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硬核的人?

[复制链接]
天际广告 发表于 2023-9-26 02:11: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看到一个提问是问你身边最硬核的人是谁。感觉蛮有意思,所以就问了一下,就你所知,历史上有哪些硬核的人?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gotoback 发表于 2023-9-26 02:12: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绝对可以称得史上最硬核的人了。
因为他是单人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流时间最长的人。
一提起绝处求生,人们总会联想起一些西方的形象。
例如大名鼎鼎的贝爷。
还有鲁滨逊,更是人类敢于挑战自然,永不放弃精神的代表。
好像挑战自然极限与中国人无关。
但现实版的鲁滨逊,却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他的名字叫潘濂(Poon Lim)



潘濂

他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求生冠军”。
今天,为您讲述一个“青年与海”的故事。
一、战争!逃生!
潘濂,海南人。
1918年出身于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
为了谋生,16岁时奔赴香港,在海轮上当学徒。
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大量招募中国海员,潘濂签约英国“贝洛蒙”号商船,在大西洋上运输战时物资。



贝洛蒙”号

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号行驶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发现。
潜艇先后发射两颗鱼雷。
听到第一声巨大的爆炸,潘濂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
当他刚入水里,第二颗鱼雷又击中商船,船身迅速下沉,产生了极强的吸力,把他拉向海底。
慌乱中,他抓住一块木板,浮出海面。
潘濂看着茫茫的海面,彻底懵了:以后怎么办?陆地在哪里?
他绝望了。
他漫无目的地在海上漂流2个小时,突然,奇迹发生了。
货船上的一个救生筏,没有被炸坏,漂了过来。
他立刻游了过去,并爬上去。
救生筏是正方形木筏,四个角有桅杆,他惊奇地发现在木筏两旁的隔离间有金属箱。
打开金属箱一看,天哪,这里装着各种罐头和食物:干牛肉,饼干、40升淡水、巧克力、炼乳、糖等食物,还有几发照明弹和手电筒。
潘濂一阵狂喜,性命暂时无忧了!
虽然当时很多货轮都配有这样的救生筏,但是长期生存的仅有潘濂一人。
因为在海面上漂流并不容易,这是智慧和毅力的考验。
二、生存!智慧!
海上漂流面对第一个考验就是:脱水!
热带海面,太阳暴晒,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
他把木筏上的帆布绑在桅杆上,搭了一个顶棚。
这样既能遮阳,还可以收集雨水,装进金属罐中,以备饮用。
但淡水有限,潘濂要安排好食物和水每天的用量。




潘濂事后为美国海军重现漂流情景

第二个考验就是食物。
食物并不太多,为了坚持获救的那一天,他每天只吃一点。
他结绳记日,显示出强烈的求生欲望。
可是食物在第55天耗尽,怎么办?那就钓鱼。
聪明的潘濂用手电筒里的弹簧做成鱼钩,又把木筏上的缆绳拆开,重新搓成细鱼线。
他把附着木筏上贝类的软体当鱼饵,这样竟能钓上一些小鱼。
当然,这些小鱼只能生吃。



美国人林露德写的《唯一的生存者》,详细记叙他的传奇故事

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决定钓大鱼。
他用几天的时间,硬是用手从木筏拔出一个钉子。
这成了他手中唯一的工具,他用钉子将铁罐划开,长时间的修磨,打造出一把简陋的刀。
他又把钉子弄弯,绑上鱼线,用小鱼当诱饵,终于钓上了大鱼。
一条大鱼肉量等于几十条小鱼,他把大鱼削成鱼片,挂在桅杆上晒成鱼干。
潘濂再也不用吃日本“生鱼料理”了,而是吃上了中国传统的熟鱼片。
鱼片越来越多,可以储备起来,以绝后患。
他孤独地在海上存活了下去,尽展中国人的心灵手巧和生存智慧。



潘濂出事和开始漂流的地点

这时的他为了避免肌肉萎缩,手上捆上绳子,在木筏旁游上几圈,锻炼自己的体力。
生存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却来了。
三、绝境!意志!
最大的威胁就是暴风雨。
木筏在狂风巨浪中上下颠簸,海水无情地卷走他的鱼干,也将他收集的淡水毁之一旦。
每次暴风雨过后,潘濂又要面对缺水无食的困境。
此时的他,只能抓住停站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鸟,直接用牙咬破鸟喉,生饮鸟血,生吃鸟肉。
一次,他用海鸟做鱼饵,竟然钓上了一条小鲨鱼。
这条鲨鱼虽只有几英尺长,但气也非常大,幸亏潘濂编织的鱼线非常结实,任凭鲨鱼怎么挣扎,始终没有能逃脱。
潘濂与鲨鱼搏斗,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现实版
潘濂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把鲨鱼拖上木筏。
鲨鱼被拖上木筏,还不心甘就范,张开大口想撕咬潘濂。他拿起旁边的铁罐,砸死了鲨鱼
之后,他就喝鱼肺里的血,度过了两天,并把鲨鱼做成了鱼片。
再重新积攒鱼片和淡水,就这样,他与风暴进行着艰苦、不懈的反复斗争。
潘濂面对第二大困境就是身体的病痛。
长时间的海水腐蚀,没有淡水洗澡,又缺乏蔬菜中的维生素,他四肢的皮肤长出了脓疮、溃烂,关节浮肿。
他浑身疼痛难忍。
气息奄奄的他早就精神恍惚,失去了时间概念,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
有时在饥渴疼痛中,他狠捏自己浮肿的肌肉,疼痛让他不睡着,否则那将是长眠不醒。



潘濂在巴西贝伦港上岸后,演示他在海上漂流时的情景

其实对潘濂来说,最大的折磨莫过于精神的无助。
每天单调枯燥的生活,无限的孤独,看不到的希望,人的意志就会被一点点地磨去。
二战时期,有不少船员靠救生筏逃生,但经历了两三个月之后,就会丧失求生欲望,最后绝望、变疯,放弃生存。
潘濂也越来越感压抑无助。
特别有一次,有商船驶过,他狂喜万分,发了信号弹。
商船发现了,并开过来,当他几乎能看见甲板的人脸时,船却开走了。
多年之后,潘濂对这一幕仍然耿耿于怀,他坚信货船上的人一定看到他了,只因为自己是中国面孔,所以很冷漠,弃他而去。



▲ 潘濂漂流的路线

还有一次,美国飞机也看到了他,并给他空投了一个浮标做标志。
可惜,一场暴风雨袭来,浮标没了,他又一次失去了被救的机会。
这两次求生失败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但是他没有绝望……
四、获救!英雄!
当然,有人活动的海面,就意味着离陆地不远了。
正当潘濂的体力和精神已经到达极限,他发现海水的颜色变浅了,他明白快得救了。
终于,他看到了陆地,三个巴西渔民也发现了他,把他救上了岸。
这一天是1943年4月5日,他已经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33天。


渔民将他送到巴西的贝仑城,休养4周,同时,他的事迹传遍了世界。
他被送到英国,成为当时英国家喻户晓的现实版“鲁滨逊”。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BME),表扬他“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


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还根据潘濂的漂流求生传奇编写成海上求生指南。
后来,他又被接受美国战时海运局邀请,来到美国,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各国海员”。
潘濂成了二战中盟国海军心目中的英雄。
他谦虚地说:“中国人跟这场战争中间其他勇敢的水手一样,面对各种困难,我们有信心去克服。”
他还应美国海军之邀,现场还原他海上的求生之术,被编成了美海军作战教材手册。
二战后,美国政府特许,潘濂享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特殊津贴,并最终加入美国国籍。


他的事迹被美国作家们书写和引用。
迄今为止,他单人靠救生筏漂流的世界纪录仍然没有被打破。
潘濂也说:“我希望没人能打破这个世界纪录。”
因为这是对一个人巨大的磨难,他希望后人能避免这样的不幸发生,因为太让人绝望了!
1991年1月4日,潘濂病逝于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家中,享年73岁。
潘濂以中国人的独特生存智慧和坚韧精神,创造人类历史挑战困境的纪录。
这也代表了人类意志的极限。


如果你正面临困境,不妨想想潘濂。
人在困境中,最重要的,是不要绝望。
有时候,“坚持下去”就是最坚定有效的信念!
也许每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硬核的人。

注:此文最早发表于世界华人周刊,如果需要转载,请从周刊公众号进行转载。谢谢合作,不要侵权。
y007 发表于 2023-9-26 02:12: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各位!各位!注意了,不要提起铜器就下意识以为是青铜器!
毕竟人类不可能直接就从石器掌握了合金啊!
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文明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红铜时代,或者叫铜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的很多人类文明会使用天然铜制作的工具,本文中的铜斧推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所以别再杠了,它真的是五千年前的铜斧。
以下原回答

<hr/>冰人奥茨
生卒年不详,但至少死了5300年以上,死亡地是雪山之上。尸体保存情况非常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木乃伊。
放图了,可能引起一定不适!







当然了,硬核的不仅仅是他年代够早,保存够好,而在于科学探究他的死法非常悲壮。
他几乎是“全副武装“,随身携带物品包括一把比他还高的弓,一袋箭杆,还有一把铜制的斧头,两只断裂的箭头、一把小匕首、一把打孔器、一把用来割菜和打火的端刮削器,外加一把修整石器的鹿角锥。根据加工痕迹,打孔器和端刮削器久经使用,而且刚刚修整过。两只坏掉的石质箭头分别出自不同的工匠之手——也许奥茨冰人收集了敌人的箭头以备不时之需。他随身携带的箭袋里放着12支光秃秃的箭杆,却没有制作箭头的石材。
他自己则身着兽皮和茅草制成的简单衣物,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差不多就相当于这样一个形象。


而根据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奥茨身上有箭伤,但是左肩伤口里只有箭头,应该是中箭后将箭杆拔出造成的,考虑到他所携带的箭头已经用完,石器也基本到了使用期限,而且根据对其胃容物的研究,发现他在死前经历了多种环境变化,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最后到雪山的时候,胃里已经基本空了。衣着也显然不够御寒,所以可以断定,他死前已经是弹尽粮绝的状态。
他的右手受伤,应该是与人搏斗所致,从伤痕和箭头的不同来源推断,追赶他的敌人应该不止一个,奥茨死前45岁,在此时的人类中属于年事已高者。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推断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老人,或因为仇杀,或因为某些政治,或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遭到敌对势力多人的追杀,在整整几天的逃亡中,奥茨先后穿越阔叶林,针叶林,与敌人不断地周旋,射光了自己的箭,武器也损坏,不过他没有屈服,还收集了敌人射来的箭反击,不过由于敌人数量太多,最终奥茨不得已在身上没有御寒衣物的情况下,狂奔到了雪山之上,最终由于弹尽粮绝,左肩中箭失血过多,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不过他的敌人没想到的是,奥茨死后却没有腐烂消失,而是长眠在雪山之上长达五千多年,跟人类传承最久的文明一样长。
是否最硬核不好说,但肯定是最早的硬核!
hrypc 发表于 2023-9-26 02:13: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名一个真实的龙傲天——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没有背景,一介武夫的他原本在东晋是没有出头机会的,因而早年的刘裕几乎没有活动的记载。当他因参与平定孙恩之乱而成名,官拜参军时,已经37岁了。这样的起步实在太晚,也证明了其出头的不易。
但刘裕并非凡人,像他这样身负奇才之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后的数年里,刘裕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连战连胜,成为北府兵的主要将领,受到多方关注,而这只是他崭露头角的开始。
后来桓玄篡位,此时北府兵首领刘牢之已经自尽,刘裕便率领北府残兵一千七百人反抗桓玄,一番苦战后居然靠这点兵力将实力强大的桓玄打得狼狈逃窜,成为晋室的头号功臣,这之后天下再没有人能阻挡刘裕的脚步了。
大权在握的刘裕趁势发动北伐,成功灭亡南燕政权,之后回军剿灭从岭南再次起兵作乱的卢循,并以少胜多,成功将其歼灭。不久,曾经同一阵营的荆州刺史刘毅自恃兵多地广,与刘裕发生激烈冲突,刘裕又兴兵荡平了刘毅的地盘,尚未回军又马不停蹄地率军西征,消灭了割据巴蜀的谯蜀政权,并出兵占领汉中,迫使仇池国称臣。
随后刘裕消灭了割据荆州的司马休之,解除后顾之忧,又出兵灭掉了一直以来的对手后秦政权,收复长安,并以两千步兵大败北魏的三万骑兵。在距离西晋灭亡101年后,东晋政权终于收回了两京,而这已经是刘裕的第三次灭国行动。
三年后,早已度过天命之年的刘裕登基为帝,这期间他还派人南下降伏了现今越南的林邑国,但这位南朝第一帝在位仅两年便去世了,享年60,去世前夕他还准备出兵讨伐北魏。
刘裕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生在被世家大族掌控升迁渠道的时代,每一步都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其中有来自外部的,更有许多是来自内部的。
作为一个硬核的人,刘裕的手段很暴力——谁不服就揍谁。结果就是,明明是东晋将领的他战斗足迹却遍布荆扬益广,把东晋版图全部刷了一遍,将不服自己的人挨个揍了一顿,且从不拖泥带水,堪称战必取攻必克。纵观历史,少有人能像刘裕这样以寒微的出身,凭借暴力将挡在自己身前的阻碍一扫而尽,达到几乎天下无敌的程度,真正配得上那句歌词: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刘裕的军事能力十分全面,他勇猛无敌,同时又韬略出众,步兵、骑兵、车兵无所不精,无论是小兵力突袭还是大军团作战都十分擅长,在野战、攻坚战、水战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北魏谋臣崔浩曾盛赞这位敌国君主,称其以寒微的出身能达成这样高的成就,完全是凭借自己过人的才能。
嗣曰:“裕才何如慕容垂?”对曰:“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除此以外,刘裕执政也颇为铁腕,他大力推行土断政策,打压士族,加强皇权。可惜的是,刘裕在东晋这样的政权里,光是出头就虚耗了太多的岁月,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寿命面前。如果刘裕有足够的时间统一天下,那他究竟能够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实在令人引发无限遐想。



刘裕时期最大版图

最后来个资治通鉴里的彩蛋,体验一下一本历史书是怎样变成武侠小说的:
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如果不清楚数千人是个怎样的概念,那就请看下图



图中是六千人
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
当刘敬宣和部下们看着刘裕一个人追着几千人跑时,一同喊起了卧槽。
这特么是宇智波斑啊…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发表于 2023-9-26 02:14: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硬核中国人,我们现在甚至连他的真正姓什么都不知道。历史只记住了他的假名,却永远遗忘了他的真名。
他是战斗在东北的河南驻马店籍英雄。他使用的化名在朝鲜语中是“驱逐外敌”,他用这个化名,表明他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他叫马尚德时,22岁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
他叫张贯一时,以河南省委特派员身份开展地下工作,又将抗日的种子播在东北黑土地上。
在东北抗联最后最艰难的抗争中,有同志建议他撤退到苏联或躲到长白山,他婉言谢绝。“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决抗战到底。”
1940年2月22日,是传统中国灯火辉煌的元宵夜。他真的只剩一个人躲在东北漆黑如墨的大雪深山里,满身冻疮,棉鞋也跑丢了一只,光着一只脚,吃着树皮和身上的棉絮,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元宵节。
他不肯下山投降,不肯食伪满洲国的“暴周之粟”。
据第一亲历者抗联战士黄生发的回忆:
他身边的战士从十几人到仅剩六人,他撕下笔记本写了路条,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小黄(黄生发),你带着三名伤员,先撤出去找陈政委,告诉他这边的情况,请他采取措施策应一下,”“要战胜困难,战斗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要我放下武器,除非日寇滚出中国!
这是他与抗联最后的联系。
农民赵廷喜对他说:“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
岂止是不杀,日本人还想给他高官厚禄,用他的个人威信来收伏整个抗联。
而他说了一句话,
“老乡,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冰天雪地,重兵合围下,这是多么撼天动地的一句话!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没有沦为曾经的犹太人和吉卜赛人的悲惨流浪境地。
遇敌就降,逢难就躲,还组成国家干什么?还结成民族干什么?

这位连本人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一代游击战大师,在断粮5天,零下四十多度的情况下靠吃草根、树皮和棉絮血战到最后一息,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还硬生生的一个人拖垮了一整支日军讨伐队。300余人的围捕追兵,被林海雪原吞噬到了仅剩40余人。
参与围捕的日军回忆,“他双手在空中摇摆,一米九的身高在深雪中奔跑极快。”
双手交叉护在面前,是为了打开森林中的树枝。齐膝深的雪地,矮小的日本兵寸步难行,他却“像鸵鸟般”跑的飞快。
数日的孤身周旋,他已无力奔跑。中弹后,坐在雪地上用双枪向围上来的敌人不断射击,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逼近的日伪军,他高喊:
“你们哪个有抗联的?给我滚出来,我有话说!”
死亡关头,他还想着把日伪军头目引诱出来射杀掉,换一个是一个。
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见活捉无望,下令以机枪射杀了他。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史料载,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而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也越来越深。
日方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他真名是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我们只知道他化名叫杨靖宇,“驱逐外敌”的意思。

一个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硬核中国人。

伟哉,上将军。

…………………………再更,补充一下抗联的其他小内容。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她们分别是抗联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黑龙江桦川人,23岁),班长胡秀芝(黑龙江林口人,20岁)、杨贵珍(黑龙江林口人,18岁),战士郭桂琴(黑龙江林口人,17岁)、黄桂清(黑龙江林口人,20岁)、王惠民(黑龙江人,13岁)、李凤善(黑龙江穆棱人,朝鲜族,20岁)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黑龙江林口人,朝鲜族,23岁)。
13岁的王惠民,仅知道她父亲叫王皮袄,黑龙江人。家破人亡后被抗联收养。


全部都是黑龙江人,那些别有用心的说“东北不抗战”的地域黑们选择性忽视了?
她们最大的不过读大学的年纪,最小的13岁是什么年纪?放到现在还是小学生。
一个小学女生,和敌人激战以后从容投江赴死,这是怎样的决心和爱国精神!
翻遍整个战争史,她甚至比卓娅还小5岁。


我们无法想象她们放弃生活,一点点决绝的走进河水,走向生命尽头,一个个年轻青春年华被淹没的样子。
河水一点点淹到她们的腿,腰,胸,头,她们一个个消失,直到最后一个人被浪花盖住,看不见了。一切归于平静。


画中的女兵和孩子,基本在抗战胜利前已经牺牲。八位投江女兵包括13岁的王惠民,就在其中。
英雄的中国东北,英雄的中国女性,英雄的中国人民。




2019.3.29路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八女投江遗址,昔日战场已成田野,偶尔间断的手机信号表明这里位置的荒僻和战场环境的恶劣
可惜,很多人宁可相信“八百冷娃跳黄河”这样的小说段子(《立马中条》),也心里看不到八女投江这样的壮举。
而李兆麟,辽宁省灯塔市铧子镇小荣官屯人。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部队在密林中艰难转战的关键时刻,为了不让自己儿子的哭声暴露整个部队的行踪,他和妻子再三思虑过后,选择了保全全军战士,这对革命以来一直坚强的夫妻俩,忍痛在雪地里丢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孩子的妈妈不忍看,就由爸爸一个人抱着扔掉了,爸爸望着雪地中的儿子,沉默许久,无言。


我们无法想象这对从未在战场上流过泪的父亲母亲为了民族大义而舍小家,在风雪中把亲生骨肉仍在密林时转身离去的痛苦。
当他们为了今天的一对对年轻父母抱着孩子享受欢乐而扔掉自己的孩子时,谁能体会这种为了今日强盛,民族尊严而抗战到底的决心?
这位曾以“‘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夺回我河山!”作为“振兴中华”的座右铭的中华民族英雄,1946年3月9日于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身中七刀八孔。
挺过了14年艰难抗战的民族英雄,没有倒在日本人的枪口下,却倒在了国民党特务的刀下。没能再见到儿子,没能挺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中国革命公认的三大困难时期:长征,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东北抗联

而抗联艰难之处不仅在于环境极其恶劣艰苦,还始终没能和延安建立最为重要的电台联络。连最远的海南岛琼崖纵队都给千辛万苦送过去一部电台,使得红色娘子军在面积小得多的海南岛成功周旋了下来。
东北抗联由于距离太远,又没有联络,始终是单打独斗的状态,没能接收中央指示来形成根据地,也就相当于没能融进红色大潮中去。
他们接收不到中央调拨的经费,也不能像其他根据地那样自搞兵工厂。一枪一弹都要从日本人手里抢。
延安党中央多次派干部,经费和联络文件跋涉几千公里试图穿过封锁线寻找抗联,均以失败告终。
在抗联形势最危险的一年,杨靖宇也曾召开会议,决定南满抗联趁辽河封冻之时,部队快速通过冰面,向西突围同热河的关内共产党武装力量汇合,获得一线生机。


然而,历史的命运偏偏让1936年法库县冬季气候反常,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深冬,辽河不但没有结冰,反而河水暴涨,水面增宽,奔流不止,将士们面对滔滔河水抱头痛哭。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战冲到辽河岸边,却被暖冬的辽河挡住前进的道路。
危急情况下,师部决定夺强渡辽河。结果,血战一昼夜,400多人的队伍只有100多人突出包围圈,其余都壮烈牺牲。


我们无法想象这群抗日英雄,宁死不降,在齐颈深的血红河水中冒着日军机枪扫射,一步步向对岸艰难跋涉的样子。
河水水位一点点淹过他们的腿,腰,胸,头,然后一切归于平静。他们最终消失在了河水里。
剩余的抗联只有继续在关外独自坚持着。
而当时控制全国财政和正规军,对外接收美苏援助,号称抗战唯一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14年来从未给这支抗日部队发过一块钱军饷,补充过一颗子弹,添派过一兵一卒。
在民族利益应当高于意识形态的抗战生死存亡之时,国民党政府不仅不支援这支抗日孤军,反而否认抗联存在的合法性。


国民党军抗战胜利后却难得的行动神速,坐着美国飞机空运和用军舰海运,昼夜兼程奔赴14年来从未踏过的东北,抵挡在此坚持14年的东北抗联进入东北城市
在1940年被迫撤入苏联之前的9年时间里,抗联完全是一己之力用最艰难的游击战来单打独斗。抗联从巅峰时期的3万人,到最后除仅有1000余人撤入苏联外,大部牺牲。但还有其余很多人仍然在莽莽山林风雪中坚持着,过着苏武牧羊般的生活。








官兵们负了伤,连一条白布绷带都找不到,冰天雪地里只有撕自己身上的衣服。而医务人员的药包里,除了一点红汞药水,唯一的内服药就是一点鸦片。
他们本可以扔下枪举起双手,去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朴素生活。甚至可以偷偷逃离部队回家,也无需背上叛徒的道德压力。
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他们抗战和生存的异常艰辛。
《义勇军进行曲》里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真的一点不假。中华民族的长城,就是他们用血肉一点点筑成的。

因为他们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如果寻找革命战争各个时期的老红军老八路,现在还相对容易找到长寿一些的老英雄,各个城市都有一些。但是寻找东北抗联部队的老战士,却非常难。




女抗联战士李敏老人,做客央视《等着我》,倾全国之力寻找抗联老兵,门开一瞬间背后空无一人。







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6200人,巅峰时期3万多人的东北抗联,却在国家繁荣富强,尽情享受和平发展成就红利,可以收获掌声和鲜花的今天,
空无一人。



因为很多无名抗联英雄,只能在东北的雪地里用桦树皮一裹,长眠于林海雪原。
而面对今日网络“东北人不抗战”的别有用心的明显带节奏的言论,几乎很少能找到健康的抗联老战士可以做一面旗帜反驳,因为99%的抗联战士早已经牺牲在了深山老林里。














他们已经无力拿枪继续同分裂中华民族的敌对势力战斗了。
他们若林中有知,会流下怎样悲愤委屈而又不甘的眼泪?

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勇敢站出来,我们又能不能为了他们的历史荣誉而站出来?

英雄的悲壮在于,他们播种,却不收获。把果实留给子孙后代。
别说是和她同一个部队的了,就是整个抗联各个部队,都没有找到。她倾尽余生寻找,却孤零零的来,孤零零的走
救下她性命的英雄群体,她一个也没有再见到。


李敏老人余生都在为修改“抗战十四年”的历史概念而奔波,走街串巷,到各个学校、机构、公共场所演讲教育,发挥着一名抗联战士风雪征程之后仅存的余热。


终于,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的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务必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
我们原来的八年概念是指全国爆发了全面性的抗日战争运动,而十四年的前几年只是部分人民及军队组织的小规模的抗日运动,但不论部分也好全国也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事实,所以改成了“十四年抗战”。




提醒全民,不要忘记那一段历史岁月,激励后辈勿忘革命先烈为祖国做出的贡献,牢记国耻,我们要自强不息。这是一名抗联战士最后的愿望。
我们不是一直揪着历史问题不放,但是他们一次次的刺痛我们的神经,揭开我们的伤疤,让我们始终难以放下。
我们也不会原谅,何况日本也没道歉。
2018年7月21日,李敏老战士去世。







她终于去见她余生寻找的抗联战友了。他们早已等她多年。相信东北林海雪原的天空上,一群抗联英雄再次相聚。他们会热泪盈眶,手挽着手,继续保卫着这片他们热爱的中国土地。










苍天破了,不盼奇迹,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明,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

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

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

不可被亵渎的东西!

他们播种,却不收获,

他们痛苦,却不苟活,

他们饥,他们渴,

他们流血,

他们心里苦涩。

可这大好山河,岂能留给东倭?

这寰宇世界,岂能没有战歌?

起来!

你若不愿做为奴隶,

跟着我,

为那尚未出生的子孙,

用血肉相搏。

(完)





…………………还有关于抗美援朝中若干以一敌百的孤胆英雄,也同样硬核的惊人。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在此叙述了,请看这个回答。












查阅一下同他们作战的美军最高奖励:荣誉勋章授勋事迹,上述的每一个人,在美国都是荣誉勋章级别的。在中国,这样的战神是普遍现象。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142294/answer/830796876" data-image="http://pic3.zhimg.com/v2-af75fc673829f46ce88064527fafc08e_bh.jpg" data-image-width="1080" data-image-height="767" class="internal">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间谍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过哪些霸气侧漏的话?
为什么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始终无法形成如南方一样的革命根据地?
烈火中最后的嘱托——“狱中八条”
同志们,把党证拿出来烧了!——悲壮的金门登陆战………………挂几个抹黑抗联,玷污这个回答的网特








还有黑李兆麟弃子的,认为李兆麟是“放弃小利益获取更大回报”“自私心态”的
















他们的言论,就是试图阉割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断的民族精神的新鸦片。
所以他们不会懂,为什么李兆麟扔掉儿子也要把部队带出去(自己是指挥员,不能群龙无首),为什么邱少云宁可自己被烧死也一声不吭,江姐为什么让自己的儿子失去父母,黄继光为什么让自己的母亲失去儿子,马占福为什么喊了26声娘然后上战场牺牲。因为生活在当今安逸社会的人,不会明白先烈为了大家今天的生活是付出了多少的。反而会质疑他们的人性。不得不说也是某种悲哀吧。


平时总抱怨人们在遇到他人灾难时的冷漠,那么面对他人的牺牲反而质疑他们,是不是很打脸?

再遇到侵略,还会不会有人站出来?


牺牲的大批抗联英雄,他们在地下已经无力反驳,他们已经无力拿枪继续同分裂中华民族的敌对势力战斗了。若林中有知,该流下怎样悲愤委屈的眼泪?
还记得苏联是怎么倒的吗?境外势力,和平演变,侮辱先烈,历史虚无。

我们不能跃马扬刀手刃侵略者,但是我们可以用思想和自身的判断去打击侵略者和内奸的攻击。

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勇敢站出来,我们又能不能为了他们的历史荣誉而站出来?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008at 发表于 2023-9-26 02:14: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个标语的最硬气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