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基里安·墨菲主演的电影 ...

[复制链接]
shower 发表于 2023-9-20 22:46: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基里安·墨菲主演的电影 ...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bingfeng009 发表于 2023-9-20 22:47:3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电影里奥本海默的老友,一直给他递橘子的胖子拉比吗?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拉比因为良心上过不去,拒绝将物理学用于制造大杀器(他的原话,只不过电影里把书信往来改成现场对话)
电影没提到的是他发明了核磁共振仪,也因此于1944年获得诺奖。他晚年患有癌症,他自己发明的的核磁共振仪器也救了自己一命。老爷子活到了九十高龄
我觉得电影有一点比较可惜,应该在片尾列出出场的物理学家门的学术、发明创造贡献。电影里有两组人物的比对可以再深挖
第一组是拉比和泰勒。泰勒造出了大杀器,拉比造出了造福万民的医疗仪器
拉比:物理者,心之刃也。既可杀,亦可护。杀与护,就在一念之间
第二组是奥本海默和海森堡。都被各自政府给予厚望。美德的政客从来不关心科学,他们只关心如何将科学武器化,政治资本化。科学家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鸟尽弓藏了。“纳粹帮凶”海森堡还比站在正义一方的奥本海默多活了十年。但如果横向对比的话,那二战盟军科学家里最惨的还得是图灵。因为同性恋身份被迫害致自杀。
最后提一下纳粹的窒息操作:当时德国大学一共大概5000教师,排犹直接失去大概20%的科学家,其中不少是做理论的(电影里有句台词提到希特勒管量子物理叫犹太科学)。海森堡算错可能跟做理论的流失过多有关
补充一些细节:
卖皮鞋上将
施特劳斯要求别人称呼他为admiral Strauss, 即海军上将施特劳斯。但他的实际官职是rear admiral, 即两星的海军少将。这个细节凸显了他作为底层逆袭者骨子里的不自信感,需要靠夸大自己的称呼来填补
电影里翻译的人搞错了这点,字幕一直是海军上将斯特劳斯,弄得一直有股胶合板元帅的味道
牛车拉的氢弹
电影里奥本海默明确表现出对泰勒的不重视:泰勒的计划一直不切合实际。“他设计的氢弹需要靠牛车拉而不是飞机”
奥本海默这下彻底得罪了军工复合体。空军巴不得科学家游说国会造氢弹,这样军工企业就能获得巨额资金去研发和生产载重量更大的轰炸机。事实上氢弹的研发也确实是空军主持
有些网友觉得电影对麦卡锡主义的刻画和反思不够,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是主流商业片,不可能揭自家老底,而且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讲述了美共当时遭受的迫害。简自杀的画面里能明显看到一双黑手,拍的已经很露骨了。奥本海默的第一个学生只能去修铁路,弟弟全国被拒等等都交代了
相比之下军工企业的迫害完全没提及有些不妥
《波尔核弹班》
科学界闹出过几次同一个师傅的学生甚至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最后站在了对立面。
波尔的很多学生和助理参与了研发核武器。德国队有海森堡、美国队有奥本海默、费米、泰勒等。甚至中国队的彭橫武、程开甲等新中国战略科学家也是他的学生…
论坛灌水员 发表于 2023-9-20 22:48: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奥本海默》传说中的“小黑裙”,我是真的蚌埠住了。


原始版本中此桥段全景裸露,这位女士一丝不挂。
印度那边儿直接给裸露角色挂上了一条紧身小黑裙,然后简单模拟了一下环境光,看着就像给演员裹上了一层黑布,十分突兀。
中国上映的版本那就更有意思了,不仅挂了小黑裙,而且还精心做上了缝边和褶皱,这裙子甚至还会随着演员的呼吸形成规律性摆动。再配上这逼真的模拟环境光,这条裙子丝滑的质地简直呼之欲出!我甚至怀疑诺兰是不是叫演员穿上衣服又拍了一条!
我感觉电影结束后光放外国原班职员表和鸣谢单位还不够,最好把创造这条小黑裙的CG团队也挂上去,这样也算是名扬业界了吧?
qca8829 发表于 2023-9-20 22:48: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诺兰电影的问题不是不好懂,而是太好懂。
熟悉诺兰叙事套路就会发现他看似复杂的叙事也可以拆分成一个个意义明晰的叙事单元再重组起来。而重组起来的叙事其实非常直白。繁复的叙事形式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被还原为(reduced to)一个非常清晰易懂的目的、内核。在《奥本海默》中,这个内核即奥本海默这个角色应对他内部和外部危机的那个策略(最后被斯特劳斯和爱因斯坦分别点破)。
在诺兰早期作品如《记忆碎片》里,非线性叙事的形式本身和故事内容互文,形式自身在表达内容、塑造角色。但现在诺兰叙事上的形式仅仅是遮盖他电影最后要揭示的那个“结论”而为观众设置的关卡,且已经高度套路化。
看《信条》你不需要知道物理学和信息论意义上的熵增,只需要知道台词里的所谓“负熵”是一个包装、掩藏叙事装置的符号(更学术的说法,一个符号的能指)就完全能看懂《信条》的时间线(核心故事其实是非常古早的007电影)。看《奥本海默》也一样,观众不需要真的对人物、社会、科学的历史语境有多了解。必须知道的只有麦卡锡主义以及爱因斯坦和玻尔学术观点的差异。诺兰在这部电影里做的只是一种往观众脸上甩很多名字的伪历史化,本身并没有真的呈现出人物、历史的复杂面相。比如电影会告诉观众当时很多美国的知识分子是左翼,但这些信息只是奥本海默这个角色行动的背景设定,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历史条件诺兰完全没讨论,对诺兰而言观众只需要知道这导致奥本海默在麦卡锡主义风行的时期受压迫即可。诺兰宣传时自己都承认观众看本片之前不需要了解背景信息,因为如果观众了解历史语境的话就会看出诺兰填充的大量历史信息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非常功能化,其终极目的只是为了掩藏最后的结局反转。当然这个反转对熟悉他的观众而言并不难看出来。到电影中段,明白斯特劳斯与奥本海默参与的两个不同时段的听证会构成一组平行的对比关系以及诺兰最后一分钟一定会有“最后一分钟营救”式桥段,就能猜出诺兰的终极包袱。
没猜出也没问题,电影中的爱因斯坦与小罗伯特唐尼演的斯特劳斯最后已经为观众做了详细、充分的解释(虽然斯特劳斯的正确结论是通过对他所掌握证据的错误推理、解读得出的)。表面上诺兰呈现出奥本海默这个角色的矛盾性、多维度,但其实他最后给奥本海默下了个非常明确、连贯、一致的结论(即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的那些话):奥本海默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他所受迫害,作为一种策略以应对他自己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危机。
电影中奥本海默和妻子在沙漠吵架。当时她妻子把第一个老公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牺牲描述为无意义的。奥本海默批评她妻子的叙事时用到一个词,用来评价诺兰这部电影也非常合适:reductive。
所以最后由电影中象征着终极智慧的爱因斯坦而非玻尔去点出奥本海默内心的秘密是可以预料的。诺兰的本体论立场显然不在玻尔及年轻奥本海默那边。他站在爱因斯坦一边的,在确定性的一边。
该片字幕有很多涉及zz的词汇显然被有意识地译错。但奥本海默和他妻子吵架那一段,字幕把reductive翻译成“还原主义”而不是语境化、日常化翻译为“简化”在我看来是非常正确的选择,那是个关乎奥本海默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词,也是关乎诺兰创作理念与英式精英保守主义价值观的词。
ak789@163.com 发表于 2023-9-20 22:49: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出影院,手机随打一篇。
《奥本海默》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控方律师(类似这么一个角色)不断逼问奥本海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不允许奥本海默思考,直逼这位伟人内心深处真正的痛楚:
原子弹是你造的,你真就不支持使用?
造原子弹的时候全力以赴,怎么现在要造氢弹了却反对?
你不过是又当又立罢了,好处都被你占完了。
你不是什么殉道者,你只是个伪君子。


这也正是施特劳斯安排这样一场问询,而不是把奥本海默送上法庭的根本原因,他要击垮的,是奥本海默的名声。
施特劳斯很清楚,奥本海默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在伦理上呢?
施特劳斯精明之至,因为奥本海默真的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所以在目送原子弹远离时,他怅然若失,日夜焦急地等待;
所以在原子弹投下后,他表面讨好满怀期待的观众,实际上眼里看到的皆是地狱;
所以他在被指控之后,像个圣人一样把脸伸过去让人打,连他妻子都看不下去怒斥他为什么不反击?
因为他也怀疑自己是有罪的。
但是他又在挣扎,我到底有没有罪?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中三处给出了辩护。
第一,是杜鲁门嘲笑奥本海默是个爱哭的孩子;
原子弹是我投的,你在这儿嚎什么?以后别来我办公室了。
第二,是奥本海默自己的辩解;
他没有想到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会这么快投入使用。也就是说,他的想法和文明六里甘地的经典台词一样,持有武器和使用它们,是两回事。
这条依然认为责任是杜鲁门的。
第三,还是奥本海默自己的辩解;
逼问的最后,背景音乐骤停,奥本海默反击道:如果继续制造氢弹,美苏双方的行为将互为催化剂,永无止境,这和开始制造原子弹的目的完全不同。


对于这三条理由,我的观点是,这还不足以说服我。
奥本海默面对的,就是一个无解的伦理问题。仅是把这个问题点出来,已经足够让这部电影被记住。
奥本海默是个天才,天才到不必勾心斗角,而以诚心示人。而这种真诚的极致,就是对他自己内心的诚实。
与杜鲁门的对话发生在询问之前很久,而奥本海默自己的辩解他自己当然早就知道,但很显然,影片中的他并没有从这种自我的审问中走出来。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到最后,真正想问的,想从奥本海默的内心中探索到的是:
即便如此,
即便扔下原子弹人的不是我,
即便我有足以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我,真的无罪吗?
我将刀递给了杜鲁门,我真的就一点都不期待杜鲁门挥舞这把刀吗?
我完全可以说服外人,可以说服整个科学界,可以说服全世界,但我并没有彻底说服自己。


奥本海默的这种心理,是全片的主题。
原子弹的后果巨大,以至于对自己诚实的奥本海默无法无视那二十二万条生命。
可要是这个代价小一点呢?
像奥本海默原来估计的那样,只有几万,就可以心安理得吗?
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如果不是原子弹呢,镜头前的我们,在面对生命中的其他事,是否会对自己诚实?还是会通过说服外界,再反过来让外界说服自己?
诺兰没有给出答案。
观众得到的,也只能是继续思考下去。
伟大的逝者,对后人的启发也许正在于此,让我们正视他的决定,感受他的困境。
世界在挣扎中前行。


---
polocat 发表于 2023-9-20 22:50:1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宅啥时候都一样
领导发现你的能力,领导全力支持你,同事也追随你;你做出成绩了,领导想让你按他的意思做事,你觉得与你理念不合,拒绝行动,领导开始挑各种鸡毛蒜皮事情打击你,同事为求自保远离你。
就像爱因斯坦最后说的一样,一份鱼和土豆泥,一块奖牌,你就是人家合影的吉祥物。
搞技术的都是这个样子,也难怪老婆和情人都一肚子牢骚。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