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家中,而不去旅游?

[复制链接]
扇公子 发表于 2023-9-27 07:54: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家中,而不去旅游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颜容 发表于 2023-9-27 07:55: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去爬黄山,爬到半山腰位置时去上公厕,碰到住在那的环卫保洁工人,我问:师傅多久下一次山。回:一个月下一次山。问:那在山上平时都干嘛。回:刷抖音。
静静的顿河 发表于 2023-9-27 07:56: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普通人而言,中国的旅游行业,百分之90以上的景点,做的跟坨屎一样

不然,凭什么长沙,成都这种城市,能成为旅游城市
旅游这件事,它现在已经是有钱人的专属了。
我没跟你们开玩笑,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年初,去了一趟云南,不是旺季去的,半富游吧。
没吃啥苦头,全靠钱硬砸
因为不是旺季,我们只要500左右,就能住到还不错的房间
普通的民宿,也就200到300
除了泸沽湖,我们包车游玩,一个司机一台车的那种,一天花费个400到500左右

那如果是旺季呢?
那个老板明确跟我们说,旺季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房间,1688。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事儿来了
没钱的人去云南旅游,和有钱的人去云南旅游,是两个旅游。
没钱的人,只能随人流,缓缓前进,累的要死,拖着行李
有钱的人,落地就是商务车接送,吃好喝好,一趟动辄大几万起步,保准你玩的轻松。

旅游本质上它是出来享受的,翻译一下就是出来花钱的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游客和猪,是没太大区别的
宰猪的时候,猪会嗷嗷叫
宰游客的时候,游客会说,来都来了

而国内的旅游,大多景点千变一律就算了
古城标配一条商业街,准确的说,全古城都是店铺
卖的东西,也大差不差,比如凤凰古城和丽江古城,大理古城
你要不说,我还就真分不清区别在哪里。
吃没吃好,玩没玩好,或排队,或赶路
当代年轻人旅游,3天,7天攻略
到一个地方,转一圈,拍照,被宰,走人

破山上有个寺庙,堪比印钞机,我以前去南岳玩。
那个门口烧香,我粗略的算了一下
山下就有4个炉子,一个炉子5秒钟一捆香,一捆香128起,上不封顶
你算一下,它如果早上8点开门,晚上6点关门,你看它那几个炉子一天要挣多少钱?
山上还有一个大炉子,那个烧起来,你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香丢那里,麻利的滚蛋。

你看,中国旅游,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4大类
山/庙/城/水
极度同质化,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稀奇古怪
年轻人书读的多,脑壳灵光,不好糊弄了
那会儿去泸沽湖,山上有个观景台,观景台有块石头,用链子圈起来,进去拍照 10块一个人
就这么个玩意儿,一堆中年人排队,一分钟要拍 10几个
也就是说,在座的各位,看到这篇回答的,百分之99.99的人,挣钱速度不如那一块石头
说错了,不是石头,是泡沫做的假石头。

你看,所谓的旅游,它真的有用心在做吗?

就在座的各位,那点工资,一个月两个月,够不够出去普普通通玩一次?
什么?够?
那你有时间吗?
什么?有?
那你是愿意花几千块钱给自己买个礼物,还是愿意出去在太阳底下傻站着?
年轻人真的不好糊弄了,不光是脑子灵光,主要是穷的均匀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meiya121 发表于 2023-9-27 07:56: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酷爱旅行的我,好像对旅行这档子事没有那么充满激情了。
原本我今年的计划是自西向东,从英国出发,一路从法国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什么的慢慢玩着回国。
但实际情况是就在英国找了几个火车票便宜的城市来了几个一日游后就没有下文了。
原因很多,没钱肯定是一个,现在出门一趟看个山山水水,怎么都得花个几大千,要想舒适一点,那就更多了。
更别说现在好多景点被圈了起来,拦了起来,即便你买了门票花了大钱开开心心去一趟,都门口了发现还得掏腰包,坐景区摆渡车,一天时间就浪费在排队啊,各种奇怪的规定上,景没看到,人先累趴下。


再一个原因是不敢玩了。
怎么来解释这个不敢玩呢,比如本来以为旅行于我就是去发现新世界,渐渐地发现在旅行中打扰自己的东西太多了。
想了一下,可能原因在于书读得太少,思考得太少了。
我每年的旅行都没有少过,去年也不例外,但也是在去年明显发现我旅行时的心态变化了。山山水水很美,但在面对自己心怡画面时,我的用词以及感悟好像还停留在曾经,就像描述海水的蓝色时,我脑袋中只有湛蓝、琥珀蓝、碧波荡漾之类的词汇,而感悟也只是一些随波逐流的心动或在自然中获得力量。
而面对不同文化语境下更为深入的东西是一点都没有。没有了那种对“他”文化的好奇与对比,看起来是步履不停,实则是丢失了部分探索世界的欲望,就连自我都在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必须喊停。


我一向都认为,当一个人选择停止时,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比起原地踏步,或者丧失对这个世界探索的热情,我更相信大部分人其实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出发机会。
况且待在家里也没什么不好,自己开心,蹲大马路上也会开心。
如果心中向往那片海,即便跨越千山万水,终会在某一时刻抵达。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去看看某个地方,多番权衡之下,好像停下来看看自己则更为重要。
毕竟旅行这件事,从古至今,从未中断,人总是会向往未曾见过的世界,总是会好奇高山之巅的景象。

wrcong007 发表于 2023-9-27 07:57: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八大真相,还真有道理:
1、消费主义的尽头,就是断舍离。
2、医美、养生的尽头,就是相由心生。
3、抑郁症的尽头,就是爱自己。
4、情绪的尽头,就是沉默。
5、爱情的尽头是婚姻,婚姻的尽头是义气。
6、交友的尽头,就是相识一场。
7、社交的尽头,就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8、人生的尽头,就是一个人面对孤独与死亡。

一粒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的风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的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始,可以成就雄伟而宏大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qq1981 发表于 2023-9-27 07:57: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疫情三年,阴差阳错地给我划了三道红线。
疫情前,我们家每年至少出门旅行两次,有时候是两次出国自驾游,有时候是一次出国游,加上一次祖国大西北的自驾游。
得益于收入的相对稳定,且稳中有升,这个习惯我们维系了很多年。


结果在疫情来临之前,我所就职的企业,资金链忽然断了。
这次资金链的断裂,与疫情的关系不大,纯粹是因为老板得意忘形,步子迈的太大扯裂了蛋。
导致我们一大帮打工者,陡然面临工资停发和绩效清零。
废了半天牛劲,各自才拿回来一部分工资——还得签署不对企业发起索赔诉讼的承诺书。
因为大家全都知道,发起诉讼是能打赢官司的;但赔偿的钱等同于一张白条。
这张白条其实是在告诉你,钱确实是你的,但怕是你永远都拿不到。
这件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第一道红线——拿到手的钱,才是钱。



网图

然后开始各种投简历、找工作,刚好赶上了疫情。
你知道,疫情三年,找工作并不容易。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也比之前低了一大块。
当时我们这一拨人在微信群里,聊了聊彼此找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每一个能找到工作的前同事,走的都是“降职降薪”的路数。
这个现象,准确地对应了一个字——卷。
我们所感受到的“卷”,在表象上一目了然——那就是你比以前工作更努力、付出更多、加班更多,但工资却持续走低;并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罚则,也变得更多和更详细。
这件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第二道红线——寒冬将至,钱要省着花。



网图

疫情过后,人们长出了一口气。
但这口松弛下来的气,仅针对疫情对人们的危害。
有一口气,明显变得更紧张了——那就是我们的工作状况越来越卷,大家找工作越来越难……
种种情况叠加在一起,明显感觉大家都不敢花钱了。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一个我。
比如说以前我都是打车上下班,现在办了地铁卡。
比如说以前一言不合就跟朋友们约个饭局,现在很少再约;并且大部分时候,自己随便吃一碗面,吃饱就行了。


倒也不是说自己就非得如此节俭,而是能明显感受到一股子压迫力,压迫着自己不敢花钱,倒逼着自己把节俭变成了习惯。
觉得只有压缩开支,才对得起现在的经济氛围。
这个感觉,怕不是老非我一个人的感觉。
而当有这种感觉的人越来越多时,人们就失去了消费的信心。
而消费下行,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下行。
我不懂经济。
我只是感觉,这种情况,怕是更宏观的一种“卷”吧?
这件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第三道红线——更宏观的“卷”,我们个体人真的是无能为力的。



网图

以上三道红线,以及疫情期间出门旅行的各种不便利——既包括出境游的各种不便利,也包括国内游的各种不便利——导致疫情三年,我基本上没有过一次像样的旅行;或者说,没有一次之前的那种长线旅行。
比如说二十天的外高加索三国自驾游。
比如说十几天的澳大利亚自驾游。
比如说三个星期的青海、甘南、川西北自驾游……


好不容易赶上个五一假期,很想出门旅行,但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达人,我当然不会去给“人从众”这三个字,加上任何一笔的撇或捺。
索性就待在家里,既省钱,又省心。
实在是按捺不住旅行的瘾,就翻翻之前自己旅行的照片,或者跑到这里来写一篇问答。
以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