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战国竹简最新研究结果「蚩尤是黄帝之子」?

[复制链接]
zg185 发表于 2023-9-19 08:45: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战国竹简最新研究结果「蚩尤是黄帝之子」?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天际广告 发表于 2023-9-19 08:45: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蚩尤是黄帝之子”,可以让上古传说中的一些矛盾之处豁然开朗。
关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我可以用东汉末年比喻来重新解读一下: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四起,曹操起兵逐步控制了各方诸侯。汉献帝为了夺回天下,在阪泉和曹操大战,结果战败,反而沦为了傀儡。(《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
曹操并没有趁机夺位,而是让自己两个儿子掌控了大权,自己退居幕后。其中,曹彰控制首都近卫部队,长子曹丕则负责节制四方诸侯。(《逸周书·尝麦解》: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曹丕作为长子,已经被确定为继承人。
但是,曹彰不服,主动攻击曹丕,并将其打个落花流水。(《国语·楚语》: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
曹操大怒,重新出山灭了曹彰,并趁机夺了汉献帝的帝位。(《史记·五帝本纪》: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然后……曹操死后,将位子传给了曹植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ake555 发表于 2023-9-19 08:45: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有一篇《清华简最新研究结果公布,蚩尤竟然是黄帝之子》的文章迅速走火,从标题看似乎是颠覆了大家一直以来的认知。那么,最新的清华简到底讲了什么,又该如何看到蚩尤是黄帝之子这一问题呢?我们还得从清华简的新发现讲起。
清华简《五纪》的发现
所谓“清华简”,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系2008年7月15日入藏于清华大学的一批楚国竹简,由李学勤、黄德宽先生先后主持整理,至去年已经整理出了十辑文献。今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指的是被整理者命名为《五纪》的一篇,预计会录入清华简第十一辑中出版发布。
《五纪》总共有130条竹简,现存4463个字(含重文、合文),是一篇基本完整、前所未见的先秦典籍,可以与清华简第二辑的《系年》相媲美。所谓“五纪”的名字,来源于《尚书·洪范》,在《尚书》中指岁(年)、月、日、星辰和历数,而在《五纪》中指日、月、星、辰和岁。辰也是古天文概念,古人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分为十二辰。
《五纪》全篇以“五纪”为基础,并结合一、二、三、四、五这“五算”,通过历算之法建立起宇宙体系;然后又与人间伦理的礼、义、爱、仁、忠等“五德”相配,从而将宇宙与人事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宏观的天人体系。《五纪》对于研究古代天文历法和政治思想都有重要意义,是一篇失传的战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五纪》中提到了黄帝和蚩尤的故事。原来天之纲纪一度混乱,天帝通过修历“五纪”,这才平息了祸乱。为了论证“五纪”与人间的关系,竹简接下来就以黄帝为例,描述了这套体系的具体实践。
按照竹简的说法,黄帝建立国家,四荒、四冘、四柱、四唯等天神降临,作为他的辅佐。这样的说法,过去文献也提到过类似的。比如《太平御览》引《尸子》,说子贡问孔子说,古人说黄帝四面,可信吗?孔子说,黄帝任用四人治理四方,这就叫四面。清华简《治政之道》也说“黄帝四面”其实是“四佐”。这些天神或许就是“四佐”。
竹简之后记录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原来蚩尤是黄帝之子,但他却发明了兵器,在云雾的掩护下,攻打黄帝,但却战败被杀。黄帝杀蚩尤后,将其肢解,把蚩尤的身体制成各种植物和器具。其中头发为韭、眉须为蒿、眼睛为菊、鼻子为葱、嘴巴为藭、腋毛为茨;又以骨骸为箭靶、手臂为鼓槌、胸为鼓、耳朵为鸟笼。
之后,天帝以此战为基础,设置了相关军事口号和歌舞。后世王侯亲自攻城伐地,还要效仿黄帝征蚩尤的祭祀。
这些记录,其实过去文献中也有可以印证之处。黄帝战蚩尤一事,在《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都有记录,我们下文还要提到。而“蚩尤作兵”也是一个经典的发明传说,大概与蚩尤在传说中骁勇善战有关。至于黄帝杀蚩尤将其肢解,在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正乱》也提到,黄帝杀蚩尤后,剥了他的皮制作成箭靶。


“蚩尤是黄帝之子”的传说内涵
而备受关注的“蚩尤是黄帝之子”一说,其实也有蛛丝马迹存在。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记录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说:“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田千秋拿蚩尤与黄帝,类比太子刘据与武帝。而在过去的史料中,只提到过蚩尤是炎帝的后裔,秦汉史学者王子今先生就曾指出,“或许说明了当时蚩尤传说尚有今人已经不能确知的其他情节”。
清华简《五纪》中黄帝战蚩尤故事的发现,其实就可以印证《史记》中的这种说法。我们也就知道,田千秋说的这段话中,确实蕴含了蚩尤是黄帝之子这一前提。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呢?
其实,整理者程浩先生就指出:“虽然一些关于黄帝的传说渊源有自,但即便是战国时的黄帝故事,也不能全部看作史实。”“《五纪》中的黄帝故事,应该就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为了申论其才‘五纪’学说,汇集当时有关黄帝的材料剪裁而成的。”太史公写《五帝本纪》时,就遇到“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的困境。


所以,蚩尤是黄帝之子一说实不过是战国诸多黄帝史料中的一种说法,不能证明蚩尤是黄帝之子一事为客观事实。毕竟,战国到所谓黄帝时代,相隔也有近两千年之久;而在春秋战国之前,并没有关于黄帝的记录。尽管战国秦汉流传不少关于黄帝的故事,但其实都更偏重于传说,而非是可信的史实。
笔者看来,《五纪》中的蚩尤是黄帝之子一说,尽管不能证明这件事为信史,但其意义也非常重大。
随着战国秦汉大一统观念的发展,确实有不少传说人物、部族始祖被归入黄帝、炎帝的世系之下。“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禹、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弃,他们早期大概都有自己独立的传说,比如在周人创世始诗《诗经·大雅·生民》中,弃为其母踩踏天帝脚印所生,并未提到其父;商人创世始诗《诗经·商颂·玄鸟》中,也只说商人是玄鸟所生。
但在战国时期的《五帝德》《帝系》及《史记》等书中,他们统统变成了黄帝子孙,这样的解释,是有利于大一统的,毕竟曾经大家都是一家子。而蚩尤是黄帝之子的说法,应当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这说明,当时有学者试图将蚩尤解释为黄帝之子,从而将蚩尤也归入到黄帝世系之下。但黄帝与蚩尤系敌对部落说法深入人心,父子之说也就渐渐无人提及了。
另外,以往的先秦文献虽然没有黄帝与蚩尤父子说,但却有黄帝与蚩尤君臣说。在《管子·五行》中,就说黄帝以蚩尤为“当时”之官。《韩非子》也说黄帝在泰山会鬼神,蚩尤在前开路。父子关系,其实也可以视为君臣关系的一种比拟。而当时除了把传说人物、始祖神纳入黄帝世系之下,也有把他们列为尧舜政府职官的说法,《五帝本纪》就提到过他们的故事。



黄帝战蚩尤故事
当然,不管是黄帝与蚩尤君臣说,还是父子说,始终都是小众说法。因为在春秋战国时,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就记录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蚩尤发明兵器攻打黄帝,黄帝就派应龙在冀州的郊野进攻蚩尤。应龙积蓄了洪水,而蚩尤就请风伯雨师降下大风雨。于是黄帝又请来女魃。女魃所到之处大旱,大风雨停止了,应龙也就杀了蚩尤。后来女魃不能回到天上,住在的地方都不下雨。叔均就对黄帝进言,把女魃安置在赤水之北。后来叔均就做了农田的始祖。而女魃有时候会逃跑,人们就用“神北行”的咒语来驱逐她。
这个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神话色彩比较浓厚,里面应龙、风伯、雨师、女魃、叔均的象征意义都很浓厚,分别指代的是水、风、雨、旱和田。
而在《五帝本纪》中,这些“不雅驯”的记录都被抹去。太史公说,黄帝称帝之前是轩辕氏,当时天子神农氏日益衰落,诸侯互相征伐。轩辕氏就攻打不进贡的诸侯,诸侯都来归附。后来炎帝想侵略诸侯,诸侯又陆续投奔轩辕。于是轩辕就率领士兵,以及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在阪泉之野三战三胜,征服了炎帝。之后蚩尤又作乱,黄帝就率领诸侯,在涿鹿之野打败蚩尤,并且擒杀了他。于是诸侯就尊奉轩辕氏为天子,代替神农氏,也就是黄帝。


太史公笔下的黄帝战蚩尤故事,就已经古史化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蚩尤已经作为“最为暴”“作乱,不用帝命”的反面角色出现,但在不少记录中,蚩尤并非反派。
比如《庄子·盗跖篇》就认为“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之战的根源是黄帝德行不够。《史记·高祖本纪》也说刘邦起义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史记·封禅书》则除了说刘邦“祠蚩尤,衅鼓旗”还说建国后“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史记·天官书》还记载有“见则王者征伐四方”的“蚩尤之旗”星。可见,蚩尤在西汉仍然被视为战神。
《太平御览》引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也说,黄帝代理天子以前,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他们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制作杖、刀、戟、弩等兵器,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之人。万民想推举黄帝做天子,而黄帝平素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只能仰天长叹。于是上天派玄女下凡,授予黄帝兵信神符,黄帝才制服蚩尤。蚩尤去世后,天下又扰乱不宁,黄帝就画出蚩尤的图像。天下都以为蚩尤没有死,这才都归附于黄帝了。
可见,在战国秦汉传说中,蚩尤更多被视为与黄帝平起平坐的英雄人物,而并非黄帝之臣、黄帝之子。
imac888 发表于 2023-9-19 08:45: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哪门子研究成果,能认得字谁看不出来,描述用语要准确,只能说新见清华简中载有战国时期另一种黄帝与蚩尤传说模式…
说白了还是回归到该如何看待出土文献这个老话题上去。出土文献在埋土里前当然也是传世文献,具有传世文献资料所具备的所有特点。传世儒家文献里有所谓伊尹放太甲,但是在法家和汲冢书里却是太甲杀伊尹。儒法都是当时文献,如果法家这段不传,仅见于竹书纪年,那不就跟清华简这种一毛一样了…不同的模式只能体现当时人的认知并不统一,各取所需。孰是孰非没法做判断,也没必要判断,本来就是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材料而已…
黄帝、蚩尤这事当然也是这样,这事本身是很无聊的东西,就一个想象集合,而且清华简里这段总的来说还是非主流,价值不大…里面附记的管歌军令等材料比黄帝蚩尤故事价值大多了…
bird034 发表于 2023-9-19 08:45:5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非是对黄帝蚩尤两个神话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多了一种新的观念罢了。
清华简不代表真相,只能说明它被记录下来的那个时代里,存在这么一种观点,仅此而已。换言之,只能说明“蚩尤是黄帝之子”这种说法出现的年代相对久远(但并不一定比其他说法更久远,也未必就更可信)。
中国神话中,将对立双方描述为父子本来也不是很罕见的事情。
huchuanhao 发表于 2023-9-19 08:46: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过是上古玄幻小说罢了
司马迁五帝本纪赞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显然这就是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没被司马迁择其言尤雅者的传说之一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