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为什么是对菜的正面评价?

[复制链接]
zwpzwp2001 发表于 2023-9-16 19:43: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不是潜意识的反映了人们对米饭的追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cyj920 发表于 2023-9-16 19:43: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做饭人的最高评价不是言语上“你用妙手烹万物,你在厨房度春秋”,而是用实际行动干完米饭,将桌面上菜肴一扫而光。
倘若上门参与家宴的朋友刚吃完一碗饭,说道“你这菜做的挺下饭的。”
那么作为主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嘴上谦虚着“还行吧还行吧,可能恰好符合你口味”,心里却有点得意,可能下意识就夺去朋友的饭碗,很自然地跟上一句:“再给你盛一碗去。”
这里朋友摇头是三分满意,或许是胃袋不大如是安慰说。
默认是五分满意。
非得看朋友嬉皮笑脸,不成正形,“把饭压实点。”
主人家这做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才能到十分。
写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搞笑漫画日和里面的对话:
“下回还来你家做客”“哎,行”“不就是个玩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瞧孟浩然的情商多高,把蹭饭说的理所当然同时,无形夸赞朋友的饭菜水平,这样的朋友自然是要被养的胖胖的了。
springz 发表于 2023-9-16 19:44: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而言,关于下饭的初体验就是从鸡蛋蒜开始的。
我是曹一环人氏,鸡蛋蒜,据我了解,是鲁西南,豫东和苏北那片的共同记忆,至于谁先发明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三省交界处共同的饮食记忆。就好像那首《机器灵砍菜刀》一样,嘉祥的张卫,唱的是全国八零九零的回忆。
小时候一到农忙的时候,奶奶实在来不及做饭,就榷(捣)点鸡蛋蒜。
这道菜很简单,其实它都算不上正菜,只能算咸菜,一两分钟搞定。白煮蛋和光腚蒜在蒜臼子里捣碎,加点盐,讲究点就再放点香油,这就齐活儿了。鸡蛋蒜抹在馒头上真叫一个绝,咸中带着微辣,辣中又带着鲜甜,咸的是盐,辣的是蒜,鲜的是富含氨基酸的鸡蛋。你说不上来好吃在哪里,但就是停不下嘴来。
当时爷爷还没过世,推着地板车,车上坐着我,一顶草帽,两只铁脚,丈量着田间地头往返家里的乡村小路。
“吱呀呀”推开斑驳的木门,门画里尉迟恭,秦琼的鲜红的盔甲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变成了灰白色,但怒目圆睁的威严不减分毫,依然静静的守卫着土坯围就的四合院。
四合院里槐花香味儿肆意的充斥着你的鼻腔,不太忙的时候,奶奶会做些槐花饼,蒸槐花,还有槐花圪塔汤,这三种最好都和上自家炸制的辣椒油,呼噜噜,嗤拉拉,筷子上下翻飞直往口腔里扒拉,胃不知饱,汗不知擦,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漏掉了其中一丝的味道。奶奶总说我吃饭像饿死鬼托生的,只是这三种吃食,我已经快二十年没有吃到了。
爷爷把农具从地板车上卸下,顺便把从田间地头薅的半粪箕子草撒给“咩咩”叫的羊羔。我从车子里爬出来,撒了欢一样的跑向厨房,奶奶手擀的面条正做了一半,摊成的面饼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一下一下的揉搓着,直到摊成了一张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面饼。横叠竖折,折叠成十多厘米的多层长条,一刀压一刀的切成了面条。灶台锅里的水咕嘟嘟的开着,奶奶抖搂着把面条下在锅里。
趁这个档口,切好了葱花放进碗里,再放一些十三香,倒上食用油腌制一会儿。等面好了,葱花也腌好了,一勺子热汤泼在碗里,腌好的葱花从碗底打着旋儿飘浮上来,泛着油光。再捞一筷子面条和进碗里,什么叫美食,在这一刻就有了定义。
简单的吃食,大快朵颐的场景时隔二十多年依然历历在目,一回想起就口舌生津。
关于下饭的吃食,除了鸡蛋蒜,还有一种差不多做法的小菜。那就是榷辣椒酱,一般都是从院子里现摘的螺丝椒,洗干净,蒜臼子里捣碎,加点盐,放点香油,和鸡蛋蒜如出一辙,论下饭,不次于现在的老干妈。
吃饭的时候,爷爷爱讲一些他年轻的事儿,听的多了遍记住了一些。当年的吃喝用度都离不开票,有钱买不到票依然换不了东西。对于肉和白面,那是过年过节也抢不到二两的好东西,至于平时的下饭菜也就大都寄于腌制的咸菜上了,说起咸菜,不得不提起一个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菏泽美食——西瓜酱豆。
上好的黄豆泡水晾晒发酵,吃剩的西瓜皮去掉硬皮,切成条,用花椒大料煮好的卤水腌制,具体做法我只能凭记忆说个大概,我奶奶和二姨是行家里手,等有机会了我再详细的学习一下。
饥饿基因是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血液里,一代代的流淌下来,能吃饱饭也就将将几十年,爷爷那辈儿经历过,所以我非常非常理解他们珍惜粮食到苛刻的地步。
从小到大,由于父亲打工,母亲耕种的原因,我基本上都是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家有个她嫁过来时陪嫁的木箱子,下层装的棉被,上层珍藏着一些她认为的美食,比如鸡蛋糕,火腿肠,威化饼干。这是别人走亲戚送的礼品,她舍不得吃,总会留给我。后来我上初中后,一个月回家一天,她总会像约定好的一样,拿着那些好吃的拄着拐棍送到我家,很多都已经过期了。我给她说过很多次,让她自己吃,不要等着留给我。
她总说“俺小吃了还能长身体来,奶奶半截土埋进去了,吃不吃都浪费”。后来她实在推脱不过,就笑着说“俺小知道疼奶奶了,值了”。
然后固执的继续着自己的约定。
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不以金钱做衡量。在别人眼里三五块的垃圾食品,在她眼里是至珍至宝,那么在我眼里它就是好东西,就是金不换的美食。
我吃的狼吞虎咽,她看的笑意盎然。
她开心,我便开心了。
j15023105c 发表于 2023-9-16 19:44: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下饭』?你以为吃饭的主角是饭吗?错!


给你一碗大白饭,你能吃完吗?正常没几个人能吃完。
饭,只是作为我们的能量来源。但是你吃不下去,那不是很尴尬?
我们真正想吃的,根本就不是没味道的饭,而是有味道的菜。
有饭没菜,吃不下去。有菜没饭,相信很多人反而更愿意这样。
当然,光吃菜不吃饭的人还是少一些,毕竟饭才是传统的主食,我们更习惯边吃菜边吃饭。
所以,菜能下饭,是因为它的美味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说这是正面评价,有错吗?
xingke 发表于 2023-9-16 19:45: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以前穷,穷到没有下饭之物。
但凡是个下饭的菜,都是奢侈的。
所以下饭菜就是一个美妙的词,就像梅子对于渴得要死的人一样有吸引力。
中国这三四十年发展太快了,用恍若隔世来形容都不为过。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很难理解中国三四十年前是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是七零末出生,所以很幸运,小时候,饭已经能够吃饱了,应该说是勉强能吃饱,但是还不能放开吃。
我记得曾经一段时间流传说咸菜是致癌物,要少吃。
可是咸菜是我们小时候唯一的能常备的下饭菜。不吃咸菜,你吃什么?
真是何不食肉糜!
并且即便是咸菜,也是几乎没油的。浙江人会熬猪油,但是家里穷,连劣质猪油都缺乏,舍不得往咸菜里放。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顿饭能干掉两大碗满满的米饭,唯一的下饭菜是咸菜,没有油的,也照样吃得很香。
也很知足,因为能有米饭吃。
我妈曾经描绘她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家里的横梁上挂着一条咸带鱼,挂到发黄、风干,也舍不得吃,但是每天端着碗看看都流口水,吃饭也香了不少。
过年的时候才偶尔能吃点荤腥。然后我妈说,拿着一根带鱼的刺儿,就能吮吸着吃一大碗,觉得太美味。
夏天农忙的时候,伙食会好一点,也就是弄个什锦菜或皮蛋豆腐之类的,那都是无上美味了。
怎么吃皮蛋呢?剥一颗皮蛋,切开,大家一起吃。
都是用筷头点一点皮蛋的蛋黄,然后吃一大口饭。
所以后来我和姐姐去小姑家做客,惊呆了:端上来一大盘切好的皮蛋,然后看某人一口就是一片皮蛋……
竟然还有人这样吃皮蛋的??!
得多奢侈?!
……
因为从小缺油,所以我这辈子难以戒掉的爱好之一就是对油炸食品缺乏抵抗力。
主要代表就是油条。
我小时候有三大梦想,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油条吃个够。
所以到了高中,早中晚三餐都是油条就着米饭吃,这样最经济实惠,又好吃。
中学的时候,油条是两毛钱三根。而小学的时候,油条是两分钱一根,也是吃不起。
那相比我姐姐上高中每周都是自带咸菜,已经幸福多了。
……
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小豬 发表于 2023-9-16 19:45: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中国刚刚告别“勒紧裤腰带”的时代不到50年,“副食代主粮”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能“下饭”的重油盐菜,对上一辈人就是美食。

吃过高粱米饭吗?或者带着麸皮的“糙米饭”?高粱饭、番薯、玉米,基本是70-80年代中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梁。
普通工人、农民重体力劳动,出汗多,主食吃太多难下咽。
而“下饭菜”意味着重油、多盐的菜,在上一代人已经是要珍惜吃的美食。



70年代,窝窝头随便吃还是一件让人笑容满面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哪怕到了90年代,城市里的老百姓还管比较细杂质少的面粉叫“富强粉”。因为大部分普通家庭吃的面粉,是带偏灰色的“二号粉”。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勒紧裤腰带,到80年代的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
而在70年代,人们刚刚摆脱“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家里能有一口换口味的腊肉、下饭菜,已经是奢侈,豆制品、木耳、香菇、海鲜这些,很难出现在普通餐桌上。
不说顿顿高粱米、粗窝头的难以下咽,关键是新鲜蔬菜很少,一小撮咸菜疙瘩滴1-2滴菜油就是“下饭”的佳肴了。



仅2005年开始的10年间中国食用油产量翻了三倍多

你说为啥不吃青菜?产量比主粮低供应少是一方面,关键是青菜需要油炒。大部分农村家菜都是晒干了,多放粗盐做成咸菜。还不敢多吃,也就是俗称“下饭菜”。



70年代普通农村 一大碗米饭上一点点“下饭菜”吃没了就只能干吃饭 图片来自网络



村里酒席也不过是一锅食物管饱随便吃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候的“菜”一般都是指“萝卜、土豆、南瓜”这些储存容易、产量较高的菜。
至于肉,是过年才吃的。
而且就这,还主要供应夏秋季节,冬天没有什么蔬菜,只有储存的大白菜。
到了80年代,普通家庭尤其是孩子基本能敞开吃了,但也是敞开吃主食。
餐桌上、带饭时依然是大部分米饭,加少量的下饭的菜。这是物质条件决定的。



80年代,已经可以吃饱饭,但菜还是盖在饭上的点缀品 图片来自网络



哪怕城里 米饭为主,菜是“下饭”的,也是那个那个时代的普遍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多吃菜少吃饭”或在饭馆“不吃主食”,要等2000年左右,才在餐厅常见。
到了今天“不吃碳水”已经成了不少追求身材年轻人的标准,“多吃大米饭”变成了一件有点可笑的事。更想不通,为什么还要“下饭”,明明一顿饭总共没几口主食啊。



搪瓷盘、铝饭盒、旧书桌,现代怀旧主题的饭馆中,精致的粗粮成了点缀



“地中海饮食”和“低碳水轻食减肥”成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的主题。

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有些饭,真的“咽不下”。
“能下饭”的就是当时餐桌上舍不得吃的美食。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