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送外卖,别进工厂,那年轻人要去干什么?

[复制链接]
zjts 发表于 2023-9-22 02:25: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轻人别送外卖,别进工厂,那年轻人要去干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龙一品 发表于 2023-9-22 02:26:2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条路:

要么到高端岗位里去卷得死去活来;

要么在考公考编考研的“考”字上,燃烧青春;

要么就躺平了当咸鱼,做个佛系的蹲族。


前两天和一创业公司的老板吵架。
起因是他的一句话:“既然遍地失业,我们做企业的怎么还招不上来人呢?”
招不上来人是真的 。



卷也不假 。



现在的大学生是真卷,不论找工作还是升学,都卷到了新高度。宏观上,温铁军说他从官方内部口径听到的数据是有3kw人没有返工,而在08年金融危机时,这一数字是2.5kw。
李迅雷之前算出过一个,约是官方公布数字5倍的失业率数字,由于太真实而被喝茶了。
上头一边扩大研究生、公务员、专升本的招生数,把就业压力往后缓;一边号召地摊经济和灵活就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不提了,钱被造光了嘛,摆摊儿和自由职业自然就成了不二之选,这很符合现代青年的职业发展轨迹——创业一年,宝马变五菱宏光;创业两年,五菱变共享单车。
人间的魔幻就在于此:
社畜愁——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
企业也愁——怎么就招不上来人呢?
让我也想起另一款魔幻:一边是光棍三千万,另一边是剩女七比三。



有人往微观上找原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认知错配”。
企业想招的是活好耐操吃得下饼;
社畜想找的是钱多事少离家还近。
剩女想嫁的是潘驴邓小闲;
光棍想娶的是干活不要钱。
乍一听是不是挺有道理?网上吵来吵去,仿佛只要对方认清现实降低预期,问题就有解。
社畜骂:“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建议宁原地倒闭呢!”
老板喷:“想要高薪?丫配吗?”
然后这事就往阶级矛盾上发展了……
其实社畜求职 VS 老板招人这个事吧,认知错位是有,但降低预期解决不了问题。



看看智联招聘和新浪财经统计的去年各大城市的工资中位数  :




在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时期,相对平均收入来说,中位数收入更可靠,把马云和老王的工资一平均,数字非常好看,但描述不了老王的处境。


为什么说年轻人并不一定非要选择工作呢?
一个小年轻,在一线城市生活,开销包括: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生活在长沙的土著是这么描述的:


在房价最低的省会城市——长沙,六七千月薪也就混一体面。而北京的中位数收入将将6900,也就是说中国所有的大城市中,一大半人的生活在体面线以下,生存线左右。那你说小年轻们去上班,他还能剩个啥?









说好的一起为梦想窒息,结果窒息的全是打工人,实现梦想的都是资本家。



年轻人命比纸薄的现实早就冲淡了心比天高的欲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能被迫着卷去考公考编,因为外面的世界没有增长更没有稳定。


聪明钱比普通人的嗅觉灵敏多了。
不要看到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过剩、内卷严重就想当然认为年轻人应该排着队拿着求虐的号码牌,他们除了打工还有考公考编出国可以选。
实在卷不上去,还可以躺平当咸鱼。
那些奋斗for福报的口号,我劝老板们吞回去。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上班的好处若大于其他选项,谁不想去上班?躺平的坏处谁不知道?谁还没个价值实现的需求?
马克思早就发现,发挥人的自我意识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工作本应该是人或者的目的,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却将工作扭曲为活着的手段。当人们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满足感和价值感时,且工作不再是人们活下去的唯一手段时,人们自然会因为趋利避害而不去工作,选择成为蹲族。
有些单位甚至连基本遵守劳动法都做不到,五险一金连提都不能提,996倒是成了硬标准,这样的企业招不到人有什么可奇怪的?






这老板说的是不是也蛮有道理?企业也想阔气地撒钱,但现实不允许,要盈利就必须要控制成本。强东阔的时候,看谁都是兄弟,交金啥的也不含糊。后来电商行业卷成麻花,立刻换了副面孔,毫不犹豫地压榨起兄弟。
说到底,老板也只是资本的道具。
所以嘛,认知错位压根就不是失业和招不到人并存的原因
小时候我在书上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一边是奶农们把卖不出去的牛奶成桶成桶地拿到街上倒掉,另一边是失业居民因为没钱吃不上饭而排队领救济。
为这个事我困惑了很久——牛奶为啥要倒掉?干嘛不发给穷人?
后来读书多了,我知道牛奶卖不出去,即使白送,也有运输、储存的成本,倒掉是成本最低的处理方式。
以上,从打工人的角度,如果上班带来的体验不如当咸鱼,那就选择当咸鱼。从企业主角度,利润目标摆在那,成本要控制住,否则还不如买房。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边是攀升的失业率和嗷嗷待哺的打工人,另一边是招不到人的企业和急得打转的hr。
这合理吗?这算是有效运转的社会吗?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意思是事情只要发生了,就总能说得通。
说得通,并不表示它就应该发生,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错把实然当应然。



经济学思维如果用来反常识震三观,效果通常都很好。
比如下面这位  :


大货车司机自杀,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罚款制度不合理,但就是有人跳出来反三观,用经济学里市场效率那一套装逻辑逼
比如薛兆丰还讲过资本和劳动相比,资本是弱势,因为劳动者可以摸鱼,而资本只要投进去就被动了。
这一套听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资本对劳动剩余的获取是通过控制生产资料来实现的。
而劳动生产是依附于生产资料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下,劳动是间接依附于资本的
而且劳动群体内部是分化竞争的,是互相倾轧的,所谓内卷,就是劳动阶 层互相厮杀,比如上面讲求职市场内卷激烈的图片中,为难女性求职者的,是同样身为打工人的hr。
资产阶层则可以通过“继承”来获得财富,不需要参与内卷。
基于以上三点,资本完全有条件通过“解雇威胁”来push劳动进行最大强度的运转。
所以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薛兆丰所说的样子,资本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内卷养蛊,居于绝对强势地位。
什么时候资本真的会变成弱势呢?
当劳动阶层互相团结且完全控制生产资料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就不需要资本了。
斯密所说的生产三要素是资本劳动土地。
但我认为真正的生产要素只有两个,即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并非生产必须的要素,原因有二:
(1)资本是劳动剩余的再投入,它本身来自于劳动;
(2)资本在现实中是钱,而钱对应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所以资本的实质是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力,这玩意儿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别的,比如皇权,比如部落共识,再比如去中心化的民主共决……总归它是一种权力,是一种全民共识。
总之,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它这样那样地发生,它被人用经济逻辑解释出来,并告诉你存在即合理,然后劝你接受,那你就要想想,它应该这样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何达成好的方案?
在还有大量穷人饿肚子的情况下,牛奶应该被倒掉吗?
年轻人大量失业和企业招不到人的情形同时发生,这是合理的情形吗?
为什么供给过剩,而有需求的人又得不到满足呢?
《九阴真经》,哦不,实际是《道德经》里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一件事情,若不符合天道,肯定不对嘛。问题在哪?
从供给端来说,为什么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因为工资收入所提供的生活质量低于躺平的感受,所以年轻人要么在一些高端岗位里卷得死去活来,要么就佛系躺平。
从需求端来说,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
因为用人预算有限,提高了成本,利润就没了。说到底是生意不景气,营业收入没有增长。
为什么不景气?
因为市场消费需求不振,因为打工人没钱消费。
为什么打工人没钱消费?
因为他们就业环境恶劣!
得,这就是一个消极循环!
我在文章《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千万别坠入“消极循环” !》讨论过消极循环。
要想跳出来,就得从更高的系统入手解决问题,而不是盯着循环中一个又一个环节零敲碎打,必须要认识到就业、消费、利润、增长,这些问题是一体的。
自由市场是一种撮合系统,即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匹配
亚当·斯密说看不见的手会做好这种匹配,但错配怎么就发生了呢
经济活动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生产得越多,消费得越多,经济就越富裕,生活水平就越高。
比如在一个原始部落,第一年他们抓到并吃掉100只兔子,第二年这个数字是200,就表示他们的经济增长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若第二年部落长老给自己分了100只,让打工人分剩下的100只,这个情况就是经济发展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没怎么变化,就长老就变富了。
但长老就算撑死也只能吃掉50只,那么就有50只被剩下来。
吃不完,也不能看着烂掉,长老当然不会发善心把吃不完的兔子免费分给别人,他会卖掉兔子换成黄金储存起来。
于是生产就变成了资产沉淀了下来。
他每年都这么干,结果呢,流通中的黄金越来越少——都被他换走埋进地窖了。
最后打工人手上没有黄金,无法购买他的兔子,那他就只能把兔子扔掉。
于是就发生了一边是扔掉的兔子,一边是饿肚子的打工人这样市场错配的事。
看出错配的源头在哪了吗?
在长老分到了他消费不完的商品!
在现实世界中,生产也总是过剩。马云得到的财富,他这辈子消费得完么?他下辈子消费得完么?
他同样会把分到的生产剩余换成资产沉淀在财富池中。
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基于重要的理性人假设,他认为资本家不会蠢到去储存资产,而只会把所得的“生产剩余(资本)”投入到再生产环节,因为只有生产出来的物质商品才是真正的财富。
这是斯密理论中最大的历史局限性,因为我们看到,由于生产过剩,富人们持续把资金投向资产端去吹大泡沫,这种非理性行为不仅受到财富超量分配的鼓励,还成为了此时的风尚。
这个过程就是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吞噬,也叫资金脱实向虚。
当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过渡发展,资本增殖就会对劳动产生较为明显的吞噬,它不仅表现为更为剧烈地掠夺劳动剩余,还表现为打压劳动人群的积极性。
描述为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办厂不如炒房,打工不如躺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分配问题入手,否则任你如何喊口号呼吁年轻人雄起,如何劝告企业要遵守劳动法罢黜996……都没用,喊破喉咙都没用。
我是 @叶泊枫
liaodan 发表于 2023-9-22 02:27: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说的年轻人,最起码是这样的:独生子女,父母有正当工作,不愁养老。家里可以帮忙置业,自己本身也有学历做支撑,应试教育不能说是强项但也不差,随时可以考个家乡职位上岸。

至于这种年轻人:
初高中辍学,家穷人丑,农村户口,非独生有弟弟妹妹,爹妈70还在劳动打零工。
有个厂子要赶紧去挣钱就行了……瞎想啥呢……
zke 发表于 2023-9-22 02:27: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之前有一个被热议的问题,提问者是一个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00后,她说一开始觉得不用读书还有钱花很开心,但渐渐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首先工资很低,一个月做的要死也就两千五,人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交流,慢慢和社会脱节,过去的朋友同学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她觉得现在的日子很难熬,又在想自己是不是太矫情了。
很多回答都在无脑灌鸡汤,鼓励她好好生活,或是让她努力一点,边工作边学习。
但现实永远都那么残酷,再多的鸡汤也填不饱肚子,再多的鼓励也改变不了现实的惨淡,当下已经进入平稳期,各个行业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生产模式和准入门槛,野蛮生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没有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没有资质作为敲门砖,就难找到相对比较好的工作。
这并不是个例,几年前罗斯高的《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轰动一时,有作家去调研甚至发现某些贫困地区的初中升学率甚至不及10%,每年都会有很多人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很多青少年因为未满18岁,一般都是跟着父母亲戚后面做着临时工,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拿三四千块钱,每天的生活就剩下工作吃饭以及晚上两三个小时的休息,麻木地刷着快手抖音,打着吃鸡农药,麻木到没有时间的概念,连周几都不知道,只有到了发工资的日子才意识到过了一个月。
后浪中光鲜亮丽的青年们只是时代的一点掀起的浪花,水面下的小镇青年、打工青年们才是最基本的底色。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走上流水线不全是他们自身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给他们挖了底层陷阱:父母往往常年在外面打工,除了打钱很少能照顾到他们;养育他们的祖辈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很不易,对于他们的成长教育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正面引导;成长环境也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能不跟一些人学坏都算不错了,他们能靠的只有自己或是可能存在的来自学校的正面影响(很多乡下中学学风很差,升学率极低,一些基本就是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组队打工)
在偏远贫穷地区,大量人口流出带来的“打工文化”盛行,越贫穷越渴望早日获得财富,加上当地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就产生了大量认为读书无用的家庭和孩子,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教育的回报率实在太低了:就算读了高中、职高,如果考不上大学,但就高中学历在当下不比初中好多少;就算集全家之力考上了大学,但现实很残酷,应试教育现在是一场比拼资源投入的竞争,他们的基础条件和城市孩子没法比,除了少部分成功者,大多数考上大学的佼佼者”的学校不见得有多好,最后就业前景也不那么明朗,就导致出现“原生条件越差,教育环境越差,考上的大学越差,工作找的越差“的情况,在一些人眼中就成了读书无用的佐证,最后形成一个“家里越穷,教育所付出的代价越高,得到的回报达不到期望值,就越觉得读书无用”的恶行循环。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情况不单单是因为贫穷落后,而是多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产生的结果。随着各类大学的扩招,每年七八百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高端人才永远供不应求,但普通大学生的学历优势在不断消弭,当教育不再是实现阶级迁越的绿色通道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短时间能看到收益的方式。
或许在某些“后浪”眼中他们狼狈不堪,不求上进,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我提升,不知道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是对他们而言,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双手去生活,就是很值得尊重的。
我们是世间的尘埃,却是自己的英雄。

xinjing 发表于 2023-9-22 02:28: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连活下去都相当困难了,那就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同样的,连活下去都困难的人,谁还有时间上网,查百度,逛知乎,找答案

如果没得选,遇上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违法犯罪。

如果有的选,那就找个自己喜欢的事,深入研究。

如果在进工厂和送外卖里面选,那就先去送外卖,别进工厂!

我这不是仇视工厂工人啊,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工厂的看法。

我从高中毕业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每年暑假都会去打暑假工。每次都是进工厂当流水线工人。

干过流水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叫流水线,因为每一道工序就想流水一样,从前到后,从上至下,一个一个人组装下去,直到一个产品完工。

这是,这种生产方式被冠名「流水线」的主要原因。

流水线工作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不加班没钱赚。所以加班就是默认的,且大家都乐意。如果不给班加,很多工人反而会离职。因为没钱赚,生活压力大。

上班时间一般都是早上7-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然后晚上7-10点,算加班。

你就看看这个时间线,你除了中间三餐吃饭,你还能干个啥?
你说,那,有些人还是可以抽时间学习啊,那是一般人么?
你要这么说,那工厂也有闲差啊,如果这么看这个问题,意义何在?

其实年轻人进工厂最大的矛盾就是没有时间提升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扩展业余活动,也没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

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是你从进入车间的那一秒开始,要一直干到休息时间,一次性可以持续几个小时。

这还有什么空间可言?

就连开个小差的时间都不见得有。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厂,都在发展「机械化流水线」

然而外卖则不一样,时间上相对自由。
如果像工厂那样上班,薪资也比工厂高的多。
外卖小哥的时间是可以自己安排的。单是可以选择接或者不接的。
就这一点就强过工厂了,更别说其他的了。

而且对比起来,工资高,还能锻炼身体。




综上所述:

1、没得选,就遇上什么做什么,只要不违法犯罪。
2、在这两个工种里面选,绝对选外卖。
3、有的选,那就找个自己喜欢的事,深入研究。

年轻人思想提升很重要!
<hr/>原回答6.3
7.14更新
惶恐!无意间答的一个问题,竟然引来了这么多点赞讨论。
看到很多评论,我就不一一回答了。
统一回复一下.
有人说我不懂工厂,张口就来,
还有人说什么,送外卖也没时间啊,
甚至有人说,坐办公室也是朝九晚六,就每天中午吃饭能休息一下,

我不想反驳,因为没意思。
再说如果想杠我,真没用,我就是个小小小...答主,杠我没流量的。
其实很多人纠结的点就在于,我说了送外卖,优于,去工厂
这个点我不赘述了,前面的观点表达的很明确了,你就把刀加我脖子上,我还是这么讲!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真的对这个问题,有深度思考的人
再分享个故事,给需要的人一些参考
我有个大学室友,19年因为网上创业,吃了官司,还被拘留了一个月。后来出来之后,因为有了案底,再回来进公司,就比较难了。
然后他就选择了去送外卖,现在虽然比较忙,但偶尔还是能听到他分享自己的计划。
我不想去给结论,说什么一定怎么,怎么样...
因为每一个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客观分析之后的结论,就对于大多数人没有意义,只适用于自己。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年轻人思想提升很重要!
洗尽铅华 发表于 2023-9-22 02:28: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在进工厂和送外卖这两个工作之间纠结的年轻人,往往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往往也没有不去工作的资本。
当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又没有继续耗下去的资本的时候,你就要在你有限的选项中做一个选择。
以前会有人有疑问,工厂的活儿那么苦那么累,最终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去做,他们为什么不考虑去市区的奶茶店上班,去送快递送外卖也好啊!
一般会选择工厂的人,都是不善言辞,不喜欢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在工厂只要度过了最早的适应期,之后的工作就是简单地重复,虽然枯燥无聊,但确定性也很强,只要闷头干,在老板不跑路的情况下,一般月底就能领到钱,而且工厂吃饭有食堂,睡觉有宿舍,条件是差了点,但重在稳定。
如果进入城区工作,比如送外卖,每天都有可能去新的地方,学习新的路线图,每天出入不同的小区有可能会被不同的保安和门禁系统卡在外面,还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顾客,这些都需要进行沟通,许多人本来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每天早上起来一想起要面对这么多潜在的不确定性,就会很难受,所以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在城区从事服务业。
这就像许多受够了本行业的人,想要转行,但一想到各种潜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再看看转行要做的巨大的前期工作,往往想一下还没开始做就很痛苦了,于是不出两天就又乖乖回去边抱怨边干老本行了。
所以,人都是有惯性和惰性的,当你不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想,你不做这个还能做什么?如果所有的其它选项对你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东西,那就不要到处让别人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你能做的吧!
最后送你两句话:

  • 你想要拥有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
  • 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当代年轻人眼中体面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