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这本书?

[复制链接]
XU许 发表于 2023-9-24 08:18:20|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人都说,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是否红楼只是一本小说并没有传说中的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本人并未看过红楼梦,只是前文晦涩难懂,实在看不下去。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sdjkl 发表于 2023-9-24 08:19:1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尤二姐3个月未行经,判断是有了身孕,太医却说是说经水不调,须排淤血。二姐服完药后,腹痛剧烈,满头大汗,竟把一个已经成形的男胎活活打了下来。

原本王熙凤就已经怀了一个男胎,但怀孕六七个月时却流了产,两人只有一个女儿,本怕绝后,谁知怀了一个男胎,又被这样弄掉了。

当初贾琏偷娶尤二姐,一是垂涎其美色,但是为了哄过王熙凤,说辞上只说是为了传宗接代。

尤二姐的美貌在红楼中,即使不是排名第一,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尤二姐尤三姐来到贾府,贾珍贾蓉父子听说之后,相视一笑,快马加鞭赶回府中。贾琏见了尤二姐,更是心神荡漾。对贾蓉说:“说人人都说你婶子好,依我看怎及你二姨一零儿呢。”

贾蓉会意,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碍于父亲,他不敢与尤二姐有过多接触,就教唆着贾琏娶了尤二姐,这样一来,尤二姐在外居住,他也能够方便私会。

贾琏在花枝巷为尤二姐置办房屋,神不知鬼不觉地娶了二姐过去。新婚之夜,将自己积攒的私房钱全部给了尤二姐。

贾琏虽是个好色的,但人不坏,也多情,他是见一个爱一个,不过爱的时候也是真爱。那一时,他对尤二姐是真心的。

娶过之后没几日,贾琏就去出差了。然后事情败露,这一切被凤姐知道了。

向来是个醋瓮的凤姐,怎么可能放过尤二姐。她不等贾琏回来,自作主张,心中已经打好了一个好算盘。

她亲自去尤二姐的住处,一通花言巧语,涕泗横流把尤二姐感动得直抹眼泪,对尤二姐一声声“姐姐”叫着,亲似姐妹。

说如果尤二姐不去贾府中居住,她就留下来当贴身丫鬟,服侍尤二姐。尤二姐相信了,以为凤姐儿是个贤良人,跟她去了贾府。

这是王熙凤如意算盘的第一步,把尤二姐引进贾府之后,她就让之前与尤二姐有婚约的张华去告了贾府,然后自己又去尤氏那里闹了一阵子,得了500两。还维护了自己的好名声,还拿捏了贾珍贾蓉父子,接下来她开始处理尤二姐。

首先把尤二姐自己的丫鬟辞掉了,给她发配了一个叫新丫鬟,这个丫鬟是个势利眼,跋扈得很,从不善待尤二姐,送来的饭菜都是不堪之物。

平儿不忍,常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补贴尤二姐,平儿也跟着尤二姐受了不少闲气。平儿是贾府中,唯一一个真心对待尤二姐的人。

王熙凤渐渐开始暴露真面目,对尤二姐极其苛刻。又有贾琏新娶的妾室秋桐也欺负她,尤二姐自进入贾府以来,没一天不流泪受气的。

她一个花为肠肚雪做肌肤的人,被折磨得很快就生病了。

那一日,尤二姐在梦中,看见她的妹妹尤三姐手执一把鸳鸯剑前来,告诉尤二姐王熙凤是表面花言巧语,内心狠毒,想要置她于死地。

三姐担心姐姐,建议尤二姐索性用这一把鸳鸯剑去斩了王熙凤,然后随她一起去了。

尤二姐拒绝了,说自己一生品行不好,老天如若不容她安生,她也无怨无悔。

尤二姐噩梦中惊醒,贾琏前来探望,请来大夫医治。贾琏说三个月不行经,恐是胎气。

太医说是经水不调,须排淤血,然后开了药。尤二姐服药后腹痛不止,满头大汗,竟将一个已经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贾琏后悔得捶胸顿足。

那边王熙凤又假惺惺地烧香拜佛,祈祷尤二姐身体痊愈,再怀一男子。贾琏等人看了,无不赞赏的。

王熙凤又开始算计秋桐,她坐山观虎斗,说尤二姐是被属兔的人冲犯了,而只有秋桐一人属兔。

秋桐听说,又大骂尤二姐,尤二姐刚刚小产,在床上躺着本就虚弱,又增添了一些烦恼。

夜间,她越想越觉悲痛,胎儿既已经打下,没有可以悬心的事了,何苦受这些气呢?倒不如一死了干净。

她听说吞生金子可以致人死亡,于是打开箱子,收拾好妆容,把一块金子狠狠吞下,然后受折磨了半日,至清晨时,已死去了。

对于尤二姐的丧事,王熙凤冷漠处之,不去灵房,也不愿拿出钱来料理丧事。那个天生尤物的尤二姐,如昙花一现,就这样在红楼里,消失了。

@花七魅 王熙凤的狠毒,在尤二姐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善妒,她明明可以装作不知道这回事,让贾琏把尤二姐养在房外也就算了。可是她偏不,把尤二姐一步步置于死地。

贾琏娶了秋桐过来。凤姐表面上做贤良,恭喜贾琏,实际上是想借秋桐之手杀死尤二姐,然后再来处理秋桐。

原本尤二姐虽与张华有婚约,但其早已退婚。但王熙凤知道后。让人找到张华,给他一笔银子,让他去告贾琏,把事情闹大。

她又去尤氏那里闹,得了500两银子,事情处理好之后,她怕将来事情败露坏了自己的名声。竟然让旺儿杀了张华以绝后患。

旺儿也是个好心的,他说打发张华出去就是了,何苦要人家的命,自己出去躲几日,放过了张华。

这已经不是王熙凤第一次动杀心了,之前,贾瑞不过是对她说了几句不规矩的话,她就施计把贾瑞杀死了。

兴儿形容王熙凤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形容得再贴切不过。她太过热情又太过冷漠,良善是假,狠毒是真。王熙凤无疑是红楼里,性格最复杂,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tzjj 发表于 2023-9-24 08:19:3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写尽了人生的喜和悲。
一、关于红楼梦中的女孩子
前半部分,读着读着,对大观园满是羡慕,觉得每个女孩子都应该生活在大观园里,才不枉此生。写诗,游园,听戏,放风筝,互相说笑。每个女孩子都充满生机,有灵气,真真的是仙女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后半部分,仙女一个个像花儿一样凋谢枯萎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如意,每个人都生活的痛苦无望。
二、关于红楼梦中的年轻男人
红楼梦真真是把男人写成了污泥一般的不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也不过薛蝌,蒋玉涵。在一个男人都是龌龊不堪的故事里,处于依附地位的女人注定不幸福。
三、没那个能力,却有重担的男人注定让家道败落。
在红楼梦中,贾政就是那个一心想做个正直的人,却好无能力,注定一事无成的人。可悲的是,他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四、人生没有最幸福
读了红楼梦,最大的收获就是真真的意识到,人生没有完美,没有最幸福,什么事都不要做的太满,喜时不大喜,悲时不大悲,平平淡淡,细细品,也有很多幸福的滋味。
ggfggggfgg 发表于 2023-9-24 08:19:45|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未读过一本这样的书,作者和当时的读者(脂砚斋等)串通起来似的剧透,所以未读经典,已知结局,后来我们捧起了《红楼梦》品的是过程,倒像极了贾瑞着魔般正照“风月宝鉴”,执迷不悟,终送了命,而作为红迷的我们正看着《红楼梦》呢!
        曹公遗失了后四十回,天意?人意?这后四十回的必应“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贾家败落落幕,可不就如同“风月宝鉴”的背面吗?偏它遗失,难道真有个跛足道人收了去。
        无名氏、高鹗、程伟元搜罗残稿遗篇,又增、删、改,一定程度上复原了“风月宝鉴”的全貌,但中文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名氏、高鹗等辈是续作者更是读者,就算是拿着曹公原稿编辑润色,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等也难免不成为无名氏、高鹗等辈心中的角色,唉,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yijing 发表于 2023-9-24 08:20:1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导读:哪里是家?哪里可以安身?曹雪芹从江南落败之后,回到北京,住茅草屋。《红楼梦》书里写道贾政带着贾母,林黛玉等的灵柩回南,应该是一种实写。北京是家?还是出生的地方是家?落叶如何归根?落叶随意归根!石头没有家,哪里都是家!人生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漫谈《红楼梦》
——灵遁者
初读《红楼梦》大概是高中,但那时读书是囫囵吞枣,只能说是翻了一遍。当时觉得还不如看《三国演义》有劲头呢。最近我每天晚上入睡前看上一两章,大约用了两个月时间,读完了《红楼梦》。
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两部最精彩绝伦。一部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另一部就是《红楼梦》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直接把中国文学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红学家周汝昌这样评价曹雪芹: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而另一位红学家张庆善这样评价: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曹雪芹值得这样的赞誉,其作品细腻而汪洋,形色声俱全,五蕴俱到。我早该细读的,好在这也不晚。今天看完这本书,我就有很多感慨,想着写一点东西,来分享这种心情。
又特意去百度了《红楼梦》的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很多要想表达的,却又一时不知道如何下笔,从哪里开始。
还是从作者说起吧。我在了解《红楼梦》的时候,发现网上有质疑《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的文章。大概是说胡适先生是第一个考证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光有人质疑曹雪芹,还是有人质疑高鹗。当然他们列出了一些观点。
我了解《红楼梦》不多,更不是红学家,也不会成为红学家。虽然这部作品,惊为天人,但如果像红学家那样,倾其一生去研究,我还是不愿意。古往今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值得用一生去研究。当然,我不会反对你用一生去研究。我只是想建议,你可以用一生去研究宇宙,物理,天文,生物,人工智能,历史,文学史,地理……但不要钻进一部作品中出不来。就是说,在我看来,对《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如数家珍,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没有亲眼看见曹雪芹


伏案写《红楼梦》,但我看他生平和《红楼梦》一书内容,我相信胡适先生的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一个作家的作品里,一定有这个作者的缩影。经常写作的人,一定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写作的第一个要点是“真”,就是你要写“真”的东西,“真”的文字才能直击人心,让人身临其境。从其全书的框架,和细节的描述,无不符合曹雪芹的生平事故。
大家看看他的百科简介:说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著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而且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朋友敦诚诗歌写道:“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以上就是关于曹雪芹的简介了。因为他家被抄过,有官文记载,所以很多史料还是可靠的。
你再细看红楼梦中的内容,我们称其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你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全部内容,就是旧社会上流人物的点点滴滴。你一个从来没有富裕过的人,你如何能把雕楼画栋写的那么“细致明白”,这还真是编不来的。一个人的“文风”和“文貌”,一定是和其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阅读经历有关的。我就写不来“富贵”,因为我在农村长大,虽然经历县城,后来到了西安。但我还是认为,没有经历富贵,所以文章中自然少有些富贵和权利的规矩,路数,礼仪,方法……而曹雪芹呢,深谙其道,提笔就能来。
介绍说他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所以他见多识广,笔下的内容自然“丰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我前些日子写散文,还思虑我应该多出去走走,文字才能更有声色。《红楼梦》中的细节很多都能印证曹雪芹是符合写作背景的。看他对诗画的描述,中医的描述,饮食的描述都面面俱到。
单单拿出一个细节来说,就是内容经常会提到绫罗绸缎。对于衣服,装饰的描述,真的是很到位。我一个外行人看,都感觉想象困难,到底那是个什么样式衣服。而他家正好是江南织造,可不是熟悉吗?
不信,你写一篇相关人物衣饰的文章,去和他的红楼中的章节对比,不熟悉,肯定没有可比性。你就是从现在的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中去看,能描述的比他还到位的,你说说是谁?
你真的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物的。托尔斯泰也是贵族,《战争与和平》中描述的聚会场面,人物刻画也很到位。所以说作品中一定有作者的缩影。你硬要去杜撰,很难做到细致刻画。这时候,你要把读者对于文字的注意力,转移到你擅长的一面来。比如你可以不仔细描述她的穿着,你去描述她的面容,动作,来分析她的内心。但你如果不用她自身的穿着景致来衬托人物,就要用外景来衬托。风雨彩虹,月亮,太阳,江河湖水都可以。



再结合他的生平经历,《红楼梦》也是顺着他的生平走的。先荣华富贵,后来衰败。所以我大致相信胡适先生的考证。至于后续者高鹗,我也不去怀疑。说高鹗写了后40回,也有说不是他写的。是他整理的。
资料说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看出,成书的时候,他已经至少40岁了。而他总共活了48岁。也就是说一本书写了十多年,是写完了!
那时候写作,肯定是手写,哪有电脑录入。所以70多万的文学作品,着实是大工程了。写成之后如果不立刻印刷,丢失是可能的。再加上曹雪芹本人去世早,更有遗失的可能。所以缺了40回,高鹗续写是可能的。但高鹗续写的着实不错了,也算无缝对接。
虽然在感觉上,有些句子不像“原宝玉”所说,但也在于情理。比如“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按照原来的感觉,宝玉不至于这样说晴雯。再从后来宝钗劝宝玉的入世言论,显得后续作者更加有“入世”精神。当然就像我说,宝钗一直也这样劝,也符合情理。最后宁荣两府的结局,也是别有生机了。高鹗“入世”精神头比曹雪芹大吧。
高鹗的描述也有过人之处,于我而言,看到最后关于如何安置袭人的描述,对于袭人的心理描述,实在到位的很,巧的很。忍不住要给大家节选两段,大家读读重温一下:因又提起袭人来,薛姨妈说:“我见袭人近来瘦的了不得,他是一心想着宝哥儿。但是正配呢理应守的,屋里人愿守也是有的。惟有这袭人,虽说是算个屋里人,到底他和宝哥儿并没有过明路儿的。”
王夫人道:“我才刚想着,正要等妹妹商量商量。若说放他出去,  恐怕他不愿意,又要寻死觅活的,若要留着他也罢,又恐老爷不依。所以难处。”薛姨妈道:“我看姨老爷是再不肯叫守着的。再者姨老爷并不知道袭人的事,想来不过是个丫头,那有留的理呢?只要姊姊叫他本家的人来,狠狠的吩咐他,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那孩子心肠儿也好,年纪儿又轻,也不枉跟了姐姐会子,  也算姐姐待他不薄了。袭人那里还得我细细劝他,就是叫他家的人来也不用告诉他,只等他家里果然说定了好人家儿,我们还去打听打听,若果然足衣足食,女婿长的象个人儿,然后叫他出去。”王夫人听了道:“这个主意很是。不然叫老爷冒冒失失的一办,我可不是又害了一个人了么!"



看见袭人泪痕满面,薛姨妈便劝解譬喻了一会。袭人本来老实,不是伶牙利齿的人,薛姨妈说一句,他应一句,回来说道:“我是做下人的人,姨太太瞧得起我,才和我说这些话,我是从不敢违拗太太的。”薛姨妈听他的话,"好一个柔顺的孩子!"心里更加喜欢。宝钗又将大义的话说了一遍,大家各自相安。
给袭人说了人家之后,高鹗写道:王夫人又命人打听,都说是好。王夫人便告诉了宝钗,仍请了薛姨妈细细的告诉了袭人。袭人悲伤不已,又不敢违命的,心里想起宝玉那年到他家去,回来说的死也不回去的话,如今太太硬作主张,若说我守着,又叫人说我不害臊,若是去了,实不是我的心愿,便哭得咽哽难鸣,又被薛姨妈宝钗等苦劝,  回过念头想道:“我若是死在这里,倒把太太的好心弄坏了。我该死在家里才是。"于是,袭人含悲叩辞了众人,那姐妹分手时自然更有一番不忍说。袭人怀着必死的心肠上车回去,见了哥哥嫂子,也是哭泣,但只说不出来。那花自芳悉把蒋家的娉礼送给他看,又把自己所办妆奁一一指给他瞧,说那是太太赏的,那是置办的。袭人此时更难开口,住了两天,细想起来:“哥哥办事不错,若是死在哥哥家里,岂不又害了哥哥呢。”千思万想,左右为难,真是一缕柔肠,几乎牵断,只得忍住。
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袭人本不是那一种泼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轿而去,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见那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欲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的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猩红汗巾,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原来当初只知是贾母的侍儿,益想不到是袭人。此时蒋玉菡念着宝玉待他的旧情,倒觉满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将宝玉所换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原来就是蒋玉菡,始信姻缘前定。袭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这就是关于袭人归宿的安排,着实写的巧妙。在我看来,甚至文学底蕴不下曹雪芹。要说前80回和后40回还有何不同,还真不好找。我不是红学家,也没有看过红学家是怎么对比的。我自己大概有两个印象。第一个是后40回,诗文少了,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海棠诗社办不起来了。第二个是俚语少了。前80回有更加生活化的戏谑和俚语,后40回感觉少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并没有逐一去核对。
还有一个明显的细节,相信大家在网上看到过,这个可信。《红楼梦》中第五回,有很多判词。预示了很多人的结局。比如说晴雯的判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就是符合的。
再比如说袭人的判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优伶是蒋玉菡,公子就是宝玉,说明高鹗是对这个非常了解的,也是按照判词去写的。
但是写到香菱的时候,故事变了。香菱判语是这样的:“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按这个判语,那是必死无疑了。但我们知道,她没有死,结局还是好的。



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从第八十回的文字看,既然“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羸瘦作烧”,且医药无效。接着当写她“香魂返故乡”,亦即所谓“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目就用“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高本,不但回目另拟,而且续书中还让香菱一直活下去,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要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作者以为只有这样写坏心肠的人的结局,才足以显示“天理昭彰,自害自身”。把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揭露与控诉的意图,改变成一个包含着惩恶劝善教训的离奇故事,有违本意。
因为曹雪芹呢,他笔下的人物不像先时写小说的作者那样,他笔下的人物更复杂了,不是善就是善,恶就恶。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所以这一点高鹗显然没有领悟到,把香菱写活了,带有怜悯,和道德观点在里面,进行了改写。所以我说高鹗的“入世”精神头比曹雪芹长。
此时,我又想到《红楼梦》一定是诺贝尔奖级的文学作品。可是如果老外去品读,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尤其是诗文,歇后语,俚语不好翻译,翻译出来怕就走味了。比如这几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所以文字体系不同,写出来的文学的意境,到底还是有些出入。倒不是说,英文语言体系不好,我也看过一些非常好的英文诗歌,韵律也是很美的。




我们接下来说,《红楼梦》的构思,和框架。曹雪芹呢,“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字字如金,字字如血,文字里嬉笑怒骂皆是文章。写的活灵活现,功力至深。所以他30岁开始写,也合情合理。早了没有这种文字功底,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看看他写作的主线,缘起缘落都是石头——“宝玉”。细细思考人生一世,终归也是一杯黄土,就等于一块石头。就好像我们人死了,埋在土里,过了千万年,凝结在一块石头里。这样想,我又想到前80回,与后40回有个不同了。
不知道红学家们赞同不赞同,宝玉即是石头,若按了曹雪芹的本意,应该不会生子的。“宝玉生子”有点“石头里蹦出孙悟空”的味道。不过好在高鹗,也最终还“宝玉”归“宝玉”,也算是缘起缘落。至于宝钗怀孕,在高鹗看来,定是破了曹雪芹的“落了白茫茫一片。”也就是留下了痕迹,不算白来人间一趟。和中国现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道德标准是符合的。
曹雪芹晚年幼子夭折,曹雪芹很伤心。不久之后,他也去世。不知道高鹗写了这个变故,是出于什么原因,还挺有趣的。可能有些人认为高鹗写的不行。但我一直认为写作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才好,高鹗这样写并无“文学上的错”。
以“宝玉”为主线和视角写完红楼梦,这种手法,应该来说在当时是很具有创新的。“宝玉”是一块石头,它需要站在事外看人,“宝玉”又是挂在宝玉脖子上的石头,多了些情愫,纠结其中,一直到结尾。结尾的时候,宝玉放下了“宝玉”,它不过是一块石头。



以石头的视角,自然是残忍的。现实需要这样去观察。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红楼中哪个角色。我首先会想到尤三姐,那样一个标志有个性的女子,就那样死去了。这时你就会深刻的觉得封建社会的桎梏。虽然勇敢,但她没有去活着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只是想着用死来证明清白。这是可悲之处啊。
尤二姐放到现在,其实大概就是个“傻白甜”角色。没有什么主意,容易被人引诱。最后落得香魂散去。
林黛玉的悲剧也是注定的,就放到现在,也很难幸福。谁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病歪歪的老婆呢。就像很多人出生就夭折了。我在散文中写过几个亲眼见过的例子。比如垃圾堆里的女婴。慧极必伤是有道理的,何况本身带伤,就更甚了。
薛宝钗没什么可指责,搁到现在,也是好人,好姑娘。多些心思,可是多些心思有错吗?她享得富贵,也耐得贫困,这样的女孩,即使现在也还是大多数男人择偶的首选。
其他人不说了,最后来说说宝玉。宝玉本身是个矛盾体,其实上面也说明了。他的存在,是为了反映作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人生的。
哪里是家?哪里可以安身?曹雪芹从江南落败之后,回到北京,住茅草屋。《红楼梦》书里写道贾政带着贾母,林黛玉等的灵柩回南,应该是一种实写。北京是家?还是出生的地方是家?落叶如何归根?落叶随意归根!石头没有家,哪里都是家!人生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
rainpower 发表于 2023-9-24 08:20:38|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造诣的确很高的。描写细致,人物鲜活,性格典型,文笔练达,结构复杂精致。思想也出色,我强烈的感到,作者虽是古人,思想观念却和现代人如此接近,远超预料。和鲁迅一样,不主张代入式读法,但有些读者的代入,的确觉得现代化的思考,能与古人契合,而未料其殊属不易。
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放过去,比如判词之类,的确有基础才好理解。当然看书的质量就要下降了,无奈没牙的孩子只能吃奶呢?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