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会怎么样?

[复制链接]
paichn 发表于 2023-9-20 16:30: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生活中会有什么表现?会更多的使用计谋吗?对你们的思维产生了影响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pennyhe 发表于 2023-9-20 16:31: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耽误学习。
有你才美丽 发表于 2023-9-20 16:32:2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非常喜欢策略游戏……
lj2687480 发表于 2023-9-20 16:32: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该问,经常看三国演义跟孙子兵法的人会怎么样
54down 发表于 2023-9-20 16:32: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完全看懂整个中国历史,领会中外的战争谋略,熟谙政治、军事斗争,当然对文学(尤其是文言文)阅读理解也会有指数级的帮助提升。对国际政治博弈洞若观火(冷战时期中共领导层联美抗苏和现在的联俄罗斯抗美国就是借鉴了《三国演义》里的“【大三角】”关系)
对于《三国演义》的贡献,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好,他说:
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求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二十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曾尝过他的魔力,我们都曾受过他的恩惠,我们都应该对他表示相当的敬意和感谢。
说个题外话:三国的故事为什么向来是很能引起许多人的想像力与兴趣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1)春秋到战国,(2)楚汉之争,(3)三国,(4)南北朝,(5)隋、唐之际,(6)五代十国,(7)宋、金分立的时期。这七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念,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如《说岳》)。其馀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题目。分立的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所以《东周列国志》,《七国志》,《楚汉春秋》,《三国志》,《隋唐演义》,《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等书的风行,远胜于《两汉演义》,《两晋演义》等书。但这五个分立时期之中,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况且头绪太纷烦,不容易做的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像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了。
好了,话不多说,回到正题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会懂得战争和人性的深刻、复杂:
罗贯中给这本书取名叫做三国演义,三国 演义演的究竟是什么义?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到 底是什么?这恐怕是研读三国必须搞清的一个基本 问题。读过三国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记述这 段历史的过程当中,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扬刘贬曹。那 为什么作者会持这样一个立场呢?因为在作者的价 值判断中,义字的核心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 诠释的正义、忠义、有情有义。《孟子·告子》上,围绕个义字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号召,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叫做舍生而取义。
尽管魏蜀吴三国争斗,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称 霸,都要建立一个一统天下的王朝。但是在这个过程 当中,围绕着这个目的,刘备、曹操、孙权所采取的的 手段却是大相径庭的。刘备是汉室后裔,所以他打着 正统的大旗,力争人心,试图以正压邪。那曹操呢,一 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与刘备针锋相对,一面又宁可 我负天下人,而不可天下人负我,尽使权谋,不择手 段。那孙权,由于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更是表现出 了多样性。三国里面有个情节,可能大家都比我熟 悉。赵咨在答曹丕问的时候,对孙权做了这么一番评 价:“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 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据 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虽有溢 美之嫌,倒也比较全面地刻画了孙权。
那在罗贯中看来,刘备是汉室后裔,因而正统, 符合正义的原则,同时刘备有情有义,又符合了忠义 的原则。而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 我”足以说明了曹操的见利忘义和忘恩负义。所以扬 刘贬曹也就可以理解了。
刚才提到,赵咨评价孙权用了六个字,聪、明、 仁、智、雄、略。这六个字就把三国之争中的人性之争 很好地演绎出来了。实际上战争同人性密切相关,特别是战争的残酷性往往把人性推到了极端。这里面 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都在讨论战争与人性,那人性 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人性是什么,最通俗的理解是人的本性。比 如说战国时期的吴子,在最先提出战争一词的时候, 对引发战争的原因做了这样的解释,一日争名,二日 争利,三日积恶,四日内乱,五日困饥。这就把战争它 爆发的原因,同人性中的欲望联系在一起。
不仅在东方,在西方,自然主义战争论中也有许 多人认为战争同人性当中的恶的一面密切相关。
不可否认,战争同人的自然本性确实密切相关。 但是人性不只是自然本性,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专 门做过研究,有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说人性是人的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它是现 实的,是具体的,具有历史性。马克思甚至说m了这 样一句话,他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 变而已。所以我们考察战争与人性,必须将人性放在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维度当中来加以考察。特 别是对那些领袖人物和军事统帅而言,更应如此。
比如说对曹操的评价,后人有人说他是英雄,有 人说他是奸雄。为什么说他是英雄?我理解,更多的 是从人性的社会属性来评价他,认为曹操能够顺大 势而为,始终把实现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反 观刘备似乎就缺少了这个方面的一些霸气,特别是 到了后期,蜀国似乎以割据一方为安。不知道我这个 判断对不对,我只提出我的观点。当然,有人说了,蜀国 没那么大的力量你怎么让他去一统天下呢?有一定 的道理,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 么蜀国的力量到了后期削弱了呢?
我们以前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感觉诸葛亮神机妙算很有才能,但前面我已提到,我父亲认为诸葛亮成不了大事,不能只骂曹操是奸雄,三国归于晋是必然的。我父亲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我的基 本思考有两个层面。第一个,从谋略的角度来看,谋略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是战略层面的谋略,要谋划 大事的那个智慧;其次是战役,战术层面的那个谋 略,在我的评价当中,或许诸葛亮还称不上真正的战略谋略层次的谋略家,神机妙算确实不假.但是在三国争斗的那么一种交割、复杂、尖锐、激烈的对抗当 中,能不能在战略全局上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后续的发展首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讲一句话,全局的失误必然导致局部的失败,或许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在战略层面还没有大视野、大眼光、大智慧,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恐怕要从诸葛亮自身的品格心理上来找原因,当然我没有认真考证过,但是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诸葛亮是以一已智慧来对抗天下谋士。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别看曹操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但是他能知人善任。你们看看诸葛亮,是不是有一点老百姓所讲的小心眼,他成不了大事,可能也有这么一点原因。
在我看来,蜀国力量的削弱,又是和刘备拘泥于兄弟情义,个人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本性当 中的那些自然成分密切相关。关云长殉难了,兄弟不在了,刘备做出了什么决策啊,大家都清楚,结果呢? 说曹操是英雄似乎是更多地从社会属性的视野来评价他,那说曹操是奸雄,更多地是从自然属性的视野来评价他一因为大家都知道,曹操的道德品格明显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标准相背!是不是这样?要 有双重纬度的视野。
对此,毛泽东同志有进一步深刻的揭示。毛泽东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肖中.对战争做 出r这么一个总体性的概括。他说,战争是什么?战 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于解 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 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头的矛盾斗争的 一种最高形式。这一番话,实际上是在双重纬度的基 础上又告诉了我们一件深刻的事情,那就是在阶级 社会,人性具有阶级性:、如果把战争同人性的社会属 性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就为我们考察战争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指向。有了这个视野.你就能看清楚现实 社会当中所爆发的这样或者那样的在战争。
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 会爆发?你把战争与人性中的社会属性联系在一起, 你就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间相互争斗的 必然结果。你再用这个社会属性的视野来考察中国 人民的革命战争,你就会发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是无产者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必然选择。
我们考察过去的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我们 考察今天的战争与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再考察 明天的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我的一个基本认识 就是:一定要把人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紧密地 联系起来,用这双重的视野,双重的纬度来思考这个 问题.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会懂得现代企业内部应该如何管理 :
现时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机构,有不少都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教训来做商业政策。例如,香港的冯两努就出版了一辑十多本的《三国启示录》,教导商家如何把《三国演义》策略运用于商场上,以及日本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也是运用《三国演义》内容于商场和员工教育训练上。
孙子兵法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一 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先做好企业内部用人管理。
1.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品德,做到知人善任。如三国中的刘备,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 本”的管理是当代人才管理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个领导来说,了解一个人才的各个方面是能够正 确地用人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将不同的人才安 排到合理的职位上去,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2.尊重并尽力地满足人才的需要 。如三国时的曹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产生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因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员工的正当需要得到满足,并且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公正待遇 时,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员 工的个人价值也会相应的得到实现。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懂得为每个员工不同方面、多个 层次的需要提供满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倡导情感管理,勇于提拔人才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讲义气、重感情,如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对下属宽容大度,恩如骨肉。经济学理论认为无限制的自由流动可以达到资源 配置的最优化,人力资源也也是如此。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会具备博弈思想: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三国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段历 史;而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典文 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及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戏剧、曲艺、 影视等作品。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文学著作,还是一本绝妙的博弈论教材,它非常生动的表达了博弈对局中的策略互动 和相互依存。笔者本着忠实于《三国演义》原著的精神,不考 虑其历史真实性,运用博弈分析的思想方法来解读《三国演 义》中的一些人和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这些事件背后 的策略思想。
一、三个枪手决斗与“孙刘联盟"
假设三个枪手相约决斗,谁能生存下来谁就是最终的赢 家。甲的命中率为80%,乙的命中率为60%,丙的命中率为 40%。你认为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最大呢?
如果你认为是甲,那么答案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生 还几率最大的是丙,那个枪法最差的家伙。在枪手博弈中,乙 是甲的头号敌人,因此甲一定会首先攻击乙。而对于乙来讲, 甲同样是他的头号敌人,他不可能首先去对付丙,所以不会有 子弹射向丙,他生存下来的概率为100%,甲的生存概率是 40%}60%=24%,乙生存的概率是100%一80%=20%。乙 与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甲,在表面上双方达成了一种同盟的 关系。但这种同盟是极不稳固的,由于甲一定会攻击乙,所以 乙是这个同盟的忠实执行者,而丙没有来自甲和乙两方面的 压力,只要有利可图他便随时可能退出同盟。
三个枪手决斗的博弈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一个弱者、次强 者、强者的三方对决中,如果次强者水平较高,则弱者最好是挑 起次强者和强者之间的争斗,而自己就袖手旁观坐收渔人之 利;如果次强者水平较低,那么弱者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 就应当首先帮助次强者一起对付强者。否则,次强者难以对强 者构成足够的威胁,那么弱者也将难以自保。这就是弱者在夹 缝中的生存之道。
诸葛亮可以说是博弈论的专家,当然懂得上述道理。诸葛 亮提出了“跨有荆益、东和孙权、北图中原”的宏伟战略。当时 曹操为强者,孙权为次强者,刘备为弱者。如果孙、刘不联合, 那么曹操就可以分别灭之。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力劝东吴孙 权与刘备联盟。而孙权也意识到若不与刘备联盟,则必为曹操 所灭,于是联盟就形成了。
但是,对于弱者刘备而言,若能够与次强者孙权联盟对抗 强者曹操,那么将曹操灭掉是否就是最佳选择呢?恐怕不是。 可以想象,当刘备与孙权一起灭掉曹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很 可能就是孙权灭掉刘备。所以,弱者总有动力去维持一个稳定 的三角形结构:与次强者联盟,但是却并不愿真正消灭强者。
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曹操势力瓦解。由于曹操这一威胁长期存在,孙权和刘备就有长期合作的必要。基于这一 点孙、刘两家继续联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赤壁之战后三分 雏形出现,曹操无力南下只得静观其变,孙权刘备只有联合才 能抵挡曹操,三方形成了一种均衡,理性的各方在他人不改变 策略情况下其现有策略是最优的,谁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都 要付出大的代价,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的体现,其均衡点就是 战后三方均采取和平共处政策。
lenapark 发表于 2023-9-20 16:33: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喜欢和人杠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