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十年就业去向显示「版本答案是体制,历史趋势是 IT ...

[复制链接]
我没房只有床 发表于 2023-9-16 23:12: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北毕业生作为就业竞争力最强的应届生群体,他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周期的位置:只有快速上升期和巅峰期的行业,最能够提供更高的预期收益,从而吸引头部高校的毕业生。
但“见顶”则不见得,互联网泡沫破裂过很多次、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经济也有大小周期......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ジ呼喚ジ 发表于 2023-9-16 23:13: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趋势是IT没问题,但是版本答案,真的是体制吗?
这里可能要打个问号?
如果说前几年考公、体制内大热,那确实,但是近年来体制内也开始不好过了。
一方面竞争压力变大,晋升也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公务员降薪的消息也经常传出来。
再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压力,现在体制内还非常受欢迎吗,还是大家的首选吗?
当然体制内的要职依旧是非常好的选择,“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并且很多人还真的很有理想和抱负,要干一番大事出来。
从2021年的就业报告来看,清华毕业后进体制内的同学,本科占比13.6%,硕士生21.8%,博士生10.5%,占比也不少,排在所有就业中的第三位,是绝对主流的选择。


IT行业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的,可以看一下2022年清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大家就清楚了。
本硕博毕业生中,进入IT行业的比例,这图的色彩有些难分辨(IT和教育的颜色太接近了,),但从2021年可以推测出来,IT应该依旧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
因为大厂可以吸纳最优秀的人才,给出最具吸引力的薪水。
但这两年,大厂开始降本增效,也会对大家的选择有影响。


其实大家在抄作业的时候,也是可以参考清北的就业趋势的,毕竟这些选择都是他们在拿到很多offer后做出的,是竞争后的抉择,是有参考价值的。
当下的就业形势太严峻了,大厂缩招,降本增效;地方政府也面临着困境,现在大家会怎么选呢?
gvell 发表于 2023-9-16 23:13: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那啥点的话,清华学生,也只是学生而已
什么版本、什么历史趋势,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后视镜,后视镜当然能帮我们梳理一下过去,但你要说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其实什么也不意味。
04年我上土木那会儿,分数线真的不高。不少身边的同学都是第一志愿填经管、填建筑学,然后掉到了土木。
就这样,很多同学还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大二的时候转系过去了。
当年我们聊起来为什么选土木系,其实跟今天的年轻人也一样,说到就业、说到城市化之类。
大家可能感觉今天的大学生们有了互联网,个个侃侃而谈,其实我们上学那会儿,大家的认知也都不低的。
结果呢,我那时候上土木系毕业,算是赶上了一个时代的尾巴,不少人是喝到房地产市场的汤了。
如果再晚几年,现在工作起来就不是那么顺心了。
面对一个下行的行业,同时身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富。
我得承认,后面的这些学生,对市场啊、社会的认知比我们那会儿更强了。
但他们仍然逃不过“线性思维”,土木系的火爆一直到了后面几年,才开始被更火爆的互联网取代。(金融是进入2000年以后一直火爆)
我记得早年上知乎,2015年的时候,我说你这会儿要上土木系的大一,千万慎重,要么走走交叉学科,要么学学土木系里技术门槛比较高的。
很多行业都是周期性行业。
周期性行业可不是永远好,特别是对于大一学生来说,首先你要确定4年毕业后的工作市场,其次你得确保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能够“熬过”1~2个周期,才能吃肉。
我这个年龄的人能够赶上地产一个喝汤行情,首先是2008、09年那会儿虽然有金融危机,但地产行业被救起来了,所以能找到好公司的好工作。
其次是很多行业你得到了30岁左右,能负责一个业务,才谈得上吃肉。恰好2016年那一拨最后的上涨,我的同学们30岁左右,好歹喝了一口汤。
不少10年前上土木系的年轻人,毕业的时候和开头几年,遇到了当头一棒,需要很久才缓过来。
所以如果你看清华学生的就业,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他们比普通的学生敏感,转行也好、就业也好能力和执行力更强,但他们的选择仍然跳不开学生的思维。
“现在好等于我就业的时候也会好”
当然了,这也很正常,理解市场的周期性规律是非常高难度的事情。你在投资市场里聪明人这么多,别说把握周期,正确理解周期的都很少。
一般来说,只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都非常看好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市场的时候,距离顶部也就不太远了。
信息和认知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清华学生,也不会整体表现出领先市场的判断。
除了周期型行业,其实非周期性行业的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也有周期性。
这种周期性部分来自于宏观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
于是你看到很多清华的毕业生去考公,其实也不用特别在意什么,如果你认真思考周期,他们观察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只不过他们比其他学生早一些。
公务员很典型,历史上也不都是一直火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是没见过公务员下海潮的。无他,就是没法忍受低工资。
教师的例子我也举过,10几年前我一个师弟去高中当老师,那真是重点知名高中拿她当香饽饽,现在呢?博士毕业不一定有位置。
我见过的,真正做到根据行业兴衰选择行业,有2条路。
第一条路,家里有高人,能够给未来10年的行业做判断,这样18、9岁进入学校,能保证吃上一口肉。
第二条路,不要过分在意周期,沉下心来学习专业和知识,潜心在一个非长期下行周期性行业里搞上10年,这样总能等到吃肉的那一天。
之前举过例子,10几年前电子系很多人毕业去IT或者互联网企业,有些人就留在半导体行业了。很长一段时间半导体收入不高,回到前几年才开始迅速上涨。类似的还有汽车行业,也是等到新能源爆发,待遇才有了类似曾经地产、互联网的快速上涨。
如果非要说考虑周期,长期下行行业可以不碰,比如传统住宅房地产开发。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第二条路是更靠谱的。
<hr/>以上,供参考
bluejelly 发表于 2023-9-16 23:14: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纷纷去宝洁、联合利华,然后外企发展就见顶了。
2008年,清华北大毕业生打破头去银行、移动等垄断国企,然后国资委就限薪了。
2015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纷纷去互联网,然后互联网泡沫就破裂了。
2019年,清北学生毕业去深圳当教师,然后深圳教师大减薪。
2020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纷纷考公、考编、考街道办,然后地方政府卖地的好日子就到头。
yizhou 发表于 2023-9-16 23:14: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被称为了“最强应届生群体”,那我就简单说说我们学院(清华经管),这十几年来就业情况的变化吧,回头看看真的还是能反应出一些时代兴衰的。
1,06/07年
在我刚入校的时候,大概06、07年,那时候耳濡目染最顶级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偏外资企业的,排名分先后基本就是外资投行、外资咨询、外资其他大型企业(比如通用、宝洁)、最后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四大)。
外资之后,才开始有人讨论中资金融机构的问题,中资投行和几大国有行总行这一类,至于非金融方向的就业,在经管学院学生眼里是十分另类和不考虑的,反应了那时候金融的狂热。
学校在大力推大家进政府,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选调生,别的院系有心动的,经管几乎没有。
回头看,这段时间反应的是国家经济相对高速的发展,外资十分活跃,金融蓬勃发展,大家都能·在金融里赚到钱,所以无暇考虑其他的选择。
2,10-12年
等到我本科毕业和后来研究生那几年,大概就是2010-2012年,头部的中资投行逐渐走到了一些外企的前面,代表的就是中金和中信,但还是超不过外资投行和外资咨询。
逐渐有一些去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了,据他们自己说,那时候去这些大厂,毕业于清华的还是比较少,当然后来越来越多,清华的背景越来越“不值钱”。
也逐渐有一些去各地政府的选调生了,集中在省级政府,后来很多都成了领导秘书。但去政府的同学有两级分化,那些去发达地区政府的说,一开始也是清华的比较少,后来越来越多;而那些去不发达地区政府的则说,那几年过后突然就没人来了,显得他们这批人十分“另类”。
回头看,这段时间反应的是金融行业的发展逐渐到达顶峰,而随着和美国的博弈日渐激烈,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逐渐被中资替代,中资头部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另外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终究还是开始吸引最顶尖的毕业生了,而且吸引力越来越大。
同时,国内那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急速增加,使得原本还能吸引到一些顶尖人才的偏远地区,越来越难。
3,15-18年
疫情前的这些年,我和学校的老师和学弟们还是保持了比较多的沟通,就业情况多少了解些。
最明显的是外资机构的全面退潮,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越来越难了,虽然还保持了高薪,但人数需求少了很多,甚至很多我以前去外资机构的同学都纷纷离开,另做选择。
外资机构退潮就意味着,这些年中资头部金融机构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头部投行以外,大银行的总行也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我在学校的时候觉得银行随便进,可后来的师弟们却告诉我,越来越难,即便你是清华经管的学生。
那些年PE行业比较火,一跃成为最顶尖的就业选择,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哪怕是比较小的机构,只要能忽悠,都能从顶级生源里分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受欢迎的是专业机构的投资主体,最早阿里腾讯这些大厂的投资机构还被嘲笑比较“土”,可后来现实给大家上了一课,这个行业,有钱才是爸爸,专业机构的钱募资越来越难,大厂的钱却源源不断,地位最后也实现了完全反转。
但这个行业容量太小, 没几年就开始饱和,大机构开始只要有工作经验的了,不要应届毕业生,哪怕你是清华的。
回头看,这几年的主题是中资替代,互联网崛起,投资旺盛。清华学生的就业也跟着时代在调整,其他学院有很多人在这时候开始创业,但我们学金融的……,单独创业确实有点儿难,除非有家底或者和有技术的合伙人一起。
4,20年后
疫情开始之后,整个市场的逻辑好像都变了,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甚至我不太熟悉的教育行业之类的,都被打压,走入了低谷。
前段时间难得回了一次学校,和老师聊了聊现在学弟学妹们的就业情况,就感慨三个特点,是我上学的时候绝对没有的:1、居然有这么多自由职业和创业的;2、居然有这么多去政府的;3,居然有这么多转行的。
回想我读书的时候,这三种路线的想法只要出现都是会周围人教育的,时代真是变了啊。
前段时间和一个去头部中资投行的同学聊天,他也满是感慨:12年他应聘的时候,同一组面试的10个人有8个本科是清北的;可今年他作为面试官去面试学生,两组20个人加起来,只有一个本科是清北的。
前后15年时间,我能看到的清华经管学生的就业方向变化就是这些,没有官方数据,没有权威视角,只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看到的周围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ls19861117 发表于 2023-9-16 23:15: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的回答,我写过很多个了。所谓“清华学生去某个行业,某个行业就见顶”,这肯定属于段子。但是客观来讲,如果一个行业真的有大量清华毕业生进入的话,那么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基本进入成熟期了。
一个行业走向成熟之后,大体上会有两种走势,要么盛极而衰,要么继续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但难以有更高的增长。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工作,最大的优势是稳定,而劣势则是难以有成长空间。
个体的就业决策与投资决策是有区别的。你做投资的时候,可以各种企业的股票都买点,然后减小风险。但是,在就业的时候,你没办法让自己分身,所以你只能选择一个单位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名校毕业生来说,“稳”的价值远远大于成长。
这里所说的“稳”,并不是说不会失业,而是说行业有足够大的容量、单位有足够大的规模,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天花板。那么,当名校毕业生开始纷纷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自然就意味着他们会将非名校的毕业生挤出。那些非名校的毕业生,只能被迫进入一些相对较差的单位。但如果这其中有些企业能够把握对了趋势而迅速成长,那么这些原本没什么就业优势的毕业生反而容易实现迅速成长。
这也是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成长的一个基本逻辑。
虽然名校毕业生的确有着更高的高考成绩,但是他们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也都是与其他大学生一样的新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高的高考成绩往往也意味着被社会体系规训更深。如此,他们更会热衷于通过选择当下最好的职业,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名校毕业生,在当下最好的工作和你认为10年后会有大起色的工作之间,你会选择哪个?也许你会觉得,我肯定赌大的。但且不说你能不能赌对,就算是赌对了,那意味着你也要在这10年间承受一些诸如“考上清华有啥用,找的啥破工作”之类的鄙夷。而很多人未必有这个心态。
至于作者所说:
但“见顶”则不见得,互联网泡沫破裂过很多次、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经济也有大小周期......
话是对的,但对个人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作为现实中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线。如果你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刚好进入下行周期,那么你的成长空间就会被压缩。即便几年之后,这个行业重新复苏,但因为在这些年里没有积累什么经验,你的价值也并不一定高。到那个时候,企业可能更愿意继续招新人培养,而不是用这些技术和经验都不足的老人。
说白了就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几个关键的点。错过了这个点,即便是未来趋势向上,但与个人却没多大关系了。
这就是人生的无常,即便是选对了行业,也有可能因为选错了入行的节点而难以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