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国演义》你有哪些收获?

[复制链接]
heyond 发表于 2023-9-16 22:52: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当中的某个片段,某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抑或是懂得了哪些道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Ike 发表于 2023-9-16 22:52: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三国总是爱幻想,自己是诸葛亮,羽扇一挥三分天下;自己是赵子龙,银枪如雪忠勇无双;自己是曹孟德,乱世奸雄天下归心;自己是周公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自己是司马懿,鹰视狼顾笑到最后。。。
后来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发现自己真在那时候估计也就是逃难的百姓、阵前的小兵之一,只会是个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当然了,能被演义里的气节品格、权谋韬略所熏陶总不是坏事,但是作为普通人,倒不如先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处理好。这方面,我从演义里倒是受到了一些启迪(虽然好像没什么出息,哈哈哈):
1.锻炼身体:诸葛亮天天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又不怎么运动,只活到54,而且40多就坐上轮椅(四轮车)了。反观武将赵云、黄忠都七八十岁还能骑马与砍杀,刘备关羽张飞姜维也都60左右还能上阵打仗,如果不是意外身亡,预期寿命也都有七八十(活化石廖化,以及隔壁张郃、丁奉表示赞同)。
2.心态要好:周瑜年少有为,结果被诸葛亮搞心态给气死了,后来诸葛亮自己也因为北伐失利心态爆炸而病逝五丈原。反观曹操,赤壁被秀一脸,战马超割须弃袍,也还心态良好。后来司马懿被诸葛亮送女装嘲讽也仍然保持了心态(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俩家底厚输几次也不伤,但是反正咱也就啥都没有,心态再不好就啥都没了不是)。
3.尊重医学:曹操医闹把华大夫砍了,结果自己没人治了也就凉了。孙策、周瑜中了毒箭,医生说不能动怒,结果都不遵医嘱,导致大小乔都早早守寡,虽然都有客观原因,但毕竟也是自己没太当回事。你看关羽认识端正,配合治疗,刮骨疗毒就成了医患关系典范。
4.饮食卫生:陈登吃生鱼片不注意卫生,吃出个吐虫三升,英年早逝。想想今年这病是吃蝙蝠吃出来的,也就知道啥叫历史是不断的重复了,病从口入不是说说的。
5.适度饮酒:乌巢酒仙淳于琼,喝多了把粮仓丢了。巴西太守张翼德,喝多了把脑袋丢了。所以酒要少吃,事要多知,坚持先办事,后饮酒,比如温酒斩华雄,逼格瞬间就上去了。
6.关注天气:草船借箭需要大雾,火烧赤壁需要东风,水淹七军需要暴雨,冰土筑城需要寒流。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但是天气变化还是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是要未雨绸缪啊。最近天气开始转凉了,大家要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感冒啊~
7.注重家教:曹操有和孩子们对问的描写,至少他对教育子女还是上心的,不是不管,所以有不少出色的孩子,曹丕均衡发展,曹植才高八斗,曹彰勇武过人,曹冲阿基米德。司马懿一直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因此能力也都很强。这两家都把家族辉煌延续了许多代,而刘备常年在外,刘禅缺乏家教,第二代就把家败光了。
8.学会夸人:郭嘉给曹操提出十胜论,荀彧也给曹操提过四胜论,贾诩也在官渡最难的时候夸过曹操,所以你看聪明人往往都擅长夸人。所以诸位明公,喜欢看知乎,是智胜也;阅读过三国,是识胜也;有钱买手机,是富胜也;能双击屏幕,是力胜也;愿为人点赞,是仁胜也。诸位龙凤之姿,五胜在握,必有五福~
综合来说,就是读完演义,感觉到了历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自己就是个渺小的小人物,但是谁说只有大人物才能活的精彩呢?虽然平凡,但不妨碍我们活的有趣。书里的是大人物们的三国,生活里却是咱小人物的演义啊~
zeroera 发表于 2023-9-16 22:53: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0岁(故事书阶段):刘备是好人!
14.5岁(叛逆期):刘备只会哭,懦弱!
17.8岁(叛逆期刚过,自我意识觉醒期):曹操靠自己打的天下,汉子!
20岁左右(雄心壮志爆发期):刘备哭都能苦出天下,牛逼!
22.3岁(初入社会):刘备曹操都能打出天下,牛逼!
25.6岁(认识自己的平凡):看不上的那群草包和二代(袁绍刘表孙权),能在史书留名就显然不是草包,换我或许也不过是个多谋寡断的主公!
30岁(跳过几次槽或者创过业或者经历生活习惯生活品质的重大改变后):刘备穷且益坚,初心不改,季汉臣子以死报先帝,君知臣,臣知君,极致的浪漫主义、人性之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目前只有30岁,到了老不读三国的年纪或许还会有新的感受。
davie67 发表于 2023-9-16 22:54: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谋定而后动,在《三国演义》中从黄巾起义到中原统一,成就伟业者都以谋略得天下以谋略治理天下,在那个乱世得一谋士可以胜过十万雄兵。刘备刘皇叔此人胸怀天下,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于桃园和关张二人结义,前半生颠沛流离,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寄人篱下,尝尽千辛万苦,后来巧得徐州,获良将赵云追随,但因无谋士还是屡战屡败,最后投靠刘表被安置在新野遇谋士徐庶转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从此才开始在军阀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谋略在三国时期对于成败的作用是巨大的,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古往今来所有的战争都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的比拼,战争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的综合战。在战争中除了武力拼搏外,作战双方之间的智谋较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战争的得失胜败、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智谋水平的高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智谋在兵戈相见的三国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威力。三国时代不仅是各集团之间的武力抗衡,还包含着众多智囊集团之间的智谋较量。
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刘备得了二人却未得天下,刘备会笼络人心,也会驾驭人,却不会用人,诸葛亮在某方面也是,这也表现了不管一个人是否是池中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张飞一介武夫,性格暴躁,有勇无谋,丢了徐州。关羽狂妄自大,心高气傲,孔明入川时对关羽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关羽是一句也没用,荆州一败,导致最后刘备得败局,关羽却是蜀汉第一罪臣。当然这是作为后世的分析,跳出那个时代的论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诸葛亮将“审天地之道,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以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死生之事”等作为自己军事智谋的指导思想,把“人力”看作是决定谋略成败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凭借着着对人力价值的开发、利用,三国演义才上演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
在三国中有这样几个比较著名的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吗,还有几十场小战役,多数胜仗均以计谋取胜,孔明也施展了他的兵法之才,为何同为兵法诸葛更胜一筹,描写诸葛时,书中对他的描述,他是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加上他的兵法之道,诸葛亮运用他的天文地理一路连战连捷,甚至借东风,大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兵法运用的出神入化,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仰天长啸,天不助我,助尔曹,也表现出诸葛只是略懂自然天气变化,也有自己所不能掌控的局面,例如在错用关羽和马谡。
说到诸葛亮的才华,这里就不得不讲到赤壁,赤壁之战是在曹操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吕布,基本上统一北方又在新野大败刘备的前提下进行的。曹操亲率水陆大军83万,号称“百万”,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势似乎很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势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真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经发生了变化。赤壁大战,其历史影响确实很大,它使曹操的力量大大削弱,而使孙、刘集团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在曹操的百万大军压境之时,刘备集团因当阳之战的失败,已几无战斗力可言;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同样乱成一团,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孙权本人也没有办法。诸葛亮亲赴东吴说合孙权时,首先遇到了一股顽固的投降势力,诸葛亮又充分地显示了一位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周瑜原想探测一下诸葛亮的真实心态,却不想反被诸葛亮激起了满腔怒火,更坚定了“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的抗曹决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至此,孙刘统一战线正式结成。在此诸葛亮借箭借东风,黄盖的骨肉计,阚泽的假投降,庞统的连环计、蒋干的盗书中计,计谋是环环相扣,这也是两个集团的智斗,最终以孙刘联军获胜为结局。出于东吴和自身的长远利益,周瑜就几番设计想害死诸葛亮:首先以聚铁山断粮为由欲借曹操之手杀孔明;接着令诸葛亮限期造箭以害之,结果又让诸葛亮以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方法而破之。由此,周瑜害诸葛亮之心就更坚决了。等到孔明借了东风之时,周瑜再次派出几批人马欲杀之。直至赤壁大战结束,诸葛亮用计轻易地夺取了东吴抗曹的胜利果实,占据了以荆州为主的几个郡,最后把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和周瑜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讲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曹丕乘蜀汉新丧,国力在夷陵之战中大为动摇,在此内外交困之际,发兵50万,兵分五路攻打蜀汉,从而引起蜀汉全国上下震惊。然而诸葛亮针对曹魏军队的主将的不同性格、才能和喜好进行分析,对于地形,敌方内部的矛盾充分的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用不同的策略和路线,成功抵御了外敌,转危为安,从而为蜀汉休养生息、积蓄国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十分注重斗智斗力的结合。谁如果能在智谋上稍胜一筹,那么谁就会取得主动,谁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谁如果有勇无谋,就会陷入被动,最后导致失败。如张飞屡次失事,但他如能用谋了略,就会取得奇异的作战效果。如在收川时设计擒严颜,在瓦口隘略施小计,就全歼张辽的部卒。但在智谋上,诸葛亮却是智慧的化身,他在辅佐蜀汉作战的过程中,能够依据现实条件,巧设计谋,往往会事半功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刘备由初期的无立锥之地,到拥有两川之地,建立刘姓蜀汉政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在于他能认真地了解情况,摸清敌将的性格,随机应变,运用惊人的智慧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能够掌握斗争的规律,预见事态发展,就连最狡猾的敌人曹操、司马懿等都为之逊色。如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之后,安排赵云接走自己及智算华容道。再如在司马懿大兵压境,而自己又无兵抵抗之际巧设空城计。所有这些战例无不是他善用计谋的佐证。
三国时期,大智称霸天下,小智雄踞一方,人才管理,兵法运用,治国方略,安民之道,足以看出智谋决定成败,是有所成就者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小松520 发表于 2023-9-16 22:54: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国这本书,越看越重。目前《三国演义》我看了十二遍,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我对曹、孙、刘的看法。
我似乎每过几年或者一段时间就会重新看一遍三国,渐渐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眼前的雾越来越淡,尽管我不确定我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毕竟这就是小说)。
但是,如果以第一次的感受为参照,这个变化很吓人。
第一次看三国时,看到刘备这班子人死得差不多时差点看不下去。那个时候年龄还小,觉得像刘备这种人就应该是主角,不统一三国天理难容。至于孙权,阴谋诡计夺了荆州,还洋洋得意的羞辱关羽,这让我恨不得把书都撕了。至于曹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角色。
后来再看三国时,我对刘备就没什么好感了,我觉得他很虚伪,我瞧不起这种人。同时,我有点喜欢曹操,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种欲望,那就是“我身即法,我行即道”,说白了,为所欲为,但是,在现实里,有多少人敢这么做,又有多少人能这么做,且,还不至于堕落,但是曹操做到了,飞龙在天之后,为何会是亢龙有悔?因为被权欲迷失了自我,而不知进退,这就是所谓的盛极而衰。貌似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人给曹操“平反”(也可能我还没接触到),以至于,我有点自我怀疑,因为那个时候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一边倒,而人都是有那么一点从众心理的,更何况那会年龄尚小。
再后来,我对刘备没那么鄙视了,我有点同情他,也有点敬佩他。我觉得刘备的一生(其实曹操也可以这么说),就印证的《周易》里那个乾卦。刘备的起点很屌丝,而且半辈子潦倒。有人说他是个潜龙,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屌丝”,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君主,且不说他是否虚伪,单是这个经历,这个不屈,这个隐忍,少有人能做到。而世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求得乾卦,却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飞龙在天之前需要经历的潜龙在渊,和见龙在野。也正是由落而起,由贱而贵这个过程,能撑过来,才算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你受不了潜龙在渊的狼狈,也就没有资格去享受飞龙在天的风光,在这里我不想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说教,只想说,所有的付出,都会有一个等价的回报。
好多人讨厌司马懿,恨到牙根痒痒,甚至说,提起司马懿,你如果不骂他,那就是心术不正。洗白的话我没有必要说,君子和而不同,别人怎么看司马懿,那是别人的事。但是,偏偏就是这个司马懿这一生所用的计谋,却是最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学习的。遇到比较难处理的事,比如领导的不信任,或者竞争对手的责难,聪明的人会想尽办法,没有办法的人就坐以待毙么?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忍着,不出头,也不退缩,这看起来没什么高明之处,却很有用,而且,在现实中,好多事,我们除了忍,有那么多办法么?况且,多少人,在现实里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司马懿这一点的。有点什么功,会抢,有点什么事,会躲。结果呢?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司马懿最厉害也是最可怕之处,在于,他懂得进退。诸葛亮蜀国来攻,他知道不能赢,赢了就是鸟尽弓藏,但也不能输得太惨,不然显得他很没用,没用了,同样也是鸟尽弓藏。所以,他可以让魏国的损失最小,功过相抵。但是,打孟达的时候,一波闪击,跟与蜀军对垒的时候又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但是,在魏主看来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司马懿能那个能力,但是,平时还怂。哦,这是因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举个例子,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划水,被老板知道了会怎么样?炒鱿鱼,扣工资,冷板凳,穿小鞋,下场多了去了。可如果到了一些关键的项目的关键时刻,又能顶上去,那么这个时候,你平时上班再划水,又会怎么样?老板肯定不管你了。因为老板知道你的价值,他也知道自己离不开你,规章制度归规章制度,但人是活的,所以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军师联盟》中,曹操对司马懿的一句台词我觉得说得是一针见血——你是个聪明人,聪明到让孤没办法杀了你。同样的,杨修也是个聪明人,荀彧也是聪明人,陆逊也是聪明人,结果呢?
当时的处境就是,魏国除了司马懿,没人能用啊。但是,要知道,在一个公司里,如果老板只能用你了,那么同样的,他也会防着你。业务能力这么全,又这么有威望,人脉啥的都有,你为嘛还跟我打工?自己单干不香么?哦,我对你有恩,你报恩的,好,我姑且信了,但公司是我家的,回头我的孩子接了班你还报恩么?这就是主少国疑。
而司马懿的做法就是,中庸。哎,我有毛病,你知道,我有软肋,你也知道,你全拿着了,我能怎么着啊。但是我还有用,虽然我业务能力达不到您的期许,但是,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这放在老子里,叫“善植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什么意思?就是,善于种树的人,厉害到什么程度,他种得树,没人会砍伐,因为没人惦记,我砍了能干嘛使啊,当柴火烧了可惜了,做家具吧这又不是啥好木材。善抱者不脱,就是,如果你抱一个人很紧,ta肯定会挣脱,因为勒得难受。
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或许你会瞧不起,不屑于这么做,但是,不可否认,这是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
说到司马懿,不得不说一下贾诩,贾诩的计谋,也不像郭嘉、荀彧那么惊艳。但是恰到好处。而且,几次背叛曹操,最后还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现实中,你背叛过一个人后,一般人家不会再相信你第二次了。
同时,在曹操立储一事上,不论是不是曹操主动开口,一般人都会选择回避。因为这种事你只要发表了见解,自己就撇不干净了,对于所有统治者来说,你老老实实忠于我就够了,至于辅佐我的继任者,我到时候会交代,但是,如果你站了队了,那就说明,你有结党营私之嫌,即便对象是我的孩子,可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对我孝顺。而且,一旦选择站队也就意味着将自己推到了另一方的对立面。贾诩却并没有避嫌,曹操问他立储一事有什么看法时,贾诩装没听到,曹操再问他时他却说,哦,我在想刘表和袁绍的事呢。
这句话太高明了,首先,他打中了曹操的痛点。曹操最怕的就是这个,因为他拼了一辈子攒出来的家底子,因为争储一事而衰落,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结果。同时,贾诩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就很妙了,因为在曹操看来,贾诩这么油腔滑调是出于对自己的畏惧,至于是不是结党营私之嫌,不重要了。
而在曹丕与曹植的储君之争中,司马懿又是怎么出谋划策的呢?当杨修给曹植各种高明的支招时,司马懿对曹丕的建议却一如既往的……“不动如山”,怎么个不动如山法?曹操命曹丕曹植出城办事却有在城门设障碍时,司马懿告诉曹丕,不让出去就不出去,事后又将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泄露给曹操。曹操出征时,曹植吟诗作赋为父亲送行,司马懿却只是建议曹丕大哭。司马懿给曹丕的建议几乎都是不痛不痒,好像没什么高明的,但是,最终曹丕却取得了胜利,这叫什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为争。
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就是说,你要赢得对方的前提,是对方无法战胜你,这样你才能在对方露出破绽时抓住机会,不然的话你等对方露出破绽,结果自己先露出了破绽,对方会放过吗?胜利的条件、时机,我们能够知道,却不能强行创造,至于什么美人计、反间计之类的主动行为,其可行性的前提,就是对方的破绽。到后来司马懿与蜀国的对战中就可以看出,司马懿为什么几乎没有主动出击过?防止战败的方法除了让自己的防守滴水不漏外,还有另一种,没有战争,就不存在战败。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另一层含义,关于天下无敌,我们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自身很能打,没有败绩,就是无敌。但是,消除敌人的方式不见得要打败对方,让别人不敢与你为敌,如果没有敌人,化敌为友,同样也是无敌。那么我们再来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见得以兵戈之利来威慑,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为什么要说完司马懿后说贾诩,因为,贾诩的计谋,也是一个普通人不需要看什么兵法就能做到的。因为贾诩看透了人心。看透一个人,或许还能做到,把人心看透了,这不光需要阅历,也需要心智,因为好多人看明白了这世道,他自己也就崩溃了。有的人自认为洞察人心,但是,自恃才高到处卖弄,比如杨修。所以,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从三国演义里去借鉴什么用在生活中,我觉得应该是贾诩和司马懿。他们的谋略、逻辑,大巧不工,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但思维上,却是非常巧妙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诸葛亮,是郭嘉,是荀彧,是法正,可以惊才绝艳。但实际上,事实上,我们就是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这个社会各种游戏规则,你除了忍,有的选么?忍很简单,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连脑子都不用动,但是,能忍下来的,已经是非常之人了,对于我们来说,奢望太多,只会徒增烦恼。
而对于孙权,我突然又觉得,大家都是在勾心斗角,只不过有的人会先追求一个合理的理由,也就是师出有名,所以,失败者说胜利者耍阴谋,反而有点显得小家子气。当然,由于现在流行的版本,据说对孙吴进行了大量的删减(而这么多年我特么就没买到嘉靖本的三国,没错,刚刚得知我前几天在书店定的嘉靖本三国又黄了),所以,对于孙权,我没什么资格去评论。但是,一味地将孙权背弃盟约一事来说事,我觉得相当偏颇,因为我们看的不是一部标榜道德的书,战争与权谋从来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好多时候我们能想出一个阴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那么多阳谋的机会给你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宋襄公可是一直被当做笑话供人消遣的。如果要按照道德的标准,那么整个三国,没有一个人是个好人。鸡蛋里挑骨头不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在毛鸡蛋里。只有圣人才没有污点(别有用心之人就是圣人他也能挑出来骨头)。但是,我们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道德吗?为什么要宣扬这一点?在我看来,只有越是缺少什么,才越是要炫耀什么。
当看到了这一层后,我突然很震撼,至于他们是否虚伪、工于心计,我觉得这不重要了。
曹操的一生跟刘备有相似,但曹操的运气要好一点。让我最为耿耿于怀的,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曹操是否前半生打算做个治世之能臣,如霍光、伊尹,挽大厦只之将倾,扶社稷于安危,然而事实击碎了他的理想之后,他选择了乱世之奸雄这一道路。很洒脱?也很沉重,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认清现实的时候,那个场景是残酷的。我甚至能想象得到他为何不称帝——他到底是曾经立志为国的人,结果呢?越走越远,走到了自己理想的对立面,不称帝,这是在为汉室守节啊。就好比妓女脚踝上的红线一样。但事实如何我们无从得知,这些不过是我的个人臆测而已。
但是,这几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不得志了,被人不理解了,我就去想想这些,突然就理解了何为“吾道不孤”,也算是一个排解方式吧。
所以,三国演义告诉我了什么,三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对于我的生活来说,太遥远了,我也没那个指点江山的气魄。但是,说白了,那些风云人物,他们在当时也不过是一个波澜里的一朵浪花,他们做的事,或许是会在风口浪尖上,可掰开了揉碎了,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他们有血有肉。作为一名普通人来说,在其位谋其事,坚韧不拔,人情练达,这就足够了。
————分割线————
老实说,我很喜欢将周易与三国演义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会变得很有看头。正文里提到,曹操和刘备的一生,对应的,就是乾卦。这只是一方面。
因为,乾为君,坤为臣。你可以理解为,乾是皇帝,坤就是大臣。
但是,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君为主观,臣为客观。什么意思呢,主观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君,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有我们自己才是主角,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主宰我们的人生。这不是君是什么?所以,主观上,我们应当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勉励自己,而不是,哎呀,你得自强不息,你得亢龙有悔。这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有朋友或许会说,就这,你前面不已经说了么。
在这里,我想聊得是,主观与客观,主观上,乾为君。客观上,坤为臣。什么意思?
坤卦谶语是什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这是我们在对待别人,对待这个世界来用的。
刘备和曹操的待人接物不用多说了吧。刘备仁慈得都让人觉得虚伪了,曹操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哎(咱们先不说“孤好梦中杀人”这茬)。这是不是厚德载物?肯定是。
然而在知乎上,我很不明白,总是有人说刘备虚伪,尽管我也曾认为刘备虚伪过,但那是初中时候的事了。可平心而论,对一个人定义为虚伪的充要条件,是这个人要表里不一。可在我的认知里,刘备应该没做过这种事。
或许有人又要拿刘璋的事、拿荆州、徐州来说事了。如果拿道德的高度来评价历史,那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好人了。商汤代夏,夏桀再怎么昏庸暴虐,商汤也是造反起家。汉高祖还食着秦朝俸禄呢,结果落草为寇了还。说到夏朝,夏启家天下这是出于私心。后面的,所有的朝代,只要你想鸡蛋里挑骨头,有的是骨头。
OK,预判一波预判,没办法,网上总是有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真知灼见(比如我在阐述看待吕蒙背刺关羽一事的回答上,我的立场是历史是不能拿道德来衡量的,结果有人就问我对日本侵华战争怎么看)。
我们假设刘备真的很虚伪,结果刘备虚伪了一辈子,没有露馅儿。我们对一个人是好是坏尚不能以一事一议来盖棺定论,对于刘备,就因为正常人不可能这么仁义的常理而定性么?
而乾与坤,同样对应的,还是天与地。能够做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也算是不愧天地了。
所以,单凭这两点来看,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看得是真心潮澎湃。因为整个三国,你还能找得出第三个人能做到这两点的么。
或许曹操的依据也是这样,如果是,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唐伯虎临终前的一件事了。
唐伯虎临终前,他的好友赶来看他,其中经过我忘的差不多了(毕竟小时候家里讲的故事),唐伯虎说,这没什么可遗憾的,他们谁读懂了我的诗,便算得上我的朋友。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矫情点的说,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几乎看到曹刘二人回首一笑。
我觉得,一部好书,它的魅力在于,你的某些想法,从书中找到了一种不谋而合,超越了时间。
————分割线————
评论区有朋友问孙权是什么卦,尽管我怎么感觉这又是要开始开黑孙权了。
算了,夏虫不可语冰,随你们怎么黑吧。反正跟我没关系。
对于孙权,我觉得他的卦,应该是既济。
既济这个卦非常有意思,坎上离下。坎为水,离为火,这不是说孙权本身矛盾。而是,在八卦中,一些……我想想该怎么解释才比较通俗……呃……我们姑且将之称为逻辑关系吧。
先解释一下,八卦虽然有八个卦,上下相叠成六十四卦,其实,这其中是有一定的……类似于数学上的关系。
八卦自下而上一共有六爻,其中,一三五的爻位叫做阳位,二四六则是阴位。而连为阳爻,断为阴爻。阳爻居阳位和阴爻居阴位,这叫得位或者当位,反之,则是失位或者不当位。
而既济的有趣之处在于,六爻皆当位。什么意思,周易的每一卦,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件事的发展规律(或者说是经过)。那么,六爻皆当位,就是说,每一步都是做了该做的事,或者说,顺其自然。
孙权的出身很优渥,父亲是孙坚,大哥是孙策,就算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也是衣食无忧了。后来孙坚死后,虽家道中落,但有大哥孙策在,倒不至于天塌下来。后来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孙策死后,孙权又坐领江东,都是吃现成的,没受过创业的苦。再后来呢,他的一生基本上除了你们见天儿黑的孙十万,别的好像没什么不顺利的。曹丕称帝了,他向曹丕称臣,成了大魏吴王,后来自己称帝,说辞也是,汉祚已断,天下无主,我孙权呢,也就厚着脸皮当仁不让了(大体上就这么个意思,不过好像三国演义里没这么一段)。
既济的卦辞是什么?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还不错,小利还有得赚,但是,一开始还可以,最后肯定是各种变故。至于既济六爻的具体,咱们就不说了,因为没啥必要,加上三国演义里孙权的戏份太少,聊周易,也只会显得很无聊,我估计单就得位与失位的解释这段,没几个看得下去的。
纵观孙权的一生,和既济很像。他一开始不就是各种顺风顺水(我指的是整体上),晚年也因为立储的事给东吴的衰落埋下了隐患么?
其实既济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前半生顺风顺水,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既济的上六(就是最后一爻)说的是,濡其首,历。就是,涉水过河,头部却湿了,这不是很危险么?
也就是说,年轻时,不摔打摔打,到老了,有点挫折,就挺不过去。比如我现在,或者说我的前半生,其实就……要比普通人的挫折要多得多得多,具体什么事我就不卖惨了,可有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硬要找一个借口安慰自己,那就是,也就是现在,等老了碰上这些事,不说别的,非得整出来高血压不可。我没那么矫情,非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哪有那么多大任啊我就是一普通人。至于以后的结果,如果这些事我都挺过去了,以后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但经历了这些事,我的抗压能力已经是强于常人了,再遇到挫折时,能怎么着我吧(好像有点悲观,但是没办法,这是现实)。
说到既济这个六爻得位,自然也有六爻失位的卦,未济。
未济,我个人觉得,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他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说诸葛家到处都押了宝,可为嘛非得是诸葛亮去了当时要啥没啥的刘备那里?要待遇,去哪不行啊,偏偏就跟了刘备。这是开始就给自己找难度,后来呢?北伐,这是强撑着干的,因为当时的情况,算不上隆中对里的“待天下有变”,而且,关羽都没了,荆州也没了,这跟隆中对里的计划可是千差万别呢,尤其是那个时候,更要命的是蜀国的人才缺口很大。怎么办?硬干。赤壁之战前,东吴那边什么动静?东吴的士族们的态度是,曹操来就来呗,咱们打又打不过,那投降啊,反正到了曹操那边照样受重用。诸葛亮怎么做的?硬生生把自己累死的。未济的上九说得是什么?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这其实是两个结果,一方面应对的是诸葛亮的身后名,这一点,他的作为对得起他的名声,无咎在这里指的是不好不坏,也就是说,历史对他的评价没有言过其实,只不过最近反而抹黑的居多。但另一方面,则指的是他的事业了,他的夙愿是兴复汉室(蜀汉),但是,失败了。
未济一卦,就六爻不当位来说,最后这个结果,已经算是很好了。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处处做着不合时局的事,下场必然很惨,可结果却并没有。不由得就想到了乔布斯。
乔布斯大学时,正经课程不怎么上,却各种旁听其他无关的,却是他感兴趣的课程,比如书法课(好像是这么叫吧)。结果呢?多年后苹果电脑里各种艺术字体惊艳了全世界。连乔布斯自己也说,他在当时去选修去旁听这些毫不相干的课程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这对他以后来说有没有用。事实却证明,如果没有当时乔布斯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是否还会有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鼓励大家要向他学习。
因为近几年总是有各种论调,什么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毕业,乔布斯也是大学辍学。宣扬一种学习无用论。但是,要知道,乔布斯退学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比尔盖茨是因为哈佛大学的学业影响到了他的微软公司才放弃了学业(更不必说哈佛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上的了)。而我们,如果没有这样可以不依靠大多数规则也能生活(不是生存)的能力,就不要一味地去宣扬这一点。
而未济这一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或许是逆行,或许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可,但是,结果未必就像他人说得那么坏。
比如我大学时代开始玩乐队(当然,学业什么的也没放弃),当时有的朋友会说那很酷,家人却觉得我这是青春期叛逆,非要显得自己很独特的装模作样,甚至担心我学坏、误入歧途(没办法,因为好多伪摇就是披着摇滚的外衣来当做艺术的说辞)。那会也没想过,我要出道,我要出名怎么怎么。现在呢?我依旧是个普通人,乐队也没有什么名气,更不可能说指望用来谋生。但是,我多了一个消遣。在我烦的时候,我可以和乐队成员排练,通过音乐去发泄。在出离愤怒的时候可以将怒火砸在琴键上,对于这个世界的某些偏见我可以隐晦的通过音乐来表达。如果没有当时这一经历,那么对于人生中的偏见我只能选择隐忍。虽然对于一名成年人来说,抗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属性之一,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我想,没有人会真的会愿意去选择逆来顺受。
也就是说,未济就是一种决心,至于结果,人在做,天在看。结果从来不会辜负初心。
哎,扯远了。小的时候看诸葛亮,特别过瘾,特别喜欢看到有诸葛亮的章节,因为太厉害了。看到诸葛亮五丈原病逝的时候当时是真的很诧异,他死了蜀国怎么办啊。
可后来再看到诸葛亮的部分时,我的眼睛就噙着泪了。有感动,也有震撼,也有可惜,也有无奈。以前我觉得,谋事在人成事在人,谋事不成是因为不够周全。可在诸葛亮的身上,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天意弄人。诸葛亮哎,他这么深谋远虑的人,最后还是被命运捉弄,那我还好意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人么?
就这,知乎上还见天有人说诸葛亮是跋扈权臣,几千年了,到了二十一世纪,要把诸葛亮从庙堂上扯下来,怎么着,你自己坐上去么?
————分割线————
深夜失眠,加上关于《三国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当然,评论区里也有人提这事)的无聊言论,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之前是易中天先生抨击了一部分人,有那么一部分人拿着《三国演义》当正史研究,这太可笑了。而且也很……怎么形容呢……卖弄,史书实际上与其书籍他相比还是比较晦涩的,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起来是说这书比较有意思,实际上只是跟其他史书相比算是有趣而已。我这么说什么意思?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研究的人,是不是因为正儿八经的史书自己看不下去了,又拿小说过瘾?而随后出现这种“小说而已要看就看正史”的声音,与前者一样,也是一种病态的想法。就比如我在这里写下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感受,评论区就出现你得看正史,不论其本意是什么,至少在我这里看来,这很刺耳,没办法往好处去想,我聊得是三国演义,你认为我一定只看过三国演义么?我一定要看点公众号,按照他们的论调,说点什么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周瑜实际上非常儒雅大度,曹操实际上长得很挫,才叫我看过史书么?
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解自己心中之惑,还是为了跟人夸夸其谈,卖弄自己那点见识?真的假的有那么重要么?知乎上见天儿把白帝城托孤描成阴谋论,把诸葛亮描成跋扈权臣,把孙权扣成卑鄙小人(而且还无能),我想象不出,这样的见解,出自怎样的内心,如果看书就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我宁可不参与这种无聊的话题,也不希望有人跟我讨论这种劣质的话题。
《三国演义》是基于史实的艺术加工,并不等同于史实,但是,这也并不是现如今那种“三国演义不就是个小说嘛至于这么较真”么诸如此类的声音。我觉得这就是在哗众取宠。因为这本身是在偷换概念。
就好比,好莱坞大片里那都是特效,都是假的,你看那玩意儿干嘛一样。
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我想普通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可能就是那么回事。甚至连魏蜀吴三国对应的领导者都分不清。
因为史书是枯燥的,鄙人小时候翻开《三国志》、《资治通鉴》去看三国那段历史的时候,感觉毫无头绪,根本看不下去。一是因为乱,要么猛然出现一大堆人物你记哪个?要么这个人物的生平你还得想着同时代的其他人怎么样。二是因为,那个时候对那个时代都没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所以看起来胡子眉毛一把抓。
可经过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了,能沉下心来琢磨了,再去啃史书,效果反而更好。因为小说的情节给了我一个系统,一个框架。
就算小说里有虚构有杜撰的成分,可对于大体走向是没有错的。比如史书上并未记载桃园三结义,至少鄙人目前并未在史书上看到相关字眼,最多说他们像兄弟,这个“像”指的是以亲兄弟为参照,还是单纯一个形容我们无从得知,毕竟结拜兄弟也不是兄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刘关张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你能说这是假的,没必要看么?又或者说历史上刘关张他们三人是兄弟么?不能吧,尽管我们默认的是刘关张三兄弟,这是由于小说的影响力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力。但是,真的上升到研究历史的程度,这一观点,也并非不可。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在这种细枝末节上过于计较,只能说明这人本人期期艾艾。
因为不论是以史为鉴还是只是看看小说消遣,三国演义都是可以满足的。因为即便罗贯中先生将诸葛亮神化了,可他为蜀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不可否认的。就好比说,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露内心,说得很夸张,什么海枯石烂什么至死不渝,这是挺夸张的,可为什么没人说假的,你这是在骗人,因为你不可能活那么久!为什么没人较这个真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见烛炬不为目明,闻钟雷不为耳聪。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假,但是,前人说这句话的意义是希望我们能见微知著,是为了警醒后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不是所有的事非要说点不一样的才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真理刚好就被你给发现了,有必要炫耀自己那点见识么?难道因为自卑么才会这么急于证明自己?
如果不能够分清这一点,不论多么的语出惊人,都不过是夸夸其谈的泛泛之辈而已。
所以,鄙人真的希望,看到我这篇回答的朋友,以后如果遇到这种卖弄的言论,我们应该去制止他们,不是为了去逞强,显示自己有多么的真知灼见。而是去维护一个健康的思想风气,拒绝世风日下。
<hr/>最近在写剧本杀,设定的是以三国为背景的,当然,演义化是肯定会演义化的。
顺便又恶补了一下时代相关的东西,比如汉代官职体系,东汉官职体系,魏晋官职体系和魏王官职体系。还有一些……史书上只提了一个名字甚至并无生平的小人物,因为玩家角色大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当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看三国的时候,反而又是另一种感受了。
那种感觉像极了小的时候听的童话故事里,大灰狼一定是坏的。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狼作为肉食动物,如果不吃肉,还能吃什么。
因为在我的剧本杀里,曹操对于汉室而言算是一个反派吧。尽管我个人挺喜欢曹操的,尽管汉室老臣们也不是什么好人,剧本杀嘛,全员恶人,不然没得玩。然而有意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反派,就会失去了逻辑性。这就使得我必须去给所有的角色做所有的事的时候,都要去构思一个动机、思维方式、底层逻辑,还有措辞习惯等等。也就是说,一个角色的行为,如果与大多数人的利益、价值观所冲突,那么他就是一个坏人。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看的书有点少,因为写出来的角色不够鲜活。
再然后,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我的认知。
比如曹操为什么要架空汉室,史书上没有说,也无从记载,毕竟曹操也不写日记。
但是,通过曹操早年的经历,以及后来他与荀彧的分道扬镳来看,或许是曹操意识到士族对人才任免录用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垄断,才是导致了汉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能不能理解为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就是曹操与士族之间的博弈,结果是曹操妥协了。当然,在剧本杀里我是这么设定的。
所以,阴谋论一点,曹昂之死写成了士族与卞夫人共同的阴谋。士族要毁掉曹操醉得意的继承人,让曹操的基业得不到稳固的发展。卞夫人则是要让自己亲生儿子上位。
当然,我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人物,比如庞涣,此人是庞统的侄子,也是诸葛亮的外甥(没错,庞统和诸葛亮本来就有点亲戚关系,但是并无直接血缘),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我是没找到什么记载。这样一个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却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字,和家庭关系,还有一个出任牂牁太守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当然,普通人恐怕连名字都留不下。
真相如何,无从得知,可能是我写得阴暗,也有可能比所有人想象得都阴暗。那些小人物,可能一生碌碌无为,也可能有着自得其乐的精彩。
当你以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构思这些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根据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模拟去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在面临抉择时的挣扎,这种感觉非常的神奇。
buxizhizhou 发表于 2023-9-16 22:55: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觉得,三国读到最后,感触最深的不是刘关张,而是季汉。
夏侯霸,曹魏的宗室,投降蜀汉,最后却死在魏军手里。
姜维,男儿到死心如铁,后主投降也未曾放弃过兴复汉室的梦想。
霍弋,算是最后一位忠臣。听到司马氏对后主以礼相待才肯开城投降。
真正的悲壮其实在季汉。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