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为什么吃得特别清淡?

[复制链接]
alleles 发表于 2023-9-18 21:04: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浙沪为什么吃得特别清淡?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if1001 发表于 2023-9-18 21:04: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江浙吃的清淡,而是过去各地的食利阶级都吃的清淡。但是我们在当今舆论中只能看到江浙食利阶级的饮食,而看不到江浙劳动人民的饮食。
底层百姓需要大量的碳水和盐分,来补充劳动中损失热量和汗,所以必须吃重口为的东西,一是为了补充钠离子,二是为了下饭。所以全中国所有地区的小吃,尤其的贫民小吃,都是重口味。干活的人喜欢重口味,这和文化、地域、物产没有关系,这是人类本能带来的特点,不具有这些特点的人类基因已经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淘汰了。
吃的清淡的只有不劳动的食利阶级,摄入太多的热量、糖分、盐会阻止他们吃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饮食一直是追求清淡且复杂的。“谁点的主食?这毛病得改,吃龙虾也能吃饱!”
几乎全国的传统饮食都是这样二元对立,筵席菜清淡,小吃/江湖菜/家常菜口味重。
而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大部分的食利阶级都被消灭了。而餐饮业的主要消费人群在这一阶段都是工人,所以各地的口味普遍开始变重,典型的就是上海菜的浓油赤酱,这是工人阶级的饮食审美,上海就是江浙移民组成的工业城市,浓油赤酱就应该是江浙劳动人民所偏爱的饮食口味。
而改革开放之后,江浙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食利阶级饮食一直在舆论中占上风。各种介绍江浙饮食的文章,基本都是以筵席菜为主。江浙地区负责文宣的文人们,恐怕内心一直认同只有食利阶级的文化才能代表江浙文化,不光是饮食,我们能够看到绝大多数的江浙文化,都几乎没有典型的劳动人民文化。当然可以认为江浙的食利阶级(或者说是精神食利阶级)一直没有消失,他们一直把持着舆论,在舆论上强调自己阶层的文化才是这里的主流,不断的舆论轰炸甚至让当地人也慢慢认同了他们的说法。明显他们的宣传很有效果,全国的人民想起江浙的传统文化,只能想起食利阶级文化,完全想不起任何劳动人民的文化意向。
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京的饮食,北京的上流社会饮食已经完全的失去的话语权,大部分人所认知的北京菜都是下层社会饮食,甚至都不知道北京筵席菜都有什么菜品。可能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革命的最为彻底,毕竟北京的上层阶级普遍都是封建社会的旧贵族,他们的声音自然盖不住劳动人民的声音。
大概总结一下,刨去那些物产特别贫瘠的地区,其余地区的饮食在大众印象里面是否清淡,更多取决于这个地区在民国末期的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是否更贴近今天。
如果这个阶层足够进步,比如江浙、广东,这些地区的上层阶级基本都已经是工商业的企业主,由于他们的文化更接近现代的文化,所以在改革开放时,他们的文化反而成为当时舆论所追崇的方向,于是他们的口味比起平民的口味更容易为大众所知。
而如果当地上层阶层过于反动,比如地主、旧王公这类的,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也不会有人替他们宣传,所以他们的口味就会被劳动人民的口味取代,成为舆论中的主流。
lovefox 发表于 2023-9-18 21:05: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淡吗?
你在别的地方有见过吃面还会放糖的吗?


我作为一个无锡人,很多本地饭菜放糖我都能接受,唯独有两个,一个是拌面放糖,还有一个曾经点了一盘甜的麻婆豆腐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lkmtxjt 发表于 2023-9-18 21:06: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一个东北碰撞江浙沪的经历。
在日本上大学时,一年赶上世界杯,留学生宿舍的中国人就约着一起看球。宿舍有公共厨房,里面还有桌椅,以及一个大电视,都是公共的。
大家就想着光看也没意思,就搞点东西吃吃。一个上海博士学长就自告奋勇煮绿豆汤。煮到一半说没有冰糖。我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有。之后就回自己房间把冰糖那里过来。倒出了一盒冰糖的四分之一,递给学长。结果学长说太少了,让我把盒子递给他。之后让我永世难忘的一幕发生了。
他把一盒冰糖全倒进去了。。。在我的目瞪口呆之下,旁边苏州学长说:“不够吧,但没冰糖了,我有白糖。”我就想拦,因为以我对绿豆汤的理解来说,四分之一盒的冰糖就足够了,一整盒已经是齁甜了,怎么还能说糖不够呢?一定是苏州学长平时不做饭,不知道冰糖的甜度。
但上海学长点了点头,从苏州学长手里拿过来一大袋白糖,大约1kg包装的。倒了四分之一!!!!
我人都傻了。但上海学长一幅理所当然的样子和我说,绿豆汤就是这样子的啊。
我已经麻木了,就想着不说话,最后煮出来甜死人他们就知道我是好意了。
等了一会儿,上海学长盛出一小碗尝了尝,说 不够甜 !!!!!
我CPU都烧了,怕是自己对糖的认知有问题,结果上海学长将手里那个小碗递给另一个杭州学长,杭州学长尝了一口说:“确实不够甜,再加刚才那么多的白糖吧。”
????????
然后对着目瞪口呆,完全失去思维的我说道:“我们那边糖水就是这样的,甜死人不要命那种。”
最后江浙沪的学长们美滋滋地喝着绿豆汤,我则是把分到的一小碗加了一大碗水,稀释着重煮了一锅,艰难地喝着。
事后,在东北读的大学的苏州学长说,第一次到东北,差点没被饭店咸死。还说他们那边的红烧肉,半斤肉,一斤糖。。。一边的杭州学长笑着点点头说,虽然有点夸张,但差不多。差不多。。。
从此以后,我对江浙沪人吃饭清淡这件事,完全不能苟同。仅以致死量的糖来看,这跟清淡是觉得不沾边的。清淡,在我的意识里是没有过度烹饪,主要吃食材的本味。极端的调味都算不上是清淡。
只能说,江浙沪人民真的是“糖罐子里泡大的”。
<hr/>有一些朋友反唇相讥说东北菜甜。但说来说去,也就是说得出一个锅包肉,要么就是冷面。先说冷面吧,我们吃的冷面都是“朝鲜大冷面”是朝鲜族的口味,冷面再甜也和我东北人没关系吧。之后就说锅包肉,确实甜,我承认,但其味型是酸甜,且在起初就是为了迎合俄罗斯口味而发明的,在东北菜里属于小众品种。整个东北菜体系都脱胎于鲁菜,是以咸鲜为主。除去拔丝地瓜、雪绵豆沙等甜品,其味型为甜口的寥寥可数。
现如今确实有很多甜口的“新东北美食”,比如撒白糖的鸡架,加入大量白糖和麻酱的麻辣烫,但这些真的都是异端。且说鸡架,传统吃法就是高汤、熏拌、铁板、油炸、辣炒等十余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加糖的,加糖的类似于熏拌只是加入少量。再比如东北麻辣烫,老式东北麻辣烫是鸡汤底,中药、香料调香,厚厚一层辣油。骨汤、黏糊糊、麻酱、白糖这些只是局部地区自己搞得创新,并不是普适口味。
新网东莞分公司 发表于 2023-9-18 21:06: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沪、苏、浙三省跨越南北,并没有统一的口味。
淮河以北的徐海,地处黄淮平原东南角,吃的又咸又辣,有所谓“徐州辣子鸡”,是华北平原少见的食辣区。
长江、淮河之间的淮扬,吃的则颇为清淡,略有甜味,口味迥然不同。
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是太湖平原,吃的比淮扬咸一些,还算适中,但喜欢使用酱油,配以蔗糖,口味也谈不上清淡。以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最甜。
茅山以西,进入宁镇丘陵,镇江与淮扬类似,至南京,口味渐与皖南沿江趋近,与太湖平原类似,属于轻咸,但受到太湖文化影响,部分菜较甜,与周边镇江、马鞍山不同。
钱塘江以南,酱油逐渐少用,也不再加糖,但咸度加强,尤以宁绍平原为最咸。不过宁绍平原亦有爱用酱油的特点。
进入浙江西部衢、严一带,则受周边江西菜影响,开始变辣。
进入浙东南台、温一带,则口味又逐渐变得清淡,直到降低到比淮扬还轻,是三省市最清淡的地区,与福建沿海趋近。
综上,三省饮食可算清淡者,唯淮扬、温台二地。
当然,如果以是否吃辣来衡量,那除徐海、衢严外,倒确实都算是清淡的。
不过,徐海、衢严变辣的时间都比较偏晚,他们都处在长江中上游食辣区东进的最边缘。所以老派菜并不辣。
这几年,因为受到川湘菜流行影响,这两个地区才越来越辣。
另:
@窈慕颜 的回答错误太多了,看不下去。
1、所谓沿海地区浓油赤酱,显然不当,浙江仅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最有浓油赤酱特点,温台沿海无此特点。
2、所谓杭州人最爱吃面,非常勉强,浙江各地小麦产量各有差异,相对周边闽、赣均比较高,但是否是杭州市区最高恐怕无此定论。个人认知里,仅就浙西而言,杭、嘉、湖三地吃面热衷程度相差无几。
以台州有米面来反推杭州人最爱吃面,也并不合适,因此类食物实际属于浙东籼米区特色,浙西粳米区杭、嘉、湖三地皆无,并非只有杭州,为何不说嘉兴、湖州才是最爱吃面的?
3、所谓杭州人最重油重盐,毫无道理。杭州市区总体属于太湖平原风格,食盐、食用油适中,只是爱用红烧,且红烧时候爱加食用油。所谓浓油赤酱,并非指所有时候都爱加油。
且杭帮菜因有更强官府菜属性,实际相对太湖平原其他区域菜系更加清淡,故杭州市区相对嘉、湖反更不重油重盐,也更不甜,更不可能是省内最烈。
省内最重油、重盐之地,只能到浙东非温台一带寻找,个人认为最重盐之地在宁绍平原一带,最重油之地可能在衢州一带。
爱你的人是我 发表于 2023-9-18 21:07: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标苏州本地人表示一点都不清淡,只是不辣而已,很多菜都浓油赤酱的,还很多糖,好多菜基本都是糖油混合物,能量炸弹。
广东人那才叫清淡,去过一次广东家庭吃年夜饭,omg,就是白水汆汤下各种食材,一顿饭下来一点主食都不需要配。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