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呢?

[复制链接]
hk640509 发表于 2023-9-21 14:08: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hzlq 发表于 2023-9-21 14:09: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集中居住,已成定局。
因为城市化有利于 GDP,想拉升 GDP,只需要简单地「赶人进城」;
减少户籍管制,放农民进城,增加人口流动。
一、资源

我们有三种最基本的资源:农田、矿藏、人力。
其中农田几乎是平均分布的,矿藏有几处,人力则是可以移动的。
我们设想一种极端情况,假设完全没有「历史包袱」,7000 万人要从头建设一个省,按照今时今日的生产力,他们最有效率的模式,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每块土地一个农庄,粮食集中输送到省会。
矿藏挖出来,集中输送到省会。
所有人住在省会。
在上面这个模式中,是不存在「地级市」的,县、乡、镇之类的更不会存在,因为不需要。
整个生产模式就像一片巨大无比的「树叶」,一个个农庄把农作物集中起来,输送到支线,再输送到干线,最后全部集中到省会,再进行「进一步」处理。
以前有句老话,「货到汉口活」。
在当时,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是最大的交通枢纽,任何一种冷门的货物到了武汉,总能找到买家,总能找到用途,永远不用担心滞销,积压在手里。
这其实说的是「商贸」的好处。
猪鬃最有价值的用途是刷枪管。
「二战」时,中国凭借地大物博,大量出口猪鬃,换取了大笔外汇,猪鬃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而如果在农村,猪鬃就是废物。
钾长石基本属于伴生矿,没有直接开采价值,可是拿到城里来,就可以广泛地用于陶瓷、玻璃行业。
哪怕不值钱的水晶,还能做成 SWAROVSKI(施华洛世奇)呢。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如果「交通」允许,则把所有的原材料统统集中到一个「市集」,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分配,要远远比分成 N 个地级市,小范围内流通,直接低用途地用掉更有效率得多。
在古代,交通效率十分糟糕,例如关羽「千里走单骑」,就是从许昌到新野,按目前的航空距离也就是 250 千米。
可关羽走来,就是一千里路,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让关羽带猪肉脯,恐怕早就坏了,因此才有了镇、村、城,每间隔百里的城市群。
但是,今天的交通工具完全改变了一切,如果从省内任何一个地方到达省会都可以控制在 5 个小时内,那么在原地进行原料初加工,把所有的初级产品统统运输到省会,再进行深加工,才是效率最高的办法,而且不需要中转站。
这时我们展望未来,一块土地可能仅剩下一个农庄、几个食品加工厂,把所有的「产出」统统送到省会,在省会再进行复杂的、大规模的制造和交易。
放眼全球,秘鲁这样的国家,事实上只剩下一个首都利马,首都圈之外,就是矿山,无人居住。
如文章《梦想与现实:3 年前这对夫妻卖掉北京房产到澳洲当农场主,如今却苦不堪言!》,讲的是一对北京夫妇,买了澳大利亚 300 多公顷的农场,欢欣雀跃,以为可以像中国一样玩房地产。
结果,最近的人类在 30 千米外,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是每周一次把农产品送到集市,带几瓶啤酒回家。
人类集中居住,已成定局。
二、威胁

经济学第一定律是:dT >0,交易产生财富。
经济学第二定律是:市场产生一切,除了市场本身。
今天的大城市,可能处于人类一个非常奇特的转型关口,也是「特大城市」最脆弱的婴儿期。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也包括所有的务实实践,都无比清晰地表明一个事实:城市化有利于 GDP。
于是开始减少户籍管制,放农民进城,增加人口流动。
想拉升 GDP 吗?只需要简单地「赶人进城」。
把越来越多的人口堆积到省会城市,这本身就会促进 GDP 增长,拉动生产力和需求的双增长。
假设城市的人均 GDP 和农村差 5 倍,每年城市化 1% 的人口,换算成 GDP,就有 4% 的增长。
但现实情况却是「超大城市」都在尽力地削减人口,所以京沪连续三年 GDP 增速全国垫底。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基于「和平」红利,而在战争时期,「超大城市」是高度脆弱的。
在地图上,「超大城市」会显示为一个圆,随着直径的增加,整个城市的人口是呈「平方」增加的。
直径每增加 1 倍,人口增加 4 倍。
但另一方面,例如上海,城市和外界的通道,无论是沪宁、沪杭、沪渝高速公路,交通线都是呈一次方增长的。




一个 3000 万人口的城市,所需要的生存资源是惊人的数字。
上海本身粮田已经不多,目前仅仅 3000 万人,每天所消耗的粮食都是问题。
上海需要 12 根专用铁轨,日夜不停,专职为上海市输送粮食,这还不包括上海所需要的其他各种大宗要素,如煤炭、木材、蔬菜、钢铁、日用品、纺织品、垃圾处理……
在刘慈欣的作品《超新星纪元》中,他曾经举了一个食盐的例子:三个孩子走了一个下午,走过了 200 节车皮,漫长得永远也看不到尽头,那么多的食盐却只够全国人民 1 天的消耗量。
目前的军事对抗,基本呈现一种「易—难—易」的格局,在所有的交战地形中,巷战是最难对付的,几乎是所有大国的噩梦。
一座 30 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基本就可以认为是「不可征服」的。
哪怕强盛如当年的俄罗斯,面对车臣武装的格罗兹尼巷战也是连打两次,损失惨重。
因为城市地形高度复杂,射手视野高度受限,冷枪防不胜防,而且有「反坦克炮」这种奇葩武器存在。
「反坦克炮」其实就是一辆坦克,使用坦克一样的火炮和弹药,区别在于它完全没有装甲,也没有移动力,防御力为 0,一旦被发现,马上完蛋,连普通的机枪手都打不过。
不过也因为这样,造价便宜到你想哭。
「反坦克炮」的优点是在野外作战时,它经常躲在草丛、灌木里,以及交通必经之路。
你没发现它的话,它一炮就能摧毁一辆坦克,如果身处最侧翼,N 炮 N 辆坦克。
我们看战争片时,经常看到一辆坦克跟着四五个步兵,往往会有一个步兵探头探脑地走在最前面。
这样的「弃卒」,并不是长官不爱惜他的性命,而是前去探查有没有「反坦克炮」。
在城市「巷战」中,「反坦克炮」的威力非常巨大,高层住宅中的任何一个废弃窗口,都有可能探出一管炮管,装甲部队轻易都不敢进城。
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不是这么好摧毁的,炸几个洞容易,彻底打到没高楼可费弹药。
俄军连续经历两次车臣战争,在格罗兹尼门口流尽了鲜血。
到后来,各国军团都学乖了,目前业内的共识是:城市战只能「平推」。
找几百辆威力巨大的战车,遥遥地一字排开几千米,然后一起开炮,把第一排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前进 50 米再继续开火。
如此反复,就把整座城市炸成零海拔。
虽然这种作战方法缓慢耗时,但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再让指挥官们用陆军打「巷战」,他们是万万不肯的了。
接着问,一座 30 万人的城市就这么难打,堪比斯大林格勒会战,那么 300 万人口的城市呢?难度是不是要大 10 倍?甚至 100 倍?答案是一点都不难。
因为 3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其「维系本身」的开支已经大得吓死人。
30 万人口的城市,东南西北四条公路,小分队都可以潜进去,一周通一天,补给就够了;而 300 万人口的城市,需要至少 50% 的畅通率,并且要日夜不停地补给。
如果敌军围困 300 万人口的城市,他们只要切断这座城市的补给线,用不了几天,城里就会闹饥荒,药品短缺,继而引发暴乱,秩序失控,城市本身就可以把自己饿死
更进一步,如果是 3000 万人口的城市呢?
答案是简直不需要「围困」,只需要「微扰」,整个大城市运输已到极限,只需要轻微地卡住任何一条「血管」,比如粮食、煤炭、水电、电信……
任何一项维系生存的管道被切断,整个城市立即崩溃。
所以,超大型城市根本不可守、不能守。
一般认为,人口超过 150 万,在军事上就没法防守。
三、未来城市

我们有三种最基本的资源:农田、矿藏、人力。
如果我们把事情想到极致,「未来的大城市」一旦对外交通被切断,它真正缺乏的、导致防御崩溃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外界补充的粮食、矿藏。
那我们继续脑洞大开一下,人类可不可以脱离粮食、煤炭,而让大城市的生存能力更强?
答案是可以的。
jjwb 发表于 2023-9-21 14:09: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失就消失
农村全部城市化
农民全部市民化
宗族全部离散化
很正常的趋势,没啥大不了,也没啥可惜的
zenger 发表于 2023-9-21 14:10: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的人才断层了。
我说的不是年轻一代的农村人断层了,而是指50岁这个级别的农村人都断层了。
春节返乡,从县城下到乡下,和村里的一位长辈聊天。
这位长辈年龄大概50多岁,他很忧虑以后家里的祖坟没人添土了,因为现在连他添土去的都少了,很多时候甚至是他70多岁的老爹去给太奶奶的坟头添土。
要是再过几十年,这可怎么办啊。
他说自己还算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对村里有感情,万一老爹不在了,自己有空还是会回乡添土的。
但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基本就是春节才回一次农村,以后每年回来添土的可能性很低,甚至可能连太奶奶的坟头在哪都不一定记得住。
能在城市扎根的人,都不愿意回农村了,他叹息。
地也没人种了,现在地都承包给别人了,除了职业承包大片土地的,其余就剩村里几个老人随便种点地玩一玩了。
我宽慰他,那些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子的孩子们未来还是要回村里的,我听说绝大多数人都买不起房。
说到这个,他就更忧虑了。
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我们村里像我这个岁数的人,至少80%都在城里有房子啊,未来肯定是回不来的。
我震惊了,真的假的,80%是个啥概念你知道吗,你确定你没说错数字?
他说是真的,和他同龄的村里人只要有手有脚,稍微找一份正经工作,基本都在城里有房,80%的比例只多不少。
而且还不一定是买在县城,混得好的有买在地级市的,甚至有买在省会城市的。
甚至甚至,还有人买了不止一套。
当然,这里指的有房,是自己出钱买,但不一定放自己名下,不少人是买在了孩子名下,给孩子当婚房用,但也算家里在城市有房了。
他说自己50多岁了,外出打工快30年了,地级市里搞了2套房,一套自己的一套孩子的,属于混的不错的。
但就算是晚自己十年出去打工的,就算是混的没自己好的,打工20年给孩子在县城攒一套房的首付也很轻松,没有我想的那么难。
这些人就算把房子买在孩子名下,那也是算扎根城市了,自己孩子这一代还眷恋农村的可能性很低很低。
对于这个80%的数据,我征求了同餐桌其他50多岁村里人的意见,他们都赞同这个说法。
也许这只是一个村的小样本,但这个村并不是沿海发达村,属于安徽北部地区一个较落后县城的普通村,全村基本靠外出务工为生,本村没有任何工商业。
我觉得,这个样本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房子这东西,你不能说非得一人一套才算有房,一家一套其实就已经算有房了。
而且现在农村人的生育意愿急剧降低,生2个的农村人我也询问了一圈,基本暂时都没有生第三个的打算,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尤其是第一胎生男孩的,直接连二胎都不要了,因为第二胎是女孩还好,还是男孩那真的是全家的未来人生都直接变黑了。
假定一家生2个,婚后夫妻合住那也是2个人口,等老人去世后,平均一家一套房的住房数量基本可以把农村的下一代全部搬空。
如今的农村,春节之后空空荡荡,不是说看不到年轻人了,是连60岁以下的人都很难看到了。
还留在农村的,除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是10岁以下的小孩,中间层全部消失一空。
全都去城市打工了。
至于家里的地,基本全部承包出去了,一亩地一年可以拿到800多元的租金。
要是自己种,一亩地平均挣个1500~2000元不是问题,但需要农忙的时候家里年轻人返乡忙上很久。
20年前还有人农闲时出门打工,农忙时回家收麦子,现在真没有了。
因为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上去了,扣掉来回路费,随便耽误半个月的工资都比种地的那点收入强,还影响自己的工作。
只有留守的老人种地种了一辈子实在闲不住还在倒腾一点地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连啥时候播种子估计都不知道了。
农村的年轻人都不种地了,那地谁来种?
承包啊,一亩地每年800块租金承包给别人,然后村里个别年轻人一个人收个四五百亩合并在一起种。
种子化肥可以大批量购买,还能规模化使用机械。
一个人两亩地确实没什么赚头,但一个人500亩地,哪怕扣掉租金一亩地每年只能赚1000块,也不是一笔小的数字。
至于承租的安全性问题,农业生产是有很大风险的,风调雨顺时赚的不少,但天灾时会白忙一年甚至亏损,这个需要承包者自己承受并规避,政府也为此专门研发了农业险等。
而另一个维度的风险,就是当你的土地连成片的时候,或者当你投入巨大资金进行了基础建设时,中间某个村民突然作妖要收回土地,讹你一大笔钱。
因此,现在的土地承包者都很少进行固定基础建设,且都是本村人承包,本村那个愿意种地的年轻人是什么天赋上限,这个村的土地承包水平就是什么上限,完全看命。
专业的农业集团是肯定不敢承包的,甚至隔壁村的村民都未必敢承包,只有本村一起长大,沾亲带故的土地才敢拿。
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我听说我们这边的县政府目前正在搞政府统一承包制。
简单的说,就是在暂时搞不起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前提下,不去触碰农村的土地承包所有权。
地还归农民承包,只不过县政府从承包耕地的农民手里再承包一次,按一亩地每年租金800元类似这样的市场化定价进行二次承包。
你家有两亩地的话,等于政府一年发给你1600块钱租金,然后获得耕地使用权这样。
当县政府手里集中了几万亩,几十万亩土地后,统一承包给大型农业集团,进行三次承包。
农业集团只负责专心搞好农业生产,每年给县政府支付租金,和几万,几十万零散农民挨个打交道,确保承包合同一定会得到履行的活由县政府来做。
能长租后,农业集团就可以投入重金给农村的地搞固定基础建设,大幅提升耕地利用率,再也不用政府操心农业生产了,专业人干专业事。
500亩地和5万亩地,搞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没有本地政府的全力帮助不可能有任何人敢于承包5万亩地。
听起来点子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目前只是一个规划和想法,希望未来我们这的县政府能把这个事给做成了。
不管是县政府统一承包制,还是目前的本村“种地高手”把全村的地包起来这种现有模式,反正绝大多数农民的孩子都已经不种地了,无非就是把手里的几亩地包给谁的问题。
现在农村50多岁的这代人,从小在农村长大,虽说80%都有房,但不少人的房子是给孩子当婚房的,和孩子同住的有,但打算返乡养老的也不少。
这批人和农村联系紧密,只要还能动弹就一定年年返乡。
但目前农村30岁的这代人,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很短,和农村感情也很淡,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城市里度过的,工作也在城市,而且高达80%的比例在县城级以上城市有了房。
一旦父辈去世,这样的人绝不可能回到农村去居住然后围着那几亩地过日子,在城市里的年收入只要超过2000元,他们就肯定会选择城市生活。
而现在他们的月收入都不止这么多。。。
等到50多岁的那批人自然衰老去世后,农村就彻底断根了,中国的春运返乡大潮将会成为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名词。
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使得中国人在过去40年的经济收入出现了巨大的腾飞,也造就了全人类独一无二的春运返乡奇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需要春运返乡的,都算农民工,包括我。
你应该也是。
北京、上海和武汉的原住民有多少?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来的。
至于深圳,那清一色都是外地来的。
哪怕你在大城市有了户口,买了房,工作了20年,只要你春运还需要返乡,那你就和传统的本地人不一样。
我不是农村的,从小就在县城长大,只是爷爷奶奶辈是农村的,但在春运返乡这个领域,不分农村县城,大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都是在大城市打工的。
因为自己的根不在大城市,老家的老人就是一根长长的风筝线,牵着你每年都要返乡去探望。
直到再过几十年,老家的老人全部去世后,你才有可能彻底扎根大城市,不再需要春节返乡。
都说现在养孩子没啥用,新一代的孩子不孝顺,但在我看来中国依然是孝文化。
春节返乡去看老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孝顺,因为春运返乡支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我说的代价可不是路费,而是春运返乡期间的停工损失。
国家规定春节放假7天,其中3天法定假期,4天是挪动了2个周末调节出来的。
这个7天假期对于本地长大本地工作的人来说足够用了,但对于农民工来说其实不够用。
在一些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对春运假期的真实需求,我简单和大家说几个。
春节前半个月,城市家装市场的装修工人就全部返乡了,他们要到春节后7~10天才会陆续回城开工。
这些建筑工的春节假期实际需求,高达22~25天。
为什么国家只要求放7天但装修工人的老板却放了22~25天?难不成老板有放假上瘾症?嫌自己钱多了没地方花了?
因为这行业装修工都是按天算钱,没有劳动合同关系,放假是无薪的,所以老板不介意假期长短。
但对于装修工而言,他们返乡的代价就是一天300~500元,成本是按天算的。
即便如此,他们也要春节返乡,这足以说明他们真正的春节需求。
而城市里的小商铺,菜市场里的小摊贩,是要按月固定支付租金的。
不管你做不做生意,放不放假,租金都是固定值。
即便如此,春节前7天左右,我就观察到整个武汉的菜贩和开门面的小老板开始大面积的关闭了店铺,陆续返乡,按以前的经验来看至少要到春节后7~10天才会陆续开业。
这些小老板们对春节假期的实际需求,也高达半个月。
建筑工放假只是无薪而已,这些小老板们放假不仅是无薪,而且还要支付租金,就这他们都要整整半个月不干活,租来的铺子直接空置。
这返乡的代价是多少,大家自己算。
半个月不是一个小数,一年没有几个半个月。
整个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每年一到春节,就会出现半个月左右的停顿。
虽然建筑工和小老板们用真金白银去投票,证明了自己对春节假期的实际需求是半个月,但国家真的没办法给半个月的假期。
全国范围内每年春节集中放假半个月以上,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大范围停顿,只有少数服务型行业还开业,这规矩任何国家都不敢定,实在是太离谱了。
春运返乡带来了经济运行中断损失,是中国大踏步飞跃式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阶段性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只能留给时光去消化问题。
再过10~20年,目前70多岁的人就会陆续老去,连着很多新城里人的风筝线就断了,他们就会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不再春节返乡。
再过30~40年,目前50多岁的人就会陆续老去,几乎所有连着新城里人的风筝线都会断掉,他们会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不再春节返乡。
届时,春运返乡将会成为历史名词。
如今农村人每户高达80%的城市购房率,已经明确无误的预示了这个结果。
中国的农村转型问题,哪怕在最不利条件下,即便什么都不做,30年后也会得到解决,因为届时农村已经没人了。
而目前这批50多岁的农村人,对自身住房是没有太大需求的,只要在城市能租房,村里能盖个小屋子就行,给孩子在城市里买个商品房之后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已经有80%的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村里还能剩下多少余粮?
当然,商品房买在县城的人也许会有在省城置换房子的需求。
但你哪怕在省城换了房,县城里的房子总要卖人吧,卖给谁呢,还是要有人买,有人住的。
如果都买房但不住,大家都把房子视为投机赚钱的工具。
这也会出问题,而且是肯定会出问题,时间甚至都不需要等到10年后。
如今中国的城市人,只要春节返乡,都算农民工。
我今天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大家都有关系。
怎么说呢,虽然一切都是未来的必然,但如果能返乡,我还是希望返乡的,付出的代价不是问题。
每年还有根风筝线牵着自己,这是个好事。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我老家的农村人,8成都在城里买了房
sakul 发表于 2023-9-21 14:11: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华中地区的一个乡下上班儿,每天的工作就是走家串户,感觉现在农村人越来越少。
除却过年,基本上老头老太太居多,带着孙子,种点菜。养养鸡鸭鹅,大部分家庭情况是,老头老太太挂墙上之后,老宅就空了。


现在种粮的比较少,除了几个包了上百亩地种粮卖的,大部分剩下的都是种几分地或者一两亩自己吃,而且现在种粮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牛几乎绝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过去了。


我感觉以后,这里发展的趋势就是,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但是不会消失,只是土地、林业、鱼塘会集中,变为少数人承包,大面积耕种蔬菜、粮食、果树、木材林,养鱼虾之类,现在已经初见端倪。
宅基地会大面积拆除重建,变为社区,接入天然气,地下管网,实行地下污水处理,医疗服务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会变得优美,助力城市人家购买房屋。交通这几年提升很大,城乡交通也顺畅了不少,以后城市人进入农村生活不再有太多阻碍。
当然,作为我工作的区域,想做到这些,还需要较长一段时日,不过我认为这就是以后的趋势。
funnytear 发表于 2023-9-21 14:11: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城镇交通便利,环境、设施、文化、娱乐、卫生、信息、教育等要比农村有太多优势,而且,城镇在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都会更加集中,也更有效率。因此,避免不了,很多农村将走向没落,甚至衰败。
另外,因为农村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入城镇,也包括我国在逐步推进的偏远地区农民的集中安置等项目,城镇化过程也一直在缓慢进行。但是,我国也提出了乡村振兴规划蓝图,并且不断的推进。而发展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主要有,第一,是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具体种植或养殖品种需要跟各地具体情况和贫困户的能力相结合。第二,搞特色生态旅游或者民宿等,这些也需要跟各地和周边城市相结合,可以做为城市居民闲暇之余的全家短途旅游目的地,这些也需要提高当地的服务品质与服务意识。第三,特色制造业,可以根据当地人力或者生产资源做一些工艺品或者农产品等等,这些也是农户闲散人员的一种出路。最后,自媒体媒介等等,因为现在的自媒体传播包括直播带货等等也是一种出路,这些需要前期指导和专业化能力。
相信不久以后,我们的农村也会像欧美国家的农村一样,施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不仅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民收入能大幅提高,而且农村将风景如画,适宜安居,也能吸引大量人口向往农村就业和生活。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