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的很好吗?

[复制链接]
怡怡(涵韵) 发表于 2023-9-24 08:18:20|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真的很好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ecg2005 发表于 2023-9-24 08:18:34|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1、《红楼梦》是挑读者的,所以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
2、拥趸里,又有不少附庸风雅者,不过是人云亦云,真正读出味道的人不多。
3、至于到底好在哪里,看读者的认知水平及其价值观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红学家、红迷们也经常吵架。
至于什么“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思想内涵”“文本价值”……说起来都很累,读者读书就图个畅快,《尤利西斯》被捧到天,真正读完的能有几个?
就个人阅读经历来说点粗浅的,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不受任何言论影响,个人感悟纯属原创

本人对绘画有些粗浅研究,来说说《红楼梦》里的绘画。

1、为什么是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屄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都是好画儿……
宋徽宗影响了宋一代的花鸟艺术,而赵子昂引领了元一代的山水艺术。
宋徽宗是靖康之耻的主角,赵子昂(即赵孟頫)贵为宋皇室成员进入元政府为朝廷卖命(元代文人多隐居不愿合作),艺术上都是宗师级别。


徽宗作品


赵子昂的马作品

宋徽宗是花鸟圣手,但并不以画鹰著称(所存作品无猛禽),而画马最好的也不是赵子昂,所以这句歇后语完全可以换个人,比如唐伯虎的鹰、李公麟的马……而作者如此写的用意在于宋徽宗和赵子昂都是大宋皇室血统,在侵略者面前都表现得同样没有气节,这暗合了鸳鸯嫂子的“好话”,即臣服于贾赦的淫威甘做小妾。这个“好话儿”和“好画儿”结合的真是天衣无缝

2、室内挂画的讲究
贾政室内挂的《墨龙大画》、秦可卿室内挂的是唐伯虎《海棠春睡图》、探春屋内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
墨龙画,寓意上朝觐见皇帝,这是贾政的风格。
另外《海棠春睡图》《烟雨图》都是虚拟的,但作者牛逼的地方在于,他用虚拟的名字概括了该画家的作品风格,也暗合了屋主的人物形象
《海棠春睡图》这个题名给人的暗示是:慵懒、梦境(宝玉要做春梦)、香艳(后文薛蟠所言唐伯虎的春宫图)、非传统主流价值观(与贾政的画对比)。这个虚拟的海棠春睡图概括了唐伯虎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暗示了宝玉即将要做个春梦、暗合了可卿的人物形象和品味。是不是很厉害?


唐伯虎人物画

《烟雨图》也是虚拟的,米芾的传世作品都有争议,据说没有传世,现存作品都是伪作,但据文字记载,米芾的艺术特征就是一派江南烟雨气象,这个“烟雨图”同样概括了米芾绘画艺术的特征,挂在探春屋里也非常贴切,吻合探春的性格特征,秀气中透着坚韧和大气。


米芾风格的作品

在看看后几十回的续书里,黛玉房里挂上了李公麟风格的《斗寒图》,这就要了命了,看看前面,唐伯虎、米芾、宋徽宗这都是作者喜欢的画家,属于第二回里讲到的非正非邪的天才们,都属于活出自己个性的人(即使宋徽宗没气节)。 可黛玉这种仙女儿,你给她家里挂个李公麟的仿品,李公麟可是一辈子都在做官的,斗寒图也不是李公麟的风格,续书者仅仅知道李公麟的风格是白描,其它基本都是在胡写了(写的时候可能自己还挺得意),其实全无章法。一字一句体现了与曹公的天壤之别。


李公麟作品(你让黛玉家里挂这个,像话吗?

3、仇十洲的《艳雪图》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嬛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掛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简单说,在清代以前,山水中的人物,山水、人物俱佳的只有仇英做的最好


仇英《赤壁图》

想象着“双艳图”的画面,彩色的大衣映衬一片雪地,景是重要的,景中人物更重要,除了构图还有色彩对比,以及抱着一瓶梅花的细节,如果要高度完美地展现这幅画,赵子昂画不出,唐伯虎、米芾也画不出,唯有仇英,所以原文才会要拿仇英的画来对比。

还有很多,不一一来讲,如果你不懂绘画,你看过这些文字也就看过去了,但如果一旦理会了,对于《红楼梦》、对于曹雪芹,你只有跪服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可谓一部中国传统艺术的大百科,从生活到艺术,从宗教到哲学。
除了绘画,还有戏曲、音乐、诗词、建筑、服饰、游艺……
如果你什么都不懂,那就等于什么都看不到,等于把这些部分都抽掉,只剩下一些枯燥的琐事和爱情,那你就是在读一部普通爱情小说,但这不是红楼梦的错……

突然想到再说一个,大观园里所有住处只有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馆,其它都是楼、斋、院什么的。为什么不是潇湘苑而是潇湘馆?
《园冶》:散寄之居曰馆,即暂居之客舍。也就是说,馆在古代是旅店,不是家。黛玉孤苦无依,寄居于贾府。这个馆暗合了黛玉身份。
当然解红楼的很多看是合理的说法都有过度解读之嫌,我在做这些领悟的时候也会想,我是不是过度解读了。但这个馆,真的不认为作者是很随意的巧合。
看宝钗住的是苑(大观园里唯一的一个苑),苑可是皇帝的花园,想想宝钗是为什么进京的?想来作者也不是随意给取的。

推荐阅读看不懂第一回,你读什么《红楼梦》?
badfishbell 发表于 2023-9-24 08:19:09|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我打算挖一个大坑,我有预感,本文可能是我写的最长的答案,不定时更新,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过我保证各位不会看的枯燥,也省的以后我总是零零碎碎的回答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打算在这个帖子里一步到位,主要给一些没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们解释一下这部书为什么这么好,好在哪里?
我相信等我写完,大家会提起对《红楼梦》的兴趣的,也不会再问为什么会有“红学”这种问题了。
记得前几年有个调查,问题是哪本书是你最读不下去的??《红楼梦》在各个学校的调查里都高居榜首,甚至压过了人名长的让毛子看了想流泪的《百年孤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排名第一的作品,成为了最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作品。



杯具啊同志们。

毛主席当年在中共六大的六届全会(当时是有六中全会的)上对贺龙说,说没看过《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算中国人,贺龙说我都没看过,徐海东在一旁说,《三国》《水浒》我看过,《红楼梦》没看过。

毛主席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

没看过红楼梦,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私以为这话虽然是开玩笑说的,但也有点道理。
因为《红楼梦》是汉语文学里的巅峰,是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运用。是古典小说中难以企及的高峰,是伟大的文字迷宫,是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的汉语小说的究极体。以上评论,绝不是跟风和人云亦云,是每一个真正读懂过红楼梦的人的共鸣,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其实在我看来,四大名著里,《水浒传》的文学水平要高于《三国》和《西游》,而这三部加在一起,文学水平都不如《红楼梦》。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给大家解释几个常见的误区:
1:《红楼梦》不就是贾宝玉林黛玉搞对象的故事吗?
这个观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持有的共同观点,大多数对红楼梦没有了解的同志们都是这么想的。这也不怪他们,因为我国的教科书就是这么宣传的,直到现在,官方对《红楼梦》的介绍还是“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小说,对于缺乏了解的同志们,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这是一本言情小说。
其实对这个问题,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评语最有代表性:“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句话还可以接着丰富,阴谋论者看见了党争,无产者看见了阶级斗争,史学家用它分析史料,经济学者用它来分析理财……用一句“言情小说”来概括红楼梦,是对这部书最大的侮辱,其内容之丰富,远非其他作品可比拟,“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句评价毫不为过。
2:红楼梦是不是特别长?人物特别多特别难记??
单纯以长度计的话,《红楼梦》并不算特别长,在四大名著里他是最短的,73万字,《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八十多万字,《水浒传》九十多万字,近代的小说里,《三体》三部曲九十万字,《盗墓笔记》全系列一百六十多万字。从字数上讲,《红楼梦》不仅不算很长,在长篇小说里甚至算短的,之所以给人一种很长的感觉,只是因为它用七十万字的篇幅表达出了其他小说七百万字都表达不出来的信息量。
至于人物关系嘛,,,这个很遗憾,对于初读的人来说,确实比较发懵,尤其他们名字又这么像,都姓贾都姓王,所以大部分人除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以外基本就不知道哪个角色了。其实如果看进去的话,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还是容易理清的,主要出场人物的关系,,,大概也就这样吧:



呃……其实开始读以后就知道没有上图看起来这么恐怖。

问题我先解释这两个,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里问,我随时更新。

以下是正文。
因为问题是,《红楼梦》究竟棒在哪里?它的优点实在太多,我只能想起一个说一个,随时补充了。

一:人物描写
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我认为应该分几等,第一等是演谁不像谁,比如某峰某凡,演啥都是演自己,第二等是演谁像谁,好演员能做到这点,比如张国立陈宝国,正反派人物都能演,大人物小人物都能演,这叫好演员。
但是最厉害的演员,叫演谁是谁。
不是他演这个角色,是他演完了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从此以后就是他这个样子了。他演了以后,这个角色别人演不了了。比如马龙白兰度的教父,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李雪健的冯敬尧,陈晓旭的林黛玉:




演员对角色的刻画分几等,小说对角色的刻画也分几等。
以下分的等级是按照我的想法:
低级水平的小说,人物毫无性格,人物与人物的区别仅限于名字的区别,纯粹是推动剧情的工具,我们平时能见到的大多数的网络小说都属于这种水平。
高一等级的小说呢,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侧面的性格刻画,但不鲜明,人物形象仍不丰满。此类的代表是官场小说,因为官场小说是以剧情为主要推动力的,比如《二号首长》的主人公唐小舟,你不能说他没有性格,你可能认为他懦弱,谨慎,但这种性格体现的并不鲜明,似有似无。还是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再高一等的小说,有标签化的人物性格,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物形象。这种作品大家接触就比较多了,比如我刚才举例的《三体》和《盗墓笔记》,他的角色有性格,但是是标签化的,不丰满的。比如《三体》里的程心,她的性格特征就是爱心泛滥,圣母心,做事犹豫不决,史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肝义胆,看似玩世不恭实际深不可测十分靠谱。他们有已经有了标签化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刻画一部分是由他们的语言来展现的,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做的事情来体现的。对于《三体》这种以剧情为主要爆点的小说来讲,已经足够,《盗墓笔记》同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也仅仅属于这个水平,这是《三国》不如《水浒》的主要原因。
再往上一等,就属于真正的高水平小说了,这类小说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什么叫丰满?就是小说中的角色已经拥有了“人”的复杂性,举例的话比如《白鹿原》里的鹿子霖,他是个坏人吗?他对家人非常好,他知道给乡亲们争取利益。他是好人吗?他跟这么多女人有染,得志便猖狂,也难算是个好人。这样的小说是高水平的小说,他们的角色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形象。
但是最顶尖的小说,是像《红楼梦》这样的。
不过在这人物刻画这一点上,古典小说里,这个位置不只属于《红楼梦》,我认为《水浒传》也做到了,《金瓶梅》可以说做到了一部分。
《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了好久,在我匮乏的语言里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后我想了一个不太形象的词——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的角色,是活的,他里面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带有性格特征和人物特征的。像我上面的说的,《三体》这个等级的小说,里面很多的对白纯粹是为了推进剧情,同样的话罗辑可以说出来,章北海说出来也不奇怪。而《红楼梦》不是这样,每一句话都打上了深深的人物烙印,你把王熙凤的任何一句话安给李纨,把晴雯的任何一句话安给袭人,都是违和的,说不通的,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曹雪芹用他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人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是绝没有一丝矫情刻画的感觉的。
比如同样要写柳絮,林黛玉写的是什么?“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淹(音an)留”,孤苦伶仃的样子。薛宝钗怎么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野心昭然若揭。
当然了,诗歌毕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但是红楼梦在最生活化的场景里也处处表现出人物性格。比如我们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刻薄,薛姨妈送宫花给姑娘们,周瑞家的(一个高级仆人)给姑娘们一处一处送,大家都高高兴兴的道谢收了,顺路送到林黛玉这,她来了一句:“是姑娘们都有呢?还是单送我一个人呢?”周瑞家的也没多想回答到:“是姑娘们都有的”,然后林黛玉说了句——“我说嘛,别人不挑剩下了,也不能给我。”
这就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了,从事实上讲,林黛玉是贾母的心肝肉,荣国府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人敢给林黛玉过不去,可是林黛玉凭白来这么一句,给下人难堪——“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这个“一声不言语”,里面究竟是难堪呢?愤怒呢?还是不知所措呢?谁也不知道,反正后果是,林黛玉在荣国府的仆人里名声很不好,大家都认为她太刻薄。



(新版红楼梦里面饰演周瑞家的的演员把这个表情演绎的很传神)
刘姥姥进大观园,众姑娘们都拿刘姥姥开玩笑,但是姑娘们私底下说话的时候还是叫她姥姥,到了林黛玉嘴里,刘姥姥变成了“母蝗虫”,这已经刻薄的令人发指了——一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她的性格特征。
曹雪芹是充分的明白,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都是他性格的体现,都是他的阅历,智慧的体现。比如贾母,贾母是什么人?一品诰命夫人,生在贵族家庭长在贵族家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一辈子贵族的底气。贾母除了是个慈祥的奶奶以外,也是个家大势大的大贵族家庭的领袖,贾宝玉生病,家里人派人去请朝廷里的太医,贾母说了一句什么?“若好了,叫他备着礼去磕头谢你,若不好,打发人拆了太医院大堂!”吓的太医诺诺连声。这虽然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也只有贾母这样的一辈子没出过侯府的公侯之女,才敢对着朝廷的太医开出这样的玩笑。
(这里有同学有异议,认为这里的太医是普通医生,其实不是的,贾府给贾宝玉请的太医,就是专为皇室和高级官宦服务的宫廷医生)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数不胜数,除了语言表现人物特点之外,红楼梦语言之精炼到位的水平也是极其高超的。宝玉的屋子里,晴雯是数一数二的大丫鬟,是从来不干活的,她作为一个丫鬟,却养尊处优的像个小姐。曹雪芹怎么写她不干活呢?怡红院里另一个很贤惠的大丫鬟麝月够柜子上的镜套够不下来,对晴雯说了这样一句:
“我劝你也动一动儿”
八个字,既表现了麝月的无奈与本分,也表现了晴雯,,,她可是真的不干活啊,这句话直接把所有的无奈集中到几个字上来了——后来晴雯得病请大夫看,手指甲足足两寸多长,可见养尊处优到什么程度。

(这里同学们普遍有一点误会,我说的晴雯不干活是指她不怎么像其他丫鬟一样干点轻体力活,哪怕平儿鸳鸯也是要伺候人的)
拒绝脸谱化和直接描述,这是优秀作家的共同点。其实我认为红楼梦中刻画最成功的形象应该是王熙凤——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
泼辣,这是贾母钦点的“凤辣子”,而且她不怎么认字,是个泼辣的文盲。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泼辣有一个最传神的描述,有人去找王熙凤,发现她正在——“站在门框子上剔牙”。
站在门框上剔牙,这个行为是任何一个淑女都做不出来的。王熙凤虽然泼辣,但她却是个美女,这样一个美女做出这样的行为,可见泼辣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说王熙凤是刻画的最成功的角色呢??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有高峰,有低谷,面对有权有势的人是一个样子,面对无权无势的人是一个样子,行过善,做过恶,得意时杀伐果断,失势时众叛亲离,人的一生在书中完整的呈现。
这里说一句,高鹗的续书虽然水平不如前八十回,但单独拿出来水平也是相当高的,红楼梦还是看做一个整体比较好。

每晚更新
十月¢潴潴 发表于 2023-9-24 08:20:07|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很棒,我不是文学专业的,对《红楼》也不熟,没有大家看的次数多,只自己爱码几个字,随便说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我想说一个时代问题。


因为时代差异,我们现在很多读者看红楼其实都不太能完全看懂了。


我有位朋友做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忽然有个人提问,为什么《红楼梦》里宝玉与黛玉看《西厢记》得躲起来看,而却可以正大光明的跟贾母一起看《牡丹亭》这出戏呢?按道理来说,《牡丹亭》不是更出格吗?思春而死,慕色而亡,文辞各方面都不比《西厢》规矩啊。
我朋友说她当时就愣了,她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当时就很坦率的说自己暂时没想到,回去会好好想想再回复他。
对呀,为什么呢?
因为宝玉与黛玉看的《西厢》是书啊,是书啊,一旦成书,就有了教化意义,但是他们跟贾母一起看的是戏啊,戏,儿戏,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已,没有人会当真,所以,可以听《牡丹亭》,不可以读《西厢》。所以在古代中国的戏曲其实有隐晦的反抗意义。


我说这段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研究一个时代的东西,要懂得那个时代的文化风俗各方面,你才会通读这本书,而只有通读这本书,你才能客观评论这本书的真实水平。


---------------------------------------------------------------------------------------------------------------


我觉得吧,学着写东西的人会更明白《红楼梦》牛在哪儿?可能单纯的看你还不觉得。像我这种不入流的码字的就总是对着这书直抽冷气,先不说它的思想性,就说它的用词和场景布置,就给跪了。

举几个例子。


晴雯死了,宝玉使人去问晴雯死前的情形:


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子道:“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道:“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

作者描写的真实性,但凡见过人死,就知道什么叫“直着脖子叫了一夜”,这个“直”字根本无法换个字来替代,非得是这个字不可,快死的人喘气不过,曹雪芹用词多么准确生动。而晴雯一夜叫的是“娘”,这里简直叫人泪下,而宝玉的心理更是写得刁钻,他想着晴雯应该叫自己,一方面是他青春期的心理特征,那个年纪的小男生总以为自己最重要,一方面他显然不太了解晴雯的悲苦,少小被卖入贾府做奴做婢,纵然宝玉是个还算好说话的,怎比得过自己有亲娘疼?


再说宝黛吵架最厉害那场动作描写,简直绝了。

林黛玉听说,便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宝玉听了,便向前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

宝玉这个动作描写,“向前来直问到脸上”,这个画面感,读者完全可以在脑海中直接脑补这个场景,宝玉被林黛玉的“拎不清”弄的百口难辩恼羞成怒之态跃然纸上。
这行为又非常符合宝玉的性情,这性情又跟他的处境密切相关,家里人平素宠得太厉害,对他百依百顺,用心理学角度,宝玉是“即时满足度非常高”的一种人,但凡他要,就有人给,所以一旦不顺心,他就会急躁,从丫头们开门开晚了一会儿,一脚就踢伤了袭人可见一斑,贾宝玉是有公子哥儿脾气的,对着林妹妹的性子,真真可以说是好到了极点了,一天到晚陪小心,一道歉就把“好妹妹”喊上几万次。但是林黛玉总是不能很好的接收到他的讯息,无数次的折磨后,宝玉在这场爆发了,跟黛玉怄气上了,更见情深。


这只是我随手举的两个小例子,《红楼》一书的用词,精准生动,但是又非常容易忽略,被忽略的原因却刚好是它写得太好了,太自然了,反而读者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只有读过几遍甚至十几遍,或者自己学着去写文章遣词造句的时候才能明白曹雪芹的牛逼。


再说场景和人物塑造,我也举几个例子。



先看王熙凤首次见黛玉的描写。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你要换一个平庸呆板的作者,描写绝对是一问一答,王熙凤问了黛玉那么多问题,几岁了,上学了没有,吃什么药,黛玉理当回复,但是曹雪芹跳过去了,紧接着写王熙凤问婆子们了。

为何?第一,先前王夫人和贾母这些都已经问过黛玉,黛玉已经回复了,假如再回复王熙凤,又重复机械了,第二,更重点是通过这个场景描写一种气氛,那就是王熙凤的控场能力,整个屋里只听到她在吩咐这个那个,问这问那,凤姐儿问黛玉的内容跟贾母等重复,但是句式绝不重复,一问就是一连串,更显得她伶俐,既描写凤姐能干当家,又点出她的性格,原是个爱显得巧的。


再看贾政打宝玉那场,我就不找原文了,就说场景设置就让人叹为观止。


贾政让宝玉呆着别动,紧接着到外头遇到贾环告状,这儿宝玉心知不好,想找人去救他,这时候他看到个老妈子,便让着老妈子去给通风报信。到这儿,估计有的作者能想出来,但是接下来,这老妈子竟然是个聋子,耳朵不好,这就出色了。
第一,场景活了,曲折了,宝玉急得要死,这聋子自顾自答,慢吞吞的,形成对比,读者的好奇心也吊起来了,第二,更绝的是,这聋子自顾自答什么呢?答的是金钏儿跳井的事,这就完美的跟贾环告状连起来了,怎么说?事儿闹大了,一个聋子都知道死了丫鬟,那贾环肯定知道了,贾政再知道就非常正常了,所以宝玉这顿板子是逃不了了。

再举个例子,宝玉去袭人家探望袭人,这一段的场景设置是什么呢?
宝玉听戏嫌无聊跑了出来,独自对着一个美人画儿发傻,这时候发现茗烟跟一个女孩子做男女事,宝玉一唤,那女孩吓得飞快跑了,接下来宝玉就说了,不如我们去你花大姐姐家看看。这里就非常暧昧了,宝玉这儿为什么想到花袭人?当然是花袭人是唯一一个真正跟他有云雨情的人,宝玉在这种场景下想到袭人,太正常了。

《红楼》的很多场景都值得反反复复把玩,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被作者高超的技巧吸引。

《红楼》还有个牛逼处,“不写而写”,看起来作者随意一笔,结果却带来超大的情感震撼。

贾政打了宝玉,王夫人跪着求,先是说老爷不要自己伤了身子,太发怒,又说老祖宗年纪大了,经不住这个刺激,若是打死了宝玉,又紧着哭她那死了的儿子贾珠,你若是还在,打死一百个宝玉都不要紧,如果你也没了,如今我年过半百,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看似愚笨的王夫人在这种场景下表现出的高情商,句句都戳贾政心上,这还不够,来了神来之笔,王夫人一哭贾珠,旁人还好,李纨跟着哭了。
作者看似不轻易的轻描淡写一笔,说李纨见王夫人一哭贾珠,跟着哭了,这笔实际上多么沉重啊。贾府这种人家,成日哭哭啼啼自是不像话的,改嫁是不成的,守着贾兰在贾家没什么地位,贾兰平素都跟贾环一块玩的,哭贾珠平素肯定不敢哭的,贾母老人家性喜热闹,又爱宝玉,李纨哪里敢哭,平日里只敢私下抹泪,此时王夫人哭了,才敢跟着一哭,多么凄凉。


宝黛之恋,写得简直了,可以说我看过所有的书里,写爱情最美不过宝黛了。
不说别的,就说宝玉挨了打,指使晴雯去看黛玉,晴雯说,平白无故去干嘛?总是要做件什么事儿,传个什么话儿吧,无缘无故去是怎么回事?宝玉说,的确没什么话传,也没什么事儿啊,就托你去看看。晴雯不解,宝玉就说,你把我那旧帕子带给林姑娘吧。

这个,但凡恋爱过的人就知道怎么回事儿,没什么事,我也把你的名字叫上千百回,后来京剧改《尤三姐》,三姐盼柳湘莲回来,一日要唤柳郎千百回,也是这么个意思。



至于《红楼》的思想性,我们就不多说了,在那个年代,能提出这些观点,塑造出贾宝玉这种人的,这是多么穿越的一种境界啊。


说《红楼》的价值,还要提到它对后面文学的影响。

我曾看过一个精妙的观点,为什么后面会那么多书像《红楼》,因为《红楼》整本书包括了所有家庭和社会的缩影,相当于它建立了个成熟的文学模板,中国每一部家庭史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位置。有人说《金粉世家》像《红楼梦》,像不像?像,但是并非这一部像,很多后面的书都可能有《红楼》以及《金瓶梅》的影子。


事实上,无论是张恨水,张爱玲,然后到后面一点的亦舒,李碧华都有点影子,甚至包括专门写婆媳关系小三的六六,都对古典小说有借鉴。
比如《金粉世家》,就明显的借鉴了《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一些。

《金粉世家》里面小怜和柳少爷的结局,就说这段,丫头小怜做了少奶奶,回到衰败的金府,小怜见了老太太还是当年做丫鬟的样子,见了当年的姐妹们还是一样的和气,这段像不像《金梅瓶》里春梅发达了跟吴月娘重逢的境况!


金燕西早先总是勾搭家里丫头,有一次七爷甚至心血来潮,在书房里拉了一桌麻将,跟丫头们打起来,这场景别说你不熟悉,这等荒唐事儿谁爱做?贾宝玉啊,只有他老人家才会哄丫头任凭撕扇子。看《金粉世家》联想=到《红楼梦》,真是太正常了。
当然,借鉴可以是正面借鉴,也可以是反面借鉴,比如金燕西具备了贾宝玉的“形”,扭曲了“神”,书里面有一段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凤举看上了小怜,大少奶奶急了,故意跟燕西说,你要真喜欢小怜,我就把她给你了,也免得你大哥牵挂。
燕西想着,看起来我以后得远着点小怜,没事我跟老大过不去呢?
这种庸俗算计的心理是贾宝玉怎么也不会有的,宝玉是但凡看到姑娘出嫁,跟了男人,他就不自在,哪是金燕西这副模样。
所以,张恨水黑金家老七也是黑得太到位。


很明显,张恨水的这本畅销书是深深的得益于《红楼》《金瓶梅》甚至《西厢记》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钻研,很有意思。

《红楼》牛,但是《红楼》对《金瓶梅》的借鉴也是大众公认的。曹雪芹要是没看个《金瓶梅》三四遍或者更多,我是不信的。


有人说《红楼》牛啊,开头就写了结局,你还看到哪本书这么牛啊。当然有,《金瓶梅》啊,西门庆找了个算命的出来,算命的那么一掐,把潘金莲李瓶儿等等的身前身后不也算的差不多了,只是比较偏后一点罢了。《红楼》搞谐音,原应叹息,这招《金瓶梅》也有啊。
这两本书的整体气质其实是一体的,我对《红楼》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正笑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对《金瓶梅》印象最深刻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句话嘛。


“无常与幻灭”是两书共同的主旨,空啊,一切都是空啊,都是从繁华走向衰败,《红楼梦》里最瞩目的繁华是秦可卿死,连北静王都参加丧礼啊,贾蓉临时买官啊,再想想跟秦可卿要好的王熙凤的丧礼,该是什么样?当然我们没看到曹雪芹写,很可惜,但是《金瓶梅》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啊,西门庆最爱的李瓶儿死的时候多威武,等到他本人死又是什么场景?


见凤姐贾瑞起淫心,眼看着不行了,道人递给他一面镜子,一面是骷髅,一面是凤姐在招引他云雨,道人叮嘱又叮嘱,贾瑞还是不肯看骷髅,只要看女色,临时还要带走镜子,“欲望”,永不停止的欲望。这跟《金瓶梅》里头,道人拿了猛药给西门庆,说这药有效,但是不能多吃,给他一瓶够吃一辈子的,结果他一两年不到全给吃光了,贪得眼前一时爽,哪顾得转瞬命丧?同样的是潘金莲,吴月娘她们旁人都知道武松回头找她是要杀她了,她还喜颠颠的觉得武松肯娶她了,情欲与爱欲冲昏了头脑啊。


这几个细节说的其实是同一回事,这几个细节生活也很常见,可能表现方式不同,实质是一样的,贪欲,情欲,爱欲,金钱欲,我们都是奴隶。
所以,为什么说《红楼》与《金瓶梅》好看呢?就好看在它说的这些东西,凡人通用,好的艺术作品有一种人情味,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维度上看,《红楼》是借鉴了《金瓶梅》的。有一句话说是一千年科技可以进步无数,但是人性一直是这样的,所以我常常会恍惚觉得,世界上要说的内涵和人性情感其实已经被说完了,只是看你能不能换个方法,换个故事说。


最后又绕回《金粉世家》,凤举背着佩芳找了姨太太,为了给姨太太钱用度,只好高利贷借贷,结果借的是谁的钱呢?他老婆的私房钱。这一段,熟不熟?往上你可以追溯到《红楼》里贾琏与凤姐的相处,往下你可以去翻翻六六《蜗居》写宋思明老婆是怎么化用的这段。


------------------------------------------------------------------------------------------
微信公众号:何日君回来


跟大家分享审美,书籍电影,日常生活,戏曲等~
tyzyf 发表于 2023-9-24 08:21:03|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Sand Mandala
伟大意义就不说了,只谈一点写作技巧方面的。
读《红楼梦》已经很久了,但说她为什么伟大,我一直不敢作答,因为实在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后来,一直在写剧本,间或也写点小说,突然感到似乎有一点感觉涌上心头。
写剧本、或者写小说,最难也是最值得的,是一件事情:你必须知道,在数百页之后,等待你/读者的是什么……
因为你知道,所以你心里有底;并且这个即将要到来的东西,如此之凌厉与厚实,让你心中震撼不已,以至于你完全没有害怕与负担,有的只是眼下的悠闲与欲擒故纵。
我是有这个感觉的:当我知道目标是什么,并且知道前方道路坚实了以后,我更愿意留意路边的花花草草,就算走得再慢,我也不会有丝毫惶恐之心。
这好比茶馆听书,当我听到刘备一顾茅庐的时候,我是希望能够慢下来,无论怎么慢,怎么细腻,怎么拖沓,我都不介意,因为我知道三顾茅庐的那一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张力。
又好像我是一个导游,如果我带游客逛一个乏味的景地,我自然恨不能马上能把游客带到地方,以免过程的乏味;但是如果我带着一群人去参观故宫,我根本不怕前三门慢慢溜达,细细解说,因为我知道端门、午门、太和门之后是无比震撼的广场……
《长恨歌》中,没有『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决断杀伐,那前面的所有关于杨玉环的豪华铺陈都是没有意思的。
回过来看《红楼梦》,我仅仅从技巧上说,曹雪芹在写作的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写一个『大厦将倾』的宏大故事。就如同山雨欲来风满楼,终将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雨将至。
这座大厦,乃是一个由无数的细节,花草,器物,珠宝,楼宇、血肉,污垢,诗歌,幽魂堆砌出来的一个恐怖而巨大的事物,终有一天她会轰然倒塌。而这所有的细节,都在他幼年的时候记忆于胸,几十年不能忘怀。对他来说,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目睹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代的结束。这种撕心裂肺的伤痛与创伤,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潜在动力。
曹雪芹要的,就是在那轰然倒塌的壮观场景之前,细细地去描写这一时刻前一点一滴的细节,一颦一笑的时刻,一丝一缕的刻画。是的,他有绝对的底气与绝对的信心,使得他的文笔,如此之强健,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泄气与惶恐。
其建构得越繁复,越细密,就越会衬托出肢解与消亡的悲剧感。就如同宏伟无比,细节多到恐怖的宏伟宫殿,竟然被一把火烧光,不留一丝痕迹给人带来的无比震撼。
我个人从直觉上体会,没有这种信心和底气,他的文笔是不可能好的。并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越是慢,越是细腻,越是娓娓道来,曹公越是享受,越是投入,他根本不在乎那一时一刻的悬念与故事推进,因为他知道,在作品完结之前,他会亲手毁掉这一切。
这好比题图的沙子坛城,你知道你会亲手毁掉,观众也知道。那么在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个人都会感到如此的揪心与震撼: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着急结束,因为一旦结束,一切就立刻消失。
曹公知道这一结果,也在作品中预示了这一结果,鲁迅总结:『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于是,读者也就进入了这一结果的漫长等待中。
看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对其『空幻如梦』的故事设定所迷惑。作者告诉你,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满纸荒唐言』,但其后又以无比震撼与海量的细节,如行星撞地般袭过来,让你感觉不到一点点『空空不知何语』的滋味。
有时候,我说,《红楼梦》是『世界观』小说,整个的意义就是要架构一个细节无比丰富的世界观,让读者活在其中,而不愿意离开。
老实说,曹公可以永远写下去,我们不会生厌。
cbl8410 发表于 2023-9-24 08:21:52|来自:陕西西安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棒,系统性的阐述,最近没有精力,暂且通过一些有限的角度说明。
比方说我以前答过一道题,说《红楼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全书架构庞大,情节繁杂,我最有感触的恰恰是一个细琐处:
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甲戌侧批:妙!盖云无星戥也。】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甲戌侧批:妙!盖云大量也。】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甲戌双行夹批:亦钱开花之意。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忙含笑携他起来。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甲戌眉批: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
当时看到这句,就觉得沉甸甸的。少年矜贵,行动坐卧都有人夸奖,宝玉写的字有七分好,就必被说成十二分好,这是惯常之理。但是当家破人亡之后,当时夸你写字好的老家仆就站在你身旁,皓首驼腰,那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脂砚自己的赧然,老人的泪下,通部《红楼梦》的最大感慨,全浓缩在这一个小分镜当中了。
而最关键的是,在作者的原文中,这仅仅是一处闲笔。所谓闲笔,随手写下,之后可能永无照应,如若没有脂批点出,根本无人能够想到这其中的深意。
而恰恰这样一个小闲笔,竟然也是浓缩着通部小说最大主题的。这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曹雪芹是一个相当自觉的作者,他在书中倾注了一生心血,这带来的就是结构上变态一般的严谨。之前看过一位知友写《绝命毒师》,那种感触几乎完全一样,那些轻易的镜头,往往背后都是深不见底的,可以一直挖下去,在你挖掘的过程中,那个内核处的母题越来越森利刺人。
这是一种让我十分敬佩的能力。熟悉我的朋友们,可能看过我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对不同的作品,都有着类似的评价,杜甫的诗、今敏的动画、科恩兄弟的电影……等等,大抵都在一开始就拥有者庞大的野心,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结构严谨,细节处的把控惊人。我曾谈起杜甫七律中那些最精致的微观把控;我谈起过今敏《未麻之部屋》中,未麻第一次拍戏的镜头中,背后一块表上显示的时间,恰是整部电影中她出演那场强暴戏的时间;我谈起过科恩兄弟《冰血暴》电视剧每一集的名字都含义颇深,但大部分关注看完爽完甚至不知道每一集有一个单独的名字……
所谓草蛇灰线,《红楼梦》在这方面做到了一种究极形态,曹雪芹处处都想做到这种极细小的把控,从看似无谓的闲笔,到书中的种种谶纬,都是证明。全书不得完本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因为这极大损害了全书的完成度,谶纬我们看得到,但后期的照应却只能靠猜测了。
遗憾不谈,仅仅就这种把控力而言,庸手是绝对做不到的。
简单谈了下情节,还有点空当,顺便扯一下文字功夫吧。适才看到一个答案说曹雪芹的汉语水平蹩脚,是所谓“满化的汉语”,觉得不可理喻。《红楼梦》的文字功夫是极其凶悍的。
最简单的,都不必扯很大,简单谈谈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够了。紫鹃骗宝玉黛玉要回苏州那一回。
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便不免也慌了,忙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读后再也难以忘记,关于呕吐,我竟再也找不出更好更精警的写法了。后来某一次肠胃炎,呕吐不止,说来也可笑,满脑子都是这八个字,“抖肠搜肺,炽胃扇肝”。其实什么叫对汉语的驾驭能力,这就叫驾驭能力。不必多说,对文字敏感的人总有同感。
而《红楼梦》中诗词水平略逊,说不上是多好的作品,但是也绝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水准。一个汉语蹩脚的人,能写出成型的近体诗、歌行、词、曲,是不可能的。
先去忙,回头看着再补充吧。
先到这里。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