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 7》等多部好莱坞影片国内票房遇冷,为何卖不动了?好莱坞 IP 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复制链接]
maojianmi 发表于 2023-7-31 22:28: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碟中谍 7》等多部好莱坞影片国内票房遇冷,为何卖不动了?好莱坞 IP 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xhk0794 发表于 2023-7-31 22:28: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你是我这种一听到碟中谍音乐就兴奋得不行的伊森粉,否则不会特别去看碟中谍7。
毕竟这种类型的电影拍到了第七部已经非常同质化,就是这系列的电影别说故事节奏,就是动作编排,都非常熟悉。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结合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很早之前就批评过的现象:
现在的电影就不是电影,是主体乐园。
对于真正的电影,我意思说电影还是讲故事的载体,IP是非常偷懒的商业操作。
我这里先不说IP背后有原本粉丝群体作为票房的基本盘,只说创意这部分,IP时代给影视行业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其实也带来极大的危害。
尤其是漫画改成的电影,有的好的动漫,连分镜都给你画好了,导演就是一产品经理,而编剧就是一复印室小妹。
原本最应该提供创意的岗位,基本上丧失了创作功能。
这属于为了坐火箭轮椅,自废双腿。
都是说故事,影视作品和文字漫画是非常不一样,需要考虑更多的元素。
而不同导演和编剧的思考方式也会让他们对同样的故事素材有自己的处理。
同样是拍黑帮,马丁.斯科塞斯和科波拉就是两种完全的不同风格,他们的视角更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虽然都是意大利移民后代,但马丁这个纽约街头出来的导演,故事视角往往在黑帮小人物身上,而科波拉这个话剧演员家庭出身的孩子拍黑帮更容易拍出话剧的仪式感。
而好莱坞在政治正确运动前已经把这些导演的特点都给抹杀了,从漫威开始,新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堆特效堆IP,故事模式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糟糕的后果,是还没有突显出来,但可以想见的。
无论是作为编剧还是导演,所有影视作品的制作团队,都是需要作品去练习的。
你写一百部没有发行的剧本,不如去写一部真的发行出来的剧本。
像我给小公司写网络发几集的动画和我给电视台写全国放送的动画,要求和难度是质的不同。
我需要考虑的东西和合作的团队,就单纯体量上就是质的不一样。
我最近看了几部好莱坞旧时代的大片,宾虚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导演的调度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单是这个场景,里面每个人都是有戏的,不是单纯站在哪。
这就代表导演和编剧在拍之前就得脑海里有概念。然后到了现场,会有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不断地调整他们脑海的计划。
因为人是活的,不可能百分百按照你想的去做,同时这种调整也会反过来刺激导演和编剧去成长。
这就是为啥很多大导名导都是大片项目里出来的,因为就是这么历练出来的。
现在都是CG技术,是节约了成本,可就代表这些创作团队失去了这种实践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美剧反而一度超过电影。
因为美剧的体量和制作费上去后,相关创作团队反而有更多和人互动的工作机会和实践机会。
但电影毕竟是一部大的作品,是影视行业的先头军,它们创作方向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IP电影席卷整个行业十余年,这就代表十余年里这一批导演和编剧彻底失去了自主创作练习的机会,除了极少部分的,大多数人都沦为了“主体乐园”的打工人。
而文字漫画的创作者也是需要外部提供信息的,在影视创作者失去了创作机会后,他们的信息来源也失去了一大部分。
整个文艺环境就渐渐变成了IP彼此互吃,吃无可吃是注定的结局。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需要实践的,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漫长的,就像种下一粒种子和移植一棵树之间的区别。
而IP时代就是资本本身短视的一个结果,其对艺术创作的危害,我们只是看到开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27454440t 发表于 2023-7-31 22:28: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一的时候,英语老师曾在课堂上给我们看过电影《Top Gun》的精彩片段,并让我们翻译片名,我记得班上翻得最受大家认可的是“空中尖兵”和“空战英雄”,还有同学干脆翻译成“飞机侠”。
但国内引进该片时的片名是《壮志凌云》。


公平的说,译者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一下子就凸显了电影的主题——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空战电影,而是一部传承空战理念的励志电影,“壮志凌云”的翻译直接体现了影片在精神层面的努力,堪称经典。
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壮志凌云”完全是褒义词,而我同学翻译的“空战尖兵”显得更加中性。中文电影名采用完全正面的词语,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译者(及支持译者的人)对当时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服膺,即大家已然默认“美军的行动具有天然的正义性”。
然而——我们凭什么认定美国空军的“天然正义性”?
要知道,电影剧情发生在1969年(前后),此时离抗美援朝结束只有16年,而侵略越南的战争仍然在持续进行。
也就是说,电影和上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国力相互渲染,客观上起到了强化美国价值观的作用,以至于狗尾续貂的《壮志凌云2》上映后,仍有不少国人不吝好评。
时至今日,已经61岁的阿汤哥仍然在电影里拯救世界,他的神采动作不减当年,然而美帝已经难以再现40年前“统治全球”的雄风。
正如郭帆导演所言,没有神舟、天宫的成功,《流浪地球》系列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好莱坞IP在中国大陆的失利,根本原因亦在于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随风飘向何处 发表于 2023-7-31 22:29: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暑假,即便是在美国,也在为《芭比》和《奥本海默》的出色票房表现而欢欣鼓舞,高呼好莱坞的另一个黄金时代要来了。
说这个,其实不是说《芭比》和《奥本海默》多厉害,而是即便在好莱坞最大的票仓北美,电影票房乏力也是困扰已久的问题了。
好莱坞的遇冷和失势,不仅是单一中国市场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全球普遍发生的情况,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好莱坞电影不如过去好看,观众也没那么愿意买单了。
当然,这个情况在国内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彻底一些,即便在海外大卖的,比如《小美人鱼》、《芭比》,在国内也是表现很惨。
这种失落是渐进式的,也就是说好莱坞不是突然不香了,而是一个逐步下滑的曲线。有时候乍一看引进片票房几个亿好像还可以,但对比同系列的过往表现,则明显大不如前。比如最新的“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和“阿凡达”,都不复过往辉煌。而中国整体的电影市场是扩张的,只能说国产片更能打了,而且剧情片可以挑战视效大片,观众在对高概念电影脱敏,大投资、强特效不再那么有吸引力。过去大家说视觉奇观,现在不太说奇观了,在再一次出现“阿凡达”式革命前,好莱坞的特效改良甚至倒退只会让观众日渐疲倦。
如今,国内票房爆款的必要元素是“话题性”,一部电影想票房爆炸必须要“出圈”,就是吸引非常规观众走入电影院。而这种“国民话题度”必须要基于社会情绪,本土化就特别重要。这其中营销的角色不可或缺,但更关键的还是创作的贴地性和亲近感,这便成了国产电影最大的优势。最近的一例是《消失的她》,不见得是多好的电影,但在话题度上,它确实远胜了其它竞品,因此大获成功。
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以奈飞、迪士尼+为代表的流媒体扩张,院线电影整体收缩,抗风险能力下降,创作和投资越发保守;比如漫威宇宙的工业流水线模式冲击了生态,公式化娱乐片以效率碾压创作,压制了创作创新,也败坏了观众胃口;比如疫情让观众对电影院生疏,而短视频、游戏和社交媒体趁虚而入,抢占观众有限的娱乐时间;比如地缘政治影响,让两国文化交流越发梳离,自然也投射到了商业电影之中......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好莱坞电影的失势和在国内市场的滑坡。而消费惯性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产生,就很难短时间回调。
再说一个最简单的状况,大家已经多久没见过好莱坞明星来中国做首映式了?很多电影,包括《碟中谍7》、《芭比》等,国内前期几乎都是自杀式宣发,除了简单物料和最普通的一些话题,基本看不见什么认真策划和投放。稍微重视的录个没有任何话题度的VCR,完全不复当年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我自己都不想努力了”的躺平态度,叠加种种不利影响,如今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冷成冰块,也就不意外了。
市场最诚实,能怪谁呢?
落日的孤单 发表于 2023-7-31 22:29: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碟中谍 7》等多部好莱坞影片国内票房遇冷”,就好像是国内对这些美国影片进行了美式霸凌一样,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这次并不只是中国市场票房遇冷,北美票房本身也不是很可观。
《碟中谍7》在4327家北美影院上映,因为由周三开始公映的关系,五日累计开画票房达到8000万美元,优于业界预期的7000万美元成绩。
然而,如果单独计算周末三日的票房,则是5620万美元。
这个成绩对比2018年上映的《碟中谍6》的6100万美元周末三天票房,还是退步了。


事实证明美国观众也会对美国大片产生审美疲劳,大家一直在聊电影工业,流水线作业的确是好事,四个字总结就是降本增效,但是如果产品是电影,观众真的需要整齐划一的电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重要最核心的当然还得是故事、是人物,如果只是一昧的加大投资,通过复制之前的故事复制之前的成功,而不是专注于主角本身的塑造,最终还是会在票房上吃瘪。
《碟中谍7》的确很惊险刺激,但这些只是配菜,如果有好的主菜,不需要这么大投资也有好的效果,比如《摔跤吧爸爸》,还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摔跤吧宝宝”又名《八角笼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让爱飞翔 发表于 2023-7-31 22:30: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当年好莱坞在咱国几乎纯是靠视觉奇观黄金起来的,而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已经算不上视觉奇观了。
这倒是也不能全赖好莱坞自己,是大环境变了。
90年代咱国自己的特效水平没比86版西游记强多少,一衣带水那边算得上特效的基本也只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好莱坞能让活人在镜头前丝滑无缝地化成一滩液态金属撞进直升机再丝滑无缝变回人,只见过西游记的人精神防线不崩溃才怪。
现在你打开手机就能看见各种轰炸你视线的千奇百怪视觉效果,好莱坞再怎么变着花样整特效都显不出特殊了,谁还会拿他们当黄金呐。
当然你可能会说以前很多没特效的好莱坞电影也贼受欢迎,说明大家喜欢好莱坞不是喜欢视觉奇观。但其实90年代没特效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咱国人民来说仍然是视觉奇观。
90年代咱国的经济水平是普通家庭装个电话要攒半年钱,街上的汽车恨不得比现在天上的飞机还少,二线城市平均每个月都有一个晚上全市停电,很多农村干脆没有电,当时城市工薪家庭吃肉都要精打细算,饭桌上偶尔出现的鸡腿儿鸡翅都优先给老人孩子吃。
而那时候的美国除了没有智能手机之外,其他方面和现在的美国没多大区别,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穷鬼开着自己的车去快餐店买一桶炸鸡回家拉开冰箱门拿出一罐啤酒一边看电视一边猛吃猛喝,这种生活镜头对于当时的咱国人民来说就是视觉奇观,能让咱们羡慕死。
现在吃炸鸡喝啤酒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看手机)在咱国也属于不健康生活了,谁还拿好莱坞电影里的吃炸鸡穷鬼当回事儿啊。
在视觉效果已经没办法让咱国人民动心的现状之下,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先天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原声配字幕。
人民群众都是没什么追求的,大部分人看电影只是图个乐子,而且咱国能流畅听懂各种口音英文的人其实也挺少,一万个看英语原声电影的人里面可能只有十个是冲着感受演员真实情绪之类细腻体验去的,其他那九千多人都只是当时没啥别的事儿干那就来看个电影而已。
同样是视觉效果并不会带来特别大冲击的两部电影,那九千多人肯定更愿意选看着不那么费劲的国产片儿,因为不太需要看字幕。
所以好莱坞就越来越干不过国产片儿了。
(我上面完全没提其他很多答主说的剧情问题,因为一万人里面的那九千多人对剧情要求极低,几乎是能看懂就行,所以剧情不是让好莱坞遇冷的关键原因。)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