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保险君去看医生,医生语重心长地对保险君说:年轻人,不要拿健康换钱啊!
健康和财富,似乎成为了一种此消彼长的互为相反数关系,一个像白天,一个像黑夜。
【拿命赚钱 ==> 用钱换命】 似乎成为了一道无解的死循环。逼着我们在短短几十年中不断做着单选题。
不煽情,也不打鸡血。保险君今天来阐述一个客观的事实:命,能换钱吗?
答案是,能。而且还可以明码标价。
让我们随机挑选 某保险公司的一款定期寿险:
以30岁男性为例,购买保额为1个亿的定期寿险,保障到65岁,交钱时间选择30年。
对于身体健康过了及格线的男性,也就是标准体,每年只需要花 21.1万元;
如果这个男性不吸烟,身体倍儿棒,每年交费16.1万元就可以了,便宜了五万块;
要是你不但不吸烟,偶尔跑个马拉松,参加一下铁人三项啥的,是身体倍儿棒的健康达人,那价格就更便宜了,每年只需要花 14.2万元,就能撬动1亿现金池。
女性的保费,相对男性来说,还要更低。
人类史上,最快,最真,最给力的致富路线。
也就是说,在65岁以前,这个被保险人如果不幸遭遇不测,受益人一个亿就到手了。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对,这就是人寿保险的本质:用命换钱。
听起来是不是血淋淋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寿保险最开始出现在英国的时候,遭到了各方抵制的原因。
让我们换一种说法:
人寿保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保险品种,保的是生死
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的生命定价
你出钱,向保险公司购买你自己的生命价值,比如100万,1000万
当你的生命终止时,你的家人就可以获得 100万,1000万的现金
人类智慧在400多年前,就用数学、统计学和精算学的复杂联合,巧妙的将人的寿命和财富联系起来,使人的寿命具有了商业价值。
但是,人们往往一说到生死,就仿佛触碰到了某种禁忌,气氛都凝重了。马上就会有杠精上纲上线:生命是无价的,人命的价值怎么能用钱去衡量!
所以,人寿保险,从1583年诞生到现在,发展总是不太顺利。1583年那个时代,对生命定价的商业行为,无论是在宗教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都不能被世人所接受。
因为那时候神学盛行,对人的生死有一种神秘的猜度,不过,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在1676 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人口统计学家约翰·葛兰特,利用每周收集的教堂洗礼、 疾病和丧葬数据,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份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表;
1693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哈雷,根据伦敦地区5年内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出了死亡率的人口统计表。
这两位大佬为人寿保险的定价做出了历史级、里程碑式的贡献,推动了人寿保险在英国商业化的进度条。知识分子们、精英阶层们,开始接受人寿保险。
一位名叫托马斯沃恩的律师为人寿保险疯狂打call。从1706年到1708年的两年之间竟然购买了71份保险。
到了1720年,英国就已经有50家人寿保险公司。
现如今,英国已经是欧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也是世界级别的保险大佬,直接甩开我们百年的时间进度条。
我国人寿保险,正儿八经地大规模售卖,是从1992年开始的。经过28年的发展,取得了火箭般的发展速度。2020年1 至 8 月,保险公司们收到了33,247 亿人民币的保费。其中寿险保费为 18,391 亿元,同比增长 4.92%。
人寿保险,把生死放到了台面上讨论,毕竟死亡成本太高
人,活着 可以赚钱,死亡,不能赚钱了,但是办葬礼需要花钱,买墓地需要花钱
需要花钱,就表示死亡具有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可以被计算
一般来说,生命的价值在发达国家基本在10-60倍的人均GDP之间
取个中间数,假设生命的价值按照30倍的人均GDP来计算,人的一生按照80岁,也就是约等于30000天来计算
30000天 = 30倍的人均GDP
300天 = 30%的GDP
也就是说,1%的人均GDP的价值 = 10天的生命价值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此言不虚也
听了上面似乎有些残酷却又真实的事实,不知各位乎友怎么想。
诚然,命能换钱。可是,钱,无法换命。
所以,二者到底哪个价值更高,相信各位心中自有判断了。
以后再有人浪费你的时间,把一个亿的保险合同丢给他,照价赔偿。让他们知道知道,浪费别人时间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 如上分享 望有助 >
更多 ღ有趣好玩、颜值爆胎ღ 的保险科普内容
来这里一键取走 ⭐⭐⭐
✅ 知乎机构号:复衡保险经纪
✅ 知乎专栏:我的保险我做主
❤ 感谢知友你的「赞」与「分享」帮助到更多盆友,笔芯 ( ´・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