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远,红军这样“行”

[复制链接]
北京泥人 发表于 2023-9-16 16:38: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活动虽然已经落幕,但长征永远在路上。请看空降女子侦察引导队战士孙振亚创作的漫画作品《长征路远,红军这样“行”》


总起: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长驱25000里,纵横14个省,渡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山脉,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长征的胜利,来自红军指战员迈步的双脚,来自敌人围追堵截下巧妙夺取的空档,更来自征服重重天险绝境的信仰力量。


战略转移  踏上征程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根据地。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也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根据地,相继踏上了图存发展的征途。▼





总兵站部下设大站、中站、小站三级兵站机构,每级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输力量。长征出发时,为了将根据地的全部财产搬走,红军成立了浩大的挑夫运输队伍,单是随军运输人员就有万人之多。▼




他们带着机械设备、石印机、造币厂设备、X光机、大炮底盘等笨重设备,在五岭山脉的崎岖小路上行走,这种行军队形,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机动能力,有时一天只能走上四五里甚至两三里。▼



搬家式的大转移,使红军将士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时付出了惨重代价,湘江战役则彻底暴露了“大搬家”模式的恶果。由于后续部队辎重过多,道路狭窄,未能及时赶到渡口,红五军团主力为了掩护过江,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下寡不敌众,大部分壮烈牺牲,其他各部队也遭受到重大损失,伤亡过半。▼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中革军委在血的教训面前,下决心改变红军这种“大搬家”式的组织形式。▼




12月4日,中革军委发出命令,决定撤销各军团的兵站,师、团的运输队缩小一半,一切不必要的物资器材一律销毁或抛弃,伙食担子减到最低限度,12月18日,红军进行了著名的“黎平整编”,大幅精简后勤摊子,自此红军开始轻装前进。▼




草履裹足  日行百里

红军的双脚,靠最原始简陋的草鞋,一步一步完成了长征壮举。红军出发时每个战士都准备了两双草鞋,但长途跋涉路途上草鞋磨损消耗也很大,很快就有战士没鞋穿,只好光着脚行军。▼




在翻越积满冰雪的高山时,没有草就用碎布、棕毡撕成条打草鞋或穿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有的甚至光着脚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下行走,好多战士的脚被冻裂。▼




为了解决部队的草鞋问题,保证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他们将没收土豪的烂衣裤分发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并发动会打草鞋的同志帮助不会打的同志打草鞋。▼





四方面军担任妇女运输连连长的王泽南,是一位裹着小脚走路的女性。在过雪山的时候,她曾唱过这样一首歌来鼓励其他红军战士:“裹脚要用布和棕,包得不紧又不松。到了山顶莫停留,革命道路不能停。”最后,她硬是凭着“三寸金莲”征服了千山万水。▼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行军速度就是红军的生命,就是胜利的保证。红军为了抢在敌人前面,在崎岖的山道上,用草鞋裹足,硬是做到了平均日行70 多里路的行军速度。▼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架设长征第一桥。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长征,遇到的第一个天然障碍则是位于江西雩都的贡水河。河宽600多米,水深1至3米。开设7个渡场,架起5座浮桥。为防敌机侦察,作业主要在夜间进行。用民船作桥脚,杉杆当桥桁,上面铺上门板搭成浮桥,于10月16日晚,架通了5座各长500余米的浮桥。▼




扎制竹排渡乌江。乌江,自古以险著称。1935年初,担任乌江前卫任务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由于白天试渡没有成功,决定在夜间偷渡。一营和工兵趁黄昏将扎好的3艘竹筏驶人江中,约半个小时后,第二、第三个竹筏至江心被激流卷了回来,唯有三连连长毛振华的第一筏下落不明。▼




上午9时,红四团紧急动员,在乌江两岸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绑扎了60多个竹筏,立即进行强渡。▼





在担任先头任务的3个竹筏在火力掩护下,强渡成功。他们与头天偷渡过去在对岸峭岩下隐伏了一天的毛连长等5名勇士互相配合,摧毁了敌人的河岸工事。▼




与此同时,一架架浮桥也在乌江渡口架了起来,就这样,东自回龙西至茶山关的黔军防线,被中央红军全线突破。▼



此后红军又“飞渡”大渡铁索桥,在青衣江上架桥。大渡河河宽水深流急,且多礁石,两岸均是陡峭高山,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曾是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全军覆没的地方。▼





雪山上的开路先锋

于1935年6月上旬来到四川西部的宝兴县境内。这里有一座大山,叫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对它,当地老百姓有不少传说,有的说是“神山”,即除了神仙,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保障大部队行动,上级首长给军委工兵连下达了两项任务:一是在雪山下搭些窝棚,供部队翻山前休憩用;二是在雪山上整修标定道路。工兵连在山下搭好窝棚后,第二天就随先遣队上山了。▼




往上爬,气温逐渐下降,四处白雪皑皑,脚下的路晶亮硬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有的同志还掉进了雪谷。▼




他们一边爬山,一边在险要地段用铁锹、十字镐为后续部队打冰墙、挖脚踏孔。▼




饿了吃点干粮,渴了抓把冰雪塞到嘴里。▼




再继续往上爬,雾气迷漫,狂风怒吼,雪花飞舞,有时竟下起了鸡蛋大的冰雹,打在身穿单衣的战士身上,像刀割一样疼。▼




而且雪山上空气稀薄缺氧,有些同志实在疲劳得支持不住,一坐下休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战友的牺牲,更使开路战士想到后续部队翻越大雪山的安全和肩负的重任,大家更加认真地排除险情,修整道路,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到翻过大雪山,为大军开辟胜利的通道。▼




避实就虚  走出绝境

在战略转移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8月22日,红四团向茫茫草地走去。在他们身后,一个个写着“由此前进”的箭头形路标向前延伸着。▼




当疲惫不堪的红军走出草地,看见远处藏民用牛粪饼垒成的两座黑糊糊的房子时,好像见到了天堂。▼





9月17日早晨,红四团夺取了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天险腊子口,破除长征途中最后一道险关,打开了继续北上的通道。军团政委聂荣臻高度评价说:“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至此,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




后记
从1935年7月到1936年8月,仅亚克夏雪山至黑水途中,红一、四方面军就有近万名战士倒下。先后有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人烟罕至的雪山极顶印上了红军的足迹,这些生命的禁区使得红军付出了比日常作战还要惨重的代价。一座座天险,在八十年以前,被这支装备简陋得难以想象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征服。这样的行走,源自“信仰的力量”!





长征,永远在路上!
<hr/>文:郭校  漫画:孙振亚
第673期  值班编辑:李伟
责任编辑:师强 周明熠
我们的天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联系授权
另请关注微博“我们的天空vv”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