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复制链接]
steking 发表于 2023-9-28 10:44: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haoxiaoning 发表于 2023-9-28 10:44: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执政期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务农殖谷”的措施,促进了蜀汉地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繁荣。他认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安家。”所以,诸葛亮受遗诏辅助刘禅以后,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在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为后主所拟的伐魏诏书中,又提出“劝分务穑,以阜民财”
此外,诸葛亮还非常重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首先他保护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国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这是都江堰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堰官带武装的确切记载,开辟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堰官直接受蜀汉朝廷管辖, 不受郡、县地方政府干扰。
而诸葛亮当初立下的维护法规,被严格执行近2000年,因为岁月无数次证明了这份法规的行之有效。
除了维护都江堰,诸葛亮还修助九里提,《成都志》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
《成都府志•山川》记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1980年,四川省三台县文化馆杨重华先生也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一张蜀国“丞相诸葛令”碑拓片。
碑文如下:
丞相诸葛令
按九里堤捍护都城 , 用防水息。今修筑竣。告尔居民, 勿许侵占、报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诸葛亮通过维修都江堰和九里提,确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
为了使北伐顺利进行,也为了增加军粮收入,减少国家负担,在于魏国交战时,诸葛亮还派军队在汉中轮班殖垦,实行军事屯田。并认吕乂、杨敏等人为督农,负责供续军粮,蒋琬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左思也在《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
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不仅农业生产发展显著,手工业生产也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平。
盐是蜀汉的重要产品,制盐业是蜀汉的重要手工业行业。蜀汉的盐多为井盐和盐池。左思在《蜀都赋》里称赞被诸葛亮治理的成都“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东汉时,朝廷曾取消了盐铁之禁,允许民间煮私盐,国家抽取盐税。刘备入蜀后,重新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三国志 王连传》记载: 刘备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后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所以,又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刘备去世后,他又兼任丞相长史。
诸葛亮非常关心盐业生产,还到生产现场进行考察指导。《诸葛亮集》卷5《遗迹篇》引《山川纪异》说“诸葛盐井有十四。”为什么盐井要以诸葛命名?很可能就是诸葛亮亲自视察过的井。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了诸葛亮视察临邛火井的故事:“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并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所谓火井,即天然气井。这表明临邛火井经诸葛亮视察后,已经不是那个纵广五尺的井口了。诸葛亮改进火井以煮盐,说明了他对煮盐业的关注和智慧。

说到丝织业,这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引以骄傲的行业。夷陵之战以后,诸葛亮采取“闭关息民,劝耕励织”的措施更是没有放松对蜀锦的生产。他在建兴初年,还下达了《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把蜀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可见诸葛亮对蜀锦的生产是多么得重视。
诸葛亮在蜀汉地区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就连诸葛亮自己也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
正是在诸葛亮的鼓励和提倡下,蜀锦生产空前发展起来,左思在《蜀都赋》中说:“闤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成都织锦刺绣业之大盛的情景。到蜀汉亡国时,库存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后汉书》中记载有曹操派人到蜀地买蜀锦蜀绣的事情,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的《吴历》也有蜀锦蜀绣作为礼品送给孙权的记载。南朝宋人山谦之《丹阳记》更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至是乃有之。
因为蜀锦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所以魏文帝曹丕在日理万机操劳军国大事的百忙之中,还专门挤出时间写了一篇《与群臣论蜀锦书》,劝阻魏国的豪奢贵族不要购买蜀汉国的锦绣织品。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就说过:“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

经过诸葛亮励精图志治蜀多年,使得“国贫民虚,地处孤绝”的蜀汉变成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早在刘备平定成都后,他就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管理益州政务。因为原益州牧刘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
所以诸葛亮入蜀后厉行法治,采取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强硬手段,严厉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坚决维护法令律制的权威。使益州的官风民气大为改观,社会秩序迅速稳定。
为确保有法可依,诸葛亮还与法正、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为国家的法度。此外,诸葛亮还“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要求执法者居官守法、“慎独”其身、执法尚严、除恶务尽,以期实现长治久安。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可以和管仲、萧何这些宰相相提并论。按刘备死时,诸葛亮四十三岁,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但他处事公平、公正,虽位极人臣、功高如山,自己也同样守身甚正、律已甚严,对自己的亲属、心腹也毫无偏袒、一视同仁,所以没人抱怨他。
因为诸葛亮多年的执政实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而在广开言路,恪尽职守、忠顺勤劳,尤其是廉洁奉公等高贵政治品质方面,所以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继承人也颇深他的 影响。
诸葛亮不仅要管理国家,而且在选拔人才也操碎了心,自从诸葛亮全面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后,他就到处在益州寻访人才,并且鼓励下属向他举荐各种人才。后又提拉拨起用大批新人,据潭良啸《诸葛亮用人四论》,载《诸葛亮研究(巴蜀书社1985年10月出版 )证实,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63人。如果从地域分布看,荆州28人,益州29人,兖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其中这些人里面还包括魏国降将2人。
Adamspz 发表于 2023-9-28 10:45: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的专栏文章《
那些古人,那些国士之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内容如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虽过千年,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他们不止才华出众,在个人品格上也足以为后人楷模,言而有信,知恩图报,忠以为国,他们被称作“国士”。对于这些“国士”,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笔者有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给大家看看。由于篇幅所限,所以笔者将之写成一个系列文章,这是第二篇。

今天要说的这位“国士”是诸葛亮,诸葛亮被当作“智慧”的化身,得益于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如果我们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划分,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躬耕于南阳,和朋友喝酒论诗,笑谈天下形势,第二个阶段出山辅佐刘备,最终三分天下,第三个阶段接受刘备托孤南征北伐。

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问题:1、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帮助有多大?2、为什么诸葛亮要南征北伐?3、为什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能完成?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帮助有多大?

看一看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和之后的命运对比就知道了,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事业非常坎坷。早在中平元年(184年),23岁的刘备就已经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展露头脚。初平二年(191年),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兴平二年(195年),将要过世的徐州太守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此后刘备先后丢失徐州和小沛,妻子两次被掳去,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仍然没有建树,几里地,几个将领,几千个兵,就已经是刘备的全部家业。

再看看刘备一生之敌的曹操,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陈留老家“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初平四年(193年)到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原,随后与控制河北的袁绍大战于官渡,曹操用火烧掉袁绍军的粮食,打败袁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经成为最强的势力,长江以北,函谷关以东都归曹操所有。

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开始时间奋斗,但两个人的成就差远了,刘备完全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实事求是地说,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众多,所以起点比刘备要高是肯定的,但刘备也不是没有过机会,195年,刘备当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据有其一,这时候曹操也不过拥有兖州和青州两州之地,两个人并没有量级上面的差距。之后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从195年到207年,刘备从一州之主变成四处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则青云直上,逐渐发展壮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早期的刘备比不上曹操?

对于这点,刘备一生之敌曹操给出了答案,曹操评价刘备是这么说的,“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意思是刘备是足以成为我的对手的,可惜他得到出谋划策的人稍微有点晚,这个出谋划策的人指的是谁?诸葛亮。

纵观刘备的生涯,曹操的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在用人方面,刘备非常的知人善任,在刘备时代,蜀汉人才济济,和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在武力方面,刘备也是一员猛将,单比“匹夫之勇”,刘备可能还要强于曹操。刘备和曹操相比唯一差的其实就是谋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长谋略,而且还得到了一众谋臣辅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还有后来获得的奸诈的贾诩。当然,刘备也有自己的优点,在仁德方面刘备比曹操要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刘备身边能带兵打战的武将众多,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这都是虎将,加上本身刘备自己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将领,所以刘备前期并不缺乏将领,缺的是从全局谋划明确指出要打哪为什么要打的人,没有这样的人那就会瞎打胡打,赢了战术,输了战略,越打越失败。正是因为不善于谋划,刘备在前期多次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刘备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当刘备得到徐庶这样的谋士之后,非常珍惜,待若上宾。这事情被奸诈的曹操知道了,刘备得到顶级谋士了那还得了?于是曹操擒了徐庶的母亲,让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走之后,刘备非常地伤心(能不伤心吗,光明未来没有了),好在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又找到了诸葛亮。

当刘备找到诸葛亮,补上他唯一的短板之后又怎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劝降刘璋,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所以,有没有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别。

为什么诸葛亮要南征北伐?

在刘备过世后,诸葛亮开始了孤独而又执着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为“北伐”服务的,“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提到要安抚好南边的少数民族,后来孟获背叛,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获,但仍然“七擒七纵”,目的是要收孟获的心,以确保南边能永久安宁。效果也的确如诸葛亮所愿,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北伐的过程我们就不提了,北伐最终没有成功,离“隆中对”中的“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差得很远。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要北伐?

因为诸葛亮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这个观点是易中天先生提出来的,笔者非常赞同。当时蜀国和魏国人口数量差距太大,蜀国人口不足百万,魏国人口接近五百万,由于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奉行休养生息政策,魏国的人口恢复要比蜀国和吴国要更快。随着时间推进,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坐以待毙必死无疑,与其坐等,不如主动进取,或许还有一些成功几率,诸葛亮出蜀既是为了要完成“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又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为什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有实现?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有办法实现是因为条件无法满足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天下有变”满足吗?不满足,诸葛亮在世时曹魏政权还很安稳。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将关羽没有了,荆州没有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军即刘备也没有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关中已经被曹操经营多年,民心又怎会向着蜀汉?

可以说“隆中对”的条件除了“攻打秦川”这个方向外几乎没有一条满足,这又怎么成功?

“隆中对”的规划其实很好,分兵两路,一路直攻曹魏心腹之地许昌,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乘机攻占关中。(“隆中对”时曹操还没有占领关中,但显然诸葛亮已经预测到曹操不久就会攻占关中。)

而如果跳出“隆中对”,分析刘备最终没能复兴汉室,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刘备遇到诸葛亮太晚了。

“隆中对”其实是要模仿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的路线,灭秦后,项羽让刘邦入蜀,此后没多久刘邦势力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占关中,继而出关和项羽爭天下最终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时机,当时关中分为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分别占据一块,且分封未久,关中老百姓怨恨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项羽,所以刘邦和韩信才能很快占领关中。

到了刘备的时候呢?原本占领关中的马腾、马超势力已经被曹操消灭,刘备势力要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北方的政权,难度要比刘邦时候超出两个等级。

笔者认为,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的组合能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前占领一州之地,不论是刘表占据的荆州还是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的益州,都有可能匡扶天下,如果是那样,那么刘备就会是第二个刘秀。

这一切的一切早在刘备和诸葛亮遇见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想来不免悲叹。

“国士”当之无愧

诸葛亮一生始终维护汉朝正统,在曹操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隐居南阳,当带着区区几千人马的先主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扶持的时候,诸葛亮答应了,只是因为汉的大义和刘备的诚心。须知那个时候帮助刘备站稳脚跟,挽狂澜于既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诸葛亮做到了,最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这已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之后的披肝沥胆亲身实践,刘备或许至死还是一个寄人篱下的食客。得一贤士,成其功业,壮哉!虽然最终诸葛亮帮助刘备复兴汉室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对汉朝尽忠,对主公尽义,坚持理想,鞠躬尽瘁,至死方休,“国士”之名,当之无愧!

最后,安利一下我的专栏:“南山快评”,一个原创杂文专栏,关注国际局势和台海关系热点话题,偶尔涉及历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内容,欢迎关注。

知乎专栏:南山快评 - 知乎专栏
微信订阅号:“南山快评”,扫描二维码关注。

wuping69 发表于 2023-9-28 10:45: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侯很多的功绩,现在不知出于哪股后台势力的何种目的,都被拿出去分发给了本国六传七传八传、别国传、不见传、甚至AU原创志的同志们。众多文史帝已经反复厘清斧正,无需赘述,也不想班门弄斧。仅自我脑洞一个无法他人来分的贡献吧。
一切要从诸葛相父给刘禅留下了的一份遗产说起,那就是季汉的政治运作系统,一个“唯刘是祀”的血系天命的尊君系统。我一直任性地觉得,那应该是种君主立宪制和君权神授的矛盾混元版的雏形,然而一切已如那个时代的连弩和木牛流马,或者更早的浑天地动仪一般成为传说的遗迹。这个令司马炎感慨羡慕不已的辅政系统,后人称之为诸葛亮治蜀。
这个系统的运作没有因为丞相之薨而停止,没有因为费祎遇刺而停止,没有因为黄皓擅权而停止,没有因为诸葛瞻战死而停止,这在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这个系统最后的终止,取决于刘禅自己的决定。
关于投降,即使益州药丸党的魏分晋分谶学公知们起到了极大的舆论煽动作用,但这个系统的终止键一直按在季汉法定继承人的手里。如果刘禅选择曹髦或者朱由检路线,这个系统就可以一如既往运转下去。但凡一个伟大朝代的终结,都应该有自愿的殉葬者,同样,也会有自愿的求生者。这是自由意识,无法勉强,无可预测,无从主宰。
当然,系统的缺陷也在这里,高阶段的政治机器是不该由某个个体的自我情绪控制的,而是应该能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就像存在于先秦传说中南面帝王术的“道”。但在那个四百年后才出现三省六部制的时代,这个系统的超前性已经够了。
除了姜维,于战于降,没有一个人越过刘禅的君权性做出其他选择。即使姜维的其他选择,也是为了维护季汉这个系统而存在。在当时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近到家族血亲可戮,远到外患边防不顾。擢拔贬黜、终始贻孝大方,托孤遗诏、冀得前朝孔明的时代,这个系统已经足够了。
左将军入蜀的时候,益州本土的反抗还是较为激烈的,尤其是文化层和当地势族,这种不满一直持续到刘禅降魏(但是有趣的是这种不满是从断续有人叛变投魏的实际行动,到最后只剩下谶谣和声音)。但饱读韩申、学富纵横的孔明,相信的不是那种愦愦的团结,而是严明法制下缔造的稳定秩序。
在那些镇守益州足兵足食的日子里,在先帝创业未半的危急存亡之秋里,这个不知何时开启的系统,一直默默运行着,直到景耀六年。
诸葛亮对延续汉祚的贡献不止于生前,而是在逝后。鞠躬尽瘁,死犹未已。
zhang1694 发表于 2023-9-28 10:46: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抖机灵、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七擒孟获一劳永逸、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以上事迹纯属虚构。那么诸葛亮的真实事迹有哪些?他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罗贯中为什么如此偏爱诸葛亮?

三顾茅庐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诸葛均兄弟在卧龙岗隐居。虽然诸葛亮后来总忆苦思甜说自己年轻时躬耕于南阳,可从他整天不是走亲访友侃大山、就是看书睡大觉顺便搞搞发明创造的生活状态来看,他不可能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有钱有闲的技术宅小地主。

身高一米八五,仪表堂堂、风流俊雅、有很多阔亲戚又志存高远、才华爆表的高富帅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荆州最高军政长官刘表的连襟,名士黄承彦的垂青,把头发黄、皮肤黑但智商很高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诸葛家族与荆州五大家族刘、蔡、黄、蒯、庞、都成了亲戚。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小地主,却可以自由出入于荆州的顶层社会、地位超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诸葛亮的婚姻是一次政治联姻,但他主要靠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证据是他的弟弟诸葛均从出身上看和他完全一样,却没能讨到豪门大族出身的老婆。

小时候读三国读到三顾茅庐,不禁替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不来他可咋办?后来知道了诸葛亮的人际关系网才明白,只要诸葛亮愿意,就能让全荆州的大 V 在任何人面前给自己点赞。看起来刘备是主动来的,其实是诸葛亮做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聘请军师哪家强?荆州卧龙诸葛亮!凭借广泛的人际关系,刘备每次动身他都能得到消息,拿捏好分寸,事不过三,嗯。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刘备第三次来找诸葛亮时,诸葛亮是真睡还是装睡?

1.真睡,醒来轻松进入角色,突出高人风范,刘备也发现是真睡,不免更加佩服气魄不俗。

2.装睡,两人都知道装睡是为了试探,各自秀得飞起,一个仿佛高僧入定,一个定得不能再定。完了双方都觉得对方是个角色,不容小觑。

3.真睡醒了装睡,好家伙,刘备心中想到,是个有本事的人,这么不把我放在眼里,必须搞到手。诸葛亮则想到,好家伙,脸皮够厚,城府也深,是个有前途的人。

4.假睡成了真睡,刘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特么的居然真睡着了!真睡着了啊!!我演给谁看啊!忍住,忍住,一定是我心中还有杂念……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占住荆州吞并益州,等曹家内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则大业必成。虽然这个战略忽略了孙权的野心,把盟友假想成了无条件配合的乖宝宝,引发了后来的悲剧,但对刘备集团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策略了。颠沛流离十几年,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刘备从这个 26 岁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使出浑身解数邀请其实早就想跟他走的诸葛亮出山,对他亲密得连关羽张飞都吃醋了。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你俩都给我消停点。刘备舍得下血本,诸葛亮也是真够意思,刘表刚死,他就劝刘备趁乱占了荆州,全然不顾与他沾亲带故并且恩重如山的刘表的立场。反倒是刘备要坚持立牌坊,不肯趁人之危。此时的诸葛亮还太嫩,这么迫切地表忠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这是公而忘私,不顾小家顾大家,但刘备怎么想就不好说了,从刘备对他不如后来对庞统、法正那样信任来看,刘备多多少少是有些介怀的。

过江作说

曹操如马蜂般占领荆州,刘备又一次如蟑螂般逃跑,投奔如蝴蝶般闪躲的孙权。

诸葛亮赶紧渡江游说孙权,其实即使没有诸葛亮,鲁肃也会让孙权坚定抵抗曹操的决心,因为员工投降了还可以继续打工,老板投降了就没什么指望了。诸葛亮要做的是要确立孙刘两家平等的盟友关系,让刘备集团避免变成东吴的附庸。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

1.让曹操去死,揍丫的。

2.赶紧爬过去抱曹操大腿,屈膝投降。

孙权很生气,问刘备怎么不投降?诸葛亮就抬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有气节,虽然屡败屡战,但绝不投降。又指出曹操部下是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会水战啦,人数虽然多但是肯卖命的没多少啦,跑了这么远的路将士们都很疲惫啦,最后亮底牌,我们手上还有两万人哦哈哈哈哈没想到吧。由于孙权也只能拿出三万人,和刘备实力相当,双方顺利结盟。

谈妥了结盟的事儿,诸葛亮就回到了刘备处,之后火烧赤壁、曹操败退就没诸葛亮什么事儿了,击败曹操的功劳应该主要记在周瑜头上。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集团占领了荆襄九郡中的四郡,诸葛亮出任军师中郎将,负责调整税赋,充实军用物资,也就是一手挣钱,一手花钱。这份工作虽然是个肥差但特别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授人以柄,做起来容易,做好很难。好在诸葛亮和只会创业不会守业的刘备正相反,他很难打下一块地盘,给他一块地盘他却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上上下下都满意,要问有什么诀窍?

1.公平

2.公平

3.还是公平。

刘备在荆州发展,诸葛亮负责看家,刘备攻取蜀地,诸葛亮继续负责看家。后来刘备那边人手不够,诸葛亮去帮忙,荆州交给了关羽。在攻打蜀地的战役中,主要是庞统、法正出谋划策,诸葛亮的贡献则是使反间计招降了马超。

攻蜀前后,庞统战死,法正病亡,诸葛亮又一次成为了刘备唯一的军师,他还继续干他做行政搞后勤的老本行。他守备成都,在背后支持刘备取得了定军山大捷,夺取了汉中。很多人以为刘备和诸葛亮的组合是刘备给牌,诸葛亮尽情发挥,其实史实刚好相反,刘备奋战在一线,诸葛亮则是在二线做幕后英雄。

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以后,刘关张三人开始了自我膨胀。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结果被东吴从背后捅了一刀,荆州军覆灭,关羽败走麦城。紧接着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刘备称帝,诸葛亮无可置疑地被任命为蜀汉丞相,却无力阻止刘备、张飞为关羽复仇,叹曰:「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够说服主上」。

不听诸葛亮劝谏的结果是张飞被部下暗杀,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关张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悔青了肠子的刘备终于明白诸葛亮是对的,临终前授权他成为蜀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zyhzsz 发表于 2023-9-28 10:47: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内中干货,多半来自火凤贴吧激辩
三国军师中,自总结排名中
猛袭一脚与
文定今生Ⅱ的辩论,对于正史诸葛之辩,从来有之,不才试为总结一二。
1. 内政成就,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作为内政主导者,以法家治国,百姓平定,赏罚分明,此其一也。
2. 大局观、外交成就,作为出色的政治家,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其隆中对一直被作为国家主要路线坚持: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到汉中得手、樊城水淹七军、吕蒙荆州破盟、陆逊火烧连营、先主白帝托孤,大厦崩塌之时,还是诸葛亮派邓伯苗修复同盟,以纵横家的气度,扶正出轨的王国,可谓只手擎天。
回看《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赤壁之前联吴抗曹一段,鞭辟入里: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3. 战争成就:作为最高军事统领,阵斩王双、收复二郡、阳溪大捷、大破司马、伏杀张郃、渭水破敌,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使司马懿龟缩不敢迎战,以一州之力对抗九州刀兵,在西线常年拉扯曹魏主力名将,搅得西线鸡飞蛋打,《三国志·杨阜传》说曹魏: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4. 军事成就:作为军事家,诸葛亮长于正,短于奇,「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擅长练兵、军械,用连弩和超过两丈的长枪(《事物纪原》记载为诸葛亮发明),敢于在正面用步兵平原迎战曹魏骑兵,纵观三国有谁能做到?
司马懿刚说完「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就被诸葛亮打爆了,诸葛死后他去看军营布置,也不由得叹服:「真乃天下奇才也!」
著有兵法二十四篇,享配武庙十哲,是不可撼动的对诸葛亮军事的认可。
不要忘记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军力、战力、粮草、后勤,而指挥家个人的能力有限。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逐渐熟悉了战争,指挥官素养基本都不差,不像前期那样蠢材当将军、醉鬼守要地、董卓带西凉久战之兵如入无人之境、曹操每次把家底打得稀巴烂死里逃生竟然还能再起炉灶,到了三国后期,攻守之道都有章法,你抄我粮道我劫你援军你劫营我伏兵,奇谋能发挥的作用远不如前期人傻钱多速来的时候。诸葛亮基本上在打知其不能胜而图之的战争,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知。
5. 深受百姓敬爱,襄阳记: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6. 在他主持朝政时,百官能各居其位,施展才华。
只说魏延,受先主赏识守汉中,在诸葛亮手中达到人生光辉的顶点,前将军、征西大将军、赐假节、南郑侯。虽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招祸取咎,无不自己」,和杨仪都是「竖牧小人也」,在诸葛亮手下也能得到爱惜,受到重用,子午谷奇谋不采纳,未尝不是诸葛亮不愿以主将犯险。诸葛亮一死,季汉不可调和的矛盾日渐开裂,魏延杨仪挟私死斗,益州帮排外主降,可怜姜维死而汉祚亡。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7. 教育子女:看人物本性,看他们教育子女可知,因为在外或有伪装,但面对子女往往松懈。因此看曹丕跋扈可知曹操无视汉帝、实为汉贼,看诸葛诫子,则知其当真是死而后已。
诸葛子女或有才智不及,但一门中人,并无失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诸葛子女,可观诸葛其人。
总结:「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