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是否应该被废除?

[复制链接]
xuhu 发表于 2023-9-22 06:16: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管局前总裁、中大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任志刚发表报告,建议人行应逐步淘汰存款准备金制度,让货币市场自行运作,提高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
任志刚:人行应逐步淘汰存款准备金制度
他说的是正确的吗?

原文:http://www.igef.cuhk.edu.hk/igef_media/working-paper/IGEF/igef%20working%20paper%20no.%2020%20chinese%20version.pdf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ombbb 发表于 2023-9-22 06:17: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废除后,市场上的钱会变得无限多。
我们先看看准备金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说为什么。
以一个例子说明吧。
假设,只有一个银行,为了方便,我们假设银行没有资本金(或者假设银行有N元资本金,用作了租房子,总之这部分忽略不计了)。

初始情况:有个客户来存钱了,存了100元在银行。
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


好了,银行有了100元,央行规定,必须留下准备金10%的准备金,这准备金是用来应对储户(债权人)可能随时遇到突发情况,会需要来银行提取现金的情况。此时,资产负债表如下图。


现在银行有现金90元,是可以用的。银行当然也非常需要把这90元放贷出去。这样银行才有饭吃,钱趴在银行上,银行就喝西北风了。
于是,有个企业A(该企业的公众号:yuanmu8)需要钱,正好需要90元,没问题,全放贷给他吧。
当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稍有变化,不过变化不大,只是现金变为了债权(为了方便我写成了贷款,这样好理解哈)。


好了,企业A拿到现金,发展不错,于是把钱全花了,实际上主要应该还是用于支付工资、购买固定资产等等等吧。为了方便,我们假设,企业A把90元钱支付给了员工A。员工A拿到这么多钱当然很美,于是找到银行,又把钱存到了银行。
同样银行收到存款,必须留出来10%=90*10%=9元,作为准备金。
余下了=90-9=81元现金。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银行,还是一样的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更需要吃饭、盈利,因此,必须把这现金81元放贷出去,才能不喝西北风,于是找到企业B,全部放贷给了企业B,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变为了贷款。具体为:


后续发展情况是类似的,企业B当然盈利也不错,把贷款的81元钱付给了员工B,员工B又找到银行,把钱存在了银行。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图:


当然,银行,有钱了,有钱了,还要放贷,这次放贷给企业C吧,于是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变成了贷款(债权):


好了,企业C当然也是优质企业,雇人的过程中当然也要支付工资,发工资72.9元给了员工C,员工C把钱又存到了银行。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图所示:


当然,道理还是一样的,银行不能让钱留在账户上。留下10%的准备金,其余的全部需要放贷出去,此时的资产负债表为:


好了,我们看明白了,这个情况是周而复始的。
注意,右侧是大家手上有的钱。因为这个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手里面有的钱。而实际上,现在市面上一共就有100元的现金。是这样吧,但是我们看在当前10%准备金的控制下,银行让大家的总财富变为多少呢?
算算看:
100+100*0.9+100*0.9*0.9+…100*0.9^n
=100*(1+0.9+0.9*0.9+0.9*0.9*0.9+……..+0.9^n)
我数学不好,不会算,我们干脆百度一下,这个是多少吧


过程不重要,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结论,经过无数次的放贷之后,右侧的总额,也就是大家手里面的钱的倍数应该是=1/(1-0.9)=10
这个我们记住好了,叫做“货币乘数”,也就是准备金率的倒数。
因此,如果准备金率是10%的话,那么货币乘数就是10,则100元可以经过银行的放贷变为市场上的1000元。
如果,准备金率是5%,则货币乘数是20,则100元可以通过银行放贷变为市场上的2000元。
所以,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率的微调,就能实现对市场上钱多少的控制。
如果想让市场上钱变多了,就要降低准备金率;
如果想让市场上钱变少了,就要提高准备金率。
我们看看中国近期一次准备金率是怎样调整的,以及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有了上述知识,现在看新闻,就清楚多了。
央行会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准备金率调整,一般来说,调整是非常谨慎的。即使这样,幅度调整也在7%到21%之间进行了波动。可以看到,这会导致货币乘数在5到14之间波动。最近十年几乎在10%到20%之间波动,货币乘数是5到10倍之间。
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日本的负利率,最近还有人说讨论,来,我们看个新闻。


我们知道,其实负利率是针对准备金说的。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越多,会导致名义准备金率越高,进而会导致货币乘数缩小,市场上钱少了。所以,要用负利率,让银行把钱放贷出去,刺激货币增长。
注意,表面上看,货币乘数造成了很大的通胀。实际上,凡是存入银行的钱,都是有他的实际价值担保的。例如,在上述例子中,产生的钱,都是工资,都是创造价值后,员工从企业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存入银行的钱,都是由其创造的价值担保的。这个不是制造通胀的原因。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通货紧缩。因为,创造的价值,通常超过存入银行的货币价值。
前几天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章,有人留言,提到货币乘数。他也提到了货币乘数效应,但是通货膨胀和货币乘数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下面看准备的极端情况================
接着前面复习一下,银行不断地放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的:


右侧的钱,是大家都认为的自己手里面的钱,如果一直叠加下去,那么结果就是最开始的现金数量*货币乘数,即:
100*货币乘数=100*(1/准备金率)=100*(1/0.1)=1000元
最后大家所有人认为自己手里拥有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个数字。
文章发出后,收到很多反馈。这里统一说明下。
1.如果准备金率要求是1,那最后大家认为手里的钱,是多少呢?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能够放贷手里的钱,手里没有钱就不能放贷。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银行只能够将所有者权益那部分的钱是能够放贷出去的。简单讲,银行只能够把股东的钱放贷出去,用户存在银行的钱,是随时准备用来还给用户的,是不能够放贷出去的。
这种情况下,根据计算也能够得到:
100*货币乘数=100*(1/准备金率)=100*(1/1)=100元
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制造”货币的功能。
2.如果准备金率要求是0,那最后大家认为手里的钱,是多少呢?
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留存任何的准备金,把所有的钱都放贷出去。这时,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一下:


发现了吧,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每次来了前都会完全贷款出去,这样的过程是可以不断滴重复的。
结果当然是,最后大家手里的钱就是100*N,N是可以不断重复的,最后结果市场上有无限多的钱。
这种情况下,根据计算也能够得到:
100*货币乘数=100*(1/0)=100*(无穷大)=无穷大
这种情况下,银行有无限“制造”货币的功能。
我们现在感觉如果银行倒闭了,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在以前的自由银行体制下,倒闭银行是很常见的。参考美国在美联储建立前,大萧条时期倒闭几千家家银行并不稀奇。


简单讲,就是大家把钱存在银行,即使有准备金,如果不是百分之百,就随时面临倒闭。因为,即使你的准备金率是99.99%,储户过来提款,银行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能倒闭。信用这个东西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是最后的贷款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挤兑导致银行倒闭的问题。
当然,我说的准备金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理论上的可能后果,实际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货币总量也受诸多因素控制。
前面有几个回答也从别的角度解释了关于取消的具体问题。
--------------------------------------------
被营销号恶意转发,甚至恶意修改,我只好做了自己的公众号:yuanmu8.欢迎大家关注!

===================================================================
2016.10.21更新
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发表您的看法,我很愿意跟大家一起讨论,但还请不要恶意人身攻击好吧!
gzfarmer 发表于 2023-9-22 06:18: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部分经典教材中,存款准备金作为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中最重要的一环,倒数后甚至会作为简化版的信用货币创造乘数使用,基础货币包括了存款准备金和现金。在教学中,这种简单易懂的逻辑便于学生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但在实际中,这种逻辑就会遇到很大问题。
最终创造货币的银行在经营中面对各种约束,是无法简单的用吸收存款扣除准备金以后的钱去放贷的,总会有一定比例的钱脱离高能货币的范畴。银行经营要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我喜欢的一位银行女神说过,巴塞尔协议是存款性中介机构风险经营的终极形态。巴塞尔协议为了防范风险从内而外制定了一系列监管规则,银监会也参照巴三制定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约束指标,针对贷款更有流动性比率、拨贷比、贷存比等一系列指标。相比国外的银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交叉监管更多,除了巴三系列的银监会监管指标外,还有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合意贷款规模,居然还有财政部要求用来对冲未识别风险的一般准备。在如此多的监管指标控制之下,银行能拿出去放贷的存款比例并不太高。
无论从存款准备金的历史发展到现行思路,从中央银行的要求、到商业银行的做法,存款准备金都是作为抵御存款风险的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的头寸而存在,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规定最低线的基础上,都会预留一部分超额准备用来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这部分超额准备金一般是存款的1%-2%,有的银行甚至更低。这就是说,单单为了满足保障存款提取和清算,这些准备金就足够了。中国法律规定的20%左右的部分,都是作为对冲风险的。加上财政部的一般准备、银监会的各种监管指标,真有那么大的风险需要对冲么?
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存款准备金大都有一个随着银行监管完善逐步下调的过程,现今欧洲存款准备金率低于2%,日本和英国甚至接近0%,如此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建立在现代银行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的,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甚至0%存款准备金率也足以覆盖风险。而低存款准备金更不会引起货币超发,就像上面说的,总有一部分存款要变成现金、超额准备、从高能货币中去掉。派生货币的乘数是经验数据,中央银行大可依据掌握的数据控制相应货币发放数量。
中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始于07年前后,一方面是经济过热,另一方面外汇占款急剧膨胀,在公开市场操作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也是无奈之举——确实找不到其他办法了。而价格低廉的存款准备金作为人民银行负债的最大头,支撑外汇资产,又意外收获了超多铸币税,这又使得降低存款准备金不那么容易了。
但说回来,超高的存款准备金总是不好的,教科书都说,变动存款准备金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易控制、而且影响太大。随着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公开市场业务容量等方面逐步完善,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一定会逐步下降的。下降的存款准备金,辅之以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对冲风险、货币政策工具转变以更好控制货币数量,也会起到同样的施政效果。
但废除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必要。毕竟银行需要存款准备金以应对储户提取存款和清算,即使不规定存准率,银行也要预留超额存款准备金。
-
此题答给
@大猫,没有交流机会很可惜。
愿你安好。
@孔庆勋同学在
存款准备金过高会有哪些负面影响?的邀请,在此一并作答。
wdwdwdwd 发表于 2023-9-22 06:18: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看了看这位任先生的提议和背景。人家HK金管局前BOSS,水平是不会差的,这点可以不必追究。从内容上看,任的提议没有太多新鲜点,基本上还是那套金融自由化的路子。不知是记者要噱头还是任家志字辈都比较爱放炮,取消准备金准备金制度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其实这只是任先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建议的一部分,谈不上哗众取宠,也算不得不学无术。只是任的观点和之前来自欧美的金融先锋一样:都犯了不了解中国国情,一切以市场效率优先,一切以美国为准绳的错误。
任的核心思路是:
中国可制定有自身特色的短期政策目标利率,作为市场参考水平。指标应为短期利率,可以是隔夜或七天利率;利率水平要靠人行参考内地经济增长、就业情况、失业率、通胀等指标来厘定,情况与美联储定期议息类似。而日后人行每次议息会议后,亦可参照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般,向外发表议息结果及会议纪录。
大家看看,这不就是走美联储老路吗?按照“泰勒规则”制定短期基准利率。任先生忽略的是中美金融环境差异。中国没有美国那样高效率的利率传导体系,美联储今天上午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下午你去楼下银行存钱或贷款就已经要面对银行根据市场调整过的新利率了。中国也有利率传导机制、定价机制,但从全国范围看市场反应要慢好多。随着金融改革逐步放宽,相信我国最后也会走上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之路。但未必使用泰勒公式,2008年次贷危机让人们对泰勒公式也不那么信任了,我在之前一个答案说过:
关于近20年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小,通俗说就是欣欣向荣,业界有两种观点:“好机制” vs “好运气”。
这里的好机制说的就是泰勒公式。总的说来,任先生关于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建议,没有硬伤也算不得新鲜。
任对于存款准备金的看法就有点书斋经济学了,看看他怎么说:
现行存款准备金要求实际上是在对银行系统的一项徵税,对银行体系有效支持经济有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若政策利率制定后,存款准备金制度应可逐步退出市场,释放现存放于人行约20万亿人民币的存备金,释放流动性可更有效资源配置。
任志刚称,中国内地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20%左右,而央行付出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只有1.62% (2008年11月最后一次修改),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又只有0.72%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都被迫持有一巨额资产,相当于其存款(总额超过人民币100万亿)的20% ,赚取的回报率非常低。
任先生替央行算了一笔经济账,任先生觉得人民银行平白无故控制了那么多存款,然后只肯给1.62%的利率,太没有效率了。这相当于让商业银行捧着金饭碗要饭,打碎了卖钱岂不更好?所以任主张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升银行体系效率。任先生忽略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累计的货币存量已经相当惊人,高速度发展必然伴随高货币流量,高准备金率只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被动结果,并不是央行算不明白账。如果真取消存款准备金,那物价高企怎么办,民不聊生怎么办?实际上任先生的效率论并非毫无价值,我国政府一刀切的傻政策自古就不少见。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任先生推崇的美联储,施行阶梯式准备金率,请看图:


分段计价,童叟无欺。既控制了商业银行盲目放贷,也盘活了一部分存量资金。这主意比任先生的要高明吧。
xixi123 发表于 2023-9-22 06:19: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该,存款准备金是防止银行信用过度扩张的最主要的制度。

1,信用扩张:
1000块钱存入银行,然后银行把这1000快贷给一个企业贷款发生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一千块直接以现金形式交给企业。而是在企业的账户上加了1000,然后企业拿贷款去买东西,也不把钱提出来,而是直接划到了另外一个企业的户头上。那么这等于是贷款在银行系统中流动,而贷款的过程,就等于把1000块,从银行贷出来之后又存进了银行,等于银行又能再拿这些钱放贷了。于是这些钱如果不被提出来,这些钱理论上就可以制造出无限量的货币。
2,存款准备金如何限制信用扩张?
存款准备金是一笔钱,就是每一笔存款进入银行,就要给央行上缴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这笔存款被取出来的时候,这钱央行再还给你。
于是,1000块钱,存到银行里,银行把200交给央行,然后自己拿到800去放贷,贷给企业之后,等于是把800块取出来,再存进银行,于是再存的过程中,银行又把160元交给央行。。然后银行只能再用640元放贷。。。。。
在准备金率20%的情况下,最后银行能放出的贷款数量的极限是第一笔存款的5倍。
也就是说,你真实存款的数量 *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银行实际可以放出贷款的最大数量
所以当存款准备金率为零的时候,银行理论上可以放出无限量的货币,从而导致巨大的泡沫。
嗯。
轻雨风飘 发表于 2023-9-22 06:19: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题主找到原文。现在大概看完说下想法。
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篇学术讨论文章,更像一次座谈会,讲座的文稿。
中午睡觉的时候查了下任志刚,作为前金管局总裁,我个人感觉其最吸引我的一次言论是:香港放弃美元联席制度,改与人民币挂钩。不说是否可行或者正确与否,基本可以看出任教授就算退休了,也是奋斗在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的第一线的,是在切实为我国、我党谋福利的啦,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回归正题。他的观点逻辑是:
完美市场不存在--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干预是否合意有待商榷--干预手段与方法要与时俱进(类似这个意思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是时候放弃盯住M2这样的中间目标了--放弃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手段--存款准备金率淡出货币工具--它本身也是个坏蛋--取消存款准备金,因为要来有害无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任教授并不是那种“大炮”型的人,相反,教授就是一位典型的自由派学者。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任教授对待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地位职责的态度,中规中矩。强调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其中重要一部分是“央行结算户口”,也就是存款准备金户。个人非常认同任教授的观点。
但事实上,人民银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吗?答案是半否定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人民银行是在不停的被动负债,外汇占款根本就不是人行说了算。现在各大企业纷纷要求扩展资金流动便利,特别是在境外货币成本低,境内成本高的现实下,是个人都想境外借款境内用(某企业境外美元成本3%以下,RMB4.5%)。境外借人民币不说,境外借美元到中国必须结汇,这部分是人行必须接收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直高喊打击热钱,控流入。


这段任教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存款准备金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理由。教授一句话总结了我半天废话。哈哈


就像我第一次回答说的,教授的重要观点是这里:
通過調節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基礎貨幣供應,進而調節貨幣供應這種方式,是否為一個有效實施貨幣政策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在這裏不對此爭論進行深入討論,但是需要指出,這個做法好像已不合時宜了。
我想,没有任何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人可以否认这一点。从我学习经济学开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就被认为是对市场的泻药,过于猛烈,过于野蛮,过于恐龙。
我認為現在是人行正式廢除以貨幣供應為中介政策目標來行使貨幣政策的時候了。這實際上會為最終取替存款準備金要求,及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提供大好機會,從而大大提高內地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这里才是教授这篇文章想说的好么。断章取义大丈夫?
后面就是在说存准是坏蛋的事了,以及重提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性、构建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等等。基本看法,中规中矩。
个人认为步子应该一步一步来,任教授所说也是“最终取代存款准备金要求……大好机会”。
下面结合我了解的情况,和浅薄的知识说说个人对这一方面的理解。
要控制货币量这是毫无疑问的,就算是货币学派,也讲的是控制一个可预期的货币量。但如何控制就是问题所在了。如任教授所说,我过央行选择的是盯住一个中间量,货币供应量。发达国家,比如美联储,是盯住市场利率。
这事就决定了货币工具选择上的价格型工具数量型工具
谁都知道美联储代表先进生产力,问题我们生产工具都不够先进啊亲。我们利率是死的,贸然放开,没有力工具,没具有影响力的市场去让你操作控制。这一点,就是为何我们要构建利率市场化。不要以为利率市场化是为了打击高利润,高价差的商业银行,这只是顺带做的事,中央银行关注的是货币政策,谁赚高额利润,应不应该,央行不是道德委员会。
可喜可贺的是一些公开操作工具在去年已经诞生,暂时弥补了手中没棍子的苦恼。这只是暂时,关键还是一个广泛参与,普遍认同的利率市场,货币市场。这不是一早一夕的事。
再说控制货币量的另一个方面,基础货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研究一下负债一览,看看是什么决定了基础货币。这一点,要做的就是逐步开放外汇市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还有最关键的,人民币国际化!说白了,就是缓解越来越多烂央行手里的外汇占款,让进入的资金有一个出口。美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印多少美元最后都会流向全球,流回多少美元它还是美元,是美联储基本可控的。这一点,更不是一早一夕的事了,除了政策上的改革,重要的是经济的转型。
最后,选择数量型工具有一个适合的优点就是,直观。
综上,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和保持存款准备金是必然,但是在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必然会取代现在这种恐龙做法,至于存准会不会取消,这么新潮的玩意,到时候再说吧。
———————————————————————————————————————————
额……实在无法理解这种言论会出至具有经济理论背景的人。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最关键的制度。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构建可承受的最后金融防火墙,是任何一家中央银行工具箱中3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最早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我印象是美联储。背景是商业银行过分放贷后的挤兑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叫存款准备金的原因。

没有存款准备金的另一重要后果就是,货币供应会变得无限大! 货币供应来至于央行负载,也称高能货币。最简单的世界中,高能货币*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应量。高能货币属于央行负债,央行只有很小一部分控制力,货币乘数是存款准备金率倒数。如果存款准备金率=0,学过初中数学的都知道结果是什么。

当然,实际中,货币乘数中还包括漏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等,但这些央行更是无法控制,商业银行具有利益驱动的会尽量减小其超额准备金,极端情况就会变成:就算央行放弃主动负债,到一点点的被动负债都会让社会货币供应量变得非常大。
具体为什么,是怎样一个过程,等我哪天用空把书翻出来再打上来。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看米什金大神的货币银行学。
如果真的是取消法定存款金制度,我建议连央行也一并取消算了。
话说回来,我觉得新闻有误读!!这哥们的原意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放弃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常用货币工具。也就是说,小川行长不要没事隔几个月就调存准,大家通过市场决定岂不美事。
事实上,这的确是川哥想干的。存准对货币量的影响就像吃巴豆一样,有点太猛了,一天内冻结或者释放千亿资金,这种过山车偶尔坐叫刺激,经常坐叫精神病院。但不是川哥神经病,是条件不成熟,具体的可以另开题讨论了。
新闻后半部分是符合经济学逻辑的,也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不过也许是我学识不精,也许真的可以取消法定存准呢?商业银行全靠自觉,充满道德的按时检查备付情况,货币多时少发贷款,经济萧条时广发贷款…

还有,存款准备金和货币市场之所以关系这么强,是因为中国货币市场(同业市场)有一个重(zhu)要功能是资金的调剂,说白了就是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或者钱多的企业把钱借给不够的银行用来缴准备金。这也算是市场化不够的表现吧…
最后,谢邀啦~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