原分光学和数学物理、PRB凝聚态理论、PRD粒子物理和宇宙学、PRE非线性和统计物理)
而且发文难度也不可同日而语。90年代信息相对闭塞(不仅仅是民间,其实高校也是如此。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美国当时也是相对如此。比如PR系列刊物直到1994年“才”全部实现电子上线,1997年开始“才”全部实现PDF下载。PR系列创办虽不能说关山重重,但是在彼时信息先端的美国尚且如此,当时学术交流的囧困可见一斑),学子们对前沿的追踪能力收到制约,眼界也不可能如今日开阔。
现今论文刊发数量巨大,以至于让大家忘记了,哪怕十年前学术圈面对普通SCI刊物的样子。现今相对“容易”的发文,是新刊物喷涌、科研经费充裕以及最重要的信息交互机制升级的共同结果。即使如此,一些领域(传统的非线性物理、数学物理等)依旧发文量很低。
另外,引用次数这件事吧,其实除了某些划时代的佳作,其他大多文献引用都不是特别高。当然了,这个“高”如果抛开研究方向就是耍流氓。许多质量不错的理论物理小SCI的IF都在1-3附近飘动,而基础数学的刊物们则更低一层楼,相比之下实验科学的刊物影响因子则明显高得多。这倒不是说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理论科学(不含计算物理)的文章有几个典型特点:作者少(因为这个更多是灵感,人多力量大有时候并不适用。但是引入一二互补的学者是可行的)、引用少(原则上说,以非线性物理为例,传统非线性领域没解决的都是难题了,其他很多基础研究也是如此。很多都是立足新方法)、被引少(好吧)。而实验科学的研究者数量更大(而且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国家发展,经费充裕,其实科研的信息获取、合作和前沿追踪又变得更加便捷。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原则上说,一位学者如果长期深耕某一个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其实他的早期的某些工作才容易被人重新找起。否则更多学者会引用相似的其他文献,或者对这个领域缺乏兴趣。张朝阳的物理学术生涯后转向了商业,因此虽然本硕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他的人生中也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碎片十年。
因此用当代实验科学的蓬勃现状回首90年代张朝阳的工作,是偏向于苛刻的。某种意义上说,张朝阳如果坚持物理工作,是否会成功是很难讲的。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只能说在创办搜狐公司这件事上,他很成功。
imac888 发表于 2023-10-3 18:23: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尼?互联网大佬变身物理老师?

是的,没错!物理学可是这位“中国互联网教父”的“老本行”。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可能在全球互联网创业者中都属于学历最高的那一批,若不是当初决定回国创业,张朝阳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张朝阳于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CUSPEA)并赴美留学,1993年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持风险资金,回国创立爱特信公司,并于1998年推出“搜狐”产品,同时将公司更名为搜狐公司。

《张朝阳的物理课》是一门火遍全网的“烧脑”在线课程,以高密度知识输出赢得了超高人气。
看过的小伙伴惊呼:“这位「张老师」貌似真的想教会我!关键是,我还真能听懂!”




2021年11月5日,张朝阳在搜狐视频App“张朝阳”账号直播开讲基础物理,基本上每周五、周日中午12点开始,每次时长1.5小时,目前已经讲了160余期。
《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覆盖了原有直播课67~127期的内容,是相关文章的集合。




在本书中,张朝阳以大自然的奥秘为引,运用基本的物理概念,“研算”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地上的涓涓流水到遨游深空的“旅行者号”,从大质量天体的形变到微小电子的振动,从沸水中的鸡蛋到北极绚丽的极光,本书对我们存在的世界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书涵盖了牛顿力学、天体物理、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多个领域的多个有趣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用物理思维解密世界,还能提升数学水平。




01

为什么大佬们喜欢劝你学一点物理学?

理解世界的现代方法出现在 17 世纪的欧洲。
在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牛顿在 1687 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理论。
被称作「科学革命」的一系列突破,真正说明了人类心灵参与到物理世界中能实现什么,而且产生这些突破的方法和态度也为人类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清晰的模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物理科学中有两个相当重大的科学发现 :一个产生了相对论,另一个产生了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和玻尔
1925 年之后,几乎所有 20 世纪以来的物质文明都是从这两个物理基础科学衍生的,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开发出新的科学及应用的领域。
空间上,人类的探索从太阳系扩展到了星系、星云和整个宇宙;从伽利略几厘米大的滚球聚焦到了小于 10-15 米的基本粒子。
时间上,人类既能描述 130 亿年宇宙的演化,也能追踪寿命只有 10-22 秒的希格斯粒子。
而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今天打开手机轻松就能实现的定位和导航功能,背后也蕴藏着近百年来,物理学的至高成就。
物理学几乎重塑了百年以来的所有学科,从哲学、考古学、社会科学到化学、医学、生命科学……
所以,从这重意义上来看,原子核物理之父卢瑟福才会说:“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




欧内斯特·卢瑟福,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关于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两位重磅诠释者。
一位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导师与人生合伙人,当今著名的投资思想家,每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上,「股神」身边雷打不动地坐着的那个男人:查理·芒格
这位已经 98 岁的投资界大佬,终其一生都在倡导「多元思维模型」或者「跨学科方法」,而在所有的学科门类中,他建议我们所有人,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掌握硬科学的基本治学精神与方法。
这里所说的硬科学,是指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四门学科,他认为,这是「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芒格(左)和巴菲特(右)
尤其是物理学,芒格说物理学「永远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
另外一位对物理学情有独钟的,便是话题性很高的埃隆·马斯克
马斯克眼中的「一种好的思维框架」,说的就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将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跳出过于简化的类比和经验法则。
虽然这种方式会消耗大量的脑力,但他仍强调:“我强烈推荐将物理学作为理解现实世界各种原理的基础学科,物理学中的各种研究原则和研究手段,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生活、工作领域。”




两位人生赢家用物理学思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实现了非凡成就。

02
这本书可以如何帮助你?

这本书摒弃了传统物理教科书的模式,从你看得懂、想理解的问题出发,通过有趣又硬核的解读和推导,带给你用得上、能吹牛的物理体验。
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本书在不回避精确数学表达的同时,以丰富的视角和精练的叙述,生动而清晰地展现了物理学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传播读物是十分少见的。”





  • 为什么时间与空间不可以是独立的?
  • 拉格朗日点L4为什么是宇宙停车场?
  • 月球每年以多大的速率远离地球?
  • “旅行者号”(Voyager)怎么利用引力弹弓效应?
  • 为什么随时间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
  • 洛伦兹力是电场的相对论坐标变换效应吗?
  • 电磁势为什么能构成四维矢量?
  • 极光为什么会出现在地球两极?
  • 折射率的微观起源是什么?
  • 流管的速度场怎么随时间变化?
  • 人体血管的血流速度与什么有关?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不妨打开《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在公式和方程之间,在计算与分析之中得到物理知识,跟随张朝阳一起走上物理之路。




03
如何使用本书学习?“张老师”告诉你
对于有物理基础的同学,建议采用“研究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方法。
如果把物理学知识与技能比作一个二维平面古城,你当初沿着本科、研究生物理的教科书路径,按部就班地走过了这座古城的主要街道;从《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始,你将从不同城门进入这座古城,走的是不同的路径,或者直达某个景点游玩,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在随意的走走逛逛中,你将对这座古城非常熟悉,如同自己的家园。
研究式学习,不是被动地、单一地按顺序接收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即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概地翻翻书,或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粗略地看后,自己拿起笔进行推导、计算。“张老师”以这样的方法进行备课、讲课,因此本书中包含了不少传统教科书中没有的问题及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例如,在狭义相对论部分,时间空间独立与无限速度的等效性问题;在天体物理部分,对拉格朗日L4点的计算问题,以及对月球退行速率的计算问题;在电动力学部分,对运动点电荷的电磁势的计算问题;在流体力学部分,N-S方程流管速度场分布的含时解问题,等等。
以这样的方法,本书的内容覆盖了牛顿力学、天体物理、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多个领域的多个有趣的问题。
单从问题的标题看,本书貌似一本科普读物,但因为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从基本原理出发的详细计算、推导,所以实则这是一本有难度、需要一些数学功底的读物。
同样地,你也可以碎片化地阅读本书,挑你感兴趣的章节,拿出笔和纸,边读边推导。
愿本书带你以基础的物理、数学知识,研算我们存在的世界,获得本质的恍然大悟!


bibi_im286 发表于 2023-10-3 18:24: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没有一个回答从研究成果来评估张朝阳的水平。只有做题家才会根据毕业学校评估水平,毫无说服力。
张朝阳的博士学位论文《Light scattering study of highly swollen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就是做光散射实验研究一下液晶,验证一下前人的理论预言,这不是需要什么水平的研究,实验室条件好就可以做。
在学位论文的开头,他自己也承认这项研究不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直觉,主要是技艺:
Experiment physics is not only about knowledge and intuition, but also about craftsmanship.
——the author
在学位论文的最后,有一个附录进行了理论推导,但他本人没有贡献,附录标题下面写了
[Written by J. D. Litster]
,说明完全是他导师写的。
总结一下,博士学位论文没有体现什么远高于一般博士的水平,最多说明他熟练掌握了多项基本的实验技能。
张朝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篇论文,《A high‐field magnetic birefringence study of dilute phases of a nonionic surfactant in water》,发表在《The Jounr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其实说这是化学期刊也没问题,他也不是第一作者,也就是做实验验证一下前人的理论;这篇论文一共被引用2次,没有什么学术影响力。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from a highly swollen nonionic lamellar liquid crystal》,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E》上,浏览一下可以知道这其实就是他博士论文的一章,做实验验证一下前人的理论;这篇论文一共被引用9次,没有什么学术影响力。
做题家网友要是觉得一共发了一篇引用<10的一作物理论文的人具备C9教授的物理水平,只能微笑了。就算是当时也不太行。随便找了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物理教授,在1992年,和张朝阳差不多时间博士毕业,前4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作论文分别被引用了24,27,48,57次。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