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攻锦州的庞大炮群是从哪来的,关东军应该也没这个规模?

[复制链接]
fiveok 发表于 2023-9-27 18:30: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总攻锦州的庞大炮群是从哪来的,关东军应该也没这个规模?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可人 发表于 2023-9-27 18:30: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下有知友说苏联交给了我军3700门火炮,其中在辽沈战役时可用者为3000门,还说东野的炮弹都是经由朝鲜从苏联买的,我对这个说法很惊讶的。
为什么?因为此事早在二十年前便被刘统与杨奎松二位史学大家争论过,不过遗憾的是,对这一问题二人并未达成一致,杨奎松也提出自己对苏联方面数据并不信任。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兼与杨奎松先生商榷》一文中,刘统认为东野火炮主由朱瑞“捡破烂”建成。而杨奎松在回复《关于解放战争中的苏联军事援助问题——兼谈治学态度并答刘统先生》中则讲到,他对在《恩怨》一书中引用的数字(即所谓“3700门火炮”)持怀疑态度,提到当时苏联方面手中握有的数字也不一定准确。


不过,这确实让我起了兴趣,要是苏联能这么大方的移交火炮,朱瑞还用在白山黑水之间搜山检海找大炮吗?再者,今天众所周知最多的一批苏联输送武器是在1947年夏天,那个夏天苏联方面给东野送了好多车皮的军械,但真能一下拉三千门火炮来?
这个言论不得了,我去翻了下,查找一下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的军械工作研究和资料。这翻到一篇中央党校的硕士论文《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1945~1948)》,赶紧看了起来。
在《来源及演变》一文中,作者开篇便谈到刘、杨之争与苏援问题,并整理了东野“来源不明”的军械数量。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经过1947年夏季苏联的军械补充,到1947年11月,东野的火炮数量上升了多少?
从1947年4月到1947年11月,东野的掷弹筒数量由3033具上升到3643具,其中408具为缴获,不明来源的有202门;轻火炮由997门上升到2132门,缴获数字则是1241门,疑有106门待修;重炮228门上升到408门,其中缴获102门,不明来源为8门。



肖赛明《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1945~1948)》

再看1948年,1947年11月到1948年8月的东北野战军大小火炮数量,在九个多月时间里,东北野战军(刨除缴获)来源不明的炮有掷弹筒66具、轻炮169门、重炮151门。



肖赛明《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1945~1948)》

那么,我们就算忽略东野军工人“搜山检海”寻找火炮、修复军械的努力(朱瑞搜寻到的大小火炮有七百余门),将1947年4月至1948年5月间东野“不明来源”的火炮全部算为苏联提供,那么在这一年里苏联给东北野战军提供的火炮应为418门(掷弹筒268具未计入)
如此计算,“3700门大小火炮”在1947年4月到1948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最多只有686门被提供给了东北野战军部队,那么,另外三千门火炮会不会是1945~1946年提供的?
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看解放军官方出版的《解放战争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表册、参考资料》,书中表册罗列有1945年12月各部军械数量。由书可知,1945年底,东北部队拥有“各类炮”283门。


一个月后,东北民主联军拥有的大小炮数量猛增,按照《国共征战大东北》一书,东北部队火炮骤增至“小炮1135门,其它火炮303门”,且仍有武器弹药处于库存状态。(此处“小炮”不知是否为掷弹筒,如果只是60迫这样的小口径迫击炮,那么数量明显不对)



《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1945~1948)》

而经过四平失利后,到1946年6月,东北部队所拥有的火炮数量仍有上升,为556门,较1月净上升了253门。掷弹筒较1945年12月净上升了569具,如1月份的“小炮”数量确为掷弹筒,则下降了117具。
但这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经历了四平及本溪的大失败,战场折损、部队叛变造成的武器损失极大,273门火炮、569具掷弹筒仅为净上升。东野在这段时间究竟获得了多少火炮暂且不明。
但我们还是做一些保守估计东北部队在1946年上半年获取的火炮,至少为掷弹筒569具,各型炮273门。加上失利造成的损失,火炮的获取数字可能要翻倍。但不管怎么计算,这段时间东北民主联军获取的火炮也不会有三千门之巨。


不过大家也能看出,现有材料是匮乏的,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无法直接推算究竟有多少火炮来自苏援助。
那么,就让我们回到《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1945~1948)》一文。
在文中,作者肖赛明按照“将来源不明的武器全部算作苏联援助”这一计算方式,再加上对此前军械获取的粗略计算,认为在1945年9月~1948年8月的三年时间中,东野明确从苏联获取的火炮,加上“来源不明”的火炮,总计为一千多门。掷弹筒则为2000具。


再结合刘统、杨奎松的文章,我们可以认为,苏联方面所宣称的向东北部队提供“各种炮4000门”(或3700门)这一数字并不可靠,苏联方面提供的各类型火炮并没有如此之多。该数据更可能是将掷弹筒计入火炮得出的结果。并且,辽沈战役前东野获取的苏援火炮也有相当部分直接损失了,并不是所有火炮都保留了下来。
wzcaicai 发表于 2023-9-27 18:31: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945年9月,延安炮校挺进东北,发展东北炮兵。



东野白捡的150毫米要塞炮

通过搜集日伪军遗弃的火炮和器材,1946年5月,东野已经有80多个建制炮兵连。仅仅8个月后,就已经搜集到各种火炮700门,炮弹50万发。这还不是终点,此后的东野炮兵仍在飞速增长,到1946年10月,东野炮兵已超过100个连的建制。按三个连为一个营,也有30多个炮兵营了。
1946年5月,就已经建立起了东北第一个机械化炮兵团,炮三团。与华野那边到了1947年1月份的鲁南战役通过打掉国军快速纵队才建立机械化炮兵团相比,不但难度低(空手捡洋落,而不是靠与国军主力正面会战),而且成军甚早,使得东野自成立开始,装备条件就非常优越。
到1947年2月著名的德惠战斗东野祭出四个师,共30个炮兵连,90门炮,打国军新一军50师一个团。炮火已经占据了碾压,灭顶,挑战守军人性支撑力的巨大优势(炮火是国军7倍)。
整个东野炮兵最终发展的规模是抗战时中共全军总炮数的30多倍。
主席说林彪壮的很呢。这话真的不虚,东野的火力非常的壮。



朱瑞一家

朱瑞说,东北炮兵建立的方法就是“靠天办事”,主要的就是靠日军遗留武器的收集。当时为了搜集火炮,朱瑞还动员去和朝鲜族群众用物资换武器,用石油和烧酒,打动了朝鲜族群众,连日军沉入镜泊湖的6门重炮都帮助打捞出来。


此外,朱瑞还两次赴朝鲜与苏联远东方面军交涉,将被苏军拉走的日军火炮弹药交涉回来




辽沈战役前夕,东野拥有山炮和重迫击炮以上的火炮达664门,步兵炮、迫击炮、60炮等小口径火炮4000门,整个东野有16个炮兵团,2个高炮团,几十个师属山炮营。不但对国军数量占优,质量也远远超过。形成泰山压顶,让国军怀疑人生。
东野进攻彰武,炮兵10倍于国军,进攻鞍山,炮兵14倍于国军,解放四平,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倍灭顶优势。
可以说,东北战场国军固然有战略失败和民心士气方面的弱势,但是由于战略劣势造成的每战的局部战场主要方向,炮兵火力的严重弱势,才是这些远征军为班底的国军精锐最终覆没的决定性因素。
小米加步枪,或许确实帮助共军度过了艰难岁月,但是到了国共两党的决战阶段,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可不是小米和步枪,而是这些决战方向上,雷霆万钧,灭顶销魂级的炮火优势。







华野炮兵在高密张鲁寺战斗



华野鲁南战役缴获的快速纵队汽车

华野在鲁南战役缴获美式105榴弹炮48门,坦克24辆,汽车470辆。别小看这470辆汽车。华北国军第一主力,郭景云的35军,号称全机械化部队,全军也不过200辆汽车。黄维在双堆集,拿出全兵团的卡车,组成汽车防线,也不过300多辆。可见鲁南一战,华野缴获有多么辉煌。



华野特纵榴弹炮列阵演练(和大决战锦州我军炮兵阵地有一拼吧)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时朱瑞对东北炮兵讲话



公主屯战斗中东野由美式75山炮组成的炮兵阵地



公主屯战斗中东野高射炮阵地



四平国军据点被东野炮兵命中(看得出当时东北大中城市的市政建设还是不错的)

与东野攻锦压倒式的炮兵群一样,1948年9月底与辽沈战役几乎同时进行的华野攻济,同样动员了华野特纵,山东兵团和各纵队的500多门炮参战。



图为济南战役华野炮兵向济南轰击



济南城墙纯粹被华野大炮给轰塌,而造成突破



塔山阵地,四纵炮兵和冀热辽军区炮兵旅一部协力鏖战6昼夜,守住阵地



锦州一战,东野动用了合计591门火炮总攻,比华野打济南的炮火还要猛烈。



图为东野野炮群在轰击锦州



东野炮兵在黑山前线,轰击廖耀湘



东野野炮群在轰击廖耀湘



廖耀湘兵团遍地开花



营口52军逃走前,被东野炮兵轰坏搁浅的运兵船。



华野机械化榴弹炮团开赴陈官庄前线,轰击杜聿明



东野炮纵开入山海关



东野打天津陈长捷,538门山炮以上火炮,在炮兵火力上形成灭顶级的压倒优势



东野炮兵阵地轰击天津(与电影大决战比,场面气势是差不多的)



东野炮兵进入天津市区(这是5大道附近吗)抵近射击坚固建筑物



胜利后,东野炮兵进入天津市区(实在太雄壮了,这炮火阵容,抗战时日军都没有)

大规模引进和仿制苏式火炮,那都是建国之后1950年之后的事了。




以上。
sexbobo 发表于 2023-9-27 18:31: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考虑后决定顺应知乎习惯把更新的放到最上面,然后笔者对于之前的一些调侃性语句加上了斜体以示说明。各位读者想看本题相关内容的还烦请用目录直接跳页,考虑到流量问题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不佳向各位读者致歉。
<hr/>说明日籍留用人员

有回答提到了日籍留用人员,对于这些回答的言下之意笔者不做揣测,而只是引用一些资料来说明一下日籍留用人员这个概念。
在《解放军后勤资料选编》中就有提到日籍军工、医疗方面留用人员的例子,以下笔者列举一些仅作说明用








据人民日报2001载文(网上主流为此数据)
战后东北 9 省 14 市确切知道的日本人数有 12016人,加上遗漏的有 31030 人到 33000 人。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
此数据总和和确数基本一致,基本可以推定确数是基于参加东北解放的日籍人员推得。而又有其他文献证明,新中国建立后,全国陆续有4万余日籍人士返回日本。
当然,也不是所有观点都支持该数据的,军科院有研究员发文讨论过该数据,其结论推定为
卫生部门 5000 人,军工部门约 1500 人,老航校 280 余人,其他部门约 200人,共计约 7000 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当时东北解放区各地方政府如煤矿、文化、铁路等部门留用的日本人。
另外,也有日籍人士直接参与战斗,成为各部的战斗人员。这一数据暂时缺少完整统计,不过有一处例证说明
第 41 军中就有 88 名日本人,有的是机关枪手,有的是抬担架的队员,立过大功、小功的达 38名。其中还有 1 名日籍的中共党员。

依据上述材料东野中的确有大规模留用日籍人员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高于90%)的人员均不参与直接战斗处在卫生、军工、后勤部门,如果将炮兵、装甲兵、航空兵教员也计入战斗部队的话(此处航空队教员数量最多,约200人;炮兵部队教员约60~100人;装甲兵较少),东野中日籍战斗人员也不超过1500人(各军战斗兵依照41军统计数字计);如果依照日籍人士后来的回忆报告文学的“四千战友”标准,东北方面不论是12000余还是7000余的统计都大有增加。
无论如何计算,东野留用日籍人员在战斗部队中的总数,应当也是一个基本不超过千人的很小规模。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整个东北地区(满洲)有相对多数量的日籍左翼人士和进步人士,他们参与到中国解放战争事业这点也要加以考量。
总体来说,留用日籍人员主要还是在医疗卫生、军工生产、军事训练和社会工商业方面发挥了作用,实际并不显著地参与到军事作战行动中。但是纵观各军军史都有立功受奖的日籍人员,又不能完全地说没有参加战斗,而这其中又缺乏相关材料来辨别这些参战人员是左翼进步人士亦或是反战同盟又亦或是雇佣兵属性的人员。
<hr/>说明wiki百科中表格的错误

顺带一提,看到有回答引用了wiki的表格,但是wiki表格本身就是原始史料不管三七二十一瞎比来的


1946年4月一栏,提到哈尔滨接收武器,这个只是高岗给中央去电表示问苏联人要了这个数,苏联人仅仅表示我们从哈尔滨走人了会给你们留东西,等接收哈尔滨了留多少,不知道。但是参考1946年中的东北民主联军军事实力统计,各种炮仅有556,很显然没给。
1948年辽沈战役前这栏就更离谱了,这只是后世苏联人单方面吹逼写的数据,东野自己打辽沈前也就掷弹筒3959,轻炮4642,重炮618;比较47年11月掷弹筒3643,轻炮2132,重炮408的增量不过3000余。而东野期间的战斗缴获,仅各纵队提交统计就有山野榴炮25,战防步兵炮110,轻重迫炮643,掷弹筒112。并且,兵工厂造轻重迫炮1171,步兵炮4。存量增量差距和苏方单方面所称的数字完全不能吻合。(至于600坦克600飞机……摊手)
<hr/>正经的回答

这...朱瑞将军要是复活了横竖能被这问题底下气死。
<hr/>也不能因为拍电影摆了大几十的54榴就真的觉得苏联人给了我们M30啊
<hr/>以及我不能明白,苏联援助中共打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这种可以大大方方承认的事儿,怎么总有人觉得好像不正当似的……
<hr/>这种事情找篇硕士论文读读也能知道的大概,至少比看网友讲段子靠谱: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Om_zrgu4lQARvep2SAkfRP2_0Pu6EiJ0xua_6bqBrzt2H-EYeitd1kuo13S2ms07jfLjPtn62U0-BBOJByg&uniplatform=NZKPT
综合总结
苏联给没给援助?给了。
给的多吗?不多,至少比老蒋吃的美援少了个零。
给了些什么?主要是关东军方面缴获的各种日械。
<hr/>想了一想,贴点论文出来好了,毕竟知网这么个XX也不见得大家都能看。正好选一段我个人比较偏好的
三、对苏援争论的辨析
对苏援武器的争论,以杨奎松和刘统二位先生为代表。笔者结合史料对杨、刘二先生的相关文章反复研读,获益匪浅,但也发觉二人的文章皆存在一些谬误,有的已在前文中论及,有的则未述及,特择要辨析如下。
1、数据的重复计算与遗漏
杨文存在重复计算苏援武器数量的问题。杨文称:“仅 1945 年 8—9 月间中共武装早期进入东北者得到步枪数量就已有近 10 万之数,机枪近 5000 挺,各种炮至少有二三百门了”。此数是将曾克林在沈阳所得、周家美在锦州所得及周保中在长春所得加总而来。初看似无问题,细究方觉不当。事实上,周保中于 9 月上旬才进入长春,之后确向苏方请求武器弹药,可在九月间究竟获得多少,尚难确知。目前,较可靠的记载说明:10 月 15 日前,周保中部从长春运出步枪近 6 万支,轻机枪 2000 挺,重机枪 800 挺,掷弹筒 500 余,迫击炮 20 多门,山炮野炮 5 门,弹药 1200 余万发。而杨文将周部所获武器弹药简单纳入八九月间的数目实有不妥。
杨文还称:“自 9 月下旬中共东北局赴东北后,所得武器数量也很可观。至少取得步枪十四五万,机枪 5000 挺左右,炮数百门”。此论所据是 10 月至 11 月间的数次报告。10 月初的报告称:“苏军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现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许在一月内替我保存”。11 月 5 日、6 日的报告称:“已将从苏军处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约 1.2 万支步枪和 300 挺机枪运往急需武器的热河地区,以装备那里新到的徒手部队。而在沈阳一线,连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内,共取得步枪 11万支,机枪约 4000 挺,各种口径炮一批。阜新一带还有武器,但数目不详,沈阳苏军已同意代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运输机 6 架,火车两列”。11 月 29 日的报告称:“又得‘枪 10 万,炮 300’”。作出结论后,杨奎松还在引注中特意强调:“东北局 1945 年 10 月初、11 月上旬和 11 月下旬三次报告大批获得武器数,可能有重复计算,故这里只作最保守的统计”。
实际上,杨文的统计并不保守。彭真在 11 月 5、6 日的电报称:“此前已得之武器总数”,步枪有十一二万,机枪约四千支左右,各种口径炮待统计后另告。而杨文却将“此前已得之武器总数”替换成了“沈阳一线”取得之武器总数。所谓“此前已得”可能包含曾克林、周家美、周保中所获之武器,而变成“沈阳一线”后则将周家美部于锦州所获、周保中部于长春所获全都排除在外了。此外,毛泽东在得到彭真电报后,于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的是“现在有一部分政权我们接收了,枪接收了十二万支,还有些炮”,可在杨文中却成了“东北局去后,‘枪接收了 12 万支,还有些炮’”。加不加“东北局去后”五字,其含义明显不同。另外,陈云、高岗 11 月29 日的报告说:“苏对我援助是秘密的、有限的,枪 10 万,炮 300”,可杨文中却称“又得‘枪 10 万,炮 300’”。添不添“又得”两字,其义迥异。综上,杨文所谓“最保守的统计”仍存在重复计算,实为“最不保守的统计”。
与杨文反之,刘文则遗漏数据。对于中共进入东北初期获取武器的情况,刘文主要介绍了彭真对苏方的埋怨及李运昌部遗失武器一事,而对彭真、陈云等人关于苏援武器的报告则只字未提。此外,刘文只承认中共在 1946 年底到 1947 年初用粮食向苏联购买了部分武器,对其他相关情况未予提及。对刘文所遗漏者,笔者已在前文补充,不在此重复。
2、粮食并非换武器
在提到苏联为东北解放战争提供的帮助时,刘文以刘亚楼的说法为据,认为中共只不过是在 1946 年底到 1947 年初用粮食和苏联换取了武器而已。揆诸史实,1946 年 11月,刘亚楼与苏方会谈后,达成的是用粮食与苏方贸易换取物资的协议,并非是“用粮食换武器”。
据统计,1946 年 12 月至 1947 年 12 月间,中共东北方面共出口各种粮谷 67.5 万吨,肉类 6000 吨,入口布 3 千万米,棉纱 560 吨,纺花 60 吨,装花 4 千吨,火柴 5000万小盒,糖 1000 吨,盐 39000 吨,轴线 240 万轴,长统毡靴 40000 双,做鞋皮子 10 吨,钞票纸 800 吨,白报纸 580 吨,汽油 3300 吨,柴油 2000 吨,航空汽油 1000 吨,其它工业机械用油 2000 吨,卡车 500 辆,汽车带 10000 付,自行车 2700 辆,爆炸药 700 吨,导火线 330 万米,雷管 300 万个,煤 118000 吨,染料 27 吨,摩托车 150 辆,各种合金铁铜等金属共五百吨,及其它军工用器、卫生医药、印刷等器材及民用杂货共 6 百种货物。由此可知,用粮食换取的是军需民用物资,而非武器。当然,其中有部分军工原料甚至是成品,但与枪炮性质仍有不同。类似贸易此后仍在进行。东北局对此也颇为感激,认为苏方是以商业方式帮助他们,即军需品只要能以商品表现者均可订购。
3、炮兵的建立并非仅靠“拾破烂”
刘文认为“东北野战军的炮兵,是靠‘拾破烂’建立起来的”,并据此否认苏援。为论证此说,刘文先是列举 1945 年底东北野战军的装备情况,其中提到:拥有掷弹筒59 个、迫击炮 64 门,而用于战斗的重武器如榴弹炮则一无所有。后又介绍了朱瑞部搜集火炮的情形:到 1947 年 2 月,朱瑞领导下的炮兵搜集到各种火炮 700 余门。进而得出段首结论。
事实上,刘文此说虽不无根据,但并不完全妥贴。首先,当时并无“东北野战军”的说法,不知刘文所指为何?依刘文语境看来,似指日本投降后,从关内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并未包括新编部队。仅以此估量整个中共东北部队获取火炮的数量,显然片面。其次,刘文关于 1945 年底中共东北军队所拥有重武器的情况不确切。据统计,1945 年12 月仅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炮兵旅、东满军区炮兵团、冀热辽军区炮兵旅、辽南军区炮兵团及松江军区炮兵团便拥有各类火炮 103 门,其中野炮 34 门、榴弹炮 12 门、42 门、迫击炮 8 门、战防炮 3 门、高炮 1 门、高机 3 门。而整个中共东北部队则装备了掷弹筒 429 具,各种炮 283 门。但朱瑞部主要是在 1946、1947 年里搜集到大批火炮。由此可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初期便已从苏军手中接收了一部分火炮。
不过,中共东北炮兵靠“拾破烂”建立之说也并非全无影子。朱瑞所属炮校师生于1945 年 11 月下旬方才到达沈阳。此时,苏军对中共的态度已不如先前友好,未给予朱瑞火炮。他们只好到各地去搜集日伪遗留火炮。这确实有助于炮兵的发展壮大。但在搜集火炮的过程中,中共似乎也得到了苏军的情报帮助。如陈云便曾说:“根据各方材料,日人在哈埋藏军火甚多。正在设法搜集中,仅松江一个旅即获得各种炮六十余门。”从当时苏方对中共的支持态度来看,此中所谓“各方”极可能包含苏方。综上,中共东北炮兵的建立仍非简单的“拾破烂”一语所能概括。

<hr/>以及顺带提一句,苏联和东北民主政府(东北局)之间的经贸往来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这对于东北解放区恢复工业生产保障军工和轻重民用工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证出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沈志华背回来的











beyond004 发表于 2023-9-27 18:31: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功锦州的炮群也就591门火炮与迫击炮,半数以上还不足75毫米。东北国军炮兵的的零头而已,动用这样的火力都不需要卫长官,廖司令都看不上。
辽沈战役里,共军的炮兵火力,理论上远不如国民党,差距很大。
战前东北野战军装备大小炮(过半数为60炮)4486门。
而光是辽沈战役缴获,大小炮就有6546门(也有记录是4709门),其中榴弹炮就有170门(可东野战后全军榴弹炮才214门,可见国军火力优势多大)。
但国军神奇的战术运用让炮兵优势无从发挥,当时全国最精锐的两个重炮团(国防部直属的炮7团和炮12团),除了少数跟廖耀湘送死外。多数兵力在辽沈战役中一炮未发,哦错了,开炮了,投降后炮轰207师阵地。
hyb217 发表于 2023-9-27 18:32: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问,东野火炮的来源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单纯归结到单个方面,那显然是不客观的,所以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
1.与苏联相关的
首先有件事情要确认,苏联在我军刚刚出关的时候,确实给予了相当的帮助,咱们可以争论他到底给了多少,但是人家确实给了,这是不应该否认的
不过标题之所以写苏联相关,而不是写苏联援助,是有缘由的,比如曾克林曾经与苏军联手攻克山海关缴获掷弹筒,迫击炮50多门,再比如出关部队在锦州设立的卫戍司令部,曾经在苏军的默许下,收缴了伪满一个旅的装备,像这些事,有苏军参与,但是算成援助又显得勉强
不过此时的苏军因为与国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拒绝我军以公开的名义活动,最后历经波折我军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收缴了沈阳宪兵,伪军以及国府地下军的武装,同时也派人奔赴沈阳收缴敌伪武装,接收军火库
很快迫于外交上的压力,苏军又变卦了,等到彭真他们到了之后,情况又不一样了,彭真致电中央是这么说的:
曾克林在延安的报告不准确。现在我看守下的军械库只有七五山炮11门,迫击炮70门及六五子弹500万发,将来能否取得大批武器还是个谜。
直到后来美军在天津,秦皇岛登陆,这事刺激到了苏联,然后开始正经给援助,具体的数字其实不太好说,不过有个参考,教员在1945年11月12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东北有些事情,我们只能做不能说,现在有一部分政权我们接收了,枪接收了十二万支,还有些炮,工厂也接收了一些。”这个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应该是属于保守的。
不过很快国府就再次外交施压,于是乎,老大哥又又又一次变卦了
只能说苏联这个变脸速度太快了,以至于统计起来都非常头疼
截止到1945年12月的话,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炮兵旅,东满军区炮兵团,冀热辽军区炮兵旅,辽南军区炮兵旅及松花军区炮兵团共拥有各类火炮103门,其中野炮34门,榴弹炮12门,山炮42门,迫击炮8门,战防炮3门,高炮1门,高机3门。(数据出自《炮兵·表册1》)
而当时整个东北部队共装备了掷弹筒429具,各种炮283门。(数据出自《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
真正意义上解放战争苏联给予大规模援助以及帮助,应该是到1947年了,当时走的是朝鲜方面,通过朝鲜运输了大量的物资,同时呢,当时东北方面又和苏联达成了废铁换武器的协议,拿到了大批武器,并且还通过粮食和苏联方面换了大量物资(不仅仅武器弹药),按照《东北局关于对外贸易工作的报告》的说法是,军需品只要能以商品表现者均可订购,所以这可以说是苏方以商业形式的帮助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话,在苏联的帮助下,东北部队获得的各种火炮(包括迫击炮在内的各种类型火炮)累计在一起的话,1000门是能够达到的
2.作战缴获
作战缴获主要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剿匪时候的所得,只能说东北的土匪是真的富裕,仅北满地区,到46年5月中旬,消灭击溃顽匪4万余人,缴获各种炮约200门,机枪500余挺,步枪2万余支
吉辽军区在45年11月到46年3月歼灭土匪约万余,缴获马步枪5811支,轻重机枪269挺,炮28门
根据整体统计的话,到47年土匪基本剿灭时,累计缴获的各类型的火炮超过了350门
2.与国府军队作战的缴获
根据统计仅南满一保临江之战,缴获各种火炮74门
整个三下四保的过程中,共缴获了各种炮790余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然后就是东北的三大攻势期间(东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这个就放张图了


这张图呢,是我从知网论文中找到的,资料来源啥的也都标注的很清楚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对一下
仅仅东北的三大攻势期间,我军从国府手里缴获了各种火炮超过2500余门,缴获的弹药甚至超过了当时东北地区我军的军工生产能力
3.军工生产
很多人看数据的时候,经常喜欢数管子,但是根本不看炮弹咋样,炮兵是要开炮的,而不是拿管子上去抡人的
根据《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半的来的军工发展总结》提供的数据来看,46年7月到47年9月,仅八一,八二迫击炮弹就有45855发,六八炮弹15460发,各种山野炮弹7256发同时还修理了各种火炮477门(值得一提的是,从46年12月到47年7月,部队缴获了各种炮弹295509发)
到47年10月和48年9月的时候,军工部门光八一,八二炮弹生产505838发(因为质量包装防潮之类的工作还是不尽如人意,被前线退回了相当一部分)同时修理了各种火炮609门
值得一提的是啊,现在网上传的比较火的大连建新公司,那是华东局的产业,主要的产品也都是供应关内了
4.捡破烂
这点就得说,朱瑞同志带着炮校的师生,跑到各地去搜集日伪遗留的火炮,到47年2月靠这种方式共计搜集到了各种火炮700余门
总结来说,到辽沈战役前,东北部队拥有山炮、重迫击炮以上的火炮664门,步兵炮、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近4000门,而锦州之战中,我军参战火炮900余门,但其中山炮、野炮、加农炮加一起只有320余门,这个规模怎么说呢,对于我军自身来说确实是之前所没有的规模
当然,以上仅仅是一家之言,有什么错误或者有新的观点或者看法也欢迎提出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