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穷人的阳光 发表于 2023-9-24 16:43:51|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灭秦之后,项羽在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而且因为灭秦,有巨大的声望,而对手刘邦的实力远远低于项羽,
为什么项羽一副好牌打坏了,为什么取天下的是刘邦而非是项羽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fj520 发表于 2023-9-24 16:44:32|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多半已经小说化,而且是从后世视角取材~抛开那些描述,估计可以探讨一二。
项梁、项羽当初起兵的时候不过八千人,当时在楚国到处都是拥兵数千的实力派,相比而言,项梁的实力并没有多么可怕。(如无具体说明,本文资料出自《资治通鉴》)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但是项梁集团能够迅速发展,除了能够迅速吞并其它势力,更重要的是能拉很多实力派的入伙,比如陈婴就带着两万人入伙,又有英布蒲将军带着人马入伙,还有吕臣等也带兵加入。当然,后来的刘邦也加入了项氏集团(此时已经是楚怀王集团啦~)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众从之,乃以兵属梁。
英布既破秦军,引兵而东;闻项梁西渡淮,布与蒲将军皆以其兵属焉。项梁众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上面史书上有名的人物,实际上当时参加项氏集团的实力派多了去了,按照范增的说法是“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是因为参加项氏集团可以依靠他们贵族身份反秦。而且更是希望项梁这个贵族之后能够拥立一个傀儡楚王,形成多头政治的格局,比如西汉末年的绿林军和赤眉军~而项梁项羽叔侄扮演的就是当时刘縯刘秀兄弟的局面,同样的由于项梁实力过强不利于多头政治的维护,所以项梁反而不能上台当王,需要拥立一个新的、容易掌控的傀儡楚王(名誉董事长)。项梁就比较聪明,没有等其他人提出,自己主动降低身份,先立了一个楚怀王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南阳豪桀及王常等皆欲立刘縯;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縯威明,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召縯示其议。
与之对应的反面例子就是陈胜,陈胜并没有拥立楚王,也没有拥立六国的后人,而是选择了自己称王,并且很明确地想把公司变成自己的陈氏公司。然而,以陈胜的实力显然支撑不了这种格局,因此各地纷纷自己选出个王,反而使得陈胜被动,而且陈胜严格掌控底下的大佬,防止他们和当地势力合流,脱离控制。
陈王以硃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这么严格监督诸将,表面上似乎是陈胜脑残的原因,但实际上,是因为当时背叛陈胜的人太多了,必须加以控制。比如葛婴立襄强为楚王、武臣被赵地拥立为赵王、周市差点被拥立成魏王(周市拥立了公子咎)、田臧、李归等人一合计,矫诏把吴广(陈胜任命的假王)给杀了……
楚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计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陈胜就在这种情况下,拼命地开展集权。
当然,陈胜这么玩,愿意加入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最后也被踢出局了。
陈人秦嘉、符离人硃鸡石等起兵,围东海守于郯。陈王闻之,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但是,如前文所述,这种多头格局是不利于强者的,人们往往倾向于打击易破坏多头政治的强者以维持这种格局,所以多头政治博弈,强者容易出局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硃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
项梁的战死是项氏集团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项梁的战死,使得项氏集团地位遭到打击,项羽成为下一代接班人,此时项羽、吕臣、刘邦成为相提并论的大佬~
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去,攻陈留。闻武信君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一方面随着公司入股的人越来越多,项梁项羽叔侄股份占比会逐渐减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其它实力派和楚怀王的打压,使得前排的实力派逐渐实力衰弱。
很快,在众多大佬的默许或者支持下,楚怀王就接管了项羽、吕臣的军队,刘邦却没有被解除兵权,很可能是用来制衡项羽的。
后九月,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我们总结一下,当时楚国朝政上面有许多人挤满了前排位置,比如吕臣父子被解除兵权后,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比如陈婴,为上柱国。可能大家对这个官职没有什么概念,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战国策》记载一个故事: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楚国朝堂的吕青占据着楚国最高的官职令尹,次一等的上柱国被陈婴占据着。至于司徒,我想大家也明白这个官职的含义。
<hr/>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项羽作为项氏集团的代表,只能作为公司的重大股东存在,根本无法一跃成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楚霸王,更无法混成史记本纪中的人物,甚至一步步地被挤下去。
可是,项羽之所以是项羽,就是时代赋予了他特殊的条件。
很快,秦军北上,即将爆发秦末大决战巨鹿之战。受到打压的项羽只能作为次将出场,而当时的上将军是宋义,同时又听从各位楚国大佬的意见,派遣刘邦入关,并且沿途收集部队,从这个安排很明显看出楚怀王想要压制项羽的企图。(不过刘邦也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人物,很快就可以脱离楚怀王控制)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项羽也迅速脱离楚怀王控制,杀了宋义,成为上将军,并且打赢了巨鹿之战,成为诸侯联军的总指挥,并且最后主持了十八路诸侯的分封。
要是项羽的对手只是刘邦的话,那局面会很好打开,可问题是~就如同老蒋,项羽的实力有限,无法控制所有的地盘,他的对手也从来就不是某个集团~
于是,控制甘肃、陕西和河南三省的冯玉祥,主持开封的政治分会;阎锡山的山西政府,因太原政治分会而得以合法化;所谓的桂系控制着汉口、北平和广州的政治分会,分别由李宗仁、白崇禧和李济深主持。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之后,第六个政治分会在沈阳成立。
他们在1927年取得权力时,仅控制了江苏、浙江及安徽的一部分。由于1929—1931年的内战,中央政府的势力威震各省军阀,从而保证了南京政府的生存;但是,中央政府的政令在1931年仍然被限制在星座般的华中的几省或其一部分(最显著的是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及福建,各省程度不同)。
出自(《剑桥中国民国史》)
我们看看鸿门宴上的项羽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摊子~基于我们当代人的眼光,一般都是集中在刘邦,项羽两人的斗争,对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可能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但在当时,能让无数人站在其后的,有哪个是等闲之辈。
总而言之,我们大家都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十八路诸侯,那个都不是好惹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要干跟我作对,抢我的地盘,动我的蛋糕,我敢跟你玩命!~我们来逐一分析当时的势力。
说说燕地,燕地是韩广打下来的,燕王韩广也是被豪杰拥立的,跟项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杰欲共立广为燕王……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齐地是田氏家族的天下,跟项羽也没有关系
田儋者,故齐王族也。儋从弟荣,荣弟横,皆豪健,宗强,能得人……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率兵东略定齐地
八月,田荣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田角亡走赵。田间前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儋子市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平齐地
魏豹则是魏王魏咎(后战死)的弟弟,并且魏地也是他打下来的。
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周市自狄还,至魏地,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立咎为魏王,市为魏相。
其弟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
赵国地盘从来就和项羽没有关系,赵王一开始是武臣,后来是赵王族后裔赵歇。
韩王呢?早早地就被拥立了,而且韩地抗争秦军的也一直是韩王成。
张良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司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最后说一下楚王,就是众所周知的楚怀王~
而理论上在关中称王的应该是刘邦(秦王)
所以,秦韩赵魏楚燕齐都已经名花有主了,从原则上来看,项羽根本就不能作为一个实力派裂地称王,如果尊重现有的分封格局,要么回到楚国当一个实权派,和众多元老博弈,乖乖地交出兵权,结束政治生命。
<hr/>可是秦末,是一个奇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无数身份低微的人抓住时机就可以往上爬,只要处于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奇迹,陈胜等凭借九百戍卒就可以滚雪球式地发展成几万人的大集团,到后来成为反秦第一大势力[1],周文带着陈胜的将军印沿途就收拢了几十万人[2],武臣、陈余、张耳等人带着三千人渡河到赵地就迅速发展成几万人的集团[3],楚地到处都是拥兵数千的武装势力[4]。田儋起兵于齐,不久就可以席卷齐地[5],韩广带着部队前往燕地,当地豪杰就纷纷拥立其为燕王[6]。
从某种角度,项羽和众多支持他的人是不甘心从此放弃自己的政治生命的,众多实力派看着项羽,想要他做出一个最终的决断,项羽在自己的野心和这些人的推动下,宣布了自己的分封政策。
当时野心勃勃的人绝不止项羽一个,项羽只是他们推出来的代表。
除了原来的燕王韩广外,燕地有一个实力派就臧荼,巨鹿之战就是他带着燕国军队来打的,后来被项羽封为燕王,而燕王韩广被迁为辽东王。
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
齐国的实力派是田荣,控制着一个傀儡国王田市。此外还有两名实力派,一个是田都,一个是田安。他们在关键时候,也就是巨鹿之战,都选择了支持项羽。而且田安直接控制济北之地。因此,项羽让田安作为济北王,让田都作为齐王,而原来控制齐国的实力派田荣就不封,将田市这个田荣控制的傀儡作为胶东王。
齐王建孙安下济北,从项羽救赵。
齐将田都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田荣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
赵地有三个大佬,一个是赵王赵歇、一个是张耳、一个是陈余。项羽选择扶持张耳(或者是张耳选择支持项羽分封,以此换取自己的利益),从当时来看,赵王赵歇本来就是赵王,用不着项羽分封,而陈余当时把将军印给了张耳,更不可能支持他来代替有兵权的张耳。因此,赵王赵歇就被迁到代王,张耳成为赵王,而陈余,给了他一点小地盘(三个县)
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还信都。
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治襄国。
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亦不封。客多说项羽曰:“张耳、陈馀,一体有功于赵,今耳为王,馀不可以不封。”羽不得已,闻其在南皮,因环封之三县。
此外,还有一些实力派不可忽视。
申阳一开始只是张耳的近臣,控制河南郡,于是就被封为河南王(削弱韩王成)。赵将司马卬控制河内郡,所以就是河内王了(削弱魏王豹)。
瑕丘申阳下河南,引兵从项羽。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治襄国。
而楚国当时的股东,有些和项羽一样野心勃勃的,也和项羽合作,一起瓜分掉楚怀王集团的股份,最后一起和项羽联手杀掉楚怀王的也是他们这几个,分别是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他们有的以实际控制地盘封王,有的以瓜分楚国股份地盘为王。
楚将共敖打下南郡,所以就是临江王了。英布,吴芮就是九江王,衡山王。吴芮也是资格非常老的,一开始英布还是他的马仔。而项羽还提拔一个吴芮部将来瓜分股份。
义帝柱国共敖将军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番君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侯。
最后谈谈秦地。章邯一开始投降就被封为“雍王”,也就是控制秦国之地,原因可能是当时诸侯联军和章邯军相持不下,于是最后以把秦地封给了章邯为承诺让章邯投降,但是如果让章邯等人带着二十万秦军回到秦地,无疑会成为迅速控制关中之地,又凭借强大军事力量来对付关中诸侯。因此秦军二十万士兵被坑杀,使得章邯等人成为光杆司令,项羽还将秦地分开几份来分封~为了出现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章邯等人必须得到分封,以此来阻拦刘邦的东出。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此外,我们知道,项羽是不可能定都关中的,他在关中毫无根基,而且主导坑杀了二十万降卒,根本无法得到秦国百姓的支持。比较理想的是回到统治根基比较巩固的楚地,而且要一举摧毁楚怀王集团,将其变成项氏集团。
当项羽入关时,刘邦意识到不对劲,必须阻拦这批军队,不然自己的关中之地是保不住的,更别提成为秦王了。当时很快,这种阻拦就失败了,诸侯联军势不可挡,刘邦作为当时的实力派,选择了低头,主动让出了关中之地,成为了分封体系下的受损者,一旦刘邦选择低头,项羽就无法继续打击他,很简单,大家打仗都是有利可图,凭什么陪着你继续去打刘邦?老子的兵没有找你要啊?
(当时刘邦的十万是个人兵力,诸侯联军是四十万,但实际项羽的楚军嫡系有多少是不知道的,而且楚军内部的英布、蒲将军等大佬未必同意火拼,项氏家族内部项伯也明显不会支持。如果项羽强硬要继续打击刘邦的结果,可以参考三家分晋时期的智伯)
(鸿门宴的部分应该包含大量虚构。后世史书描绘得具有夸张色彩。以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判断,顶级谋士范增会说出这种话?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懂的都懂~)
因此刘邦作为一个实际的实力派,进而使得项羽让步,要求项羽承认刘邦对巴蜀和汉中的控制权,项羽已经逼刘邦让出关中了,就无法让刘邦继续让出汉中,于是无奈同意了刘邦的意见。(当然,历史记载自然不会这样写,这只是我的猜测)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
还有一些实力派的利益受损了,比如魏王豹。
项羽欲自取梁地,乃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得到了臧荼、田都、田安、张耳、司马卬、申阳、共敖、英布、吴芮、梅鋗等人的支持,项羽就开展了自己的一套分封,主要目的是使得“有功者”得到天下更多的股份,“无功者”(就是旧有体系下的受益者)的股份变少(无法彻底夺走他们的股份,不然会激起更大的反抗)。
(项羽这套分封,绝不是项羽想如何如何分封就能如何如何分封,而是项羽集团内部不断讨论以及和在场的实力派不断切磋,谈判的结果。)
面对着这种局面,旧有体系的人自然无法赞同,于是楚怀王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项羽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
一个大佬能够在舞台上站着,背后要有无数人支持他,如果没有人支持,他就算是传说中的霸王,也是无能为力的。
最终,项羽代表着那些新兴实力派,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分封名言:如果战争是属于我们的,战后的世界也必须属于我们!(大雾)
“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
<hr/>但是,这种对分封体系的挑战迅速引发变动,当项羽大肆收割楚怀王旧集团的股份并且成立项氏集团时,很明显引发了楚怀王内部的分裂。而无论是楚怀王集团时,还是项羽收割楚怀王集团的股份时,项羽要壮大自己的股份,自然会大肆提拔自己的亲戚、亲信,这又加剧项羽用人风格的独特(和王世充大肆提拔自己亲人的原因差不多)。
项王使趣义帝行,其群臣、左右稍稍叛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史记 陈丞相世家》)
而在楚国外,项羽的分封体系已经趋于瓦解。
4月,戏水罢兵。
5月,6月,齐地发生变动,拆分齐国的举动使得原来控制齐国的田荣不满意分封格局,迅速击败了田都、田市,反了,迅速统一齐国地盘~齐国变色之快令人震惊。
五月,荣发兵距击田都,都亡走楚。荣留齐王市,不令之胶东。市畏项羽,窃亡之国。荣怒,六月,追击杀市于即墨,自立为齐王。
7月,田荣又去资助彭越一起造反,击杀了田安,从此田荣统一齐国。然后彭越进攻楚地,并且击败了前来迎击的楚军。
是时,彭越在巨野,有众万馀人,无所属。荣与越将军印,使击济北。秋,七月,越击杀济北王安。荣遂并王三齐之地,又使越击楚。项王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
然后田荣还资助了陈余,陈余配合原来的赵王歇,一举击败了张耳。陈余控制赵、代两地。
张耳之国,陈馀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乃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丑地。今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击常山,复赵王,请以赵为扞蔽!”齐王许之,遣兵从陈馀……陈馀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谒汉王于废丘,汉王厚遇之。陈馀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而8月,刘邦东出,迅速横扫关中之地,除了章邯,基本无人能够进行有效抵抗~
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
从某个角度,田荣和刘邦十分相似,人们往往说不分封田荣是导致项羽分封崩溃的原因。可是,如果分封田荣,齐地还是会乱,因为齐地本来就是田荣掌握的,拿田荣的地分封给其他人,无论给田荣留下多少,田荣都会不满。而且,不分封田荣的情况下,田荣都能迅速统一齐国,分封后不更是如虎添翼吗?就如同刘邦得到了土地,可是他也不会满足分封体系,而是迅速统一了秦地(以秦惠文王统治区域为例子)
燕地的臧荼杀了原来的韩王韩广,统一燕地。
燕王广不肯之辽东,臧荼击杀之,并其地。
而直到十月,项羽才完成对楚怀王集团的改造和整合。项羽杀楚怀王与田荣杀田市、臧荼杀韩广其实是一个性质的事。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等到这时,田荣整合完毕齐国;陈余控制赵、代两国;除了还未彻底击灭章邯外,刘邦即将原有秦国的资源,同样的,由于楚怀王一系的利益即将瓜分完毕,九江王英布也在寻找机会脱离项羽的控制(相当于后来韩信、彭越对刘邦)~如果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时候刘邦所拥有的优势不是项羽可以匹敌的了。
我们知道,项羽的分封格局是各派利益博弈的产物,而并不代表它会稳固,僧多肉少导致崩溃是必然的(实力派太多,地盘太小)。而且,项羽可能也不希望它稳固,更希望能够混乱时给他给多的机会去扩张,可惜他没有遇到这个机会。
我们常常以为项羽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神功无敌,但项羽到死也没干掉田横、英布、刘邦、陈余……最后反而被汉军打到了乌江边上。无可否认,项羽确实是当时顶尖的军政大佬,但是无可奈何,形势比人强,“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hr/>项羽想要统一天下吗?我觉得他是想的,当时而言,统一天下首先是要消灭旧有的体系(如项羽分封、刘邦灭项羽),然后尊崇自己,提高自己的地位(比如项羽当霸王、刘邦当皇帝),然后铲除异姓诸侯王,最后名正言顺的成为天下的皇帝。
项羽折在了第三步,没能剪除诸侯,而刘邦做到了。刘邦固然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人物,但是双方条件是有一定差距的。
刘邦登基的时候,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张耳为赵王、韩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吴芮为长沙王。
当然相比较而言,当时刘邦掌握的地盘更加大,诸侯对他的依赖性也更大(比如两位韩信都是刘邦扶持的,张耳和英布都是失去地盘和军队才来投靠刘邦,被刘邦扶持上去),所以刘邦能够更加轻松,更加轻易地对付诸侯、统一天下。
正如上文所说,当项羽整合完毕内部资源后,准备对付诸侯时。
他面对的诸侯,掌握的地盘非常大、控制力度较强,对项羽依赖性基本为零。
等到这时,田荣整合完毕齐国;陈余控制赵、代两国;除了还未彻底击灭章邯外,刘邦即将原有秦国的资源,同样的,由于楚怀王一系的利益即将瓜分完毕,九江王英布也在寻找机会脱离项羽的控制~从此刻起,项羽无论如何折腾,都将走向他的终点
<hr/>最后,项羽面对着自己分封失败的现实,身死东城时,喊出了哪句著名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是项羽说的话,我觉得挺正常的。
其实吧,也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对,这只是英雄末路的一种感叹,是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叹息。
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受制于各种客观环境的对手。
项羽也是如此。
他和叔叔在秦末这个风口上,就能一呼百应,诸侯景从。
当他处于巨鹿之战这个风口上,主动带兵出击,就能赢得诸侯响应,一举击败秦军。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当他顺应诸侯需要,处于诸侯分封这个风口上,他就能掌控天下,政由己出。
当风停下的时候,那些传说中的英雄基本都会进退失据的。
这让人想到侯景,这个站在风口上的,奇迹的人。
无论怎么夸张,侯景都是办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带着八百个小弟,一举越过长江,逼死了梁武帝,搅动大半个梁朝,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想当年,曹操、曹丕、苻坚、拓跋焘带着十几万、几十万大军都无法渡过长江,曹丕更是感叹:“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而侯景起兵时只有八百人,渡江时只有八千人!
“长江天险,二曹所叹,吾一苇杭之,日明气净。自非天人允协,何能如是!“
何等意气风发,老天爷是帮我的。
但是后来,侯景手握着十多万大军,控制着大片土地,麾下谋士猛将无数,却是一败再败,最后也只能抱头鼠窜,身死人手。
(完)
<hr/>

PS: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读者很有耐心,我就说明一下为什么关中之地非常重要。
关中之地,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当年劝刘邦闭函谷关不接纳项羽的人就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7]又当年有人叫韩生,他就提出:“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8],提出两个原因:1,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土地肥饶,经济条件好。
谋士刘敬让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时的说辞提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9]
张良也表示:“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10]
我们再看看司马迁的描述: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11]
可见秦地条件之优越。主要体现在:1,土地肥沃,经济产出高。2,地势险要,难以被攻克。
关中的衰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关中衰落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绝对不能见简单的归类为战乱之类的表层原因。比如淮南在唐末战乱,但是经过杨行密的处理,迅速恢复了经济[12]
关中的衰落在隋唐时期就有体现,关中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湿润的南方地区就开发出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直观来看就是政治重心的东移。北周、隋文帝时期定都关中的长安,但是后来隋文帝要多次带着百姓前往关东“就食”,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而且在前人基础上修筑了连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中心就在洛阳[13]。到了北宋赵匡胤时期,讨论定都问题时,连洛阳都不能作为都城了,更别说赵匡胤还想迁到长安,一个直观的问题是,如果定在洛阳,那么漕运体系就无法维持,几十万士兵的生计就成为了问题[14],而漕运是什么呢?就是把江淮地区的资源调往开封,于是最终定在了开封。
第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关中地区人口就越来越多,污染加重,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关中的经济地位在不断下降,“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5]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其他地方的经济比重越来越高,比如唐朝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16],其中就没有关中的地位。
在秦汉时、只要控制了关中,就相当于控制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凭借的险要的地形、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兼并全国是比较现实的。但如果其它地方、特别是江南,那么坐守关中就变成了困守关中,因此也不会有王朝要定都关中。在那种情况下,守护运河、利用东南的钱袋子指挥枪才是王朝的命脉。
很显然,秦汉时期的关中经济比重占全国比重非常大,因此以关中之地就可以对其它地区形成明显优势。当刘邦整合完关中之地时(况且还占据着巴蜀,将战线推到成皋一线),项羽已经输了。
wxw850227 发表于 2023-9-24 16:44:5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结了十大原因,与大家共讨

第一个原因:在权威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悍然主持分封,导致秩序崩溃

项羽乘百战百胜之威,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看起来豪情万丈,风光无限,实际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为人知。
因为项羽只是诸侯军的盟主,相当于纵长的身份,其威权虽盛,却无足够之合法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硬要让他去分配秦亡之后的大蛋糕,并维持分完后的新秩序,是件非常得罪人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何将分配蛋糕尽量做到公平,这太难了。诸侯诸王与随同项羽入关的诸侯诸将,在面对诛灭暴秦的大原则问题上,可因仰仗项羽的威势而团结在他身边,但当大家共同的敌人暴秦已灭,内部的利益纠缠以及私人恩怨就会不失时机的浮上水面。即“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了“争夺利益的矛盾”,在这样的敏感问题上,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某些人的胃口。因为在那个私利膨胀的乱世,诸侯们的野心是无穷的,跟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与地方豪强们讲公平,无异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项羽虽然实施的仍是西周的封建制,但他所面对的问题明显比八百年前的周公旦要复杂的多,周公旦可以依照严密的宗法制度和血浓于水的宗族情谊来分封天下,项羽却只能靠自己的武力来慑服封在各地的骄王悍将,其中的难度,可向而知。
事实上,如何处理异姓王,这是汉代、清代等强势王朝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作为政治经验匮乏的项羽,处理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了。黑格尔曾说:“在世界史中凡是开创新世界的新英雄们的情况一般都是悲剧性的。”项羽亲手毁灭了一个旧时代,便注定要为那更完备的汉代新秩序去做一个悲剧的垫脚石。
总之,项羽一生最大的错,便是奋其私智,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图霸王之业,以期结束乱局。殊不知“霸王之业”并非结束“天下匈匈”的良方,“帝王之业”才是。天下必须一统,才能摆脱乱世。秦始皇的路子并没有错,只是走的太快了些,项羽一开始路子就走错了,焉能不败?
第二个原因:他的对手刘邦,似有天意加持。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简直就不像是跟人在对抗,更像是在逆天而行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本不相信天意,但这刘邦是位例外,他的运气好像永远用不完似的,仿佛那打不死的蟑螂小强,无论面临多大的危机,最终都有贵人相助、或者机缘巧合,从而化险为夷,绝地逢生,一如电影情节般狗血。
最有名的就是鸿门宴,如果楚国的左尹(左丞相)、项羽的叔父项伯没有受过张良活命之恩,因而处处保护刘邦,刘邦恐怕早就玩完儿了。
这也就算了,刘邦被发配汉中后,如果不是某日突然暴雨寒溪水涨暂时挡住了“国士无双”韩信的归路,而被萧何追上劝回;刘邦恐怕会在川中那富庶而安逸的闭塞环境之中,将雄心壮志消磨殆尽,最终无非另一个刘备罢了。
后来刘邦还定三秦,纠集六十万诸侯大军东进西楚,直捣彭城,最终却被项羽三万骑兵击溃,一天之内就如狂风吹袭般灰飞湮灭了。六十万诸侯军一半逃亡或投降,一半在被斩杀在瀔水、睢水之畔,数十万诸侯军的尸体几乎筑成一道肉坝,竟使睢水为之不流。最终,三万楚军在睢水之畔集结,里外三层,密不透风地把刘邦手下仅存的万余残军团团围住,就是插翅也难逃了。
可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场多半发生在中国北方靠近沙漠地区冬春之际的沙尘暴,竟然奇迹般的在苏北山区之中爆发了,结果,刘邦便趁着这风沙轻松逃出了项羽的魔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逃走,如果不是巧合的话,我只能说他真有神助。
再后来项羽又多次将刘邦打成光杆司令,刘邦一次次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上单身逃亡,却总能毫发无伤的顺利逃回关中或者河北,找到萧何或韩信要兵来东山再起。不像那齐王田荣,只一次被项羽打败,就在逃亡途中为乱民所杀,真是倒霉透顶。总之,刘邦的运气就是这么好,而且永远用不完,你说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第三个原因:项羽似乎过分重视军事,而对外交攻势和舆论宣传方面着力甚少

项羽的手下,大多是季布钟离昧一类的武将;外交上史载只有武涉一位,妄想策反韩信还没能成功。而刘邦这边,在外交上有著名辩士郦食其、陆贾、随何、侯生,在间谍战上则有陈平这位大师级的阴谋家,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仗剑斩白蛇、头顶五彩云之类的造神传说可谓脍炙人口。而西楚政权只给项羽营造出力能扛鼎的傻大个形象,一点儿都不像天下之主;再加上疑点重重的“义帝被弑”一案,又被对手抓住大做文章,平空送给了刘邦一个很好的政治口号——你们看,项羽背约弑主,大逆不道,残暴不仁,罪该万死!我刘邦才是勇气与智慧并重,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天下应以我马首是瞻,共同推翻此暴君才对!
除了这个口号外,刘邦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祥瑞,也是一大政治资本,那就是五星连珠说(指水、金、火、木、土五星)。传言五星聚于房,则武王剪商;五星聚于箕,则齐恒称霸;而汉王入关之时,五星聚于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秦地),这可是人主之兆啊,大家还不赶快投靠汉王,以顺应天命乎?




据现代天文学计算,刘邦入关之时根本没有五星连珠的异象,这一切都是刘邦假借天命的政治欺骗手段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难称尽善。挟天以令天下,方为最高——刘邦啊刘邦,你果然是汉朝的高祖,手段就是高,高,实在是高哇!
还有一次,上天有星孛(即流星)于大角。(即北天第一亮星,牧夫座a 星。)按古代天文学家的说法,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只有君王作恶多端,才会出现这样的星象。
刘邦手下的宣传部门反应很快,他们马上宣布,这个作恶多端的君王就是项羽,天下百姓当共讨此暴君。
结果,在汉宣传部门的这些政治攻势下,天下诸侯一个又一个的投入刘邦温暖的怀抱,项羽则日益被孤立。



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织锦护膊,出土于尼雅遗址

举个例子。

公元前206年十月初,南皮侯陈馀在齐王田荣的帮助下击败常山王张耳,而将代王赵歇从代地迎回赵都,恢复了其赵王之位,陈馀则因此大功而被封为代王,但并不就国,留在赵都兼为赵相,以便将赵王歇控制在手中做傀儡。张耳兵败后本想逃往楚国投奔旧主项羽,但一个术士劝他说汉王有“五星聚于东井”的祥瑞,还是投靠他保险些,于是张耳率军逃入关中投靠了刘邦。自此常山国国除,属赵。



如果说义帝被弑一案是项羽由盛转衰之起点,则张耳投汉则是刘邦由弱转强之关键。张耳作为当年信陵君的门客,抗秦资历最老,且又是陈胜起义、赵国复国的元勋,在天下诸侯间名望极高,可以说他的站位代表着诸侯之向背,左右着天下之局势。果然,没过多久,作为赵国旧将、张耳旧部的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也都先后投降了刘邦。
十月中旬,韩相张良从韩地抄小道回到刘邦身边,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并将已故韩王韩成的堂叔韩信封为韩国太尉,命他与张良联手,率领韩国军队攻打项羽所封韩王郑昌,韩信与张良不辱使命,很快击败郑昌,收复韩国全境。刘邦乃封韩信为韩王,并宣布山东地凡以万人或一郡降汉者,封侯万户。
齐地与赵地之前早已叛乱,而常山王张耳、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韩王韩信如今又全都归属于汉。也就是说,其实楚汉之争刚开打,项羽所分封的十八个诸侯国中,就已只剩下了燕国、西魏、临江、衡山、九江五国还勉强在项羽的麾下;就算是之后的彭城大胜,项羽也没能挽回多少劣势,反而连西魏和九江也都渐渐倒向了刘邦。
看来,这场战争打一开始,对项羽而言就注定了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事实上,五年的楚汉之争,其实都是项羽一个霸王在对抗全天下的诸侯。与世界为敌而不自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独夫”吧!
第四个原因:项羽虽然战术指挥能力超强,但他在战略上输给刘邦太多

这个世界上有种人好像天生就是打胜仗的人,对他们来说,胜仗跟吃饭那么简单。这种人,叫兵家。
据《汉书·艺文志》载,兵家有四种,即兵形势家、兵权谋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所谓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台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显然,项羽是个兵形势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势家,无有出其之右者。
而作为项羽的最大对手,刘邦与韩信都是兵权谋家,所谓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通常来讲,在战术上,兵形势家为第一;在战略上,兵权谋家为第一。如果这世上有人能身兼项羽刘邦韩信三人之才,包揽兵形势家与兵权谋家之能,那这个人肯定无敌于天下。不过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吴起与李世民算是沾了点边儿,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处。
正因为如此,项羽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仍然不足以帮助他彻底击倒刘邦。因为刘邦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权谋大家,而凡是这样的人物,如果败了,一定败得不慌不乱,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带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由于楚汉时期项羽、韩信两位绝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刘邦又在项羽手下吃过几个极狼狈的败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强的军事能力。其实刘邦在三年灭秦战争中表现还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县一县之力,一路发展为楚汉群雄中仅次于项羽的二号人物,进而独立开辟第二战场,一举攻入关中,拔了灭秦的头筹。
事实上,就算单以战术能力而论,刘邦在秦末楚汉期间也一直是很稳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章邯,章邯死后,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韩信,接下来就是刘邦了,第四第五应是彭越英布,周勃曹参之辈则不足论也。
也正因为如此,当大汉建国而彭越被杀、韩信又被雪藏之后,无论是平定英布、陈豨(韩信徒弟)的叛乱,还是面对北方强大的冒顿,刘邦都不得不以六十多岁高龄御驾亲征。
作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别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开国之君,谁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宫里安享晚年,可我们的汉高祖为啥非要亲自出马不可?因为旁人水平差太远、靠不住哇!所以就连英布也在造反前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结果排名老三的老刘头还真来了,所以排名老五的英布就玩不转了。
另外还有一位智囊级的人物张良也对刘邦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刘邦的战略眼光推崇备至。据史书记载,张良自从黄石公那里修得“秘籍”《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的义军首领听,都没有反应,唯独说与刘邦听后,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张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看来刘邦虽出身草莽,但天生自带军事天分,一点就通,所以才能让智计无双的张良惊叹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说到这本充满了魔幻色彩的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看其中《文韬·文师篇》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又如《武韬·发启篇》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论,怪不得旁的义军首领都无法理解了。而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松散天下,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和开明专制;其根源就在于张良初遇刘邦之时,两人对这种全新的“共天下”战略理念所达成的可贵共识。
而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与张良计议道:“子房啊,干脆,函谷关以东,乃公不要了,送人,谁能帮我干掉项羽就送给谁!你看这天下,谁值得我送?”
张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也,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大王若割地与此三人,共谋破楚,楚必败矣!”
刘邦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当联结信布诸雄,同破项王,共享天下!“于是紧急使人去关中请韩信来救火,眼下汉军大败,楚军追击正急,问天下谁可阻挡项羽的兵锋,唯有韩大将军!
收到消息后,韩信与萧何便立即下令停止执行23岁以下、56岁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规定,征集三秦老幼向东增援,与刘邦败军会师于荥阳,接着修筑甬道通向黄河,取山东第一大粮仓敖仓之粮,以给诸败军,从容恢复战后士气。
损失了几十万兵,刘邦还能从三秦得到支援以补足元气,可见关中对争天下多么重要。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辟,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历史的演变仍在证明着这个观点的有效。
另外,彭城之败,也让刘邦清楚的认识到除了英布彭越外,其他如魏、赵等诸侯要么能力太差、要么就是首鼠两端的搅屎棍、关键时刻只会捣乱;与其联之以抗楚,不如将其各个击破,纳入自己的版图,增强自己的实力。而项羽羽翼减除,日渐孤立,则灭亡不久矣。
于是,是年九月,刘邦派出大将军韩信独挡一面,开辟北方战场,往击魏赵齐等国,以剪楚羽翼,实现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与此同时,刘邦派出特使,积极联络楚地之英布、梁地之彭越两支独立武装,要他们找准时机在项羽后方捣乱,以破坏楚军的兵源及粮食补给。
自此,项羽的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全被刘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给韩信来搞定,西面则由刘邦亲自坐镇荥阳硬抗项羽,南面让英布给项羽背后一刀,东面再让彭越时不时捣捣乱,这就是刘邦的大战略,一个让天下战术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联合起来围攻天下第一的囚笼,楚霸王项羽百战百胜也无济于事,这是战术的胜利不能抵消战略的失利,胜的越多,死的越惨。
打个并不太恰当的比方,项羽好比就是那二战时的日军,实力虽强,战线却拉的太长;刘邦好比是国民党,负责正面抵挡日军的攻势;彭越好比是共产党,负责在日占领区后方打游击,骚扰日军的运输线;韩信则好比是美军,负责扫清日军的太平洋岛屿和东南亚殖民地。最后各方力量形成战略合围,则有了日军无条件投降。
这便是持久战的精髓,抗日战争因此而日军必败,楚汉战争因此而楚军必败。


事实上,刘邦集团对持久战做了极其充足的准备,但项羽根本没有预见到持久战的残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他越想速战速决,就越是深陷战争泥潭,不可自拔。
项羽在临死之前,总结自己的败亡,说是“非战之罪”,我看应该说成是“非战斗之罪”或“非战术之罪”才对,在战略上,他比刘邦还是要稍逊一筹。
第五个原因:年龄原因;比起刘邦,项羽年纪太轻,太嫩了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时,年方二十七岁,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就收获了震惊天下的战功,收获了诸侯俯首的威名,收获了千古霸业,他收获了太多太多。面对这世间纷繁复杂的善与恶、红与黑、爱与恨、真实与谎言、忠诚与背叛,项羽感到迷惘,感到茫然。
时间不对,太早了。他还未完全成熟。
一个人太早太快收获太多,失去太多,都不是一件好事儿。因为无论收获或失去,都是人生的一个重压,当重压无法承受,错误就会接踵而至,悲剧就会无法避免。
而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已足够成熟,他看惯了世间的云淡风轻悲喜无常,面对理想,他坚定不拔,面对挫折,他沉着冷静,面对纷扰,他心如铁石。
第六个原因:项羽的西楚后勤基地与经济基础都比刘邦差

楚汉之争的一大关键就是刘邦的后勤部长萧何。刘邦每次被项羽打成光杆司令,萧何都能依照早年在秦宫取得的资料来调查关中户口,征发关中之子弟补充前方,并漕运粮草,使得汉军有了打不光的兵,吃不完的粮,反之项羽只懂猛冲猛打,却不懂依靠后方,结果军队越打越少,粮食越耗越少,最终兵穷食尽,如何不败?
其实归根结底,战争打的是经济,经济不行,战略战术再强也没用,从战国时代以来,关中秦地的经济实力就比江南楚地强,秦灭了楚理所当然。所以同理,刘邦拥有了关中之地,即便他军事能力差一些,也一样可以慢慢磨死项羽。
第七个原因:楚汉相争后期汉军战术水平与战斗力显著提高,楚军却持续下降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亲眼目睹了项羽三万骑兵的神威,他震惊了,震惊就要反思,反思之后的决定就是——我也要!
于是,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了一支独立的骑兵军团,以故秦骑将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并拜麾下猛将灌婴为中大夫,领导这支骑兵部队迂回到楚后方去绝其粮道。此后灌婴又带领这支大汉铁骑,数次击败西楚骑兵,并在最后时刻攻破彭城,直至垓下,一路追杀,最终终结了项羽。
骑兵的正确使用让刘邦因此大尝甜头,他后来甚至招幕燕人、胡人及楼烦人为其骑兵,这一支勇猛骠疾作风顽强的优秀部队,就是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大汉铁骑之前身。
另外,除了向项羽偷师外,刘邦还大量招募了巴蜀之地的“版盾蛮”加入汉军,以增强汉军步兵的冲击力。
所谓“版盾蛮”,就是在四川嘉陵江域生活的一支土著巴人,因执木盾牌作战而得名。其人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攻楚,陷阵,锐气善舞。汉王刘邦乐其猛锐,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
另据考古发现,荥阳与成皋古战场上所出土双方使用的箭头,数量和工艺质量汉军都远超楚军。看来,楚汉国力的差距,已经导致了双方战斗力的差距。项羽就算再能打也没辙了。
第八个原因:在情报战上,刘邦全面碾压项羽

很简单,刘邦有陈平这个天才情报人员,项羽没有。
事实上,陈平自归属刘邦以后,先任护军都尉,后又升任护军中尉。所谓“护军”,其实就是古代的军情机构,护军中尉便是军情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其对内的职务是代表君王监督臣下将领,对外的职务是开展间谍活动,等于身兼美国的国土安全局(NSA)、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三重职务,其职责非常重大,后来三国时的曹真、司马昭、周瑜、李严等重臣也担任过此等类似的官职。所以陈平此人,绝非只是一个谋臣、军师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其实类似于蒋介石身边的戴笠、陈立夫,希特勒身边的卡纳里斯、海德里希——
并且,刘邦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曾拿出足足四万金,交由陈平随意使用,无需往来账目,也不要单据报销,随你用多少,只要有效果就行,结余也不用还给我了,算是赏你的辛苦费。
有了这笔巨额经费,陈平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情报机构,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情报网络,随即组织了数支间谍小分队,让他们混入楚军之中,收买楚军士卒将校,以及项伯、丁公等楚国高层,散谣进谗,大搞事情。
由此可见,刘邦多会用人。陈平原先就是项羽近臣,他与项氏本来就有不少交情,对西楚政权内部间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本就非常清楚,这就使他能够有针对性的在西楚政权中散布谣言、收买内线、制造矛盾、中伤忠良、惑乱项羽,最终搞得楚军将帅离心,范增也因此出走,项羽被弄得众叛亲离,最终焉能不败。
事实上,大汉朝建立后,陈平虽名为丞相,暗地里仍是汉朝的秘密特工头子。高祖扫平天下,解白登之围,擒杀韩信、彭越,乃至平定诸吕,都离不开陈平的秘密情报与第五纵队。陈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波谲云诡、隐秘重重的一生,陈平自己在晚年也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必累计我子孙,以吾多阴祸也。”而他背后的多少秘密,也伴随着他的死去,永远的埋藏在史简背后,永远不为人知了。
第九个原因:项羽军事集团的人才组建是极其失败的

项羽手下的将领,没一个能像刘邦手下的韩信、彭越、英布那样能独当一面,他再无敌,也无分身之术,要么就被汉军各个击破,要么疲于奔命、首尾难顾,最后焉能不败。
其实,龙且、季布、钟离眛等人的能力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甚至比韩信英布彭越他们还强,但他们施展不出来;因为一个人长期处在项羽的强大光环与强势管理之下,都会变得很压抑,即便有天纵之才,也使不出来。
第十个原因:未注重敌后战场的开辟

与项羽相反,刘邦从一开始就很注重敌后战场的开辟,多次联络彭越的黄河游击队在项羽后方捣乱,袭扰楚军后方的运粮线,而且打完了就跑,十分之捣蛋。
彭越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游击战鼻祖,他的游击战法的成功,也让后世认识到,开辟敌后战场,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多么的重要。


后来,刘邦又派遣本家兄弟刘贾、童年好友卢绾率军两万、骑兵数百,从白马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进入楚地,与彭越的黄河游击队呼应配合,烧绝西楚粮仓,破坏输粮管道,并还趁机一举连下梁地外黄、睢阳等17座城池(位于砀郡境内),使得荥阳前线的楚军,与首都彭城连通的交通要道——“三川东海道”被截断。整个西楚国等于被拦腰打断,首尾不得相顾,此次进攻之战略性,当可媲美刘邓挺进大别山了。




西楚的大本营在彭城,运粮至广武前线靠的是淮泗之水,但这两条河流流量甚小,且冬季干枯,又逆流而上,运输多赖输卒,耗费人力甚巨,远不如汉军从黄河顺流而下运粮方便。而彭越又屡歼不灭,终成气候,最终几乎将楚军的粮道彻底瘫痪,项羽撑不住,只得退回江东,乃有垓下之败。
欲了解更多,可点击链接:伤心楚汉
e999 发表于 2023-9-24 16:45:30|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关中分封布局失败原因和改进可能
作者:长乐夜未央
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496498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论怎么吹霸王项羽神武无敌,项羽到关中搞分封的时候其实手头资本颇为有限。
第一、就名义来说头上还有一个楚怀王(坚持关中如约给刘邦,绝不是项羽能控制的傀儡),不过一个联军统帅楚国上将军,并无丝毫可以号令楚国乃至各国的名分大义,从名分角度项羽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宰割(分封)天下的。
第二、项羽手头虽然有号称百万的四十万联军,但是那四十万联军都是各国军头的自成系统的军队,就是楚军中也是各路派系复杂,真正项家嫡系军队数量非常有限。
第三没有巩固的根据地。项氏在楚地有些根基,但是并未能控制楚地,秦地也是人地两生缺乏基础。
上边有些答案主张项羽不应该放弃关中应该当秦王,有人主张项羽一心想恢复封建把已经到手的天下又分了出去逆时代潮流而动自取灭亡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是一个公司的头头也绝没有把手头已经有的权力分出去的道理,皇帝比啥霸王强的多,咸阳宫殿比彭城壮丽多少倍。关中形胜,秦国以抗衡天下百年,当时有秦富十倍于天下的说法。项羽除非是傻子,否则怎么可能不想要当皇帝,王关中呢!
问题是,项羽有那个实力吗?论名分,论军队,论根据地,项羽的资本远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强大充足。
论名义项羽只是联军统帅,楚国上将军。所谓的封建贵族的项氏,在秦末早就丢掉封地又无封臣,根本不具备强大的贵族势力。项梁的八千江东子弟完全是用的秦会稽郡政府系统招募的。之后楚军聚众7万,其中多少是项氏完成改编的能控制的嫡系军队,其数量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项氏的真正当家人是项梁,项梁的过早去世导致项羽实际是以少主身份仓促上台,其资历严重不足,类似项伯等项氏长辈和类似英布这种和其叔叔平起平坐的楚系大佬们对项羽其实是以少主视之的。项羽在巨鹿之战胜利后成为实权领袖,但是资历是改变不了的。
这种情况下项羽尊重各国军头们裂土封王的欲望,代表各国军头的利益,就能号称霸王宰割天下。如果项羽露出想当秦始皇第二的意图,真的无合适理由杀戮其他实力派(例如在刘邦已经屈服,表示合作的情况下鸿门宴干掉刘邦),或者明白表示自己要独占秦国吃相太难看。
一旦各国军头不支持而中立看戏(更别说类似韩赵魏灭智伯那样联合起来围攻项羽),项羽只能让自己嫡系军队跟着自己,在人地两生的秦地和其他势力例如刘邦系(就算刘邦死了,曹参萧何周勃联合起来一样可以团结刘邦系统和项羽死磕。)和章邯等秦王系争夺关中,局面很可能立刻失控(半年后项羽实力比在关中强大了很多,但是局面失控后除了项羽已经控制的楚地,其他各地项羽完全不能控制了)。

而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项羽布局不能说不机关算尽:
1、尽量削弱关中元气,更要尽可能的阻止至少要延缓秦地的统一。屠杀秦兵杀宗室烧宫殿抢财富是有削弱关中元气的意义的且不说。
刘邦明显被项羽作为最危险的敌人,因此赶到汉中巴蜀去,如果从以后2000年的历史看,巴蜀汉中独守之国难入难出,刘邦既然入蜀,则难有作为。但是蜀地易守难攻,刘邦入蜀后则可以反过来牵制关中势力出关。
章邯本来就是秦末最优秀的统帅之一,项羽的大敌,还和项羽有杀叔之仇,又是秦人,他如果崛起统一秦地对项羽的威胁未必比刘邦小。因此让其控制北地陇西和内史之半,地盘够大有足够实力可以阻拦刘邦北上(巴蜀北上关中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都在章邯控制下,)但是要统一秦国故地既要面对占据巴蜀独守之国的刘邦,又要面对占据内史和北地的其他两位秦王。
刘邦北上应该在项羽预料之中,给章邯比较大的地盘一方面是安抚和尊重其地位,一方面也是拦截刘邦北上的必须。

另一方面,章邯部下董翳占据上郡以分章邯之势力,内史郡另一半最重要最富裕的部分给了和项氏有渊源的司马欣,无论章刘谁胜谁败,这都是阻拦他们整合关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且以章邯和刘邦的态势,刘邦入蜀后适应环境需要时间,而且必然有不少关东人离开刘邦削弱其势力。而章邯不得关中人心,重新获得人心也需要时间。
以上种种部署,确实有一种可以说是机关算尽的感觉。

2、联合入关各国新兴的军头对付六国故地的异己势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控制更多的地盘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真正巩固项羽的霸主地位。
项羽不过是楚国上将军,凭什么自立为西楚霸王?凭什么无视六国已经复国的现实宰割(分封)天下?
答案是入关各路联军将领的支持,入关的联军将领,多半是新兴的草根势力,他们愿意跟着项羽入关,本身就希望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最大的利益,当然是裂土封王了。只要项羽的作为符合他们的利益,不难得到他们支持。而他们的共同的敌人,当然是已经复国的原来的六国诸侯。
而在这个过程中,项羽将首先打垮楚怀王和支持楚怀王的异己势力,全取梁楚九郡。历史上项羽还顺手干掉了韩王安兼并了韩国也就是颍川郡。很明显地,干掉义帝又干掉韩王的项羽根本就没把他自己的分封秩序当一回事。

所谓的分封无非是承认各路军头割据一方的事实的基础上,挑动群众斗群众,乱中取胜来为自己获取最大的一块蛋糕而已。只是项羽再造帝业的一个阶段而已。如果项羽真有心只是维持列国分立的秩序,那他杀义帝,杀韩王,杀齐王的种种行为就无法解释了。

3、完成上边步骤后,项羽从无尺寸之地到迅速控制了天下36郡中的10个郡,地盘巩固,军队也完成重组。项羽下一步从历史看很明显地,就是利用各国内部的兼并战为理由进行干涉,各个击破各国所谓鸟尽弓藏。各国和项羽结盟的新兴军头们完成了淘汰不和项羽合作的异己势力的任务后,老老实实的臣服项羽的势力,可以后边点解决,而桀骜不驯继续想和项羽分庭抗礼的势力必然是项羽首先解决的。

从地缘角度项羽第一个要解决的势力肯定是齐国,毕竟立国淮泗以彭城为都的西楚来说,齐国就是有泰山压顶之势。必须首先控制。

从陈平跑路的过程看他还想控制殷国取河内郡,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刘邦的快速突围,既然控制了韩国,从颍川郡和南阳郡夹击控制河南国也应该在预料之中。

还有项羽派人去魏国担任魏相看,魏国的河东上党他也是想控制的。河东河内河南,这就是汉代关东根本的核心区三河地区。
解决了三河和齐地,则从上党河内和齐地出发,赵国就在项羽掌握之中了。解决了赵国,控制了常山太原,燕国什么的都可以不用考虑了。
另外从英布举兵的过程看,项羽一直是想控制或者至少得到英布的九江郡支持的。如果项羽的计划一一实现,经过这第三轮淘汰,以汉家十三州为依据,当时天下项羽将牢固控制扬州徐州豫州兖州青州并州冀州和司州之三河。
以大势来说,关东六国项羽完全控制了韩赵魏齐和东楚,再从河东河南南阳三路西进,无论秦地如何整合都难以抵挡项羽攻势了。
到这一步,项羽称帝应该是大势所趋了。

总之,项羽的做法和刘邦日后所做的类似,都是要先确立自己霸主地位,然后一步步的削藩。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先和友好的诸侯结盟消灭纯粹异己的诸侯晋升霸主。然后再把和自己结盟的诸侯替换成自己的附庸,最后再消灭自己的附庸代以自己的家人。如此一轮轮的胜利不断削弱地方独立性逐步缔造属于项羽自己的帝业。

然而,项羽的削藩大业在即将展开之际就崩溃了。机关算尽的精心布局实际上不过半年时间就接近崩盘(四月诸侯皆就国,八月齐国田荣胜出,十月刘邦已到陕,赵国陈余获胜,这时候项羽刚干掉义帝),在一年的时间内(第二年四月彭城之战)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从事后看,项羽的布局让人有机关算尽太聪明的感觉:

1、异己势力的坚决对抗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可是项羽和其盟友并没有能力消灭诸多异己势力,甚至没能力形成对峙互相牵制给项羽争取时间,反而让异己势力越来越壮大并且互相联合让项羽顾此失彼。
除了项羽自己搞定了最弱的韩王成,搞掉了当时最大的对手之一楚怀王,其他各个最大的异己势力,汉国刘邦、齐国田荣、赵国陈余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秦赵齐的兼并战中纷纷胜出,就连魏国彭越不但没被消灭,反而是项羽派去进攻彭越的萧公角被打的一败涂地。
项羽先进攻齐国田荣而无视刘邦做大关中被人认为是他的错误,但是以当时楚国地缘形势,项羽不摆平田荣,哪敢大举进攻刘邦呢?
历史项羽好歹在刘邦大举进攻之前打残了齐国杀了田荣,可以无所顾虑的大举回援,如果项羽派人防御田荣,自己去进攻刘邦,一旦田荣南下,项羽留下的守将惨败,那未能击溃刘邦的项羽只怕是哭都哭不出来了。


2、项羽结盟的新封的各诸侯不但无法有效的消灭各个异己,甚至无法维持势均力敌的对峙,反过来被异己势力消灭。除了臧荼灭了韩广算是项羽唯一成功的盟友。章邯在对抗刘邦过程中发挥了一些作用,其他赵(张耳,司马,申阳)韩(郑昌)齐(二田)魏(魏豹)项羽结盟乃至新分封的盟友势力基本可以说是一触即溃。

对比刘邦选择的韩信英布彭越,项羽选择的盟友实在是……

3、最不济,那些从项羽分封中获益的盟友(英布、张耳、司马,申阳、共敖、臧荼、魏豹、)应该支持项羽或者失败后投靠项羽站在项羽一边吧。没有!除了齐国二田之一外全都去抱刘邦大腿去了!魏王豹这种势力不足的墙头草就算了,就连张耳都投奔刘邦而不投奔项羽。实在是有点离谱。
为什么精心的布局会是这个结果?


个人认为,项羽虽然意识到自己实力不足,但是还是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力量。项羽想乱中求胜,结果反而是变成了顾此失彼多线作战。项羽想各个击破,但是他的野心和行动反而让各路诸侯联合起来对付他,甚至是项羽的盟友也情愿站在项羽的对立面。哪怕失败了也不愿意投靠项羽。最后弄出刘邦出关势如破竹,各路诸侯反而联合起来围攻项羽的闹剧。

项羽太急于求成了!在局面混沌的时候,应该像谢安那样,“镇以大纲,御以长算”才更合适。既然实力不足,那就先占住自己实力能到手的先到手,等局面稳定了,再徐图进取。局势混沌,自己的布置利害难辨,这时候一味的进取,反而是自乱阵脚,让别人有机可乘。就像打架,在没有弄清对方实力和弱点的时候就贸然攻击,结果一般都是进取无功,反而露出破绽为敌所乘。
项羽过于着急一统天下,也过于自负自己的才气,其布置看似机关算尽,结果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削弱敌人的布置反而成全了敌人(刘邦章邯二田张耳)。看似宏大的布局,结果却发现变成四面树敌(齐国秦国)。本来是自己削藩夺地盘,最后反而便宜了别人(河南国魏国殷国韩国)。

而项羽面对这种不利的破局又想以力破局,以快打慢争取时间,结果反而落得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处处皆失。

我指的就是项羽进攻齐国这个行为。以当时形势,很明显地项羽的布局即将崩溃,局面已经失控,但是项羽已经铲除了自己最强的敌人,初步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上策应该是镇之以静。
以项羽之强和其声威,项羽自己不动如山坐镇彭城镇住齐国,承认各国新现状(刘邦据关中,陈余据赵,田荣具齐,甚至彭越也可以招揽,项羽封为韩王的郑昌就是渣渣,如果换彭越呢?),派重将专心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西部防线(成皋荣阳敖仓一线)。大力整顿政权建设和农业积累粮食。积极展开外交活动。
总之,先不求和各国开战,先巩固既有地盘,要知道各国之间也有深刻的利益矛盾。可以说当时形势,最强的项羽,刘邦,田荣,三者谁先动谁不利。如果项羽不动如山刘邦大举出关,那刘邦就可能成为关东诸侯共同的敌人。
而如果项羽不动田荣先动,那项羽一方面可以理直气壮的反击,一方面田荣内部问题多多,在项羽反击下可能速败,项羽完全可以继续支持其他田氏分割齐国(结果项羽反而在田荣失败田横崛起后杀了唯一可以利用的田氏。)
历史上项羽先动的结果是他虽然打残了齐国,但是却困在齐国。而东边刘邦出关后简直是势如破竹。连河北赵国都参与围攻项羽。
彭城之战的辉煌完全不能掩盖项羽这一战后战略的劣势。


另外,个人觉得项羽的布局其实有不小的问题,关中并非不可一争,项羽完全可以把自己占据的梁楚九郡让给刘邦,英布,彭越,魏豹申阳等人,项羽不要楚地,则楚怀王就要刘邦英布们去对抗了。就算他们能避免火并,但是他们共同存在本身就会让楚地难以整合。
既然梁楚九郡让出来,则项羽完全可以取河南河东两郡(让申阳去上党或者南阳)。加上内史郡,让司马欣去巴蜀,章邯和董翳分王陇右和北地(既然刘邦离开关中,就没有强化其对抗刘邦的必要了)以及上郡。
在二十万秦军被杀后,章王司马的实力已经削弱殆尽。为了让诸侯放心,刘邦去王楚地,其收编的几万秦军都可以交给三秦王,项羽容许各路诸侯分赃咸阳珍宝库藏,但是咸阳宫不能烧(以示项羽一心胸无大志,只想据险自守安享富贵)。

秦宗室不能留,但是直接下手不能项羽自己,无论如何也该拉上章邯和刘邦。

等诸侯出关,三秦王就国,项羽稍微稳定下局面,然后就火并章邯,以项羽的兵力和能力,安抚司马欣,摆平章王问题应该不大。
固然,这种布局必然导致项羽无力干预齐赵楚国,但是就是历史项羽在关东,在拿下楚国之前,就有能力干预齐赵了?
固然项羽不得关中人心,加上章邯也是硬茬子,很可能出现项羽平定关中灭了章邯董翳,而齐赵甚至楚地(如果刘邦联合英布全力火并楚怀王,以淮河为界划分彼此势力范围,魏地给魏豹和彭越的话)都已经完成整合。
但是关东六国也是矛盾重重,齐国和西楚之间的地缘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齐国和赵国之间,赵国和燕国之间一样矛盾重重,楚国内部刘邦和英布也是一山难容二虎,彭越对项羽是难缠,对刘邦一样难缠。魏豹在河东是毫无根基,在地头蛇的魏地就不一样了。
总之,关东六国很难整合起来。项羽只要控制河东和河南,据险自守,大可以坐观关东,休养生息,争取民心,等5-10年后局面稳定下来,六国矛盾严重不可调和了,再大举出关东也不迟。以项羽的年龄优势,着什么急呢?

如果项羽还是坚持先取楚地为家的战略,个人认为项羽想五个指头按跳蚤的战略是不行的。以项羽的形势,宁可不要南阳郡(给申阳,换取河南郡)和东郡(给彭越换取其稳定下来),把河南郡空出来给楚怀王(给其留退路,如果不从则先项羽自己直辖另找楚王系为帝/傀儡)。快速整合七个郡。
赵地把太原郡给陈余(让陈余有地盘需要经营,而不是没地盘和张耳拼命,而且陈余在河北可以得到田荣支持,如果去了太原地盘大了,但是张耳就把陈余和田荣隔开了),把济北郡给田荣。田安田都给胶东琅琊(以他们的实力,项羽无力干涉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把田荣挤出齐国核心区,不如让其占据琅琊和胶东分齐之势也是在楚国北部建立屏障)。
关键是关中,事实证明,让刘邦进巴蜀,只是逼着刘邦必须立刻打出来(刘邦手下皆楚人,人心思归,在巴蜀适应只是让手下跑光的下场,而一旦打出来,以思归之军打不得人心之三秦王,就是无可阻挡)。
让最强的章邯去巴蜀。司马欣和董翳分别占据陇西北地上郡。让刘邦占据最富裕的内史郡。如此一来,刘邦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刘邦占据关中,需要刘邦杀秦宗室交投名状,并容忍联军抢劫关中。如此以来,刘邦得关中之人心将散去大半(历史刘邦是被赶进巴蜀,不需要对此负责)。
而刘邦收拾关中局面对三秦王开战,三秦王占据的陇西巴蜀汉中北地对内史都是易守难攻的地形。最强的章邯在巴蜀汉中,绝不是刘邦能轻易打垮。而三秦王不垮台,项羽不妄动,刘邦敢大举出关吗?
如此一来,项羽先稳定西楚七郡。支援齐国二田占据琅琊和胶东分裂齐国(不求控制齐国,只求分裂齐国使其无力对楚国构成威胁)。

如果刘邦大举出关,则项羽可以以刘邦不守旧约野心勃勃为名义再大举西进,联合彭越韩成申阳魏豹以守河南护卫天子为名讨伐刘邦。
如果刘邦不出关,刘邦寿命有限,项羽大可以等刘邦死后,先南下兼并英布(找借口以个人恩怨清算的名义)。再西进兼并共敖和吴。总之先向边角扩张,对中原镇之以静,毕竟,时间在项羽这一边。他最大的优势,其实是他的年龄。
总之,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太年轻缺乏经验,过于自负,以本来不足的实力而急于成就帝业,于是导致布局崩盘失去主动,从此陷入困境。
txsj 发表于 2023-9-24 16:45:5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针对其他答案说两句。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很多人以项羽定都彭城而抨击项的战略眼光,但是入关前他刚刚坑杀20万秦卒,如若定都咸阳,只怕刘邦一出汉中,楚军便陷入秦人父老的汪洋大海中。而梳理坑秦卒,其也有一定的成因,概言之有三:1、粮草缺乏 2、关东六国与秦国的新仇旧恨 3、惧怕秦卒入关反水。
另外,说项羽由于年轻而没有刘邦老奸巨猾的,换个角度,即便项羽年岁渐长,我相信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骄傲,就像叔叔项梁。不仅仅是他的贵族身份,更多的是纵横天下未曾一败地战绩,每战胜一次都会滋长这种骄傲,直至无以复加,将唯一的败仗归结为天意。
另外,说什么项羽大行分封制而导致失败的,我就纳闷了,刘邦就不是分封制了吗?这不仅是典型的今人眼光看古代,而且上帝视角开的奇葩了点,双标味十足。剪除异姓王也是平定天下后的事好伐?而且,老刘只是私心重,想封的是同姓诸侯而已。从分封郡县并行到郡县又是蛮长一段时间的事了。这就是是揣着胜利的结果找原因。
归根结底不还是民心吗?说的具象些,是关中父老的心,是被屠城而愤怒的齐人的心,是由内线转化为外线、输送粮草而疲敝不堪的楚人的心。承认民心决胜败,就显的很low吗?
项羽的失败某种意义上是由战术上的胜利类聚而成,或者换个说法,局部战争的不断获胜遮蔽了潜在的危机,对于百战百胜的将军,在战略层面上思考如何把楚汉相争这盘棋下好便显得不再紧迫。同时,也是由于战术上的胜利,他觉得以楚地便足以平定天下,西楚霸王有子民,但唯有楚地的子民才是他眼中的子民,所以他坑秦卒,焚宫室,屠齐城,沮了泰半天下的心。
先说这些。。。。
laji 发表于 2023-9-24 16:46:48|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牧《阿房宫赋》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点还真不好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点可就绝对正确,那么强大的秦帝国,不过三年,楞给秦二世败掉了;灭项羽的,也是项羽自己,没有刘邦,他也会败光的,最多时间长点。
统治,归根结底,要靠一层层的干部执行你的命令,可日子长了,项羽手下还会剩下什么人呢?
你冒死给他送信,他看你的命一钱不值,随便就把你卖了,曹无伤就是榜样--------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你好心向他进谏,话一不好听,他就把你煮了,韩生就是榜样------------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哪怕你为他征服了一个国,只要后面那国家再出现反复,他就要杀你的头,陈平碰到的就是这么件事--------------殷王(司马卬-----司马迁的六世祖-----反楚),项羽乃以(陈)平为信武君,将(带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只好逃归刘邦。
你就是起义响应他他照样要杀光你-------------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齐人相聚畔(叛)之。
自然,当他的领导是谁都不敢的,当过他领导的宋义、楚怀王,都让他给杀了。他落魄的时候收留他也绝不会有好下场---------------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会稽守通收留了他俩,等到机会与他们一起商量起义反秦时,--------------籍遂拔剑斩守头,遂举吴中兵。后来项羽在乌江边上很明白,过了江也不会有人再敢收留他,实在是过去做绝了。

最终,跟随他的人都会散尽,没有刘邦,他也必然覆灭。
-------------感谢@KIRA我执网友指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分割线-------------------------------------
太史公很喜欢项羽,尽量的美化他,把他描写成了不败的战神-----------只败了最后一仗,而那败仗还是几个美丽的小胜仗组合起来的,实际项羽远没那么英勇,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这个战神不是组织全军分散突围,而是丢弃了大部队,悄悄带着八百禁卫军开溜了。剩下的部队并没有被楚歌吹散,《高祖本纪》:
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当天白天);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当天晚上);
项羽乃败而走-------------------------------------------------(当夜溜走)‘
是以兵大败。-------------------------------------------------(是以,点明原因)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第二天《史记》特写镜头的战场)
斩首八万--------------------------------------------------------(第二天真正的楚营主战场)
遂略定楚地。

十万楚军失去了指挥,几乎全部被杀!

汉军天亮才知道项羽带着小股亲随溜了,灌婴带着他那五千郎中骑兵追击项羽,而留在营中失去指挥的楚军主力,在韩信们的轮番攻击下,抵抗到最后,全军被杀尽。司马迁则好整以暇地记了一个为霸王殉情的虞姬。
--------------------------------分割线---------------------------------

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流行,用阶级史观分析各种历史就成了时髦。49年共产党夺取了政权,这类方法更成了官学,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在老本行-----------经济学政治学里,已经不很吃香,但在历史领域,这类半通不通的解释,仍然长期可以占领点赞第一的位置。

说起项羽的失败,总有人说什么项羽是落后的旧贵族封建势力的代表,分封开历史倒车,以致失败。可胜利的刘邦不也分封吗?当然刘邦分得粗一点,大一点,可后来不是到了汉武帝时代也分得更细更小了吗?那么,项羽一上来就分得更小一点,不是领先历史潮流吗?

说项羽是旧贵族的的代表,项羽特别重用了哪个旧贵族?秦王室的那八百多个宗室贵族,不是给项羽杀光了吗?奥,那不算,说的是六国的旧贵族。六国旧贵族的代表不是楚怀王吗?项羽可是把他也杀喽,是那刘邦在闹着给楚怀王披麻戴孝,到底谁代表旧的封建势力啊?奥,这算私人恩仇,政治表演,那么起码,要有一个说明项羽偏向旧贵族的例子吧?那么多国家,总应该不难找,我们来试着找找看。

远一点的,燕国,燕国那时已经有一个王韩广了,韩广派臧荼为将跟随项羽入关,项羽觉得臧荼听话,后来就封臧荼到北京为燕王,把原来的韩广赶去辽东,韩广不愿意啊,人家韩广已经在北京称王两年半了,是所有义军中还活着的王里面,资格最老的(陈胜七月起义称王,武臣八月称王,韩广九月称王,同月,项梁、刘邦才刚刚起义。到戏下分封时,陈胜武臣都早已牺牲了,韩广是陈胜时代称王熬到反秦斗争胜利,资格最老的诸侯王)因为不愿搬家,就被臧荼攻杀了,韩广算不得旧贵族,可到底还是受旧贵族推送当的燕王,《史记-陈涉世家》赵王……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项羽要是支持韩广,多少还和支持旧贵族沾点边,可项羽立的臧荼,没看到任何旧贵族背景。支持臧荼攻杀韩广,肯定不能算偏向旧贵族吧?

再来看赵国。赵国已经有王了,赵王是赵歇,正宗赵国王族,在巨鹿熬过了章邯王离四十万大军的围困攻击,可项羽分封楞把他赶到了偏僻的代国,把赵国繁荣的那部分拆出封给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出身只是个士,去占原来赵王好容易坚守下来的地盘,项羽这不是帮助旧贵族,该算是打击旧贵族了吧?

这还不算什么,下面来看韩国。韩国已经立了韩王成,那是正宗的韩王后代,旧韩国被灭之前就封的横阳君,项梁在的时候已经立为韩王,可项羽毫无理由地扣住了韩王成,不让他回国,后来还降为侯,再后来,干脆杀了!历代谈到这点都说项羽不可理喻,做事毫无道理,其实道理总是有的,只是要不带有色眼镜才能看到。一心要找项羽偏向旧贵族的例子,当然就看不到原因,其实项羽杀韩王成就是为了打击旧贵族,因为韩王成作为真正的旧贵族,天然更亲近旧贵族的代表楚怀王。

《韩信卢倌列传》载:项梁败死定陶,韩王成奔怀王。同样的境遇-----《魏豹彭越列传》载: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楚怀王对韩王成应该也差不多,那时项羽只是个偏将,韩王成已经是王了,到项羽得意了,不放韩王成回国,韩王成为了保持旧贵族的荣誉,不向篡权的项羽行贿讨饶,完全站到楚怀王一边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这才是他招杀身之祸的原因。楚怀王是旧贵族的代表,项羽几乎注定只能与旧贵族为敌。项羽宁可另立个过去帮他叔叔开过后门的吴中县令-----------郑昌当韩王。

相比较而言,倒是刘邦表现得比项羽更愿意扶助旧贵族,同样是韩国,刘邦扶助了韩王信当了韩王,自然,韩王信作战很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韩国公子身份,几乎在他一出山就是被当未来韩王培养的:

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击败项羽立的韩王郑昌后,刘邦立即立韩王信为韩王,这是刘邦立的第一个王,那是因为与刘邦别的部下比,韩王信战功特别大吗?显然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韩王信那旧贵族身份。

实际上,很多例子可以看出刘邦比项羽更有兴灭国、继绝世的念头:

吴王夫差的后裔以吴为姓,吴芮被项羽立为衡山王,原只有一个郡,刘邦加封为五个郡。

(“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嗯,后面三个郡当时实际掌握在“南越王”赵佗手中,这三个郡是“虚封”。

这个长沙王传了五代,最后无嗣国除,可算是善终。

还有一道诏书:
“又曰:故粤(越)王亡(亡=无)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

这个闽越王是勾践十六世孙,在刘邦手里复国了,又可以世奉越祀了。“闽越王”驺无诸,建都东冶,即今日之福洲市。

还有一例,《汉书-十年九月》(刘邦)又求:“乐毅有后乎?”得其孙叔,封之乐乡,号华成君。
《史记·乐毅列传》也载: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
-----------------------------分隔线-------------------------------

项羽不是仅对越无诸废而弗立,其实他从没关心过、做过、为旧贵族立嗣这类事。照他自己的说法:“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天下是我们花力气打天下的人的,老贵族们算个屁啊!大家开始闹事的时候,借你们的名头挂一挂,你们还真当自己是根葱了,信不信我弄死你,还找个最低贱的,脸上刺了字的囚徒弄死你?

看到这里,该知道那些阶级分析,什么项羽是旧贵族代表,输在他的贵族精神上,之类之类有多荒唐可笑了吧?

接下来,再来说说为什么地理因素也不是楚汉胜负的关键。

从劝项羽都关中的韩生开始,直到本朝太祖,都说项羽定都错了。确实,关中确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但这优势并没有大到可以决定战争胜负,更不要说在几年里就决出胜负。如果关中对关东有那么大优势,为何秦人还要花那么多代,上百年,辛苦打拼?楚国这样的,凭什么照样存在了几百年,还长期对中原各国形成威胁?地理优势那么有用,又为何周文那么一个春生君的门客,可以在陈胜起义仅两个月,就率众打进函谷关,直打到离咸阳一百里的戏下?要不是秦人及时选出了章邯,差三五天,义军就进咸阳了,地理优势有那么大用吗?两年后,不过两万人的刘邦部队,从另一条路武关--峣关打进了咸阳,地理优势又起了多大作用?两个月后,项羽的先锋,英布,又绕函谷关旁小道攻破函谷关,天险没帮刘邦挡住英布,十年后,不靠天险,刘邦照样打垮了英布。所以,地理优势作用是有的,但远不是主要作用。易地而处,项羽让刘邦去作西楚霸王,占九郡好地,把自己分进巴蜀汉中,他绝无打败刘邦的可能,就是他分封时,全占秦故地,也改变不了覆灭的命运。

其实胜负的关键,刘邦早总结过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胜在善于用人,当然不仅是这三个胜于自己的人,还包括忠心耿耿的纪信,结结巴巴的周昌,经济不清白的陈平,还有叛变过自己,一直让人牙痒痒的雍齿,还包括所有跟随他的人----所有跟随他入汉中,和从汉中跟出来的人,不论文职武职,全部世世代代免租役,靠着人和,可以从东打到最西-----灭秦战争,也可以从最西打到最东--------灭项战争,刘邦用自己的两场胜利,证明了地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