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为什么会在《西游记》中安排女儿国这个情节?

[复制链接]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3-9-17 09:57:48|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
女儿国这一章节对于西游记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想从中表达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oyowo 发表于 2023-9-17 09:58:12|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面本身就记录过这么一个国家,所以作为剧情写进故事当中也实属正常,而且在很多史书当中都有关于这个女国的记载,唐玄奘只不过很有可能是第一个亲自到这里的中国人,关于他的记录你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著作。
唐玄奘记载下,有东西两个女国。
东女国
《大唐西域记-卷四-十五国》:【婆罗吸摩补罗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饶。土地沃壤,稼穑时播,出鍮石、水精。气序微寒,风俗刚猛。少学艺,多逐利。人性犷烈,邪正杂信。伽蓝五所,僧徒寡少。天祠十余所,异道杂居。
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畜羊马。气候寒烈,人性躁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西女国
《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二十三国》:【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懔国,故拂懔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
在此之前其实也一直有流传类似女国的传说,不过不是在东南亚这边,关于女国的论述在范晔《后汉书》中就有提及,只不过是东边不是西边。
《后汉书-东夷列传》:【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
早期的一般都是传说东夷那边有个女国
《梁书-诸夷传》:【慧深又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 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 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 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
天监六年,有晋安人渡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岸,有人居止。女则如中国,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 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筑土为墙,其形圆,其户如窦云。】
隋朝时期,西域地区就有比较正式一点的女国的记录了。
《隋书-西域传》:【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 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其俗贵 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人皆 被发,以皮为鞋,课税无常。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
所以说在当时除了南方以外,全部都有关于女国的新闻流传,既然是写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这就属于是上好的写作素材,拿来用再正常不过,其实大多数要素都有了,统治阶层、怀孕方式是什么都有涉及。
最早写进故事是在宋末元初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当中,不过还比较简略。
【又行百里之外,见有一国,人烟济楚,买卖骈□(左“马”右“真”)。入到国内,见门上一牌云:“女人之国”。僧行遂谒见女王。女王问曰:“和尚因何到此国?”法师答言:“奉唐帝敕命,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女王合掌,遂设斋供。僧行赴斋,都吃不得。
女王曰:“何不吃斋?”僧行起身唱喏曰:“蒙王赐斋,盖为砂多,不通吃食。”女王曰:“启和尚知悉:此国之中,全无五谷。只是东土佛寺人家,及国内设斋之时出生,尽于地上等处收得,所以砂多。和尚回归东土之日,望垂方便。”
法师起身,乃留诗曰:女王专意设清斋,盖为砂多不纳怀。竺国取经归到日,教令东士置生台。
女王见诗,遂诏法师一行,入内宫看赏。僧行入内,见香花满座,七宝层层;两行尽是女人,年方二八,美皃轻盈,星眼柳眉,朱唇榴齿,桃脸蝉发,衣服光鲜,语话柔和,世间无此。一见僧行入来,满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起咨和尚,此是女人之国,都无丈夫。今日得覩僧行一来,奉为此中,起造寺院,请师七人,就此住持。且缘合国女人,早起晚来,入寺烧香,闻经听法,种植善根;又且得见丈夫,夙世因缘。不知和尚意旨如何?”法师曰:“我为东土众生,又怎得此中住院?”女王曰:“和尚师兄,岂不闻古人说:‘人过一生,不过两世。’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也甚好一段风流事!”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辞行。两伴女人,泪珠流脸,眉黛愁生,乃相谓言:“此去何时再覩丈夫之面?”女王遂取夜明珠五颗、白马一疋,赠与和尚前去使用。】
所以《西游记》实际上是把之前的西游故事做了一个大的集合,并且做了部分删改,再加入了自己想要写的一些东西,很多剧情实际上在明朝以前早已诞生。
不过我个人觉得仅仅只就《西游记》而言,除了这个本身就是前人有所撰诉以外,我觉得和四圣试禅心那一段有前后呼应的作用。
《西游记-五十四回》:【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外,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猪八戒在旁,掬着嘴,饧眼观看那女王,却也袅娜,真个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唐僧为什么能够把持得住呢?我这里恶意揣测一下,因为唐僧知道了四圣变化成美人来诱惑,谁能够保证不是有一个考验?而且,在经历了那样一回事以后,你怎么确定这不是一个男的神仙变的?
《西游记-二十三回》:【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得那大厦高堂,也不是雕梁画栋,一个个都睡在松柏林中。慌得那长老忙呼行者,沙僧道:“哥哥,罢了!罢了!我们遇着鬼了!”孙大圣心中明白,微微的笑道:“怎么说?”
长老道:“你看我们睡在那里耶!”行者道:“这松林下落得快活,但不知那呆子在那里受罪哩。”长老道:“那个受罪?”行者笑道:“昨日这家子娘女们,不知是那里菩萨,在此显化我等,想是半夜里去了,只苦了猪八戒受罪。”
三藏闻言,合掌顶礼,又只见那后边古柏树上,飘飘荡荡的,挂着一张简帖儿。沙僧急去取来与师父看时,却是八句颂子云:“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ggfggggfgg 发表于 2023-9-17 09:58:35|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儿国的情节不是吴承恩原创的,是来源于民间“说书的”。说书的为啥要安排这个情节呢?很简单,西游记一路老打妖怪也没意思,加点爱情元素,才有更多听众搬着小板凳上前排,能多卖点瓜子花生米。
(纯属瞎说)
371design 发表于 2023-9-17 09:59:29|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母河,原名叫“子午河”,这是怎么回事儿?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谢谢“易者”的邀请,这个问题是去年提的,还是匿名提问,我不知道提问者出于什么考虑。但是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提得非常好。因为我们很多研究西游的人,都觉得一本书的成书细节是想当然的安排,没有人去考虑原创作者的意图或目的。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并深入研究的人,是跳出西游看西游的人,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女儿国这一篇在文始道“唐僧取经念词儿”里和早期元明戏曲差不多一样,非常靠后,比火焰山还靠后,与今本百回西游是不同的回目排序。他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总结性的篇幅,把前面的诸多暗线收一收,给个结果,给个说法。
女儿国,开篇就给我们展现了一条神奇的河流——子母河,有什么奇特的呢?女人在一起,不需要男人,喝口河水就能成孕;男人呢?同样道理,不需要女人,喝口河水,也能受孕产子。我们都知道,西游故事寓意道法修炼,那么肯定对应身体某一关窍。请问,如果对应人体,这是一条什么河?
如果我说这条河的本名叫“子午河”,大家能猜到怎么对应了吗?
其实就是人体的阴部。文始道把口到胞中再到阴部这一条“精”的主干道,称之为“子午河”。在口和阴部两端,表现的都是涓涓细流,而胞中却是八百里大河——“通天河”。
那位说了,难道喝尿能成孕吗?当然不是!他指的是用童子尿或女童“落红”炼内丹而成“圣婴”。童子尿就是“秋石”,女童落红,就是“红铅”,这些都是“房中”外丹的最基本原料。
百回本《西游记》走样的地方确实很多,所幸此处还保留了这一暗喻。原文: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听了些——紫燕呢喃,黄鹂斯朔。紫燕呢喃香嘴困,黄鹂睍睆巧音频。满地落红如布锦,遍山发翠似堆茵。岭上青梅结豆,崖前古柏留云。野润烟光淡,沙暄日色曛。几处园林花放蕊,阳回大地柳芽新。
文始道“唐僧取经念词儿”里有这么一段:小河儿不大浪得欢,一头窄来一头宽;宽处自有宽处好,窄处另有洞中天;河沟不大也分两岸,林有稀疏列两边;男左女右有注定,男黄女红各见天;潮有起落分早晚,伞要开合须看天;若能听懂老关道,哪有内丹和外丹。
以上这一段,不但粗俗,而且还隐约有些荤段子的意味。所幸百回本《西游记》的编纂者虽然整得文绉绉的,但是“紫燕”、“黄鹂”、“落红”、“发翠”这四个词语还能体现故事的原意。“紫燕”、 “落红”对应的是女童的“初潮”; “黄鹂”、“发翠”对应的是男童的“童尿”。在这里还须说明一点,落红,自然是女子落下初潮;那么这个“发翠”呢?其实就是童尿在炼制过程中,经过太阳暴晒后的变色。像女子落红那样,也寓意一种成熟。
虽然大家都知道用童子尿或女童“落红”炼内丹能成“圣婴”,同时大家还知道练不好可能会成“邪胎”,通俗讲就是“走火入魔”。
唐僧与猪八戒就属于误服“女用丹”而成“邪胎”的。那位说了,男服男用丹、女服女丹不就可以练成“圣婴”了吗?实际上,上一回“圣婴”红孩儿已经被收服了,说明“圣婴”的概念已经被文始道的修法理念给否定了。为啥红孩儿后来成了“善财童子”而不是其他,为的是说明炼丹这种耗费财力、物力、人力的事儿,还是别费劲了,好好打理自己的财产、不折腾,就是皈依成道。
除了以上的寓意,女儿国还暗喻了烟花之地。让人们不要留恋这些烟花之地和其中的魁首。像“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美事儿,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骗局,大多最终落得个人死财空的结局。为什么花魁只倾心于你,是因为你背后的一些背景,比如李师师与徽宗。女儿国的国王,又何尝没有看中唐僧“御弟”这一身份呢?取经的和尚以及过路的客官那么多,最终什么结局?(原文有介绍,此处不再引用)为什么你唐僧就一定偏偏是个“幸运儿”呢?
这不是“心机婊”,也不是过分暗黑解读西游,而是源于民俗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以前说过,讲修道,就难免讲人体,难免讲人体的各种欲望和行为,这些东西你讲不透,靠修行者慢慢自悟,猴年马月了!要你师傅带徒弟干啥?整天不说人话地玄虚吗?
话说到这里,不妨说一下“双修”的误区。
很多人都觉得双修是男女的淫乱或通过男女性事来修行的方法。大错而特错!
双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导引”。因为一些感觉,你光凭自己的意念一遍一遍地刷,很难刷出感觉。如果一个人在旁边,用手指帮你在脉络通向上刮一下,你自然就会感觉气息过去了。这就是民间或网络小说神话了的“推气过宫”或“输入真气”等概念。
互相导引,不单单存在与男女之间,还存在于男男、女女之间。因为早期修道模式不但有家庭内部的夫妻,还有与其他同修的交流。类似于佛教早期的“教团”,几个人一起修。王重阳曾大力提倡和恢复这一古法,反对单个人的独自清修。这种“独自清修”,理论说起来高大上,实则百无一用,且问题多多。为什么?
因为独自清修,容易出现“役心太甚”“入于魔境”,也就是关尹子反对的“用强”。你的感觉从这个关窍到那个关窍一直过不去,就不免多练,多练就是“役心太甚”。“役心太甚”就会“入于魔境”,就是我们通俗说的“走火入魔”。我们以前讲过,文始道最反对“苦修”和“执着”,提倡的是“乐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修法,所以我们看到今天西游故事里,都是轻松愉快的搞笑情节,即便是讲这么深奥玄妙的大道精义,也都是用这种无厘头的方式。
其实这种男女同修、男男同修、女女同修等情况,在宋之前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人们并没把“性”这东西,看得有多么的不可启齿。比如,我们都看过芈月传,就是那个秦宣太后,在会见外国使节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啥意思?大概就是问那个外国使节,当年我伺候先王的时候,他用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觉得很难受;后来他全身压上来了,我就觉得很好,这是什么原因?
看到没,为了说明问题,啥栗子都能举!其实,谈这些个东西,在唐之前是很正常的,就跟喝白开水一样自然。宋明理学兴起后,很多大儒们据此对秦宣太后大肆攻击,淫妇当道、乱国等等可谓是不堪入耳。但我们翻看一些唐之前的文献,不难发现,秦宣太后反而是个正面形象受人推崇和尊敬的。
为什么会这样?宋明理学的兴起,说明中华民族的思想上“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得吃药!现代社会推行的性教育,其实就是在恢复人们对性的正确认识,这并不是在宣扬什么“性解放”,而是要人们理性地去认识这些欲望。这些东西,不是你避而不谈、硬性地戒除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金庸先生曾经在“射雕英雄传”里通过周伯通和瑛姑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对道法修炼里互相“导引”双修态度的转变。黄蓉与一灯大师的一番对话,黄蓉不以为然、一灯却强调“男女大妨”,再有周伯通被质问为啥和瑛姑发生关系时“大叫大嚷,说道本来不知这是错事”。如果说大家认为周伯通浑浑噩噩不懂事儿,黄蓉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练武之人,尤其是修炼内功点穴什么的,互相导引是很正常。请问黄蓉武功谁教的?当然是黄药师,他又是如何把黄蓉小小年纪教得武功这么高的呢?离开“推关过节”之类的导引术能这么迅速吗?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互相“导引”就一定是淫乱。老顽童的问题是没有认清夫妻之外的男女关系而已,属于定位错误。所以老顽童说“既然这事不 好,那就杀他头也决计不干,无论如何不肯娶刘贵妃为妻。”这恰恰说明了,老顽童觉得这么做是很正常的,甚至是练功必须的。你以为老顽童在把这事儿当做玩耍游戏? 有人可能会以为老顽童和瑛姑之间是真爱,大家看看老顽童从始至终的表现,哪里看到爱恋的情愫了?他就是觉得理所当然,你们说不好,我就马上不做了。就这么简单!
其实金庸的某些暗示,也告诉我们王重阳和周伯通的感情也不一般。如果看过《东成西就》的朋友还记得周伯通的扮演者是女演员刘嘉玲。难道是《东成西就》编剧和导演真的很扯吗?其实他们是真的读懂王重阳和周伯通的关系了。不必点破,省得招致没必要的谩骂,大家心领神会吧。
金庸先生通过这个故事,也在告诉我们,王重阳不但倡导男男结伴互相导引修法,同时也不刻意禁止男女结伴互相导引修法。在宋明理学那么盛行的年代,为什么王重阳敢这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原因很简单。我们以前讲过,王重阳早期独自静修曾导致入魔疯癫,后来结伴修行互相导引,才逐渐入了正道,最后得道的。
但问题总会是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应该直面。什么问题?那就是男女之间的日久生情(老顽童与瑛姑虽然谈不上是日久生情,但其他人还是有的);以及男男之间出现的龙阳,女女之间出现的磨镜。
其实,西游记的很多故事都在暗喻男同、女同、男自慰、女自慰、暗娼、嫖妓、偷情以及正常的夫妻生活等等凡俗色欲生活,故事告诉我们,这些情欲都是正常的,但这些情欲却最终都应该抛弃的。追求大道、真道,才是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有人可能会很不理解,西游记不是童话故事,儿童小说吗?干嘛写这些!其实呀,西游故事在民间叫做“老小孩”故事,啥意思?因为这些故事主要是讲给四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听的。听到这里,马上会有人跳起来大骂了。且住!
以前我们专门讨论过“弃老”民俗,六十不死都得活埋。也就是说,在古代四十岁已经进入老年、五十岁进入晚年、六十岁就要终年了、七十古来稀了。在农村,只要是死时超过五十岁,丧礼的形式就与五十岁以下有很大差别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管说书、念词儿、戏曲等形式的受众对象都是四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都要劳动,孩子们都有上学受教育,只有老年人相对清闲,所以说书、念词儿、戏曲这些形式他们要符合老年人的口味。所以插科打诨这些东西,就是必须的,没人就没人喜欢看。一方面受众听得懂,另一方面这叫“精神慰籍”。您想想,插科打诨的这些内涵,孩子们怎么可能懂!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始道主张的“四十之前不修道”的“全人近仙”理念。也就是说文始道们创造这些故事,是为了给这些四十岁以上的修法者进行指导的。再者,文始道又提倡“乐修”、反对“苦修”,所以就有了这些无厘头式儿轻松搞笑的修法指导故事。这是绝无仅有的,是其他那些道派不可想象和比拟的。
我们又跑偏了,再回来。
那么就女儿国这一处,除了以上的暗喻,还暗喻些什么呢?
原文有这么一段,几乎还是原汁原味:那怪将一个素馍馍劈破,递与三藏。三藏将个荤馍馍囫囵递与女怪。女怪笑道:“御弟,你怎么不劈破与我?”三藏合掌道:“我出家人,不敢破荤。”那女怪道:“你出家人不敢破荤,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三藏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行者在格子眼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忍不住,现了本相.....
不懂的,觉得蝎子精说得很突兀,什么就“吃水高”,什么“邓沙馅”?说实话,如果要是不懂农村的那些荤段子,你还真是一头雾水!我们先来说这“邓沙馅”,其实本来就是“豆沙馅”的,但问题就出在这个读音上。因为豆沙馅的原料,农村一般用蚕豆。而蚕豆用水泡过后是个什么形状,像什么?如果你还想象不到,再把蚕豆继续放大拉长,看看。这种放大拉长的动作,农村叫dèng,四声,写出书面语是扥dèn。再有,蚕豆煮熟了,个头更大,且远没有红小豆啊、绿豆啊等烂糊。“豆”故意念作“邓deng”,如果是说书、念词儿、戏曲等形式,加上语气和肢体语言的表演,那您一下子就能心领神会。弄一个错别字“邓”出来,真TM懵逼!
“吃水高”很好理解,就是船深入水面较浅的意思。
“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这是较文雅的一句“房中”暗喻,农村还有更通俗的类似的。
比如夫妻俩划船时斗嘴:撑槁行船嘞怎么走?那要看深浅渡水情。河水深了沉底劲儿,河水浅了紧倒腾。
比如夫妻俩做饭时斗嘴:老头老婆儿烙油饼,火大了好熰(烧糊的意思),火小了夹生。叫声老婆儿你别各轻(嘚瑟的意思),该火小时我悠长劲,该火大时我紧扇腾。展蓬嘞小葱(展蓬俗读音是“这梦”,意思是鲜嫩清脆)没有脓。
“该火小时我悠长劲,该火大时我紧扇腾”一句形容烧火拉风箱。还有类似的“拉嘞短风急;拉嘞长风粗”等荤句儿。
明不明白,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下面再来一段儿,免费奉送!
嫂子,啥馅的包子?
豆沙嘞!
绿豆、蚕豆、还是红小豆?
红小豆!
嫂子,我也喜欢吃你这个红小豆儿?
……
就此打住!书接前言。“行者在格子眼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忍不住,现了本相.....”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唐僧为啥要跟蝎子精一唱一和的,难道蝎子精说他“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另有所指?
是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唐僧,你装什么装”!蝎子精直指唐僧说的“我出家人,不敢破荤”是在装。唐僧的回答,也恰好印证了蝎子精所言,唐僧啥玩意儿都明白。那么唐僧破的是什么荤?是吃肉吗?当然不是,蝎子精在此情此景,怎么能这么大煞风景。
唐僧破的其实是色欲,并不是男女之间的色欲,而是男男之间的色欲。跟谁?大家当然能猜得出来,是猪八戒!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跳着脚儿要骂街了。无耻,下流,胡扯!我还是劝您暂息雷霆之怒、休发虎狼之威。
耐心,是一种素质!
我说的这些,如果您不是70后,如果您不是来自农村,如果您不留心民俗民风,我讲的这些东西您怎么可能理解?很多人以城市文化思维或互联网游戏思维来解读西游记,怎么可能明白?要知道西游源于以农耕思想为基础的民俗民风,以此为构架素材来寓意道法修炼的一些关窍和禁忌。
“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
“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其实西游记里有很多看似有意无意的错字,都在表述另一番寓意。
“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听了些——紫燕呢喃,黄鹂斯朔。”
为什么不是“行不多时”?“紫燕呢喃,黄鹂斯朔”仅仅是在形容鸟叫声吗?那么多拟声词,为啥非用“呢喃”“斯朔”?
今天咱们只说“行彀多时”。难道作者连个“不”字都不会写吗?“行彀”啥意思?彀(gòu)的意思是弓箭的弓。明白了吗?如果还不明白,我再说个词语“攀弓踏弩”。有人可能会说彀(gòu)通“够”,那为啥非得用这个不常见的“彀”,而不用“够”,“贱人就是矫情”吗?
引用一段百回本西游原文吧: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如果,这么简单的闷子您都不懂,可见您民俗文化有多欠缺。还有什么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不凭学识,只凭不要脸的勇气吗?
怎么才算“攀弓”,怎么才叫“踏弩”、怎么叫“烧茅”、怎么叫“打鼎”、怎么算“服妇乳”?
现在研究西游的,不外乎如下几种入手点。
一,佛道杂论解西游:为啥佛道杂论呢?因为这类人既不懂正宗的佛家理论,又不懂正宗的道家思想,你说他他还不服,他觉得自己已经修成佛道一体。佛道兼修才是最高境界。张嘴闭嘴就没一句人话,你还不能跟他争辩,只要争辩,那就是你无知,那就是你没有慧根。其实这类人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周围朋友都觉得他不正常,他却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整天什么心性啊、业报啊、行善啊、轮回啊,张嘴闭嘴都能听到邪教的两大特点:吓唬你和诱惑你。这样怎么怎么好,不这样就怎么怎么遭报应。我最烦这类假大空!
二,暗黑解西游:我觉得这类大咖们,还是值得尊敬的,最起码他立足于西游前世今生的各种版本的系列故事或百回本西游小说的本身,而没有掺杂诸如封神啥的来回胡扯。因为故事的不连贯性,难道就不允许我们开脑洞去想象吗?当然可以,这也是一种研究学问的态度。以吴闲云大神为代表。
三,刨根儿解西游:就是把西游里的故事原型和相关人物的周折演变,一一考证出来。这样的做法,更是了不起。以李天飞老师为代表。
虽然网上对吴李二位多有微词,但我还是觉得人家能够以一个立足点,来展开深挖一些东西,就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致敬,而不是鄙视和嘲讽!
发了一通牢骚,有人可能会说,看你有些话说得这么过激,不像个有修为的人。
是的,确实本人修为不高,不过正在努力。但需要说明的是,文始道提倡的教导理念包括两种手段:醍醐灌顶、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是春雨,当头棒喝是春雷,二者得兼才有“惊蛰”的效果。
又扯偏了,咱们再回来,继续前面的话题。
说唐僧和猪八戒是男同,在文始道“唐僧取经念词儿”的整个故事设定系统里,是一条暗线。一直在暗示,大家不妨去发现蛛丝马迹。为啥要把猪八戒和唐僧作为一对儿修行要素来说呢?因为唐僧属火、代表理智,猪八戒属木、代表欲望;人们总在欲望的燃烧下而失去理智,修法就要参透这一关窍。不是“知道却做不到”,而是要“知道做到”。
为啥道法修炼里会出现男同,而唐僧却并不以为是“破荤”。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些道门修行有一个错误地认识,那就是男女交合才算漏泄;而男男不算漏泄。甚至还认为男男反而是“互相采阳”,比“采阴补阳”效果更好。文始道就是要阐述这些错误,直接反对,大家肯定不认同,就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
到女儿国,正好有个类比,让问题一块儿暴发和呈现。有聪明的朋友已经听出我弦外之音了。是的,女儿国就是个女同的国度。可以说女儿国这一处,是把一些相关问题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故事从子母河先说,为啥唐僧与猪八戒饮水受孕,而孙悟空和沙僧却没有?二人要共同承担恶果。
其次,又说女儿国,再看看女王,是个处子形象吗?猪八戒为啥对女王凶?猪八戒有哪些异常表现?为啥会突然跳出个蝎子精?为啥法器是个琵琶?为啥打蝎子精一开始八戒就那么积极?最后又非得斩草除根?这部分内容,暂且略过留待以后解读。
简而化之,像女儿国这种女同繁衍也是错误的。阴阳和合、男女配对才对。说对也不对,抛弃这些、尤其是不要迷恋附着美色、权势、财富等等因素的凡俗色欲生活,最终选择追求大道、真道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读到这里,其实还远远没有触及文始道法修炼的真正重要的寓意。如果这一节,能和火焰山及红孩儿的故事一起参悟,那就事半功倍了。我们这里不妨剧透一些火焰山和红孩儿的道法修炼的寓意。
火焰山的关窍,对应的是人的口腔。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对应的是舌根和舌头;如意真仙对应的是牙齿。
火焰山,其实就是聚顶的真火(有人说是心火,我们暂不在这里讨论争辩)。真火下行方法,道家叫做“引火归元”。叩齿、舌抵上腭、吞咽唾液等等。方法对了,真火自然下行回归丹田;方法不对,就会结出怪胎“圣婴”——红孩儿。
首先说明一点,关于结胎圣婴等理论,在其他门派可能大肆宣扬或神话,在文始道门儿里反而是修法的禁忌。就像我们以前见过的那一句话:你产生的一切感觉,都是魔障!诸如,丹田结胎、外气有感、火光映身等等,都是魔障。就像我们以前的那个比喻,只要你有感觉,说明一个球儿上面出现了凸起,就不浑圆了,就会影响你的真气“周行”。也就是说,道法要“浑浑噩噩”地“坐忘”,不要有任何感觉。即便产生一些气感什么的感觉,千万不能放大,应该马上忽略,马上忽略,马上忽略!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很多人修法,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练出所谓的“神通”,然后就觉得很了不起,比如硬气功。更有很多人迷信一些显见的神奇效果或超能。殊不知,这都是魔障。比如,一些硬气功大师临死的痛苦万状,就说明他们只会“聚”,不会“化”,不会“归元”,所以才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西游记的这些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诸如此类的种种道理。
为啥把牙齿叫做“如意”呢?这是针对于老年人来说的,有一口牙齿就会“如意”,所以文始道门儿里有这么一句俗语,“老来满嘴玉如意,不是仙来也是仙”。
如意真仙守着“落胎泉”,其实就是个唾液腺。正确地吞咽唾液,就能“泻火”使之“归元”,就能除去“子母河水”在丹田形成的“邪胎”。
牙齿,在人体可以说是最硬、最耐磨的石头,所以他很厉害。并且他赐给你的泉水,确实有祛除“邪胎”的效果。如果他是正道,他会不借给孙悟空泉水吗?为什么不借给?
如意真仙是区别对待的。普通人认为的“邪胎”,他给泉水落胎。而像红孩儿这样的所谓的“圣婴”却是要护持的。这寓意的就是一般道家对“元婴”的错误修持。元婴到底应不应该修持,故事已经回答得很明白了。这就是文始道反对的所谓的体内结什么“圣胎”、“圣婴”啥玩意儿的,都是妖邪魔障!
那位说了,为啥不把如意真仙打死?你的意思是为了修法“挥砖砸牙”?
怎么办?想办法先使个调虎离山之计得到“泉水”,再把不正确的修法观念改正——赶走如意真仙。
这个调虎离山之计和赶走如意真仙,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那就是修法不让牙齿参与和呼吸的“吹呴”问题。
牙齿参与,表现的是叩齿。所谓的“叩齿三通”最是害人不浅,很多人误解为牙齿的碰撞。那是大错而特错的。引火归元,注意力要在“搅赤龙”,而不是“叩齿”,也就是舌头的动作。而这个“搅赤龙”,也并不是什么顺时针或逆时针在嘴里转圈儿,而是自然而然地吧唧嘴,以此来达到“生津”的目的。自然的吧唧嘴,牙齿不免要碰撞出声音,但不能为了叩齿而叩齿,应该是为了生津而吧唧嘴。吧唧嘴是人体为了生津而发生的一种自然动作,不能刻意分解成叩齿和搅赤龙。
记得某天早晨在公园碰到个练气功的,上下牙咔咔作响,在美国都能听见。一会儿还摇头晃脑,我问他在干啥?他说“搅赤龙”,顺转呀逆转呀什么的。我建议他顺其自然地吧唧嘴就能生津,这才是正确的方法。那哥们儿一通大道理,把我说得是晕头转向,竟无言以对。脑子里瞬间闪出郭德纲常说的俩字儿——死去!
呼吸参与,就是以前讲过“吹呴呼吸”四个字,其实各有所用。严格于道法而言,吹和呴是嘴的动作,而呼和吸呢,是鼻的动作。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什么时候用嘴去“吹”和“呴”,什么时候用鼻来“呼”和“吸”,这么说看似矫情,却是关窍。今天暂不展开,回头详聊。
最后再点一下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这对夫妻。为啥牛魔王那么厉害,因为他是舌根。舌头这东西,是人体死亡和衰老的最后一个器官之一。此一处关窍,并不像其他妖魔,还有个主人,还能找到所谓的根源。牛魔王没有,且涉及面广泛。简略地说啊,最后为啥皈依佛家而不是道派这个问题,咱们一句带过吧。
因为在文始道这个“唐僧取经念词儿”故事设定里,头部代表佛,真火聚顶代表佛。而丹田呢,代表道,引火归元代表道。
牛魔王归佛,其实就是个正确舌抵上腭姿势的寓意,舌抵上腭就是贴近头顶真火(佛)。就这么简单!
民间有一种“牛舌头烧饼”,针对于这个还有一套俗词儿,说给大家听听,听懂了您就乐一乐,听不懂您呸我一脸狗屎。
老牛掌管火焰山,铁扇公主把扇子扇。火烧(烧饼的一种)抹油日子火,风箱紧攒乐无边,这一面的芝麻真好吃,子孙多多万代延。那边扭缵有油盐,香气哄哄还有点儿咸。摁扁了是饼、捏圆了是包子,有没有陷儿还得自家填。
总是扯偏,再回来。
至于铁扇公主,那就更好理解了。人们上火的时候,首先就表现在舌头发红,然后哪儿哪儿都不自在,就像到了“火焰山”。吧唧吧唧嘴,舌头煽动几下,口内生津,然后吞咽下行、引火归元。火气就没了,火焰山就灭了。
有朋友可能会紧接着问,那个狐狸精怎么回事儿?咱们回头再聊。
最后再发几句牢骚。
西游故事,他就是民俗故事。不管民间故事、说书、戏曲等行事,除了要承担一部分教化作用外,更多的是娱乐,或者直接表述为寓教于乐吧。光是板起面孔来说教,有几个愿意听。即便是皇帝,也喜欢听个曲儿、看个戏儿什么的,没人喜欢整天听什么“圣祖训”。
民俗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啥思想?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食色性也。二亩地一头牛,解决是吃饭的问题;老婆解决的是生理需求;孩子解决的是子嗣的繁衍;热炕头解决的是居住的安全感。这些都是人的最基本的本性需要,没必要觉得俗、low、可耻、下流……
即便是先圣先贤的圣人们,也都免不了这些俗。他们也娶媳妇儿、生孩子、拉屎撒尿上厕所,晚上也光着屁股撒欢儿,是不是?怎么了?这些俗的东西,你不说,就表明他没有吗?他自然是有的!但是耽误我们对他们的崇拜了吗?道法修炼,必须勘破这些俗,更要勘破对俗的认识。
我在知乎的几个回答里,不免说了一些西游故事里荤的寓意。这不,一个“高道”几番周折,加了我的微信,居高临下一通教训:什么我们道家都是神仙形象、仙风道骨,说话要“替天授众、教化万民”;什么不能像你这般为了博眼球,就大肆曲解西游记,污损道君圣形圣象;最后还来了句:我是某某派多少多少代传人,我看你根基不错,我就收你做个徒弟,跟随我潜心修道吧。不要再在网上胡言乱语了。
我说:道长,谢谢您的厚爱!我能问您个问题吗?为啥唐宋之前道家思想那么兴盛,而后就没落了呢?
他说:以前人根器正的多,后世人根器正的少,所以大道不兴。不是道不香,而是民众先天不化。
我说:道长,我冒昧地说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大道之所以不兴,就是道家像您这样不说人话的居多。最后,我们以郭德纲曾经说过的那句高尔基名言共勉吧。拜拜
licheng 发表于 2023-9-17 10:00:03|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初的《西游记平话》里就有女儿国的故事
朝鲜《朴通事谚解》对西游记平话 的记载—— (玄奘取经)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 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 又过棘钓洞,火焰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 几,此所谓刁蹶也。——《朴通事谚解》
再早之前的例子 @闻逗比 已经答了
qidi 发表于 2023-9-17 10:00:31|来自:北京西城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曾对女儿国做过这样的描述:“拂惊国(即东罗马帝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逢国,故拂凛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

看来唐僧确实去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