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全国钟楼之冠

[复制链接]
exf8415 发表于 2023-9-27 04:00: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钟楼是外来游客第一必看之物。钟楼位于古城西安的正中心,明城墙内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在西安城众多名胜古迹中,钟楼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那一个,也是西安最端庄、最雄奇,最气宇轩昂的标志性建筑。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鼓楼对峙。


  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说起西安钟楼的这钟,你了解多少?
  据了解,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在今西大街北广济街口以东的“景龙观”内,铸了一口高八尺、圆丈五同时铸有翔凤的大铜钟,名“景云钟”,并建楼悬钟于内。
  “景云钟”因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钟”重约6吨,高度有247厘米,拥有别致的六角弧形。在钟的顶端坐着一蹲唤作“蒲牢”的兽。民间相传其为“龙生九子"之一,传说蒲牢生活在海滨,但又十分惧怕鲸鱼,一旦遭遇鲸鱼攻击,它就声音洪亮的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将其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常置于古代大钟之上,助其鸣声远扬。
  “景云钟”的钟身由带祥云和蔓草图案的突出线条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六格,格内铸有栩栩如生的飞天、腾龙、翔鹤、走狮、朱雀、凤、牛等图案。
  钟身正面下段中央有一段骈体铭文,为鲜有字迹传世的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采用的字体为稍掺篆隶的楷书,气象十分的雍穆,铭文整体分为18行,共292字。铭文阐述景龙观的来历、景云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此钟的赞扬。
  这口古钟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现在我们每天听到西安报话大楼上的报时钟声,就是它的洪亮声音。


  相传,唐代每当大钟敲响,整个长安城就响彻悦耳的凤鸣。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将找到的一个3尺高的老君石像,供奉于景龙观的大同殿上,改“景龙观”为“迎祥观”。当时人们认为景云钟是祖上神钟,故又另修大钟楼于临街处,并悬钟于其上。安史之乱时,钟楼毁于战火中。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在“迎祥观”重修了钟楼(与鼓楼东西相对)。楼为三层、十丈多高,钟悬于上层中央。明神宗万历十年,巡抚龚懋贤命咸宁、长安二县令照洪武年间原钟楼的样式另修建了一座雄伟富丽的钟楼,这就是现在的钟楼。
  西安钟楼的西墙壁上镶嵌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建成198年后,整体迁移的过程。
  明代西安城向东、向北延伸,城中心东移到了今天钟楼的位置。城门的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偏离城市中心位置约1000米。
  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正月初七,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命咸宁、长安二县县令征用5000工匠夜以继日赶工完成迁移,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除了基座是重新砌筑以外,将钟楼这座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楼体,全部从原楼拆卸标记,原件整体迁移,按构件原样全部重新安装,未做任何改动,完全保留了移动前明代初期的古建筑风格。


  西安钟楼由基座和楼体两部分构成,通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基座呈方形,四周各宽35.5米,高8.6米,用青砖砌筑。
  楼建于基座之上,为上下两层,平面呈方形,上下层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周设回廊,重檐三滴水角攒尖顶,覆绿色琉璃瓦,置鎏金宝瓶刹,各层檐下均施斗拱,梁枋通施彩画,结构匀称保存至今。
  钟楼顶上安的是一个以木质为内心,外包裹一层铜皮的宝顶,名为“刹”(“塔”的意思)。顶和顶座各高8尺,全顶1.6丈高。阳光下,钟楼顶的影子指在正北时,就是午时(按西安纬度计)。过去宝顶铜皮上贴的金,多年后金全掉了,铜皮呈绿色且已破碎。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建筑的基座外包大青砖一层,并在基座北面门洞的东西两边用青砖修建了登楼的梯级。由外表到内部进行了彻底的加固、整修和油漆彩绘。尤其是换上了用28两黄金铺成的金页包裹的钟楼大顶,金光闪闪,显示着解放后的古城西安恢复了青春,象征着西安的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生活幸福、前途光明。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钟楼受到妥善保护,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登临钟楼。
  此后,越来越多的游客登上钟楼,敲大钟,看日渐繁华的西安街道……古老的钟楼在21世纪里变得更加耀眼璀璨。虽然周围的大多数事物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迁,钟楼却依然作为着西安标志性的建筑,屹立在城市最中心。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