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不易发现却很打动人的细节?

[复制链接]
.silvanesw 发表于 2023-9-17 10:18: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不易发现却很打动人的细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elp 发表于 2023-9-17 10:19: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想要伐吴,群臣劝诫,结果这时候张飞骑马来了
诸葛亮的表情








诸葛亮此时心里估计就一句话:“完了,劝不住了”
张飞到场后的称呼是“大哥”






然后刘备说明了原因,是群臣劝阻才不去报仇


然后,张飞改口了“陛下”,自己的称呼也改成了“臣”








然后刘备说了句“兄与弟同往”(原著我记得是“朕与卿同往”)


张飞再次改口叫“大哥”


这种细节至少我在新三国里没看到过。三国演义原著我好久没翻了,也不知道原著是不是这样。如果原著就是这么写的,高希希也删了,说明高希希拍的破三国屁都不是。如果原著没有而这是老三国的改编,说明新三远不如老三细节
nygaozhan 发表于 2023-9-17 10:20: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老版三国演义里,曹髦出兵讨伐司马昭时,穿的甲是曹操当年的




时人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道具师算是埋了个小彩蛋吧
随风舞动 发表于 2023-9-17 10:20: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邀刘备去三江口商量破曹大计,实想趁机杀了玄德,孔明得知刘备来后,一向从容不迫,潇洒风流的诸葛先生“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看到云长在旁后放心回船等刘备。
见到刘备后,便说刚才处境危险,刀斧手埋伏左右,要不是云长在旁“主公几为周郎所害”,此时刘备“方才醒悟”,但第一反应不是害怕,不是愤怒,不是流泪,不是叹息,而是对孔明说:
“军师,这里这么危险,你快跟我回去吧”
有块砖头 发表于 2023-9-17 10:20: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伐吴,叹息老将不如新人。
黄忠奋勇出战,与马忠对敌。
“看吾今日为关公报仇!”
可记得“大丈夫岂可与老卒为伍”?
buyilang77 发表于 2023-9-17 10:20: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历史,单讲小说。
1、诸葛亮出山flag
离开草庐时,诸葛亮对弟弟诸葛均说: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唉,正是: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星落五丈原之时,诸葛亮是否想到了回不去的家乡,田园是否早已荒芜?
2、孙坚藏玺flag
孙坚私藏玉玺被人质问时,他的反应:
坚指天为誓:“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剑之下!”
于是——
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唉,当初立下的flag,迟早要还的。
3、曹操对关羽
曹操对关羽可是爱得深沉啊。这种“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嗯,比大家印象中要早很多。
1)关羽温酒斩华雄,大家只记得关羽的勇猛,以及无双上将潘凤,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当时只是马弓手的关羽,在天下英雄面前,怎么就有机会出头斩华雄呢?
是曹操。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是的,温酒斩华雄,大家只记得喝酒的是关羽,却忘了,斟酒给关羽的,是曹操。
斩了华雄之后,嘴贱的张飞惹到了袁术,还是曹操帮刘关张三人出头的。
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那时的刘关张,不过一届小卒,曹操这样对待他们,完全不是为了图他们什么,只是英雄相惜罢了。
2)曹操收张辽,是听了关羽的话的。
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是的,刘备和关羽都劝曹操,曹操最后收了张辽,虽然他自己嘴硬说是本来就知道张辽忠义,但毕竟嘴硬罢了,刚刚开始提剑要杀人的啊,这可真不像在开玩笑。
关羽当时什么身份?刘备的手下啊,一般情况下就是刘备的跟班,这种场合根本轮不到他说话,可是这里罗贯中不仅给了关羽戏份,还让他“跪于面前”说了这么一番话,肯定不是白写的。
第一,张辽和关羽之后有戏,这为二人之后的情谊奠定了基础;第二,侧面反映了关羽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3、曹操对庞统
大家还记得庞统为什么一开始不受刘备和孙权待见吧?长得丑啊!卧龙凤雏虽齐名,一个因为长得帅,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后还捧在手掌心;另一个却因为长得丑,自己送上门来还被嫌弃。这个世界终究还是看脸的啊!
吐槽完毕,开始正式说曹操。
曹操第一次见庞统——
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
听了庞统胡吹了一顿之后,曹操的反应——
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提庞统长什么样子啊!从恭恭敬敬迎过来,到恭恭敬敬送走,曹操做得比刘备和孙权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4、反迷信斗士孙策
孙策是个反迷信的斗士啊!
还记得那个装神弄鬼的于吉吗?江东上下,从百姓到官员到孙策他娘,全都迷信得不得了,他抓了于吉之后,大臣联名为于吉求情,他是怎么说的?
策曰:“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昔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吾欲杀于吉,正思禁邪觉迷也。”
有理有据啊!虽然演义完全把这段当成反面来写,但放到现在,不就是当年本朝太宗面临的情形吗?看着轮子功在大江南北兴风作浪呼风唤雨,还拉了一票朝廷重臣背书,你要是太宗,不砍他丫的啊?很多人将这段作为孙策的黑历史,我却是看了这段之后,更喜欢孙策了。(只说演义,不谈正史)
5、刘备对赵云
大家只知道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刀山火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可是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吗?
看看刘备是怎么勾搭上赵云的,就知道了。
1)一见钟情
早在第七回,那时候赵云刚跟了公孙瓒混,他和刘备第一次见面。
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了不舍之心。

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相见无日,后会有期。这才第一面,就看对眼了啊,这时刘备还什么都不是啊!就好意思说“屈身事之”,真是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2)念念不忘
自打一见到人家赵云,刘备就一直惦念在心。第十一回,刘备借兵救徐州,专门提到了一个细节。
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徐州打完了,该还给人家公孙瓒兵马了吧?
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说什么关羽身在曹影身心在汉,人家赵云何尝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时”。
3)收归麾下
云曰:“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
玄德大喜,诉说从前之事。关公亦诉前事。
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都说刘备摔了智障儿子来收买人心,其实,早在一开始,刘备对赵云就极为用心。
彼以国士待我,我亦以国士事之。
赵云用一生,践行了他最开始的承诺。
6、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国里大家熟悉的人和事太多了,每个人的结局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故事是怎么个开始,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
当你知道这个人的结局之后,再去看最开始的出场,真的会不胜感慨。
1)赵云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三国演义里,论武力,比赵云强的人真的不少,但论描写精彩程度,没有超过写赵云的——老罗毕竟太偏心。
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这场面该如何描述?一个字,帅啊!说赵云是三国人物里最招女生花痴的,罗贯中贡献了大部分力量。
刚出场时的少年将军,白袍白马,银枪少将,谦逊寡言,沉稳有谋略,是赵云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似乎整本书,他一直是这样的。
直到——
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这是诸葛亮初次北伐时的情形。倏忽之间,那个银枪少年,就变成了“老将赵云”。诸葛亮一直是一口一个“子龙”的叫着。忽然就改口叫他老将军了——老将军,明明是黄忠的专有称号啊。唉,我们的赵云,也老了。
2)周瑜
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为什么喜欢周瑜呢?长得帅啊!三国里仪表堂堂的人大有人在,但称得上“秀丽”的,似乎只有周瑜一人。
再看周瑜和孙策的关系。
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
看到周瑜对孙策的称呼了吗?他管孙策叫“吾兄”啊。这二人,有着八拜之交,还是连襟,同娶江东二乔,周瑜对孙策,该是如何尽心;孙策对周瑜,更是如何器重。之后对孙权,周瑜一口一个“主公”,一口一个“将军”,面对这个毫无父兄之英气的腹黑主子,周瑜依旧忠心耿耿。但这个忠心,再也不是对孙策那种推心置腹了。而孙权对周瑜,又何尝没有过怀疑和猜忌。
孙策二十六岁而亡,周瑜三十六岁病故,中间这十年,可谓翻天覆地,换了人间。周瑜对孙家的种种,只不过是当年对孙策的一个承诺而已。孙策死后,擅长琴瑟的周瑜,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可怜可叹,孙郎与周郎,江东二才俊,皆英年早逝。
7、隐藏剧情——陆逊
术见策勇,复使攻陆康,今又得胜而回。
这个细节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注意到了。
这是第十五回,孙策在袁术部下时,袁术命孙策攻打庐江城陆康。演义里面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没用。
庐江打得很惨烈,孙策围城两年才打下,城中粮尽之后仍在苦撑,陆康是个硬骨头,陆家宗族百人,死伤过半,打完这仗,几乎已经衰微。
陆康有个儿子叫做陆绩,在诸葛亮舌战群儒里打了个酱油。
他还有个从孙,叫做陆逊,又叫陆议,就是火烧连营七百里打退刘备那个陆逊。
陆家和孙家,是有世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代名相陆逊,纵然在演义里面有着出将入相的雄才伟略,但依旧受到孙权猜忌,最后郁郁不得志而终。每每提到这里,只有一声叹息。
三国里曹刘两家光环太耀眼,谁注意过江东亦有不得志的豪杰。
8、凭君莫话当年事——马超
梁宽、赵衢立在城上,大骂马超;将马超妻杨氏从城上一刀砍了,撇下尸首来;又将马超幼子三人,并至亲十余口,都从城上一刀一个,剁将下来。超气噎塞胸,几乎坠下马来。
锦衣马超,在五虎上将中,戏份不少,但他自从归降刘备之后,似乎就再没说过几句话。自己的至亲之人,被背叛自己的部下从城楼上一个一个砍下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国里面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少,但大多都是通过间接消息得知的,真正这样眼睁睁看着的,只有马超一个(经评论区提醒还有辛毗)。
马超的前半生,可谓是光辉而作死的前半生。坑爹坑友军坑上司坑下属,兴风作浪闹腾得举世皆知,他虽然不是做主公的材料,可从来都没有屈居人下的心。
但是,他还是降了刘备。
自马超降了刘备之后,演义里就再也没写过他说哪怕一句话,只是安安稳稳地受诸葛亮指挥,指哪儿打哪儿,自己也没存任何小心眼儿。后来,更是只字未提,连他的死,都是诸葛亮转述的。
演义最后提到他,是第九十二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说孔明率兵前至沔阳,经过马超坟墓,乃令其弟马岱挂孝,孔明亲自祭之。
其实马超对刘备诸葛亮,估计是真的没什么深厚感情的。父兄遇难,地盘人马被打没了,妻子惨遭横祸,宗族亦受牵连。他累了,也心灰意冷了,再也没力气作了,不如就此找个靠山,安安稳稳过日子吧。
再看看马超第一次出场——
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
那时的意气风发锦马超,初生牛犊无畏天地,何曾料到最后的凄凉结局。一声叹息。

9、一句话戳中泪点——糜夫人
刘备前期的三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主要作用是衬托关羽的忠义守节,三位夫人都多多少少用于衬托过和赵云的勇猛机智以及开挂(顺便插一句,赵云才是三国演义里真正的“妇女之友”,前期赵云的主要任务就是护送刘备家小,后来又是赵云陪着刘备去东吴迎亲,估计跟几位夫人打交道的时间不少于跟刘备打交道的时间)。
第四十一回赵云单骑救主那回,他救下甘夫人之后,又独自去寻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左腿受伤抱着阿斗在枯井旁啼哭,看到赵云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
将阿斗交给赵云之后,糜夫人投井而死。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忍不住动容。
这是糜夫人对丈夫最后的惦念——可怜他飘零半世。
她追随刘备一生,都是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每次发生危难,刘备总是不能亲自守护妻子儿女,她和甘夫人,多少次陷入敌营成为人质,多少次在战乱中辗转流离,她看着刘备奔走操劳,看着刘备半生飘零不得志,看着刘备年过半百却依然没有半寸地盘,被人追着打。她只是默默承受着,只是默默可怜着她半世飘零的丈夫。她至死,刘备都没有让她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可是即便如此,在生命危难之际,她唯一惦念的,是他飘零半世的丈夫的唯一骨血——尽管不是自己的儿子。
她死了很久之后,刘备称帝,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终于得了这个虚名。
10、刘备忆吴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那我考考大家,看有没有人能一下子反应过来——诸葛亮三气周瑜分别是那三件事?
好了,你们自己翻书找答案,我直接讲第二次气周瑜——刘备迎娶孙夫人并成功逃回荆州。中间种种过节不再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我直接讲最后。
经过一路私奔似的狂奔,用智用计躲过了吴国的围追堵截,刘备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此时——
玄德俯首沉吟。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生,今已近本界,吾料军师必有调度,何用忧疑?”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潸然泪下。
刘备入吴,面对年龄小自己一轮、经验阅历少自己八辈子的孙权,对付起来自然是绰绰有余。然而,刘备经历了太多太多事情,只有一件事,见过大世面的他之前从未经历过,也远远比不上孙权——富贵安逸。演义里面,东吴的安逸繁华,可是差一点消磨了刘备的斗志、让他都不想回荆州的。
有人觉得罗贯中这样写刘备不好,显得我大昭烈皇帝竟然如此不堪诱惑;而我却觉得,这样的细节,才更符合人性,读起来,才更让人心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搅局的吴国太
在《三国演义》三气周瑜中,“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回中,刘备得以活着回来,固然诸葛亮的计谋重要,但大家发现,这全靠有个搅局的吴国太啊!本来周瑜计划得好好的,诱刘备来吴、扣押刘备、换荆州,即使刘备明知是陷阱,也不敢不来,堪称万无一失。可偏偏跳出来个吴国太,硬生生把假戏真做,骂完孙权骂周瑜,一哭二闹,唬得吴国一帮谋士能臣束手无策,眼睁睁地放走了刘备。而且,她每次胡闹都丝毫不给孙权面子,当着大臣的面指着鼻子骂,就是要让孙权下不来台。
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个吴国太究竟是哪边的人啊!怎么这么帮着外人啊。
估计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忘了——吴国太不是孙权的亲娘,孙权的亲娘是吴太夫人,也是吴国太的亲姐姐。
三国演义第七回:
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这基本符合历史(孙朗别名孙仁,被罗贯中误用作孙夫人的名字;而且孙朗和孙夫人的母亲不详)。
我们权且不论史实,就按着小说中的设定。孙朗无论小说还是历史都没有过多提及,再加上小说里面吴国太一直强调自己只有一个宝贝女儿,从来没有提过那个儿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估计早逝。
吴氏姐妹是怎样嫁给孙坚的呢?没错,是被逼婚。
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
从上面可以看出,吴太夫人是一个顾全大局、有胸襟的人。三国演义中,她也经常参与政事。
第三十八回: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权犹豫未决。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张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兴兵下江东,势必危矣。”周瑜曰:“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吴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权遂从其言,谢使者,不遣子。
孙氏兄弟都是至孝之人,对她也言听计从。大臣对她也分外尊重。
而吴国太呢?出场每次第一句话都是:“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然后孙权恍然大悟,想起母亲死前说的话——吴太夫人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也是孙权一直遵循的策略。
吴太夫人还有一句遗言:
又嘱权曰:“吾妹与我共嫁汝父,则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后,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当恩养,择佳婿以嫁之。”
所以,孙权才会对吴国太如此恭敬吧,甚至有种恭敬到害怕的程度。
而吴国太,估计她对被迫嫁给的孙坚本没什么太大感情。她这辈子最大的指望,就是给她女儿找个好归宿了。嫁出去的女儿就算外姓了,所以,孙家的江山,跟她的女儿又有什么关系,她才不要牺牲自己女儿的前途来给孙权周瑜当炮灰。
她是个自私的人,孙权非她亲生,她自然不会为孙权做太多考虑,也不会管孙权到底下得来台下不来,只会每次出场就拿着姐姐死前给她的保护罩,一遍又一遍提醒孙权要如何对待自己。等到孙夫人嫁给刘备之后,估计对吴国太来说,刘备的江山,比孙家的江山更重要吧。所以在听到孙权策划偷袭荆州时,她会大怒阻止。
理清这一切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切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都是这样地合情合理。
待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