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ggm 发表于 2023-9-28 12:47:30|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chuangkou5 发表于 2023-9-28 12:48:27|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他只是个患有完美主义的聪明人。
事事追求完美,蜀国的职业保姆,承包一切事务,不亲力亲为会死。

有人去成都,是为了吃,火锅、串串……一切辣的饕餮盛宴;有人去成都,是为了人,颜值超高的小姐姐,火辣热情,说着流利的四川话;还有些人去成都,是想寻访古迹,而其中最热门的景点,便是武侯祠了。
其实这里本来叫汉昭烈庙,葬的是汉昭烈帝刘备,但同时又有蜀汉大臣诸葛亮的祠堂,里面刻有被陆游赞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只为瞧一瞧武侯(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的纪念地,武侯祠的名气反而盖过了汉昭烈庙。
从古至今,许多诸葛亮粉拜谒这里,情不自禁写下旅行笔记,或是做旅行手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朝诗圣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可能大家要问了,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受追捧呀?
虽说诸葛亮年轻时的颜值是可以称得上「小鲜肉」的,但他受到追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家喻户晓、传播度高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近乎神的诸葛亮形象。
三气周瑜、火烧赤壁、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再加上诸葛亮的战友赵云、关羽等也都是人气明星,所以大多数人初读《三国演义》,都是蜀军败,则伤,曹军败,则乐。
诸葛亮和蜀汉众人:感谢《三国演义》,感谢罗贯中!
曹操:罗贯中我黑粉,黑我良心不会痛。唉,我习惯了!(不习惯我能怎么办?)你们要了解三国真相,还得看《三国志》啊,陈寿毕竟公正啊……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智勇超群,但并不是神,《三国演义》里许多算在诸葛亮身上的故事和功劳,要么是虚构或夸大的,要么史实上是属于别人的。
例如,赤壁之战功劳最大的,其实是《三国演义》里被黑得最狠的周瑜。
赤壁之战前夕,吴国的安邦重臣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大战的胜败关键,他明确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南方的湿冷可不是北方人受得了的,甚至连曹操从北方带来的马儿们都受不了。
北方人还不习惯水战,水土不服。
马超、韩遂尚在西凉,为曹操的后患。
而且,曹操这个刷数据的,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里面还有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完全向曹。
数据刷得热闹,其实没什么硬货。
孙权听完周瑜的分析,才下定决心命令周瑜等人率领三万人抵抗曹操。
曹操军队因为本身就病了,再加上都不会游泳还晕船,初战便败退了。
曹操带着军队驻扎在江北,孙权军和刘备军在南岸安营扎寨,两方对峙。
这时候注意了,建议使用火攻的可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的部将。
那位「愿意挨打」的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曹操中计,船舰全被烧毁,彻底败给了孙刘联军。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三国志·周瑜传》)
在《三国演义》出来之前,赤壁之战主要是谁出的力,还是算得很清楚的。
唐代杜牧的《赤壁》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文豪苏东坡也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好的,既然这个功劳帮我讨回来了,那我被气死的谣言也帮忙澄清一下吧!
好的,周都督!遵命,周都督!
咱们知道,《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
第一次气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
周瑜夺取失利受伤,诸葛亮乘机夺取了南郡,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第二次气就是著名的「刘备娶亲」。
周瑜设计,想假装把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实际上是想把刘备骗到东吴杀了。
哪知道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看中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把孙尚香许配给他。
诸葛亮见招拆招,让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
第三次气是周瑜攻取荆州的阴谋被诸葛亮识破,自己还被围困,又气又急加上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三国演义》里,这三回故事都挺好看的,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但好看归好看,「三气周瑜」的故事却 100% 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
周瑜:捧诸葛亮就捧诸葛亮,罗贯中你踩我做甚?!
据正史记载,周瑜心胸宽广,并不是嫉妒贤才、小肚鸡肠的人。
更何况周瑜的才能真不比诸葛亮差,并不是「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真是人在棺中躺,锅从天上来!
那周瑜是怎么死的呢?
建安十五年(210 年),孙权批准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周瑜在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终死在了巴丘,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岳阳。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周瑜传》)
据说,孙权得知周瑜的死讯,当场就哭了,他说:「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孙权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亲自到芜湖迎接,各项丧葬费用,也全由孙权承担。直至孙权后来称帝,仍旧怀念着周瑜,对诸位大臣感叹:「如果没有周公瑾,朕是当不上皇帝的。」
咱们说回诸葛亮。
澄清了诸多虚构、夸大的故事,诸葛亮从神坛上走下来。
他不是神,是聪明一点的普通人。
既然是人,那性格里就有不完美的地方,诸葛亮这一生最大的缺点,便是他有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
什么是完美主义者?
这是九型人格中的第一型,其外表多为「整齐端正,腰板直,不苟且,目光如炬」,气质多为「严肃拘谨,自我要求高,喜欢批评自己与别人,细心,勤奋,刻苦耐劳,有毅力,讲求公平、公正,有抱负,有原则,尽忠职守」。
完美主义者的说话方式往往是:「这是应该的/不应该的!」「这是对的/不对的!」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
上面这段话,咱们一个词一个词往诸葛亮身上对,是不是都能对上号?
尤其是诸葛亮最著名的《出师表》,这是表达诸葛亮一生心血的奏章,上表在他出师伐魏前。
通篇先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非常公平、公正、有原则、有抱负。
接着给刘禅讲述创业的艰难,「勤奋、刻苦耐劳、有毅力」,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要求刘禅和他一样吃苦耐劳。
接着告诉刘禅,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文章里还有自我批评,一片忠诚之心。
早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耕田养花,享受山野之趣。
也许闲暇时刻,卷着裤腿的诸葛亮,也会坐在大石头上思考国家大事。所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有个「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隆中究竟在哪里」的小插曲,现在湖北襄阳市和河南南阳市都在争这个地,孰是孰非,至今没有论断。)
那会儿,诸葛亮就有点突显完美主义者的毛病了,他耕田种地做农夫,却总要念《梁父吟》。
《梁父吟》是什么?
《梁父吟》又叫《梁甫吟》。梁父又称作梁甫,这可不是人名,更不是父亲,而是山的名字。
梁父山在泰山脚下,那会人死都会葬在梁父山,所以提起梁父,古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概念是陵园、坟墓,《梁父吟》即是葬歌。
许多人写过《梁父吟》,但内容不一样。
李白写过,表达的是他不得志的悲愤;康有为写过,表达的是失败的遗憾和迟暮。
而诸葛亮的《梁父吟》,则是描述春秋齐相晏婴巧用智慧,利用两只桃子杀了三位大力士的故事。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诸葛亮那会除了常唱《梁父吟》,还经常自比管仲、乐毅(都是春秋名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以弱胜强连下 70 城)。
可以说,诸葛亮还是「小鲜肉」时,就定好了自己的人设,之后的人生,也都追寻着晏婴、管仲、乐毅的足迹——巧用智谋,帮助主公建国治国,以弱胜强抵御外敌。
可惜,谁也没有预知之眼,当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的才干,其他人对诸葛亮都不屑一顾。
#现在对我爱理不理,以后让你高攀不起#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
在躬耕时期,诸葛亮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结婚。娶的是黄承彦的小女儿黄月英。
有人可能要说,通过这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呀?
因为有这么段故事。诸葛亮同黄承彦结交,做朋友,有一天两人正唠嗑,黄承彦对诸葛亮说:「亮啊,听说你想结婚找媳妇,你也别相亲,更不要上什么《非诚勿扰》了。我家有个女儿,可丑了,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完黄承彦的描述,居然应许了这门亲事,迎娶了黄承彦的小女儿黄月英。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
你瞧,诸葛亮娶了位丑女。
古代讲究「郎才女貌」,哪有完美主义者不娶颜值高的?
更何况诸葛亮年轻时颜值可不低,再怎么也要找个相貌相当的吧?
错,正因为诸葛亮娶的是黄月英,才符合、才更说明他是一位完美主义者。
首先,史书中关于黄月英的长相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她很有可能只是黄头发,黑皮肤,但这样不代表不美呀?
她是个丑女,这是她父亲黄承彦的说法,很有可能是自谦。
还有一种说法,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其实仔细数数历史上的女名人,有才华的往往无貌,例如无盐女;有样貌的往往是红颜祸水,诸如西施、貂蝉等。
这其实是古人的狭隘观念,为何女子就不能才貌双全?
其次,抛开黄月英的相貌不提,她的父亲是黄承彦——这一点,是诸葛亮非常看重,符合且助力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猫猫去偷欢 发表于 2023-9-28 12:49:03|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理国家和军队不错,但打仗不行。多次北伐寸功无建,且权欲熏天,打益州的时候就由于刘备信任法正而闹别扭,后来刘备死后托孤,排挤李严。啥都要亲自做,导致蜀汉人才凋零。总之是人才,可用,但也有严重副作用的那种
junny4784 发表于 2023-9-28 12:49:15|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这正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性情“高逸超群”。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可能在他的眼里,诸葛亮只是好友诸葛玄那个可怜的侄儿。即使他听说庞德公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都称诸葛亮为“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那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就是为什么荆州境内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喜欢曹操的。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关系。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他只是作为一个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而已。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刘备帐下确实没什么文臣,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一到东吴就遭到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谋士刁难,但是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张昭已经是当世名士没有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为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这是多么不公平的,而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宽阔、气度不凡。还有就是当时候称: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是一个能善于助人的人!还有就是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更本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完成与东吴的结盟后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滞留在东吴与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会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并没有追击,当然也不会有华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却后周瑜攻取了荆洲的战略要地江夏、南郡、刘备则率军攻取了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曹军则继续保有襄阳,刘备夺取了五郡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五郡税务征收工作,此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南郡,以图西川。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还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而在东吴给蜀国的和书中并没有称颂后主刘禅的文字一般来说都应该有的 这说明当时的蜀国诸葛亮的权利!蜀国放弃了自己国家一半的土地(荆洲)这需要承受的压力!可见诸葛亮当时在蜀国中的权利!
  修补与东吴的关系后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率领50万大军南征是不现实的蜀国人口不过几百万不可能出动数量如此巨大的军队。再者云贵都是交通相当不便利的地区,要供应50万军队粮草简直是天方夜谈,历史上诸葛亮只率领了2万人南征。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这未免伤亡太大 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拿2万士兵的生命做赌注,历史学界的认为是,诸葛亮大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获七个城池,这对于蜀军是相对简单的 蜀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冲车 投石车等,要攻破孟获的木头竹子所筑的城池是相对简单的可能其中有一两次抓到了孟获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孟获投降南方平定,诸葛亮没有按照演义中所说让孟获永镇南帮,而是把孟获和支持过叛乱的士绅调入成都。
  南方平定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后人对只出祁山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质疑 出子午谷是一个好计策但长安城池坚固不是一支小队伍能够打破的 即使打破长安魏国援军可以马上到达。而蜀军是不可能马上到达的 到那时攻破长安的蜀军必死无疑 诸葛亮不想拿一员大将来冒险,在大将相继谢逝的蜀国这是肯定的。出祁山则可攻取关中平原以补充蜀国的实力 退可谨守汉中 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危险性。
  就在诸葛亮捷报频传的时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击牵制了大军主力,魏国这个时候援军到达,诸葛亮派出了马谡守备街亭以拖延魏国援军。演义中说马谡是带领了10万大军去守街亭,但历史上诸葛亮只派出了3万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牵制的时候这已经是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数量的军队!诸葛亮所叮嘱的当道扎营不是没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个小山丘之上 易守难攻。天然的地质裂层尤如城墙般,但马谡为什么选择了不驻扎在城里而选择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质裂层出现了多处破漏,魏军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攻破,而蜀军没有时间去修补,所以马谡就在山上扎营。蜀军是以步兵为主多为弩兵 从山上更容易射击!但魏将张颌采取了围而不攻导致了蜀军 军心涣散大败而回。有很多人为马谡鸣不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我们就看看马谡做了什么!史料上记载在遭到张颌包围时马谡竟抛弃军队独自逃跑,这已经违背了一个军人基本素质,可能不杀他嘛?演义中写到街亭失守后就上演了让后世称颂的“空城计”不过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 魏军没有追击 并且指挥魏国军队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
  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才和司马懿对阵,两军对峙一直没有交战,蜀军主动后撤以诱魏军而老道的司马懿没有追击,而是远远的尾随蜀军,这时司马懿的部将在也忍不住了,强烈要求司马懿交战司马懿才与蜀军决战,后魏军大败,而回蜀军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于寻找魏军主力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去寻找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作战这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阵法与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诸葛连弩就是为了克制骑兵而研制的,就像今天的机枪扫射一样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将张颌就是命丧于诸葛连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经失传了。八阵图也早已失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crazyboy9981 发表于 2023-9-28 12:49:50|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丞相,大概是蜀汉的传火人吧。
初代传火人是刘玄德,他经历了黄巾叛、董卓乱,他以为权臣和反贼都死了,大汉终究会恢复到它该有的样子,可是他只看见了遍地的野心,他明白了——只有魔法能打败魔法,也只有野心家才能打败野心家,汉室的余烬与其让给二袁、曹操这样的,莫不如让他刘备来继承。


诸葛亮即便是隐居,也能生活的很好,在荆州耕读传家好不惬意,偏偏他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辅佐刘备。薪王的热度炙烤着孔明的心,面对刘备的诚挚邀请,他说不出拒绝的话,那年他二十七岁。
走出草庐,孔明正式成为刘备的大管家,所有政务都处理的有条不紊,刘备很感慨,如鱼得水啊。一切都朝着《隆中对》的那些战略在发展,荆州有了,益州也有了,盟友也有了,就等着天下有变了。
蜀汉确实等到了天下有变,只是变化是自己这一方——孙权,背盟了。荆州失陷,关羽身死,怒不可遏的刘备准备点兵向孙权复仇。孔明试着阻拦,刘备说,“丞相啊,我若不为云长报仇,得了这天下又有什么意思呢!”
君臣的最后一面在永安宫,刘备叹息:“孔明,以后这副担子只能你一个人担了,原谅备的自私吧。”
孔明泪如雨下:“主公,臣必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一句承诺后,便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北伐,作为传火人,他燃烧的比刘备还要炽烈,望着五丈原的星空,他喟然长叹天不假年,陨星划过夜空,姜伯约留着泪接过了薪火。这年,大汉丞相五十四岁。


看着从容撤退的蜀汉军队,司马懿苦笑连连:“天下奇才,天下奇才……”
这大汉帝国,终有一天会有位盖世英雄踏着日月星辰来拯救他——孔明猜到了开头,却猜错了结尾,确实是野心家打败了野心家,只是这野心家,他姓司马。
纵然如此,丞相的光,足以光耀两汉。
dxl0812 发表于 2023-9-28 12:50:12|来自:北京东城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丞相在历史上的形象历来很正面,不同于曹老板这位“大汉丞相”,想着把老东家的账号变成自己家的一样,他作为偏居一隅的“大汉丞相”,却呕心沥血,梦想这“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五丈原上这一颗巨星陨落时,我们说一个时代终结了也不为过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蜀相》里的诗句,可以作为对诸葛亮盖棺定论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时,笔力已经无法更好地讲述他一生的不凡,以至于带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后果。


关于诸葛亮的生平,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至少是略有了解,此处我却还想再描述一遍:
当曹老板统一了北方,兵出荆襄,大举南征之际,他此生的劲敌刘备先生正在新野县城,作为当时荆州大当家刘表的军事缓冲物,空有大志,却无可着落。刘备先生此时已将是知天命之年,在此前不久,他看着大腿上髀肉复生,感慨功业未成,大志难酬。此时在刘备属下的徐庶,向刘备推荐了在新野附近种地的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拜访。
刘备先生作为一个虚心而务实的人,并没有端着“皇叔”及大汉左将军的架子,跑了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感佩于刘备的英雄气度和虚己纳下的态度,于是为刘备规划了一条创业路线,“跨有荆、益,东和孙权,待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兵出宛洛,刘备亲自兵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个规划史称《隆中对》——许多后世之人,尤其是现在的键盘侠们,站在已知历史的角度,并不认为这个规划有多么伟大,可是当时躬耕南阳的一介书生,却明确地指出天下大势,而且更可怕的是,此后几十年,历史的走向果真像他规划的一模一样,直到不稳定因素孙十万先生后来捅了刘备集团一刀,如果说这样的规划不够伟大,那历史上还有什么伟大的战略规划呢?
“隆中对策”,诸葛亮为刘备指明了人生方向,此后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肱股之臣,刘备集团的大脑,指导着这个原先像无头苍蝇一样,从黄河流域到淮河流域,再到长江流域一直乱冲乱撞的军事集团,开始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战赤壁、借荆州、吞益州、据汉中,刘备先生在短短十余年中,完成了此前几十年没有着落的事业,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军阀,成了三分天下的汉中王。


公元223年,在关羽被孙权背盟偷袭,看着曾经的创业伙伴身首异处,本来的地盘也成他人所有,被义气也罢、仇恨也罢,冲昏了头脑的刘备先生,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大败而归,精兵强将,损失殆尽,当时《隆中对》“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规划也成为泡影。
白帝城的病榻边,这对千古君臣斟酌着蜀汉政权的未来,刘备先生殷殷嘱托:“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又下诏给儿子刘禅,要求“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感怀知遇,涕泣回复:“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样一个光风霁月的时刻,却成了很多无知狭隘后人的阴谋论点,当然我们也无可多责,毕竟司马懿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
很多年后,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上书中,仍是叨叨琐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因为这份知遇之恩,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志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且为这个志向奋斗终身。
为君者光风霁月,为臣者当仁不让。刘备死后,刘禅登基,“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閒(xian,娴)於政,遂总内外。”此后,作为蜀汉实际当家人物的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数次北伐,威震中原,终于积劳成疾,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追述诸葛丞相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半传说性质的周公之外,唯一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
他少怀大志,甫一出山,便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并且几乎完全实现;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渡江东使,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赤壁一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他在刘备死后,面对“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势,呕心沥血,东和孙权,北伐曹魏,“提兵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他治理蜀中,使得蜀汉能以一州之力,支撑着数次北伐中原的国力消耗,而“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民不以为劳”,而且遗泽后世,“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他于军政之外,又“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贬低他为什么成了政治正确呢?


我们说,他是汉末魏晋时期第一流的人物,当非过誉之词,比之曹操刘备,他明确地规划了此后历史的方向,而且几乎实现;比之荀彧周瑜,他名为汉相,实主汉政,“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比之司马懿,他“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而司马氏却日夺魏政,终于篡弑;再下如郭嘉、法正之流,不过是曹刘之智囊爪牙,怎能与丞相并肩而语。可惜这样一个站在时代、甚至几千年历史顶尖的人物,竟然会在后世受很多宵小之辈的诋毁。
再读《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如果有资格评价的话,也惟有敬佩,如司马懿一样感叹一句:“天下奇才也!”在敬佩之外,再就是有些许的惋惜,替丞相觉得心痛吧。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语中说:“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一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让后人把陈寿打入“亮黑”之中,认为这是陈寿因其父受诸葛亮处罚的原因,加了一笔抹黑诸葛亮的话。
其实仔细读《三国志·诸葛亮传》,联系前后文,会发现作为原蜀国人,这句话也只是陈寿在为自己的丞相感到惋惜吧。陈寿在他给晋武帝司马炎上他整理的《诸葛亮集》的表章中,对这句话有展开的解释:“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匹亚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也?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可惜当时蜀汉没有像王子城父、韩信这样的大将,再加上魏国有司马懿这样的人才,汉魏相比体量悬殊,所以才最终没有成功!管仲开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萧何是刘邦亲口称赞的汉初第一杰,把诸葛亮比作这样的人物,怎么能说是“抹黑”呢?而且诸葛亮在需要分心内政的前提下,凭借军事成就,依然与韩信、白起、李靖等千古名将,同列“武庙十哲”之中,“应变将略”的“非其所长”,只是和他出类拔萃的“识治之才”之间的比较吧。


“蜀,小国耳,名将唯(关)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如果丞相在日,不要说蜀汉有像韩信那样的“兵仙”,哪怕是关羽仍在,哪怕再次一点,魏延能堪大用、姜维能够更早地成长,那么历史的走向,会有很大的不同吧,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隆中对”,也会完全实现吧!
可是毕竟人力有时而尽,我们的丞相内理政务,外督诸军,事必躬亲,呕心沥血,终于油尽灯枯,“继之以死”,完成了当年对刘备的承诺!
《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五丈原上明星陨落,而一个时代也从此终结!
既然看到这里了,请点个赞再走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