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一个走向死亡的落寞英雄

[复制链接]
zpgzs 发表于 2023-9-24 16:38: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懂项羽,就读懂了项羽的成功,也读懂了项羽的失败。
项羽是个悲剧英雄,是一个力能扛鼎的勇士,是一个杀伐果断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优柔寡断的王,一个不能精准掌控时局的loser。
项羽的做派风格从没有改变。他有着鲜明的性格,优点很闪亮,同样,缺点也从不能被掩饰。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项羽剧照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项羽开章立篇帝王本纪,这样评价:
太史公曰: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我们可以从上面评价中得到两条信息:
一是,项羽只用了三年就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千古霸业,这样的功绩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二是,项羽所建的丰功伟业、西楚帝国很快就轰然倒塌了,他的崩塌速度也是不常见的。项羽自己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持有相反的意见,为什么呢?司马迁说项羽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俗话就是自持军功甚高,想靠着武力统帅天下,失败了还不觉悟不自省,这是最终引颈自戕的原因。
项羽的发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意思就是项羽是白手起家,在秦朝末年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动起义,从而一步一步得到天下。
这是值得商榷的。
项羽本身就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是将门之后,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他打小跟着叔父项梁。项梁又对他疼爱有加,亲自教他兵法谋略。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是他叔父项梁带着他趁机发动“斩首行动”, 杀了会稽郡守殷通,拉起了第一支军队。后来又结交了范增,在范增的提议下,找到当时还在乡野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拥立熊心继续做楚怀王。
在他叔父项梁把亡秦事业发展的红红火火的时候,遭遇了秦末名将章邯,战死。按理说,叔父死了,跟着叔父的项羽应该是继承人,成为军队的直接领导者。
但项梁的死,让另一个人看到了机会,不安分起来。
他就是楚怀王(义帝)熊心。熊心不甘心做傀儡,这时候就开展夺权行动。他直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把项羽放在了次将的位置上。同时,又给了五十岁高龄的刘邦一个机会,让他们一起抗击秦军,约定谁先到达咸阳谁就是关中王。这就为后来相遇和刘邦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项羽三年成就霸业




刘邦剧照

项羽这样既勇猛又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不会甘于人下的,况且他自己也认为他叔父的军权理所应当由他来继承。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项羽不但勇猛,而且做事考虑得相当周到。他杀了宋义,不但给宋义安下了谋反的罪名,还说这是楚王下的命令。由此看来,项羽绝不是莽夫。
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这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巨鹿之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煮炊食物的器具。】,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正是这一场战役的胜利颠覆了秦王朝的腐朽根基,震慑了那些还没取得成功就开始内斗内耗的起义军将领,奠定了项羽的霸权地位。
打败秦军主力,接受了秦国大将章邯的投降,项羽一时风光无二。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接下来,项羽就是屯兵霸上,宴摆鸿门,接受了刘邦的求和。
秦朝灭了,项羽最高光的时刻来临,自封“霸王”,分封天下。
项羽的失败

项羽分封天下,犯了两个很严重的错误。
一个是诛杀楚怀王熊心。熊心这小子肯定不是老实的人,从项梁的死就可以看出,楚怀王也是不想被挟持的人。但这个时候,并不是杀楚怀王的时机。
另一个就是没有趁机灭了心怀叵测的各方诸侯,而是采取了分封策略,而且这个分封并不公平。比如,项羽自己就认为韩王成没有啥军功,大家都回到封国去了,项羽不但不让他回,反手就杀了他。
正是项羽杀楚怀王授人以柄,又分封不公,诸侯间离心离德,导致项羽成了救火大队长,最终以失败收场。
秦朝虽然轰然倒塌,但那些起义的领导者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怀心思。就像一头雄狮领着狮子鬣狗们啃食大象,大象啃食完了,结果就是相互纷争开始了。
项羽风格做派分析




鸿门宴海报

我们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基本可以推出他的性格:
一是太善良。
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对项庄说项羽:君王为人不忍。
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死对头韩信直接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二是多疑心。
陈平说项羽“项王不能信人”。
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像项羽这种,大家一致评价他善良,妇人之仁,仁慈。同时又说他多疑,不能知人善任,妒忌贤能。这就是,项羽屡次优柔寡断,不能正确把握时机,手下不能得到重用,不能正确分封的原因。这也正是“楚歌四起”,就能想到天要亡我的那个项羽。
但有一点,项羽的匹夫勇猛和领军打仗从不令人怀疑。
无论是打秦朝的巨鹿之战还是打刘邦的彭城之战,都是几万对阵对方几十万,都是以少胜多,都是冲锋杀敌从不怯怠。
但打仗并非只有勇猛。一场战役下来,需要的还有谋略、地形、人心、粮草等等。
反观项羽,只是战斗英雄,并不是战役战略的高手。项羽善于带领人马冲锋杀敌,鼓舞士气,斩杀敌军敌将,而不善于打围歼战、全局战,不善于谋划全局。
最后一战




垓下遗址

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就是今天的楚河汉界。公元前203年,项羽粮草难以为继,和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这个时候的项羽还要干啥愚蠢的事呢?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竟然天真地想和刘邦单挑,以结束楚汉之争。这就是匹夫之勇。
本来已经约定平分天下了,项羽就引兵而退。这个时候,刘邦立马撕毁协议,乘机追逐。项羽只有逃跑的份了。
公元前203年底-202年初,刘邦大军把项羽的十万楚军围在垓下,就是今天安徽灵璧。夜晚,听到到处都是在唱楚国的歌,于是,大惊,以为刘邦已经把楚国占领了,率领800余人南逃,度过淮河只有百余人了,到达乌江只有28人。乌江亭长(刘邦最初的官职)劝项羽过江,卷土重来。但项羽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拔剑自刎,一代枭雄黯然离场。遗体被汉军五人分割,这五人后来都被刘邦封侯了。
最后一战解读

为什么最后一战,擅长以少胜多的项羽,还拥有10万楚军,不仅不能战胜,反而落个自杀的下场呢?
其实,略加分析就知道了。
一是最后一战之前的约定“平分天下”时,是项羽主动求和。项羽军队已经疲惫不堪,粮草难以为继,人困马乏,多次战斗都不能取胜,军心涣散,失败是注定的。
二是项羽本身虽有匹夫之勇,但也无力回天。作为将军,项羽是合格的,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一方不能持久,必须找机会整顿,所以刚刚和刘邦签下协议,就立刻带着军队回楚国。只不过刘邦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三是项羽性格多疑。刘邦的军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汉军中高唱出国的歌曲,误导项羽。此刻的项羽已经是绝境中的困兽,当听到到处都是楚歌时,他最终因为多疑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以上分析是最后一战的分析,并不是项羽一生的断定。项羽的一生,有勇武,有果决,也有优柔,有猜疑。用韩信的话就是“慈不掌兵”。这是军事的失利。
军事的失利还是源自项羽对时局的掌控不力,判断失误导致。一句话,项羽站在了风口上,因为对风向判断错误,却又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