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fly8.za.net 发表于 2023-9-24 08:21: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是高鹗(或者无名氏)续写的那个结局,而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结局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h818 发表于 2023-9-24 08:21: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在书中有明文表述,那就是——没有后四十回。请看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政问贾珍道:“这些院落屋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么?……共有几宗?现今得了几宗?尚欠几宗?”贾琏回道:“妆蟒洒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
都说官方吐槽最为致命,很难说这几个数字出现在这里没有用意。讲完段子,回归正题,其实如果通读了前八十回,明白整个故事的走向后,就不会对《红楼梦》真正结局产生太大偏差的理解。红楼梦十二支曲里描写王熙凤的曲子《聪明累》中明确写道: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整个家族从成书起就决定了盛极必衰、往而不复的命运。凡此细节,数不胜数。
《红楼梦》里细节之多,多到令人叹为观止。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这些内容,又并非生硬地凑在一起,而是在淡化的情节中呈现出纵横交织、曲折跌宕的态势
我很认同蒋勋先生对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编织故事。这是他在喜马拉雅有声节目《蒋勋细说红楼梦》中谈到的一个观点。几年前《蒋勋说红楼梦》大火的时候,我就买过他的书,但有声节目《编织故事的技巧》这一章并不在书中,乍一听到,又多了新的感悟。


蒋勋先生说“文”和“章”二字,都与纺织相关,都是纺织里的字,我们说某个人文章写的极好,是他会编织。
在织布的时候,一条线会隐藏在其他线之中,这个叫做线索。比如在第六回,贾蓉来借玻璃炕屏,王熙凤对他的态度就很微妙。一开始王熙凤说没有玻璃炕屏,然后贾蓉开始撒娇,如果借不回去,会挨爸爸的打。王熙凤一面吐槽一面让平儿借给他。当贾蓉要走的时候,王熙凤又慢慢喝茶,说我现在没精神讲,晚上再来找我吧。这就是一个线索,但晚上来做什么并没有交代,如果联系后文焦大当着王熙凤说那句著名的话“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读者便会产生会心的联想。
曹公是真正高明的作者,把所有的情节都编织在字里行间,把小说的血肉隐藏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的琐碎中,等待读者自行去发现,而且是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去发现。
几年前有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榜单,叫做“死活读不下的名著”榜,《红楼梦》位列榜首。其实再早些时候,我也深有同感,天生对情啊爱的有阅读障碍,但耐下性子来看过一遍后,便爱不释手,开始惊叹于它的宏大和深远。然后开始理解红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生存土壤,这么一部巨著,如果没人解读,很多细节都会被忽略掉。
我最早读的书评是三联的《脂砚斋评石头记》,这个半官方的“弹幕”书评挖出了书里和作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也剥开出了书中更多深层的秘密。


再后来,便入了《蒋勋说红楼梦》的坑。蒋勋先生是文化大家,身兼美学家、作家、画家等多重身份,历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等职。他讲《红楼梦》时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的典故和知识,读起来饶有趣味,读完仿佛又打开了新的世界。
上个月发现《蒋勋细说红楼梦》出了有声版,我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全集。对我这种长时间泡在车上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上班听一段,下班听一段,路上充实了。


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有个观点,认为它最大的特征是,每章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构成,都有独立存在的可能,建议读者如果读红楼梦,不一定非从第一回读起。
这个观点很好地解决了“死活读不下”的困局,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中,早已熟知了那些著名的桥段。《林黛玉进贾府》连年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课课文,谁敢说自己一次都没读过《红楼梦》?
有声版书评,还能进一步减轻普通读者对白话文小说的阅读障碍。听蒋勋先生对人物及情节的细致解读,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曹公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还能获得许多额外的文史方面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我想展开谈谈蒋勋先生说第七回,他把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称为“极为寻常的一天”,在这一天几乎没有大事发生,都是日常生活中过的小事。这种情况其实最难写。但第七回透露出的细节又是海量的。包括《宝钗为什么吃冷香丸》、《周瑞家的送宫花》、《黛玉宁为玉碎的性格》、《王熙凤的聪明与泼辣》,以及《宝玉和秦钟的读书计划》。
蒋勋先生把“寻常一天”娓娓展开,抽丝剥茧地逐一分析,分别代入不同人物视角后,故事的背景一下子就通达了,所有的小事忽然间都有了意义。比如周瑞家的女儿来找妈妈摆平女婿,也就是冷子兴惹出的事端,被周瑞家的骂一声“小人家”没见过世面,侧面反映出来贾家家奴背后的大家族,平时是如何漠视律法欺压乡里,这在原著里虽是一笔带过,透露出贾家的势力是庞大而惊人的。这种不着痕迹写法,暗合了海明威提出的写作的“冰山原则”,也正是几百年来《红楼梦》风靡华语书坛的原因之一。
听蒋勋先生对这“寻常一天”的解读,感觉非常惊艳,有当年读到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时的那种豁然开朗。
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有深度,且细腻,从不对着书念,人物性格剖析得很具体和真实,并且尝试代入到每个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文本也非常有趣,举例子会融入现代人生活,使人更容易信服。尤其是他学贯中西,对于建筑、装饰、器具、美术等方面的专业解读,于我大有裨益。

回到前文说的段子,“妆蟒洒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如果以织锦来映射整部书,《红楼梦》是一幅经纬纵横分明、人物活灵活现的精美的锦绣长卷,花团锦簇下危机暗藏,从一开始脉络里就奠定了悲剧的色彩。
整部小说在八十回戛然而止,虽断尤续,又何尝不是一种残缺之美。还记得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织锦停机,服箱休驾,何必去纠结于《红楼梦》的某一个结局呢?
sjh163 发表于 2023-9-24 08:21: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阶段看到不同的结局。
我先后买过三个版本的红楼梦,也可以概括为读红楼的三个阶段。
1)初中时买的人民文学120回本,是学校要求读的名著,当时不理解好在哪里,根本没有读完。初中课文里还收录了晴雯撕扇一段文字,经过老师的讲解,渐渐理解了红楼对人物刻画的厉害之处。但是当时的导读是完全黑袭人而捧晴雯的。给当时的我灌输了一种两元对立式的解读。比如钗黛对立,袭晴对立。
这个时期大概知道红楼梦很厉害,但是我并没有怎么喜欢。
这个时期,我认为红楼梦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特别好的人,也有特别坏的人。最后坏人的恶,造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个时期根本不知道红楼有什么版本之分。
2)高中及大学时,主要读庚辰本,是听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后买的。不得不说,刘心武的百家讲坛确实激发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这个层面上,真的要感谢刘老师)。
这段时间也是我对红楼梦最痴迷的时代。重读了人民文学红楼梦的前80回,又买了庚辰本读了很多次,几乎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如痴如醉读上很久。还看了周汝昌的《红楼真梦》等等很多推崇脂批的书。当然,我意识到刘老师解读的红楼梦其实是有不少自己yy的成分在的(也有周老上年纪之后yy的成分),但这没有妨碍我沿着这个思路理解下去。
这个时期,我颠覆了原本脑中的人物设定,喜欢上了更多的人物,尤其是喜欢上了宝钗,但是对很多诸如袭人,王夫人之类的角色,仍然是很讨厌的。
这个时期,我是对程高本深恶痛绝的,他们扭曲了人物品性,改变了真实的结局。就拿宝钗来说,她理解黛玉和宝玉,甚至理解的比他们本人还要透彻。她理解人们的理想、理解人们的局限、理解人们的感情。宝钗是一个看透生活本质,仍然自重自爱,并且温柔对待世界的人。
黛玉最后理解了她,但是宝玉可能并没有。
这样的宝钗怎么会像小丑一样甘为人的替身。
这个时期的我对红楼未完结也是痛心疾首。我知道好人、坏人都没有好结局,但我想知道他们真正的结局。
3)工作期间买了《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吴铭恩)。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开始接触周汝昌、刘心武之外的红学解读。买了不少各个流派的红学书籍,查询了很多论文,听到了更多的声音。
而且,年龄增长了,生活不易了,看见的世界,真的不一样了。
从这时候开始,突然理解了那些宝玉最深恶痛绝的、尽力逃避的、成人世界的肮脏和虚伪。
开始敬重贾母和刘姥姥,开始看懂了贾政的心酸,开始欣赏贾琏那固守的善良,开始意识到袭人麝月的不易。从新理解了晴雯的伶俐和暴戾,开始理解了王夫人的偏执和脆弱,甚至理解了赵姨娘的神经质。
因为这些情绪、想法都是这样的自然,年纪越大体会到的情感越多,对他们的一切都更加的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学会了包容。
红楼梦里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只有普通人。
有的心胸宽广一点,有的小肚鸡肠一点,有的清高,有的庸俗,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贪,有的妒,有的平和,有的愤怒。
有真正的善,也有真正的恶。有处心积虑,也有一念之差。
有的早已看破红尘,有的一生放不下。
真应了《难念的经》里那句:为贪嗔喜恶怒着迷,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没有哪个人和哪群人的恶可以造成红楼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在这个大势面前,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改变不了结局。
这才是悲剧的灵魂。若有机会,又怎么称得上悲剧。
想通了这一点,在回头重读前80回,曾经让我爱不释手的诗社、酒令、游园都令人心碎。就像看着逝去家人的旧照,就像回忆着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看到的只是一切早已注定。
我看了20年红楼梦,这才是第一次真正看见了风月宝鉴的反面吧。
再也不忍翻看。
红楼梦所谓的真实结局,对我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已经知道是悲剧,每一个普通人都身处悲剧之中。这一点在最开始就写出来了。真正的结局就在开篇的太虚幻境。
yey321 发表于 2023-9-24 08:22: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红楼梦的结局,无非就是一个空字。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面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脂砚斋还不厌其烦地在文中详细地指明了诸般人物的最后结局。
其实这个“空”,也是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共同的选择。四大名著,三国,一开篇就是“是非成败转头空”,“且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最终归晋,无数英雄人物也终究是都付笑谈中。水浒,诸般英雄有战死的,有自杀的,有被迫自杀的,有心灰意冷出家的,有悟道而终的,有重新退隐江湖的——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西游,看似功成名就,最后还闹出个阿难迦叶收人事的笑话,白手传经,后人当饿死矣。
盖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足够长远的趋势来看,伟人改变不了时势,英雄改变不了时势,神仙也改变不了时势,才子佳人就更改变不了时势。大的规律、因果、循环、轮回就在那里,成住坏空,过犹不及,否极泰来,穷则思变,螺旋式往复,波浪式前进……说来说去,就是客观规律。说空、虚、无,看似悲观,却是古人在深刻思考后对这个客观规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儒家相对而言是最积极进取的思想,但论语中,不言乱力鬼神、不言死、畏天命、知命,其实也是对“更长远”的未来的无奈。
未来既不确定又无力,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儒家说,活在当下,努力折腾,认清现实,乐在其中。总结起来:埋头干。道家说,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少吹牛逼,敢装孙子,庖丁解牛,逍遥自然,总结起来:绕着走。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先看空,以对诸色,总结起来:跳出去。
在红楼中,贾家的列祖列宗,似儒家的代表,千方百计的求警幻仙姑,再去说服教育一下宝玉,向天再借五百年;贾敬却似是道家,一心求仙问道,炼药服丹,只盼早日霞举飞升。没想到金丹难得,大道难求,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正如里面王道士说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一个“混”字,和盘托出。这就是西游里面,借着菩提老祖之口,把求仙各种流派细说一遍,最终却是一句“难难难,莫把金丹做等闲!”
最后能“跳”出去的有谁,宝玉本是石头,不在红尘欲界之中,不过是事先安排好去玩一圈,冤孽偿情好散场,所以他不算数。甄士隐算是一个(是不是唯一的一个,怕记不真,不敢说),他算是有“仙缘”,所以被提携,做了整个红楼大剧的司幕人——有点像是桃花扇里面的老赞礼。这就好比是正常渠道行不通,但有关系,走了后门,进了“体制”,也位列仙班,却只能给打打下手,做个临时工、弼马温之类的。
大多数的人呢,却是根本没有悟到身在局中——如同你我一样。按照自己的系统设置在运转赋予的功能,生活的无比真实、鲜艳、庸俗、龌龊、辛勤、执着、生动、粗粝、浑厚。我们如同蚁巢中的蚂蚁一样,每天在自己的社会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意义。并不知可能正在被孩子在饶有兴致地观察,或者拿根草棍在戏弄,或者放进小玻璃瓶里当宠物,或者干脆一脚踩死,或干脆被一壶开水浇死。
曹雪芹,就是那个性格乖张的小孩,他创造了无比生动的角色,也预先安排好了结局。总归是个死,来来来,我给你想个不一样的死法好不好。你泪尽、她远嫁、伊暴毙、she屈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痴情不尽,孽债难偿,恰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一直觉得,好的作品只须要真实鲜活地反映现实即可,而不须要给出解决方案。而用“空”来做回答,正是一个最妙的解决方案。《白鹿原》是这样写的,《活着》也是这样写的,《飘》也是这样写的。生活既不是彻底的喜剧,也不是彻底的悲剧,但悲剧的结尾,往往比喜剧的结尾更有感染力,站在曹公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也必然会给安排这样一个结局。——他是舍不得,让她笔下那么美好的女孩,变成女人的。
红楼之所以是四大名著之首,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一个方面就是,曹公写的是儿女私情的最柔媚婉转的题材,却写出了最沉痛宏大的境界和气场,手挥五弦,却生天籁。而后四十回不见,却又何尝不是红楼的幸运,我们预知了诸般人物的结局,却终究没看到那撕裂人心的结局,甚好。
读红楼,常让我想起释慧勤《颂古七首·南泉示众云文殊起佛见法见贬向二》:“彩云影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无人著眼看仙人,却看随后红罗扇。”曹公妙笔,让我们(尤其是红学家)连篇累牍津津乐道地沉醉于红罗扇的细节,自以为就是九天仙子本人了,只恐连仙子身边的彩云都未曾见。


对红楼,我是门外汉的N次方,甭说和红学家相比,就是和很多红楼爱好者相比,也差着一百条街的距离。每听人家探讨各藏本的文字差异,或者曹雪芹家茅厕的位置朝向对写作的影响,或者康雍时代那件事对作者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或者那句话就是在隐晦地记恨某某人之类,都有高山仰止抱头鼠窜的冲动。不知道自己看着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咋就那么“深刻”。正如格林斯潘所说的:如果你以为你懂了,那说明你什么都不懂。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珍惜生命,远离红学。隔山观牛,雾里看花。切莫执着,还须放下。随便看看,不挺好嘛。
------------------------------------------------------------------------------
我读红楼,就欣赏其人物性格塑造、对白、文辞,即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和考据、政治、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一概保持距离。红楼的文字水平多美,人物塑造多生动形象,非要说雪芹是在影射谁谁,不啻佛头着粪,啤酒掺尿。周汝昌俞平伯相关的书也读过几本,网上的各种评论就不敢拜读了,纯蒙外行,真以为老百姓人傻赞多啊。当代红学研究就是一锅粥,口水漫天飞,谁都觉得只有自己才懂曹雪芹。
还是周汝昌说的好,红楼里面的女子,都有性格方面的缺点,比如黛玉任性、宝钗现实、湘云话多、晴雯脾气怀、袭人爱算计,但从作者的角度,都是以欣赏、关爱和怜惜为主的,但到了评论家那里,经常被骂的狗血喷头,动辄就“最讨厌的就是某某的啥啥”。殊不知这才是描写活生生的人性,里面最完美的是警幻仙姑,你觉得喜欢么?
红楼,说一万年,她也是文学名著,她不是历史,不是菜谱,不是教科书,不是曹雪芹家谱,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谜语。说句大不敬的话,我关心的是红楼,不关心曹雪芹康熙雍正竺香玉敦敏敦诚……
-------------------------------------------------------------------------------------
评论区里,多位高人指出宝玉和石头是两回事,宝玉是神瑛侍者,通灵宝玉是石头。这个我之前真没细想,因此首先感谢大家的指正——其实我们这些非专业做学问的,往往在极其foundational的地方,存在明显的疏漏和无知,被揭穿了会觉得丢人,但坦然承认了,就觉得好受多了。
为此,专门去看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还是觉得宝玉和石头不能分割开来看,我说说我的思路,大家多指正。文学和科学不同,她有无理而奇的特点,就好比,你不能通过分析一个美女全身器官,然后汇总起来,让人感受她到底为什么“美”。把宝玉和石头分别归属,看似明白清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尘归于尘,土归于土,在“逻辑”上清楚明白。但在美感上呢?那就大打折扣了。
那石头是干什么去了?纯纯的旁观者?噢,宝玉吃着我看着,宝玉站着我挂着,宝玉爱着我陪着?宝玉痛着我呆着?好容易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番经历,如若不是“亲身”,而是“旁观”,那曹公深意岂不大打折扣?
再者,宝玉也好,神瑛也罢,通灵如此,石头亦然,说来说去,都是玉石的意思。有匪君子,温润如玉,作者一番用心,读者岂能不切磋琢磨?贾母所说,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宝玉一旦生大病,治疗方法也是被真人摩挲几遍通灵宝玉,念叨念叨就好了。怎么念叨的?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宝玉“通灵”,通谁的灵?贾宝玉的灵啊。通什么灵?知晓自己的本来面目,并非红尘中之俗辈;知道红尘中“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的幻灭结局,而不会沉迷其中——所谓沉酣一梦终须醒也。曹公起名时,已经明明白白,在其中又反复提醒,终究唤不明梦中人也。
再放开说,作者在文中,不断使用这种“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写作技法:
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甄宝玉,叫甄的却是假,叫贾的却是真,而在梦中,却又相通无间。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从来不见花?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有黛玉的神质,所以宝玉读罢芙蓉女儿诔,剧情最后要黛玉出来——那小丫鬟回头一看,却是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甄士隐、贾雨村,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其实两人,看似一个道士一个和尚,在文中的作用,却真真是一个人。
为什么要这么写?好玩,就是打破皮相,直指人心,放下执着,得大自在。什么都说的明明白白,那就不是文学了。好的文学,不会像网络小说,主人公练功升级,到了什么阶段,脑残作者唯恐人不清楚,反复交代。打架之前必先喊一句:“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功底,你一个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的,也想和我越级挑战?”而胜利者也必然一脸鄙视:“你看着我外表穿着小学二年级的校服,岂不知我已经自习完小学四年级的课程了!”旁边一帮二傻子还一定要重复一句:“没想到啊没想到,某少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了!”——所以文章傻,必然是因为作者傻。
总之,一旦把石头当作是旁观者,则全文索然无味神采大失矣,诸君请掩卷细思之。盖绘事之妙,在似与不似处;文笔之妙,在有意无意间。
lywylwl 发表于 2023-9-24 08:22: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他答案分开探讨每个人物的结局不同,本答案希望从小说行文连贯性角度来理出一条完整时间线。答案有点长,不知诸公可有耐心看完。
-----------------------------
虽然后几十回的完整情节已不可考,但曹公在前八十回中草蛇灰线,埋下诸多伏笔,因此可以试为后三十回的主要情节描画一个总图。但我不赞成索隐派的牵强附会,甚至对一些抠字眼的做法也不赞成,如“玉带林中挂”伏黛玉上吊说,“钗于奁内待时飞”伏宝钗嫁雨村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伏宝湘成婚说,“金簪雪里埋”伏薛宝钗冻死说我都极不认可,这明显是将艺术化的比喻勉强实体化的经典错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后文会一一谈到。
在我看来,除了应与曹公留下的暗示对应,情节是否合理且通畅也是成就一部小说的重要因素,眼下许多假说看似很有道理,但联起来却前后矛盾,无法串成通顺的故事。因此如何理顺故事逻辑也是探秘佚稿的重要一环。总之,所有的猜测都应是基于已有的线索做出的合理、可自圆其说且无明显逻辑冲突的猜测。
以下是我对后三十回大体流程的猜想,欢迎同好探讨。
1.四大家族最后的短暂盛时。
元春怀孕(元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如果元春至死无子这一用法就很突兀,此外元春写炮竹的诗也说得明白:“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证明在死前元春在宫中的声望地位还迎来过一个小巅峰,此事应该就是有孕。)。
湘云嫁与青年军官卫若兰,夫妻恩爱(前文里早有借袭人之口说过云姑娘“大喜”,应该是婚事早早就议定了。金麒麟一节脂评提到卫若兰射圃所佩麒麟,可知其夫君正是前文只出现过名字的卫若兰。射圃即为演练射箭的演武场,证明卫若兰文武双全。“厮配得才貌仙郎”也证明卫是个理想夫婿。)
三月时贾母议定宝黛婚事,预备再大些后完婚(葬花吟诗句“三月香巢已垒成”)。
以上也该是红楼最后的安逸笔墨。从此处开始,情节急转直下。秦可卿托梦时曾给出重要线索:“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此处的三春和惜春判词中的“勘破三春景不长”应该是同一意义,即元、迎、探三春死的死去的去成为整个悲剧加速的开始。
2.元春之死、探春之嫁、迎春之殇
元春命运有几点费解的部分,一是“望家乡路远山高”,通常因此认为她并非死于京城,随天子围猎或是出巡时暴毙一说较为合理。二是前文点戏里的《长生殿》,脂评称伏元妃之死,长生殿讲的是杨玉环的故事,证明元春是死于时局,而且很有可能是皇帝下旨处死,脂评也说她的死“悲险之极”,且是通部书“大关键”之一,应不是善终。三是判词“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需要退步抽身早”,有孕嫔妃被突然处死,除非犯下诸如巫蛊之类大错,且如果她的死是受贾家政治斗争失利影响,不可能那时贾家仍安然无恙,还有抽身的可能,因此必是有一个与且仅与元春有关且暂时不牵连贾家的事件导致了这一悲剧。
我认为这一切起源于一场战祸:
南方起烽烟(且来自海外,对应探春和亲是乘船离去),天子对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北静王一派主战(冯紫英等人积极演武,对应“射圃”),忠顺王一派主和。元春力谏天子出兵收复失地,保卫山河(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前文除说皇宫不得见人外并未太多体现元春的“是非观”,有理由相信她辨的是国家的大是大非)。然而战事失利,动摇国之根基,时皇帝正带领妃嫔在铁网山打围,闻得兵败消息群臣惊慌,忠顺王党趁势在围场带兵逼宫,请求绞杀“惑乱君心”的元春以杀鸡儆猴并作为议和条件,对外则称元妃暴毙,天子无奈同意(这也对应前文长生殿杨玉环之死的隐喻,由此看来姽婳词中“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影射的其实可能是元春)。
元春死后托梦贾政,称官场险恶,请父亲及家人及早退出。但贾家依旧无人采纳这最后的警告。
卫若兰作为败军之将或是在湘水被俘,或是被流放至湘江以南,与湘云分离两地,各自孤独终老(“白首双星”表明两人都活到了老年,只是如牛郎织女不得相聚,因此不是被囚便是流放,也对应湘云判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湘江水逝楚云飞”,此时距离两人成婚才过去极短时间,对应花名签“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惋惜美好时光过于短暂的典故)。
元春之死令贾家震动,朝廷为议和要求贾家将功赎罪,派出一名女子假充郡主和亲,探春被选中,于清明节远嫁海外,一去不返(对应“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清明妆点最相宜,阶下儿童掩面时”,“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又要出一个王妃”等,且判词中提到“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各自保平安”,证明此时贾家还未事败。)
此外,因贾家每况愈下,迎春也在此时被肆无忌惮的孙绍祖折磨而死,此时距她出嫁刚一年(对应判词“一载赴黄粱”,“一载荡悠悠”,且迎春八十回之前已经出嫁,因此,以上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一年间,可谓疾风暴雨)。
3.宝玉之囚,黛玉之死
忠顺王势力为进一步打压与北静王交好的贾家,勾结贾雨村,贾雨村献上当初从贾政处抄来的姽婳词(姽婳词这么一大篇出现在全书即将出现大转折之处绝不应是闲笔,且贾雨村与贾家关系近,很有可能能拿到这些诗文),故意称贾政是对元春之死心存怨怼,借此诗讥谤朝廷无能(虽然姽婳词作于战事前,但政敌在此事上打个时间差是可行操作,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尤其是在文字狱盛行环境,贾政有口难辩。另:从元春之死到宝玉之囚,这段情节惊心动魄,与红楼梦开头标榜不涉时政相悖,且内容敏感,已直指朝堂,或正是导致红楼梦后三十回成佚稿的原因,如官方销毁命高鄂续写,或曹家人为避祸自行将著作阉割),又有诸人参本指王熙凤操纵诉讼,草菅人命等罪,致龙颜大怒,贾政被革职查办,贾宝玉与王熙凤关押候审,通灵宝玉也在牢狱之灾的混乱中遗失不见(根据脂评宝玉有失玉情节)。贾母惊怒交加过世。大厦将倾,但贾赦和宁国府暂时未受牵连,贾家仍未遭覆灭之灾。
贾宝玉在狱中一年(“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证明宝玉被囚是秋天,林黛玉逝去是次年春夏之交,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此外元妃点戏中《离魂》伏黛玉之死,加上牡丹亭等戏文,可见黛玉的对应文学意象之一是杜丽娘,而薛宝琴怀古诗很多人认为是对应大观园已经或即将死去的女子,其中《梅花观怀古》是讲杜丽娘柳梦梅之事,普遍认为对应黛玉,诗中也有“一别西风又一年”句。薛宝钗菊花诗螃蟹诗等多次提到“慰语重阳会有期”,“长安涎口盼重阳”,证明重阳或是宝玉归家之时),贾家此时已惶惶不可终日,对此无计可施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有贾芸小红茜雪等人通过底层狱卒打通关节前来狱神庙探望送饭,照顾凤姐和宝玉生活(脂评贾芸“仗义探庵”等情节)。
在此期间王家也已败落。薛家则有夏金桂折磨死香菱(香菱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而贾母死后,贾赦或逼死鸳鸯。袭人家人见宝玉获罪贾家失势,决意将其赎回,后嫁与蒋玉菡(蒋玉菡所唱曲“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表明是因为宝玉不在,袭人才离开贾府)。袭人走前向王夫人谏言“好歹留下麝月”。惜春看破三春遭遇,进入栊翠庵修行。
宝玉获罪不归,黛玉每日啼泣,为知己担忧。此时北静王因为政治上失意,转而娱情于诗书,恰好看到宝玉流出的黛玉诗稿(对应前文宝玉抄录姐妹诗作去给外人看的伏笔),折服于黛玉才情,于是向贾家求娶黛玉(宝玉此前两次把北静王送的东西给黛玉,且提到夫妻之语,证明两人间未来在婚约上或有联系,黛玉住处为有凤来仪,号潇湘妃子也是与皇族有关的旁证。而黛玉相关诗词中多次提到王昭君,证明贾家有意让她成为政治联姻牺牲品。)。贾母已逝,贾政宝玉获罪在外,贾赦出于巩固贾家势力的考虑力主同意婚事,但黛玉一心担忧宝玉,盼其归来,因此顶住巨大舆论压力断然拒绝(掷回北静王香串,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并且不要蓑衣斗笠,都象征拒婚态度),强调贾母去世前已为自己婚事做主(黛玉作为不能自主婚姻的千金小姐,只有这个借口可拒婚)。且此时黛玉的病日渐加重,身体虚弱,贾赦只得暂时搁置这事(行酒令时被说“不得贵婿还挨打”证明此事未成)。
但黛玉拒婚之举也惹来诸多非议与诽谤,更有人散播黛玉与宝玉已有不才之事,诽谤黛玉名节,引王夫人愈发嫌恶黛玉。黛玉的精神压力日渐增加,且对黛玉的病,贾府在请医问药上也开始怠慢(对应黛玉“孤标傲世”而致“风刀霜剑严相逼”。被认为明祭晴雯实祭黛玉的《芙蓉女儿诔》中也提到“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些句子都证明黛玉这一年中遭受诸多不白的污蔑冤屈,最终死于对环境的幽愤与对宝玉的思念。)。
次年春夏之交(桃花诗“杜宇一声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黛玉在一个冷月夜泪尽孤独逝去(应了“冷月葬花魂”,之所以不支持沉湖说是因为黛玉葬花时说过,把花放在水里还是会流到不干净的地方,她要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回归仙境(黛玉“证前缘”必是极为凄美场景,不会是上吊投水之类破坏美感的自杀,至于“玉带林中挂”是个文学上的抛弃凡俗登入仙界的比喻。诗谜“鸾音鹤信需凝睇”,似乎预示着她离开人界时有仙音相伴。窃以为可能的画面是重病的黛玉回光返照,在一个月夜要去大观园走走,紫鹃在花冢找到黛玉时,黛玉已在冷月下不知何处传来的乐音中逝去,与宝玉的婚约也成泡影幻梦(“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画上戏里的渔翁渔婆”、“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都象征着宝黛确有过婚约。)。
这年秋天重阳节宝玉在北静王等人的努力活动下洗脱罪名,回到大观园,却只能对着“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潇湘馆“对境悼颦儿”(祭文《芙蓉女儿诔》实际已是祭奠黛玉之作,而真当黛玉逝去,恐怕个中哀痛已让他再也写不出诗赋。)。
4.贾家之败
王熙凤也获得赦免,但回到贾府却被贾琏以无子、嫉妒、杀人、敛财等罪名休弃(贾琏在尤二姐死后说过将来为她报仇之语,“一从二令三人木”则表示她被休),平儿被留在贾琏身边(“你和平儿应该掉个个儿”)。王熙凤回到金陵老家,而家道却已败落(“哭向金陵事更哀”),无钱治病,一病不起。
王夫人为宝玉议婚,重提金玉之事,宝玉娶宝钗(参见宝玉续弦论,可知黛玉既死,他不会排斥娶宝钗,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已死的那个便是重情了。也对应“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婚后两人倒也琴瑟和谐(“纵然是齐眉举案”)。不料很快薛家出事,薛蟠杀夏金桂而伏法,薛姨妈或急怒而亡,薛家从此也败落。
又到秋天(惜春判词“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已凋零破败大不如前的贾府再遭重击,荣国府贾赦逼死石呆子抢扇子一事被忠顺王派系告发(元妃点戏“一捧雪”伏贾家之败,是关于权贵夺取古玩的故事,或与石呆子事有关),宁国府贾珍也被政敌揭出荒淫无度贪赃枉法,天子盛怒,贾家被彻底抄没家产,有官职男子如琏、蓉均被刑拘,奴仆发卖,只留下无官职者和女眷带了贴身仆役栖身在祖产几间房里。
贾家子孙流散。王夫人病逝。李纨带贾兰回娘家避祸。惜春出走,去一家破庵中独自修行,过上缁衣乞食的生活(“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不得不回南方,却被当地某个年长有权势的官员看上强娶(脂评“流落瓜洲古渡口,红颜固不得不屈从枯骨”,判词“终陷淖泥中”,“终究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说沦为妓女有点太过了,以妙玉的性格肯定自杀了。。)。
平儿带着巧姐独自生活,却被贪财的贾环将巧姐抢走,卖至青楼(“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平儿求曾与凤姐交好的李纨出手相救,小有积蓄的李纨自私无视(“贪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贪银钱的狠舅应是贾环,忘骨肉的奸兄是否是贾兰便不知道了。但李纨判词中有“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鸷积儿孙”,似在指李纨不积德,联系此人对诸事漠不关心的性格,或是对应巧姐一事)。刘姥姥挺身而出,变卖家私赎出巧姐(“巧得遇恩人”),平儿托在金陵的甄家人转告熙凤此事。
凤姐贫穷落魄,一身重病,听闻贾家败落忧心女儿。某日大雪,凤姐或是去祭扫金陵贾家祖陵求他们保佑巧姐,却在持帚扫雪时捡到失落已久的通灵宝玉(脂评称凤姐“扫雪拾玉”,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和因果我想了很久,只好做此解释。且凤姐和通灵宝玉的缘分在前文姐弟两遇魇获救一事中已有伏笔)。甄家来人转达平儿口信,凤姐口头将女儿托付给刘姥姥,并请甄家人将玉带回给宝玉。不久后凤姐油尽灯枯病死(血崩之症)。刘姥姥作主让板儿娶了巧姐(幻境册子中美人纺纱图代表巧姐沦为村妇,脂评称刘氏“有忍辱招大姐事”,以及前文板儿与巧姐交换柚子与佛手的伏笔)。
李纨抚养贾兰成人,贾兰考取功名,封官,但不久便病死或战死(比起李纨自己病死一说,我更倾向于贾兰早亡,否则“枉与他人作笑谈”这句说不通,只有夫死子亡自己空对一场虚名富贵才会成为别人笑谈之资,此外“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几句既然前面都是说贾兰,那么黄泉路近也应是贾兰写照)。
5.宝玉出家
宝玉夫妻陷入贫寒,身边只有麝月相陪(“开到荼靡花事了”)。蒋玉菡夫妇资助宝玉(脂评后文回目“花袭人有始有终”)。薛宝钗时时规劝宝玉取功名,重振家业。宝玉却已看透世情,越发思念黛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甄宝玉来探望贾宝玉并送回通灵宝玉,两人感叹世态炎凉,家族兴衰,甄宝玉或提到来时途中遇到一僧一道,和他讲了一番缘法,这些对话让宝玉这个一贯毁僧谤道的人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元春点戏时的《邯郸梦》,脂评称伏甄宝玉送玉,同样是全书大过节大关键)。
宝玉得回通灵玉重新有了灵性,再度梦到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子引导下了却了与黛玉的“木石前盟”,醒时发觉一切不过如大梦一场,终于抛弃宝钗出家(“金簪雪里埋”喻宝钗独自凄苦一生,说冻死的人是在搞笑么。。而贾宝玉已“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终于如当年和姐妹们玩笑时说的那样做了和尚,“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在一个大雪天宝玉遇到僧道,随他们踏雪而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虽然不一定真的代表雪,但这个意象很符合文学美感,也是高鄂续书中唯一可取之处)。
僧道送通灵玉回大荒山青埂峰,警幻仙子展示情榜(脂评称情榜上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不知榜上共有多少名字)。
红楼梦,终。
mge192003 发表于 2023-9-24 08:22: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12.16 再度更新,看热度决定下一步更新的内容。
      以下红楼梦人物命运结局和贾府败落情节仅代表红学主流观点,但无论什么观点,在红学这片沃土都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红楼梦结局属于探佚学范畴,我认为研究探佚学,主要依据
       1.书中伏线。伏线有明有暗,例如红楼梦十二支曲,各种人物诗词、语言对话、行为轨迹的命运暗示。
       2.脂批,非常重要!里面有对伏线的揭示,有对后几十回佚文情节的直接透露。
       3.与作者有直接交往的人物,如敦诚敦敏兄弟,或者看过真本的人(大多与作者同时代),在这些人的作品中有透露。
       4.对曹氏家族史的研究。
       言归正传,先说十二钗:
       1.元春。死于宫廷政争,很大可能不是好死。根据:虎兕相逢大梦归,弓上挂着香橼,省亲时唱的长生殿,以及王熙凤梦见娘娘夺锦等情节。
       2.迎春。红学界比较肯定的结局,被孙绍祖折磨死,一载赴黄梁。
       3.探春。远嫁,并且当了王妃。依据:十二支曲,行乐时大家的玩笑和谶语诗,放风筝等情节
       4.惜春。很明确:出家。
       5.宝钗。嫁宝玉。但嫁之后结局有争议,一说宝玉出家后守空闺,一说早死,主流倾向于守空闺。
       6.黛玉。未嫁而早死。
       7.湘云。嫁公子卫若兰,后早寡。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红学家俞平伯。至于现在流行的夫死后湘云再嫁宝玉的说法,古已有之,说是旧时真本所说,但很多续书都说自己是真本,到底是真还是假呢?存疑。
       8.王熙凤。被休,病死,下场惨。
       9.巧姐。被狠兄奸舅卖到烟花巷,后被刘姥姥救,嫁板儿,成为农妇。
       10.李纨。贾兰当官(有可能是武将),但贾兰早死无子,李纨希望成空。这个有争议。
       11.妙玉。此人很有争议。我认为她是红楼梦人物研究的四大谜案(另三位是甄宝玉、柳湘莲、秦可卿)。最后的结局是风尘肮脏违人愿,这个结局要自己思量,但有一点比较肯定,妙玉会违背师父的遗言,回到南方,从而导致悲剧。
       12.秦可卿。因与公公有染被人识破,上吊而亡。
再说几个脂批中明确点过的,或红学界意见比较一致的。
       13.袭人。嫁蒋玉菡。来源:警幻仙曲,蒋玉菡酒令。
       14.香菱。被夏金桂折磨死。
       15.小红。与贾芸结缘,后对贾府有恩。
       16.贾雨村。对贾府下黑手,后被门子报复,身败。
        贾府总命运,在于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由这段极重要的脂批,及众多研究可见,贾府的败落,有政治上的失败,也有家族内部的争斗,以及违法犯事,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彻底垮了!
       两年前写过一个有关红楼梦探佚的文章,几万字吧,但未发表,仅在某空间给好友看过。以上是那篇文章的提纲,如果这个答案有人看,就贴上那个原版的。
       如果没人看,就算了,毕竟知乎红学版块热度一般般啦。
—————————2017.10.12更新————————
       根据目前的研究,红楼梦后几十回佚文会出现的情节:
       1.贾府被抄家。这个不多说,人人都知道的。
       2.兄弟阋墙、恶仆生事(或下人报怨)。贾府兄弟有嫌隙文中早有体现,探春也说,“必要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比较肯定。
       4.失火。这个情节很可能会有。因为红楼梦中先写了甄士隐的小荣衰,后写了贾家的大荣衰。甄士隐是因为失火遭家败,贾府也在刘姥姥认亲时写过一次失火,后面极可能会再次失火。
       5.石呆子案发、张华案发、冯渊案发,门子回头报复贾雨村。这些都比较确定。
       6.农民起义或外族战争。这个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文中提到过强梁、盗贼,还有林四娘的事,以及元春和探春的结局,有人据此推测。
       7.贾府犯事后被关狱神庙,小红和贾芸去探望。
       8.贾兰荣华富贵。
       9.脂批曾点过但因线索太少而不知具体何事的:甄宝玉送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分割线--------------------------------
       看到有人愿意看结局,就仅先更新一下元春吧。
       暂把自己当时写的曹家、各手抄版本、旧时真本与续书、金瓶梅的影响这一些内容删去。
       我说的这些,算是红学界的一些主流认识,读到的知友有权保留自己的见解,我只说我的。
       先强调一句: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不宜过分解读!
       元春。这个人物是大关键。她仅出场一次,但却让人无处不感觉她的存在。
       是元春让贾家的地位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由勋贵变为皇亲,也使得在贾家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在政治上很难全身而退。
        元春一开始是一个女史,这是一个宫中的女官。除了太监,后宫是一个女性组成的朝廷,除了争宠,后宫也是一个复杂的内政机构,皇后地位最尊,掌握处理宫中事物的大权,然后像朝中的官员一样,按照品级封女官,例如皇贵妃是一品,贵妃是二品等等,谁帮助后妃处理事务呢?有些是太监,还有些就是这些女官了,女史就是处理文书工作的(元春知书达礼),有机会接触到皇帝,有些低等宫女进宫一辈子,除了打扫卫生浆洗衣裳,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
       元春从一个女史到贤德妃,地位跨越算是比较大的,从书中看,她从进宫到受册封,中间也有些年岁了。
       元春绝不是高鄂说的生病而亡,现在基本可以说难得好死,进一步说,极大可能是死于政治斗争。
       她的判词里有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都是两种猛兽,在《恨无常》里,有句话: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似托梦提醒贾政夫妇大祸来临。这些语句提示,元春在佚失的后面情节中,处于极凶险的环境。
        她到底是怎么死的,或者说她死亡的方式是什么呢?
        先说说有关元春的描写,书中隐藏着一些确实波澜诡异的地方:
     (1)元春封妃时,赖大向贾母等人报喜,然后说贾政又往东宫去了。皇帝封妃子,贾政却要去东宫,这种行为不合礼法,这到底是为什么?很让人费解,所以刘心武才会大费周折考证一番,当然,他的考证只是一家之言。
     (2)决定元春省亲时,有这么一段描写:“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这段很奇怪!有人也许要笑我多疑,但凭借对红楼梦的敏感,这段文字绝对很奇怪。研究红学的都知道曹雪芹无闲笔,不光是我这无名小卒感到奇怪,一些红学家也觉得奇怪,尤其是凭空点出一个吴天佑,感觉不知道雪芹的用意是什么!红楼梦里的人物尤其是有名字的人物,都不是乱写的,这里面似乎有隐事,答案是什么?不知道,一个谜。 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么写,至少暗示了皇帝内宠较多,宫闱生活颇不易,元春在省亲时泪流满面,直称是“不得见人的地方”,这其中感情复杂,既有对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宫中生活的煎熬与辛酸。
       是不是也有情节上的用意呢?这个吴天佑和吴贵妃,会不会并非闲来之笔,在后文有无故事?这难说,只能说猜测而已。
       但也不全是猜测。因为:
     (3)凤姐做过一个奇怪的梦:王熙凤说:“昨儿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这个梦很关键,没有任何红学研究者把它当成玩笑,很明显,这是元春宫中处境危险的一个描写。不是咱们家的娘娘,那肯定是别人家的娘娘,有研究者把这位娘娘和吴贵妃联系起来,但这只是一种联想。
       另外,贾家得罪了太监,太监向贾琏借银子,贾琏答应的慢了,太监便很不自在,这对元春很不好。不要小看这些太监,宫中不少后妃也要给他们留面子 ,尤其是掌权的大太监。太监向外戚讹银子,在清朝很普遍,连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同时也是隆裕皇后的父亲),都被宫里派去他家的太监揩过油,可想而知了。
       元春到底何种方式死的?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把元春和杨贵妃联系起来,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叫《乞巧》,脂批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杨贵妃怎么死的?因安史之乱,六军哗变,在马嵬驿上吊死的。可见,元春不是好死。
       她的判词画中有一把弓,弓上持着宫橼,有人说弓通宫字,橼通元字,暗示了她的名字和地位。也有人指出弓喻指指弓箭,暗指战争,也有人说弓代表狩猎,暗指元春在皇帝狩猎途中发生变故。
       这些观点,会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研究产生两个方向,一个是元春死于宫廷内部的倾轧,另一个是元春死于战争,而这样的话,就更复杂了。这直接能牵涉到另一个人的命运——探春。
——————————2017.7.1更新探春——————————————
        探春。这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快人快语,聪明、爽快又有决断力,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生在现代社会,应该是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功女性吧!
        探春的特长是什么?红楼梦里面写了黛玉擅长诗词,惜春擅长绘画,探春呢?探春工于书法。在红楼梦有关于探春居室的描写:“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既凸显出了探春书法的特长,也侧写了她的品格不俗、胸怀宽宏。
        探春的结局是什么?没有人有疑问,她远嫁了,而且是做了一位王妃。
        探春抽签,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道:“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是一句谶语,探春日后大贵,会成为王妃。
       但她会成为谁的王妃呢?别忘了,探春的判词上,写的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着一个美人坐在海船上掩面哭泣,虽为王妃,却要远嫁,是个悲剧。而且,红楼梦拿王昭君和探春相比,可见,探春虽为王妃,却要远离故乡,与家人永不能相见。
        那到底是谁的王妃呢?
        目前盛行两种说法:
     (1)南安王妃。红楼梦里面有东西南北四王,其中北静王是不可能的,因为北静王妃已经出场过了,东西二王没有详细写。很多红学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南安郡王上。为什么呢?因为文中出场了一个南安太妃,却没有南安王妃的任何笔墨,因此很多人推断,南安郡王应该没有结婚。
       有意思的是,这位南安太妃和贾家关系很好,史太君过八十大寿,她出场了。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见了几位姑娘。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南安太妃见贾家的姑娘,很大的用意是在相看这些贵族小姐。
       见了谁呢?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宝琴。为什么说她单单看中了探春呢?因为很简单,湘云她早已认识,而且湘云和宝琴已经有婚约在身,宝钗和黛玉呢?对于贾府来说,她俩是外姓,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两人是与贾宝玉配戏的,谁会多想呢?剩下的只有探春了。探春是贾母单独指名叫出来的(这点要格外留心),而且因为这事,邢夫人还生了一肚子闷气,和迎春谈话时表达了不满。因为过来人都知道,已婚的年长妇女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喜欢谈家常,还喜欢做说媒牵线的工作,南安王妃见了几位姑娘,说不定心里就有些想法,也许就会为自己的儿子或认识的贵公子牵线。
因此有人推断,也许南安太妃看中了探春,以后会为儿子求亲。
       可是,如果这样,远嫁一说如何成立呢?南安郡王在京城里,离探春不远啊。
探春的判词上画了一幅画,是一位美人坐在海船上掩面哭泣 ,岸上有人放风筝。
说起风筝,红楼梦写了探春放风筝,但是让人云里雾里: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这段描写怎么破译呢?太难了!凤凰寓意皇族,也寓意婚姻,因为凤求凰嘛!又突然出现了一个喜字,这怎么理解?有人说指的两只凤凰有喜,但后来又发生变故。因为从文中看出,这只门扇大的喜字风筝”忒促狭了些“。很可能是,喜事刚临,就有了变故,因为最后线断了。
       这段描写和南安太妃见探春是紧挨着的,70回写的放风筝,71回就紧接着写了南安太妃见探春。而且很奇怪的一点,探春和宝玉他们放风筝时,和宝玉说”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这句话似乎把探春远嫁和宝玉有联系起来了,更让人迷糊。
       (2)外藩王妃。红楼梦喜欢把探春比成一个人:王昭君。谁都知道王昭君是和亲的,因此有人推断,探春嫁的是外藩,是个和亲的牺牲品。
        这里要提到三六桥本。三六桥本原是一个蒙古贵族收藏的石头记版本,据说后来流落到了日本。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一位日本教授在北京大学参加一个读书会,提到自己在日本看到一个版本,由于他的汉语不好,和学生交流时就连说带写的,提到探春时,他写了四个字:杏元和番。意思很明白,探春是和亲的王妃,这就与王昭君的命运对应起来了。但是三六桥本到底是真本,还是续书,没有定论,只能作为一家之谈,如果是真的,看来红楼梦应该有对外战争的描写,也就可以联系到元春了,朝廷打了败仗,贵妃之妹派去和亲,甚至不排除是南安王妃牵的线(87版红楼梦电视剧就是这个构思)。
       有人说,探春是庶出,王熙凤眼光何其毒辣,但独对探春大加赞赏,可夸奖完了,又叹她不是王夫人亲生的,并且说很多贵族家庭因为小姐不是嫡出,因此不愿意要的,最后说: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
       就有人说了,以探春庶出的身份,南安郡王也许不会娶她。
       然后呢?观点纷纭。有说南安郡王看中了探春,因为是庶出最后没有娶她,因此探春远嫁(这种说法倒和探春放风筝的描写能合起来)。有的说探春嫁了南安王,最后南安王因罪被发配边疆,探春只得随行。还有的说,探春就是直接远嫁外藩。
我觉得,探春可谓好事多磨,恐怕婚事上经历了波折,最后远嫁藩王,再也无法回家。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探春的命运就像风筝,一开始操控在别人手里,断线之后飘飘摇摇,自己也无法主宰命运。
       近年来,有人考证曹寅的家世,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研究红学的人都知道,曹寅的长女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她还生了一个儿子叫福朋,这人不得了,为什么?他是乾隆皇帝的发小,两人感情很好,当然,后来乾隆当了皇帝,福朋也算得到过重用,但是他挺年轻就死掉了,很可惜。
        但是,一直有人怀疑曹寅还有个次女,是从曹寅给康熙皇帝的奏折里猜测的(曹寅没有明写),她极有可能嫁给了一个蒙古王爷,可她很可能是个庶女(妾所生),因此推测可能给这个王爷做了侧室,正因为如此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如果真是这样,探春的原型应该就是她了,探春像昭君一样嫁给外藩的可能也就很大了。但这只是一种看法,也没有得到红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此略微一提。
——————————2020.12.16更新李纨——————————————
       李纨这个人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好谈的,其实这个人很有戏,因为在这个人的判词里,出现了和贾府败落命运完全相反的描写。
        说到李纨,必须要和贾兰一起谈。
        李纨嫁给了荣国府的贾珠,很快生子,但是贾珠早逝,她成为孀妇,这是她人生的大不幸,红楼梦说她心如死灰,唯知侍亲养子。这个人物以前很少有人研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人物,她看似心如死灰,外事不理,被人形容为菩萨,但通过一些描写,能窥测出了这个人物的另一方面。
       (1)李纨人生很失意,还对凤姐的权势有一丝妒羡。李纨在红楼梦里多次出场都与凤姐平儿相关(也因此有人将李纨和凤姐巧姐的命运联系起来),红楼梦里写了王熙凤打平儿,李纨替平儿报不平,从书中的不少描写,可以看出李纨对凤姐不只是戏谑,有些是对凤姐的嘲讽,甚至暗含一丝心酸与妒羡,这样的文字在书中还能找出好几处。
        李纨对亡夫很是怀念。贾政打宝玉,王夫人护着宝玉,想起了贾珠,说有贾珠在纵死一百个她也不在乎了,李纨听了哭了起来。
        李纨对平儿也说过一些话。
        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
     (2)李纨经济状况很好,但似乎有些吝啬。李纨虽是寡妇,并不是别人想象的寡妇失业。
         凤姐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还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收租子,年中分年例,又是上上分儿,你娘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带的仍旧是官中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李纨经济状况不错,总起来,进的多出的少,一年下来算起来少说三五百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读者不要偏信现代的电视剧,那里面的富豪公子动不动就银钱百万。按照清朝的物价,三百两银子可以在北京买座宅院的。
        但是李纨很吝啬,王熙凤也讥讽过她:小叔子小姑子们结诗社,她不出一文,却让他们自己凑钱。凤姐过生日,大家凑份子,而她的钱却要别人出。前人在研究这个人物时,也发现了这点。
    (3)李纨虽然青春丧偶,心如死灰,但在人前也偶有真情流露。
        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做奶奶太太看?”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着,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这么摸的我怪痒痒的。”
       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
       平儿道:“是钥匙。”
       李氏道:“有什么要紧的东西怕人偷了去,这么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着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
      平儿笑道:“奶奶吃了酒,又拿我来打趣着取笑儿了。”

       这段描写有人认为李纨表现出了同性的倾向,我更倾向认为这是在暗写李纨对家庭权力的渴望和她对现境的失落。
        李纨的结局是什么呢?李纨在现存的前八十回中,缺点不大,是个好人,可她的判词写道: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带簪缨,光闪闪腰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与后人钦敬。
         诗中也写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判词中似乎对李纨含有一些嘲讽,似乎说李纨没有阴鸷积儿孙,也就是说她缺了阴德。这和前80回李纨的形象落差较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词?
        我们看贾兰。贾府未来败落,但是贾兰飞黄腾达,走出了和贾府不一样的人生路。我们从现有的文字看出,贾兰很聪明,贾府作诗,他得到了赞赏。很小的时候就练习骑射,贾政看到贾家子弟练武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说他们家原是军功起家,族里的子弟很少有靠科考发达的,也许是定数,说不定将来能靠武功获得官禄呢!
         《好了歌》写到: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批道:贾兰、贾菌一干人。点明贾兰日后飞黄腾达,爵禄高登。
         但是贾兰却有些牛心左性。学堂里打架,贾菌要出手,贾兰却劝他不要惹事,还说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府家宴,贾政不叫他,他就不出席,似乎很没人情。其实,贾兰的这些言行正是受母亲李纨的影响。
          看下文: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行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老梅指的梅花与其他花相比晚开,与李纨的《晚韶华》判词相呼应,霜晓寒姿中“霜”谐音“孀”,这个四字词语暗指孀妇李纨晚年会因儿子得到封诰。但是,老梅同样谐音“老没”,喻意晚年最终一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先不说。只说李纨最后这一句话: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贾兰不也说过这种话吗(“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关!”)想必是母亲灌输给他的:你不要管闲事,只顾自己就好了。细想很符合那个时代孀妇的心理特点。
        李纨和贾兰孀妇孤子,人情上比较冷淡,她是个寡妇,孤苦无依,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了贾兰身上,她只希望儿子将来出人头地,这样她就可以光彩了。她吝惜自己手中的钱财,因为她没有丈夫依靠,这是李纨的悲哀与可怜之处。别人的事情她不去多管,她要做的就是两个字:自保,然后好好教育孩子,让贾兰出人头地。
       因此有研究者做了一些大胆的推测,大致总结如下:
       (1)贾府出事后,母子二人一味自保而没有伸出援手,甚至不排除做了损阴德的事。
       (2)有人根据巧姐的判词“狠舅奸兄”这四个字,怀疑巧姐落入风尘可能跟李纨贾兰有关。     
       (3)也有人推测他俩在巧姐流落风尘时(熙凤和巧姐的结局有待更新),也许因为吝啬钱财没有为巧姐赎身,在情份上讲不过去。
        这些观点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当然也有人提出,李纨在书中被称为“节妇”“菩萨”,灯谜拿她与观音做比,从书中她的一言一行,认为李纨虽作为孀妇处事冷淡,但性情温厚,是个封建淑女。
        一些研究者认为李纨在贾兰富贵后,很快便死去了,没享几天福。其实我更赞同早死的是贾兰。因为有关李纨的灯谜指出: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意思是观音大士在空门之中,不像俗人一样谈婚论嫁,所以她是没有后代的。这个寓意很明显,贾兰极可能早逝无子,李纨晚年无后,纵有富贵,也付与他人做笑谈。
————贾宝玉的生日、原型、结局———————
看热度,要是大家喜欢,就歪个楼,先讲讲贾宝玉、李纨等人的原型,再更新黛玉、宝钗、湘云、凤姐、巧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