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天才吗?

[复制链接]
专业排名 发表于 2023-9-20 16:28: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天才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browdswd 发表于 2023-9-20 16:29: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  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天才这个词在我们的世界里一直很神秘,感觉这是老天爷赏饭的人,离我们普通人是很远的,我们总会望尘莫及。
他们真的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吗?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研究发现“天才的本质就是正确的方法和大量的练习。”
无独有偶,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两个视频,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一个是15岁被北大录取,三年后辍学又考上清华的“天才”杜青云的访谈,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他是“天才”也不为过,当他被问及“是不是靠努力都可以考得很好?”他微笑着说“其实如果想达到中上的话,只要努力是可以的,如果想达到顶尖的话,就需要一点小聪明什么的,去钻研、去理解一些东西,用思维性的方式去理解问题,我不会记住这个题,把答案记住就可以了,我开始理解这背后的出题人的意图,这个老师让我们做题想理解什么的......”
这一看不就是成就天才的学习方法吗?做什么事情,总有它的方法,方法对了,一切也就顺了。
还有一个从大学退学重新高考,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真直,她分享了她在复读那一年的经历,听的人都不得不佩服,她在那一年每天五点钟起床,冬天太冷了,她就洗头让自己清醒,由于家里穷没有电吹风,她经常顶着一头冰茬子去学校,下课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一边背书一边蹬车。数学成绩不理想,她就每天坚持做一套数学题,用她的话说她把数学学成了文科,答案都能背下来。
这些成绩不就是努力的结果吗?
一个人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两个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高考考上了大学,但又在自我认知后从学校退学,第二次走入考场,这段经历虽然现在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是当时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催生了极大的动力只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坚守着自己的目标。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深度沉浸式的学习,才得以在二次高考中都考入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大学。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书中介绍了有四个要素:
第一:给自己定明确的目标。我们在订目标的时候,不能太宽泛,以练琴为例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目标明确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都会相应的集中,技能上才能更好的提升。相反如果目标定得太大,时间上达到了,但是效果甚微。
第二:在练习的时候要极度专注。在练习的时候专注力很关键,极度专注尤为重要,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当然有时候也不是越专注答案就越容易找到,因为意识和潜意识的原因,有些答案还需要发挥我们的潜意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保持极度专注,把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当我们让意识撒手时,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分子结构疲惫不堪,于是他坐在壁炉前坐下来休息一下。在睡梦中他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界线分明的学习习惯对人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在学习的时候,有效的反馈也是激励我们在工作上或学习中更多的投入热情,如果闭门造车式的努力,我们的能力也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拉伸区也是舒适区边缘,它是难易匹配区域,既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事情。只有这个,我们的区域才能一点点扩充。
当我们细心体会到上述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状态,做一些大量的练习。小钢琴家陈安每天练习4个小时,一年半后就上节目演奏8级难度的钢琴曲;高尔夫球员泰格 伍兹对自己的体能训练进行了大量的练习,最终斩获了各项锦标赛的冠军;科比每天投篮1000次才有了后面的成绩。
其实我们不要仰望别人,许多时候我们应该先确定“正确的方法”,再进行“大量的练习”,我相信,你离你理想的生活也不远了。
军团秘密 发表于 2023-9-20 16:29: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回答说不是,谈谈我的理解。
高中就读于一所东北小县城里的重点中学(市重点),县里还有另外一所普通中学,每年两所高中参加高考的人数加在一起大约2500人吧。
从我高一入学开始,前六届学生加一起,一共考了两个清华一个北大(我这届没有)。比率是3/(2500*6)。稍微有点偏差不重要
加上初中淘汰的,我们这里乡里的初中考县高中,教学质量差一点的学校只一届只能考上三四个。(ps:前一段时间说上海中考分流,很多人说竞争残酷,拜托,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能上去高中,这个残酷么?)
我相信河南和山东的情况更甚。
我相信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乡县比比皆是。
我的理解,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哪些从乡镇一级杀入清北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天才。无论他们混的也么样,至少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他们是千万学生里面最牛逼的一小撮。是县长要亲自拜访并资助的人,是名号响彻县电视台的人。
初吻献给了奶头 发表于 2023-9-20 16:29: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是吧,你看我就没有考上清北
想飞的菜鸟 发表于 2023-9-20 16:30: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对清华北大有什么误解吗
精灵族王子 发表于 2023-9-20 16:30: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考上清华北大的,绝大部分不是天才。我高中参加三科竞赛,数学搞进浙江省前三,高三玩了一年,然后裸分浙江省前20。但是,我还是普通人。就算那个颜宁,也是个普通人。天才确实有,当年孙斌勇弃了清华保送,去了浙大。他的智商我领教过,望尘莫及。据说当年浙大数学系研究生有门课考试,学生认为题目难度过于夸张,证据是把这张卷子交给当时在读本科的孙斌勇做,他也没有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另一个证据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数学竞赛第一,物理第五,也去了浙大,他也认为孙是天才,差距让人绝望。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