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必读的十本顶尖书籍是什么?

[复制链接]
kallen 发表于 2023-9-18 14:48: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历史必读的十本顶尖书籍是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方式 发表于 2023-9-18 14:48: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本,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严耕望这本小书,将作者多年研究历史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在做学问之前先把史观端正一下,然后再做学问也不迟

第二本,葛剑雄的《历史是什么》


葛剑雄这本小书对历史的来源和本质作了较为通俗的解释,对于刚接触历史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第三本,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正所谓上穷碧
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接触历史之前最好先对史料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历史的学习大有裨益。
第四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政治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谓其中翘楚
第五本,钱穆的《国史大纲》


读中国历史一定要读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成书于抗战之时,史观正,史料翔集,类似著作可读吕思勉、翦伯赞、张荫麟等人类似著作。
第六本,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政治史中的扛鼎之作,写出了活的历史,引人入胜,精彩纷呈。古人云《史记》可佐酒,此书亦不遑多让。
第六本,顾城《南明史》


第七本,饶胜文的《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军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入门之作,体大思精,令人耳目一新。
第八本,谭其骧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


正所谓左史右图,学历史的一定需要地图。
第九本,王力编《古代汉语》


学历史必定要读大量史料,文言文功底必须过硬,王力这本古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一本佳作。
第十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陈垣看了都说好。
hesper 发表于 2023-9-18 14:49: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文慎入!!
遍览回答,所推荐之书,数量不可谓不多,质量不可谓不高。
然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能否看的懂?
就好比我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想学好数学,老师却拿三角函数让我学;我刚接触英语,老师就拿高考试卷让我做。
能学好才怪呢!
我从来不推荐什么“历史必读书”“历史入门书单”。大多数人都是历史初学者,对于历史初学者来说,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高深,而在入门;不在名气之大,而在通俗易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为老生常谈,实乃千古真理!
我个人总结了一套学习中国历史的“五阶段法则”,包含了一些推荐书目,在此和大家交流一番。
<hr/>第一阶段:初窥门径

这个阶段俗称门外汉阶段,历史知识储备量可以说为0。主要表现为:除了听过秦皇汉武、康熙乾隆等个别帝王外,对于中国历史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状态。不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哪个、不清楚封建王朝的朝代顺序、不了解主要朝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发生的历史大事。因此,在这个阶段,就不要指望着去看什么历史专著了,看了基本上也是在看天书。在这个阶段,我推荐的书就是老老实实去看初高中历史课本。现在教材全国统一了,都用部编版教材了,就是下面这一版。





课本长这样

中学历史教材的传授对象主要是十来岁的学生,因此具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通俗。基本上很少引用古籍原话,以大白话为主。二是精炼。一本书就薄薄一册,高度浓缩,不像砖头般的历史专著一样让人望而生畏。三是有侧重点。只选最根本、最典型、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和事件。通过阅读中学历史教材,可以迅速解中国五千年历史最核心的人物和事件,夯实历史基础。建议每一本教材都要读至少三遍。
第二阶段:粗通皮毛

通过熟练阅读中学历史教材,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根基,尽管这个根基还相当薄弱。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以学习教材为主,不断汲取历史知识。
这次的教材,是大学历史系中国史教材了。大学阶段的教材,就不是全国统一,而是五花八门了,有的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有的是自己学校编写的、有的干脆则是老师自己的讲义和课件。通过版本比较,我建议使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程》,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这套书长这个样子。



这本书长这样

这套书好在哪里呢?借用豆瓣网友的评论来说:
简练而且非常全面,基本上重要的史实和书籍都点出来了,结构也很合理。适合想对我国历史进行大致了解的人,如果本身历史知识一般可能读起来比较慢,但是作为本科教科书,已经算很友好的入门书了。书中结合了近些年的考古成果,有一些新的观点,看了这套书再去读经典史籍和国内外名家专著就能有比较清晰脉络认识做基础了。
全书不到900页,上起17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王朝,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每个朝代后面还附有帝王世系表,方便查阅。同样建议至少仔仔细细阅读三遍。
第三阶段:马马虎虎

学习完教材,打好基础后,接下来就可以读著作了。不过在这个阶段,我还是不建议急着去读著作,包括古代典籍和现代研究专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阶段,我重点推荐两部学好历史的工具书
第一部是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高华。



这本书长这样

作为一本史料学工具书,该书搜集整理的史料非常丰富。各个朝代的研究概况、现在所能看到的基本史料和一般史料,一应俱全,包罗万象。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学习历史,该书就是一篇目录、一个搜索引擎,必不可少。此书如何使用呢?举个例子,如果我想阅读关于西汉历史的古代史料,那么翻到书的第三章“秦汉史史料”,就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推荐的《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汜胜之书》《盐铁论》《淮南子》《春秋繁露》等书,以及敦煌、居延、罗布泊、马王堆等地出土的汉简和帛书。依照推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就可以了。
第二部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帮助学习文言文,增强文言功底。我本人对语言学知之甚少,这个就不过多介绍了,总之十分实用。




这本书长这样

第四阶段:渐入佳境

地基牢了,工具有了,那么就开始正式干活——读古籍。可是问题又来了,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单是《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所罗列的就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一部就要读好几年的鸿篇巨制,所以该从哪里读起呢?从“二十四史”?还是《资治通鉴》?
不要慌!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回想一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概都读过那种《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儿童书籍。这种书有一个显著特点,藏在目录里。那就是以“事”为主题去叙述历史。目录的开篇必定是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就这样把一件又一件历史大事按照年代排列下来,一直到清代。其实这种特征的书,古已有之,叫做“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为古代史书的三大体例。
纪事本末体是南宋才出现的。南宋有一个叫袁枢的人,喜欢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资治通鉴》这部书规模太大,内容太杂,读起来叫人头昏脑胀。袁枢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资治通鉴》里的历史大事件都摘取出来,该删的地方删掉,按时间顺序编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一来,读起来不仅清晰,而且非常有趣。
袁枢的这部书叫做《通鉴纪事本末》。他之后的读书人纷纷模仿这个办法,把中国五千年历史都整成了一个个小故事(见下表):



主要纪事本末体史书

因此,我建议,读古代典籍,可以先读读这些纪事本末体古籍,既可以对各个朝代的历史大事有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更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中华书局出版过一套简体横排本的《历代纪事本末》丛书,值得一读。
在读完纪事本末体史书之后,可以选择“二十四史”中知名度较大、质量较高的史书通读,比如说《史记》《三国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比如说,我们对于谦这个人很敬佩,就可以到《明史》中去专门读他的传。总之,二十四史数千万字,绝大多数内容枯燥无味,当作研究时的工具书就可以了,绝对没有必要去通读。
第五阶段:了然于胸

在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之外,古代还有几种特殊体例的史书。
一种叫做“典志体”。简而言之,就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包含法律制度、礼仪制度、服饰制度、兵制、官制等)的史书。这种体例的史书以“十通”为代表(见下表)。



“十通”

还有一种“会要体”,主要内容是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会要类史书数量可观,从先秦到明代各朝代均有编修(见下表)。



主要会要书目

这两种体例的史书属于十分专业的史籍,晦涩枯燥,非坐学问而不读。

古籍读的差不多了,下面可以读读现当代学者的著作了。这个也是有讲究的,我把现当代学者分成两大类:通史学者和断代史学者。
“通史学者”。顾名思义,写出来的著作不是专门针对某一朝某一代的,而是类似《史记》《资治通鉴》一般,延绵不绝,延续至今。这类学者的大名我们通常如雷贯耳。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均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断代史学者”。专门深耕某一时期或者某一领域的历史。
先秦史的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测》);
秦汉史的孟祥才、安作璋(《汉史初探》《秦汉官制史稿》);
魏晋南北朝史的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
隋唐史的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岑仲勉(《隋唐史》、《突厥集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宋史的邓广铭(《宋史十讲》《稼轩词编年笺注》)、漆侠(《宋代经济史》《秦汉农民战争史》);
元史的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韩儒林(《元朝史》)、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
明清史的吴晗(《明史简述》)、顾城(《南明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樊树志(《晚明史》)、南炳文(《明史》《清史》)等,均是断代史的大家。当然大家还有很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慢慢接触到他们的著作。
Ps:知网是个好东西,要善加运用,有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不妨到知网搜索一番,或许会有惊喜。
<hr/>此文写之仓促,是我本人学习历史的一点见解,疏漏颇多,实为抛砖之作。不过但是我相信,通过以上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集数年之功,便可从一个历史小白成长为通晓中国历史的六边形战士。
shzlq 发表于 2023-9-18 14:50: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顶尖书籍。非要推荐,历史系通用的书籍一定是史学理论或是史学史。
有些问题是不学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不会关注的:历史学是如何在兰克史学/史证史学影响下于十九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如何在二十世纪初在年鉴学派的作用下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的中心的(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又如何在二战后受到结构主义冲击险些失去存在的意义的;五十年代如何被布罗代尔拯救的;如今的历史学家又如何开辟这门学科进行创新…
如果你对历史规律比较感兴趣,去读黑格尔;如果你对人类总体历史感兴趣,去读马克思;如果你对用浪漫主义手法还原历史和文学感兴趣,去读米什莱;如果你对严谨的科学,时间线,政治史,人物传记感兴趣,去读史证史学;如果你对跨学科感兴趣,去读年鉴学派一代(经济,社会)二代(地理);如果你对心态史以及人类学方法感兴趣,去读年鉴第三四代。
最后带着私心推荐下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手艺,伟大的作者,伟大的作品。要我再推荐九本,我还不够格…
Eric_H 发表于 2023-9-18 14:50: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下我选的中国历史书籍书本。
1.第一类,把历史当做小说看
选《东周列国志》上起周宣王,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蔡东藩著的通俗演义系列,上起西汉(前汉),下至中华民国。《东周列国志》一册,通俗演义属于一套书,这两套书结合起来,可以说属于无缝对接,并且趣味性较强,具备一定文言文基础即可,基本上半文言文和半白话文,可以把中国历史当做小说来读。
2.第二类,再稍微深一个层次。
中国简史类的书籍,吕思勉著《中国简史》《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都是一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这一类书籍较深刻一些,从政治、文化、制度、经济、婚姻、宗族、兵制等方面解读中国历史。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不算厚,不到200页,主要对汉、唐、宋、明、清这五个大统一朝代的政治,提纲挈领式地从政府组织、考试选举、赋税制度、国防军事四个角度分析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
3.第三类,尝试挑战一下纯文言文的历史书籍,读原著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毕沅编撰的《续资质通鉴》,夏燮编撰的《明通鉴》,这四套书除了《春秋左传注》与《资治通鉴》大约有几十年的空隙,其他时间段可以做到无缝对接。二十四史读起来太费精力,读史完全是兴趣使然,于是我自己凑了上面这几本书,称之为“微版二十四史”。
鉴于《清史稿》暂不能算作正史,太厚又太贵,清史这一块,经朋友推荐我选了郑天挺主编的《清史》(上下册)还是比较厚,不是文言文;另外再配套一本孟森著的《清史讲义》,暂时共同作为清史的读本,等以后找到更好的读本再说。
4.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
上面三类书看的差不多时,基本上中国历史的框架和体系就建立了起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一些其他书籍。
比如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这两本书,2018年初,我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所以买了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一本书读起来,算是深入浅出。偶尔的机会,我从网上看到复旦大学教授哲学王子王德峰在大学讲堂的一些视频,他给学生们讲的“中西方文化比较”,大约有五个小时,听起来特别有意思;另外网上还有其他一些的讲课视频,我也一并听了些,学习一下,收益不小。之后回头再看《中国哲学史》,我明显感到不再那么费劲,这两册书完全可以作为用于建立中国思想的提纲、框架的读本。
再比如《中国天文思想史》《中国天文史》《中国兵器史》《中国茶文化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婚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名画1000幅》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历史的流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各方面的历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实是不可绕过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历史的结晶、精品,诸子百家中的作品,比如老庄、孔孟、孙子、韩非子、荀子、王阳明、宋慈《洗冤集录》等;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关注杜甫、苏轼、李商隐、辛弃疾、柳宗元、曾国藩、王夫子、梁启超、毛泽东等等,因为有了框架和体系的建立,再读这些思想家的著作会更有趣味。
这是因为,从不同角度(经济、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等)读了通史,了解到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经济制度、行政管理等社会背景,可以较为容易的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站在现在社会局面下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问题进行指指点点,这样一来相对来说,我们更能站在他们当时的历史环境,更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前瞻性或局限性。
以史为经,以人为纬,这样读史便读出了深度和条理、趣味。
5.地图
历史的学习,地图不可缺少,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地图图册《中国历史地图集》。
左手读史,右手阅图,读史无地图,如在梦中游。自古至今,有很多地方,因历史变迁,地名不断变更,地域行政变革亦在不断变化,如果没有地图,很多时候读历史的事件,根本没方位感,很是让人较迷茫和困惑。
清初的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记录较为详细,属于文言文,大约12册,比较厚,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
<hr/>
qca8829 发表于 2023-9-18 14:51: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原始史料不算在内以及仅限于中国史的情况下,我认为以下10本中国大陆高校教师的著作可以考虑进行研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必读):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此二书因同一作者视为一书)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ps:以上为奠定中古史学科的三人,因此各取其最重要的著作列于此。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一般认为阎步克教授是目前中古史在世学者中的第一人,因此他的著作也是很推荐的。
黄宗智:《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
黄宗智教授应该是目前中国史影响力极大的学者,这部代表作堪称是明清-近代经济史的扛鼎之作。
(本来想写“最大”,因为评论区有黄门弟子赵刘洋觉得黄教授不配所以修改为“极大”。至于赵水平如何去看豆瓣他的书评分就知道了,基本上就是黄门最差的一个学生)
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
秦晖此著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列于此。
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此书虽有不足,但对于理解清中前期的政治形态这一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杨念群此书对清中叶的政治、思想有着极为独到、深邃的理解,堪称是典范之作。
王奇生:《党权、党员与党争》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以上为专著,作为通史,可补充的有以下两种: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如不讨论中国高校教师,讨论海外中国研究,则为以下十本: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或《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或《中国的共产主义与mz。东的崛起》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周策纵:《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的思想革命》
孔飞力:《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或《现代中国国家的起源》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罗威廉:《救世:陈宏谋与18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
作为补充的两本通论性著作是:
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
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本来想推荐竹内好《近代的超克》,但因为偏文学就不放在这里了)
另外,由于港台地区的特殊性,也专门列出此地区学者的五部著作: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此书乃晚清政治史的不世之作。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或《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黄克武:《胡适的顿挫:自由与威权冲撞下的政治选择》
作为补充的通史性著作是:
钱穆:《国史大纲》
注:以上诸书,不分先后。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