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真实冯小刚:从工会干事到冯大导演

[复制链接]
活跃概况 发表于 2023-9-29 17:42: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背景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

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家庭,年少时居住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附近。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他和姐姐跟着妈妈过,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但身体不是很好,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

35岁时与冯小刚父亲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47岁患脑血栓,此后长达16年瘫痪在床。尽管如此,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冯小刚。

他妈妈告诉他:“孩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这逻辑并没有问题。会把妈妈的这句“有出息”记上几十年的男人,必然会想尽办法出人头地。甚至一直到冯小刚已经功成名就时,他有一次谈到自己为什么喜欢高尔夫时,是这么说的:开车路过一片绿草如茵的漂亮场地,你就会告诉自己要努力、成功,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球场里打球,这是对很多年轻人的鞭策。

“有出息”、“成功”,是冯小刚的人生目标,这和大部分*丝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

贵人郑晓龙:从工会干事到艺术中心美工

高中毕业后,通过个人努力,于1978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组学员。3 年后提成23级小干部,时任美术设计,并且参与不少部队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7 年后的1984年,因为喜欢一个女孩,但女方父亲不同意,与冯小刚所在的团政委借精简整编之名将他纳入了转业的名单。

从部队正式转业后,被分配到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但没去。后经多方托关系努力,就在转业费也快花完了的时候,工作有了眉目。

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服役,去廊房武装警察学院电教室当参谋,属军内调动;另一个是转业到地方,去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工会当干事。因为城建公司奖金多,还答应给他一间房,于是冯小刚就选择了城建开发总公司工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

正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郑晓龙——就是《甄嬛传》的导演和总制片人。



郑晓龙跟冯小刚的“结缘”还源于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当时郑晓龙的妻子在医院工作,冯小刚的一个朋友也在那家医院。有次,冯小刚去医院找朋友,见到了郑晓龙的妻子,顿时被迷住了:“这女的挺漂亮的,还会抽烟,真有个性!”差点想去“勾搭”,结果一打听,是大名鼎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郑晓龙的妻子,立马打消了念头。

不过“狡猾”的冯小刚开始“转攻”郑晓龙,想认识并跟郑晓龙学东西。因为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对他非常恭敬,整体跟着他后面转,最终被调到电视剧艺术中心做美工。说是美工,其实就是打杂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有时候给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可以上阵。

那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凯旋在子夜》,里面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反派,一上场就被击毙的越南军官。剧组里的人跟冯小刚开玩笑说,看您长得特像越南坏人,瘦小干瘪、獐头鼠目,外加一排大门牙,你不演这个太可惜了。——于是冯小刚义不容辞地上阵了。




冯小刚明知大家伙的这个起哄有点刻薄,但是他不介意,只要有机会,他都愿意往上爬,哪怕这个机会多微小、多不堪。——这一点,和他早期电影里的小人物一样,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地活下去。

和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比起来,张艺谋虽然大器晚成但是科班出身,陈凯歌则生于电影世家,姜文演而优则导,只有一点美术底子又没受过专业学习的冯小刚,可以说是野路子出生。但是冯小刚比这几个人都有韧性及成功的欲望。其他三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清高和骄傲的,是有所坚持有所不为的;但冯小刚早期,考虑的只是如何在这个圈子里活下去,他没资格清高。


贵人王朔、刘震云、韩三平、张和平:从美工到导演

1985年的某天,郑晓龙在片场空隙时,翻到一本杂志,正好看到里面刊登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就看了起来,他边看边笑,冯小刚在他旁边,也跟着边看边笑。

冯小刚问,这人你认识吗?

郑晓龙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

王朔和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大院里,虽然比郑晓龙小几岁,但两人玩得挺好的。

冯小刚央求郑晓龙,一定要带他认识王朔。

后来,就由冯小刚做东,请郑晓龙和王朔一块儿在燕京饭店吃了顿饭。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




冯小刚进入王朔的朋友圈后,一直处于饭局末席的地位,主要就是因为他来自普通家庭,其他人都是大院出身。王朔和叶京是邻居,住一个大院,训练总监部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位列八部第二,郑晓龙是总后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马未都出身于空军五七干校。虽身份不匹配,但冯小刚一直都有进步之心,想往上走,他人聪明,也愿意使劲。叶京讲话: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


王朔一开始就不喜欢冯小刚,但是冯小刚很厉害,他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的,显得自己特弱。王朔虽然痞,但是有个原则,不欺负弱者。于是也拉不下脸来赶他走,渐渐地,就混在一起了,甚至还带他进了自己的朋友圈。冯小刚特会做人,见着这个圈子里的谁都老师长老师短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圈里,都是有点头脸的,跟这帮人套近乎,总不会错。

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聪明的机会主义者。

王朔很仗义,对冯小刚自然也不会差。当年,王朔为了让冯小刚能做《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曾对郑晓龙说:如果不让小刚一起参与,我也退出。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大概写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哥几个的名字。而冯小刚自己写的呢,也都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







到了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本来也没冯小刚的份儿,但是郑晓龙顶不住王朔的说情,让他参与了导演。

包括冯小刚后期及现在都还合作的刘震云,也是王朔引荐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魏公村的京城酒楼,那段时间,冯小刚正在帮冯巩写小品。王朔给了冯小刚一个剧本,告诉他这个很适合他拍,十集电视剧,就是《一地鸡毛》。那是冯小刚拍的第一部刘震云的小说。

冯小刚还通过王朔认识了叶京。冯小刚不仅会做人,还会用人,拍《甲方乙方》时,冯小刚拉了叶京去演一个吃鸡大款,为什么非要找他去演,当然是另有他求,《甲方乙方》制作费只有340万,完全是乞丐剧组。叶京在部队上有关系,冯裤子找叶京就是为了让他帮忙借TanKe,拍巴顿将军那场戏。叶京不负所托,一口气免费给他调来一个营的TanKe,叶京原话:你知道TanKe要多少钱么?就拧一下钥匙点一下火,每辆TanKe就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冯小刚那段时间是真爱王朔,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儿都不差地背下来;而且,除了精神上的指路明灯外,他也的确从王朔身边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好处。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就吹捧起王朔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但是很快,冯小刚发现风声不对了。他和王朔共同成立的公司《好梦公司》,主业是影视策划咨询服务,王任董事长、冯任总经理。《一地鸡毛》是“好梦公司”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片子。

接拍《一地鸡毛》也是偶然。一次,刘震云找王朔递给他一个剧本,王朔读后,找到冯小刚说:这是刘震云写的《一地鸡毛》,10集。我觉得很好,也适合你拍。你先看看,愿意,告诉他们。钱都有了,马上就开拍。

“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捡了个大便宜。”

该剧,之前本来已经开拍,导演是张元,但广电部突然要停拍这部戏。后来打听到原因部里说:不是剧本的问题。因为那时张元是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政府怎么看他都别扭。所以戏没问题,于是刘震云才找到的王朔。



如果说《编辑部的故事》是我作为一名编剧,在王朔创作风格的引领下,跨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一地鸡毛》,则是我作为一名导演,在刘震云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创作上走向成熟的一次飞跃。

“好梦”拍摄的五部半影视作品,除《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有幸面世,《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等都被毙了。据说是因王朔遭到了全国性的行政打压,王朔只好出走美国去避风头、散心。走之前他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至此1996年,好梦公司正式停业。

“后来,郑小龙想了一个创意,就是要把港台贺岁片的概念移植到国内来,拍一部贺岁电视剧放在春节期间播出。”

“想来想去,几个人一致认为,续写两集《编辑部的故事》成功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一是喜剧,二是大腕云集,三是观众对人物熟悉,不用从头说起,四是很多观众一直对《编》剧的续集翘首以待。编剧的事落在了我的头上,同时小龙还对我委以重任,负责召集原班人马。我用了3 天琢磨,10天写完了剧本,起了一个非常喜庆吉利的剧名,《万事如意》。”

“《万事如意》如期在九七年的春节播出了,平心而论,由于剧本的原因,戏很一般,但仰仗着盛名,收视率还算不低,相当于过去存了一笔钱,这次取了利息。这部电视剧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国内贺岁片的先河,而它的始作俑者非郑小龙莫属。”

春节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平厂长找到冯小刚,希望他能拍一部描写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贺岁喜剧片。但冯小刚认为这个题材没有人看,就推荐了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小说的中心情节就是  “好梦一日游”。1997年入夏,剧本初稿完成,取名《比火还热的心》。



但后来北影找的投资人资金未到位。后来,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找到冯小刚,表示,“紫禁城”愿意投资,与北影厂联合拍摄这部贺岁片。



“得到宣传部的批准立项后,张和平找到我,问:你有信心吗?我说:有。
他说:既然你有这个信心,先不拿片酬怎么样?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比例,按影片的市场效益分账,票房越高你分得越多。
我没有想到,张和平会用这种方式将我一军,但那时我已别无选择,拍电影心切,心想就是没挣到钱也不冤,还过瘾了呢。
我在合同书上签了字,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开机前,张和平随团去台湾访问,在香港机场等待转机时,突然灵机一动,随即打通我的手机,他兴奋地说:小刚,我想了一个片名“甲方乙方”,你觉得怎么样?
我想了想,觉得挺对路子的。  “甲方乙方”在现代生活中,似乎每天都在说,一旦变成电影的名字,马上感觉很独特,不仅独特还产生出其他更丰富的含义。我们俩都在电话里笑了。”

1997年8 月14日,  《甲方乙方》开镜,9 月30日全片杀青,拍摄期45天。12月20日在全国上映。票房3600万,夺得贺岁档冠军。

《甲方乙方》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但是,《甲方乙方》上映时,原著王朔的名字被去掉了。这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顺利上映,票房相当爆炸。冯小刚一激动,托自己的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了5万块钱,权当版权费、精神赔偿费之类的吧。

王朔当场把5万块钱给扔了出来。从此以后,两人彻底闹掰。


冯小刚与华谊兄弟

继电影《甲方乙方》在全国电影市场上广受欢迎后,1998年再度推出了贺岁电影《不见不散》。该片由中机现代贸易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正天文化传播公司及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获得票房4300万,年度票房冠军。

冯小刚当时想拍摄电影《一声叹息》,但报到电影局,得到的意见是贺岁片应该是三部曲,冯小刚已经拍了前两部,还应再拍一部,然后才能拍自己想拍的。就这样冯小刚无奈的写了剧本《没完没了》。

1999年,拍摄贺岁喜剧片《没完没了》,票房达到3300万元,内地票房亚军。投资制作方第一次出现了“华谊兄弟”的名字。



华谊兄弟在成立之初是一家广告公司,而正是冯小刚导演的出现,如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所说, “为华谊兄弟做电影带来了信心”。

王中军的创业原始基金,是靠在美国每天送外卖,从送披萨或中餐一两元钱的小费攒起来的。整整攒了5年,共10万美金。

回国后,王中军把创业思路告诉兄弟们,哥哥没投资,大弟弟非常明确地说,愿意跟他干活儿,但是没钱,王中军就送了这个弟弟5%的股权。另外一个弟弟王中磊,算了半天,拿出10万元人民币,成为公司的原始资金。

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直投广告。那时候做平面媒体没有刊号,就是印一本画册,中文名叫《吃在北京》,这是王中军在美国打工时学到的。在北京各街道吃什么,都可以在这本书下面撕一个角,像免费券似的。

第二项目是连锁企业的标准化。这个想法来自于麦当劳,王中军在美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都是一致的,觉得有商业机会。但是实际那个东西怎么做,他是完全不知道的,只能靠想像。后来,王中军发现,中国最大的连锁店就是银行,全国银行的标准都白底红标黑字,下边带黑线红线,到今天中国的银行还是这样。通过这两个项目,王中军赚了很多钱。华谊广告公司进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路上碰见了他出国前在广告公司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剧圈里做事的刘晓玲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怎么怎么赚钱,王中军有些心动。很快,王中军投资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虽然没有拍戏的经验,但王中军利用自己做广告的优势,进行了很好的推广,第一部戏居然盈利百分之百!尝到甜头的王中军一头扎进电影圈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电影院看过《甲方乙方》后,王中磊被影片带来的欢笑与温暖所打动,便很想与这位冯小刚导演结识。到了1999年,王中磊参加了《不见不散》的首映,并在后台与冯小刚握手,表达了与他合作的强烈意愿。尽管当时《甲方乙方》的成功让众多投资人对冯小刚趋之若鹜,但幸运的是,王中磊还是用最质朴的方式打动了他,以《没完没了》作为起点,开启了华谊兄弟和冯小刚之间长达近20年的合作。

王中磊曾这样评价冯小刚:“他在华谊兄弟里面不是单纯的导演身份,还是合伙人,同时又是电影决策人之一。”



2000年,华谊跟冯小刚签约,建立工作室,成为国内第一个跟导演有契约关系的公司。

然而在2004年与华谊兄弟合约期满后,冯小刚曾出走华谊兄弟,捣鼓电影公司。业内人士猜测与“收入分配”有关。

但一年后,冯小刚又回归华谊兄弟。觉得不如当纯粹的创作人员好。于是,华谊就跟冯小刚有了第二个合同,400万元现金和3%的华谊股票。于是有了双方的第二份合约。据报道,新合同条件为“400万现金+3%公司股权”。至此,冯小刚与华谊兄弟成为利益共同体,二者之间的排他性合作关系以资本的方式再次得到了稳定。

华谊兄弟为了延续二者间的合作关系,2015年11月,华谊兄弟宣布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旗下公司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70%股权,交易完成后,冯小刚将获得一次性现金付款10.35亿元。

一声叹息:再次拥抱王朔

2000年9月20日,执导的爱情片《一声叹息》在中国内地上映,以3000万元获得内地年度票房第三名 ,并获得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奖。

当时,他正筹拍《一声叹息》,是根据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的,如果没有王朔的认可,就没法进行。

王朔不接冯小刚的电话,冯小刚托遍了所有和王朔关系不错的人,都不管用,最后哭着找到了王朔的铁哥们叶京。

在叶京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和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小刚立马开车过去,结果激动得都迷路了。

在冯小刚心中,《一声叹息》是他最看重的片子。因为这部电影不仅有他自己生活的缩影,也是他真正的转型之作。在这之前,大家觉得冯小刚只会拍搞笑片,但《一声叹息》不一样,是带有人文关怀的剧情片。

实际上,电影出来后,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也不错,还得了埃及一个电影节的奖项,冯小刚很是得意。但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却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因为王朔这句话,冯小刚又哭了。

为了王朔,冯小刚把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光了。他那么在乎王朔,但又想超越王朔。有一次,冯小刚甚至憋不住问叶京:“如果我和王朔出去,哪个更受老百姓欢迎?”

叶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十年后,他创作、导演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中的冯裤子被认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长相丑陋、性格猥琐、欺软怕硬,又爱哭、爱占小便宜,最后做了导演。




这位叫佟磊的演员,据说是叶京在一个综艺节目上看中的,他一看到,就惊呼:太像了!


2001年,担任喜剧片《大腕》的导演、编剧;票房超过4200万元,位列中国内地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名。

创作《手机》

“一天,在冯小刚工作室,刘震云、王中磊等几个人都在,谈论另一个剧本。但在刘震云说话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停地在接打手机。他们打手机时,刘老师就停下话头,等着他们,等完张三等李四。有的人手机接得很坦然,通话言简意赅,也没有会什么可避人的;有的人则一接手机,马上显得鬼鬼祟祟,不是支支唔唔,就是起身支应着往没人的地方躲。我和刘老师的兴奋点不知不觉转移到他们的身上,对每个人接手机的心态逐个分析猜测,试图揭出那些藏在手机里的无穷秘密。后来全体人都加入了我们的讨论,纷纷道出自己手机里的种种隐密,以及藏在这些秘密背后的更大秘密。真可谓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这时,我说:应该拍一部电影,就叫《手机》,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个手机持有者。



刘老师一巴掌拍在我的肩上,说:我相信这个影片会有很大的力量,这就是“向生活要艺术”。

从10月初开始,我们集中讨论了故事的脉络,确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身份。然后,刘震云开始写剧本。11月底,第一稿剧本完成,用了一个下午读了剧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震云把大家的意见消化了一个星期后,把我和赵非约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3 个人连续10天逐场戏地推进,写出了第二稿剧本。这时,我和赵非都对第二稿剧本充满了信心,也已经对影片的拍摄有了成熟的构想。但刘震云却对剧本仍不满意,提出再给他20天的时间从头捋一遍,然后再用10天的时间,3 个人一起最后再打磨一遍,直至我们的能力所不及的程度,再送电影局审查。

时间已经到了12月的下旬。终于,刘震云打来电话,告之,他的第三稿已接近尾声,约好圣诞节后,全体集合,用集体的智慧对剧本进行最后的打磨。”

在电影开拍前,刘震云和冯小刚找到崔永元,说想了解一下谈话类主持人的工作内容,来作为创作素材。等到电影上映,崔永元彻底懵了,这部电影真得是把他和他的同事们往死里糟蹋啊。如果这部电影只是讲某个主持人作风不良,崔永元可能会不舒服,但也许不会那么过激。但纵观《手机》里的角色、栏目设置,说开玩笑或是影射都轻了,站在当事人角度,甚至说是指桑骂槐式的嘲弄和侮辱也丝毫不为过。电影里谈话节目《有一说一》,栏目名称和《实话实说》同义,场景布置类似,加上当时独一无二的乐队伴奏,很多观众看到这就会会心一笑,暗衬这是在模仿《实话实说》了。电影里费墨费老与现实中《实话实说》的总策划杨东平,武月与接替崔永元的和晶,等等这些也许是崔永元无法忍受最终导致抑郁的原因吧。

2003年,《手机》上映,最终票房超过5000万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影片于次年获得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内地最受欢迎电影等奖项。

天下无贼

华谊兄弟太合影业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出资,为冯小刚买下了南京作家赵本夫的小说《天下无贼》。这篇小说最早是由葛优的妈妈推荐给他的。



“《天下无贼》的剧本送去审查,得到的答复是,希望我换一个题材。究其原因,是上面认为:以贼作为影片的主角似有不妥。这是我万没有想到的,我一直认为,就影片的主题来说,浪子回头,呼唤人间美好情感这一主题,是非常正面的。我一再解释,写一个贼,良心发现,改邪归正,这种把鬼变成人的故事,有对比,力量大。我还举例子说:就像写一个妓女从良,比从头到尾都写一个良家妇女的故事要感人的多。但我的解释是徒劳的,大家还是很担心,生怕出来的效果给改革开放的新社会抹黑。由此我发现,劝贼向善容易,劝审查宽松,难。”

2004年,《天下无贼》上映,票房达到1.2亿元 。

冯大导演

后来,冯小刚一部接着一部,按照王朔的话说是:冯小刚同志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名流圈。

2008年拍《非诚勿扰》时,冯小刚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冯小刚借秦奋的口说了好多自己想说的真心话,他对邬桑说:「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保重。」这一段,太感人,每次看,我都会陪着邬桑停下车,好好哭一哭。其实《非诚勿扰》就是冯小刚的老友召唤书,邬桑就是所有老友的化身。

值得庆幸的是,这封老友召唤书王朔收到了,还很喜欢。就此开始,他和冯小刚断了多年的感情,又续上了。王朔说:小刚你这个(《非诚勿扰》)还挺有意思的,我一看我老觉得我有下嘴的地儿。冯小刚说:那你要有兴趣的话,要不然你弄一个续集。然后王朔就想了一个很神的招(离婚典礼),说:行行行,咱一块。原来我都觉得犯贫这嗑我都快不会写了,你把我这想写小说的劲儿逗起来了。



2010年12月贺岁片《非诚勿扰2》上映,内地票房约为5亿。

其实在冯小刚的职业生涯里,王朔真的帮了他很多。1993年,刘震云刚写完《一九四二》,王朔就拿去给冯小刚看,自此冯小刚心中埋下此种,开始启航筹备,途中困难重重,最终半途而废。十九年后,王朔与冯小刚重拾旧情,又是王朔再提《一九四二》,终于,此时的冯小刚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冯小刚了,万事俱备,再度启航,终成梦想。冯小刚对王朔也不错,在《一九四二》里专门为王朔当时还没红的小女朋友王子文小姐安排了重要角色。




王朔和冯小刚好了,叶京慢慢也回来了,毕竟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这些年也都各自经历了很多事,几个男人,没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矫情。



2016年,叶京拍了电影处女作《记得少年那首歌》,从拉投资阶段就挂了二位好友的名,监制冯小刚,艺术指导王朔。叶京自己说,要是没有小刚的挂名,估计投资都拉不到。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paul3105 发表于 2023-9-29 17:43: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人称变第一人称,兄弟你机翻也要翻彻底啊。
碎雨寒辰 发表于 2023-9-29 17:43: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加“”的都是来自冯小刚自传里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