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国外的影响如何?

[复制链接]
tjz001 发表于 2023-9-28 03:29: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的故事在日本很受推崇,不知三国和其它三大名著在其他地方有受众群么?中国四大名著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呢?和莎士比亚、雨果、契诃夫、海明威等创作的世界名著相较而言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007 发表于 2023-9-28 03:30:4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美国加州呆了几年,就只是说我住这里。先说一个坏消息,除了东亚和东南亚人外,几乎没人知道。再说一个好消息,托全战的福,估计未来会让一大批人知道并让其中一部分人感兴趣。
为什么一开始没多少老外知道?
一是因为翻译(不是人人都会中文)和语言问题,老外不习惯读中文拼音人名和地名,就像我们不习惯看书突然冒出一个没翻译的外文名那样。
二是因为不感兴趣,学校不会说,历史书不会说(老外的历史书不少都是西方中心论,可能会提及,但不会细说),加上现在本身美国娱乐产业就很发达了,看不看三国都无所谓。
三是缺乏渠道,除了看书以外基本没其他了解途径。YouTube上的那几个三国电视剧没英文,图书馆出借的央视三国录像带字幕常常错位,暗耻的一系列三国游戏不一定对老外口味都是问题。
在全战出来之前知道三国的多数是这三类人:历史爱好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不过我想随着时间推移知道并喜好三国的人会越来越多。
一发最何 发表于 2023-9-28 03:31: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和《伊利亚特》,《吉尔伽美什史诗》在中国的影响差不多。大多数人没听说过;少部分人知道一两个人物,甚至几段小剧情,但也就这样了。也有极少部分爱好者钻研很深。
liujun999999 发表于 2023-9-28 03:32:1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权力的游戏》不出意外地烂尾了,你们看了吗? 我最近刷社交软件,国内朋友圈内是骂声一片,甚至还有人在网上给权游编剧寄花圈了。



同样,国外友人们也是纷纷口诛笔伐,口臭细节如出一辙。但其中,也有许多老外认为,权游的编剧应该向《三国演义》学习。






在老外心中,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甚至更加优秀、宏伟,是真正的史诗。



权力的游戏应该向1994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学习



权游看完了,还不过瘾,你就得看这个三国演义



推特上清一色的都是“看完权游了,我要去复读三国演义了”

我一直以为,这只是老外无处发泄怒火,用三国演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对着权游制作组的肉体狂轰滥炸。后来我发现事情并非如此,老外对《三国演义》确实是真爱。
像最近出的《全面战争:三国》这款游戏,质量上乘,乃3A级大作,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但看这名字,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我认为这款游戏很有可能是外国人打着三国的旗号,面向中国人民钱包的圈钱之作。但我在调查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在这款游戏的预告片刚上线时,外国人就坐不住了,纷纷惊呼:欧买噶。时至今日,这条预告片单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就已经快有300万了。



底下留言点赞数最高的,是一位叫Garo的用户,他化用了三国名言,说 “自己钱包,合久必分”。留言下方有用户帮腔:“我X,你他妈说的太对了!”



闭嘴,拿好我的钱!
而且,老外们对这款游戏的热爱,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甚至一位不幸罹患上白血病美国黑人老哥的临终遗愿,都是希望能够在离世前好好玩上一把《三国:全面战争》




我兄弟死之前就想玩到一次《全面战争:三国》,谁能帮帮我?”这位病友最终得到了热心网友与游戏开发人员的帮助,真的实现了临终愿望

看来,老外们对这游戏的热爱,超乎了我的想象。他们为了更快的完成统一霸业,开始挑灯夜战,恶补三国剧情,自发去油管上学习三国历史,准备弯道超车。比如YouTube上的极简三国史视频,刚出一个月播放量已经458万了。


但一个极简版的三国历史视频,怎么能满足老外们如同发情公狗般的求学之心呢?他们在Reddit上疯狂发问,企图贪婪地学习到有关三国的一切。相反,懂三国的人便可以在社交网络大秀知识,赢得众人点赞。


“如果孙权赢了,曹魏就凉了” Reddit用户Rudy机智地分析道

这些老外们对三国风的狂热,其实由来已久。这帮欧美的三国迷们,早在2003年,就建了个名叫Kong Ming的BBS交流学习心得。


而《三国》原著,也必须好好研读。如果译作无法体现《三国》的精髓,那么你就得在亚马逊上收集多个版本,有比较,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一名外国的三国铁粉向大家展示自己5个版本的三国译作

知识学到了,就得和大家讨论三国剧情。不少血气方刚的外国小伙,都幻想着自己就是常山赵子龙,能在长坂坡进出个几回。


要是美队有了赵子龙,可能复联就拍不到第四部了

老外们对三国的狂热,不止局限于文学解读。在他们看来,三国,不仅是高中老师、大学校长推荐的暑期读物,更是一个遥远的信号、一个东方的图腾。在不同的信徒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国英雄。




在很多美国人心中,关云长是个非常值得崇拜的英雄。关二爷手持着青龙偃月刀,充满了力量感与正义感。毫无疑问,这样一位绿袍战神,能保护他们的社区与庄园。


关羽斩杀美国队长:美国队长时空穿越,误回蜀汉,奈何实力不济,被关云长温酒斩于马下

有的虔诚者,从亚马逊买来雕工关羽玉佩戴在身上,以求好运。



除此之外,有的老外还会买上一尊关羽供在家里当手办。他们不像古老的东方民族那样供奉关羽来祈纳财运,反而将关羽视为力量的象征、家庭的装饰品。


“关羽符合描述,非常搭我家里的梳妆台。”
“战神”

还有的老外,圣诞节都不在花园堆雪人插萝卜了,直接堆了一尊关羽雕像,在这户人家眼里,平安夜在家中放尊红色关羽,就是保平安。



蜀汉绿袍改穿圣诞老人袍,也算是中为洋用

外国人在圣诞节供奉关羽,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关二爷武功高强。在《诸神之战》的格斗游戏中,关羽就凭借着长距离的偃月刀,对着圣诞老人浮空六连,砍得圣诞老人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除了朝拜供奉外,老外也开始学习关二爷的传世刀法。
德州老冈放下了格洛克,拿起了复刻青龙偃月刀开始苦练刀法,护卫庄园,完美诠释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Crew看见都说好,纷纷卖掉格洛克,买起了关刀



我敬关羽的为人,更爱他的关刀

就连有的职场白领也放下手头工作,利用假期耍起大刀,减脂增肌,训练防狼格斗术。


试想一下,你背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在纽约皇后区漫步,再狠的黑哥估计都要虎躯一震,更别说拿着大关刀在空中挥舞,那估计整个ghetto都是你的了。


但是,有的关羽粉们,甚至还在公园里摆擂台,与其他武林好手一较高下。




可不知为何,西洋关羽和典韦正值酣战,却突然摔抱撕咬起来

对于这些喜欢关羽的老外来说,关二爷简直就是这些人的生命之光,是指引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灯塔。


甚至,在Youtube上,还有老外教老外如何放置关羽雕像的风水学视频的。

为了追随这束光芒,有的老外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只为在关公庙门口上柱香。



不过,据他朋友说,他走错地方了,这个老外可能被旅游团坑了,去的是泰国。真正的关羽庙,离他还有两个国家的距离



真正的关羽信徒,已经到达洛阳关帝庙,在青烟之中得到了关羽的告示,并在山脚下的小贩摊上,买了两本关二爷刀法秘籍

他们不止敬佩关羽的为人,甚至会对关羽职场生涯的跌宕起伏而感同身受。
一位名叫 Brian Lanning 的读者在看到关公走麦城之后,十分悲伤抑郁,无法消解之余,写下了名为《英雄之死》西方三国文学之雄文。
当他读到关羽走麦城的时候,他开始觉得二爷会凭借勇武绝地反击;但罗贯中却决绝地宣告了关羽的死亡,接着他是这样说的。


有兴趣可以看原文链接:http://kongming.net/novel/writings/blanning/death_of_greatness.php

“我把书扔到床底下,冲到屋外的夜雨里,一边抽烟一边望天,天空星光点点,但却驱逐不了我内心的黑暗;我想找这个叫罗贯中的人谈谈,谈谈他为什么要把伟大的武圣写死。


长眠于中华大陆的罗贯中永远不会想到,在一个讲着陌生语言的神秘国度,有人还如此地惦记着他、寻觅着他、埋怨着他

“我无法思考。伟大的英雄已经被一群挫逼打败了、杀害了、甚至还被砍下了头。”
但是,并非所有人对关羽都如此狂热,在这个叫KongMing的三国论坛上,曾发起过一个投票,讨论关羽的实力究竟如何。


你觉得关羽怎么样,52%的人不喜欢关羽,觉得他的实力被过誉了

这些投反对票的人都是谁呢?我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热爱三国的企业高管和职场精英,对他们来说,关羽这票武将,无论看着多么牛逼,都是有勇无谋的象征。
他们更加信仰曹操的运筹帷幄,曹操不仅是他们的爱豆,更是他们的企业导师兼MBA讲师。


在他们心中,曹操就是权游里的泰温·兰尼斯特,为了一统天下而不择手段

曹操在三国演义所展现的权谋与智识,成了企业管理者们不可多得的商业智慧,他们将其整理翻译,制成了商业课程。



在讲师的眼中,曹操对待手下不仅一视同仁,而且建立了有效的KPI机制,赏罚分明。另外,曹操的企业——魏国,企业规划制定合理,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案例。
只要是跟曹操有关的管理学文章,老外Leader都叫好,感觉看见一篇文胜干十年老板。





领导力课程(第一课):曹操

甚至,曹操的经典语言,还被做成了表情包,在老外的公司群、家长群内传播。


不要生气,生气会变蠢——曹操

除了曹操之外,在三国管理课中,我还发现,张飞一度成为领袖们的反面教材。


在课程中,张飞喝断当阳桥,就是最为典型的反面案例。就仿佛老板在开会时候,对着员工大发雷霆,表面上员工唯唯诺诺,实际上生产效率并不高。
而关羽单刀赴会,就是一次成功的管理术展示,挥舞大刀,是向员工们明示奖惩,顺则生、逆则扣工资。
而关羽拉着鲁肃称兄道弟,就是与核心技术人员建立关系纽带,一方面树立企业威信,另一方面控制住核心人物,就能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乘上致富的帆舟。
这其实跟2000年的我们很像,那时候中国经济野蛮生长的同时,急于追求致富通途的老板们,也纷纷把目光指向了古代名著,寻觅管理的门道。



所以说,从这个共同点看来,老外喜欢三国,并没什么难理解的,大家都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喜好,都希望从名著中汲取一些实践的养分。
历史视角下,好的作品在那都能找到受众,在哪都能找到愿意买单的人。
总而言之, 既然老外们对三国如此痴迷,我建议易中天也去美国开双语版百家讲坛,搞知识付费,让老外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中美合拍、国际巨著。

看点别的,来微信关注我们:X博士(ID:doctorx666)
txsj 发表于 2023-9-28 03:32: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人何时知道了三国?
对上面这个问题,这个答案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本身。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在大帝孙权时代,就有罗马商人来到了吴国。而在差不多稍晚一些的时期,也可能有中国人抵达西方。在晋代葛洪的《太清金液神丹经》中曾提到,有中国商人的船只在东南亚遭遇了风暴,并于60天后在罗马帝国境内(有可能是古罗马治下的埃及)登岸。

为搜罗炼丹秘方,葛洪曾南下交州地区,一些人猜测他甚至可能到过扶南,即今天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境内。《太清金液神丹经》便有可能是他在此期间所作,其中他自称与一位去过大秦(罗马帝国)的中国商人进行了交谈,并了解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
当然,这些交流的意义,充其量只是为历史增加了一些趣闻异录,并没有从文化的角度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另外,当年,东西方在商业上的直接交流也极其有限。成书于罗马时代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则记载道:只有稀少的海员胆敢航行进入中国海(所指至今不明)。
随后近1000年中,东西方就处在了阻绝的状态。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先后经历了“五胡乱华”等大混乱时期,隋唐时代只持续了十分短暂的对外交流,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便再次陷入了衰落混乱状态。而在另一边,欧洲也陷在所谓的“黑暗时代”不可自拔;在中东和中亚,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一系列战争也先后爆发,这导致丝绸之路总是处在不十分通畅的状态。

蒙古的西征,在客观上打通了联系东西方的陆上通道
这种局面,直到蒙古西征之后才被打破。尽管蒙古人在沿途大肆杀戮,但它却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个副产品:让丝绸之路所在的主要地区,第一次处在了一种政治力量的统治之下——这也意外地方便了东西方接触。
在这个时期,诸如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都对中国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不过,由于他们造访中国的时间非常短,也很难详细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他们对中国的描述,其实大多集中在风土人情上,其中即使出现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作用也往往是充当陪衬。对中国的了解,仍然仅限于表象层面。具体到三国时代,其中甚至竟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外国人何时开始撰写三国历史?
不过,在随后400多年里,情况也在逐渐变化。此时的欧洲已慢慢进入了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随着一批批商船被派往远东,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其中,传教士更是在这个时期扮演了特殊角色。和商人、使节和旅行家不同,这些人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也拥有更为良好的文化根底,同时,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更方便地在当地传教。因此,他们开始主动接触中国历史,以便真正做到同当地社会接轨。
期间,一部分传教士撰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应运而生。这些书籍主要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欧洲上层对东方的兴趣。其中最早的著作,可能是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的《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是西班牙奥古斯丁会的一名修士,在1580年后奉命前往远东。虽然他完全说不了中文,甚至从未踏足过中国本土,不过,在吕宋(菲律宾)停留期间,他却广泛接触了当地的华人华裔和中国商人,并粗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
自然,他的《中华大帝国史》,也成了提到三国时代的、最早的西方著作,其中相关的记录如下:
“这个献帝(Yanthey),据史书所说,是个懦弱的人,因此遭到了国内人民的憎恨。他的一个侄子,名叫刘备(Laupy)起来反抗他;刘备得到了两个同伴的协助,他们都是朝廷的贵人。这两兄弟都十分英勇,其中一个名叫关羽(Quathy),另一个名叫张飞(Tzunthey),他们设法将刘备立为国王。
刘备的叔叔国王知道这件事,但因为软弱无能,他既不能也不敢挽救局面,这造成了百姓的骚乱、并导致了广泛的谣言。同时,有四个霸主同时举兵,他们是孙权(Cincoan)、曹操(Sosoc)、袁绍(Guansian)和袁术(Guanser)。刘备以援助其叔为名和这些人打仗。但不久之后,随着战争持续,刘备和孙权缔和,和他的一个女儿成亲,并在其丈人的帮助下,对另外三位霸主发发动了攻击。
这时候,这个大国被分成了三部分,并开始了你即将知道的专制统治: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在刘备之叔死后落入了刘备手中,另一部分归曹操,还有一部分归刘备的丈人孙权。国家暂时分裂到刘备之子后主(Cuthey)继位后,当时出现了一个叫晋武帝(Chimbutey)的霸主反对他,并把他杀死,最后以武力统一了整个国家……”

《中华大帝国史》也出了中文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买到,里面对当年的中国有许多有趣的描述
上述两个段落有许多值得注意之处,其中之一,当然是海量的基本错误:门多萨不但混淆了群雄们的关系,居然还将一些事件前因后果都颠倒了。考虑到该书的内容来自道听途说,期间还经过了翻译的扭曲,因此,出现问题也不足为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却在其中占据了醒目的地位,其篇幅甚至超过了中国最强盛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事实上,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对汉唐时代的描述,也只局限于几位皇帝的名号和在位时间,只有对三国时期,作者才提供了大致的历史脉络。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三国演义》已在中国广为流传,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本小说及其衍生的戏剧,实际也充当了他们平生接触的少数历史作品。毫不奇怪,在门多萨与中国人交流时,后者乐于叙述的,当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内容。

《中华大帝国史》充当了一个开端,此后,断断续续有介绍中国的著作问世。尽管这些其中要么对三国只有只言片语,要么仅提供了一个潦草的脉络,但它们在内容上至少更为可信。后来,传教士中出现了一些真正的中国通,他们也把严肃的中国史展现给了西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非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的《中国通史(Histoire de la Chine, ou Annales de cet Empere)》莫属。
《中国通史》:第一部准确描述三国的作品
冯秉正在1703年抵达澳门,直到1748年去世前都在中国传教。在这段时间,他不仅掌握了华文和满文,还接触了大量的历史作品。和之前靠道听途说编纂的中国史不同,《中国通史》主要参考的是朱熹编纂的《通鉴纲目》,在增删考订之后,这部《通史》总共有13卷,对每个朝代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而在其中,与汉末、三国历史相关的是第3和第4卷,以页数论,大概有160页——大部分我们知道的三国人物和事件,都能在其中找到。

正是因为它的详尽和可靠,《中国通史》在西方流传甚广。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是通过它对中国产生了具体认识。不过,虽然其中三国有约160页的记录,但和整部著作13卷、超过6000页的篇幅相比,它显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具体而言,作者只是把三国时代,当成了一个连接东汉和西晋的过渡期而已。

《中国通史》三国部分的开篇,这个时代被纳入了“六朝”中,其中开篇可以看到“昭烈帝”“刘备”等字眼
平心而论,这种安排并无不妥,毕竟三国的历史只有不到100年,较汉唐等强大的统一王朝,在地位上更是远远不及。这也表明了西方作者和中国人对三国完全不同的态度:在这方面,国外的作者一般是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而国内,人们往往是在接触过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作品之后,才怀着兴趣去阅读《三国志》等正史。
另外,还有一些原因限制了外人的了解,设身处地想一下,其原因也许不难理解:任何对历史的研究,都存在功利的心态——具体而言,某个时期之所以被大量学者关注,要么是因为它们对现实有指导意义,要么是因为自身很有趣,能激起他们的研究热忱——正是因此,当年,西方对中国历史的关注点,要么是明清等与现实存在广泛联系的朝代;要么是知识分子们感兴趣的地方,比如宗教、风俗和哲学等——至于三国时代,由于与上述特点鲜有交集,因此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
近代:要么将三国忽略,要么切入点异常清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后,除了部分语言和地理障碍之外,西方了解中国历史——当然还有三国史——的障碍已经荡然无存。然而,在对中国的研究中,三国一直处在边缘的地位。具体而言,虽说此时许多汉学家和历史作者,都清楚它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但他们极少为此撰写专著,对三国研究的透彻程度完全不如汉、唐、明、清,甚至是上古时代,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他们只会把握住历史的整体脉络,并加入许多主观的视角和观点。

勒内·格鲁塞,历史系的同学对这位作者应当不会陌生
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例子来自勒内·格鲁塞的《中国简史》一书。说到勒内·格鲁塞,但凡历史专业的学生都会耳熟能详,因为作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最著名的亚洲研究者,他的《草原帝国》总会出现在基础必读书单里。
这里,我们截取了《中国简史》中对刘备的描述:
“与此同时,第三位觊觎者刘备出现了,他是个出身高贵的人,是汉朝的一位亲王之后,但他来自这个家族中一个年幼的分支……眼见得堂侄——洛阳城里那位无能的皇帝——如此堕落,竟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刘备感觉自己皇室的血液在血管里奔涌,他找到了三位举世无双的同伴来帮助自己。
第一位是关羽,他在民间宗教中被奉为战神。第二位是张飞,他是个出身卑微的人(他是个屠夫),以无所畏惧的精神闻名当世,他和关羽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主公。最后一位是诸葛亮,他既是一位勇士也是一位外交家,他放弃了自己的田地,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觊觎者刘备的事业中,成了后者的首席顾问。事实上,正是听从了诸葛亮的忠告,刘备才选择了四川,在那里,他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虽然此人著述颇丰,但对三国时代,他只对《牟子理惑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毫不奇怪,这段描述和我们所知的三国史存在不少差异,其中有许多西方式的思维。另外,如前所述,另外一些学者,将目光放在了中国的思想史(如宗教和哲学)上,这也使得他们对三国的关注点显得异常清奇。其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由于有从敦煌藏经洞取走的数千卷文书,他手头的“干货”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国的学术大师,不过,他的聚焦点却没有放在三国时代,对于这个时期,他只对一本书——《牟子理惑论》产生了兴趣。

位于今天广西梧州市的牟子像,这位在三国正史中默默无闻的人物,在国外却得到了一些汉学家的关注
牟子名叫牟融,这位几乎未在任何三国游戏中登场的人物,思想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著一笔。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交趾,即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这里也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面对战乱,他很快大彻大悟,并利用佛教思想写成了《牟子理惑论》。一般认为,它也是中国本土诞生的、最早的佛教理论书籍。

成书于汉末三国时代的《牟子理惑论》,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本土佛教理论书籍
《牟子理惑论》虽然未见于三国正史,但由于充当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关键一环,它意外地成了伯希和关注的对象。在专著中,伯希和向读者介绍了牟子活动的时代——换句话说,他实际是以《牟子理惑论》为切口,在国外对三国时期做了一定的科普。另外,同期还有一些汉学家将目光对准了类似的人物,比如蜀汉后期的谯周,以及活跃在北方的仲长统,虽然这些人物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只是配角,但思想却影响相对深远——总而言之,到这个阶段,一些海外研究者已经开始对三国进行深挖,但其范围和角度和我们希望的实际大有区别。
另外,在这个时期,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是《三国演义》出现了英文版。按照记录,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是一名叫约翰·斯蒂尔(John G. Steele)的传教士,他只翻译了一些片段,其目的则非常单纯,这就是在教会学校中,用它来充当学生练习英语的教材。而在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接触频繁,一些更完整的章节也逐渐问世,其中,在1925年,一名叫查尔斯·布雷维特-泰勒(Charles Henry Brewitt-Taylor,他的中文名字是“邓罗”)的英国人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全文翻译,并将其交给了位于上海租界的“别发印书馆”出版。

布雷维特-泰勒,他最早把《三国演义》译成英文
作为中国海关的长期雇员,布雷维特-泰勒有很深的中文造诣,之前曾把许多唐诗翻译成了英文,但他的《三国演义》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一方面,这固然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导致中文作品常常被外国人忽视;另一方面,虽然整个译本中规中矩,但布雷维特-泰勒却忘记了一件事:增加必要的解说和地图。结果,读者一见到其中的地名和人名,就感觉不知所云。这部英文版《三国演义》的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漂洋过海,保存在了各国的大型图书馆。

这种冷清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一般来说,在当年,虽然总有外国人知道“关羽”是亚洲人崇拜的神明,也可能知道“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但他们的了解也基本仅限于此而已。甚至在一些有影响力的著作中,都很难把这个时期说清,比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一个版本中,更是错误地写道:在阿提拉入侵罗马的同时,匈奴人也消灭了极度依赖雇佣军的汉帝国。至于要让普通外国人真正了解三国,还是要等到日本人开发的各种电子游戏问世。
真正的推手:三国游戏
和三国文化在欧美遇冷不同,日本人始终对这一题材保持着极大的关注。在《三国演义》风靡中国的时候,它也传到了日本,并很快成了深受喜爱的作品。在日本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武士将阅读《三国》当做一种消遣,还有一些甚至把它当做了军事战略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战中,德川家康便效法诸葛亮的空城计,骗过了武田信玄。这种热潮经过江户幕府、明治维新,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后,此时的《三国演义》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也正是因此,它也成了许多作者和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江户时期,日本人画家绘制的三国题材浮世绘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日本画家和工匠便制作了大量《三国》题材的花牌和浮世绘,这些作品的诞生也间接表明,日本社会对三国题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另外,对于新兴的电子游戏产业,在1980年代中叶的日本,它也刚好迎来了一个拐点。之前,“雅达利危机”的泡沫破碎,各个开发商都在思考:在前一个浮躁的大时代结束后,他们该怎么从废土中突围。
在处在十字路口的厂商中,就包括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光荣,之前,该工作室完全是依靠成人游戏起家,但攒够第一桶金之后,他们很快就开始思考如何树立品牌的问题。

不管你管它叫光荣还是暗荣,它在传播三国文化上,都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最终,光荣的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决定,转向偏硬核、严肃向的题材。这一思路催生了《三国志》系列——因为当时,他们不仅看到了日本市场对三国题材产品的追捧,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的游戏市场上,还没有一款真正的、制作精良的战略类游戏。如果能在此时率先有所动作,那么,光荣很有可能在未来长期独占这个市场。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们向该项目倾注了极大的人力和精力。
事实上,甚至以今天的观点看,《三国志1》的制作都十分考究。其中基本涵盖了三国时代内政外交的具备各种元素,各个城池的相对位置也没有大的差错。另外,更加难得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物都有专门的肖像,为绘制这些肖像,制作人大量参考了中国明清的三国人物白描绣像、民国时期香烟烟标,还有当年中国出版的各种三国连环画——其形象和神态都很符合当时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三国志1》英文版的开场界面
由于精良的制作,《三国志》在1985年12月13日上市后,立刻在日本引发了热潮。后来,利用这个IP,光荣连续出品了10多部正传和衍生品,直到今天都是该厂的顶梁柱。当然,光荣也并没有满足于本土,毕竟,当时北美才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其背后也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然而,将《三国志》推向海外时,整个过程却一波三折,公司内部一些人士认为:此举可能得不偿失。正如我们所知,《三国》题材在海外实际相当冷门,另一方面,游戏对翻译的要求也相当之高——以1980年代的标准,其文本量可谓相当巨大,而且只有同时了解中文和日语的译者才能胜任。正是因此,其英文化的过程相当漫长,甚至接近了游戏的开发时间:直到1988年6月,《三国志》的英文版才正式登陆北美。

当时,接手这项工作的美国人比尔·斯瓦茨(Bill Swartz)。针对许多问题,他和厂方爆发了多次争论。因为斯瓦茨只是粗通中文和日语,这导致许多翻译未能达到厂方要求的标准,期间,他还试图让一些概念“本土化”——但这更招致了致力于让作品保持原汁原味的、光荣方面的抗议。最终,因为翻译成本实在太高,再加上对游戏销量期望有限,为保证最大利润,光荣最终把在《三国志》在海外的售价定在了69.95美元,远远高于当时游戏的平均售价。

《三国志》当年在美国的售价是69.99美元,价位无疑偏高,它也间接反映了厂商的有限期待和其英化背后的高昂成本
不过,即使翻译工作旷日持久,但是《三国志1》的英文版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比如说,它把“赤壁之战(The Battle of Red Cliffs)”翻译成了“红墙之战(The Battle of Red Wall)”。再比如曹操的谋士荀彧,其中则翻译成了“苟彧(Gou Yu)”……如此等等。另外一个问题,是其中缺乏对故事背景的介绍,由于磁盘容量等条件限制,在《三国志1》诞生的年代,诸如过场动画等叙事环节实际非常稀少——结果,大部分欧美玩家在接触到本作时,内心都是一团雾水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三国志》优秀的机制,本作在欧美虽然销量平平,但舆论的评价却非常正面。比如最有影响力的游戏杂志《电脑游戏世界(Computer Gaming Word)》,就对其进行了长篇报导,并将其称为“高度推荐的作品”。这也标志着一个开始,至少《三国》题材的作品终于在西方扎下了根基。
当然,正如我们所知,这个题材要想真正收获一个固定的粉丝群体,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在随后几年,光荣让《三国志》系列始终坚持着原汁原味,并逐渐利用过场动画等手段为玩家灌输背景知识,但玩家群体的壮大始终比较缓慢。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后几代《三国志》中,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变得更加生动和细致了
这引起了另一些开发商的思考,他们认为这种投入有些得不偿失——对那些需要展现鲜明人物个性的作品尤其如此。比如说吕布和赵云,大部分外国人对他们全然陌生,更不知道前者象征着“反复无常、勇冠三军”,后者象征着“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换言之,有的设定直接移植到国外,反而会让用户不明就里。
在欧美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奇葩的案例
正是因此,对三国题材的游戏,是否将设定全盘嫁接到欧美版上,各个开发商都非常小心。这种心态甚至一直持续至今,其中一个例子是《王者荣耀》,在欧美版中,小乔居然变成了精灵Krixi。腾讯显然意识到,给她发一张假身份证、直接“偷渡欧洲”更为便利。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早期的三国游戏中,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卡普空的《吞食天地》系列。

第一代的街机《吞食天地》中,情况还算正常
对于成长于1990年代的老玩家,这款作品想必不会陌生。其模式和当年许多横版动作过关类作品类似,讲述的故事也算稀松平常:即刘备带领猛将并肩作战、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在初代的移植上,卡普空采用的是原汁原味的翻译,但成效似乎不甚理想,总的来说,和其在日本的火爆程度基本是不成正比。也正是因此,在《吞食天地2:赤壁之战》的英文化过程中,他们做了显著调整,并设计了一个纯架空的剧情:
在古代,有一个传说中的国家“上洛(Shang-Lo)”,它遭到了黑暗领主“Akkila-Orkhan(阿提拉大汗,原型是曹操)”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正义之士“关帝(Kuan-Ti,原型是刘备)带领五名部下奋起反抗,只是,这些部下不是我们熟悉的蜀汉猛将,而是统统被冠上了蒙古人的姓名。

在街机《吞食天地2:赤壁之战》中,三国猛将变成了蒙古勇士……
其原型、英译和具体出处如下:
关羽:Portor,拔都
张飞:Kassar,合撒儿,成吉思汗之弟
赵云:Subutai,速不台,蒙古西征猛将
黄忠:Kadan,合丹,窝阔台之子
魏延:Abaha,阿八哈, 伊儿汗国大汗
张辽:Kublai-Dakan,忽必烈
淳于导:Baidu,拜都,伊儿汗国的第六任君主
吕布:Temujin-Khan,铁木真汗,就是成吉思汗
许褚:Taranis,塔拉尼斯,塞尔特人神话中的雷神……

最终boss吕布变成了“铁木真汗(成吉思汗)”
于是,原本寻常的三国故事,最终变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大混战。虽然在这方面,卡普空用心良苦,但这种设定的反响却非常惨淡:西方的玩家大多感到不知所云,甚至直接怒骂它简直是在胡闹。正是因此,这种做法只尝试了一次,在后续的三国题材作品中,开发者基本还是采用了原汁原味的翻译,这种做法一直持续至今,包括三国题材的另一部重量级作品——《真三国无双》系列都不例外。

虽然这些电子游戏的批量上市,是否真正帮助严肃向的三国学术研究作品拓宽了市场,我们完全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日本的三国类游戏登陆欧美时,一些重要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也逐渐在海外问世。这其中就包括了几种《三国演义》的翻译本,其精良程度要远远胜于1920年代的初版。另外,在1980年代,外国还翻译了最有名的、记录三国时代的正史——《三国志》。换句话说,此时,如果你是一位购买了三国系列游戏的玩家,突然对背后的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么,你将不再会像过去一样抓瞎:在一些较大的公立图书馆里,你可以找到翻译良好的、有地图插画和背景介绍的《三国演义》,以及英文版的《三国志》等,另外,你还可能找到一些具有深度研究性质的作品。

19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以及中外沟通日益频繁,海外研究者获得第一手的三国研究资料已经不是什么重大难题。也正是在此时,一批真正意义上透彻了解三国的学者也已经出现。这里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这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历史学者。从1980年代,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东汉、三国和西晋时代的历史。

张磊夫,今年80多岁的他依然笔耕不辍,并对三国历史进行着细致的钻研
他的兴趣很快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读大学第一年,我看到了布雷威特-泰勒《三国演义》译本,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可以找到和西方亚瑟王传说共通的许多元素,不仅如此,这些元素还拥有现实基础。正是因此,我一直试图找出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小说背后的历史真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张磊夫并没有直接关注《三国演义》的主人公刘备,而更多是采用了历史学者的思路。张磊夫后来回忆说:“汉帝国为什么毁灭了?它的结构是什么,致命弱点又是什么? 这导致了许多对地理、边疆战事、行政和税收的研究,还有太学生的抗争,以及关于太监和后宫的问题。”

张磊夫的代表作:《霸王:曹操传,155-220》
从1980年代至今,张磊夫撰写了至少5部关于汉末和三国时代的长篇专著,其中除了汉末的动荡局势之外,还有对东吴势力崛起的研究,以及为曹操撰写的一部长达500多页的传记。虽然难免细节上的瑕疵,不过,其中的记录可谓相当详尽,另外,作者还没有受到《演义》的影响,而是用行政、经济、政治等现代的分析手法审视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这些专著如果翻译成中文,其内容并不比市面上看到的三国类图书逊色,更比某些打着“正史”旗号进行戏说的作品要更胜一筹。然而,需要指出,在三国历史的传播上,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们做出的——自《三国志》系列游戏在欧美风靡以来,普通的玩家和历史爱好者也在有意无意间,充当了三国文化的传播者和旗手。

在国外,也有许多津津乐道为中国电视剧制作字幕的字幕组,其中就有高希希的《三国》。
他们发挥的作用领域小到一个头像或一段签名,大到《三国演义》电视剧和相关动漫的全集字幕——这些都或多或少帮助三国题材在国外产生着影响。另外,大约在2000年前后,国外就出现了介绍《三国志》等游戏系列的专题站,其中附带了大量历史资料,其中一些固然是外国人利用二手资料撰写的,但另一些则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三国爱好者和留学生的帮助,它们也纠正了长期以来的许多误区。

而在维基百科中的“关羽”页面,其内容还是相对非常详尽的。
建立于2006年的Kongming’s Archive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中集合了演义、游戏和历史,几乎所有三国时代的武将和文臣都有详细的资料;另一个是维基百科,具体到三国时代,在详尽程度上,某些人物的介绍几乎可以和国内的资料比肩。

在《三国:全战》的话题上,这些叙述似乎可以得出一个论断,如果开发者愿意对历史和演义进行深究,在现有客观条件的支持下,他们其实不难创造出一个接近原汁原味的世界。另外,在信息全球化和讲求跨国合作的今天,对实力雄厚的大厂来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其实已很难算是一个重大的认知障碍。另外,具体到《全面战争》上,其实该系列还有一个传统的做法,这就是从mod中汲取灵感:这一次的《三国》,似乎也是受到《全战》三国类mod启发的产物,虽然具体决策不得而知,但如果推断属实,开发者必然会联系mod的制作者,而这些制作者,很多都是对此相当了解的国人。

说到跨国合作,还必须提另一个例子——《刺客信条:起源》。在这部作品的任务设计、剧情和美术环节,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被交给了四川成都的育碧工作室。平心而论,其实国人对托勒密时代埃及的了解程度,大概也和外国人对三国的了解一样,只是在脑海中有几个零星的片段。但在接手整个工作之前,育碧采用了一种办法:即聘请历史学家充当顾问,并在开发启动前对员工进行了数周的历史培训,从而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这些历史学家们还将负责对其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把关,以避免出现重大的差错。

《AC:起源》的成功也许可以证明:对大厂作品来说,文化障碍也许不会构成重大问题
虽然《起源》构建的世界,并非100%地忠于历史,但对大部分用户来说,里面并没有多少违和感。如果在开发《三国:全战》时,Creative Assembly也效仿了这种模式,我想,除了少数刻意追求细节的用户会略有微词之外,至少,它在整体风格上,会是一部符合公众对三国认知的作品。

当获悉《起源》中有大量国人参与时,我也感到不可思议。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很多熟悉历史的玩家会挑剔其中的细节,但事实上,真正的职业历史学者对此其实并不在意。这里引用一段埃及学家何塞·加兰(Jose Galan)的观点:
“在电子游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瑕疵和差错,但我想,为了让埃及历史出现在媒体上,这是一种可以承受的代价。当然,公众显然知道这是虚构的。他们也想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此,你必须上网或阅读更专业的书籍。另一方面,我们更明白,我们对古代的印象可能与电子游戏所描绘的一样错误。我们并部100%确定发生了什么事。科学家和学术界人士应该更加谦虚,并对任何事情保持一种谨慎的欢迎。即使是最愚蠢的电影,或是最天马行空的构思都不应该例外。”
相信,这种观点,对我们迎接《三国:全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也许内容会出现瑕疵甚至错误,但我们应该看到《三国:全战》对三国文化的扩散,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蛋蛋小林 发表于 2023-9-28 03:33:4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加坡待了这么一段时间,身边华人同学几乎都听说过“三国”,不过也就是听说了,可能知道刘备和曹操还有几个人物,除此之外一概不知。只知道一位家里在国内有亲戚的同学看过新三国电视剧,不过他说有的还是不太懂。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说少之又少,只知道中国有孔子和老子,有雾霾和贪污,有毛主席,有奇瑞qq。
中年人应该多少会了解一些。不过按照新加坡青少年华文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后很难说读过四大名著的人会增加。事实是绝大多数本地学生除了华文课本之外再没有读过任何华文书籍。
据传三国演义在韩国和泰国很受欢迎,韩国绝大多数男性都读过三国,还有漫画版。我一位泰国同学也读过三国,不过对其了解有多深就不得而知。
至于欧美就不要想了。中国的著作可以达到世界名著级别的只有《孙子兵法》《论语》和《易经》(个人认为)。四大名著在国外都有译本,但是外国人普遍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所以这些书对他们没有多大吸引力。也只有喜欢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可能看过吧。
个人看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